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89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2017-2018学年度(上)泉港一中期中考高二年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必修3-1~5;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第一卷选择题,共32题,每题1.5分共48分)
一、选择题
1. 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故有“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的说法,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B. 出礼则入刑
C. 道之以政,齐之以礼
D. 以刑代礼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描述的是礼和法之间的关系,材料中说“礼之所去,刑之所取,相为表里”,也就是说违反礼仪的事情则被惩罚,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C选项材料都没有体现出;D选项说法错误,与材料的含义相悖。
2.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这一言论意在:
A. 说明“春秋之法”的不合理
B. 宣扬法家“依法治国”思想
C. 肯定人君统治的权威性
D. 批判先秦“天人合一”理论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以人随君,以君随天”、“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来自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这是为君主专制制度服务的言论,故C选项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说明“春秋之法”说法合理,而是强调君权神授,故A选项错误;董仲舒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的新发
展,不是宣扬法家“依法治国”思想,故B选项错误;董仲舒的目的也不是批判先秦“天人合一”理论,故D选项错误。故选C。
3. 《后汉书》记载,明帝幸辟雍(太学),初行养老礼。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礼毕,引桓荣及弟子升堂。上自为辩说,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捂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这种现象
A. 标志着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 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
D. 反映了汉代选官制度的改变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汉明帝崇儒,重视教育和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时期,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社会好学风气的形成推动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选官制度问题,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反映的是崇儒,重视教育和文化的社会风气。
4.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被朝廷认可为正宗,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这一变化客观上
A. 与专制皇权的强化相伴随
B. 削弱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C. 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
D. 推动了伦理价值观的转向
【答案】C
【解析】强调自我、摒弃权威的心学与与新兴的市民追求自我的意识是吻合的,所以这一变化客观上与新兴的市民意识相合拍,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这一变化与专制皇权的强化无关联,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尽管心学从此取代程朱理学,但心学也是儒学,即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削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封建伦理价值观未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强调自我”和新兴的市民意识是吻合的。
5. 《白鹿洞学规》指出:“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
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的创设精神是
A. 协助士子应举
B. 建立道德典范
C. 支持经学研究
D. 赞助社会事业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和“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说明白鹿洞书院对经学的研究是为了提升自身道德,建立道德典范。故答案为B项。根据材料中的“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己也”,说明A项错误,排除;材料主题是通过读书完善道德,对经学的研究只是手段,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没有涉及社会事业,排除D项。
6. 李贽死后,被骂为“无忌惮”之“小人”,说他“导天下于邪淫,以酿中夏衣冠之祸,岂非愈于洪水、烈于猛兽者乎!”这主要表明
A. 宋明理学对当时思想界毒害较深
B. 李贽的学说触及正统思想的底线
C. 李贽离经叛道的个性不受人欢迎
D. 抨击专制不能顺应明末时代要求
【答案】B
【解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认为孔子也不是圣人,批判理学灭人欲的思想,违背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受到时人的批判,故B正确;A不是材料体现主旨;C属于个性,不是材料思想批判内涵;李贽没有批判专制制度,故D错误。
【点睛】正确认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仍然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7.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贱。”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A. 实行农商并举的经济政策
B. 发挥市场作用以促进商品流通
C. 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 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答案】B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当谷物贵的时候,即使皇帝禁止高价,由于商人惜售,价格依然高,反之亦然,不如让市场来自动调节粮价,说明王夫之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以保持物价的稳定,故B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工商并举的内容,A错误。材料主张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不应过多干涉物价,C错误。材料未提到征收工商税,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经济思想。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大意,即政府干涉不能起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即可选出正确答案。
8. 明永乐九年(1411)公布杂剧禁令:“凡乐人搬作杂剧戏文,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扮者同罪。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这一禁令说明
A. 文化专制开始影响市民生活
B. 文化政策适应官方的治国理念
C. 明清时代君主专制走向反动
D. 市民文化冲击了封建统治基础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明朝关于杂剧的禁令,一是禁止扮演帝王将相,二是支持封建道德楷模,这就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故B正确;材料中未体现文化专制的内容,禁止在杂剧中扮演帝王将相不属于文化专制的内容,故A错误;君主专制走向反动,这一信息点在材料中未涉及,只是涉及统治者关于杂剧禁令,故C错误;材料中未涉及市民文化危及封建统治基础的信息点,故D错误。
【点睛】
根据“不许妆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节烈、先圣、先贤、神象”“其神仙及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者不在禁限”表明这一禁令适应了统治着统治的需要。
9. 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现存于甘肃武威市博物馆。推测该经是宋仁宗年间(1141~1195年)印本。“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有的行格歪斜,行距宽窄不一等。据此可知
A. 雕版印刷已走向衰落
B. 西夏印刷技术落后
C. 宋代有了活字印刷品
D. 印刷术已普遍应用
【答案】C
【解析】雕版印刷出来的是抄写和排版工整的书稿,不存在材料“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的现象,更不能说明其走向衰落,故A项错误;以材料中一本印本不能说明西夏印刷技术落后,材料不存在同类的比较,故B项错误;活字印刷术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这一过程不够完善就会出现材料所描述的现象,“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故C项正确;以材料“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下卷残本)”一本印本,不能说明“普遍应用”,孤证不立,故D项错误。
【名师点睛】
抓住关键信息“有的字体歪斜,还有的字,因字模放置不平,印出的字一半轻,一半重”并结合活字印刷术的特点分析解答。
10. 韦庄的《洛阳吟》写道:“万户千门夕照边,开元时节旧风烟。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胡骑北来空进主,汉皇西去竟升仙。”这首唐诗
A. 反映了长安流行的胡化和异域风尚
B. 提供了研究唐代社会生活的资料
C. 真实再现当时下层百姓的生活
D. 真实地再现了唐朝文化的繁荣最象
【答案】B
【解析】唐诗属于文学作品,被称为第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材料中诗歌描写的是唐朝开元年间洛阳繁盛景象,故B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洛阳城信息,不是长安城,故A错误;材料描述贵族的生活,不是下层老百姓生活,故C错误;史料要和考古挖掘验证,故D错误。
11. 有人认为,“篆”代表了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所以篆字图形犹如天上的星辰;隶书则代表了人开始进入了自身的生存环境,对大地广袤的思考;而楷书出现的时期就是被认为人类自身开始觉醒的时期。其意在说明
A. 社会进步推动了古代人文意识的发展
B. 古代书法具有“天人感应”的精神内涵
C. 三种字体演变是古人对科学发展的认识
D. 楷书演绎了古人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答案】A
【解析】从“对大自然(天)的敬畏感”“对大地广袤的思考”“人类自身开始觉醒”这一历程说明人对于自我意识的不断觉醒,故A项正确;B是反映出篆体的思想特点;C中科学认识不符合题意;楷书是觉醒,不是理性思维,故D错误。
12. 明末小说主人公的层面十分广泛,几乎社会上各色人等都充当了小说描写的对象,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也成为小说的主角。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通俗文化发展
B. 市民文学开始兴起
C. 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大幅提高
D. 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答案】A
【解析】明末小说以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人公,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扩大,故A项正确;唐代出现传奇、宋元出现话本等文学形式,这都属于市民文学,故“市民文学开始兴起”错误,排除B;明清时期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进而发展为“海禁”和闭关锁国,商人的地位仍然较低,故C项错误;由材料“明末小说主人公十分广泛,尤其是市井小民、商贾小贩、工匠世人、贫苦农桑、棋手侠盗”为主角,这些主人公大多不懂或不遵从理学,无法体现“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故D项错误。
13. 中国古代天文机构是政府的重要部门。从事天文观测的人员都是朝廷命官,甚至有人担任高官并拥有特殊政治地位,民间私藏和研究天文书籍被严厉禁止。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A. 造成古代天文学长期落后
B. 天文知识有利于农业发展
C. 源于强化皇权统治的需要
D. 私人无法对天文作出贡献
【答案】C
【解析】中国古代对天文的认知具有一种神秘色彩,尤其是董仲舒的思想中蕴含着君权神授思想,天文问题更加代表者皇权的意味,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体现天文学与农业的关系;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14. “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中国“这些成果技术方面停滞于农业和手工业的经验工艺的水平上,在理论上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变幻莫测的道、气等概念来建构学术体系,……混有大量的荒诞不经的反科学的成分”。材料表明
A. 封闭性强导致落后
B. 重在思想不断解放
C. 中国缺乏理性精神
D. 西方注重科学研究
【答案】C
【解析】从材料的叙述可以看出,中国的科学研究体现的是经验主义,没有科学实验作依据,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不是材料所叙述的主要内容;B选项不符合“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思想”;D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西方的内容。
15. 梁启超指出:“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这段话反映了
A. 革命不可能成功
B. 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C. 应坚持改良的道路
D. 维新变法最终失败
【答案】B
【解析】从材料“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决计不可能”中来看,要实现中国的近代化,必须从社会思想文化诸多方面进行变革,促进人民意识的觉醒和思想的解放,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关于新文化运动,还可以考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文化的斗争。
16. 1919年,鲁迅在《药》发表后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
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这说明该作品的真正主题是
A. 抨击封建统治的愚民政策
B. 号召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
C. 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
D. 呼唤广泛深刻的思想解放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19”“愚昧”“革命者”“悲哀”等关键词可知,群众对革命毫无认识,思想非常愚昧,故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 D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封建统治的愚昧政策,而且该时期是民国时期,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要实现真正的民主,而是强调国人必须进行思想解放,排除B。材料主旨不在揭露中国社会的愚昧落后,而在导倡思想解放,排除C。
17. 康有为声称“凡西之所长,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据此可知,康、梁二人
A. 意在寻求历史依据宣传维新变法
B. 仍然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
C. 所秉持的主要思想存在本质不同
D. 借“西学中源”说弘扬传统文化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梁启超两人都强调西学中源,实质上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政治学说相结合,以达到宣传维新变法的目的,A项正确。康有为、梁启超主张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突破了“中体西用”的桎梏,排除B。康有为、梁启超两人都坚持“西学中源”论,两人思想在本质上相同,排除C。康有为、梁启超强调“西学中源”的主要目的不是弘扬传统文化,而是传播西方政治文化,排除D。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读懂材料信息“凡西之所长,我中人千数百年皆已有之”“ 梁启超断定议院、议员及其产生和议事,实中国古制”等,根据材料信息比较分析四个选项,排除与材料明显不符的选项或结论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的选项。
18. 下表信息表明五四运动前夕,中国
1894年
中国产业工人10万人
1871~1911年
有记载的罢工斗争达105次
1912~1919年
罢工斗争达130多次
至1919年
中国产业工人约200万人
中国还有1000万左右手工业工人和店员工人
1915~1920年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黄金时代”
A. 工人阶级政治觉悟程度有所提高
B. 具备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
C. 阶级矛盾逐步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 初步进行了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工人阶级的人数从1894年的10万增加到1919年的200万;工人斗争次数增加,根据这些材料无法表明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成都有所提高。因此A项错误;工人人数增加,阶级斗争增多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基础。因此B项正确;阶级矛盾是否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在此并无体现,因此C项错误;从表中也无法体现进行新型民主政治的尝试。所以D项错误。
19. 1930年6月,共产国际在给中共的指示中强调,必须集中精力组建和加强红军,以期将来根据军事和政治形势,去夺取一个或数个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据此可知
A. 中国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B. 中国革命探索道路曲折
C. 中共得到了苏联的援助
D. 工农红军亟待发展壮大
【答案】B
【解析】从“去夺取一个或数个工业中心和行政中心”可以看出,共产国际在此时依旧是坚持“城市中心论”,这与中国实际道路探索是不一致的,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没能理解材料的含义。
20. 《中共党史的“黄金时代”:延安13年改革开放30年》一文指出:延安13年是中国共
产党历史上的一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黄金时代”提出了
A.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B. 新民主主义理论
C. 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D.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答案】B
【解析】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标志即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日益成熟,在延安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正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敌后抗日根据地不断壮大,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故B正确;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21. 普罗泰格拉在其著作《论神》中说:“我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认识神障碍众多,第一是对象不明,第二是人生短暂。”结果其著作被公焚。公元前399年,检察官阿尼图斯、悲剧诗人美勒托和修辞学者吕孔控诉苏格拉底不敬城邦认可的神、另立新神和腐蚀青年而判处死刑。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
A. 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
B. 城邦精神排斥多神崇拜
C. 城邦政治王权和神权相结合
D. 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
【答案】A
...........................
22. 为了装饰神庙,希腊人开始更多地采用神像。按照古希腊“神人同形同性”的观念,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这反映出古希腊人
A. 追求崇尚美的价值观念
B. 重视个体的人的价值实现
C. 主张人对自然的改造
D. 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观念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讲述了古希腊人民对神的理解,从“神是被道德化了的人,所以经常被塑造成最魁伟、最完美的人的形象”可以看出古希腊人重视人的意识,体现出的是人本主义,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不是关键点所在;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个体”;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
23. 文艺复兴时期有许多以宗教为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大多取自《圣经》,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等,这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
A. 贬低神的地位和提高人的形象
B. 以抨击教会腐败为创作主题
C. 借宗教题材表现真实自然的人性
D. 以浪漫主义为其创作的风格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是以宗教作为体裁表现现实的人生,这正是14~17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形式,目的在于体现人的真实生活,反映人性的温暖与仁爱的方面,与神的冷漠与高傲是相对立的,C项正确。AB项属于宗教改革的内容,排除。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与材料“文艺复兴时期”不符,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24. 16世纪以后,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已经使这类说教显得极为虚伪。这种变化的压力开始慢慢地修改着“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这一古老的断语,创造出“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这一箴言。这说明
A. 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宗教禁欲观
B. 商业与宗教的关系开始淡薄
C. 地主阶级要求掌握更多政治权利
D.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宗教改革
【答案】A
【解析】从“开始慢慢地修改着“商人从来得不到神的欢心”这一古老的断语”可以看出欧洲教会对待商业态度的变化,从“全世界只靠金钱和尘土来维持”更能得到体现,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宗教不断调整着与商业的关系;C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D选项与材料无关。
25. 雅克·巴尔赞在《从黎明到衰落》中写道:“(在欧洲)16世纪有关《圣经》理论的文
章以及彼此攻讦的文章不再完全用拉丁文来写作,专供僧侣阅读了,而是开始使用比较流行的方言,通过新生的大众传媒手段向民众宣传推广各种思想。”这种行为
A. 有利于培育国家意识
B. 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C. 摧毁了教会思想专制
D. 扩大了基督教会的影响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宗教改革期间,《圣经》语言开始使用本民族语言,不再使用拉丁文,这有利于培育民族和国家意识,故A项正确;奠定文艺复兴基础的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故B项排除;摧毁了教会思想专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基督教会的影响程度,故D项排除。
26. 学者杨晓东认为:“启蒙并不是告诉你如何思考,而是启发人说,你原本就已经有充分的理智,只是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基于这种分析,他认为“启蒙”主要是
A. 知道应该怎样思考
B. 彰显人性的尊贵价值
C. 自主开拓精神家园
D. 追求自由平等的理想
【答案】C
【解析】启蒙运动主张理性,就是用自己的思维思考,材料“精神上被管制的习惯使你既懒惰又没有勇气使用你的理智”说明是从精神领域思考,故C正确;A不符合材料精神思考信息;B属于文艺复兴主张;D虽然是启蒙运动主张,属于政治层面,不是精神领域的追求。
27. 英国经过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以后,在1600—1800年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都出现了转折。1700年后谷物和面粉的出口大幅上升,到1750年总数达20方吨,是当时的“欧洲粮仓”。英国成为“欧洲粮仓”的根本原因是
A. 工业革命对农业的有力推动
B. 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C. 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
D. 新的生产关系对农业的促进
【答案】D
【解析】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A时间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排除A项;从材料可知,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由于宗教改革和圈地运动,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所以,农业技术和生产能力的提高不是根本原因,排除B;谷物和面粉大幅出口的刺激是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农业生产得到巨大发展是由于“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大租佃制的经营方式”,即确立了新的生产关系,故D项正确。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及英国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要求学生联系英国宗教改革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来具体分析。
28. 法国学者维吉尔•比诺(VirgilPinot)称:“当人们翻阅18世纪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撰写的作品、游记或报刊文章时,会惊讶地发现中国的名字是如此频繁地出现,激起了那么多的赞誉之词。仅以此而论,中国似乎就比英国更受欢迎。”这主要因为
A. 18世纪法国,启蒙哲人们对中国儒家文明更感兴趣
B. 儒家文化提供了现实中难得见到的“自由”“平等”精神
C. 启蒙思想家为了反对封建专制故意曲解儒家思想
D. 当时的中国儒家思想比英国的启蒙思想更有活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18世纪法国思想家”可知此时期为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宣传民主、自由、法治、平等等思想。他们从儒家文化中看到了其所宣传的思想的现实存在。因此可知B项正确;启蒙思想家只是借助儒家文明为启蒙思想而服务,并不能说明多儒家文明更感兴趣。所以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故意曲解儒家思想的内容,因此C项错误;同样也不能说儒家思想比启蒙思想更具活力,因此D项错误。
29. 1792年,英国作家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发表了《对妇女权益的辩护》。她指出,启蒙运动是建立在内在于所有人的理性的理想之上的,如果女性也有理性,那她们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这表明18世纪
A. 英国启蒙运动走向新发展
B. 欧洲妇女权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C. 工业革命提高了妇女地位
D. 现代女权运动取得突破性发展
【答案】A
【解析】“启蒙运动是建立在内在于所有人的理性的理想之上的,如果女性也有理性,那她们也应该拥有与男性同样的权利”表明18世纪英国启蒙运动提出男女平等思想,说明英国启蒙运动走向新发展,故A正确;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30. 近代有美术史家曾言:“文人画不仅形于山水,无物不可寓文人之兴味也明矣”,“西洋画可谓形似极矣!自十九世纪以来,以科学之理研究光与色,其于物象体验入微。而立体派之思想转变,亦足见形似之不足尽艺术之长。”该学者认为
A. 文人画和西洋画都以形似为重
B. 文人画和立体派都注重蕴含精神
C. 文人画和西洋画可以取长补短
D. 文人画和立体派都缺乏科学依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知道文人画以表达情感为主,故A错误; 文人画和立体画派都是借助事物表达情感的,因此B项正确; 材料中未涉及取长补短、相互学习的问题,故C错误; 材料中未涉及科学根据的问题,故排除D。
31. 雨果认为巴尔扎克描绘了“我们的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聚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列宁把托尔斯泰的作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由此可见,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所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具有的重大历史价值是
A. 塑造典型社会的典型人物
B. 促使文学的体例更加完善
C. 找到人类解放的正确出路
D. 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历史价值,题眼是“汇聚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和“俄国革命的镜子”。塑造典型社会的典型人物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不是历史价值,故A项错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写作特色上发生了变化,在文学体例上没有完善,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聚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列宁把托尔斯泰的作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可知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有利于人们认识世界,故C项正确;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直接批判和揭露社会现实的弊端和问题,并没有指出人类解放的正确道路,故D项错误。
32.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这反映了牛顿力学
A. 开创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
B. 推动了理性认识的发展
C. 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D. 摧毁了传统的宗教信仰
【答案】B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第33题20分、第34题18分、第35题14分)
二、材料解析题
33. 阅读下列材料,请回答。
材料一传统的儒家政治,并非一无可取,在几千年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历史实践之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智慧:道统与政统的双重权威、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民间的清议传统、文官考试与御史制度等。这些政治智慧与制度实践以民意为依归、以天理为最高价值,以儒家士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使得古老的中华帝国在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和文化多元的土地上,持续了二千多年的文明历史。
——摘编自许纪霖《儒家孤魂,肉身何在?》
(1)结合汉代和宋代儒学的有关史实,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
材料二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林、魏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著《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2)如何理解材料三中所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请分析出现“差异性”的原
因。
【答案】(1)西汉的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天人感应”等主张对王权又具有制约作用。南宋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等主张对维护专制主义起了重要作用;而其“正君心”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
(2)一致性:科举制下,考试内容是儒家经典,培养的是效忠朝廷的封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差异性:开始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在思想上发生分化。
原因:封建统治的腐朽;西方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的冲击;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或救国忧民的情怀。
【解析】(1)本题据材料一“以儒家士大夫为社会中坚力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限制了皇权独霸天下,使得中国政治在若干朝代和历史时期之中保持了清明、理性与有序”并结合汉代和宋代儒学的有关史实即可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对王权具有制约作用;南宋朱熹思想维护专制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等方面说明“传统的儒家政治”是怎样“与王权又联合又斗争”的。
(2)本题据材料二“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科举制考试内容、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等方面说明“一致性”和“差异性”。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封建统治的腐朽、西方的侵略冲击、经世致用思想等方面分析出现“差异性”的原因。
34. 史学界认为,15—18世纪是世界历史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欧洲与中国在思想领域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6、17世纪的中国,正值明中叶以后,封建专制主义社会经历一千多年的发展,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它不仅表现在经济上产生有别于封建生产关系的资本主义萌芽,还表现在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
——刘志琴:《明清之际文化近代化的萌动与夭折》
材料二“我们从两个角度来审视启蒙运动。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开创者和追随者对他们所继承的那个世界提出了广泛的批判……另一方面,启蒙运动的倡导者试图为更为清晰可靠地理解这些问题奠定充分基础。总之,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启蒙运动百科全书》
材料三西方从中世纪遗留下来的教会神学,其内容不是关于这个世界的问题,而是关于
另一个世界的问题,身后世界的问题。任何神学的东西,只要人的思想世俗化了,理性觉醒了,那么神学的东西不管多么貌似强大,都是不堪一击的非常脆弱的。……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是教权。……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儒家的圣贤主张经世致用,相信可以把现实世界治理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秩序的、合理的世界,正因这样,儒家经学对我们社会的影响之深、力量之韧是罕见的。……封建时代中国的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一切权力都掌握在手里。除此,中国还有一个关于君权的理论,叫做“君者,法之原也”。……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
——摘自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叶后出现“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启蒙运动乃是在批判与创新的大破大立之中展开”?
(3)根据材料三,论证“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的多”这一观点。
【答案】(1)原因:明清君主专制强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理学日益僵化,压制人性。
(2)破: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
立:提倡理性,主张自由、民主、平等与法治,描绘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蓝图。
(3)①神学关注来世,束缚容易突破;儒学影响根深蒂固。
②西方有与君权平列的教权;中国是君神合一。
③西方君主对封臣没有绝对的权力;中国君主权力高度集中。
④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
【解析】第(1)问,材料一指出,明中叶以后,封建主义专制主义社会正在经受前所未有的变动:经济上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文化上涌现出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与正统思想相叛离的因素”指的是明清之际出现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进步思想。
第(2)问,启用所学知识,启蒙运动不仅批判旧制度,而且还描绘了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回答:启蒙运动反对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制度(破);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立)。
第(3)问,该问属于论述型的问题,论点“中国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要比西方启蒙运动遇到的困难大得多”题干已经给出,要求考生从材料二中找到论据,对比中西方的社会状况进行论证,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语言精练,条理清晰。
3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技术发展史大事记(节选)
1604年,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下落的距离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1687年,牛顿在认真研究伽利略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的基础上写出《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万有引力和运动定律。
1765年木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1769年詹姆斯•瓦特改进了蒸汽机。
1785年理发匠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到1800年,英国棉纺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第一个成功地用蒸汽机来驱动轮船。1814年,史蒂芬孙妍制出笫一辆蒸汽火车。
1831年,法拉笫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1838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制成电动机,1876年,贝尔发明了电话机。
19世纪80年代,卡尔本茨发明汽油内燃机,1882年,爱迪生创违笫一个发电厂,1887年,迪塞尔发明柴油内燃机。
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郎克(1858-1947)提出量子论学说。
1903年,莱特兄弟设计了第一架飞机。
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狹义相对论。
1945年,以原子能的研究与利用为标志,人类开始了核能利用的新时代。
1955年,以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为标志,人类开始向外昆空间进军。
21世纪以计算机互联网为标志,人类进人了信息时代。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2)任选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科学史实简要槪述其影响。
【答案】(1)特点:科学与技术逐渐结合;科学发明的时间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从科学发明到应用的周期愈来愈短);科技含量(层次)越来越高,科学研究与产品日益复杂化;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趋势逐渐增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
(2)例如:牛顿的运动三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瓦特改进蒸汽机使蒸汽机得到广泛运用,成为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部门的万能原动机,大量工厂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电力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进一步推动交通运输业和石油开采业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解析】(1)第一小问可以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内容和历史作用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看,18世纪以后科技开始应用到技术中转化为生产力,科学与技术逐渐结合,17世纪到20世纪之间科学研究的领域也越来越复杂;从转化的时间来看17到18世纪之间进程缓慢,18世纪开始速度明显加快,科学发明的时间和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从科学研究的历史作用来看,科技发明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2)举例可以结合所学近代物流学以及对技术产生的作用来回答,如牛顿的经典力学和瓦特改良蒸汽机关系以及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电力工业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等角度思考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