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5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8-2019学年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泉港一中2018-2019学年下学期高二年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考试 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2小题,共48分)‎ ‎1. “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 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 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 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 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甲骨文中“王”字的含义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而孟子强调的是仁义而非征伐,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为而治”是道家的观点,与儒家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B。“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的大意是指用武力而假借仁义的人可以称霸,用道德而实行仁义的人可以使天下归服,可见孟子的观点重在强调仁义、道德教化,故选C。宗法制度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题干中孟子的观点不符,排除D。‎ ‎【点睛】儒家代表从春秋时期的孔子到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虽然观点不尽相同,但是都强调加强道德修养进行教化,正如本题中的“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考生只要理解儒家的主要观点,紧扣孟子所说的“德”“仁”,就不难得出正确答案。‎ ‎2.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杂家“兼儒墨,合名法……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杂家的这一特点反映出战国时期 A. 儒墨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B. 诸子思想相互借鉴融合 C. 思想统一局面正式确立 D. 君主专制政治逐步确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儒墨学说在春秋战国时期不是主流思想,排除A ‎;由“兼儒墨,合名法”,体现了诸子思想相互借鉴融合的特点,故选B;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统一局面没有形成,排除C;君主专制政治确立于秦代,排除D。‎ ‎3.下列汉字字体中,得名缘于书写材质的是 A. 隶书 B. 金文 C. 小篆 D. 草书 ‎【答案】B ‎【解析】‎ ‎【详解】隶书作为小篆的辅助字体而得名,解决篆书书写不方便的问题,与书写材质无关,A项错误;商周时期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被称为“金文”,得名缘于书写材质,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官方文书通用字体,与书写材质无关,C项错误;草书得名体现出其书写奔放跃动的特点,与书写材质无关,D项错误。‎ ‎【点睛】金文是指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4.秦始皇在泰山封禅大典后的刻辞中写道:“贵贱分明,男女礼顺,慎遵职事。”他也提倡“合同父子”,即子孝父慈,强调男女各修其业等家庭礼教。由此说明秦始皇 A. 并没有完全废除儒家的治国思想 B. 把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 C. 旨在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 D. 以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高理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秦始皇所强调的礼、等级和伦理关系等属于儒家思想的范畴,这表明秦始皇在统治过程中并没有完全废弃儒家思想,故A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把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排除B;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学派和思想受到沉重打击,因此秦始皇不可能以传播儒家贵贱尊卑等级思想和恪守宗法伦理道德为最终目的,故CD错误。‎ ‎5.与明清八股取士相比,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除常见的进士、明经二科外,尚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即以进士科而言,所示内容也有诗赋、策问、杂文等。这反映了 A. 唐明两代的科举性质不同 B. 唐代科举与社会联系紧密 C. 唐代科举制度的效率低下 D. 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较高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明清八股取士”指的是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的行文方式采取固定统一的格律,以四书五经为题,不允许考生有自己的思想。材料中“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除常见的进士、明经二科外,尚有秀才、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科目”表明唐代的科举制与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相比涉及面广,而且与社会的联系更为密切。故答案为B项。A项,唐明两代乃至整个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均为专制皇权服务,性质没有差别,排除;C项,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唐代科举制度的效率低下”的结论,排除;D项,唐代科举考试名目繁多与难度没有必然联系,无法得出“唐代科举考试的难度较高”的结论,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反映”“旨在”一词“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6.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 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 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 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 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答案】B ‎【解析】‎ 据题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认为国家以民为本,社稷是为民而设立,而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为国家的根本,那么统治者就要努力去争取民心,从而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强调君主的地位取决于国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强调君主至尊的观念,故A项排除;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旨在强调用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约束人的行为,维护封建统治,与题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项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与“新发展”不合,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春秋战国时期,定型于汉代,此后历朝历代虽有所演变,然而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一定程度上能够使人民安居乐业,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但民本思想也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是为了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而提出的。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仍具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试题分析】本题以民本思想为核心内容,体现的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折射出时代特点——群众路线,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党始终是群众利益的最忠实的代表。因此在备考复习的过程中需要把现实与热点联系起来,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分析,从而能够在考试时得心应手 ‎7.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下列选项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是 A. 战国绢帛画形态飞扬神秘古拙 B. 魏晋“以形写神”的文人画产生 C. 唐朝注重人物的线条晕染法出现 D. 宋代文人山水画更加注重意境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画意不画形”、“忘形得意知者寡”等信息可以看出《盘车图》诗画结合,重视写意,选择D项。文人画产生于唐朝时期,故B项错误;A项绢帛画和C项人物画都是重型,均与材料信息不符。‎ ‎8.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这说明,元曲( )‎ A. 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 寄情山水,意境悠远 C. 句式整齐,语言精炼 D.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 ‎【答案】A ‎【解析】‎ ‎“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雅俗共赏”说明元曲风格以俗为尚,具有口语化的特点,比较接近民众,贴近生活,人们容易接受,故A项正确;“寄情山水,意境悠远”属于山水画的特点,故B项错误;元曲的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句式整齐,语言精炼”是唐诗的特色,故C项错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是明清小说的特点,故D项错误。‎ 点睛:优秀传统文化中,常体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地理性、时代性等特征,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只有具备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传承发扬下去,本题契合弘扬古代传统文化的热点,考查考生唯物史观和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知识层面上考查到了唐诗、文人画、元曲、明清小说等;能力层面考查到了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理解“少引圣籍,多发天然”“雅俗共赏”等信息。‎ ‎9.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 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 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 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 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 ‎10.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A. 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 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 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 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不论老童、低秀才还是没有怎么读过书的人,都以“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一现象说明书籍在人们的生活和日常交往中影响较大,体现出当时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D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只是是书籍的普及,不能得出学术文化水平的高低,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地位的提高及经世致用的思想,故排除B、C。‎ 点睛: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以说明、表明、反映等为设问词语的试题年年都有。从能力要求看,这类题目往往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和探究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考查方式主要有二:一是从一个现象(情境)切入,考查政治、经济或者文化等任何一个方面,解题时需要准确理解题目提供的现象(情境),透过这一现象(情境)并结合时代背景做综合分析,看到现象(情境)所关联的问题的实质,才能得出符合题意的答案;二是以一类或者多种历史现象(情境)为切入点,考查政治、经济、文化等任一方面,解题时需要透过这些现象(情境)再结合时代背景或者历史环境综合分析,找出其共性或差异,得出相关的规律、趋势。‎ ‎11.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材料 “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 ‎12.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 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C. 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 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官腔”、“雅乐”、“盛世元音”等词汇,可以看出昆曲被官府和贵族所重视,所以在重要的宫廷活动中常有昆曲演出,官府和宫廷主要代表了封建士大夫的欣赏层次和品味,江南地方郡邑大夫的活动也以昆曲显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说明昆曲流行的原因是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位,这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分明,故选B,排除C;心学强调本心体悟和致良知,主张内心反省和自我领悟,与题意不符,排除A;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而昆曲在明朝就流行了,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官腔”“雅乐”“盛世元音”“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我国古代戏曲的知识分析解答。‎ ‎13.在一张地图上,出现了“欧逻巴”、“亚细亚”、“地中海”、“大西洋”、“尼罗河”等汉字地名,“大地是球形的”这一概念被引入了中国,这幅地图的绘制者是 A. 林则徐 B. 沈括 C. 徐光启 D. 利玛窦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神宗万历年间,传教士利玛窦向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第一次将世界地图传入中国,同时也将西方先进的地理学知识和测绘技术介绍进来,在《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给世界各大洲所起的中文名字:亚细亚(即亚洲)、欧逻巴(即欧洲)、利未亚(即非洲)、南、北亚墨利加(即南、北美洲),为我国近代地理学、制图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大地是球形的”这一观念最早是由利玛窦引入中国的,故选D;开明士大夫如徐光启等人受到利玛窦的影响,积极引进西学,为中国科技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排除C;B是北宋科学家,排除B;林则徐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晚于利玛窦,排除A。‎ ‎14.“盖上下交则为泰,不交则为否。天生民而立之君,君犹舟也,民犹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伊古以来,盛衰治乱之机总此矣。况今日中原大局,列国通商势难拒绝,则不得不律之以公法。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持有这一思想观点的人应是 A. 荀子 B. 李鸿章 C. 郑观应 D. 陈独秀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归纳信息的能力,由材料“欲公法之足恃,必先立议院,达民情,而后能张国威,御外侮”可见其主要是对西方富强原因的分析得出,不在于船坚炮利,而在西方的议院制度,联系已学知识可知郑观应符合题意,而荀子不合“议院”,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主张中体西用,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B、D均不合题旨,故选C。‎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郑观应 ‎15.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A. 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B. 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C. 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 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书五经”长期以来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材料中“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说明太平天国考试制度的内容与传统的科举取士的内容不同,这体现了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答案为B项。AC项,根据材料中“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排除;D项,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出士人对此的态度,排除。‎ ‎16.1903年,上海一些新式学堂学生剪发辫,江浙许多城市青年加以效仿,他们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故得名“前刘海”。“前刘海”并没有剪掉发辫,官府仍视为大害,严令禁止。这表明当时江浙地区 A. 道教的地位被否认 B. 扫除封建陋习成为潮流 C. 官府反对政治革新 D. 革命思潮影响社会习俗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官府否定的发式只是“与道教人物刘海蟾的发式相似”,可得出与道教的地位被否认无关,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并不能代表社会潮流,B项错误;材料官府反对的是“在发辫四围留短发,覆于额头”这一发式的变化,与反对政治革新无关,C项错误;1903年随着革命思潮的发展,发式的变化被赋予政治意义,带来“新式学堂学生”、“城市青年”发式的变化,D项正确。‎ ‎17.下列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容的文章是 A. 《文学改良刍议》‎ B. 《庶民的胜利》‎ C.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答案】D ‎【解析】‎ ‎【详解】《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排除A;BC主要是歌颂十月革命,排除;主张李大钊的《我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故选D。‎ ‎18.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A. 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 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 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 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答案】C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意义不大,“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结合该内容及材料时间“1920年”和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主义在各种思潮的斗争中逐渐取胜,影响日益增强,故C符合题意;A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无关;实业救国思潮是近代实业家的救国理念,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传统礼教”的批判,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内容,解题的关键在于对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19.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A. 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 B. 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 C. 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 D. 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 ‎【答案】D ‎【解析】‎ ‎《海上第一名园》明显是写实的风俗画,不是以形求神的文人画,故A项错误;清末追求时尚还未成为国民共识,故B项错误;由图中的路灯和电线可知,此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此时最新的交通工具是汽车,而年画中并没有,故C项错误;年画中张园建筑风格偏向西化,与传统风格合为一体,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场景,有马车、有人力车,有礼帽、马褂、路灯、电线等,这反映出当时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故D项正确。‎ 点睛:本题以《海上第一名园》的年画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社会生活的认识。本题契合了社会转型的长效热点,涵盖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20.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A. 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 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 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 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说明马克思主义正在指导工人运动,即正在和工人运动相结合,故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故B项错误;1928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指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故D项错误。‎ ‎21.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 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 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 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 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答案】C ‎【解析】‎ 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目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探索历程,解答时结合所学知识逐项分析即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发生于1927年,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写的文章,阐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而“工农武装割据”提出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的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结合所学,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发动多次武装起义以挽救革命,在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改向井冈山进军,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探索出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共七大召开又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故C正确。结合所学,遵义会议召开于1935年长征途中,井冈山道路是在1927年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探索出的革命道路,《论持久战》是毛泽东于1938年创作的关于抗日战争的文章,排除D。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的历程,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关键在于考生在复习中要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厘清历史发展脉络,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后联系。如本题只要学生在复习中理清了中共党史的脉络,就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 ‎2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据此可知,梭伦 A. 反对奴隶制度 B. 主张权利平等 C. 抨击贫富差别 D. 具有人文精神 ‎【答案】D ‎【解析】‎ ‎“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说明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这体现出他的人文精神,故D项正确;梭伦是奴隶主贵族,他不反对奴隶制度,故A项错误;梭伦不主张权利平等,如梭伦根据财产多寡,将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权利越大,故B项错误;“财产等级制度”认可了贫富差别,且材料中没有抨击贫富分化,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核心素养是家国情怀,极具现实意义,体现了“现实的问题历史考”的命题思路,彰显出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梭伦对道德的重视远远超过财富。‎ ‎23.谚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情绪。“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是16世纪德国社会中流行的谚语。这些谚语 A. 改变人们对上帝的虔诚信仰 B. 引发欧洲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C. 反映人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 D. 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神父的口袋最深”“离罗马越近,基督徒越坏”等谚语是16世纪德国社会流行的,这反映出宗教改革前德国民众对基督教会腐败的痛恨,但人们还是信仰上帝的,故A项错误,C项正确;欧洲首次思想解放是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故B项错误;法国启蒙运动是在18世纪,故D项错误。‎ ‎24.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 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 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 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 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不符合时间限制,A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意大利一些人物传记的流传,没有体现出冲破教会的精神独裁,与宗教改革无关,B项错误;据材料“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可得出欧洲北部城市的民众对自身价值的肯定,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C项正确;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与材料时间不符,D项错误。‎ ‎25.牛顿认为宇宙是按照可测量的、可描述的机械原理进行运转的。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提出了测不准原理:没有人能够确知一个电子的运动轨迹,因为通过光来观测电子这个行为本身将会扰乱电子的位置。与这一认识变化相关的是 A. 经典力学的诞生 B. 进化论的传播 C. 电气革命的出现 D. 量子论的提出 ‎【答案】D ‎【解析】‎ 电子的运动轨迹属于微观世界。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量子论的提出揭示了微观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故D项正确;经典力学就是牛顿力学,故A项错误;进化论是关于物种演化的理论,故B项错误;电气革命指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故C项错误。‎ ‎26.16世纪,西班牙医生赛尔维特因解剖人体进行血液循环研究,被宗教裁判所火刑处死。而达尔文在19世纪中期相继发表《物种起源》《人类的由来》,虽遭教会激烈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其原因在于 A. 进化论已被人们普遍接受 B. 教会失去原有权威 C. 进化论被证明是科学理论 D. 教会实行宽容政策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中的“16世纪”“19世纪中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到19世纪中期时,基督教神学受到冲击,教会失去原有的权威,因此达尔文的学说虽遭到教会反对,但并未受到教会的人身迫害,故B项正确。进化论在19世纪中期时诞生,并未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A项表述不合史实,故排除;C项与其遭到教会迫害与否无关,故排除;材料现象的出现是由于教会失去原有权威,与教会宽容政策无关,故D项排除。‎ ‎【名师点晴】中世纪,基督教内部的神性与人性之间的尖锐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导致了社会罪恶和文化危机,直接引发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教会的权威不断受到人文主义、理性主义的挑战,从而出现了塞尔维特与达尔文的两种不同结局。‎ ‎27. 18世纪前半期的法国,先前往来于凡尔赛宫的思想家、文学家、戏剧家们,开始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上流社会不少人也乐于资助他们。这表明 A. 启蒙思想逐渐流行 B. 宫廷文化普及到民间 C. 专制王权已经衰落 D. 贵族与平民趋于平等 ‎【答案】A ‎【解析】‎ 结合材料时间“18‎ 世纪前半期”、地点“法国”及“热衷于参加沙龙聚会,讨论的话题广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信仰和礼仪,思想极为活跃”可知,当时法国启蒙思想,即反对专制、提倡民主自由的思想流行,A符合题意;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 D与史实不符。‎ 点睛:本题考查法国启蒙思想。解答本题注意把握关键的时间信息“18世纪前半期”和地点信息“法国”,由此得出材料中的现象与启蒙思想密切相关。‎ ‎28.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A. 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 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 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 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B ‎【解析】‎ 近代的机器“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故A项错误;“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说明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工业生产中迫切的问题,故B项正确;垄断组织出现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故D项错误。‎ ‎29.有学者在评价一项科学成就时指出:它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了一次类似牛顿力学定律出现时所带来的划时代变化。这项成就应该是 A. 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 B.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C. 普朗克的“量子假说”‎ D. 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牛顿力学定律证明了自然界的规律,从物理学上否定上帝地位,“使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世界的认识”发生划时代变化,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定律”推动牛顿力学定律的形成,但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并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A项错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从生物学上否定上帝造人说,对上帝的认识上产生划时代变化,B项正确;普朗克的“量子假说”是物理学对微观世界认识的深入,但在对上帝的认识上并没有产生划时代变化,C 项错误;赫胥黎的“人猿同祖说”是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发展,不具有划时代影响,D项错误。‎ ‎30.曹雪芹的《红楼梦》是深刻反映清朝社会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被誉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这两部“百科全书”的共同之处是 A. 是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 B. 都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特点 C.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D. 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间喜剧》和《红楼梦》都是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所以这两部“百科全书”都具有现实主义文学特点,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对封建社会的无情揭露”只适合曹雪芹的《红楼梦》,故A项错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只适合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故C项错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不是以理性主义为指导思想,也不是理性主义风格,故D项错误。‎ ‎31.20世纪50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 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A. 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 B. 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 C. 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 D. 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 ‎【答案】C ‎【解析】‎ 史料中真实可靠的是第一手史料,如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展览的文字介绍属于对文献的再加工,不是第一手史料,故A项错误;两部经济著作对“每人每月定量”描述不一,故B项错误;馆藏的原始文件属于第一手史料,相对而言比较可信,故C项正确;现有史料只要确定是真实的,就能证明北京市曾经发放过“高脑油”,故D项错误。‎ 点睛: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第一手资料指原创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等,具有证据直接,准确性、科学性强等特点。‎ ‎32.《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文章中提到:“中国的经验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为主。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中,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B. 掌握载人航天技术 C.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D. 成功培育杂交水稻 ‎【答案】B ‎【解析】‎ 注意题目限定“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首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1970年,故A项错误;掌握载人航天技术是在2003年,故B项正确;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故C项错误;成功培育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故D项错误。‎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中国有孔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虽然远隔万里,但却有许多相通的地方。‎ ‎——(德)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黄宗羲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三 ‎ ‎ 200多年前,欧洲兴起中国文化热。在宗教的欧洲,人的心灵是神的奴隶,人们以为心中如果没有上帝,便有罪恶感。然而,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不信仰上帝的国度,人民有着积极向上和快乐的心灵,这促进了理性主义哲学的思考。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民心决定政权的思想,成为民主思想的源头。当时的欧洲,国家主要由皇权和贵族统治,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制度,极为推崇。‎ ‎——《近现代西方哲学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主要思想,并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他们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2)材料二反映了黄宗羲怎样的思想?概括指出这种思想形成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国文化中可供欧洲人借鉴的元素。并分析200年前中国文化热对欧洲的影响。‎ ‎【答案】(1)孔子:仁、礼和中庸。苏格拉底:理性,美德即知识。‎ 相通的地方: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2)思想: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集权(或君主专制独裁)。‎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儒家思想蜕变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精神枷锁。‎ ‎(3)元素: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民贵君轻”思想;公平选官的科举制度。‎ 意义:有益于欧洲反专制、反教权的思想启蒙。‎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主要思想”,回顾所学知识可知,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孔子讲究“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希腊的苏格拉底则重视道德,崇尚理性,提出美德即知识的主张,据此作答即可。第二小问“相通的地方”,根据以上分析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二人的主张,可从注重人的作用(或人本);强调伦理道德等来回答。‎ ‎(2)第一小问“思想”,根据材料中“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即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第二小问“原因”,主要结合黄宗羲所处的历史阶段明末清初进行分析作答,可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别进行阐述。‎ ‎(3)第一小问“元素”,由材料中“中国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得出:儒家文化中的无神论和理性主义;由材料中“儒家文化中君为轻,民为重”得出:“民贵君轻”思想;由材料中“欧洲人对中国通过公开考试在平民中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极为椎崇”得出:公平选官的科举制度。第二小问“意义”,依据上述材料信息的理解并结合当时欧洲的社会环境——反对封建主义,而且欧洲的封建主义主要来自两股势力即封建王权和教权,据此概括即可得出:中国文化成为欧洲启蒙思想运动的一个重要思想动力,成为欧洲知识界反封建和反宗教的利器等。‎ ‎34.(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齐桓公与管仲多次切磋富国之策。管仲提出了“寓税于价”的办法是把税隐藏在商品里,实行间接征收,使纳税者看不见、摸不着,在不知不觉中就纳了税,而且不至于造成心理上的抵抗。在具体办法上,管仲给出简单的七个字:“唯官山海可为耳——只要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就可以了,是为盐铁专卖制度。盐业,管仲实行专卖政策,开放盐池让民间自由生产,然后由国家统一收购。由于控制了盐业的销售和产量,进而控制了价格。齐国的盐销售到别国去,售价可以抬高到成本价的四十倍,国家和商贾都得利颇丰。在冶铁业上,管仲实行国有民营。他首先严厉地强调了国家对所有矿山资源的垄断;之后,政府又控制了铁器的定价权,并对所生产出来的铁器进行统购统销。在这些前提之下,管仲开放冶铁作坊,允许由民间商人自主经营,其增值部分,民商得七成,政府得三成,相当于征收30%的所得税。在这些前提下,由政府控制资源所有权,然后把经营权下放给民间商人,以一定比例分配利润,这就是后世非常流行的“资产国有、承包经营”的雏形。‎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指出管仲盐铁专营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管仲盐铁专营制度的影响。‎ ‎【答案】(1)强调国家对盐铁资源的所有权;国家主导盐铁经营各个环节;部分环节允许商人共同参与,分享利润。‎ ‎(2)有利于国家加强对经济命脉的控制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有利于齐国称霸大业: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唯官山海可为耳——只要把山、海的资源垄断起来就可以了”可知强调国家对盐铁资源的所有权;从材料“由于控制了盐业的销售和产量,进而控制了价格”可知国家主导盐铁经营各个环节;从材料“管仲开放冶铁作坊,允许由民间商人自主经营,其增值部分,民商得七成,政府得三成”可知部分环节允许商人共同参与,分享利润;‎ ‎(2)从管仲盐铁专营制度的特点可以概括影响,如强调国家对盐铁资源的所有权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有利于齐国称霸大业。又如部分环节允许商人共同参与,分享利润可以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35.(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通常派遣大将充任某道行军大总管,统率调自各地的战士远征,战争结束后,往往留兵屯守要地成为军镇,行军大总管随即撤销。随着军事形势的发展,为了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大致在开元中,所有军事长官一律称为节度使。天宝来年共有十个节度使,亦即十大军区。每一节度使有若干军、镇、城,配备定额兵士,发生战争时,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 ‎——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大军区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唐代的大军区制度。‎ ‎【答案】(1)背景: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威胁;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协调指挥需要;行军大总管的实践。‎ ‎(2)评价:兵将合一,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统一指挥,方便协调调动;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农业生产;外重内轻,最终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为后世大军区制提供借鉴。‎ ‎【解析】‎ ‎【详解】(1)从材料“唐初与边境各民族发生战争时”“避免远道征调,明确防御责任,在较大地区有统一指挥,临时性统率远征的行军大总管逐渐演变为大军区的常任最高长官”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2)从材料“各节度诸军或联合相邻诸军就足以防御来侵之敌,不需要中央临时调发军力”“有统一指挥”“边兵强盛,节度使权重巩固了边防,保证了内地的农业生产。但外重内轻的形势既已形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答案。‎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