- 249.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镇平一高高二年级考前冲刺训练(二)
历史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 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提供了条件 B. 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
C. 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 D. “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
2.《论语》中孔子认为西周继承发展了夏、殷两代的制度,开创了辉煌的西周文明,因而十分推崇周制。三代文明对儒家思想的主要影响在于
A.构建了信而好古的历史观 B.塑造了敬天远神的天命观
C.形成了尊卑有序的礼文化 D.树立了修己安邦的责任感
3.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性恶”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必须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A.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B.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C.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D.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4.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对这一思想准确的理解是
A. 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建议以礼入法,以礼入俗 D.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5.禅宗五祖弘忍高足弟子神秀写—佛家偈语:“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未被认可;而另一弟子慧能写了一偈反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深受五祖内心赞许.如果作为对儒学的研习与个人修养,与慧能相近的人物是
A.董仲舒 B.朱熹 C.陆九渊 D.顾炎武
6.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理学)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上述材料旨在说明理学
A.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 B.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 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
7.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他又说:“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A.“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
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
C.心即理也 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
8.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休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A.修生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D.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9.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明朝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A. 李贽 B. 黄宗羲 C. 顾炎武 D. 王夫之
10. 明末清初兴起一股实学思潮,力摧王学末流空疏清谈的陋习,破除“束书不观,游谈无根”的流弊,倡导务实的治学方法。这些实学家反对王学的主要原因是
A. 无益国计民生 B. 反对禅宗思想
C. 提倡科举制度 D. 考据之学兴盛
11.“他们并不把事情本身认作有效准则,而是把事情归结到感觉上面,以感觉为最后因由。”“他们”指
A.智者学派 B.文艺复兴者
C.宗教改革者 D.启蒙运动者
12.
“苏格拉底给人类的是哲学,亚里斯多德给人类的是科学,苏格拉底以前也有哲学,亚里斯多德以前也有科学,不过从他们之后,哲学与科学才大大进步了。”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最大成就是
A. 探究宇宙的本质 B. 探讨人生意义
C. 探索人与神的关系 D. 重视科学方法之研究
13.《十日谈》中有一则故事: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人,跟父亲下山进程,路遇一群漂亮姑娘,青年问父亲这是什么东西,虔诚信教的父亲答到:“她们全都是祸水,叫‘绿鹅’。”他嘱咐儿子别去看她们,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家吧。”薄伽丘用这则故事说明了
A.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追求现世幸福 B.人们要反对盲从盲信的愚昧思想
C.人的天性无所不在,不可窒息 D.封建等级观念阻碍了社会进步
14.《西方哲学十五讲》中讲到:“加尔文把宇宙中的一切都归之于上帝的永不更改的先定,上帝也预先安排好了对人的拯救……个人的公德和教会的存在都不能改变上帝的先定,但人们也不应当放弃现世的努力,而是应当坚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积极求取事业上的成功。”加尔文的“先定论”从本质上看
A.坚定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 B.是自相矛盾的哲学命题
C.彻底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 D.反映了资产阶级早期的利益诉求
15.“政府制订法令,制服恶人,保护良善,这就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为着履行这种职责,需要很多的经费,而政府本身没有米谷金钱,故须向农民、商人征收赋税,以资壤持,但这是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上述言论意在说明
A.官民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的 B.自由、平等是上天赋予的人权
C.政府和人民是平等的契约关系 D.人与人之间在基本权利上是平等的
16.“我们不把任何未经验证的意见接受作为真理,而是遵照必要的次序,从一步推演到下一步……不论多么深奥,最终都能发现。”与这句话的理念一致的说法是
A.“信仰即可得救” B.“人是万物的尺度”
C.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已的理智 D.“我们茫然于新事物,并对未来充满了恐惧”
17.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出:“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人与整个自然界分开。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做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对李约瑟这段话理解准确的是
A.个人与社会人、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 B.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C.对自然界的研究是无法穷尽的
D.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18.15世纪中叶,德国人约翰·古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之后迅速在欧洲普及。18世纪初,雍正政府刻了25万枚铜活字,在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一直束之高阁。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中西方
A. 生产方式的差异 B. 政府支持力度不一
C. 技术水平的高低 D. 市场内在需求不同
19.贾思勰《齐民要术·序》“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农耕,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其有五谷果寙,非中国所殖者,仅存其名而已,种莳之法,盖无闻焉。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花草之流,可以悦目,徒有春花而无秋实,匹诸浮伪,盖不足存。……”从文中可知,该书的突出缺陷是
A.成书的方法 B.重农抑商思想 C.忽视外来物种 D.忽视园艺业
20.泰山刻石立于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是泰山最早的刻石。该刻石为李斯所书,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该字体是
A. 篆体 B. 楷书 C. 行书 D. 草书
21.“千秋事业转眼过;万里江山咫尺间”“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眼前何足算,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如上对联形象地描述了我国古代的
A.杂技艺术 B.歌舞艺术 C.书法艺术 D.戏曲艺术
22.. 牛顿通过棱镜发现了白光的光谱,但仅仅几十年后人们就不再满足,因为慕尼黑的弗劳恩霍菲尔发现不同光源的光谱是不同的,引导人们去研究元素及更细微的物质构成。这一进步在科学上的意义是
A. 完善近代科学体系 B. 推动相对论的提出
C. 奠定量子理论基础 D. 否定了牛顿的理论
23.
科学革命时代,有科学家提出机械论解释整个宇宙自然界的运转;启蒙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强调人所拥有的天赋权利。前者以自然为主,后者强调人文,看似无太大关系,但其实都有一共通的特色。二者的共同点是
A. 重视实际经验 B. 寻求自然法则
C. 论述进步史观 D. 强调改革的重要
24.欧美国家率先实现了从有机物经济向无机物经济的转变,即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直接推动这一转变的是
A. 牛顿经典力学 B. 达尔文进化论 C. 蒸汽机 D. 计算机
25.一位学者对某种理论感叹:“谁还能继续相信自然界中有一种和谐的秩序?它岂不只是不同物种不断斗争的战场?在这战场上,唯一的标准只是生存和前进”这种理论是(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进化论
C.相对论 D.量子理论
26. 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A. 师夷长技以制夷 B.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27. 在近代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都为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以下关于两个派别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A. 针锋相对,势不两立 B. 齐心协力,相得益彰
C. 异曲同工,殊途同归 D.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8.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中载:“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上述材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A.电灯、自来水自身存在明显不足 B.思想观念的改变是近代化原动力
C.国人对西方文明接受的思想过程 D.当时国人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
29.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王韬曾说:"其时罢兵议款,互市通商,海寓晏安,相习无事,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缝苟且于目前。”这表明鸦片战争之后
A.中国社会和平繁荣 B.社会上层未能警醒
C.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D.士大夫醉生梦死
30. 康有为“尊孔”与陈独秀“排孔”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A. 否定旧思想,实现各自的政治主张 B. 否定守旧势力的理论基础
C. 发动群众 D. 为实现各自主张提供理论依据
31.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这段话评论的是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2. 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相同的思想核心是
A.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 实事求是
C. 统一战线 D. 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33.纵观20世纪中国三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重在如何实现社会转型和民族振兴,其中既有创见、前瞻,又有幻想;毛泽东思想重在如何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既有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又有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脱离实际的空想;邓小平理论重在如何突破传统理论及“左”倾理论的藩篱,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中也难免有所疏漏。总之,不管它如何贴近时代主题,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某些特征在现时代的表征。其表征之一是
A.实用性 B.玄想性 C.科学性 D.爱国性
3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1950年以后,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好莱坞的电影受到批判,后来遭到禁演,苏联和中国的电影取而代之;西方人的服装和西服受到批判,旗袍和其他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中国服饰也遭到了批判;开始流行中国式的服饰,各种各样的制服大行其道,其中最有名的中山服,解放服或列宁装,以后又流行所谓的毛式短上衣。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社会物资比较匮乏 B.冷战与国内政治环境影响
C.受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D.受苏联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
35. 2008年9月27日,宇航员翟志刚进行了太空行走,标志着中国的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重大标志是
A. “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B. 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C.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并成功返回 D. “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发射成功
36. 文学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同时又能反映时代的风貌。下列各项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工业革命后社会的剧烈变革——现代主义绘画兴起
B.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的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一印象派绘画产生
C. 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一现实主义文学的兴起
D.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产生
37.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全球通史》中指出:“一个世纪以前,工业革命将大批劳动力吸引到大机器和能源所在地一一工厂里面。今天,相反的趋势在进行当中,现代通讯革命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创造思想和处理信息。”带来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内燃机车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B. 电话、无线电技术的发明和应用
C. 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D. 电影、电视的出现和影视艺术的发展
38.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的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 B.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 D.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
39. 图一、图二为某著名画家的两幅作品。作品反映出该画家力图
A. 以写实的手法表现客观世界 B. 以夸张的形式表现主观内心感受
C. 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 D. 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
40.上世纪70年代在新疆米兰古城遗址出土了据称是唐代回纥人坎曼尔抄写的《坎曼尔诗签》,被史学大师郭沫若赞誉为“无价之宝”。1991年学者杨镰经过学术论证和计算机关键字检索等,指出这一文物应系伪造。下列对此问题的叙述,最为合理的是
A.《坎曼尔诗签》是出土的实物史料,真实性不容置疑
B.文物都须经计算机等先进科技验证,才能辨别真伪
C.郭沫若是权威史学大师,其结论应比杨镰先生可信
D.包括出土的文物在内部可能造假,故需要多方考证
第II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一、 二、非选择题(共40分,其中41题14分,42题14分,43题12分)
41. (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妇女怀孕后入公立政府组建的“人本院”赡养,实施胎教,婴儿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婴院”、“慈幼院”抚养;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伤致残,可以进入社会举办的“医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疗;人到了晚年,则可进入社会举办的“养老院”、“恤贫院”,受到“公恤”。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材料三“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摘自1924年孙中山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
回答有关问题:
(1)实施救济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评价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与孔子相比,康有为的社会福利主张有何特点?并指出其思想来源。(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的民生主张又有何发展?(4分)
42. (14分)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像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二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带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未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80年来,中国人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进而“中体西用”,进而自由平等博爱,进而民主和科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认识世界同时又认识自身,其中每一步都伴随着古今中西新旧之争。高扬民主和科学之旗,包含着80年中西文化论争所积累起来的认识成果,又体现了认识的一种飞跃,它由古今中西新旧之争而来,又是对古今中西新旧之争的历史概括。中国人因此而找到了一个最重要、最本质的是非标准,而后才可能有完全意义上的近代中国和近代中国人。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据材料一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4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6分)
(3)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说明近代中西方启蒙运动发展的相似点。(4分)
4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0年以前世博会一览表(部分)
时间
1851
1855
1862
1867
1873
1876
1878
1883
1889
1893
1900
举办国
英国
法国
英国
法国
奥地利
美国
法国
荷兰
法国
美国
法国
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出的产品主要有:轨道蒸汽牵引机、蒸汽锤、高速汽轮船、起重机等。1876年,美国世博会上展出的产品主要有:电报机、留声机、贝尔电话机、照相机等。
材料二150多年来,世博会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还是全球各种文化交流的盛会,形式多样的会议和论坛对于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第一次出现了主题和主题演绎的概念。……以展示物质产品和技术为主的世博会,也逐渐发展成为今天的新型世博会。
——乔兆红《世界博览会与世界整体发展》
材料三1933年以来世博会一览表(部分)
时间
举办家
主题
时间
举办国
主题
1933
美国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
美国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
比利时
通过竞争获得和平
1984
美国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37
法国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科技
1985
日本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39
美国
明日新世界
1990
日本
人类与自然
1958
比利时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
葡萄牙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
美国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
德国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
美国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
日本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
日本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
中国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
美国
无污染的进步
2015
意大利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摘编自《历届世博会主题一览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早期世博会的特点。(6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现代“新型世博会”的含义。(6分)
高二历史考前冲刺练习(二)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与政治发展的相关内容,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可知文化没有实现统一,所以排除A;由“基本上差别不大”、“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可知出现了文化统一的趋势,与当时的政治发展趋势类似,所以B符合题意。争霸战争对文化的促进和文化统一性与多样性共生局面都没有体现,排除CD。故选B。
考点: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根据所学可知夏商周三代文化最大的特色即为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下,“礼仪”具有极大的强制性和约束力,调整人的行为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孔子继承了西周的意识形态,把它发展成一套礼乐文明,创立了儒家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古代社会意识形态,因此C项说法符合题意;A、B、D项说法分别体现儒家思想的历史观、天命观和修身治国,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根据材料信息反映出荀子主张社会的改造在于强化礼教和法制,即用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共同改造,说明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所以A项符合史实;B项出现在汉代以后,可以排除;法家的开创者不是荀子,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战国时期儒法两派并无结盟的现象,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4.【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了民有善质,立王是天意又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感叹人性本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以礼入法,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慧能的偈语大意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因此与陆九渊的“心即理也”相近,C项说法正确;A、D项说法不是唯心主义思想家,可以排除;B项说法是唯心主义思想家,但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可知材料说明儒学具有盲目自大和具有一定封闭的特性,因此A项正确;B、C项说法片面,可以排除;D项材料体现不出,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7.【答案】A
【 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天理”就是封建伦理纲常,而“人欲”是指不符合“天理”的那些欲望,即 “私欲”,因此A项说法正确;C项说法是王阳明的观点,可以排除;B项错误,“人欲”是违反儒家伦理道德的欲望,与正常欲望不是一回事;D项说法片面,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8.【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宋明理学的理论固然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但这并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根本出发点,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与题干不符合,故B项错误。理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是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理学家为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故D项正确。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宋明理学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 “抨击孔子,别立褒贬”可知与明朝 “离经叛道”的李贽相符,李贽挑战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判断标准,A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限制君权、工商皆本,排除B。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主张,排除C。 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可以通过考察研究获得正确的认识,排除D。
10.【答案】A
【解析】“王学”即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对于培养人的内心道德有很大的影响,但对国家、社会、民生的关注很少,因此明末清初兴起了“经世致用”的学风,反对空洞的学问,主张做学问要有益于国计民生,故本题选A。王阳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不是佛教思想,B错误。科举与反对“王学”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考据学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不是“实学”的表现,D错误。
11.【答案】A
12.【答案】B
【解析】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其主张“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教育是人内心善的灵魂”,是人文主义精神的代表,对人生意义的探讨是其哲学上最大的成就,B正确。苏格拉底未涉及对宇宙本质的探究,A错误。苏格拉底注重探究人和人类社会,不注重对神的探究,C错误。苏格拉底是哲学家,不是科学家,D错误。
1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说明青年身心发展到一定阶段,一些自然欲求不可阻挡地要表现出来,反对压制人的天性,主张追求现世的幸福,体现了反对盲从,因此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C、D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14.【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神权下的自我。根据材料要求个人积极进取,在事业上取得成功,符合资产阶级的要求,因此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明显错误,加尔文强调的是宗教改革,不是坚定对上帝的信仰;B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C项说法错在“彻底否定了”,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1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专制下的启蒙。根据“假如政府把保护人民叫做恩惠的话,那么农民、商人向政府缴纳赋税,也可以叫做恩惠了” 可知材料表明政府和人民之间“在双方同意下获得的协议,这就是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约束”,因此C项说法正确;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认为人民和政府之间形成平等的契约关系;A项说法错误,可以排除;B、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16.【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性之光与浪漫之声。根据材料“未经验证”“一步推演”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了要运用你自己的理智去发现真理,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是宗教改革思想,强调信仰,可以排除;D 项认为世界不可知,可以排除;B项强调个人的感觉,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1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根据材料“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可知中国古代只重人的研究,不重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因此D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错误,材料中只是讲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并不是说无法分开;B项说法错在“惟有”,可以排除;C项材料无从体现,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118.【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15世纪中期”此时的欧洲正在进行文艺复兴,资产阶级大力宣扬资产阶级文化,人们得到了一定的思想解放,对文艺复兴相关的书籍需求量较大;而此时的中国,处于清朝的雍正皇帝时期,国家实行文化专制,大兴“文字狱”,人们的思想受到极大的压制和束缚,对书籍的需求量很小。故本题选D。欧洲和中国此时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A错误。西欧15
世纪中期仍是封建专制统治,政府对文艺复兴及铅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并没有持支持态度,B错误。活字印刷术产生于中国,欧洲的印刷技术也来源于中国,并不比中国高超,D错误。
1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根据材料信息“舍本逐末”可以判断出该书主张重农抑商,因此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信息“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起自农耕”相符,但不符合题意;C、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但不属于缺陷,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20.【答案】A
【解析】秦朝李斯发明的字体是小篆,材料中描述的正是小篆的书写特点,故A项正确;其他字体特点与材料中描述的不符。
2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古代艺术。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出材料反映的是戏曲的艺术风格,D项说法正确;A、B、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D。
2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引导人们去研究元素及更细微的物质构成”,可知这一进步使人们研究的对象从宏观世界逐渐深入到微观世界,为量子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C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对科学体系的完善,A错误。相对论仍然是对宏观世界的研究,B错误。这一进步没有否定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D错误。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元素及更细微的物质”,理解对微观世界的研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3.【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有科学家提出机械论解释整个宇宙自然界的运转”,可知科学家力图寻找自然界运行的法则和规律;从“强调人所拥有的天赋权利”,可知启蒙思想家门力图寻找人类社会运转的自然法则和规律,故本题选B。科学家的理论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启蒙思想家的思想是对传统社会的批判得出的,A错误。题干与进步史观无关,C错误。材料并没有涉及改革,D错误。
24.【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生产活动中的动力来源从动植物向矿物的转变”和“直接”可以看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作用,因为蒸汽机的使用和推广使得煤和铁这些矿物质得以出现较大的需求,因而直接推动了上述转变,故选C。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与题干无关,排除A。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计算机技术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内容,与题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25.【答案】B
【解析】试题解析:依据材料文字“不同物种不断斗争”、“生存和前进”可知,材料中提及的理论是进化论。故选B。
26.【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19世纪末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进程。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思想分别是在19世纪40年代、19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20年代,排除ABD三项。由材料关键信息“十九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以及题干“最符合时代潮流”要求,C项即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名师点睛】关于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要注意把握到以下方面。A.把握到一个主题,即救亡图存。B.把握到三个阶段,即技术器物阶段(洋务运动)、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思想文化阶段(新文化运动)。C.把握到三个阶级及其流派,即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和无产阶级等。
27.【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围绕维新派和革命派的关系命题,首先要搞清楚这两派的异同:他们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派别,在发展资本主义、建立民主政治这些大方向性问题上是一致的,他们的区别在于维新派主张改良和君主立宪,革命派主张革命和民主共和。所以两派的主张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异曲”:维新派主张改良,实行君主立宪;而革命派主张革命,实行民主共和制。“同工”:都主张学西方;反对君主专制,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殊途”:维新派开展了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同归”:都推动了中国民主化进程;但最终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选C
28.【答案】C
【解析】
2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顺乎世界之潮流”。根据材料信息“而内外诸大臣,皆深以言西事为讳,徒事粉饰,弥逢苟且於目前”可知材料说明鸦片战争之后统治阶级中上层并未真正觉醒,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C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可以排除;D项说法材料信息体现不出,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30.【答案】D
【解析】略
3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根据材料信息“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可以判断出当今中国和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问题是民生问题,民生主义是要实现人民的富裕,平均地权,因此C项说法正确;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及三大政策,都不能成为当今世界的最为紧要的问题,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32.【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毛泽东思想一样,两者都是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思想核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故B项正确。A项属于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与邓小平理论不符,排除。C项都是两者相同点,但不是思想核心,排除。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而邓小平理论是新时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排除D。
点睛:本题属于比较型选择题,比较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分析、比较和辨别等能力,命题切入点较广泛,可以是背景、原因、历程、结果、作用、特点、影响等。比较型选择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功能强大,是高考命题的常见题型。解答本题须找准比较角度,如设问要求“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相同的思想核心是”,逐一分析即可知道答案。
3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据材料信息“三民主义重在如何实现社会转型和民族振兴”“毛泽东思想重在如何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邓小平理论重在如何突破传统理论及‘左’倾理论的藩篱,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以判断出三者都具有实用性,A项说法正确;B、C、D项说法片面,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A。
3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美苏两大阵营对峙,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包围和封锁的政策,全国掀起削减西方人特别是美国人影响的运动。1950年中国和苏联结盟,列宁装等苏联服饰在中国流行。这说明服饰的变化受到国际和国内政治环境的影响,因此B项说法符合题意;A、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D项说法片面,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B。
35.【答案】A
【解析】“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故选A。本题学生易错选C或D项。原因是教材中讲了“神州”五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中国的航天科技步入发达国家行列,便认为C项是中国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D项的发生距现在时间较短,很多学生印象深刻,便选择了此答案。
36.【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考查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相关内容--文学作品风格。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只有C项表述符合史实,正确。其余ABD三项文学作品风格与所处时代不相吻合,排除。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考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风格·现实主义文学
37.【答案】C
3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根据材料信息“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可以判断出该材料反映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各国民族、民主运动迅速发展,政治黑暗不平等,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开始寻求新精神寄托,于是浪漫主义文学兴起。因此C项说法正确,A、B、D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
39.【答案】B
【解析】现实主义注重表现现实,用写实的手法来表达一切,是一种接近人民的艺术,排除A;该画属于立体派,是现代主义绘画的分支,绘画对象分解为若干几何切面,然后加以主观的并置、重叠,破坏了人的正常视觉,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形式夸张,着重表达画家内心复杂的感受,故选B;以严整和谐的画面表现理性是古典主义绘画的风格,排除C;以奔放的笔法和色彩表现感情是浪漫主义绘画的风格,排除D。故选B。
点睛: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的反映,这是解答某时期为什么盛行该文学艺术的理论依据。除此之外,就成了文学艺术文化常识了,以认记为主。毕加索作为20世纪伟大的画家,其其作品在美术欣赏课的常识都能判断了。
40.【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1991年学者杨镰经过学术论证和计算机关键字检索等,指出这一文物应系伪造”可见出土的文物也可能造假,故需要多方考证,故选D。AB表述过于绝对化。C明显夸大了郭沫若的影响。
考点:史观史法·史料·史料的考证。
41.【答案】(1)主要观点:主张国君(或政府)组织救济,不主张个人实施救助。
分析评价:孔子的主张一方面体现了“仁”的思想。另一方面孔子将民生问题政治化,担忧个人实施救济会损害到国君的权威,体现了孔子的等级观念。
(2)特点:社会福利制度化,强调政府救济与社会救济相结合,救济与教育有机结合。
思想根源:继承了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同时又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
(3)发展:将民生问题摆在国家建设的首位(高度关注民生问题的解决);明确提出了以发展经济来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明确提出了通过政府调节来解决社会福利问题(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问题,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略
42.【答案】(1)态度: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
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2)思想主张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描绘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
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3)相似点:借助外来文化为思想武器;都进行过激烈争论;否定专制暴政,主张开明民主。
【解析】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中可明显看出伏尔泰对儒学持赞美的态度,而孟德斯鸠和卢梭则对儒学持批判的态度,他们都是启蒙思想家,本质目的相同,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武器,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理性;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二“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直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归纳出来即可,结合教材内容可直接找出其经济根源。
(3)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比较分析能力。材料一和材料三中有中西方启蒙思想的共同特征,仔细比较,归纳整理,然后结合教材内容从目的和作用方面找到共同点即可:借助外来文化为思想武器;都进行过激烈争论;否定专制暴政,主张开明民主;都推动了各自的社会变革。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思想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3.【答案】(1)特点:举办国多为英法等欧洲强国;以展出参战国前沿科技成就(产品)为主;主办国努力彰显自身实力;美国逐渐崭露头角;基本定时举办。
(2)含义:主题更加鲜明;体现了人类对前途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等人文内涵;更加注重发展理念的探讨;更加关注社会民生,强调人文关怀;试图寻求人类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
【解析】(1)可以从主办国、展品和主办国的意图等方面归纳,如举办国多为英法等欧洲强国;以展出参战国前沿科技成就(产品)为主;主办国努力彰显自身实力;美国逐渐崭露头角;基本定时举办。
(2) 由“世博会不仅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还是全球各种文化交流的盛会,形式多样的会议和论坛对于思想的碰撞和文化的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主题和主题演绎的概念”,可以归纳为:主题更加鲜明;体现了人类对前途命运的理性思考;增加了可持续发展等人文内涵;更加注重发展理念的探讨;更加关注社会民生,强调人文关怀;试图寻求人类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