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形成性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本试卷包括单项选择题40题,非选择题两题(41题、42题)。
请将试题答案,用黑色水笔填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祝考试成功。
第Ⅰ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1. 中国姓氏文化研究委员会秘书长于丽黎介绍说:“家谱是中国5000年文明的见证。在过去它是一种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的出现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密切关系( )
A. “家天下”制度 B. 王位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2. 阅读下列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 ( )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
地理位置
晋
姬姓贵族
山西
卫
姬姓贵族
河北南部和河南南部
鲁
姬姓贵族
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燕
姬姓贵族
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多被分封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
3. 曲辕犁的出现是中国古代农具改进的一大突破。曲辕犁最早出现在( )
A. 春秋战国 B. 秦汉 C. 隋唐 D. 明清
4. 钱穆在《中国社会演变》一文中指出:“不论西周氏族,乃至夏氏族、商氏族及其他氏族,全在此制度(中国周代封建)下,逐渐酝酿出一种同一文化、同一政府、同一制度的大同观念来。”这说明分封制
A. 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意识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C. 强化了王室对土地人口的控制 D. 有利于后世统一国家的建立
5. 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
A. 以民为本的思想 B. 家国同构的观念
C. 分封及宗法意识 D. 君舟民水的理想
1. 古书记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提到的“耒耜”被发明时,所用的材质主要是( )
A. 青铜 B. 骨头 C. 铁 D. 钢
2. “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该材料中的“他们”指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3. 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下列对贵族权益有较强冲击的是()
A. 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 B. 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
C. 兼爱、仁政 D. 无为而治、严刑峻法
4. 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其中,《为吏之道》说:“以此为人君则鬼(音“怀”,和柔),为人臣则忠;为人父则茲(慈),为人子则孝……君鬼臣忠,父茲子孝,政之本(也)”材料可以证明秦朝
A. “以吏为师,以法为教” B. 并没有完全排斥儒家思想
C. 官吏注重修身养性 D. 主要是竹简与毛笔书写文字
5. 《诗经》中周颂共三十一篇,除《臣工》、《丰年》等篇章是为了春夏祈谷、秋冬谢神而作的祭歌外,其余大多为对周室祖先的礼赞,是先人崇拜。据此可知周颂( )
A. 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B. 深受宗法观念影响
C.使王权披上神秘色彩 D. 积极宣扬礼乐文化
6. 说到人生追求,我们也许会吟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上述词句依次运用的文学形式分别是( )
A. 楚辞、汉赋、唐诗 B. 楚辞、唐诗、宋词
C. 唐诗、宋词、元曲 D. 唐诗、宋词、楚辞
7. 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
A. 丞相掌握大权 B.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C.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D.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8.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材料意在说明( )
A. 郡县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B. 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C. 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其危害小于分封制
D. 郡县制与分封制互有利弊,应相互借鉴
9. 颜师古《汉书注》载:“初分十三州……有常治所。常以秋分行部……到所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上,所察六条。”这里记载的“州”是( )
A. 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监察机构 B. 隶属于道的一级地方行政机构
C. 设置于郡县之上的地方行政机构 D. 取代汉初封国地位的地方机构
1. 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①中央集权加强,地方权力削弱 ②皇权加强,相权削弱③对边疆的管辖和治理日趋完善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A. 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 具有很强的民主性
C. 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
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
C. 该田制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土地兼并现象
D. 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
4. 表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 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 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 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 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5. 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A. 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C.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D.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6.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
A. 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 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 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7. 宋代,皇帝的诏令在没有下达之前,中书省要进行是否可行的审批,下达之后还有御史或谏官指出其是否错误。这反映了宋代( )
A. 皇权专制受到了抑制 B. 宰相权力进一步扩大
C. 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 D. 行政监督体系的严密
1. 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B. 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宋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很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2. 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贤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
A. 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德才并举 B. 古代选官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
C. 九品中正制选官侧重门第等级 D. 古代选官制度的标准不断变化
3. 李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指汉武帝)朝的丞相群体不同于高祖时的功臣丞相又不类于昭宣后的学术丞相,武帝朝丞相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
A. 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 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C. 设立“中朝”“外朝”制度 D. 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4. 唐代确立了严格的官吏致仕(退休)制度。官吏致仕的法定年龄为七十岁,或“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五品以上的官致仕,直接奏皇帝批准,六品以下则由尚书省奏皇帝批准。这有利于
A. 官僚制度发展成熟 B. 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
C. 完善社会养老体系 D. 形成尊老的社会观念
5. 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 道教思想融入儒学 B.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
C. 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 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的新发展
6. 《唐律疏议》规定:来自同一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依该国法律处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处理。这表明《唐律疏议》
A. 坚持传统夷夏观念 B. 维护了国家司法主权
C. 阻碍中西文化交流 D. 奠定了封建国家立法原则
7. 三教合一是指佛教、道教、儒教三个教派的融合。下列小说中,最能反映“三教合一”这一文化现象的是
A. 《西游记》 B. 《水浒传》 C. 《三国演义》 D. 《儒林外史》
8. 宋代文天祥说:“本朝惩五季之乱,消除藩镇,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以浸弱,故敌致一州,则一州破。致一县,则一县残。”文天祥在此强调的是( )
A. 宋代没能消除藩镇割据的危害
B. 宋代中央集权软弱无力
C. 宋因强化中央集权而导致地方防御力量虚弱
D. 宋频繁的发动对外战争
1. 北宋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有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在地方设置节度使③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中央④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2. 《宋史职官志》中说,宋真宗时期一般官员都有“官”“职”和“差遣”的头衔。官只是说明他可以领取俸禄,而“差遣”才有实际的权力,不但宰相为临时职务,天下无官不为临时职务,至于“非奉制敕,不得治本官事”。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A. 君主专制得到进一步加强 B. 官僚机构膨胀导致效率低下
C.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D. 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3.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
A. 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 地方分权,机构相互牵制
C.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渠道管理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结合
4. 下图出自《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一书,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区划制度,这种制度确立的意义有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②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③官僚政治由此取代贵族政治④适应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需要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③④
5. 从图1到图2,我国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变化体现了( )
图1 图2
A. 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 B. 皇权不断得到强化
C.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D. 郡县制到行省制的演变
6. “大街小巷叫买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上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城市( )
A. 唐朝前期的长安城 B. 北宋开封城 C. 清朝临安城 D. 元朝大都城
1. 下面是从两汉到北宋中国不同地区人口变化表。造成此时期人口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珠江流域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
75.5%
20.9%
1.6%
唐玄宗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
61.4%
25.8%
2.8%
北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
34.8%
58.4%
6.8%
A. 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B. 频繁战争的影响
C. 南方地理优势的吸引 D. 南方政局的稳定
2.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3. 岳飞《满江红》词中:“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其中的“匈奴”是指()
A. 匈奴族统治者 B. 契丹族统治者
C. 党项族统治者 D. 女真族统治者
4. 1990年,贺兰山脚下发现了用西夏文字印制的佛教典籍《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典籍中出现了“倒字,边缘不齐,线条不正”等现象。对此理解较有可能的有
①西夏拥有自己的文字 ②西夏地区民众信仰佛教
③该典籍是活字印刷品 ④该典籍大约印制于唐朝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 朱熹在北宋诸儒的基础上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下列属于朱熹的观点的是()
A. 严格区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B.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D. “天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第II卷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分)
1. (10分)官僚政治是中国古代形成并延续两千多年超稳定政体的主要原因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材料二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即通过行省官员集体开会共同负责),行省官员通常由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带来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的理由。(6分)
2. (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既彼此交锋,互相论战,又彼此渗透,互相影响,出现了思想学术上的欣欣向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秦朝建立后,春秋战国时期的自由读书著书之风很快消失,“焚书坑儒”、刘项“不读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现象相继出现。所以有人认为,百家争鸣是一种在历史夹缝中的自由。百家争鸣既不可能出现在战国前,也不可能存在于战国后,只能是战国时期历史的绝唱。
——摘编自岳庆平《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与自由读书著书之风》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著名的“存天理,灭人欲”之说。……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的核心特征,并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的政治主张和认识论。南宋以后儒学居于怎样的地位?(6分)
天津市耀华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形成性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学科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40题,每题2分,共8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C
D
C
D
B
B
D
B
B
B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D
D
C
A
A
C
D
C
C
B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D
C
A
C
A
D
B
A
C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A
D
A
C
B
A
A
D
C
D
第II卷
非选择题(2题,共20分。)
41. 【答案】
(1)变化:从分权到集权;从世袭到任命。(4分)
(2)行省拥有军政大权,但集权于中央;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理。(6分)
42. 【答案】
(1)核心特征:学术自由。(1分)原因:社会大变革,政治环境自由宽松;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士阶层崛起;私学发展,讲学盛行;拥有一批有德有才有识并敢于表达自己不同观点的思想家;自由读书、著书之风盛行;各国统治者的需要等。(3分,任意三点即可给分,但总分不超过3分。)
(2)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认识论:格物致知。地位:官方哲学。(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