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9.00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陕西省咸阳市永寿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陕西省咸阳市永寿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线上教学检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以下项目中不属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特点的是 A. 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B. 主要采用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C.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 耕作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小农经济发展停滞性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并未产生革命性的进步,D符合题意;ABC表述均符合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征,排除。故选D。‎ ‎2. 《礼记》记载西周时期一种社会现象,“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才”,材料说明了当时已经存在着 A. 官营手工业 B. 家庭手工业 C. 私营手工业 D. 手工工场 ‎【答案】A ‎【解析】材料“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才”体现的是官营手工业下的手工业分工细致,A正确;BC与材料不符,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工商食官”制度,排除;手工工场是在明朝中叶后出现的,D排除。故选A。‎ ‎3. 近期中央电视台将开拍一部有关我国古代农民起义的电视剧,工作人员准备了大量的棉衣棉布给演员穿,你猜此部电视应是反映哪个时期的史实?‎ A. 汉朝 B. 唐朝后期 C. 宋朝前期 D. 明朝后期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以后棉布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因此D正确,ABC排除。故选D。‎ ‎4.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杂赋》诗中提到的“草市”最早出现于 A. 秦代 B. 南北朝时代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出现了草市,故B正确。‎ ‎5. 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名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 A. 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 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 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答案】B ‎【解析】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和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材料反映了这一史实。本题选B。 ‎ ‎6. 下列诗句中反映了唐朝手工业生产情况的是 A.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D. 药圃茶园为产业,野糜林鹤是交游 ‎【答案】A ‎【解析】“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指的是制瓷业中越窑的青瓷,故A项正确;B项指的是商业的发展,“市”发展的状况,排除B项;C项强调的是古代的对外贸易的情况,排除C项;D项“药圃茶园”指的是种植业,排除D项。‎ ‎7.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东京是北宋时的一个大商业都会 ②东京的商品交易规模大 ‎③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上的限制 ④东京的夜市十分繁荣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商业的理解。根据“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①②③④都是对的。所以选C。‎ ‎8. 唐朝前期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管理。可以作为其直接证据的是 A. “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B. “勒坊内开门,向街门户,悉令闭塞”‎ C.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D. “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答案】B ‎【解析】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度,市的启闭由官方统一规定时间,北宋之后打破坊市的时、空界限,草市、夜市才兴起繁荣。B项符合题意。‎ 请在此输入详解!‎ ‎9.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材料反映出明代 A. 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B. 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D. 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可知,明朝晚期,上海棉布贸易十分兴盛,富商巨贾云集上海,且“富商巨贾挟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可知白银的普遍流通,而拥有庞大资金的商人,在各地经营大宗商品贸易则反映了商业资本的活跃,故选C。‎ ‎10. 明朝李鼎的《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了明代 A. 出现了区域性的商帮 B. 长途贩运日益发展 C. 海外贸易趋于繁荣 D. 乡村集市开始兴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北方的货物能到南方,南方的货物能到北方,可以看出明代国内的长途货运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区域性的商帮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国内贸易,并未涉及海外贸易。故排除C项。乡村集市兴起并非在明朝,且材料未涉及乡村集市,故D项。‎ ‎11.‎ ‎ 明朝中后期,出现“末富居多,本富居少”,江南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这说明 A. 商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农人 B.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 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D.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答案】C ‎【解析】材料“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体现的是明中叶后,从事商业的人数显著增加,这主要和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关,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未涉及贫富差距问题,B排除;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材料未涉及,D排除。故选C。‎ ‎12. 明清时期很多著名的晋商在经商发财后往往大兴土木,留下了诸如下图所示的一些著名建筑。这一现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A. 缩小了晋商文化的内涵 B. 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 C. 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 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进程 ‎【答案】C ‎【解析】明清之际,由于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商人们在经商致富后,往往把资本转向购买田地和进行科举考试,这严重的阻碍了资本的扩大再生产,影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AB项不是最主要的消极影响;D项说法错误,晋商的行为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13. 五口通商后,福建武夷山的特产茶叶行销海外,山民纷纷伐木铲草种茶,使得“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但“外洋印度产茶日多,(武夷茶)行销日滞”,又因外商控制了价格,最终武夷“市疲山败”。这说明了 ‎ ①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 ‎ ‎ 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 ‎ ③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使武夷茶叶失去海外市场 ‎ ‎ ④鸦片战争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审题:“五口通商后”,这时候清朝已不能闭关锁国,③错误,其它都是正确的,故D正确。‎ ‎14. 小赵查近代经济史资料时发现这样一段文字:“公司是私家经营,雇用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濒于停业。”该公司应该是 A. 外商企业 B.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C. 洋务企业 D.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公司是私家经营,雇用外籍技师一人,中国职工约100人……它迄今还没有付股息。因为这个缘故,同时又由于原料昂贵以及日本的竞争,业务难以改进。此厂濒于停业。”信息可知,该公司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难以与外资企业日本竞争,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特点,D正确;据上分析,A错误;据材料“公司是私家经营……”并结合所学可知,官僚资本主义是国家权力和财产私人所有制的结合,B错误;洋务企业属于官僚经营的国家资本,C错误。‎ ‎15. 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 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 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C. 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 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答案】D ‎【解析】结合关键字眼“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我们可以判定答案是D;根据题中关键字眼“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可知,没有迷信的内容在里面,也没有天朝大国思想,既然政府修建了铁路,就不能说拒绝引进西方技术,因此ABC错误排除。‎ ‎16.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红金龙香烟广告:“今有烟二种,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此广告一出,该香烟销量大增,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发生在 A. 鸦片战争后 B. 中华民国成立之初C.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D. 新中国成立之初 ‎【答案】B ‎【解析】根据“一为国货,其一则否。君购国货,可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可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利用人们的爱国心理推销商品,这种情况应该出现在中华民国成立之初,但是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故选B;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尚未成立,排除AC;新中国成立之初与“为国家挽回少许之利权”不符,排除D。‎ ‎17. 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 ‎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 ‎ ‎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A. ①④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答案】A ‎【解析】联系史实分析,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潮流,都可以从商标中看出;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从材料中看不出来,且不符合史实,此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此题应选A项。‎ ‎18. 1820-1939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 时期 ‎ 乡民迁出总人数 迁至他乡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工或经营小商业人数 出国从事工商业人数 ‎1820-1849‎ ‎29‎ ‎29‎ ‎0‎ ‎0‎ ‎1850-1879‎ ‎72‎ ‎15‎ ‎49‎ ‎8‎ ‎1880-1911‎ ‎156‎ ‎0‎ ‎118‎ ‎38‎ ‎1912-1939‎ ‎473‎ ‎0‎ ‎77‎ ‎396‎ ‎①百余年间,该乡居民迁居方向由农村到城镇、由国内到国外。 ‎ ‎②导致乡民迁居谋生的原因是中国被打开国门,自然经济解体。 ‎ ‎③导致乡民职业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近代经济的兴起。 ‎ ‎④第四个时期出国谋生的人数激增,主要原因是国内社会长期动乱,日本帝国主义入侵。 ‎ 以上分析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需准确提取表格信息,从表中乡民迁出人数、迁入区域、迁出后从事的行业等变化以及各时期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材料中的四点结论都正确,因此选择A项。‎ ‎19. 国民党统治后期,造成我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外部势力主要来自 A. 日本 B. 英国 C. 法国 D. 美国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统治后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美国是造成我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外部势力,故D项正确;A项是二战的战败国,排除;BC项在二战中势力下降,排除。‎ ‎20.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 A. 开辟一条合乎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 B. 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的问题 C. 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D. 科学判断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论十大关系》发表于1956年2月,是党中央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不断取得胜利的形势下提出的报告。报告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A选项符合题意。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的问题属于十大关系中的一种,B选项排除。十大关系未涉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C选项排除。科学判断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是在党的八大会议上,D选项排除。‎ ‎21.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 引导农民走集体化的道路 B. 个体手工业联合在集体合作社 C. 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 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答案】D ‎【解析】此题属于分析运用思维层次,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涵、外在表现之间相互关系的掌握。学生首先需要把握1953-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是借鉴苏联工业化模式——“通过所有制形式的变革,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建设的高速度,立足国内积累建设资金,力争短期内实现国家工业化,维护民族独立,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在这个前提下,不难判断A、B、C都是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变革的手段和表现,得出答案为D。‎ ‎22. “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 A. 自然灾害的发生 B. 农村劳动力流失 C. “大跃进”中的大炼钢铁运动 D. 农村生产力水平下降 ‎【答案】C ‎【解析】本题是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可知,这是“大跃进中大炼钢铁运动带来的后果,所以本题答案是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自然灾害,排除A;B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D是大跃进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选C。‎ ‎23. 如图这幅漫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表明 A. 我国在牲畜品种改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B. “文化大革命”给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重大破坏 C.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 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现象,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失误的表现,D正确,C排除;A说法不符合史实,现实中没有这么大的猪,排除;文革时期的核心是阶级斗争,与材料无关,B排除。故选D。‎ ‎24. 下图是一幅于1958年绘制的农民壁画。画中的文字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导致壁画中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 B. 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C. “左”倾错误的严重发展 D. 科技发展的巨大成果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民公社的理解。“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这主要反映了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左”倾错误发展严重泛滥的结果。所以选C。‎ ‎25.‎ ‎ 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既能反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同时又能反映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故①③正确。不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生产力,而是此口号太片面过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②④错误。故答案选C。‎ ‎26. 1962年3月,周恩来在中央财经工作会议上针对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即兴作了 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应是 A. 综合平衡 B. 以粮为纲 C. 多快好省 D. 一化三改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我国在经历大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后对经济的调整,该调整的方针是“综合平衡”。故A正确。‎ ‎27. 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 A. 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 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 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 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C ‎【解析】从表格数据可知,相对于1957年,1960年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急剧下降,农业基础地位薄弱,工业所占比重上升,重工业尤其突出,这是由于“大跃进”造成的,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严重的比例失调,C项正确;AD不符合史实;B不符合题意。‎ ‎28. 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是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变革 B. 是农业由集体经济向个体经济转变 C. 农民由此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D. 农民对承包的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承包责任制下变革的是土地使用权,并未变革所有权,仍然是土地公有制,A错误,符合题意;BCD均是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正确描述,不符合题意。故选A。‎ ‎29. 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②农村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④农产品分配制度的改革 A. ①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未改变我国土地公有制的性质,②错误,ABD排除;①③④均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C正确。故选C。‎ ‎30. 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 《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B. 增强企业活力 C. 发展非公经济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所学,1984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故B正确;现代企业制度是1993年提出建立,排除A;发展非公经济是中共十五大提出,排除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是1992年才提出,排除D。故选B。‎ ‎31.‎ ‎ 清政府规定:“凡通商口岸,内省腹地,其应兴铁路、轮船、开矿、种植、纺织、制造之外,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该政策 A. 大力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B. 促使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 使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D. 使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一体准民间开设,无所禁止”可知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是为了筹集对日本的赔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属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主要原因,C选项符合题意。甲午战争失败标志洋务企业破产,A选项排除。材料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无关,B选项排除。一战的爆发是民族工业迎来了进一步发展的春天的主要原因,D选项排除。‎ ‎32. 在影视片《三毛流浪记》中,以主人公三毛的生活以及工作中所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物和事件为主线,直接反映一个普通打工者在都市中艰苦奋斗历程,20世纪四十年代,三毛流浪到上海,看到到处是美国商品,充实了各家店铺,他非常困惑……他困惑的原因是 A. 三毛的观察不全面,英法日等国的商品也充实着中国市场 B. 蒋介石为了打内战的需要,与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大量出卖国家主权 C. 美国比其他国家经营水平高,中国人只喜欢美国货 D. 四大家族的经济严重受损,不得不依赖美国商品 ‎【答案】B ‎【解析】材料中的上海“到处是美国商品,充实了各家店铺”,是因为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33. 下图我国近代典型居住建筑——大杂院,他的特点是 ‎①主要分布在北方城市 ②为富家大户所居住 ③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④‎ 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大杂院与四合院有点类似,而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的普通居民住房。故②③错误。故选B。‎ ‎34. 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此器”应是 A. 电灯 B. 电报 C. 电话 D. 电视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世纪80年代”“德律风”“东西遥隔语言通”“几如面话一堂中”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此器”是电话,故C项正确;AB项不符合“东西遥隔语言通”“几如面话一堂中”,排除;D项出现在1925年,排除。‎ ‎35. 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 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 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报刊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影视在工业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是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选项C正确;报刊、影视、互联网三者之间不是逐渐替代的关系,选项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 二、非选择题 ‎3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收为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 ‎ 朕(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三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四 1992年老人南巡时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这种表达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中,清政府以“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为由推行的经济政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 ‎(3)材料三中的“老人”指的是谁?“春天”的内涵是什么?‎ ‎(4)材料四中崛起的“座座城”指的是哪几个城市?1992年这位老人发表谈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答案】(1)本:农业;末:商业。说明重农抑商。‎ ‎(2)没有道理。原因:商业能够沟通有无,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3)邓小平;改革开放。‎ ‎(4)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 ‎【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本”指的是农业,材料中的“末”指的是商业。这是重农抑商政策的典型表现。‎ ‎(2)材料“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是对商业的否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商业能够沟通有无,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设计师,材料中的“老人”指的是邓小平,其中材料中的“春天”指的是改革开放。‎ ‎(4)根据材料“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可知材料中的城市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根据材料“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可归纳出核心内容是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 ‎3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 女: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男:绿水清山带笑颜。‎ 女: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男:夫妻双双把家还。‎ 女:你耕田来我织布,男:我挑水来你浇园。‎ 女:寒窑虽破能避风雨,男:夫妻恩爱苦也甜。‎ 材料二 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中国共产党当时认为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1953年,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中国农村开始了互助合作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实现了农业合作化。‎ 材料三 北戴河会议以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人民公社的特点叫“一大二公”,实际上就是搞“一平二调”。所谓大,就是将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一般是一乡一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合并后叫大队或小队)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同时,社员的自留地、家畜、果树等,也都被收归社有。 ——摘自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1)材料一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 ‎(2)材料一反映的这种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迅速解体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的时间于何时?‎ ‎(3)据材料二分析,过渡时期我国为什么要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4)结合材料三并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两个方面概括指出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 ‎【答案】(1)男耕女织或者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西方列强入侵,对华商品倾销,小农经济受到冲击,开始解体。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3)原因: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4)错误:“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违背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实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完全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解析】‎ ‎(1)方式:根据材料“你耕田来我织布”可知经营方式是男耕女织。‎ ‎(2)因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主要原因是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小农经济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3)原因:根据材料“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可归纳出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 ‎(4)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化运动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违背了当时生产力水平;实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完全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 ‎38. 历史的前进是一个逐步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一代一代地下去,不太会有变动。‎ ‎——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一闻有人招雇女工,遂勃然以兴,全家相庆,举国若狂,利之所在,人争趋之……无论小家碧玉,半老徐娘,均各有鼓舞踊跃之心,说项钻求,唯恐不能入选。‎ ‎——《申报》1888年4月 材料三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格。‎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1-1911‎ ‎340‎ ‎5600‎ ‎31‎ ‎510‎ ‎1912-1919‎ ‎600多 ‎13000‎ ‎75‎ ‎1625‎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现象存在的社会原因。并分析这种现象对中国新经济因素发展的影响。‎ ‎(2)从近代经济结构变动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出现妇女打工热潮的背景。‎ ‎(3)甲午战争后至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情况如何?原因是什么?‎ ‎【答案】(1)原因:宗法关系;小农经济;政府重农抑商等政策影响。‎ 影响:束缚了自由劳动力,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背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民族工业兴起与发展;自然经济逐步解体;释放了自由劳动力。‎ ‎(3)发展情况: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村子里几百年来老是这几个姓,我从墓碑上去重构每家的家谱,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现在还是那些人”可知,宗法关系的存在;概括材料“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地上的”可知,小农经济的存在。结合所学知识,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影响:结合社会原因进行分析,即可得到影响,如宗法关系的存在,外来势力很难进入;小农经济束缚了自由劳动力;重农抑商政策不利于新经济因素的发展。‎ ‎(2)背景:结合申报报道时间,考生主要结合经济因素,从内外两个角度作答,如果学生基础较好,可给合近代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作答。如:内因: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释放了大量女性自由劳动力;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外因:外国资主义经济入侵和外来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传入打破中国女性原有的生活状态等。‎ ‎(3)发展状况:从表格数据可知,1869-1919年新办民族工业总数、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平均每年设厂数和年均新增资本皆在上升,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洋务运动过程中的诱导;甲午海战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