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9.50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16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作业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6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6·河北保定摸底)下表为我国夏商周时期使用的部分农具简表,从中可以看出当时(  )‎ 时期 整地工具 中耕工具 夏朝 耒、锛、铲、斧 锄、博 商朝 耒、锛、铲、锸、斧、析 铲、博 西周 耒、锛、铲、锸、斧、析、援 铲、罅 A.已经出现铁犁牛耕 B.木石等原始农具已不复存在 C.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D.农业管理经验比较丰富 解析 夏商周时期整地工具和中耕工具种类繁多、层次分明,说明此时期耕作方式注重精细化操作,故C项正确。‎ 答案 C ‎2.(2017·四川成都诊断)春秋时期,促使农业生产由集体耕作向以家庭为单位经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B.精耕细作技术的形成 C.铁器和牛耕的出现 D.奖励耕织政策的实行 解析 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发展了生产力,使小规模农业生产成为可能,推动了生产方式由集体耕作向家庭经营转变。‎ 答案 C ‎3.(2017·云南检测)右图所示工具名为桔槔。《庄子》载:“子贡南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将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对桔槔解读正确的有(  )‎ ‎①桔槔最迟在战国已经出现 ‎②桔槔是我国较早的灌溉工具 ‎③与牛耕共同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④反映了中央集权对农业的重视 A.①② B.①②③ ‎ C.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根据题干中“游于楚,反于晋”可知桔槔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①正确;根据题干中“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可知桔槔是用于灌溉的工具,故②正确;从图片中可看出,桔槔方便了人们取水灌田,所以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政府,故④错误。‎ 答案 B ‎4.(2016·河北石家庄模拟)据东汉崔寔记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若为该材料配图,合适的一幅是(  )‎ 解析 配图为二牛抬杠,只有一犁,不符合材料“三犁共一牛”,故A项错误;配图为曲辕犁,出现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有三个犁,并且配有耧车,边耕边播,这是西汉赵过发明的耧车,与材料描述一致,故C项正确;配图没有耧车,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7·山东淄博调研)元代王祯《农书》描述曲辕犁:“南方水田泥耕,其田高下阔狭不等,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这说明曲辕犁(  )‎ A.在元朝开始用于农业 B.只适合南方水田 C.使传统耕作技术成熟 D.变革了耕作方式 解析 根据材料“一犁一牛挽之,作止回旋,惟人所便”体现了曲辕犁使用的方便性,故C项正确。‎ 答案 C ‎6.(2016·广东惠州四模)《史记·河渠书》简要叙述了从上古至秦汉的水利发展情况,包括治理水害、修筑漕渠和灌渠,阐述人们变水害为水利的伟大斗争。当时水利事业的进步(  )‎ A.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 B.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C.导致了铁制农具的使用 D.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巩固 解析 水利事业的进步确实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发展,但是这是一种间接影响,故A项错误;水利成为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命脉,水利事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农耕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铁制农具的使用促进了水利事业的进步,故C项错误;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集权制的巩固,但这也是一种间接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B ‎7.(2017·甘肃兰州调研)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 解析 根据材料“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可以看出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A项正确;刀耕火种是粗放型农业,与材料不符,故B项错误;男耕女织强调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不符合材料,故C项错误;自给自足强调自足性,是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 A ‎8.(2016·辽宁大连模拟)随着个体小农经济的确立,我国逐步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以下资料可以用来研究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骨耜是奴隶社会(商周时期)的生产工具,此时小农经济尚未形成,故①错误;垄作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耕作技术,是属于精耕细作的一种表现;翻车是曹魏时期出现的灌溉工具,属于精耕细作;曲辕犁是隋唐时期在江东地区出现的耕作工具,属于精耕细作。‎ 答案 D ‎9.(2016·豫晋冀三省调研)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材料表明古代中国(  )‎ 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 B.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 D.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解析 材料中“其余或换钱易粟”表明小农生产也与市场联系,并不是完全自给自足,故C项正确。‎ 答案 C ‎10.(2016·四川资阳三模)东晋南朝时期,分产异炊的现象在以建康为中心的江南地区十分突出。《宋书·周朗传》云:“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这从根本上反映出江南地区(  )‎ A.传统家庭观被颠覆 B.已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 C.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D.个体小家庭是生产主体 解析 题干中“今士大夫以下,父母在而兄弟异计,十家而七矣。庶人父子殊产,亦八家而五矣”说明当时的大部分家庭都是以小家庭的方式存在,从根源上来说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得以小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得以出现,故C项正确。‎ 答案 C ‎11.(2017·山东临沂模拟)北宋以后,北方水利工程项目日趋减少,南部各省如江苏、浙江、福建则快速增加,甚至明代的湖南与云南也增加了许多水利工程。关于上述变化的正确解读是(  )‎ A.显示政府对南方农业生产的重视 B.水利工程大多位于人口迁出地区 C.可看出粮食作物生产中心的转移 D.上述省份都是工商业发达的地方 解析 ‎ 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故A项错误;北宋以后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呈现出南迁趋势,故B项错误;经济中心的转移导致政府对南北方水利工程项目的投入力度变化,南方地区成为粮食生产的中心区域,故C项正确;湖南、云南工商业发展相对落后,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7·安徽黄山模拟)美国历史学家珀金斯指出,14~20世纪中期,中国的人口、耕地面积和农业总产量都在增长,但劳动生产率却没有提高。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经济的简单再生产形式 B.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农业的发展 C.闭关锁国政策的长期推行 D.传统科学技术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小农经济的突出特征是精耕细作,这一模式非采用机械化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模式,所以这种生产模式不能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生产率,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当然传统科学技术也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动力,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016·陕西西安调研)(25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年)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破3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15分)‎ 解析 第(1)问,依据“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裨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等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从民生角度思考作答。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以及“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等信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矛盾、人口增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纳答案。‎ 答案 (1)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 ‎(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高产作物引进。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 ‎14.(2017·云南昆明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人口数量估计 时间 人口数 时间 人口数 西周、春秋 中后期 ‎2 000万 唐代安史之乱前 ‎8 000万 战国中期 ‎3 200万 五代十国时期 ‎3 000万 西汉初年 ‎1 500万 两宋时期 ‎10 000万 西汉末年 ‎6 000万 元朝 ‎6 000万 东汉初年 ‎3 000万 明朝中期 ‎16 000万 东汉后期 ‎6 000万 清朝初年 ‎9 000万 魏晋南北朝后期 ‎3 000万 清乾隆年间 ‎20 000万 ‎——摘编自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等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选择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时期,分析其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12分)‎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表格:从西周、春秋中后期的2 000万到清乾隆年间的20 000万,不难得出特点一: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表格:比如从唐朝安史之乱前的8 000万到五代十国时期的3 000万再到两宋时期的10 000万再到元代的6 000万,不难得出特点二: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第二小问,根据图表,人口增长最明显的时期是两宋时期、清朝乾隆年间。第三小问,可以从政治(国家统一和政治稳定、政府政策)、经济(农业、商业的发展情况)、思想(宗法观念)等角度进行作答。‎ 答案 特点:人口数量周期性大起大落:总体呈上升趋势。‎ 示例一:两宋时期 原因:国家局部统一,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迅速;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农作物品种增加;宗法观念影响。(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清乾隆年间 原因: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推广极大地增加了粮食产量;人头税的废除刺激了人口的增加;人口基数大;政府鼓励;“传宗接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观念的影响;医学的发展。(言之成理即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