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0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第20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作业】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20讲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课时跟踪练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景德镇模拟)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其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来描绘时代背景,抒发情感。“十年寒风浸岁月百春凋谢,一朝政策暖人心千帆竞发”。下列关于对联中“政策暖人心”解读正确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B.平反冤假错案激发了所有被打倒的人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使中国很快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道路 D.对外开放政策很快融入了世界市场,赢得了世人认可 解析:“一朝政策暖人心千帆竞发” 体现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民积极性提高的场景,故A项正确;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C、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A ‎2.(2017·衡阳模拟)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由此表明土地流转(  )‎ A.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性质 B.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C.取消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 D.终止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加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有利于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故B项正确;A、C、D三项说法错误,排除。‎ 答案:B ‎3.(2017·烟台模拟)有学者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率。”这说明了两者的农业政策(  )‎ A.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B.赋予农民的经营方式不同 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发展农业生产的手段相似 解析:毛泽东采用的大规模的集体劳动,而邓小平则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方式是不同的,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毛泽东大规模的劳力动员指的是人民公社,这种方式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是“左”倾错误的产物,故A、C两项错误;发展农业生产的手段是不同的,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7·青岛模拟)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解析:“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很明显民众的积极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正确;经济改革的方向不可能是由民间经济活动所决定,故A项错误;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引领而非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不难看出该意外收获是农村乡镇企业和商品经济的繁荣而非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故C项错误。‎ 答案:D ‎5.20世纪8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一次谈话中肯定了“包字进城,包则灵”的现象。这是因为“包字进城”的做法(  )‎ A.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B.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 C.改变了生产资料所有制 D.扩大了企业生产规模 解析:材料“包字进城”的做法,反映出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1992年之后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没有改变生产资料公有制,故C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实行企业承包责任制,与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6.(2017·韶关模拟)阅读下表,其中1984年差距开始拉大的主要原因在于(  )‎ 年份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元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978‎ ‎314‎ ‎456‎ ‎1982‎ ‎347‎ ‎641‎ ‎1984‎ ‎408‎ ‎910‎ ‎1988‎ ‎733‎ ‎1 312‎ ‎1992‎ ‎892‎ ‎2 217‎ ‎1996‎ ‎1 843‎ ‎4 897‎ ‎2000‎ ‎2 431‎ ‎6 072‎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B.国务院决定开放沿海开放城市 C.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开始推行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解析:材料中从1984年开始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开始拉大是因为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城市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故A项正确。‎ 答案:A ‎7.(2017·湖北联考)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央对经济进行整顿,造成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在民间,有人说,“中央要取消个体户了”“改革开放该收一收了,该转一转阶级斗争了”。面对这一局面(  )‎ A.我国全面开展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南方谈话”‎ C.国家开始改变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制度 D.国家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解析: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困境,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解释了社会的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解放了思想,故B项正确。‎ 答案:B ‎8.(2018·德阳模拟)1982年,可口可乐公司在北京各大商场展开产品促销,这是中国当代市场上第一次卖场促销活动。对此,北京各大报做出激烈反弹,如《北京日报》发文认为引进可口可乐浪费国家大量外汇资源。外经贸部也做出停止可口可乐内销的决定。这表明(  )‎ A.政府机关权力意识浓厚 B.百姓缺乏正确的消费观 C.市场经济未被普遍认可 D.阶级斗争思维仍然存在 解析:材料“北京各大报做出激烈反弹”“外经贸部也做出停止可口可乐内销的决定”说明市场经济未被普遍认可,故C项正确。‎ 答案:C ‎9.(2017·大同二模)199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中提出对个体私营经济实行“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材料中“四个不限”说明(  )‎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完全建立 B.浙江省最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 C.个体私营经济受到法律保护 D.个体私营企业自主权得到认可 解析:根据材料“‎ 浙江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通知》”,带有政策法规性质,故C项正确;21世纪初我国才初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仅涉及浙江,不能体现“最先”,故B项错误;材料突出政府对个体经济的态度,故D项错误。‎ 答案:C ‎10.(2017·深圳调研)《中国对外开放的伟大实践》一文中提道:“十年实践,在我国沿海建立了从南到北的包括2个直辖市、25个省辖市、67个县、约1.5 亿人口的对外开放前沿地带。”此后,我国政府(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 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决定开发和开放浦东 D.开辟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 解析:1990年,中央政府决定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与材料中“十年实践”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C ‎11.(2017·贵阳模拟)邓小平曾说:“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下列直接得益于该讲话精神的举措是(  )‎ A.闽、粤等省创设经济特区 B.国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C.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大陆开放一些城市,允许一些外资进入”的政策只有特区才能实现,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企业的改革问题,故B项错误;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引进外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形式,但出现较晚,比特区的时间晚,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故D项错误。‎ 答案:A ‎12.(2017·黄山二模)2016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十五个年头,根据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的规定,授权世贸组织成员使用第三国即“替代国”价格或成本计算倾销幅度的非市场经济条款将于‎2016年12月11日到期终止。但是,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仍然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说明(  )‎ A.世贸组织致力于抑制国际贸易中的强权政治 B.中国市场经济体系并未建立起来 C.发达国家违反世贸组织的协商一致原则 D.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任重道远 解析:美日欧的这些在国际贸易中的反华措施,从根本上就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经济领域中的体现,也从侧面显示建立公正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任重道远,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其中,第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 (25分)(2017·梅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客家先民自中原河洛一带迁居南方,古有民谚“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罗香林教授认为除了其他零星的迁入或自各地以服官或经商而迁至的,历史上客家人曾经历五次大规模的迁徙运动。‎ 第一次:受五胡乱华影响,自东晋始,大批中原人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第二次:唐末的黄巢之乱,迫使客家先民继续南下,到达闽粤赣接合部,成为客家的第一批先民。‎ 第三次:金人南下入主中原,宋高宗南渡,更多的移民集聚于此,与当地的土著和先期迁入其地的畲族先民交流融合,最终形成客家民系。‎ 第四次:明末清初,客家内部人口激增,因资源有限,大批闽、粤客家人从客家大本营向外迁移,最远内迁至川、桂等地区,历史上的“湖广滇四川”即发生在此时期。‎ 第五次: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部分客家人分迁至广东南部、海南乃至海外,客家人走向世界。‎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材料二 1978年至1983年,我国流动外出的农民总数不足200万人;而到1987流动人口数量就猛增至1810万人。进入90年代后,流动人口的增长更是势不可挡,其中1995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7073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进一步提高到5.86%。人口流动的方向大多由内地省份向沿海省份流动。‎ ‎——徐德莉《近代化视角 下的中国农村人口流动》‎ ‎(1)客家人寻根河洛,源于我们古代哪种制度?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清朝以前客家人南迁的主要原因。(6分)‎ ‎(2)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第五次迁徙中部分客家人迁往海外的历史背景。(6分)‎ ‎(3)依据所学知识,‎ 分析材料二中各时期人口流动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并指出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与历史上客家迁徙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3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制度”,据所学可得宗法制。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一“清朝咸丰(1851—1864年)以后”,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主要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二的信息回答。第二小问“变化”,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从客家迁徙的时期、推动力、原因、规模、流向地区、年龄段等进行分析。‎ 答案:(1)制度:宗法制。原因:战乱;人地矛盾;经济重心南移;官职迁调或经商。‎ ‎(2)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闭关政策被打破;通商口岸的开放;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国内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等动乱;列强贩卖华工出国。‎ ‎(3)1978—1983年:经济特区的设立(或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流动较少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农村主要劳力集中在发展农业上(或城市工业化整体水平不高)。‎ ‎1987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对外开放扩大,如设立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等。90年代后: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剩余劳动力增多。变化:由多发生于社会动荡时期到发生在和平时期;由被动流动到主动流动为主;原因由政治(战争)因素到经济因素为主;由大规模迁移到分散流动为主;由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由举族迁移到以青壮年劳动力迁移为主。‎ ‎14.(12分)(2017·南昌模拟)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它记录下某一历史瞬间或反映某一历史想象。阅读下列图片和文字,‎ 回答问题。‎ ‎    结合图1、图2和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自拟一个主题,并对这一主题进行阐释。(命题:要求主题突出,简明扼要,不得照抄图片文字内容。阐释:围绕主题说明解释,史论结合)‎ 解析:归纳两幅图片的共性,可从生产组织形式的合与分、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集体生产与个体经营、农民的心情、形同意异等方面拟定主题,然后运用三大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史实,进行阐述。‎ 答案:示例 论题:生产组织形式的合与分。‎ 阐述:1952年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获得土地。1953年国家实施“一五”计划,开始工业化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农民自愿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从个体的生产形式变为集体生产组织,将农民个体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的社会主义。‎ ‎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束缚,我国农业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由集体生产变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过去分配中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总结: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土地由 私有制到公有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两次的合与分,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