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2 M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考总复习
第三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对外关系
线索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
线索二 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明了方向。
线索三 现代中国的外交
20世纪5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等外交原则,出现了第一次建交热潮。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出现了第二次建交热
27
高考总复习
潮。新时期中国积极参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建立了维护世界和平、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第9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正式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初步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1)条件
(2)标志: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
①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指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3)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
——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
核心论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包括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与公民教育及实践的建设。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背景: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目的: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3)依据:《共同纲领》规定和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27
高考总复习
(4)实施
(5)意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频繁迁徙,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的人口分布状况决定了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行政级别的民族自治地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核心论点:新中国实行“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为基础”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如“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
1.“文化大革命”
(1)背景
(2)危害
2.新时期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
(1)法制走向健全
①措施
②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
(2)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
①重新召开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②完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982年,中共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③健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④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建设。1998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文化大革命”得以发动的根本原因不是党内制度不健全,而是党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中国要避免十年“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悲剧重演,主要在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实行并落实依法治国方略,而不单是防止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27
高考总复习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1)背景:内战后,台湾与大陆处于隔绝的敌对状态。
(2)过程
(3)内涵
(4)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香港回归
①条件
②过程
③意义
(2)澳门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享有受法律保护的高度自治权
“香港特别行政区可同联合王国和其他国家建立互利的经济关系”“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各国、各地区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并签订有关协定”。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核心论点:香港在“一国两制”下,享有法律赋予的高度自治权。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原因
27
高考总复习
【概念辨析】
《共同纲领》 VS 1954年宪法
(1)《共同纲领》是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因政协不是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2)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延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构图解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建设
信息提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逐步确立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易错提醒】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各民族共同行使自治权力,而不是某一少数民族的自治。
【构图解史】 民主政治建设新发展
【漫画解史】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27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基层民主的实质是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群众,农村基层民主是农村稳定乃至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础。
【构图解史】 “一国两制”构想与实践
【构图解史】
特别行政区与民族区域自治的区别
27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治模式。地方自治对推进政治民主、构建合理的中央与地方关系,解决民族问题和国家统一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漫画解史】 阻碍台湾统一的因素
信息提取:当前阻碍台湾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是岛内“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的阻挠和破坏。
重点一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推翻蒋介石反动政权,建立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开明绅士、其他爱国分子、少数民族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称作“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继续存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其组织形式。
[对点训练] 1.(2020·北京海淀区期末)阅读“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人员构成”表,这种人员构成( )
类别
副主席
副总理
政务院领导成员
总人数
6
4
21
民主人士数
3
2
11
A.有利于加快民主革命的胜利
B.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保证了“一五”计划的实施
D.体现了政治协商的民主原则
解析:选D。据题干表格材料可知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有民主人士的参与,这体现了政治协商的民主原则,故选D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排除A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B项;“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C项。
2.基层民主制度
27
高考总复习
基层民主制度是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它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方式、方法、程序的总和,是人民参与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一种形式,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点训练] 2.学者俞可平曾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 )
A.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
B.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解析:选D。题干述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时期,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属于“民主增量”的范畴,故选D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选举的特点
史料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
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解读】 史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该比例反映出当时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
【思考】 1953年选举法为什么规定全国人大代表城乡的比例为4∶1?
试答:
【提示】 突出工人阶级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工业化的发展方向。
实证2 《五四宪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史料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7
高考总复习
【解读】 史料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国家性质、政体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思考】 分析史料,论证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全权性”“党的领导”与“代表性”的特点。
试答:
【提示】 (1)全权性:人民代表大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全权性。
(2)党的领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3)代表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真正的人民性和广泛的代表性。
实证3 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史料 八届全国人大以来,中国立法着力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的构建:第一,规范市场主体的法,用以保障市场主体的权利和明确它们的义务;第二,调整市场主体关系、维护公平竞争的法,用以确认市场交换关系中必须遵循的原则,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第三,改善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协调发展的法,用以抑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因素;第四,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法,用以针对市场竞争造成的破产、失业等问题,给予相应的社会救济,减少社会震动,维护社会稳定。现在,这个框架已经逐渐形成。
——摘编自《当代中国立法的发展》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新时期立法的特点及影响。
【思考】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相关立法的主要成就。据此谈谈获得的启示。
试答:
【提示】 成就: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的体系框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发展并更好地融入世界。
启示:法制化是历史潮流;法律建设应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保驾护航;法律建设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民主政治是法制建设和经济持久发展的重要前提。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点
(1)本质: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2)特点
27
高考总复习
①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
②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团结在一起。
③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
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2.《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区别
项目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背景
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之前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
制定主体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内容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
性质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历史作用
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为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法律保障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辩证地看待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
(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
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
④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
(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的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
(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
(1)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27
高考总复习
主义过渡的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主权和人民民主思想的实践,能够代表多数人的利益,是由我们政权的性质决定的,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2)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同,有利于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重点二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时代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九二共识
1992年10月底至12月初,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在香港举行了著名的“汪辜会谈”,开启了两岸高层接触对话和平等协商的先河。会议最终形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精髓是“求同存异”。
[对点训练] 1.下表反映了1991~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情况。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企业数量(个)
合同金额(亿美元)
占台湾地区对
外投资比例
1991
1 735
13.90
9.52
1992
6 430
55.43
21.78
1993
10 945
99.03
65.60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
C.“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
D.“一个中国”共识的达成
解析:选D。1992年和1993年台湾地区对祖国大陆的投资与1991年相比有大幅增长,这主要是因为1992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故选D项;《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于1979年,排除A项;两岸隔绝状态开始打破是在1987年,排除B项;“一国两制”方针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项。
2.《反分裂国家法》
2005年3月14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这是国家以立法形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完整的重大战略举措。主要内容是鼓励两岸继续交流合作,但同时也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国大陆可用“非和平手段”处理台湾问题的底线。该法仅适用于台湾问题。
[对点训练] 2.(2020·江苏南京、盐城二模)2019年1月2日,
27
高考总复习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因为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对两岸同胞和全民族最有利。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保留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选项,针对的是外部势力干涉和极少数‘台独’分裂分子及其分裂活动,绝非针对台湾同胞。”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问题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
B.1979年海峡两岸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
C.“一个中国”原则成为海峡两岸的共识
D.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纪念会”“以和平方式实现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故选D项。中国内战和外部干涉是导致两岸陷入长期政治对立的原因,排除A项;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年,排除B项;1992年时就达成了“一个中国”的共识,排除C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
史料 1982年9月24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会见了来华访问的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并同她就香港问题进行了谈话。他说:“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就是说,中国要收回的不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岛、九龙。中国和英国就是在这个前提下来进行谈判,商讨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时表明了中国对中英香港问题谈判的立场及收回香港的决心。
【思考】 从史料中找出在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上,中英可谈与不可谈的问题。
试答:
【提示】 可谈问题: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办法。不可谈问题:香港的主权问题不可以谈判;收回香港的时间不可以谈判;中国收回香港领土的内容不可以谈判。
实证2 香港回归的原因及原则
史料一 香港的命运从来同祖国紧密相连……19世纪40年代初,区区一万多英国远征军的入侵,竟然迫使有80万军队的清朝政府割地赔款、割让香港岛……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下,邓小平先生提出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并以此为指引,通过同英国的外交谈判,顺利解决了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
——习近平在纪念香港回归20周年的讲话
史料二 1990年4月,
27
高考总复习
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其原则精神是:主权原则;“一国两制”原则;保持香港稳定的原则;实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原则。
——汤应武《1976年以来的中国》
【解读】 (1)史料一主要阐述了晚清政府与现代中国国力不同及香港被割占和能够回归的原因。
(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解决香港问题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为维护主权、稳定香港繁荣、实行高度自治。
【思考】 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政府与新时期中国香港命运的不同。
试答:
【提示】 清政府统治时期,国力衰落,列强侵略,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发展,国际地位提高,在“一国两制”构想指导下,香港顺利回归。
实证3 台湾问题与祖国统一
史料一 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亲自会见了几批海外华侨,包括在台湾出生的华侨。他向他们保证,台湾并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其生活水平将不会降低,而且台湾社会和政治制度的改造将逐渐进行。他邀请台湾的人们到大陆访问,亲眼看看大陆的情况。他还强调台湾人在“解放”台湾中的重要作用。在这类会见中,周恩来和邓小平均强调,为了实现统一,需要长时间的耐心工作。但是如果和平方式失败,他们并不排除使用武力的可能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当局在向台湾人民努力发出呼吁时,明显地缓和了对台湾独立运动的态度,认为该运动的领导人虽然固执,但还可挽救。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史料二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
——《反分裂国家法》
【解读】 (1)史料一主要阐释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于台湾问题解决的思路及政策。主要阐述了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和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审时度势,调整了对台政策,构想了两岸和平统一蓝图,为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2)史料二主要认为海峡两岸认同一个中国是谈判的前提,坚决反对“台独”势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思考】 根据史料二,说明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分析《反分裂国家法》制定的主要目的。
试答:
27
高考总复习
【提示】 立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坚决反对“台独”。
主要目的: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认识港澳台问题的由来
(1)香港: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界限街以南地区;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新界地区。
(2)澳门:1557年后,葡萄牙殖民者开始长期占据。
(3)台湾: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形成割据政权(台湾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同于港澳问题)。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涵
(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
(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照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台湾还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
(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
27
高考总复习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北京卷·T18)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①《共同纲领》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政治协商制度
④民主集中制
命题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根据材料“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商量和解决”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治协商制度能体现材料中的思想,③正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成功召开,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成果在《共同纲领》中有所体现,①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集中制与政治协商制度属于不同范畴,无法体现材料中的思想,排除②和④。
2.(2019·高考江苏卷·T11)1949年10月3日,
27
高考总复习
《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解析:选D。结合题中关键信息“1949年10月3日”“大旗招展全球”等可知,该漫画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内政措施及其国际影响等内容,此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宣告成立,B、C两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此时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华采取封锁、包围、敌视的态度,D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3.(2017·4月浙江选考·T16)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隆重举行。香港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重要意义是( )
命题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A.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
B.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C.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
D.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解析:选B。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占领的是澳门的回归,故A项错误;香港的回归是中国在完成统一大业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故B项正确;为安全先行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提供范例的是上海合作组织,故C项错误;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的是“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
4.(2018·高考全国卷Ⅲ·T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命题点: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解析:选C。解题时,首先把握时间1956年,其次围绕讲话的场合是中共八大,而中共八大提出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据此可知C项符合题意。A项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时间不符;新政权早在1949年已经建立,
27
高考总复习
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治体制改革对我国法制建设的影响,排除D项。
5.(2015·高考江苏卷·T1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材料表明( )
命题点:现代中国外交与台湾问题
A.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C.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D.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解析:选D。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万隆会议期间”。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故A项错误。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故B项错误。1955年时,中国尚未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故C项错误。“中国愿同美国谈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台湾问题可以用谈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条约”这些信息说明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故D项正确。
6.(2019·4月浙江选考·T14)请看右图报影,下列项中对该报章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
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A.北京这个千年古都成为人民政权的首都
B.北京市人大、政协等相关政权组织已经产生
C.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
D.该消息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
解析:选A。根据材料“‘北平’字样改为‘北京’”可判出,背景是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规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A项符合题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是在1954年,B项排除。“北京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10月1日正式成立”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项排除。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北平”正式更名为“北京”,D项排除。
7.(2019·高考北京卷·T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
27
高考总复习
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 )
命题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解析:选B。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香港、澳门两地是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或者骗取方式强占的中国领土,因此其主权属于中国,这一事实得到联合国的认可,体现了我国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B项正确。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就确立了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方针,A项与题中时间“1972年”不符,排除;“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正式提出的,C项错误;香港、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祖国,D项错误。
[练模拟·能力提升]
1.(2020·江苏无锡一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农村进行了“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等。同时,也注意将大张旗鼓地宣传与深入细致的工作相结合。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迅速提高群众参政能力 B.增强人民当家作主意识
C.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D.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解析:选B。“‘谁养活了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从猿到人’的社会发展史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政治与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人民当家作主的意识,故选B项。
2.(2020·重庆期末)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总结:“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但那时我们的事特别困难,结果是失败了。所以真理不在乎是不是清一色。”其意在强调( )
A.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
B.继续坚持新民主主义政治路线
C.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
D.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解析:选A。据材料“1954年12月”“瑞金时代是最纯洁、最清一色的了……结果是失败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建立苏维埃临时政府,王明犯了“左”倾错误,未听取各阶层的意见,导致红军长征,因此毛泽东意在强调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故选A项。
3.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地方行政区划演变表。据此可知,我国( )
阶段
主要行政区划层级划分
27
高考总复习
1949~1954年
大行政区—省—县—乡四级制;两个准层级:专区、区公所
1954~1966年
省(自治区)—县(自治县、自治旗、县级市)—乡(民族乡、镇)三级制;三个准层级:专区、区公所、街道办事处
1966~1978年
省(自治区)—地区(自治州、地级市)—县(自治县、自治旗)—人民公社(街道办事处)四级制
1978年开始
省(自治区)—地级市(自治州)—县(自治县、自治旗、县级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四级制
A.民族区域自治效果显著 B.地方行政区划基本稳定
C.意识形态色彩较为浓厚 D.社会主义民主初见端倪
解析:选B。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省、县、乡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变化不大,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行政区划演变,没有特指少数民族地区,故A项错误;行政区划的演变与意识形态无直接关联,故C项错误;地方行政区划不能简单与社会主义民主挂钩,故D项错误。
4.(2020·江苏无锡一模)郭溪土在《试论周恩来“和平解放”台湾的思想》中指出: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内外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1955年,周恩来在作《关于亚非会议的报告》中,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这表明我国政府( )
A.积极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
C.正式提出了“一国两制”方针
D.对台政策灵活务实积极主动
解析:选D。“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第一次正式地、公开地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表明我国政府对台政策灵活务实,故选D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外交政策,排除A项;确立和平方式统一祖国政策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排除B项;正式提出“一国两制”方针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C项。
5.(2020·江苏南京调研)1983年6月邓小平指出,台湾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是海峡两岸执政党的共同语言,也是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一个中国前提下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存;自治不能损害统一的国家利益,统一后的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拥有包括立法和党、政、军系统在内的高度自治权。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两岸合作的前提是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B.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唯一途径
C.大陆承诺不以武力的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D.统一后的台湾拥有立法和外交自治权力
解析:选A。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合作的前提,
27
高考总复习
故A项正确;实现国共合作是解决台湾问题的途径之一,故B项错误;大陆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故C项错误;统一后的台湾可以拥有立法自治权,但没有外交自治权,故D项错误。
6.下图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反映了当时( )
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
C.两岸当局接受“一国两制”构想
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
解析:选A。根据“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夹克上的“想家”等信息可知,当时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故A项正确。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重庆二模)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表著名的“五一口号”,其中第五条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及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一方针( )
A.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
B.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C.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
D.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解析:选A。根据材料可知,该方针提出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后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最后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方针,这表明该方针明确了建立新中国的基本路径,故选A项;1945年,中共首次提出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排除B项;1953年制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指明了方向,排除C项;1949年第一届政协会议赋予政协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排除D项。
2.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7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 )
27
高考总复习
A.建国方略稳健务实 B.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无意模仿苏联模式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可知,中国共产党治国比较务实稳健,故选A项。
3.《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这一规定表明( )
A.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
B.人民政协在特殊条件下暂行人大职权
C.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新中国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代表大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解析:选C。据题干“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可知,新中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故选 C项。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式结束的标志是1954年一届人大的召开,而《共同纲领》颁布于1949年,排除A项;材料主要论述人大而不是政协,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人大的群众基础,排除D项。
4.下图是1953年的宣传画《参加选举去》。此宣传画折射出的历史信息是( )
A.人民政治协商制度得到落实
B.男女政治平等有了宪法保障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
D.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解析:选C。人民政治协商制度是指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与材料中人民选举人大代表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第一部宪法颁布于1954年,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人民选举人大代表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开始形成,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不能反映出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故D项错误。
5.(2020·卓越名校联盟一模)1955年万隆会议后,西方国家将数百亿美元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地转入香港银行,香港的银行家不得不将沉积的资金以极低的利息贷出。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毛泽东意在( )
A.打破对外经济交往的孤立局面
B.重视与亚非国家的经济合作
C.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
27
高考总复习
D.缓解“大跃进”造成的经济困难
解析:选C。据题干中“1955年”“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向毛泽东和中央提出了利用香港银行的国际游资引入国内建设的想法,毛泽东表示赞同”可知,毛泽东意在利用国际资金来发展我国经济,创造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利条件,故选C项。
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总任务是通过立法建立国家政权组织,司法机关的重要任务是开展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秩序。1953年开始,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造和保障经济建设。这些举措说明( )
A.我国法制建设开始走向制度化
B.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法治的完善
C.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
D.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
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不同时期法制建设任务的变化,反映出这一时期的法制建设服务于国家的中心工作,故选D项;材料只是说明我国的法制建设与国家的建设是密切相关的,并不是走向制度化,排除A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B项;依法治国理念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排除C项。
7.影响下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
党员总数
(万人)
工人党员
比例(%)
农民党员
比例(%)
1927年中共
五大前
5.8
50.8
18.7
1928年6月
13.0
10.9
76.6
1949年年底
448.8
2.5
59.6
1956年
1 250.4
8.8
52.4
A.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B.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1927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中工人党员比例下降,农民党员比例迅速上升;而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中工人党员比例上升,农民党员比例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至1928年中共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1949年至1956年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导致党员构成比例变化,故选C。
8.1954年6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将宪法草案提交全国人民公开讨论,全国共有1.5亿人参加了讨论,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118万多条,
27
高考总复习
参与人员既有知识分子也有普通工人和农民。宪法起草委员会据此对宪法草案做了修改。这说明1954年宪法的制定( )
A.促使政协职能发生转变
B.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
C.发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D.促使政治协商制度形成
解析:选B。材料没有提及人民政协的职能和发展历程,排除A、D两项;材料反映了人民广泛参与宪法的制定,体现了人民民主的原则,故选B项;1954年6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没有建立,排除C项。
9.(2020·山东潍坊二模)1954年宪法和1982年宪法目录比较表
1954年宪法目录
1982年宪法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国家机构
第三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四章 国旗、国徽、首都
序言
第一章 总纲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三章 国家机构
第四章 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新在( )
A.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
B.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
C.昭示着国家权力源于人民
D.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解析:选D。据表中的变化可知,1982年宪法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提升为第二章,凸显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故选D项。1954年宪法提出了社会主义的宪法原则,排除A项;1995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为国家体制改革重点,排除B项;1954年宪法昭示着国家权力源于人民,排除C项。
10.(2020·全国名校大联考)学者胡鞍钢将当代中国的核心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称为“集体总统制”,而山东大学学者甄鹏撰文指出这一机构可称为“集体宰相”制。据此判断,这两种观点都认为中国在政治建设的新时期( )
A.实行了“集体元首”制度
B.重视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
C.重视借用传统政治制度
D.强调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地位
解析:选B。根据题意可知,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其共同点是均认为中国在政治建设的新时期重视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故B项正确。
27
高考总复习
11.阅读下表:20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
1912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31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年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颁布《共同纲领》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
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
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
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
解析:选A。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属于资产阶级宪法,且当时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因而其内容无法得到落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都属于人民民主性质的宪法性文件,基本都得以实施。由上述可知A项正确。
12.1958年人民解放军炮击金门后两岸炮战不断,数月后,大陆宣布: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再后来,双方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到1961年改为只打宣传弹。这表明( )
A.新中国逐渐确立和平统一中国的方针
B.炮战是两岸保持联系的特殊方式
C.“一国两制”的提出势在必行
D.两岸交往的坚冰逐渐打破
解析:选B。由材料内容可知,1958年后两岸炮战从不间断到“单日打炮,双日不打炮”“只将炮弹打在无人的滩头上”,再到“只打宣传弹”,这说明炮战不再具有武力对抗的意义,成为两岸保持联系的一种方式,故选B项。
13.1991年2月,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设计两岸统一的进程为:“近程——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这说明当时( )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九二共识”得到认同
C.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D.“台独”势力主导台湾政局
解析:选C。根据“两岸统一的进程”“协商统一阶段”可知当时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故选C项。“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付诸实践,材料无法体现在台湾问题上得到实践,A项错误;“九二共识”是在1992年达成的,而当时是1991年,B
27
高考总复习
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台湾当局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说明当时“台独”势力尚未主导台湾政局,D项错误。
14.2017年台湾民众调查显示,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材料说明( )
A.民众支持是两岸统一最终途径
B.“九二共识”得到了广泛认可
C.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
D.“一国两制”是统一根本方法
解析:选C。A项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九二共识”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材料中两岸交流合作的主旨不相符,故B项错误;材料“45.9%的台湾民众……支持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说明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是两岸关系的主流,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两岸关系的交流,而不是“一国两制”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15.下表反映的是内地与香港贸易额与港商投资额比重。
年份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内地与香港贸易额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
26.9%
30.9%
35.4%
36.6%
35.1%
港商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
30.4%
29.0%
23.6%
24.5%
43.8%
据上表可知( )
A.香港的回归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
B.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
C.“一国两制”有助于两地经济发展
D.统一是香港经济繁荣的重要保障
解析:选B。材料中内地与香港贸易额、港商投资额比重整体呈增长趋势,这说明内地与香港的外贸联系日益紧密,故B项正确;香港回归是在1997年,故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政治政策,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和内地的贸易往来,且当时香港还未回归祖国,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2020·山东德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2008年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简表
时间
法律
1949~1954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或者批准的法律共23 件,
27
高考总复习
包括政务院及所属各机构组织通则、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选举法等
1954~1958年
1954年,通过了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此后,通过的法律共60 件,包括全国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兵役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
1959~1978年
1966年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停止工作。 除1975、1978 年,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了新中国第二、三部宪法外,全国人大共通过法律6件,包括商标管理条例等
1979~1992年
除3件宪法修改和1982 年宪法外,共通过法律126 件,包括选举法、地方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
1993~2003年
除宪法修改2 件外,共通过法律153 件,包括立法法、行政复议法、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拍卖法、票据法等
2003~2008年
除宪法修改1 件外,共通过法律72 件,包括劳动合同法、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破产法、物权法、行政许可法、监督法等
——摘编自陈斯喜《新中国立法60年回顾与展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表中某一时段或若干时段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解析:提取材料中提供的信息,结合法律制定的背景和影响可知,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发展的,如《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作用,对新中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法律保障,改革开放后,形成了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法律体系,为新时期的建设保驾护航。
答案:示例一
看法:我国宪法的制定与修改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
说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通过的《共同纲领》带有临时宪法的性质,对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工作,起到了指导作用。1954年,为了从政治上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用根本大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也指明了全国人民继续前进的正确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制定了1982年宪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又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改,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使之适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
27
高考总复习
示例二
看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说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国家立法工作全面展开。1982 年宪法的颁布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供了根本依据,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程序和国家机构等方面的一系列基本法律,初步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法律件数大为增加。一方面我国加强了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另一方面, 针对立法、行政、司法等制定了相关法律,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从而保障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
27
相关文档
- 2020高中历史 第4单元第15课 改革2021-08-253页
- 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跟踪检2021-08-257页
- 2020版新素养同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2021-08-253页
- 2020高中历史 专题1 古代中国经济2021-08-253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3单元 各国经济体2021-08-257页
- 高中历史第8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2021-08-2514页
- 第23课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2021-08-2517页
- 2020版高中历史 第1单元 古代中国2021-08-254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现代2021-08-254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21-08-2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