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0.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调研测试试题
本试题卷共8页,28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的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3.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或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书·艺文志》在评价战国时期的某一学派时说:“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它所评价的是
A. 墨家 B. 道家 C. 儒家 D. 法家
【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中“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是关键信息,这是道家辩证思想的体现。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仁政;法家主张变法革新,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2.战国时期,被称为南蛮的楚国,它在诸侯争霸、问鼎中原的历程中与北方诸侯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离骚》这样伟大的诗篇。材料表明
A. 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 B. 楚辞改变了中国文化走向
C. 文化发展推动了楚国霸业 D. 楚辞是当时中华文化代表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楚国…..与北方诸侯国频繁接触,在文化领域孕育出了《离骚》这样伟大的诗篇”,说明楚辞具有文化融合的痕迹,故A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楚辞改变中国文化的信息,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没由反映文化发展与楚国霸业的关系,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把楚辞当作当时中华文化代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董仲舒认为:“(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于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董仲舒意在强调
A. “人性本善”思想 B. “弃恶从善”思想
C. “天人感应”思想 D. “君权神授”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见董仲舒认为君主的权威来自上天,这是为“君权神授”张本,故D符合题意;董仲舒赞同性本善的观点,但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的主旨不是要“弃恶从善”,故B不符合题意;“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从公元960年到1278年,是我国历史上宋辽金夏几个政权同时并立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印刷、兵器、纺织、制瓷、造船、冶金、土木建筑等行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的记录;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等传统领域也同样硕果累累,并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传世的科学著作。主要原因是
A. 农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进步
B.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
C. 政权同时并立
D.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我国宋辽金夏几个政权同时并立的时代,涌现了大批优秀的科技人才和传世的科学著作,它是建立在农业的发展和工商业的进步基础上,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积极发展对外贸易的信息,排除B;政权同时并立并不导致科技大发展,排除C;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重要原因,但它也建立在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排除D。
5.南宋(浙东学派)思想家陈亮认为:“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又提出“仁者天下之公理,而财者天下之大命”、“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的观点。下列项中解读合理的是
A. 全面继承传统儒家传统义利观念 B. 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反映
C. 反应了明清重商主义思想的发展 D. 其义利观与西方智者学派相一致
【答案】B
【解析】材料“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补,而非求以相病”可见陈亮认为应该农商并重,而“以利和义,不以义抑利”则认为利义并不对立,这与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发展相适应,故B符合题意;材料的观点是对传统儒家传统义利观的重大突破,故A不符合题意;南宋时期我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不符合题意;西方智者学派讲求功利,忽视道德,而陈亮的义利观并不否认儒家伦理道德,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明朝后期的“三言两拍”是古代中国短篇小说的经典。“三言”120篇小说中,写到商人生活和以商人为主人公的有50多篇。“二拍”80个故事中,故事的发生地位于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有40多个。这反映出当时
A. 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B. 中国文化的区域色彩浓厚
C. 商人社会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D. 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学成就。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言两拍”以商人和城市的商业为写作题材,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商业发展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素材,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偏离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古代中国由于重农抑商,商人的社会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7.“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吾读甲申殉难录至愧无半策匡时难,唯余一死报君恩。”以上言论主要针对明清时期
A. 重文轻技的特点
B. 儒学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特点
C. 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本质
D. 空谈义理、不重视经世致用的做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空谈心性、空谈义理,一旦遇到事情只有以死报君、以死报国,这实际上是没有任何用的,即以上言论主要针对明清时期空谈义理、不重视经世致用的做法,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在材料中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儒学理论化和思辨化的特点是宋明时期的理学而非明清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本质也是宋明时期的理学而非明清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8.顾炎武认为,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他们取得俸禄都是因为有管理之责,行代耕之义,因此,君与臣“—也”。他还反对君主有“绝世之贵”,取“无事之食”。由此可知,顾炎武
A. 用民本思想批评君主专制 B. 论述了君主治民的逻辑性
C. 强调实行“众治”的优点 D. 分析了明清政局动荡的内因
【答案】A
【解析】材料“君与臣都是为民而立”体现了顾炎武的民本思想,认为君主和官员都是服务于民众的。顾炎武反对君主有“绝世之贵”,取“无事之食”实际是批判君主的独尊与厚取于民,故排除B,A符合题意;材料与“众治”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探讨明清政局动荡的内因,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9.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询《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见下图)。下列对“三希帖”书体特征的分析,最准确的是
A. 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B. 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C. 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 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
【答案】A
【解析】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希帖”是行书的代表作。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收放自如。故答案为A项。B项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是篆书的特点,排除;C项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排除;D项结构简省,钩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排除。
10.魏源在《海国图志》对英国有如下描述:“大事则三年一会议,设有用兵、和战之事,虽国王裁夺亦必由巴厘满(议会)议允。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这表明魏源
A. 在其著作中大力推介西方制度 B. 对君主制的反思走在时代前列
C. 尝试借以表达反君主专制思想 D. 推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
【答案】B
【解析】材料“国王行事有失,将承行之人交巴厘满议罚”说明魏源对君主制的反思,故B符合题意;魏源的《海国图志》主要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著作,并非大力推介西方制度,故A不符合题意;反君主专制思想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不符合题意;魏源思想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不是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中认为:“不变其法,不能变其器。”“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据此可知张之洞
A. 已准备全面地改弦更张 B. 坚持贯彻洋务运动基本主张
C. 受到了维新思想的影响 D. 表示对戊戌变法的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十九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改变原来的政治制度。材料“西学又有别,西艺非要,西政为要”说明张之洞对西学进行区别,比较关注西方的政治制度,故C符合题意;张之洞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着重学习西方的技术,故AD不符合题意;材料“不变其法,不能变其器。”说明“法”指制度,而“器”指器物,故B不符合题意;故选C。
12.梁启超说:“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这说明
A. 辛亥革命的彻底失败
B. 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C. 尊孔复古具有必然性
D. 中国民众的麻木颓废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革命成功将近十年”可知,梁启超在1920年左右提出;材料“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可知,梁启超指出要革新旧的心理,即提倡思想领域的新文化运动,B项正确。A
项错在“彻底失败”,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影响巨大,排除。材料强调梁启超认为思想的解放是制度变革的前提,因此解放思想势在必行,而不是主张尊孔复古,排除C。材料并未体现中国民众麻木颓废,只是提出应当启发民智,实现民众思想上的觉悟,排除D。
13.1923年《晨报》公布了一次社会调查,其中两个问项的统计数据如下:“你欢迎资本主义吗?”欢迎者占27%,不欢迎者占73%;“你赞成社会主义么?”赞成者占76%,不赞成者占24%。这些数据反映出被调查人群的多数
A. 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
B. 主张选择资产阶级民主道路
C. 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
D. 赞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答案】C
【解析】国民革命军北伐开始于1926年,1923年时不会出现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的情况,故A项错误。被调查的多数人不欢迎资本主义,所以不会主张选择资本阶级民主制度,故B项错误。被调查的多数人欢迎社会主义而不欢迎资本主义,反映了他们渴望公正公平的社会制度,故C项正确。斯大林1924年才上台,故1923年没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故D项错误。
14.“这条道路最初虽然表现为失败后的退却,然而它包含着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因此,它最终又成为一种自觉的选择。毛泽东是第一个代表这种自觉选择的人。”在开辟“这条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
A.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C. 人民民主专政学说
D.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D
【解析】“失败后的退却”是指国民革命失败后走向农村。“国情对于革命的制约”是指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基本国情决定的。故这条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故D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学说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出的,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AC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中“失败后的退却”不相符,排除B项;
15.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A. 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 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 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D项错误。
16.1953-1957年,中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第二次革新。共颁布了五个教学计划,其中在1953-19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中,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1956年国家正式发行第二套中小学教科书,特别注意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这反映了
A. 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B. 改革适应了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
C. “科教兴国”战略稳步实施
D. 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答案】B
【解析】由时间“1953—1957年”,可知当时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需要大批劳动者和人才,所以出现“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和“特别注意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B选项符合题意。1965年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才基本形成,A选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1995年,C选项排除。材料体现的是基础教育,D选项错误。
17.1984年人称“江南猫王”的画家陈莲涛为邓小平画一幅《双猫图》,图中有几行题词:“不管黑猫白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南方谈话”中能体现这一主旨的是
A. 检验真理的标准
B.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C. 社会主义本质
D.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答案】C
【解析】题干中“黑猫”“白猫”指的是计划和市场,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和市场都只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故C
项符合题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时提出的,与材料内容不符,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B错误。现代企业制度是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材料没有体现,D错误。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数以百万计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的培养,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支撑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这表明
A. 科技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B. 科技发展大大推动了我国农业的转型
C 科技发展走向多元化
D. 科技发展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答案】B
【解析】材料主旨强调建国以来我国的农业科技取得巨大进步,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只涉及到农业领域,没有涉及其它行业领域,因此无法体现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A项。材料强调科技对农业发展起到的作用,而非科技自身发展的多元,同时也无法全面反映科技对国家经济的促进作用,故排除CD两项。
19. 维多里诺是14~15世纪意大利的教育家。他奉行“身心发展并重”的教育理想,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还要求学生研读古罗马作品和基督教作品,视之为道德教育重要内容。这反映出
A. 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
B. 宗教制约着教育发展
C. 教育摆脱了宗教束缚
D. 文艺复兴尚未影响教育领域
【答案】A
【解析】根据题中材料“注重发展学生个性,重视骑马、剑术、跳舞、游泳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可知,维多里诺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突出人的价值。这是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反映。本题选A。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项与材料表达的意思相反。
20.下图为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的作品《以马忤斯的晚餐》。它描绘的是耶稣复活后在一次见面会上向他的门徒现身的情景,画中卡拉瓦乔没有把耶稣的门徒描绘成光辉的圣徒,而是描绘成卑微的普通农民。据此判断此画的创作背景是
A. 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 宗教改革运动的展开
C. 启蒙运动的深入发展 D. 工业革命的初步进行
【答案】B
【解析】画作中耶稣的门徒不是光辉的圣徒,而是卑贱的普通农民,这就否定了教会的神圣性;同时普通的民众可以围绕在耶稣基督周围与其直接对话,又体现了因信称义、人人可得救的思想。由此可知,这幅画作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背景,故B项符合题意;画作并未体现资本主义雇佣关系,此项无法看出,故A项不符合题意;启蒙运动倡导理性,构建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这与画作无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画作中并没有工业时代的印记,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21.卢梭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材料反映了卢梭
A. 天赋人权的思想
B. 直接民主的思想
C. 代议制民主思想
D. 社会契约的思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强调主权只能由自己来代表本人行驶主权,可以得出其强调的应为直接民主,所以选B。其他选项均不是卢梭的观点。
22.在近现代物理学发展历程中,常常会出现两个完全对立的伟大理论,随后会有一个新理论将相互矛盾的两个理论统一。如:牛顿整合了伽利略的抛物线运动和开普勒的天体椭圆运动,发现了万有引力。麦克斯韦将电和磁的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电磁场方程。爱因斯坦在解决电磁学和经典力学的明显冲突时,发现了相对论。而今天,相对论与量子理论也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圈量子引力理论正试图把相对论和量子理论结合起来。这说明
A. 科学的飞跃不断更新人类世界观
B. 科学在不断否定前人理论中发展
C. 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结合更为紧密
D. 圈量子引力理论比相对论更科学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人类在前人取得的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和提高对世界的认识,说明科学的进步不断更新人类的世界观。故答案为A项。科学的发展是对前人理论的继承和否定,B项说法片面,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科学发展的特点,没有涉及与技术的结合,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二者作为科学理论,都是对人类世界的正确认识,不存在“更科学”的问题,排除。
23. 英国学者怀特海论及近代西方科学精神时说:人们“完全有意识地认识到……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并且也看到了技术进步的无限前程。”能够为这种观点提供论据的史实是
A. 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 B. 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创立
C. 瓦特联动式蒸汽机的制造 D. 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的应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题干材料中 “知识对技术进步的重要性,发现了抽象知识和技术进步相联系的方法”说明知识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性,这种现象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D项。A牛顿经典力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理论基础;B是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C是运用经典力学原理,仍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
24.1843年10月,德意志的一位诗人回家看望母亲时写了一首长诗,节选如下:“凄凉的十一月,日子已渐渐阴郁,风把树叶摘落,我走上德国旅途。来到国境,强烈的心跳震撼着胸底。并且,真的,连眼泪也开始滴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关心。该诗的创作风格和可能批判的对象是
A. 浪漫主义和强大的工业资产阶级 B. 现实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
C. 现实主义和俾斯麦的“铁血政策” D. 浪漫主义和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浪漫主义文学。1843年的德意志四分五裂,普鲁士和奧地利争夺邦联领导权,统治腐败,材料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情感,符合浪漫主义的特点,故D项符合题意;德意志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中期,同时诗人也不会对新生的工业资产阶级进行批判,故A项不符合题意;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的真实描述,与材料不符,并且此时德意志军国主义没有崛起,故B项不符合题意;1843年俾斯麦没有上台,不可能推行“铁血政策”,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时空的界限被打破,现实与非现实的东西交织在一起,神奇的描写与现实的反映达到一种奇妙的结合;在许多超现实主义的小说中,我们还能见到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这反映出
A. 超现实主义己成当代文学主流
B. 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
C. 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題材
D. 西方社会精神危机促进文学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现实与非现实的交织、时间被凝固、时间的分割、时间的变形等都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有关,说明现代科学技术影响文学创作的题材,C选项正确;超现实主义是1920年到1930年盛行于欧洲的文学艺术流派,与20世纪50年代前后兴起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不是同一时期,A选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现代文学风格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的内容,排除B选项;材料未涉及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D选项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0分。其中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儒学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董仲舒)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天”,成为一种神秘的天人感应论。他所强调的不是从道德伦理意义上探讨人格的完善,而是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
——张岂之《儒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其特点》
材料二
宋儒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发现经典并非“圣道之全”……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应以讲明圣道、求得义理为旨归。因此,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首先要起来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特别是发掘儒家文化的内在价值,这是一场保卫“圣人之道”的文化战争。
——人民网《宋代疑古思潮简论》
材料三 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欧洲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潮分属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社会批判的产品,后者却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有些学人将这两种形态的文化等量齐观,显然不太恰当。如果要在欧洲文化史上选择一个段落同中国明清之际的进步文化作比拟,无论从产生的背景还是从所包含的内容而言,都以欧洲封建社会存在的最后几个世纪(14-17世纪),即严复说的西方“古学”转向“新学”的阶段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较为相当。
——冯天瑜《从明清之际的早期启蒙文化到近代新学》
(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及其政治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程朱理学为例分析宋代“疑古”思朝出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未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试从明清进步思想本身给予原因说明。
【答案】(1)特点: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强调伦理秩序。
影响:有利于加强君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
(2)背景:佛道思想的冲击导致儒学危机;总结了汉唐以来的经学经验,更重实用性;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北宋时期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三教合一风气的兴盛等(任答三点即可)
(3)说明:明清专制皇权达到顶峰,进步思潮并没有引发变革,推动社会转型;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儒家思想;没有提出近代社会的政治构想。
【解析】
(1)关于“特点”,由材料“把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装进阴阳的框架,加上一个最高的主宰……神秘的天人感应论”,结合所学,可从兼采各家思想、带有神秘色彩方面概括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点。关于“影响”,由材料“着重论证君臣父子、夫妻之间“三纲”论之不可移位……但在政治学领域,他的大一统思想却有利于国家的巩固,而且适应于历史发展的潮流”,可从加强君权、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国家统一等角度分析。
(2
)结合唐宋时期的税现实,由材料“面对异质文化的严峻挑战”,结合所学,佛道思想的冲击导致儒学危机;由材料“宋儒还通过总结汉唐以来经学的种种误区,指出治经应以切于实用为目的”,可得出总结了汉唐以来的经学经验,更重实用性;由材料“维护儒家主体文化的神圣性”,可得出儒者捍卫圣道的责任意识(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结合所学,还可以从北宋时期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和三教合一风气的兴盛等角度归纳。
(3)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之后才被重视,欧洲启蒙思想构建了资产阶级国家的理想蓝图。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遥不可及,并且与人的基本经验背道而驰。……对苏格拉底来说,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罪恶呢?那是因为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
——(英)凯伦·阿姆斯特朗《轴心时代》
材料二 古代希腊思想家的每个学派,都在文艺复兴那个时候找到它的信徒……在14至15世纪,对人体、天文、地理以及自然世界其他领域的研究普遍得到了加强。……数学和数学方法受到普遍重视,并逐渐与自然科学研究结合起来……一些有远见的哲学家及时地汲取了新科学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自然哲学倾向的新哲学体系,成为近代哲学的先驱。
——吴仁平、彭隆辉《欧洲哲学史简明教程》
材料三 法国哲学家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提出了最根本的哲学问题:关于生命的意义,关于上帝、人性、善与恶。同时,他们不满足于只是少数教授和学者们的抽象争论和象牙塔里的沉思,他们希望影响大众,说服大众。他们热情地承担了改良社会和人性的责任……最有名的、在许多方面都最具代表性的哲学家是弗朗索瓦·玛瑞·阿鲁埃,他以伏尔泰的笔名闻名于世。在他漫长的生涯里,写了七十多部有趣的著作,他一生都在极力反对法律的不公正,以及法律面前阶级的不平等。
——(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格拉底的主要观点并指出其对哲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研究出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国哲学家们是如何“改良社会和人性”的?
【答案】(1)观点: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你自己(认识自我)。(任答两点即可)
贡献: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背景: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古希腊罗马文化遗存的保留;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一些有远见的思想家的贡献。(任答三点即可)
(3)伏尔泰主张法律应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孟德斯鸠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三权分立”;认为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卢梭阐述了“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思想。(能够通过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阐明其主要观点即可。启蒙思想家的核心主张:天赋人权或人生而自由平等、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社会契约。任答三点即可)
【解析】
(1)关于“观点”,由材料“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人们缺乏关于生活和道德的理念"、“承认其深刻的无知”可知,苏格拉底的观点是学会生活、美德即知识、认识自我。关于“贡献”,由材料“哲学对于普通人来说,越来越遥不可及”、“哲学的宗旨并不是提出关于宇宙的深奥理论,而是要让人学会如何生活″可知,哲学原来是距离普通人的生活十分遥远的,不符合人的需求,而苏格拉底提出的观点是关注人的生活,所以对哲学发展的意义是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结合所学文艺复兴的背景可知,可以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自然科学研究的兴起、古希腊罗马文化的遗留和保存等角度分析说明。
(3)根据所学知识,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伏尔泰猛烈抨击天主教会、称“教皇为两足禽兽”,号召人民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度;提倡“天赋人权”,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和自由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写出任意三点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希腊古代,有“惧外”(xenophobia)一词,意指劝于外人的疑惧。惧外的常态是深闭固拒,关门不理外人。然而也可以转变为两个方向:一是由惧而生羡,转变为全盘学习,日本明治维新即是由闭关锁国,一变而为全盘西化,甚至脱亚入欧。另一转变,则是由惧外转变为仇外,这在人类学上可以找到不少例证。近代许多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常有本土运动。健全的发展是寻求独立自主。也有走歪了的发展,则是以族群优越论调,转变为本土至上论。高度夸张本土优越性,以自求安慰,终究是一种阿Q式闭关的心态,如果转变为某些激烈教派的“圣战”,即于人于己均有害无益。
——―据许悼云《历史大脉络》
结合材料与中国近代史相关史实,围绕“中国社会应对西方文明的态度”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至少须有两个史实依据,若仅就一史实立论,须做到辩证分析)。
【答案】观点:中国社会应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封闭到被迫接受到主动学习。
论据: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受到“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对于外来文化采取闭关锁国的态度。两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方的文化随着战争和经济入侵来到中国。中国的不同阶层对于西方的文化有不同的理解,少数的先明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甲午战争之后,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危机的加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但是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知识分子认识到要想学习西方走向富强就必须全面学习西方的精神文化,于是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对于西方文化全面肯定。
结论,通过上述的描述,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社会的近代化而不断进步。
【解析】根据中国近代史实在近代之前中国对于西方文明的态度是闭关锁国,而进入近代之后我们被迫打开国门,为此对于西方的态度变为被动接受,最后到主动学习。为此我们论题拟为,中国社会应对西方文明的态度有封闭到被迫接受到主动学习。论证的可以从近代之前的闭关锁国,到近代之初开眼看世界再到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最后到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