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00 KB
  • 2021-08-25 发布

黑龙江省牡丹江一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牡一中2017级高三学年上学期开学检测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 ‎1.孔子在肯定管仲对国事贡献的同时,也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孟子认为“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是人臣的本分。由此可见孔、孟二人 A. 宣扬民本思想 B. 主张重构秩序 C. 追求仁政德治 D. 力图限制君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批评他器用排场超过了人臣的限度……君有大过则谏……人臣的本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孔子主张君臣等级秩序,孟子强调“人臣的本分”,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背景下,两者都主张重构秩序,故B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本思想,故A排除;材料主旨并不是追求仁政德治,而是强调君臣关系,故C排除;材料当中孔子并没有力图限制君权,故D排除。‎ ‎2.《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A. 宗族伦理观念 B. “天人感应”学说 C. 中央集权理论 D. “大一统”思想 ‎【答案】D ‎【解析】‎ 材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大致意思是:世道清明,那么制作礼乐和发令征伐的权力都出自天子,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材料“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强调的是制度上的大一统,故D正确;A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B是西汉董仲舒提出,故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名师点睛】‎ 解答此题关键信息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的准确解读。‎ ‎3.荀子按“上贤、次贤、下贤”的标准把儒者分为三个等级:“大儒者,天子三公也;小儒者,诸侯大夫士也;众人者,工农商贾也。”这说明荀子 A. 制定了严格的选官标准 B. 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 C. 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 D. 未突破原有等级观念 ‎【答案】C ‎【解析】‎ ‎“严格的选官标准”表述错误,排除A;“反对靠血缘关系选官”与题干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荀子按贤能把儒者划分为“上贤、次贤、下贤”三个等级,荀子代表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适应了将儒学政治化,故C正确;“原有等级观念”是奴隶社会的等级观念,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材料有关儒者三个等级的标准突破原有等级观念,排除D。‎ ‎4.春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声音,各家各派都能得到比较充分的表现能否成为显学,取决于自家学说的博大精深以及对时势的准确把握。下列周秦诸子的言论中最能够准确把握时势的是 A.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B. “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最能顺应当时时代潮流的是法家思想,选项A正是法家思想,主张变革,为正确选项;选B主张效法先王,关注百姓利益,这符合墨家思想,不符合当时的时势,排除;选项C是儒家思想,主张民贵君轻,不符合时势,排除;选项D是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显然不符合当时时势,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符合当时时势,然后从选项中选出法家主张即可。‎ ‎5.《后汉书》的仪礼志中记载,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这反映出 A. 推崇承天理物、天人合一 B. 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 C. 先黑后红寓意“以汉代秦”‎ D. 上层社会贺冬成风俗 ‎【答案】A ‎【解析】‎ 根据“冬至日来临之前夜,京城百官都于夜漏未尽五刻时(约等于现在晨六时)穿黑衣服,迎气于‘黑郊’行礼毕,改穿红色袍”,结合所学,因为冬至那天昼最短夜最长,以后白昼渐长,黑夜趋短,也就是阴去阳来,朝廷也要集体的相时而动,才能“承天理物”,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冬至日来临的仪礼,无法体现阴阳五行思想的盛行,排除B;C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京城百官在冬至日来临的仪礼,不能体现成风俗,排除D。‎ ‎6.近代学者辜鸿铭认为: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同欧洲相比,汉代儒学相当于古罗马的旧教,而宋代儒学则类似新教”,按照他的看法,宋代儒学同欧洲新教都 A. 否定真正权威 B. 注重回归古典 C. 顺应世俗要求 D. 精于哲学思辨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代儒学是推崇真正的孔子学说的学派,反对汉代儒学,欧洲新教主张《圣经》至上,回归古典,故B正确;宋代儒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批判继承,是对儒家思想的发展,A错误;宋代儒学是为封建统治者提供思想理论,并非顺应世俗要求,排除C;宋代理学具有思辨性特点,不符合欧洲新教,排除D。‎ ‎7.学者庞天佑在一篇论文中写道:黄宗羲言“……证必明于史籍,而后足以应务”……顾炎武认为“人苟遍读五经,略通史鉴,天下之事可以洞然”……王夫之……将《通鉴》记载的史实结合明末清初社会实际研究。据以上内容可知,这三大思想家主张的一大共同点是 A. 提倡个性 B. 批判专制 C. 经世致用 D. 以民为本 ‎【答案】C ‎【解析】‎ 据所学可知“提倡个性”是李贽的思想主张,故A项排除;材料中黄宗羲、顾炎武以及王夫之均未提到评判专制,故B项排除;结合“而后足以应务”“天下之事可以洞然”“结合明末清初社会实际研究”等信息可判断三者都主张经世致用,故C项排除;“以民为本”的思想再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8.对古代中国两千余年的政治制度,按西方标准,将其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的对立面。而现代学者却认为,古代中国的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古代制约皇权的主要因素是 A. 以民本主义为执政的指导思想 B. 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 C. 遵照儒家标准的官僚制度系统 D. 地方势力制约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西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政府重用儒学家做官,儒家思想倡导仁政、天人感应等思想,劝勉皇帝施行仁政,一定程度上对皇帝的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使皇帝很难做到为所欲为的专制,故C正确;民本主义思想对皇帝施行仁政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对制约皇权的作用有限,排除A;中国古代王朝监察体制主要对象是政府各级官员,而不针对皇帝,B错误;D属于中央集权问题,皇权专制属于专制主义问题,D不符合题意,排除。‎ ‎9.元朝政府将读书人编入儒户,可以享受免除差役的权利。但南宋遗民郑思肖却在其著作中写道:“糙法:一官、二吏……九儒、十丐。”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 元代的户籍制度阻断了读书人的上升空间 B. 元朝政府给予读书人的优惠待遇并未实行 C. 郑思肖对元代读书人地位的认识存在偏见 D. 元朝政府在实际上推行了歧视儒户的措施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元朝将读书人单独编户,并没有说阻断了读书人上升的空间,排除A;材料看不出元朝对读书人的待遇有没有实施,排除B;南宋遗民的记录,过于偏激,认为儒生的地位仅仅高于乞丐,这是对元朝统治者不满的一种表达,不一定符合社会现实,C正确;材料不能反映出元朝政府推行歧视儒户的措施,排除D。‎ ‎10.晚清某论著写道:“至于三纲五常,为中国之大教,足下谓西夷无之矣,然考之则不然。东西律例,以法为宗。今按法国律例,民律第三百七十一条云:“凡一切子女,无论其人何等年岁,须于其父母有恭敬孝顺之心……。”第二百一十三条云:“凡为妇者,应为其夫者所管属。”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洋务派倡导中体西用 B. 维新派推崇儒家思想 C. 顽固派重申宋明理学 D. 革命派主张法治社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联系所学内容可知,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康有为利用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变法的思想,他既推崇儒家思想,又学习西方的近代政治思想,故B正确;洋务派反对学习西方的政治思想,不可能认同“法国律例”,排除A;顽固派反对学习西方的一切新事物,也不可能认同“法国律例”,排除C;材料并非主张建立法治社会,而是说明中西方都重视孝顺与男权,D说法与材料不相符,排除。‎ ‎11.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因此,“采西学”是“失礼求诸野”,是光复旧物。这种说法 A. 缺乏事实依据且毫无价值 B. 客观上有利于人们接受西学 C. 成为人们学习西方的障碍 D. 对维新派改革产生消极影响 ‎【答案】B ‎【解析】‎ 表明了中国人在鸦片战争之后,对西学开始重视,但又不愿放下自大的架子,就出了个“西学中源”说,但是这也是向西方进行学习,不是无价值,A项错误;这种说法中国人容易接受,有利于人们学习西方,故B正确;这不能成为人们向西方学习的障碍,C项错误;这种说法有利于人们接受西方思想,所以对维新派产生积极的影响,故D项错误。‎ ‎12.严复提到:在生物界里,开放的“四达之地”的物种,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与世隔绝的“孤悬岛国”的物种,一旦有“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此自舟车大通之后,所特见屡见不一见者也。”这一思想 A. 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 B. 否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宣传了君主立宪的政体模式 D. 带动了民主革命意识的传播 ‎【答案】A ‎【解析】‎ ‎“外种闯入,新竞更起,往往年月以后,旧种渐湮,新种迭盛”反映出严复强调以民族竞争的大势来挽救民族的危亡,对传统民族主义的封闭性是持有反对的态度,冲击了夷夏大防的排外思想,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13.某学生根据梁启超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的内容,整理出下表。从表格内容推断当时梁启超做此宣传的目的是 中国旧思想 欧洲新思想 一、国家及人民,皆为君主而立者也,故君主为国家之主体 一、国家为人民而立者也,君主为国家之一支体,其为人民而立,更不俟论。故人民为国家之主体 三、治人者为一級,治于人者为一级,其级非永定者,人人皆可以为治人者 三、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 九、惟君主一人立于法律之外,其余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 九、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虽君主亦不能违公定之国宪 A. 宣扬维新变法以实现救亡图存 B. 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 C. 主张实业救国,实现富国强兵 D. 谴责专制君主,否定儒学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材料“1901年所著《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人民为国家之主体……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处于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民族危机严重,梁启超的目的在于仿效西方民主政治,挽救民族危机,故B正确;维新变法在1898年,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实业救国,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否定儒学正统地位的信息,故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1901……人民为国家之主体……全国人皆受治于法律,一切平等”,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仿效西方民主、挽救民族危机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14.民国初年,孙中山说:“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其主张的意图是 A. 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C. 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 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表明孙中山的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防止将来再次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故B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22年苏俄改称苏联,时间不符合“民国初年”,故排除D项。‎ 点睛:抓住材料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通过民生主义以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15.孙中山在《大总统宣言书》中宣布了合五族共建民国的思路,但1920年《在上海中国国民党本部会议的演说》中说中国不止五族,应该合各族成为一大民族。1921年认为“不能笼统讲五族,应该讲汉族的民族主义,使其他各民族同化为汉族”。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这一变化 A. 表明孙中山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 B. 适应了中国民族独立与国家统一的时代要求 C. 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D. 明确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立场 ‎【答案】B ‎【解析】‎ 根据“1924年又指出,中国应通过联合各宗旅,而成为一个民族”,可知孙中山认为中国应是一个民族,“仍然坚持大汉族主义的狭隘观念”错误,排除A;孙中山认为中国应是一个民族,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民族反对外国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实现国家统一,故B正确;和共产党合作不属于民族问题,C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排除D。‎ ‎16.民国初期,有学者曾说:“革除一个王朝的天命是可以的,为什么要革除整个中国几千年的天命呢?现在的教育革命、纪纲革命、立国思想的革命如同大火焚烧房屋,使人失去了灵魂,让人无所适从。”这表明该学者 A. 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 B. 思想较为保守落后 C. 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 D. 主张改造儒家思想 ‎【答案】C ‎【解析】‎ 材料不能体现该学者“反对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排除A;材料反映了该学者不主张改变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希望以传统文化稳定秩序,故C正确;材料反应该学者思想较为保守落后,但B选项不能具体表明该学者的观点,B不是最佳选择,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该学者“主张改造儒家思想”,排除D。‎ ‎17.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 A. 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 B. 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C. 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D. 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中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措施都是为了保证与国统区之间顺利的贸易往来,结合当时革命根据地受到国民政府的包围和封锁,可知其主要作用要打破敌人的封锁,故选A;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是要给农民解决土地问题或者是减少农民的赋税负担就可以实现的,与题干中的贸易措施无关,故排除B;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是有不同的阶级属性所决定的,而题干中的贸易措施没法起到这一作用,故排除C;D也与题干中的贸易措施无关,故排除D。‎ ‎18.下图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撰写的一本著作的目录,根据目录推断这部著作产生于 A. 国民大革命时期 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 依据“湘赣边界”“割据地区”“军事一些问题”“土地一些问题”判断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湘赣边界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故B正确,A、C、D不符合材料。‎ ‎19.有学者认为: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归功于“中产阶级”的推动,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除了极少数如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是个人独自研究外,其余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这表明 A. 社会结构影响科技发展 B. 政府政策推动科技进步 C. 工业革命源于人才优势 D. 宋代科技创新缺乏动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欧洲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中产阶级”力量壮大,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说明宋代政府的科技政策,促进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材料表明社会结构影响科技发展,故A正确;B不符合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排除;C不能反映宋代科技发展的原因,排除;宋代是我国科技高度发展的时期,材料无法体现“宋代科技创新缺乏动力”,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欧洲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该归功于‘中产阶级’的推动”“而中国宋代科学技术发展,……绝大部分都是缔造于政府的引领与大力推动”,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20.1894年出版的《盛世危言》对近代社会发展趋势做出这样的判断:“盖世界由弋猎变为耕牧,耕牧变而为格致,此固世运之迁移,而天地自然之。”其中“格致”是指 A. 科技 B. 民主 C. 理学 D. 教育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中“盖世界由弋猎变为耕牧,耕牧变而为格致,此固世运之迁移,而天地自然之”可以得出把历史划分为“弋猎——耕牧——格致”,即游牧——农耕——科技,这是明确从生产方式上划分历史阶段,故A项正确;民主、理学、教育均不属于生产方式,故BCD项排除。‎ ‎21.汉字“丁”的变化如图示:甲骨文中的“丁”,表形色彩浓厚,状如榫卯结构中的字,用会意的方法,体现了竹钉、木钉。金文中的“丁”,宇形与甲骨文大致相似,侧视字体中,似乎可见钉帽的形状。篆书中的“丁”字分化出“钉”字,用会意的方法,体现了“丁”字的金属质地。对这一演变过程解读合理的是 A. 总体的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B. 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C. 已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 D. 衍生出个性化的书法艺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甲骨文中的“丁”‎ ‎,状如榫卯结构中的字,体现了竹钉、木钉,这时期主要生产工具是竹、木等,因此体现了竹钉、木钉;篆书中的“丁”字分化出“钉”字,体现了“丁”字的金属质地,这时期已经出现金属,因此这时期的“钉”体现了其金属质地;说明“丁”字的演变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丁”字演变由甲骨文中的体现竹钉、木钉到篆书中体现“丁”字的金属质地的过程,无法体现其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故A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甲骨文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文字,材料没有体现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内容,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丁”字的演变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没有涉及到书法艺术,故D选项错误。‎ ‎22.唐代某一书法名家与“诗仙”李白齐名,其书法如同李白诗的无所拘束而皆中绳墨一样,它们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这位书法名家应是 A. 王羲之 B. 柳公权 C. 张旭 D. 欧阳询 ‎【答案】C ‎【解析】‎ 结合材料中“流走快速,连字连笔,一派飞动,迅疾骇人”可判断该字体应该是草书,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与“唐代”不合,故A项排除;柳公权唐代书法家,以楷书著称,故B项排除;唐代书法家张旭以草书著称,被后世尊称为“草圣”,与诗仙李白齐名,故C项正确;唐朝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是楷书四大家之一,故D项排除。‎ ‎23.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B,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腔”“雅乐”“盛世元音”“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我国古代戏曲的知识分析解答。‎ ‎24.有学者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美两国内部都很团结,因为他们害怕外国‘帝国主义’威胁和外国‘共产主义’威胁……各自都把对方当成一种巨大的威胁。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下列组合中,与此说法最匹配的一项是 A. “双百”方针提出——经营者革命 B. “双百”方针提出——福利国家 C. 人民公社运动——“人民资本主义”‎ D. 人民公社运动——罗斯福新政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强调文艺自由,福利国家缩小贫富差距,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故B正确;经营者革命指企业的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管理所有业务),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然后由专门的科技人员与管理人员等人才进行经营,与“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无关,排除A;根据“20世纪50年代”,可以排除D项中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根据“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结合所学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是缩小自由,排除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50年代”“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联系所学“双百”方针的内容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分析解答。‎ ‎25.1985年5月,国家科委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在请示中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谚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火计划”由此诞生。“星火计划”的寓意为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该计划的提出是为了 A. 适应两弹一星战略目标 B. 改变农村经济建设粗放式经营的状况 C. 推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D. 配合“科教兴国”战略的全面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科技的星星之火,必将燃遍中国的农村大地”可以看出,星火计划主要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粗放型的特点,故B正确;1964年原子弹研制成功,1967年氢弹研制成功,1970年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85年两弹一星的战略目标已经实现,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应该是90年代,排除C;“科教兴国”战略是90年代提出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 ‎26.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认为,命运就在人自己身上,人同命运的矛盾实质上就是人自身内在的斗争。据此可知古希腊 A. 人们认为可以掌控自身命运 B. 命运观中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C. 摆脱了宗教神学对人的控制 D. 否定了人的个性与自由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欧里庇得斯认为命运在人自己身上,强调了“人”本身的重要意义,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B项正确;材料中“人同命运的矛盾实质上就是人自身内在的斗争”并不能说明人一定可以掌控自身的命运,故A项错误;古希腊时期民众尚未摆脱宗教神学对人的控制,C项错误;材料强调命运在人自身,恰恰凸显了人的个性与自由意志,排除D项。‎ ‎27.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人们的视野从自然转向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他旨在说明苏格拉底 A. 强调道德和知识的有机结合 B. 具有主观性与相对性 C. 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 D. 认为人是哲学研究的主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根材料”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了回来,引入城邦甚至家庭之中,使之考虑生活和美德、善、恶的问题“可以看出西塞罗旨在说明苏格拉底主张哲学研究的主体是人,D选项符合题意。道德和知识的有机结合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具有主观性与相对性属于智者学派的主张的特点,B选项排除。追求功利主义的思想倾向属于智者学派的主张的特点,C选项排除。‎ ‎【点睛】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他使哲学成为一门真正研究人的学问。‎ ‎28.下表反映了 国别 代表 主张 古希腊 亚里士多德 提出交换正义的概念。交换正义是人们进行交易的行为准则。‎ 古罗马 盖尤斯 把债划分为契约与私权两大类。‎ 荷兰 格劳秀斯 传播了经院学者的契约理论:恪守契约是至上性的原则。‎ 英国 霍布斯 国家起源于契约。‎ 德国 康德 通过国家契约建立欧洲的统一与和平及全世界的统一与和平。‎ A. 契约精神是古今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 B. 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 C. 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 D. 契约是关于国家和国家权力起源的学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不同时期欧洲思想家的契约思想,说明契约内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拓展丰富,故B正确;材料中的契约思想并非都是经济领域的,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契约精神自古以来就是西方的主流思想,排除C;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29.阿伦·布洛克在评价西方某一运动时说:“古人世界的重新发现释放了新的能力,刺激了想象力,最后发现了新的真理,创造了新的形式,而不仅仅是恢复了过去已被淹没或歪曲的许多价值。”该运动 A. 复制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内核 B. 诠释了全新的文化体系 C. 导致了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诞生 D. 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古人世界的重新发现释放了新的能力,刺激了想象力,最后发现了新的真理,创造了新的形式”,结合所学可知,文艺复兴是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诠释了全新的文化体系,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实质是宣传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并非复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内核,排除A;C指的是古希腊时期西方社会人文精神的起源,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运动推动了理性时代的到来,不符合题意,排除D。‎ ‎30.恩格斯说:“这位托庇于萨克森选帝侯保护之下的维登堡名教授(指马丁·路德),这位一鸣惊人声势煊赫而被一团趋炎附势之徒簇拥着的伟大人物,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据此可知,马丁·路德 A. 强烈反对人民群众举行合法运动 B. 旨在改变和扩大世俗贵族的权力 C. 抛弃下层民众是其阶级本质所致 D. 违背了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初衷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无法体现马丁·路德强烈反对人民群众举行合法运动,排除A;“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不能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旨在改变和扩大世俗贵族的权力,排除B;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毫不踌躇地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去了”是其阶级本质所致,C正确;题干无法体现马丁·路德违背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初衷,排除D。‎ ‎31.美国学者特林考斯在其著作《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中的人性与神性》中,对早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思想中的宗教取向做了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得出重要结论:“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该观点主要 A. 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仍是宗教信仰虔诚的时代 B. 反映了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精神具有融合共同性 C. 表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源于宗教改革运动的推动 D. 表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比中世纪思想更为“人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是一种基本在寻求将基督教义与世俗思想做出更紧密相连之神学综合的思想运动“可知,早期人文主义依附于基督教,两者有许多融合的共性,故选B。文艺复兴批判宗教神权,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要求将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排除A;宗教改革运动开始于16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要早于这个时间,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基督教义与人文主义的共通性,而非差异性,排除D。‎ ‎32.16世纪,英格兰教育家马尔卡斯特说,“我爱罗马,但更爱伦敦,我虽仰慕拉丁语,但更崇拜母语”;同一时期,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的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据此推断,这一时期的欧洲 A. 民主思想广泛传播 B. 民族意识逐步形成 C. 文艺复兴渐入高潮 D. 宗教改革纵深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文字“更崇拜母语”“马丁·路德创造了‘德语’”“他翻译为人民提供了对抗天主教会的武器”可知,宗教改革时期,将《圣经》翻译为本国民族语言的做法促进民族意识逐步形成。故答案为B项。A项,根据所学可知,民主是针对专制而言的,材料强调的是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语言,而且宗教改革时期尚未进行政治制度方面的建构,民主思想广泛传播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根据所学可知,翻译《圣经》为民族语言的做法是宗教改革时期而不是文艺复兴时期,排除;D项,宗教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语言的发展,但不是纵深发展。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宗教改革进入纵深发展的阶段,改革的重点转向教义及宗教仪式,但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旨,排除。‎ ‎33.日内瓦从两方面彻底改革教会组织:一是大大简化教会组织和仪式;二是神职人员民主选举产生。其中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公众投票选举”产生。民主教会建立的深远意义主要表现在 A. 有利于强化封建君主权威 B. 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兴起 C. 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 改革使国王成为教会的最高首领 ‎【答案】B ‎【解析】‎ ‎【详解】日内瓦改革教会组织,牧师、圣师、执事和长老四种教职均“由会众投票选举”产生,为通过民主选举为特点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奠定基础,故B正确;封建君主是世袭的,与材料民主选举的信息不符,排除A;民主选举与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排除C;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神职人员,而国王是世袭的,D不符合题意,排除。‎ ‎34.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出:“在一个国家里,总是有一些人以出身、财富或荣誉著称。不过,如果他们和平民混杂在一起,并且和其他的人一样只有一个投票权,公共的自由将成为对他们的奴役,而且他们不会有保卫这种自由的任何兴趣,因为大多数的决议将会是和他们作对的。”以下是1875年法国宪法的规定,其中与孟德斯鸠上述思想有关联(或受其影响)的是 A. 设立间接选举产生的参议院 B. 总统有权任命文武官员 C. 禁止王室或皇室家族成为总统 D. 设立由普选产生的众议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理解孟德斯鸠语言的内涵成为解题的关键,他的意思是:在一个从专制走向民主政治的国家里也要保证那批占人口极少数的社会上层贵族也能和平民一样有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力。这样才能使不同的社会人群都拥有参与民主政治的平衡。A项参议院是从15万名已选出的地方代表中间接选出,能让人口比例较少的上层贵族有更高的参与民主政治的几率,符合题意。B项和C项无法从题干中得出,C项是1884年法国对1875年宪法修改后的规定,其目的是进一步巩固共和制度。D项由民间普选产生众议院,难以让人数比例极少的上层贵族真正获得参与民主政治的机会。‎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 ‎35.1620年,一群为了躲避国内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轮船来到北美,他们共同签订了一个协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该协议 A. 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 B. 引发了英国宗教改革的爆发 C. 体现了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 D. 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并本着契约的原则,自愿组成一个‘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可知,该协议一方面体现保障自由权利的内容即“实行公民治理的政治团体”,同时有体现重视建立法治秩序的要求,即制定公正平等的法律,服从合法的权威,因此该协议体现了建立自由法治秩序的要求,故A正确;英国宗教改革时间是16世纪,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的主要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权威,认为国家是按照社会契约建立的,国家应该按照社会契约维护人民的利益,“协议表白对英王的忠顺”“服从合法的权威”不符合卢梭“社会契约”的学说,排除C;1787年宪法构建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框架,D错误。‎ ‎36.1835年,达尔文在看到了加拉帕格斯群岛的动植物之后,发现它们和美洲大陆上十分接近。但岛上的环境和大陆差异是很大的。按照创世论的看法,造物主应该把各个物种放在它最为适合的环境中才对。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这里肯定工作着两种不同的创造者。上述材料表明达尔文 A. 具有虔诚宗教信仰 B. 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 C. 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 D. 开创科学实证的先河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这里肯定工作着两种不同的创造者”可知,达尔文认为上帝不是世界的造物主,按照创世论的看法,造物主应该把各个物种放在它最为适合的环境中才对,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故C正确,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达尔文挑战封建神学创世说,无法体现破解了生命起源之谜,排除B;D不是达尔文的科学成就,排除。‎ ‎37.1678年,牛顿剑桥毕业,按照惯例需接受神职。但是,牛顿公开声明拒绝:“从事物的表象来论上帝,无疑是自然哲学份内的事。只有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以及最终的原因,才对上帝有所认识。”由此看来,牛顿致力于科学研究旨在 A. 批判教会蒙昧主义 B. 理性启蒙,推动科学革命 C. 揭示自然的奥秘 D. 用自然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 ‎【答案】D ‎【解析】‎ ‎【详解】牛顿是在科学工作里揭示和发现“上帝”对万物的最聪明和最巧妙的安排,用自然科学证明上帝的存在,说明了牛顿的科学思想是存在局限性,故D正确;牛顿是有神论者,他并不否定宗教神学,材料无法体现批判教会蒙昧主义,排除A;牛顿注重探究科学与上帝的关系,并非理性启蒙,排除B;致力于科学研究旨在验证自然规律与上帝有关,并非揭示自然的奥秘,排除C。‎ ‎38.《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与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时间最接近的事件是 A. 《本草纲目》问世 B. 经典力学产生 C. 洋务运动 D. 瓦特改良蒸汽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两个学说”,一个是阐述生物界生存竞争斗争的生物进化论,来自于1859年达尔文发表的《物种起源》。另一个是阐述人类社会阶级斗争法则,来自于1848年马克思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均为19世纪中期,与这两个学说最终形成时间最接近的事件是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的洋务运动。故答案为C项。《本草纲目》问世是在16世纪的明朝,排除A项;经典力学产生的标志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发表,排除B项;瓦特改良蒸汽机的产生是1785年,排除D项。‎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对“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中“两个学说”的准确把握。在确定“两个学说”是指生物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之后,根据“两个学说”诞生的时间在19世纪中期,据此即可作出正确选择。‎ ‎39.20世纪60、70年代风靡西方的“嬉皮士”运动的精神核心是“干你自己的事,逃离社会去幻游”。这实质上反映出西方社会 A. 开始出现个人自由发展趋势 B. 福利制度助长社会享乐之风 C. 突破传统成为青年追求目标 D. 精神危机成为社会典型症候 ‎【答案】D ‎【解析】‎ ‎20世纪60、70年代风靡西方的“嬉皮士”‎ 运动,他们试图摆脱美国社会既有的惯例和陈规,并逃离现实社会和现实文化,希望走向自由,走向理想,实质反映出西方社会颓废、消极的精神危机,故D正确;A是材料现象,不是本质,排除;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 ‎40. 雨果认为巴尔扎克描绘了“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聚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列宁把托尔斯泰的作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由此可见,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所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的重大历史价值是 A. 塑造典型社会的典型人物 B. 促使文学的体例更加完善 C. 找到人类解放的正确出路 D. 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价值,题眼是“汇聚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和“俄国革命的镜子”。塑造典型社会的典型人物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不是历史价值,故A项错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写作特色上发生了变化,在文学体例上没有完善,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聚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列宁把托尔斯泰的作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可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故C项正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直接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弊端和问题,并没有指出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世纪后期,欧洲逐渐形成了四个精英阶层:国王、贵族、教廷和后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四个精英阶层为各自的利益长期斗争,使欧洲既回不到罗马时代的统一,又达不到一个较为稳定的平衡,逐渐发展出一些弱专制的地域性国家。在斗争中,宗教势力在天主教和新教的斗争,以及理性意识形态的冲击下逐渐下降,欧洲的国家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贵族阶层部分转化为国家官僚和资产阶级新贵族,与城市中产阶级一起,共同为欧洲殖民打开了空间,促进了商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条件。‎ ‎——摘编自赵鼎新《国家、战争与历史发展》‎ 材料二 ‎ ‎ 中国古代的精英价层逐渐结晶为两个主要群体,那就是皇族和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绅官僚集团,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由科举出身。即使是那些未进入政府的儒士,也和进入政府者一样,都在预备考试的岁月中培养起了一种儒家意识形态。他们忠君爱国,讲和谐重仁爱,政权和儒家精英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这在欧洲是很难想象的,因为很多欧洲贵族精英,拥有独立于国家之外的权力基地。‎ ‎——摘编自王国斌《转变中国》‎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英阶层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概括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相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答案】(1)避免了欧洲国家的高度专制;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推动了欧洲殖民扩张进程,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兴起并发展;为近代民主政体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同:居于社会上层,拥有较大力量;影响国家发展方向。‎ ‎(2)异:欧洲阶层构成多元化,中国以科举出身的儒士为主体;欧洲追逐本阶层利益,中国服务于皇权;欧洲权力角逐,斗争不断,中国注重和谐,共生关系。‎ 原因:欧洲:专制集权力量弱;教会势力强大;商品经济发展;人文精神的影响。中国:专制集权制度的影响;科举制的实施;儒家的贵和思想;小农经济占主导。‎ ‎【解析】‎ ‎【详解】(1)作用,根据材料一“逐渐发展出一些弱专制的地域性国家……欧洲的国家力量得以进一步加强……为欧洲殖民打开了空间,促进了商业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提供了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削弱专制、思想解放、民族国家、殖民扩张、资本主义发展、民主政体等方面说明精英阶层对近代欧洲社会发展的作用。相同之处,据材料二“皇族和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士绅官僚集团”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上层、较大力量、国家发展方向等方面概括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相同之处。‎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国王、贵族、教廷和后起的城市中产阶级。四个精英阶层为各自的利益长期斗争”、材料二“忠君爱国,讲和谐重仁爱,政权和儒家精英之间形成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阶层构成、阶层利益、权力角逐、注重和谐等方面分析古代中国精英阶层与中世纪欧洲精英阶层的不同之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教会势力、商品经济、人文精神、专制集权、科举制、儒家思想、小农经济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如下表所示 时段含义 人民统治 与君主制相反的制度 君主 ‎1864‎ ‎——1894年 ‎12‎ ‎323‎ ‎10‎ ‎1895‎ ‎——1900年 ‎149‎ ‎640‎ ‎7‎ ‎1901‎ ‎——1908年 ‎391‎ ‎1210‎ ‎0‎ ‎1909‎ ‎——1914年 ‎76‎ ‎490‎ ‎3‎ 根据材料,任意提取两个阶段中国近代社会民主观念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并结合学知识加以说明。(要求:语言简练,说明理由充分,符合史实。)‎ ‎【答案】【历史阶段一:信息:1864—1894年间:民主观念已经出现,但理解肤浅,民主一词使用量较少。说明: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主要侧重学习军事和工业技术;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早期维新派宣传西方民主思想。‎ 历史阶段二:信息:1895—1900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迅速增加,出现第一个高峰,对民主的理解进一步深入。说明:甲午战争爆发,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倡导维新变法,进一步宣传民主思想。‎ 历史阶段三:信息:1902—1908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急剧增加,出现了第二个高峰,传统君主观念被抛弃,表明人们极其关注民主问题。说明:《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的统治进一步失去统治基础;1901年清政府进行预备立宪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宣传革命思想。‎ 历史阶段四:信息:1909—1914年间,民主一词的使用数量明显下降。倡导君主制的理念又死灰复燃。说明:辛亥革命的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复辟帝制,民主有名无实。‎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民主观念的发展,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图表中给出从1864年至1914年中国国内使用民主的情况,学生任选其中两个阶段答出民主使用高或者低,然后学生结合当时时间的国内和国际背景分析原因,注意在论述过程中要史实准确,尽量做到多角度进行分析,不要出现知识性错误。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较好的基础知识。‎ 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民主的含义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