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1.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东城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
期末考试统检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44分)
本卷共2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代是公认的有确切信史的时代。下列属于研究商代历史的原始史料是
A. 甲骨卜辞 B. 越王勾践剑
C. 《石氏星表》 D. 《史记》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卜辞是研究商代的一手史料,A正确;B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物,排除;C属于天文学领域的成就,排除;《史记》属于二手资料,排除D。故选A。
2. 商朝后期,商王“兄终弟及”者占比42%,“父死子继”者占比58%。西周时期改变了这一状况,是因为西周实行了
A. 封建制 B. 井田制
C. 礼乐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答案】D
【解析】嫡长子继承制是西周宗法制的核心,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使“兄终弟及”的现象减少,故D项正确;ABC项都没有涉及到王位的继承,故排除。
3. 孔子评论《诗经》首篇《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使人感到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该观点蕴含的思想是
A. 礼法并施 B. 仁者爱人 C. 中庸之道 D. 知行合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认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肯定其表达的有节制的快乐、忧愁等情绪,蕴含了“中庸之道”的思想内涵,C项正确;“礼”、“法”并施与材料内容无关,A项错误;“仁者爱人”的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错误;“知行合一”与材料内容无关,D项错误。
4.
自西周到秦朝,秦的都城多次变迁(如下图序号所示)。秦统一后,秦始皇对咸阳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以他居住的咸阳宫为中心,仿建了六国宫殿145座,每座宫殿都有复道和咸阳宫相连,如众星拱月。从图文材料中可得出的信息有
①都城变迁大致遵循由西向东②都城大都选择临近渭水流域
③对咸阳改造彰显天下归一④郡县制已经完全取代分封制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到秦朝都城的选址和咸阳宫殿建筑布局等反映出这一时期都城变迁大致遵循由西向东,都城大都选择临近渭水流域,对咸阳的改造彰显天下归一,①②③正确,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郡县制已经“完全”取代了分封制,④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项错误。
5. “博士”这一名称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注: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每经置一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上述材料反映了
A. 百家争鸣局面在汉代再现 B. 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
C. 习儒学是入仕的唯一途径 D. 儒学黄老之学融合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自(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注: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每经置一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可以看出,博士主要以习儒为主,这反映出自汉武帝以来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故B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百家争鸣,排除A;“唯一”错误,太绝对,排除C;材料与道家的黄老之术无关,排除D。
6. 公元前122年,汉武帝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前者规定王国官为“左官”,不得到中央任职;后者禁止士人与诸侯王交往,违者严厉处罚。汉武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A. 削弱王国势力 B. 提高官员素质
C. 减轻财政负担 D. 发展社会经济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汉武帝通过颁布相关法令限制地方诸侯的行为,削弱他们的势力,故A正确;BCD与材料的主旨不符,不是其目的,排除BCD。
7. 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十二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这一政策的实施
A. 使土地得以自由买卖 B. 直接推动了工商业发展
C. 使小农经济有所恢复 D. 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均田制之下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和劳动工具,这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小农经济有所恢复,故C正确;均田制下的土地不能买卖,排除A;材料与工商业无关,排除B;D项表述太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
8. 东汉时“天下枢要,在于尚书”。曹魏时正式建立中书省,其长官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东晋哀帝时设门下省,“而中书之权始分矣”。隋唐时期,确立了“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原则。上述变化表明三省制
A. 导致行政效率降低 B. 机构职能分工逐渐明确
C. 容易形成冗官现象 D. 可以完全避免决策失误
【答案】B
【解析】东汉尚书省为决策和号令机关。三国时成立中书省,与尚书令共负最高政务。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用来牵制中书省。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这反映了中央政府机构职能分工逐步走向明确,故B项错误;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效率,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员的人数增加,排除C;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D。
9. 有学者认为:“自唐代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由不断的兵变产生出来的王室,终于觉悟军人操政之危势,遂有所谓,杯酒释兵权,……把各将官的兵权削了,武臣不再带兵,自然也不准再管地方民政。”这说明宋初
A. 提高军队战斗力是其政策重心 B. 力图革除唐末以来的藩镇积弊
C. 出现了冗兵和冗费的严重弊端 D. 加强了对各级武将的监督管理
【答案】B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出北宋之所以“杯酒释兵权",因为其吸取了唐五代以来"镇兵拥立留后,积习相沿,直至五代,造成国擅于将、将擅于兵的局面"的教训。由此可知,宋代早期政治变革的主要意图是革除唐末以来的藩镇积弊,故B项正确;当务之急是要消除藩镇积弊,而不是提升军队的战斗力,排除A;C项是在北宋中期,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到加强监管,排除D。
10. 有现代学者评价王安石变法,认为其“经济改革的核心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这与现代经济法思想颇为相似”,其中“ 近似近代的政府开办银行, 近似近现代的政府开展金融控股公司”。横线处应填
A. 农田水利法保马法 B. 保甲法将兵法
C. 方田均税法募役法 D. 青苗法市易法
【答案】D
【解析】青苗法是指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因此类似银行。市易法是指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其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类似于政府开展的金融控股公司。故D项正确;农田水利法涉及的是水利兴修,保马法涉及的是养马,保甲法涉及的是地方管理的,将兵法涉及军事,方田均税法涉及的是土地丈量与税收,这些都与银行及金融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ABC项。
11. 有学者认为:“宋代作为城市社会主体的市民阶层表现出旺盛的生活热情和欲望,创造出带有明显商品化色彩的都市文化生活。”下列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贵族门阀势力的消失②词成为文学主流形式
③京剧等剧种为民众喜闻乐见④《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涌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词成为文学主流形式和《清明上河图》等风俗画的涌现,能够佐证宋代都市文化生活带有明显的商品化色彩,②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贵族门阀势力消失不能证明城市文化生活带明显的商品化色彩,京剧出现是在清代,①③错误,与之组合的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12. 下图是某人绘制的明代中央政治体制运作示意图,其中①②两处分别为
A. 丞相、九卿 B. 中书省、尚书省
C. 内阁、大学士 D. 内阁、六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代废除丞相与中书省,并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顾问咨询机构,因此①处是内阁。而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负责执行,故②是六部,故D正确,排除AB;大学士不负责执行,排除C项。
13. 《清会典》称军机处“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以赞上治机务”。下列是对其中“掌书谕旨,综军国之要”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 地方政务的最终决策 B. 全国各地军队的统领
C. 机要政务的上传下达 D. 中央各级官员的监察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清代军机处的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故C项正确;军机处没有决策权,也不能统领各地军队,也不负责监察,故排除ABD。
14. 有学者评价明末清初的思想批判,称明文化“消极的方面是有,空疏,之弊。而清代文化则一反明代的学风走向实学”。这反映明清之际思想界
A. 重新梳理理学 B. 沉迷训诂之学
C. 倡导经世致用 D. 强调中西结合
【答案】C
【解析】根据“清代文化则一反明代的学风走向实学”可以看出,清代较明代更注重实学,倡导经世致用,故C正确;ABD与材料的主旨不符合,排除。
15. 中国古代统治者多采用严格限制民营工商业的策略。下列政策中体现这一策略的是
①盐铁官营②纳庸代役③方田均税④海禁政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汉代实行盐铁官营,加强对工商业的管理;明清实行海禁政策,限制了海外的工商业贸易,故①④C项符合题意;②纳庸代役③方田均税分别是唐朝与宋代重农的体现,并不涉及工商业,故排除ABD项。
16. 下列是不同时期儒家学者提出的治国之道,其出现的先后顺序为
①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④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①③
C. ③④②① D. ④③①②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①是宋代理学家的主张,②是战国孟子的主张,③是清代黄宗羲的主张,④汉代董仲舒的主张。故②④①③B正确,排除ACD。
17.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辉煌灿烂,对下列著作的成就或历史地位的表述,正确的是
A
《九章算术》
标志我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B
《伤寒杂病论》
奠定我国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C
《授时历》
我国最早成书的天文学著作
D
《农书》
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时《九章算术》问世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A项正确;奠定我国中医学理论的基础的是《黄帝内经》,不是《伤寒杂病论》,B项错误;我国最早成书的天文学著作是《甘石星经》,不是《授时历》,C项错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是《齐民要术》不是《农书》,D项错误。
18. 徐继畲编纂的《瀛寰志略》(1848年出版)接受了西方地理学将世界分为四大洲的理论,指出“中国在亚细亚之东南……即亚细亚之中最大一国”,赞欧洲诸国“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并介绍英国的议会由“爵房”与“乡绅房”组成,实行议会制是欧洲各国的共同体制。由此判断该书
A. 赞扬西方器物的先进 B. 肯定西方政治制度的优越
C. 固守天朝上国的观念 D. 提倡与西方列强进行商战
【答案】A
【解析】根据“赞欧洲诸国“长于制器,金木之工,精巧不可思议”。”可以看出其赞扬西方器物十分先进,故A正确;根据“并介绍英国的议会由“爵房”与“乡绅房”组成,实行议会制是欧洲各国的共同体制。”可以看出其只是介绍英国的议会制,并没有认为其有优越性,没有体现作者的态度,故B错误;根据“接受了西方地理学将世界分为四大洲的理论”可以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商战的信息,排除D。
19. 读下图,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A. 林则徐在①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
B. ②在鸦片战争后开放为通商口岸
C.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③定都
D. 英法联军攻入④,火烧皇家园林圆明园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②是上海,在鸦片战争后开放为通商口岸,故B正确;林则徐在广东虎门当众销毁收缴的鸦片,①不是广东地区,排除A;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南京定都,③不是南京,排除C;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皇家园林圆明园,④不是北京,排除D。
20. 洪仁玕依据自己在香港等地的所见所闻,完成《资政新篇》。该书末尾写道“恭录所窥见之治法,为前古罕有者”。下列主张最有可能出自《资政新篇》的是
A. 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B.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C.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D. 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人最早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提倡学习西方,而D项中主张学习西方的火车,符合题意,故选择D项;A项强调以传统礼仪为本,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是《海国图志》,排除B;C项是《天朝田亩制度》,不符合题意。
21. 读下表,选项中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近代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平均年增长率(%)
A. 国内生产商品增长得益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
B. 进口洋货商品增长是由于中国近代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C. 进口洋货商品增长迅速说明列强已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 国内市场商品量的变化表明关税主权丧失便利列强倾销商品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0到1890年间,由于关税主权的丧失,便利了列强对华倾销商品,这一时期进口洋货的增加,推动了中国国内市场商品量的不断增长和自然经济的解体,D项正确;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还没有出现发展高潮,对国内市场商品量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A项错误;19世纪后期,中国自然经济并没有“完全”解体,B项错误;列强已“完全”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的说法绝对,C项错误。
22. 19世纪末,上海《申报》曾刊登《论妇女作工宜设善章》一文,称:“夫以闺阖(指女子居住的地方)之娇娃,博蝇头之微利,如近日作工之妇人女子,亦可怜矣,丧命坏节,殊足为人心世道之殷忧”。该文作者
A. 接受了西方男女平等的观念 B. 仍然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
C. 提倡发展近代工厂招收女工 D.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该作者强调让女子外出工作,置她们于危险之中,是世风下行的体现,人心世道令人堪忧,因此反映出该作者仍然受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认为女子外出工作是不可行的,故B正确,排除A;该作者主张不得让女子到工厂工作,排除C;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6分)
23. 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
材料一 战国时期,封建的君臣关系趋向瓦解,封建等级制日益败坏……礼崩乐坏,下克上,公室衰而私门强大,一些国家的卿大夫逐渐取得了国君的地位……中国的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思想文化异彩纷呈,群星璀璨,人才济济。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秦孝公三年,商鞅颁布《分户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显然,这里是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孝公十二年再次颁布《分户令》,规定“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即兄与弟在同一房屋内居住均属违法行为。通过《分户令》,商鞅把大家庭析分到最小限度。通过析分民户,—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三
韩非子
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
贾谊(汉初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
司马迁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居五年,秦人富强,天子致胙於孝公,诸侯毕贺
王安石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战国时期政治、文化领域的新变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商鞅变法推行《分户令》的意义。除《分户令》外,商鞅变法在经济领域还有哪些措施?
(3)指出材料三中四人评价商鞅变法的角度,并简析四人如此评价的主要原因。
【答案】(1)新变化: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文化上百家争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意义:推动了小农户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活的文明进步。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
(3)角度:韩非子从积极作用或成果的角度评价,主要原因是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以商鞅变法的实效证明法治对富国强兵的重要性:贾谊的角度是变法的不足或教训,原因在于贾谊是儒生,重视礼义和伦理,反对严刑峻法;司马迁的角度是变法的历史影响,主要原因是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依据历史人物的言行结果进行评价;王安石评价角度是变法的经验,主要原因在于王安石作为政治家,注重从历史中寻找变法的经验和推进新法的智慧。
【解析】
(1)新变化:依据材料一中“封建的君臣关系趋向瓦解,封建等级制日益败坏”可知分封制瓦解;根据“下克上,公室衰而私门强大,一些国家的卿大夫逐渐取得了国君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地主阶级逐渐掌握政权。根据材料一中“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思想文化异彩纷呈,群星璀璨,人才济济”可知,战国时期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意义:依据材料二中“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推行《分户令》推动了小农户数量的增加,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促进社会生活的文明进步。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除《分户令》外,商鞅变法在经济领域采取的措施还有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等。
(3)角度和原因:根据材料三中“七国之雄,秦为首强,皆赖商鞅,(商鞅)举法明教,秦人大治”可知,韩非子的评价角度是商鞅变法的成就,原因是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用商鞅变法成功的例子说明法治是实现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根据材料三中“商君违礼义,弃伦理,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俗日败”可知,贾谊的评价角度是商鞅变法的不足;根据材料三中“贾谊(汉初文学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可知,贾谊的思想反映了儒家重视礼义,强调教化,反对严刑峻法;根据材料三中“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诸侯毕贺”可知,司马迁评价商鞅变法的主要角度是变法的历史影响,其主要原因在于司马迁是历史学家,依据历史人物的言行、结果进行评价;根据材料三中“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可知,王安石评价的角度是商鞅变法的经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作为著名的政治家,在推行变法时,注意从商鞅变法中吸取经验。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1年,清政府成立总理衙门,办理外交事宜,兼管通商、路矿事务,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总理衙门的部分办事人员称为章京,负责处理总理衙门的日常事务,起草各类文书。章京由内阁、部院推荐,通过考试进行甄选。
总理衙门选拔章京考试旳部分考题(1861-1896年)
序号
时间
考题
①
1861 年
“言忠信,行笃敬”(注:出自《论语・卫灵公》)
②
1864 年
“仲冬大阅论” (注:出自《周礼•大司马》,意为各项军旅活动应因时而动)
③
1872 年
“智圆行方论”“学然后知不足论”“政如农功论” (注:论题均来自传统经典,与总理衙门事务无直接关系)
④
1883 年
“铁路议”
⑤
1890 年
“楙迁有无万国作乂论” (注:语出《汉书•食货志》,意在测试对中外商务的理解)
⑥
1896 年
策问:条约、舆地、算法、制造
策问:中、俄、英、法陆路边界设防险要
——摘编自李文杰《晚清总理衙门的章京考试—— 兼论科举制度下外交官的选任》
(1)总理衙门是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指出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
(2)相较①②③,④⑤考题折射出洋务运动后期有什么突出变化?说明这一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要谈谈你对晚清总理衙门选拔章京考试认识。
【答案】(1)历史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2)变化:由“自强”到“求富”的转变。原因:军事工业兴办资金不足;西方列强由商品输出为主向资本输出为主转变,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兴办民用工业可以与西方列强争利,在一定程度.上抵御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等。
(3)认识:考试内容由传统经典向经济、西方科技、时事等方面转变,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有利于培养新式外交人才,促进外交的近代化;考试内容未涉及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其目的还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等。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当时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太平天国运动蓬勃发展,清王朝在此”内忧外患”的历史背景下开展洋务运动的。洋务运动在不触动封建统治的前提下主张学习西方器物、练兵方法,来维护自身的封建专制统治。
(2)由材料中④考题:1883年'铁路议",⑤考题:1890年"楙迁有无万国作乂论"可知考试涉及经济领域,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后期提出"求富"的口号,主张发展民用工业,一方面可以弥补军用工业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与西方列强争利。
(3)根据材料可知前期考题均来源传统经典,后期考题才涉及经济、西方科技、时事等,这一变化适应救亡图存的需要。对晚清总理衙门选拔章京考试的认识可从作用、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25. 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关于隋炀帝之死的不同说法
出处
相关内容
《隋书》
(唐代官修史书)
(叛将宇文化及)令将帝出江都门以示群贼(指叛乱将士),因复将入。遣令狐行达(宇文化及的部下)弑帝于宫中
《炀帝海山记》(宋代传奇小说)
时中夜,闻外切切有声。(隋炀)帝急起,衣冠御内殿。坐未久,左右伏兵俱起,司马戡携刃向帝……帝入内阁自绝
《资治通鉴》
(宋代官修史书)
贼欲弑帝,帝曰:“天子死自有法,何得加以锋刃!取鸩酒来!”文举(指叛将马文举)等不许,使令狐行达顿帝令坐。帝自解练巾授行达,缢杀之
《隋唐演义》
(2003年出品电视剧)
李渊派其子李世民、李元霸前往江都。李元霸对李世民说:“父亲此次派我们去,主要是看看皇帝死了没有,如果没有死,就将其杀死。”此时士兵通报:宇文化及亲手杀死了隋炀帝
(1)关于隋炀帝的直接死因,上述材料中有哪三种说法?你是如何看待这些说法的可信度,请说明理由。
材料二 道光帝的慕陵在清陵中规模最小,以下是修建陵墓的简介
介绍
相关史料(均选自《清实录道光朝实录》
道光元年(1821年)到道光七年(1827年)在清东陵修建宝华峪陵寝
道光二年谕:“我朝自开创以来,敦尚淳朴……一切工程,务从朴实……(地宫)内之经文佛像,及二柱门,俱行裁撤”
道光十一年(1831年)因宝华峪陵寝渗水,又改在清西陵建龙泉峪陵寝(后称慕陵),道光十五年(1835年)全部完工
道光十一年谕:“因地制宜。一切俱从简约……明楼、穿堂诸券、琉璃花门、石像生、俱著撤去。”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临终前下令,不再按惯例修建圣德神功碑及神功碑楼(注:惯例是皇帝死后,由后代立碑记述皇帝功绩)
道光三十年谕:“在朕则何敢上拟鸿规,妄称显号,而亦实无可称之处,徒增后人之讥评,朕不取也(指不修神功碑)。”
材料三 慕陵有三座楠木殿,是整个建筑群落中最为绚丽多彩的建筑,全部采用木料中的珍品金丝楠木建造。三殿共雕刻木龙1276条之多,在皇陵中独一无二,就是在紫禁城中也难以看到。据统计,建造慕陵共耗银240多万两,比壮丽的乾隆帝裕陵还多37万两。
——赵金皎《风格独特的清慕陵》
(2)《清西陵介绍》一文称:“由于道光皇帝在位时曾有鸦片战争失败,所以修建陵墓时少建了明楼、神功碑楼等很多建筑,显得规模很小”。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直接死因:令狐行达杀了隋炀帝;隋炀帝被迫自杀;宇文化及亲手杀死了隋炀帝。看法:这些说法的可信度较小;理由:《隋书》和《资治通鉴》虽是官方史书,但掺杂统治者的意志,可能有丑化隋炀帝的嫌疑;《炀帝海山记》 和《隋唐演义》作为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具有娱乐性、戏剧性等特点,关于隋炀帝之死的描述有艺术创造的成分,因此可信度低等。
(2)该说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只看到了陵墓规模小,但却没有看到其造价并不低,所用材料都是精品。慕陵虽然外观上保持了 “节俭”之意,但其材质结构却异常精美。这反映出鸦片战争对于道光皇帝陵墓的修建其实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隋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可知令狐行达杀了隋炀帝;由《炀帝海山记》的描述可知隋炀帝被迫自杀;又由电视剧《隋唐演义》的剧情可知宇文化及亲手杀死了隋炀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说法的可信度较低,理由可以从统治者、小说的娱乐性、电视剧的戏剧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信息的综合判断可得出该说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根据材料“因地制宜。一切俱从简约……明楼、穿堂诸券、琉璃花门、石像生、俱著撤去。”可以看出其撤去明楼等建筑主要是因地制宜的结果。而“不修神功碑”的确与鸦片战争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根据材料三“慕陵有三座楠木殿,是整个建筑群落中最为绚丽多彩的建筑,全部采用木料中的珍品金丝楠木建造”可以看出,其慕陵虽然外观上保持了 “节俭”之意,但其材质结构却异常精美。由此可以看出,题目的观点并没有把陵墓修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及封建帝王的真实需求考虑在内,只看到鸦片战争这一点,因此说该观点具有一定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