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50 KB
  • 2021-08-25 发布

山东省泰安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学情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缺答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中十月月考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8分)‎ ‎1.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2.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 出处 ‎ ‎“礼教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 东晋高僧慧远 ‎ ‎《沙门不敬王者论》 ‎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 东晋孙绰《喻道论》 ‎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 唐代高僧慧能 ‎ ‎《疑间品第三》 ‎ A.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                B.儒学思想体系日渐完善 C.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                D.儒佛道三教合一已出现 ‎3.盖儒学既为“国学”,也就成了仕途的“敲门砖”,则功成名就者自有官方的俸禄赖为供养,因此自然就懒于进取和教化。而后进学者一心钻研仕途,更无心于教化了。这实在是儒学的悲剧,也是一切官方学说的悲剧:一种思想一旦列为官方哲学,则必然没落、僵化,对此亦不妨借今证古。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以下对材料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儒学的消极作用大于积极作用            B.主流思想不一定是思想主流 C.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D.儒学成为了人们进仕的唯一途径 ‎4.商、西周、春秋时期,“士”为贵族阶层,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春秋末年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战国时的“士”,有著书立说的学士,有为知己者死的勇士,有懂阴阳历算的方士,有为人出谋划策的策士等。士阶层的分化 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 C.有利于推动社会转型                            D.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5.孔子所编的《春秋》在遣词用字方面非常讲究,如鲁君遇“弑”‎ 者有四人(隐、闵、子般、子恶),被戕于外者一人(桓公),《春秋》对此或书以“薨”,或书以“卒”。这种表述体现了 A.孔子的价值评判                                    B.记载历史的客观性 C.《春秋》旨在叙事                                  D.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6.《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7.春秋战国时代贵族教育的内容,如六艺之学,通过孔子这样的士人,传递到一般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让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 A.反映了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彻底结束B.导致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C.使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主流思想D.促进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8.从汉武帝开始,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这主要是由于,汉代儒学 A.讲究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                    B.崇尚天人合一 C.倡导大一统的政治伦理观                    D.主张君权神授 ‎9.唐朝法律规定:“诸告祖父母父母者,绞。”《疏义》又说:“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A.显示了百姓温顺敦厚的个性                B.法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 C.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核心价值                D.传统法制具有理性精神 ‎10.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                    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 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 ‎11.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 A.三教合一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丧失 C.社会深受佛道影响                                D.民众受到异族统治 ‎12.明中叶以后,王守仁标榜“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这引发了士大夫对君主圣贤偶像的怀疑,此后,有些士大夫们一反陈规旧说,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这 A.强调了人的自我价值                            B.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C.表达了民主政治诉求                            D.是理学思想的创新 ‎13.朱熹说:“人欲者,此心之疾疚,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由此可知,朱熹的思想 A.扼杀了人性的正当需求                        B.极力为封建统治辩护 C.宣扬了封建的伦理纲常                        D.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 ‎14.有个王守仁的门人,夜间在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问他:“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当时是热天,他叫贼脱光了上身的衣服,又说:“还太热了,为什么不把裤子也脱掉?”贼犹豫了,说:“这,好像不太好吧。”他向贼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这个故事意在说明 A.“物皆有理”      B.“格物致知”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15.李贽一方面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但同时自己又花了十几年的心血著成《藏书》一书,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这体现了李贽 A.对儒家经典猛烈抨击                            B.对科举制度的否定 C.未能冲破传统的束缚                            D.希望得到后人认可 ‎16.先秦以来的人性理论大多对人性之私进行了否定与批判,主张“去私心,行公义”。宋明理学人性论更视“私”为邪恶,强调公私之辩。而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则明确提出人性自私说,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私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这反映了明清时期 A.社会风气败坏,世人通求享乐            B.西方民主思想促进思想启蒙 C.商品经济发展,专制统治强化            D.政府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 ‎17.祖冲之的数学著作,在唐宋时失传。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代康熙以后便无人过问,直到近代才从日本翻印回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方式缺乏质的变化                        B.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 C.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                    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 ‎18.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金军到江北抢夺民船。宋军伏击,“忽放一霹雳砲,盖以纸为之,……自空而下,其声如雷,纸裂而石灰散为烟雾,眯其人马之目,人物不相见”‎ ‎,金军大败。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当时已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B.火药技术在南宋时开始用于军事战争 C.西方火炮的传入增强了南宋军事力量D.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19.王祯在《农书》总序中记载:“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下列关于材料中的印刷技术,说法正确的是 A.刻板费时费工费料                                B.大批书版保存不便 C.出现错字易于改正                                D.不适于小规模印刷 ‎20.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21.元明之际的小说《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中都描绘了一个现象:吴用和诸葛亮分别是梁山政权和蜀汉政权的灵魂,但二人均自居于军师之位,要得到一个“非文士”作主子并甘心为之效劳;而作为主子的宋江和刘备又必须具备一种特性,那就是对军师言听计从而又勇于承担一切责任。关于这一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映了文士心中理想的君臣关系        B.是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价值观的表现 C.反映了文人限制君权的政治诉求        D.纯粹是两部小说里出现的偶然巧合 ‎22.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 A.形象化的发展方向                                B.逐渐走向繁复化 C.将写意发挥到极致                                D.实用性不断增强 ‎23.某些书法家传世的作品中,不论单一线条的造型,还是不同线条间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种种情致尽现于线条的纵横跳跃、连绵环绕之中。这类作品的字体形式是 A.篆书                    B.隶书                     C.草书                    D.行书 ‎24.京剧研究学者刘老君在《浅谈京剧的发展——京剧与城市的关系》一文中认为“戏剧与城市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剧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这说明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 A.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B.各地商人纷纷在北京建立会馆 C.北京地区的贵族、官员十分多            D.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 ‎25.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26.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这一观点 A.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B.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 C.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        D.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 ‎27.表2是西汉公卿中儒学名师或师从名家的儒者(包括太学生)状况统计。 ‎ 表2  ‎ 这反映了两汉时期 A.学校教育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            B.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 C.儒学并未取得思想的统治地位            D.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28.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 ‎ A.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B.儒学道统确立与突破 C.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D.近代民主思想的产生 ‎29.明末清初出现了著名的三大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他们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命题,臂如“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这反映了三大思想家 A.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B.呼吁清政府进行政治改革 C.仍然属于儒家学派的代表                    D.力图深刻反思明亡的原因 ‎30.下面分别是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和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由此可知,黄宗羲认为 ‎ A.应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                    B.应建立平等和谐的君臣关系 C.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D.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 ‎31.明万历年间,白话小说的出版达到鼎盛。据学者统计,明中后期,《三国演义》有28种刻本,《水浒传》有14种刻本,《西游记》有9种刻本。该现象的出现源于 A.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                            B.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C.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                            D.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32.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这反映了宋代以来 A.文学作品推动科举制发展                    B.主流思想借助戏剧传播 C.市井文化反映社会价值取向                D.读书做官成为社会风尚 二、材料阅读 ‎3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受到“作为时代特征的冒险精神”影响的西方传教士,远涉重洋,揭开了中西文化交汇激荡的历史篇章。同时也掀起了一场“天儒冲突”。天儒礼仪之争,最初只是一个译名之争。基督教中的造物主Deus音译为“徒斯”,但这两个字的中文含义不明,利玛窦强调耶儒相通,采取“多与孔、孟合”的路线,将其译为“天主”或“上帝”。除此之外,礼仪之争更主要的是祭孔和祭祖问题。中国传统的家庭作为一个基本的“宗教”单位,宗教信仰的发生、传授,宗教仪式的举行多以家庭为中心。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主要是对祖先的拜祭。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中,教师在伦理关系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孔夫子作为“万世师表”,被中国人当作圣人一样受到供奉祭祀。祭孔因而也是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然而基督教是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这是其十戒中的第一条。礼仪之争由一个理论问题演变成清王朝与教廷之间的直接冲突。清朝雍正年间,终于全面禁止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并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据刘海鸥《天儒冲突: 中西方家庭伦理的初次冲撞》整理 ‎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的炮火迫使中国人打开国门,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现代化的西方文明逐渐渗入中国社会,中国传统家庭伦理遭受冲击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解放运动都提出了“婚姻革命 ”的口号,要求打破非人道的婚姻制度,建立起男女社交公开、恋爱自由的婚姻制度。“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男女平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男系制与遗产制》中认为中国的男子血统观念格外发达,女子地位格外低,“宁可以承继旁系的男子,嫡系的女子反没有承袭遗产的权利。”建议男女同时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 ‎ ‎——据李桂梅《略论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嬗变及其启示》整理 ‎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天儒冲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次冲突所产生的影响。(12分) ‎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13分)‎ ‎34.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文学作品往往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 表3 ‎ 卖炭翁 ‎ 作者: 白居易(唐) ‎ ‎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复车辗冰辙。 ‎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 望海潮 ‎ 作者: 柳永(宋) ‎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 云树绕堤沙,为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 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 ‎ 重湖叠巘(音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 ‎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提取表3中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可以从唯物史观角度,也可以从其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对两个时期城市经济或文学发展状况加以说明。(12分)‎ ‎3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 材料 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日衰,中央权阉横行。地方藩镇跋扈,朝政混乱,政府赋税供办之地只倚江南八道。唐宪宗于805年登基后,启用干练有为之人担任度支、盐铁转运二使,整顿漕运,使江淮米至渭仓。改变过去由地方州府负责的两税征收权,将财赋之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削减各地的留用数额。调整纳税物的折价标准,以高于市场的价格进行折算纳税, ‎ 改革钱物上供、送使、留州的比例,削减地方的留用额,增加国家的上供额。此外,它还下令罢除了诸道两税外榷率,政府再三颁发诏旨,重申“两税留州留使钱外,加率一钱一物,州府长吏,并以枉法赃论”,针对置吏不精、流品庞杂、冗食日滋的现状,下令裁汰冗官,共并省内外官806人,请司流外官1769人。百姓如遇天灾人祸,则减免赋税,开仓赈济,以济民命。所以后世史家称:“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太宗、玄宗和宪宗)。” ‎ ‎——摘编自贾艳红《论唐宪宗对永贞革新的继承与发展》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宪宗改革的原因。(6分) ‎ ‎(2)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意义。(9分)‎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的迅速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出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的变化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无法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的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佛教的政治地位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就得到了提升,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发展而非儒学思想的发展,故B项错误;由材料东晋“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周孔即佛,佛即周孔”,唐代“行直何用修禅”可知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教中国化的发展而非儒佛道三教合一,故D项错误。‎ ‎3.【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儒学成为“国学”后僵化、没落的悲剧,没有涉及儒学的积极作用,故A项错误;根据“一切官方哲学,无论其如何鼓吹,最终都免不了被人民唾弃的命运”可知成为主流思想的官方哲学,最后都会被抛弃,从而不再是思想主流,故B项正确;所有的官方哲学都会遭到人民的唾弃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人们进仕除了学习儒学、参加科举之外,还可以通过恩荫、纳捐等方式进入仕途,故D项错误。‎ ‎4.【答案】C【解析】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故A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士阶层的分化,可知能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提供条件,故C项正确;官僚政治的形成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故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孔子在《春秋》的遣词用字方面非常讲究,不同的人所用之字是不同的,比如“殺”“戕”“薨”“卒”等,这体现了孔子对等级秩序的推崇,所以体现了孔子的价值评判,故A项正确;这里体现的是在遣词用字方面的区别,而不是强调记载历史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故B.D两项错误;遣词用字的差别也不能说明《春秋》只在叙事,故C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只是提及《墨子》中关于一些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并未体现出其它学派的思想主张,故A项错误;《墨子》中有关于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方面的科学知识,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古代中国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墨子代表平民百姓的利益,贵族阶层是不太可能去研究科学的,故D项错误。‎ ‎7.【答案】D 【解析】依所学,秦汉时期官僚政治的确立才逐步废除贵族政治,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贵族文化逐渐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强调百家争鸣的情况,故B项错误;依所学,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且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不受重视,故C项错误;据材料“以往的贵族文化转化为一般的社会文化。贵族文化的下移”可知贵族文化的下移能进一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故D项正确。‎ ‎8.【答案】C 【解析】“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体现的是大一统的伦理观,没有涉及到尊卑贵贱的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体现的是大一统的伦理观,没有涉及到天人合一的思想,故B项错误;“中华大地从东北到西南,从草原到岭南,凡是中央王朝统治所及之地,无不断染儒风,最终成为儒学的教化之地”体现的是大一统的伦理观,故C项正确;材料的内容体现的是大一统的伦理观,没有涉及到君权神授思想,故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材料讲的是法律对亲情犯法的规定,并不能说明百姓温顺敦厚,故A项错误;不是法家渗透到法律中而是儒家思想渗透到法律中,故B项错误;唐朝法律规定起诉祖父母及父母者要施以绞刑,因为父为子天。如有违反就是忘情弃礼就是不孝,由此可见孝的观念已经渗透到法律之中,体现了古代以孝治天下的观念,故C项正确;这种由情入法的法治思想不能够体现法制的理性精神,故D项错误。‎ ‎10.【答案】C 【解析】“决定宗教兴亡”表述过于绝对,唐武宗大规模地“灭佛”之后,佛教并没有走向消亡,故A项错误;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不符合“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对佛道思想的态度的变化,再结合汉代以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可得出唐代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故C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思想广泛传播,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说明韩愈以卫道者自居,来捍卫儒学正统地位,说明当时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而不是三教合一局面出现,故A项错误;唐朝时佛道对儒学的冲击,但儒学正统地位并未丧失,故B项错误;唐朝时佛道对儒学的冲击,社会深受佛道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对儒学的冲击,民众受到异族统治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打破了尊卑贤愚不可逾越的界限,“指责《论语》、直斥六经,张扬个性”表明强调的是自我价值,故A项正确;西学东渐是指受西学影响,材料没有涉及到西学,故B项错误;封建社会,士大夫阶层没有民主政治诉求,故C项错误;明中叶以后,心学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不是理学思想的创新,故D项错误。‎ ‎13.【答案】D 【解析】由材料“饥而欲食,渴而欲饮”、“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可知朱熹认为人性的正当需求并不是人欲,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欲的区别而非理学的实质,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天理与人欲而非封建纲常伦理,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朱熹认为人欲是指超出正当需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结合朱熹的主张得出存天理灭人欲有利于维护公共秩序,故D项正确。‎ ‎14.【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王阳明的致良知之说,材料中并未体现出“物皆有理”,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家求理的方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发明本心”是陆九渊提出的求“理”的方法,与题目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故事说明良知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因此只要“致良知”就能克服私欲,故D项正确。‎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以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内容进行猛烈抨击”,李贽反对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科场当以选士”,李贽并不反对科举考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希望此书‘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表明李贽在批判儒家经典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的同时,又希望自己的学说成为科举的内容,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经筵当以进读,科场当以选士”,李贽并不仅仅希望得到后人的认可,故D项错误。‎ ‎16.【答案】C 【解析】肯定个人物质利益、私欲的合理性,强调个体的价值与地位是符合人性的正确主张,不是主张人们追求享乐,故A项错误;西方民主思想强调人民主权和民主权利,与材料关于个人利益、个体价值不符,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但政治上专制统治强化,故人们提出了要求个性、肯定个人价值的思想主张,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政府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在思想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文字狱等专制政策,故D项错误。‎ ‎17.【答案】A 【解析】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失传、《天工开物》未广泛推广,主要是由古代是自然经济决定的,故A项正确;士大夫热衷于科举功名是其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历代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也是其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艰难是经济未发生质变的表现之一,故D项错误。‎ ‎18.【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不能推断出火药的广泛应用,因此不能说明当时进入热兵器时代,故A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南宋之前火药技术是否已经用于军事战争,没有体现出“开始”,故B项错误;由材料不能推断出该火炮是否来自西方,故C项错误;材料“忽放一霹雳砲”,导致“金军大败”,说明火药已成为影响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 ‎19.【答案】C 【解析】材料中体现是活字印刷术,没有体现费时费工费料,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书版保存不便,故B项错误;因为是木板活字,又是用竹片夹住,故出现错字易于改正,故C项正确;因为成本低廉,故小规模印刷也可以,故D项错误。‎ ‎20.【答案】B 【解析】材料史实没有反映出中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的成书与汉代大一统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关键信息“由国家制定”“官修本草”“朝廷颁行”,体现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繁荣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国家力量的支持推动了中国古代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的推动无关,故D项错误。‎ ‎21.【答案】A 【解析】小说体现了和谐的君臣关系,是文士追求的,故A项正确;小说内容不能代表主流价值观,故B项错误;文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为君主服务,故C项错误;明清小说的内容是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在文学上的反映,故D项错误。‎ ‎22.【答案】D 【解析】据图可知汉字发展演变逐渐去形象化,故A项错误;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逐渐走向简单化,故B项错误;草书将写意发挥到极致,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从甲骨文到简体字,汉字的书写越来越简单规范,实用性不断增强,故D项正确。‎ ‎23.【答案】C 【解析】依所学,篆书具有圆润纤细,布局均匀的特点,与材料中“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不符,故A项错误;隶书具有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的特点,大多还是实用性文字,与材料中“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不符,故B项错误;据材料“文字的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或喜怒、或穷困、或忧悲、或怨恨”可知符合草书狂放不羁的特点,故C项正确;行书具有“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特点,与材料中“可读性完全让位于书写时的情绪表达”不符,故D项错误。‎ ‎24.【答案】A 【解析】根据“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可知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A项正确;商人在北京建立会馆属于北京具有的资源,但没有理念,与材料“各种理念和资源”不符,故B项错误;北京地区的贵族及官员是京剧的听众,但与材料“各种理念和资源”‎ 不符,故C项错误;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给京剧的产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但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25.【答案】D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昆曲的发展而非陆王心学,故A项错误;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官腔”、“宫廷”、“郡邑大夫”可知明清时期昆曲主要在达官贵族中流传,社会等级观念并没有弱化,故C项错误;由材料“官腔”、“雅乐”、“盛世元音”“郡邑大夫宴款……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可知昆曲为士大夫阶级的娱乐品,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故D项正确。‎ ‎26.【答案】C 【解析】“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不能说明西方近代科学与中国诸子百家思想有关联,故A项错误;“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与西方科技思想有本质的不同,故B项错误;“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禅宗的概念澄清化”有助于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故C项正确;“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说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与近代西方的科技思想有相类似的地方,故D项错误。‎ ‎27.【答案】B 【解析】表格中没有体现儒家经典作为学校的教科书,故A项错误;表格显示从西汉初年到东汉时期,博士、师从名师或入太学者、未任博士的名儒、在文化状态可考公卿中所占比例都呈上升趋势,可见由于汉代尊儒措施的实施,导致汉代管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故B项正确;西汉汉武帝时期儒学就取得了独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出官吏群体的儒学水平不断提高,无法说明官吏从政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故D项错误。‎ ‎28.【答案】C 【解析】图二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李贽是明清之际四大家而不是宋明理学,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四大家仍旧属于儒学思想,没有突破儒学范畴,故B项错误;北宋五子和陆王是宋明理学的代表,是传统主流的复兴,明清之际四大家是传统主流的批判和继承,故C项正确;图一和图二的思想都属于传统的儒学思想而不是近代民主思想,故D项错误。‎ ‎29.【答案】D 【解析】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早于西方启蒙思想,且二者没有思想上的交流,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都参加过反清复明的斗争,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三大思想家思想主张的现实内涵而非儒家思想的代表,故C项错误;由材料“‎ 所贵乎史者,述往以为来者师、知古必先通今、史书之作,签往所以训今”可知希望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故D项正确。‎ ‎30.【答案】C 【解析】由材料“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可知政府由君、臣构成,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黄宗羲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而非君臣关系,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由材料中黄宗羲的社会治理结构可知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专制的弊端而非对百姓的教化,故D项错误。‎ ‎31.【答案】D 【解析】印刷技术的突破是在宋代,明代只是在宋代基础上的有些改进,故A项错误;在古代,民众整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且只是其中一个次要原因而已,故B项错误;白话小说的通俗易懂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小说的繁荣与市民阶层的扩大紧密相连,而市民阶层的扩大源于明代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故D项正确。‎ ‎32.【答案】C 【解析】“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作为故事的情节,不能反映科举制发展的情况,故A项错误;“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无法体现主流思想,故B项错误;“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男主角必定是个读书人,多半是秀才。但才子若要抱得美人归,实现大团圆,必定得进京赶考,考个状元”反应了普通市民的价值取向,故C项正确;“宋以来的民间戏曲小说,凡是才子佳人的题材”不是读书做官的题材,故D项错误。‎ ‎33.【答案】(1)表现:(6分) ‎ ‎①在造物主译名上,中国音译为“徒斯”,含义不明,‎ 而西方译为“天主”或“上帝”,突出其地位; ‎ ‎②在祭拜对象上,中国祭拜自己的祖先和万世师表的孔圣人,‎ 而西方把尊奉和敬拜天主作为第一教义; ‎ ‎③在政治上,清王朝与西方教廷之间发生了直接冲突,‎ 雍正皇帝全面禁止基督教在中国传播。 ‎ 影响:(6分) ‎ ‎①客观上促进西学,特别是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并取得一定的成就; ‎ ‎②直接导致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中西文化交流(西学东渐)中断; ‎ ‎③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明末清初的士大夫的思想变化,有利于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 ‎ ‎(2)变化:(7分) ‎ ‎①倡导婚姻革命,建立人性化的婚姻制度; ‎ ‎②批判男尊女卑观念,主张自由恋爱男女平等; ‎ ‎③突出妇女地位,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 ‎ ‎④女子享有男子同等的财产继承权。 ‎ 原因:(6分) ‎ ‎①中国被迫开放,西方文明(欧风美雨)逐渐渗入中国; ‎ ‎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 ‎③中国近代民主运动不断发展; ‎ ‎④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出现了思想解放运动;‎ ‎【解析】(1)第一小问概括表现,结合材料一“最初只是一个译名之争”“礼仪之争更主要的是祭孔和祭祖问题”“礼仪之争由一个理论问题演变成清王朝与教廷之间的直接冲突”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可;第二小问影响,主要从思想上进行分析,一是通过冲突促进西学传播,二是促进中国新思想的出现,但也造成了中国国门的逐渐关闭,落后于世界。 ‎ ‎(2)第一小问新变化,可结合信息“提出了‘婚姻革命’的口号”“男女平等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男女同时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进行分析。‎ ‎34.【答案】参考示例1: ‎ 论题:唐宋文学与城市经济。(2分) ‎ 说明:《卖炭翁》中“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描述反映出唐代对市场交换行为存在严格的时空限制;《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菱歌泛夜……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描述则反映出宋代市场分散于宅屋之间,经营时空不再有限制。这说明宋代政府放松对城市的市场交换行为的直接管理,宋代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唐诗宋词的内容反映了这一时代特色,说明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以上说明包括史料实证、史料解释、历史解释、唯物史观)(8分) ‎ 参考示例2: ‎ 论题:市民生活与文学发展。(2分) ‎ 说明:唐诗《卖炭翁》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讲究格律,题材偏重政治主题。宋词《望海潮》的句式参差不一,句法灵活多样,以个人的感受描绘了杭州的繁荣。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的增加,词更容易抒发情感,适应了市井的生活需要,这说明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是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以上说明包括史料解释、唯物史观)(8分)‎ ‎【解析】本题目是通过两个文学作品,让考生挖掘其隐含的历史信息,题目难度不小。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大的角度来思考:第一个角度,找出两个文学作品的共通之处,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提炼观点,确定论题,最后进行详细阐述;第二个角度,通过比较找出两个文学作品的不同之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提炼观点,进行详细阐述。对于第一个角度,其共通之处是——在诗词中,都存在市场,然后分析唐朝的市与宋朝的市在哪些方面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之上提炼出观点是一定时期的文学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再分析相同的原因。至于第二个角度,其不同之处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形式上,《卖炭翁》强调整齐划一,格律工整,而《望海潮》则句式参差不齐,灵活多样,然后分析其不同的原因。‎ ‎35.【答案】(1)原因: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政府财政负担压力大;‎ 宦官专权导致君主权威下降;‎ 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削弱。(6分) ‎ (1) 措施:慎选财臣;‎ 整顿赋税政策;‎ 严禁两税外加征杂税;‎ 裁汰冗官。(3分,答出三点即可) ‎ 意义: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削弱藩镇割据;‎ 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整顿官僚队伍,节省了财政开支,推动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政治清明。(6分,答出三点即可)‎ ‎【解析】(1)据材料“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势日衰”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北方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据材料“政府赋税供办之地只倚江南八道”得出政府财政负担压力大;据材料材“中央权阉横行”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宦官专权导致君主权威下降;据材料“地方藩镇跋扈,朝政混乱”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藩镇割据,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 ‎(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启用干练有为之人担任度支、盐铁转运二使”得出慎选财臣,据材料“改变过去由地方州府负责的两税征收权,将财赋之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削减各地的留用数额”得出整顿赋税政策,据材料“两税留州留使钱外,加率一钱一物,州府长吏,并以枉法赃论”得出严禁两税外加征杂税,据材料“下令裁汰冗官,共并省内外官806人,请司流外官1769人”得出裁汰冗官;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这一改革由于整顿了赋税政策,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据材料“将财赋之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削减地方的留用额,增加国家的上供额”得出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削弱藩镇割据;据材料“两税留州留使钱外,加率一钱一物,州府长吏,并以枉法赃论”得出有利于减轻百姓负担,缓和阶级矛盾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据材料“下令裁汰冗官,共并省内外官806人,请司流外官1769人”,得出整顿官僚队伍,就节省了财政开支,推动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政治清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