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6.00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题(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福建省三明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质量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商朝人崇信鬼神,国家大事往往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这表明商朝 A. 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 统治者利用神权维护王权 D. 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答案】C ‎【解析】商朝的政治特色是王权和神权的结合,即商朝统治者是在利用神权维护王权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国家大事往往通过占卜的方式来决定也能表明这一点,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按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问题,也未涉及内外相辅地方政权体制的问题,所以选项A、B均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自身是正确的但材料未体现这一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下图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中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划线部分目录最可能的是 第六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 ‎◆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 A. 行省制度之现代价值 B. 部族政权之法律特色 C.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D.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答案】C ‎【解析】从“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角度分析,在先秦“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和魏晋“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之间,秦汉时期,中国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诞生得到巩固,C项正确;行省制度发端于元代,A项错误;部族政权是先秦政治的特色,B项错误;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是明清时期政治的时代特征,D项错误。‎ ‎3.下图所示政令出自 A. 周武王 B. 秦始皇 C. 汉武帝 D. 唐太宗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武帝的推恩令中,“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C项正确;周武王分封时,强调分封给嫡长子,将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不是分给所有的子弟,A项错误;秦始皇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项错误;唐太宗没有分封诸侯,D项错误。‎ ‎4.史学家陈垣指出平景孙考证杨贵妃的年岁是不准确的,主要是因为平景孙在考证时引用的是“外传”而不是正史。据此可知,在史学考证时陈垣强调 A. 要有证据意识 B. 运用可信史料 C. 广泛搜集史料 D. 引用文献史料 ‎【答案】B ‎【解析】陈垣认为考证时要引用正史,引用“外传”得出的结论不准确,体现了其强调历史研究时要运用可信史料的观点,B项正确;陈垣否定的平景孙的考证引用了“外传”,说明仅有证据意识还不够,A项错误;陈垣否定平景孙考证不是因为其史料少,C项错误;平景孙的考证引用了外传,可知在陈垣看来,引用文献史料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其可信性,D项错误。‎ ‎5.史载:“六部以及总掌军政刑狱的地方衙门都是它的下属机构,所有给皇帝的奏报,都要先报告给它,一切以皇帝名义发出的诏令、谕旨也都经由它再下发。”材料中的“它”应是 A. 唐代的尚书省 B. 宋代的枢密院 C. 元代的中书省 D. 清代的军机处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六部和地方军政刑狱衙门的上级,负责下发皇帝诏令的中央机构是元代的中书省,C项正确;唐代尚书省只是中央行政部门,中书、门下在诏令、谕旨的颁发过程中更为重要,A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只分担宰相的军权,不能统率六部,B项错误;清代的军机处只负责上传下达,不是六部与地方军政刑狱衙门的上级,D项错误。‎ ‎6.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用鲜血和生命的代价激烈抗争,以追求自己的理想。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这一观点旨在强调 A. 太平天国的失败缘于时代局限 B. 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空想性 D. 太平天国的失败在于内部的动乱 ‎【答案】A ‎【解析】“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强调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源在于受时代限制,没有新的生产方式的情况下,缺乏先进的经济基础,没有先进阶级力量的领导,找不到正确道路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A项正确;没能联合其他反对清力量、革命纲领的空想性和内部的动乱都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具体体现,忽视了材料提供的角度是“在新的生产方式产生之前”,农民阶级“找不到正确的出路”,无法克服这些具体的阶级局限,BCD三项不符合题意。‎ ‎7.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政府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革命或同情革命。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 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B. 湖北军政府的建立 C. 清廷革新能力的丧失 D. 黄花岗起义的鼓舞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留学生从19世纪后期清政府的拥护者到20世纪初转变为革命者或同情革命,反对清政府的统治,主要是因为清政府统治的合法性和革新能力的丧失,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后的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重,时代主题是救亡,留学生的态度不是反对清政府,A项错误;湖北军政府建立和黄花岗起义均发生在1911年,不是促使1905年前后留学生对清政府态度改变的原因,BD项错误。‎ ‎8.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 ‎1894年 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 ‎1871—1911年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 ‎1912—1919年 罢工斗争达130多次 至1919年 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 中国还有10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1915—1920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A. 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 B. 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C. 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从1894年的10万增加到1919年的200万;工人斗争次数增加,根据这些材料无法表明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成都有所提高。因此A项错误;工人人数增加,阶级斗争增多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B项正确;阶级矛盾是否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此并无体现,因此C项错误;从表中也无法体现进行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所以D项错误。‎ ‎9.有学者称,20世纪初期,中国的青年学生、工商业者、工人等阶层将“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赋予了非同寻常的“历史记忆”。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是 A. 维护政局稳定 B. 建立民主宪政 C. 建立统一战线 D. 增强家国情怀 ‎【答案】D ‎【解析】学生、工商业者和工人等阶层在20世纪初,将“一战”、“巴黎和会”与“中国的山东问题”,通过五四运动留下的“历史记忆”,反映了当时民族意识的觉醒,体现了家国情怀的价值取向,D项正确;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体现的价值取向不是要维护政局的稳定,A项错误;各阶层参与五四运动,思考“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不是要建立民主宪政,B项错误;建立统一战线与“一战”、“巴黎和会”“山东问题”等维护国家利益的价值取向不符,C项错误。‎ ‎10.1926年7月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除少数军阀、官僚、买办、财阀之外,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灾害深于水火,困苦甚于倒悬,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为此,国民政府 A. 召开国民党一大 B. 发动北伐战争 C. 整编国民革命军 D. 成立广州国民政府 ‎【答案】B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26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是1924 年,排除A;1925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8月18‎ ‎ 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辖下各地方军队名目取消,统一名为国民革命军,排除CD;1926 月国民政府正式出师北伐,故B项正确。‎ ‎11.1927年8月,毛泽东指出:要在湘南形成一师的武装,占据五六县,形成一致政治基础,发展全省的土地革命。纵然失败也不应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上山”思想 A. 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B. 照搬了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经验 C. 是国共对峙局面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D. 完全否定了八七会议做出的决定 ‎【答案】A ‎【解析】1927年8月毛泽东对湖南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工作重心等问题的分析,特别是提出了将队伍带上山的思想,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A项正确;斗争失败后不能选择广州等大城市,而是要上山发展的思想,不是对苏联城市领导乡村革命经验的照搬,B项错误;1927年8月革命处于低潮,国共对峙局面还没有形成,C项错误;毛泽东坚持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没有完全否定八七会议的决定,D项错误。‎ ‎12.有学者认为,十四年抗战史的主要依据在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十四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有停止过。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饶的抗争,应该记入抗战史册。据此可以认定历史研究 A. 要依据历史学者观点 B. 要贯通整体看待历史 C. 要以考古发现为依据 D. 不能还原历史的原貌 ‎【答案】B ‎【解析】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连续十四年没有间断过,中国人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有停止过,十四年抗战史的结论体现了贯通整体看待历史的历史研究方法,B项正确;历史研究要遵从唯物主义,而不是依据学者的观点,A项错误;对东北抗战的肯定和整合方法,不是考古研究的成果,C项错误;将整个中华民族抗争,连贯性、整体地分析,更好地还原了历史的真正面貌,D项错误。‎ ‎13.红军标语在三明分布广泛,这些标语再现了当年红军的革命历程。如“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白军士兵不打红军,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这反映了 A. 红军第五次反“围则”失利,被迫开始了长征 B. 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C. 国共两党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实现了合作抗日 D. 红军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政策 ‎【答案】B ‎【解析】“北上抗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标语反映了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B项正确;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时,没有明确北上和抗日的主要任务,A项错误;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抗日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任务是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是北上,C项错误;打土豪、分田地等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 ‎14.1937年8月,毛泽东强调要“发挥红军的特长”,执行侧面战,协助友军、扰乱、钳制、消灭敌人。在此原则的指导下,中共军队 A. 赢得长征的伟大胜利 B. 取得台儿庄战役大捷 C. 变敌后为抗日的战场 D. 千里跃进大别山区 ‎【答案】C ‎【解析】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在毛泽东强调侧面作战,协助友军,扰乱、打击敌人的原则指导下,人民军队将敌后当作抗日前线,开赴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C项正确;红军长征在1936年10月已经取得了胜利,A项错误;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正面战场上的重大胜利,B项错误;人民军队千里跃进大别山区是在1947年解放战争时期,D项错误。‎ ‎15.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这三次历史事件推动着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进程。”对下图阴影部分内容推测正确的是 A. 都具备了反帝反封建的特征 B. 都体现了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C. 都表现了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国民革命 D. 都获得了农民阶层大力支持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三次革命的共同点是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特征,A项正确;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体现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没有组织统一战线,也没有获得广大农民阶层的支持,BCD三项错误。‎ ‎16.以下内容摘自著名学者宋云彬先生的日记:“各单位代表发言完毕,继续讨论下列各案:一、政协组织法;……三、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这段日记记载的史实是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八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段记有“政协组织法”、“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的文字,记载的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内容,B项正确;七届二中全会、一届人大和中共八大,均与定都北平,改称北平为北京等内容无关,ACD三项错误。‎ ‎17.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这体现出中国法制建设 A. 保障人权自由 B. 完善法律体系 C. 重视与时俱进 D. 强化政府职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等信息可知,表明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征,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宪法修正案,不是保障人的自由权利问题,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材料中全国人大通过的五次宪法修正案内容体现了中国法制建设的与时俱进的特征,不是完善法律体系,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强化政府职能无关,故D选项错误。‎ ‎18.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先生逝世后,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发去唁电说:“汪辜会谈,两度执手;九二共识,一生然诺”。其中的“一生然诺”指的是 A. 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 明确“和平统一”的方针 C. 提出“一国两制”的主张 D. 提出实现“三通”的目标 ‎【答案】A ‎【解析】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汪辜会谈的结果,故答案为A项;1979年全国人大《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主张,排除C项;实现“三通”的目标是1981年由叶剑英委员长提出,排除D项。‎ ‎19.20世纪50年代末,针对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毛泽东采取了“坚持原则,后发制人;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坚持团结,反对分裂”的方针,而当苏联对新中国进行战争挑衅时,毛泽东又采取了“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方针。这反映出新中国 A. 在对外交往中具有毫不妥协的决心 B. 自觉地担负起反对霸权主义的责任 C. 已经不再接受苏联在外交上的控制 D. 在国家外交中采取较为灵活的策略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坚持斗争,留有余地”可知,新中国的外交交往中会有适度的妥协,故A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反对霸权主义,故B排除。新中国一直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从未被苏联控制,故C错误。由材料可知,新中国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对外交方针进行了适时的改变,反映了我国在外交交往上的灵活性,故D正确。‎ ‎20.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A. 小国寡民,独立自治 B. 无等级差别,无贵贱之分 C. 城邦即是城市 D. 实行联邦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为小国寡民、独立自治,A项正确;希腊城邦是奴隶制文明,存在奴隶主阶级对奴隶的残酷剥削与压迫,B项错误;城邦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的一些农村,C项错误;古代希腊诸城邦没有实现统一,其主要特征不包括实行联邦制,D项错误。‎ ‎2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既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又是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其成为“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独裁者的出现 B. 直接民主存在弊端 C. 雅典城邦崇尚武力 D. 公民大会权力过大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直接民主忽略了参政者的素质,极易造成多数人的暴政,使古代雅典民主政治成为了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B项正确;专制独裁者出现与雅典民主政治不符,A项错误;崇尚武力的是斯巴达,不是雅典,C项错误;公民大会权力大,体现了人民主权,不是造成社会不公的原因,D项错误。‎ ‎22.下图为罗马法所涵盖的法律内容。这说明,罗马法 A. 重视维护平民利益 B. 比较注重法律程序 C. 强调保护私有财产 D. 法律体系比较完整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罗马法包含了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和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特别突出平民的利益,A不正确;B不能反映全部材料信息;材料还包含了诉讼法的内容,C没有反映。 ‎ ‎23.罗马帝国时期,罗马法中逐渐产生了一种专门调整罗马市民与非罗马市民之间,以及非罗马市民相互间的民事关系的新法律。据此可知,“新法律”‎ A. 实现了市民与非市民间的平等 B. 废除了罗马市民的政治特权 C. 是非罗马市民长期斗争的结果 D. 有利于巩固罗马帝国的统治 ‎【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随着罗马帝国的出现,罗马境内出现罗马市民的人群,罗马的公民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出现“新法律”即万民法,使法律有了更大的适用范围,从而成为巩固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故答案为D。“新法律”无法体现市民和非市民的平等,A错误。材料没有显示罗马市民有政治特权,B错误。“新法律”是随着帝国出现而出现的,C错误。‎ ‎24.1848年,《共产党宣言》以宽广的国际视野和人类关怀,给人类指明了一条通向世界大同,的光明大道。此大道的“光明”之处在于 A. 标志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开始 B. 实现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与合作 C. 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到科学 D. 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答案】C ‎【解析】因为《共产党宣言》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方法,将社会主义思想由空想发展到科学,从而给人类指明了通向世界大同的光明大道,C项正确;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已经开始,A项错误;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联合与合作,B项错误;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项错误。‎ ‎25.巴黎公社成立后,公社委员会规定,公社行政、司法等各部门的职位都交由普选产生的人担任,同时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这说明巴黎公社 A. 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B. 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 C. 实行了社会主义革命 D. 得到了马克思的指导 ‎【答案】B ‎【解析】材料“规定选举者可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并特别强调罢免权任何时候都不可剥夺”说明巴黎公社注重群众的监督作用,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巴黎公社的性质,故AC项错误;巴黎公社没有得到马克思的指导,故D项错误。‎ ‎26.“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上述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 C. 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 D.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分析,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只是当时出现的社会现象,不能体现材料的本质,故A ‎ 项错误;材料中“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可见劳动人民并没有获得真正的解放,B项错误;C只是反映了材料的现象,不能体现材料的本质,排除C;材料从根本上体现了临时政府的政策不符合当时人们的愿望,当时的俄国需要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故D项正确。‎ ‎27.近代某国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任期七年,在规定的颁布法律期限内,共和国总统可以通过一项材料确凿的咨文,要求两院重新审议法律,两院不得拒绝这一要求。”该宪法可能是 A. 英国《权利法案》 B.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C. 美国1787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共和国总统任期七年”可判断出这是法国的1875年宪法,故B项正确;英国和德国没有总统,故AD错误;美国总统任期4年,故C项错误。‎ ‎28.某法律条文规定:“第十二条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开会、延会、闭会之权属于皇帝……”关于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 应出自《1787年宪法》 B. 反映德国立法权归皇帝 C. 反映的是君主专制政体 D. 专制色彩浓厚的代议制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这段法律条文是《1871年德意志宪法》,德国皇帝拥有较大的权力,体现出来这部法律文献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故选D;从材料的内容可以看出,这应该是皇帝有巨大的权力,所以这不是美国的宪法,A错误;材料看不出立法权归皇帝,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当时德国是君主立宪政体,C错误。‎ ‎29.基辛格认为,美苏之间的“冷战”,“就是双方的战略家在确保相互摧毁的概念上至少达成了心照不宣的共识,这个概念成为核时代的和平机制。”这反映了 A. 核武器是维护世界秩序的有力工具 B. 美苏均势维持了世界相对和平 C. 冷战是美苏共同的主动性战战略选择 D. 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和平共处 ‎【答案】B ‎【解析】“确保相互摧毁”使双方谁也不敢动用核武器,从而保证了和平,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冷战是由美国主动发动的,故C项错误;核时代美苏的目标是建立世界霸权,故D项错误。‎ ‎30.2017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 建立全方位的战略伙伴外交关系 B. 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 C. 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国将积极同美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国家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可知,中国正在努力构建的是稳定均衡的大国关系框架,选项B正确;材料不仅仅涉及战略伙伴关系,还涉及与美国的新型大国关系,选项A排除;材料未体现联合国,排除C;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 二、材料题 ‎31.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三明辖境没有一所书院,到了宋代,三明辖境已有六所书院:将乐龟山书院、沙县凤冈书院和谏议(了斋)书院、尤溪南溪书院、建宁云谷书院、泰宁翠云岩书院。……两宋期间,福建共有九所书院得到皇帝的赐额,其中就包括龟山书院和南溪书院……在书院教育的推动下,宋代三明辖境中进士者有503人(历代共720人),泰宁有“隔河两状元,同堂四进士”、建宁有“一门四进士”的佳话。‎ ‎——摘编自王晓媛《三明宋代书院考述》‎ 材料二 据《福建通志·选举志·宋进士》记载,宋代福建进士共有7043名,约占全国总数的1/4左右,排名全国第一。……闽北地区的建州崛起,成力宋代福建科举兴盛的地区之一。……在科举兴盛的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科举世军,如侯官陆氏、长乐潘氏、连江李氏、福清林氏、崇安刘氏和翁氏、浦城章氏、仙游傅氏和蔡民、莆田方氏和舞氏,晋江王氏和曾氏、永春留氏和庄氏等。‎ ‎——摘编自戴显群《试论福建科举的历史特点》‎ 材料三 到宋代,宋太祖亲自主持考试。“殿试遂为常制”,形成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宋太宗以后,科举名额扩大到每榜数百人(唐代平均每榜不到26人)。宋代考官的隶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之为“别头试”;考试之前,考官要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够之为“锁院”;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经过争论,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题的制度。‎ ‎——摘编自冯国超《中华文明文》‎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三明书院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归纳宋代福建科举繁荣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内容。‎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答案】(1)宋代三明书院建设成就显著(或宋代三明书院获得较大发展)推动三明科举的发展。‎ ‎(2)考取进士人数众多;建州(闽北)成为福建科举兴盛的地区之—;出现了大量的科举世家(或考取进士者具有集中性)。(任答两点即可)‎ ‎(3)形成三级考试制度;扩大科举录取名额;完善考试环节和规则;实行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额的制度。(任答三点即可)‎ ‎(4)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扩大统治的社会基础;促进社会稳定;被西方国家借鉴。(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1)表现:根据材料一中“到了宋代,三明辖境已有六所书院”,“在书院教育的推动下,宋代三明辖境中进士者有503人”等信息,从书院数量增多到培养科举人才成功等方面,概括宋代三明书院发展的表现。‎ ‎(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宋代福建进士共有7043名,约占全国总数的1/4左右,排名全国第一”,“建州崛起,成力宋代福建科举兴盛的地区之一”“在科举兴盛的地区,涌现出了大量的科举世家”等信息,从进士人数、科举世家和科举名城等方面,归纳宋代福建科举繁荣的特点。‎ ‎(3)内容:根据材料三中“形成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科举名额扩大到每榜数百人”,“ 考试之前,考官要全部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够之为‘锁院’;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誉录’”,“宋代最终确立了按地区划分录取名题的制度”等信息,从科举制的三级考、名额增加、程序规范和分区录取等方面,概括宋代科举制度改革的内容。‎ ‎(4)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集权、统治基础、官员素质、读书风尚、公平理念和对西方文官制度影响等方面,分析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2.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外交工作逐步开展,在国际性会、国际关系体系中赢得了应有的一席之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与非洲的关系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国家继承路径发展,因为新中国对国民党政权外交做了批判和继承。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新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直接接触架起了桥梁,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埃及的建交则实现了中国与非洲关系从民间外交和“电文外交”向政治外交和事务性外交的本质转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新中国对非洲美系的缘起和全面展开与非洲大陆的觉醒和国家发展进程是共时的。‎ ‎——摘编自龙向阳《中国对非洲关系的缘起》‎ 材料二 1969年,毛(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到了一个转折点。毛给当时的四位解放军大元帅(陈毅、聂荣臻、徐向前、叶剑英)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分析当前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战略选择。四大元帅引用了《三国演义》中“三分天下”的典故,建议与当时的头号敌人美国打开关系。……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幕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 ‎——摘编自基辛格《论中国》‎ 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我们应该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习近平强调,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摘编自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与非洲关系发展的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的史实。‎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举出两个例子,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方面所作的努力。‎ ‎【答案】(1)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万隆会议(亚非会议)的推动;中埃建交的推动;非洲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发展;中非双方间持久的相互需求。(任答三点即可)‎ ‎(2)意图: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 史实: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 ‎(3)表现:不结盟,‎ 努力:中国在联合国事务的全面参与(倡议召开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倡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新中国对国民党政权外交做了批判和继承”,“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新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直接接触架起了桥梁”,“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埃及的建交则实现了中国与非洲关系从民间外交和‘电文外交’向政治外交和事务性外交的本质转变”,“非洲大陆的觉醒和国家发展进程”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外交方针、万隆精神、中埃建交推动、非洲民族国家独立运动的发展和中非人民共同需要等方面,分析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与非洲关系发展的原因。‎ ‎(2)意图:根据材料二中“在中国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冲突中,毛和他的最高幕僚们用围棋的概念化解了战略包围的威胁”,可知中国欲与美国“打开关系”的战略意图是化解战略包围的威胁。史实:根据所学知识,以乒乓外交、基辛格秘密访华、尼克松访华或《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等为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两国“打开关系”的史实。‎ ‎(3)表现:根据材料三中“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期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是不结盟。努力:根据所学知识,从中国全面参与联合国事务、推进新型区域合作等方面,任举出两个例子,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方面所作的努力。‎ ‎33.当代欧美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摘编自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 对两极世界第一次直接的攻击来自戴高乐总统领导下的法国。戴高乐梦想欧洲成为世界事务中的第三种力量。戴高乐独立的原因是他不满于美国和苏联领导人所规定的国际秩序,他尤其认为屈从于美国的权威和无限制地支持美国的全球目标是无法忍受的。……法国不顾美国的掣肘,于1960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并于同年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又于1964年与中国建交。‎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和吴于廑等《世界史》‎ 材料三 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它们共同维系着欧洲的稳定,和平和发展。在21世纪可预见的时间内,欧洲仍然是两个联盟共存的欧洲。值得注意的是,在21世纪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摘编自姜宪明、何苗《国际关系大国战略》‎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法国“攻击”两极世界的表现。‎ ‎(3)材料三中的“两个联盟”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的理解。‎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欧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美苏冷战,欧洲安全的需要(应对苏联威胁);西欧衰落。(任答两点即可)‎ ‎(2)坚持发展核力量(原子弹)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缓和法苏关系、法中建交);推动法德和解和欲洲联合。(任答两点即可)‎ ‎(3)“两个联盟”欧盟(或欧共体)、北约。‎ 理解:两极对峙格局下,北约在资本主义阵营内发挥主导作用;‎ 欧盟成立后,欧洲从经济合作向政治经济合作扩大,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 ‎(4)实力对比的变化;国际形势;国家利益。(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等信息,从欧洲经济衰败、美苏冷战或欧洲安全等方面,分析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 ‎(2)表现:根据材料二中“法国不顾美国的掣肘,于1960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邀请赫鲁晓夫全家访法,又于1964年与中国建交”,“戴高乐梦想欧洲成为世界事务中的第三种力量”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从法国坚持研制核武、推行独立自由外交、促进法德和解和推动欧洲合作等方面,概括指出战后法国“攻击”两极世界的表现。‎ ‎(3)联盟:根据材料三中“在过去的50年里,欧洲一直存在两个联盟,一个侧重经济领域,一个侧重政治军事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个联盟”分别指的是欧盟(或欧共体)、北约。理解:根据所学知识从进入21世纪,世界格局变化、多极化趋势下影响世界力量分化组合的主要因素等方面,分析“两个联盟的主次关系将会发生变化”。‎ ‎(4)因素: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与相关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影响欧美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实力对比的变化、国际形势、国家利益等。‎ ‎34.政治制度变革对历史的演进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威廉签署由议会提出的《权利宣言》。内容包括: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向国王请愿是臣民的权利,侵犯即为非法;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议员选举自由。此宣言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 ‎——摘编自袁传旭《英国光荣革命琐谈》‎ 材料二 美国1787年宪法节选 ‎《中国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总统)应照下列手续选举:每州应依照该州州议会所规定之手续,指定选举人若干名……如其所得票数超过全体选举人的半数,即当选为总统。‎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十九条: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 第三十四条: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员及外交大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四十五条:国务员(总理及各部部长)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权利宣言》的规定所体现的原则,并分析《权利法案》的历史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与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关系”这一角度,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论述。(6分。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原则:议会至上(或王在法下);自由、平等、法治等。‎ 影响: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为英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或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示例一:‎ 论题:《临时约法》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继承。‎ 论述:《临时约法》继承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分权与制衡(或三权分立)原则,将行政、立法、司法三项权力分开,而且让它们互相制衡;《临时约法》还借鉴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总统制、共和制原则,由选举产生的总统担任国家元首,而且总统权力较大;此外,《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都主张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认为国家或政府的权力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综上所述,在构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诸多原则上,《临时约法》继承或借鉴了美国1787年宪法。(答到两点即可。)‎ 示例二:论题:《临时约法》是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继承与创新。‎ 论述:《临时约法》在借鉴美国1787年宪法总统制原则的基础上,由于担心总统权力过大,又实行了责任内阁制;在遵循总统经由选举产生的原则下,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选举并没有效仿美国的选举人制度,而是经由参议院选举产生;都实行议会制,但《临时约法》也没有采用美国的参、众两院制,而是实行了一院制。综上所述,《临时约法》并不是简单地照搬美国1787年宪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答到两点即可。)‎ ‎【解析】(1)原则:根据材料一中“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的效力”,“国会内演说、辩论及议事自由,不应在国会以外之任何地方受到弹劾或讯问”,“此宣言经议会正式批准定为法律,即《权利法案》”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权利宣言》的规定所体现的原则主要有,议会至上(或王在法下)、自由、平等、法治等。影响:根据所学知识,从英国政治、社会转型和世界政治文明等方面,分析《权利法案》的历史影响。‎ ‎(2)论述:根据题目要求,首先阅读材料二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条款,从中提取两国宪法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从而确立论题,如侧重两者的相同就需要明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继承,如强调两者存在相同与区别,就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继承和发展为题;然后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对拟定的命题进行论述分析,列举两三个论据,说明观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异同点的主要原因来总结升华。要求论证过程中,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史实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