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9.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武威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 在《南京条约》的下列条款中,对中国民族经济危害最大的是
A. 割香港岛给英国 B. 开五口通商口岸
C. 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协定 D. 赔款2100万银元
【答案】C
【解析】A项的危害是不但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而且使它成为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基地。D项的危害是不仅是对中国人民的无耻掠夺,而且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D项的危害是使我国东南沿海的门户洞开,便利了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C项的危害是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正确答案为C。
2.下面材料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工业文明外力冲击下社会矛盾的产物;农民的救亡图存运动;以反清革命为斗争目的……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
【答案】A
【解析】根据“农民的救亡图存运动”、“反清革命”等信息可判断该事件应该是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太平天国运动属于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运动,A正确;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排除B;辛亥革命属于资产阶级革命,C排除;五四运动是一场毫不妥协的反帝爱国运动,D排除。故选A。
3. 法国大主教樊国梁在法军攻陷北京的当天记道:“街上防垒甚多,皆以米袋为之。除拳匪及屋内官兵不计外,街上驻守之官兵其数至少也达一千五,皆持快枪。”他记述的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D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攻陷北京”、“拳匪”,A、C两场战争并没有侵占中国的都城北京。唯有B、D与此相关。但是拳匪说明了当时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因此这指的是八国联军侵华,它的爆发与义和团运动密切相关。
4.下表反映了列强侵华战争的相关史实,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战争名称
时间
战争影响
A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1年
圆明园遭到破坏
C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
D
八国联军侵华
1900—1901年
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鸦片战争和法国无关,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间描述是错误的,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引起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而不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导致了义和团运动的爆发,本题C的表述才是完全正确的。
5.中共“一大”纲领和中心任务的制定,表明
A. 中国共产党还未完全认清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
B. 中国共产党在近代史上首次提出武装斗争
C. 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建立起来了
D. 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了
【答案】A
【解析】中共一大提出推翻资产阶级,这是因为中共没有认清当时中国社会的斗争对象,即还没有完全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革命性质,故选A;首次提出武装斗争是在八七会议上,排除B;近代中国第一个革命政党是1905年建立的同盟会,排除C;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排除D。故选A。
6.针对中国近代一事件,有人在日记中写道:“……各执小旗,……奔走呼号……询系留日学生因驻日公使将青岛私卖于日本,追章返国至天津,用炮击章,而步军统领捉拿19人下狱,议治该留学生之罪,都中一齐□□,以救在狱之人。”□□处应填
A. 罢工 B. 罢市 C. 罢免 D. 罢课
【答案】D
【解析】根据“系留日学生因驻日公使将青岛私卖于日本,追章返国至天津,用炮击章”等信息可知该事件应该与山东青岛主权丢失给日本有关,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因此该事件中学生通过罢课的方式支持被下狱的学生,故选D;罢工的主体是工人阶级,罢市的主体是商人,都与题意内容不符,排除AB;“罢免”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C。故选D。
7.在瑞典作家扬·米达尔的书中,记录了解放前某时期农民的感受:“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从那时候起,日子好起来了。手上有土地,不用交租,我们就够吃了。”农民生活的变化直接得益于
A. 北伐战争 B. 遵义会议 C. 南昌起义 D. 土地革命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国民党逃了,红军来了,我们分到了土地”说明是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时期,故D正确;其他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8.下列根据图中的口号概括的主题,最准确的是
A. 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演变
B. 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历程
C. 近代民主革命的风起云涌
D.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①项“还我青岛,誓死抗争”反映的是1919年五四运动,它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②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映的是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辟。③项“工农商学兵联合起来,打日本强盗”反映的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内容。④
项“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反映的是解放战争,它们都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范畴,体现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①项与两党关系无关;B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因此C选项不如D选项更加准确,C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 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马克思曾指出,它使“当局、海关人员和所有官员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从而使“中国海关所颁布的严格禁令,结果都毫不起作用”。如以此作为撰写论文的素材,下列最贴切的论题是
A. 片面最惠国待遇之我见 B. 试析《南京条约》严重危害
C. 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D. 中国鸦片战争失败原因初探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鸦片战争。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19世纪初,不法英商开始寻找对华走私渠道”可推知是鸦片走私,马克思的话更进一步印证了鸦片走私对中国人的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从时间上看,19世纪初指的是19世纪前30年(1800—1839),而A、B、D三项均发生在1840年以后,且相关内容不符合题目要求,故排除。
10. 以下图片是1924年在天津海河两岸拍摄的老照片,海河两岸出现这样风格迥异的建筑开始于
A. 鸦片战争后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 甲午战争后 D.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后
【答案】B
【解析】本题材料可以看出,1924年,天津海河西岸已经出现了西式建筑,这与西方侵略势力的侵入有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签订了《北京条约》,天津被开放为商埠。故A、C、D三项结论均不符合题意。因此选B。
11.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在当时对近代经济制度已经有所认识,以下言论能反映这一点的是
A.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B. “所有婚娶弥月喜事,俱用圣库”
C. “免除一切地租、赋税负担” D. “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 A项体现平均分配土地,不能体现近代经济制度的范畴,排除。B项是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不能体现近代经济制度的范畴,排除。C项属于赋税制度,不能体现近代经济制度的范畴,排除。“每年纳银若干,有失则保人赔其所值”说的是保险制度,属于近代经济制度的范畴,故D项正确。
12. 雷颐说: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下列促使清政府进行首次政治改革的是
A. 鸦片战争的失败 B. 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
C. 甲午战后的危机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提到,晚清的悲剧就在于没有大灾难,统治者就不会主动变革,非要在一场大灾难以后才不得不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后的危局导致清朝进行戊戌变法,是清政府进行首次政治改革,故C正确。鸦片战争失败,清朝没有进行政治变革,故A排除。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导致洋务运动,不属于政治改革,故B排除。《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朝新政,但不属于首次变革,故D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甲午中日战争影响
13. 著名维新人士容闳认为,“(美国)十三州独立,杀英税吏,焚英货船,其举动何殊义和团?”这表明其
A. 肯定了义和团反帝斗争的正义性
B. 认识到义和团运动对美国独立战争的指导意义
C. 批判义和团反帝斗争的盲目排外性
D. 希望义和团以暴力推翻清政府
【答案】A
【解析】 “(美国)十三州独立,杀英税吏,焚英货船,其举动何殊义和团”这意味着北美独立战争就是与义和团一样的,所以他是在赞美义和团反帝的英勇、果敢和正义性,故选A;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4.有人将五四运动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捍卫国家主权而不排外的群众运动”。这一评价表明
A. 五四运动是对义和团运动的继承 B. 科学理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C. “内除国贼”成为最为迫切的呼声 D. 五四运动是一场组织严密的民众爱国运动
【答案】B
【解析】题干认为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但又不盲目排外的群众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但盲目排外,A项不对;五四运动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外争主权”成为最为迫切的呼声,B项错误;五四运动是群众自发的爱国运动,并非组织严密,排除D项;故选B。
15.庄秋水在《武昌三日:谣言下的革命》中写道:“10月10日的武昌城盛传清政府正在捉拿没有辫子的革命党的谣言。……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这则材料实际上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B. 清政府的失控与信用破产
C. 谣言有时候能推动历史的发展
D. 武昌起义带有一定偶然性
【答案】D
【解析】抓住关键信息:不管是有罪还是无罪,汉族士兵都害怕自己会在大清洗中丢掉性命,意识到投入叛乱比丢掉性命更合算。题干反映了在谣言的背景下,汉族士兵加入革命,说明起义带有一定的偶然性,故选D。A、B、C三项无从反映。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16.“好男当兵上前线,抗日队伍出四川。坐上大船到武汉,武汉火线扯得宽。哪怕飞机丢炸弹,哪怕四处起狼烟……”(《川江号子·好男当兵上前线》)。这一作品创作时间最早可能是
A. 1937年 B. 1938年 C. 1939年 D. 1940年
【答案】B
【解析】根据“抗日队伍”、“武汉火线”等信息可知这一作品创作的背景应该与抗日战争中的武汉会战有关,武汉会战爆发于1938年,所以这一作品创作的时间最早可能是1938年,故选B;1937年武汉会战尚未爆发,与“武汉火线”不符,排除A;1939年、1940年武汉会战已经结束,排除CD。故选B。
17.毛泽东说:“我刘邓、陈粟、陈谢三路野战大军……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歼灭大量敌人,……使蒋军处于被动地位,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该军事行动的“战略作用”是
A. 解放军迫使国民党停止全面进攻
B.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C. 解放军拉开战略决战的序幕
D. 解放军基本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纵横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蒋军处于被动地位”“决定性的战略作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毛泽东所指的军事活动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故B正确;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是在1947年的大反攻之前,故A错误;拉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辽沈战役,故C错误;三大战役之后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故D错误。故选B。
18.《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这表明无产阶级的根本使命是
A. 武装斗争夺取政权
B.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夺取资产阶级资本
D.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要“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集中生产工具,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发展生产力,所以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应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B两项材料中每天体现,排除。C项只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步,而不是根本使命,故C项排除。
点睛:本题容易误选B项。考生可能对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比较熟悉,但是忽视了材料中无产阶级“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来“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表述。
19.《巴黎公社公告》第44号向人们宣布:“你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近成立的代表机构在你们的支持下,将着手补救前政权造成的灾难:遭到破坏的工业,停顿下来的劳动,瘫痪的商业贸易,即将获得有力的推动。”这在本质上表明
A. 巴黎公社是劳动人民的政权 B. 巴黎公社旨在恢复发展生产
C. 巴黎公社获得劳动人民支持 D. 巴黎公社是工商业代表机构
【答案】A
【解析】据“你们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近成立的代表机构在你们的支持下,将着手补救前政权造成的灾难”可知巴黎公社代表人民的利益,是劳动人民的政权,故选A;BC项是表面现象,没有体现巴黎公社的本质,排除;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不是工商业代表机构,排除D。故选A。
20.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有以下部分条款:“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实现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建设计划。四、密切联系群众,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由此可以看出
A. 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B. 政协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C. 政协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D. 政协成为各党派的联合执政机构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三、协助国家机关,推动社会力量,……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提出建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时政协由之前代替行使人大的权利,转而变成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表现了其职能发生了转变。故答案为B项。A项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协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排除;C项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人民代表大会,排除;D项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政协是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舞台,排除。
21.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的宪政体制既体现了普遍的宪政价值,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这部宪法
①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 ②体现了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
③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 ④表达了人民民主政体的基本诉求
A. ①②④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体现了对《共同纲领》的继承与发展,表达了人民民主政体的基本诉求,①②④说法符合题意,故A正确;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③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选项不全面,排除。故选A。
22.《共同纲领》规定:“中央人民政府与地方人民政府间职权的划分,应按照各项事务的性质,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以法令加以规定,使之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新中国初期,符合这一规定的制度是
A. 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村民自治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既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根据材料中的“应按照各项事务的性质,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以法令加以规定,使之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可以看出,这一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答案为B项。其他三项不涉及中央与地方职权的划分,排除A、C、D项。
点睛: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3.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依法治国的方略
【答案】C
【解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故答案为C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是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但不符合“最能反映”的要求,排除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也能体现民主,但同样不符合“最能反映”的要求,排除B项;D项属于法律制度建设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24.1954年,当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一千多名代表,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经过普选产生的,故此次大会又被称为“第一次真正的人民大会”。这次“真正的人民大会”的主要功绩是
A. 人大代表由海选产生,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
B. 规定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开始成为国家的主人
C. 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人民有了行使政治权力的唯一机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一届人大的主要功绩是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项正确。我国一些地方的村民委员会通过“海选”产生,A项错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开始成为国家主人, B项错误。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D项错误。
25.建国初期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说:“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所谓的总统制、内阁制那一套陈腐的旧东西,同时我们亦不同于苏联及东欧各国的政权治权合一的制度。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这是理论与实际一致的一种制度。”这个“新制度”指的是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一国两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信息“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可知,这是“立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A项正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故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制度,故C项错误;“一国两制”不符合材料“建国初期”“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故D项错误。
26.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一部法律,它成为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这部法律是
A.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可以判断我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指1982年宪法,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可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香港地区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对台湾同胞投资的保护法,故D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解题的关键是对“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的解读和对新时期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的识记。
27.邓小平曾说:“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都不管,就万事大吉了。这是不行的,这种想法不实际。”该言论主要强调
A. 香港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 “一国两制”理论遭到了质疑
C. “一国”是“两制”的前提
D. 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同于大陆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央也要管理香港的事务,体现了“一国”才是“两制”的前提,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自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一国两制”理论并未遭到质疑,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根本就不是材料所强调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28.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
A. “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
B. “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C. “一国两制”适合中国任何地区
D.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答案】B
【解析】澳门特别行政区被授权对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理,横琴岛的一部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了“一国两制”不断被运用于实践之中。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没有提到“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针对港澳台地区采取的方针,具有其特殊性,不是中国任何地区都适用的。故C项错误。 “一国两制”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而动用武力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之一,“一国两制”并非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故D项错误。
29.新中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 “一边倒”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另起炉灶”
【答案】D
【解析】A项指的是清除国民党的残余;B项是倒向社会主义苏联,材料无法体现;C项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的原则;D“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这符合“另起炉灶”的内涵。故选D。
30.2014年,当埃博拉病毒肆虐西非时,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为遏制疫情扩散做出了积极贡献。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征是
A. 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 B. 积极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
C. 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D. 努力构建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关系
【答案】C
【解析】A项不是题干的主旨,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新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而不是参加地区性的国际组织活动,故B错误;根据题干“中国向科特迪瓦等疫区周边10个国家及时提供防疫物资援助,同时也向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提供资金和政治支持”可以看出这是新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故C正确。联合国、世卫组织和非盟等不是睦邻友好的周边国家,故D错误。
二、材料题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人找到马克思主义,是经过俄国人介绍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但不知道列宁、斯大林,也不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意义。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三 从1945年一直到1948年秋,国民政府在人力和军备上较其对手具有显著优势。的确,在那一时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们在运输、武装和补给上给予他们部队的援助。
中国内战不祥的结局超出了美国政府控制的能力,这是不幸的事……这是中国内部各种力量的产物,我国曾设法去左右这些力量,但是没有结果。
——1949年7月美国国务卿艾奇逊致杜鲁门总统的信
(1)据材料一信息和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和结果。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选择“红旗子”插在井冈山的历史背景。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
(4)材料三中艾奇逊的信件说明美国同国民政府曾经是怎样的关系?这封信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发表的?为什么会出现信中所述结局?
【答案】(1)途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宣传马克思主义。
结果: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2)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夺取城市受挫,转向农村建立根据地。
(3)内容: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
(4)关系:承认内战期间美国给予了国民政府大量援助。
背景: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已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政权已被推翻。
原因: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解放战争,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②战争中,中国共产党贯彻了正确的方针、原则,解放军英勇作战和解放区人民的支援。③国统区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解析】(1)根据“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可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途径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向俄国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结果结合所学可知是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
(2)毛泽东选择“红旗子”插在井冈山的历史背景需结合所学从大革命失败,中共夺取城市受挫的角度进行概括。
(3)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
(4)根据“在那一时期,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们在运输、武装和补给上给予他们部队的援助”可知艾奇逊的信件说明承认美国在中国内战期间美国给予了国民政府大量援助。该信件发表的时间是“1949年7月”,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已取得基本胜利,国民党政权已被推翻。国民党政权被推翻的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中共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指导方针的正确、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和国统区统治危机的严重等方面进行作答。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二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1)据材料一、二,分析列宁与马克思的主张有什么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革命相对于十月革命有什么不同特点?简析其原因。
(3)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答案】(1)不同: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列宁主张落后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依据: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俄国革命拥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等。
(2)不同特点: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原因:中国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而广大农村敌人力量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在农村能够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
(3)认识: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和革命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解析】(1)根据“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可知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行;根据“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可知列宁认为落后国家也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依据结合所学内容可从俄国特殊的国情进行分析,即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一战加剧了社会矛盾;俄国革命拥有一个比较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正确领导等。
(2)根据“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并结合所学可知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而中国革命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中俄两国国情的不同进行分析,即中国大城市敌人力量强大,而广大农村敌人力量薄弱;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在农村能够积聚和发展革命力量。
(3)中俄之所以采用不同的革命道路,主要和两国的具体国情不同,所以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和革命实践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材料二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福斯特·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因此,当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坚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谐世界。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2)“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当时中国和世界局势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请举出两个实例,说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答案】(1)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2)中美关系由对峙开始走向正常化。
对中国:打破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
对世界: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提出“一带一路”;创建“亚投行”(任答其中四点即可)。
【解析】(1)根据“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得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2)根据“当我走完舷梯时决心一边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并结合所学可知所谓“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反映了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来说是打破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对世界来说是有利于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可举中国领导上海合作组织、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各项活动、创建“亚投行”等相关例子进行做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