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50 KB
  • 2021-08-25 发布

吉林省普通高中联合体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友好学校联合体第二十七届基础年段期末联考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 高二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答题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3.考生作答时务必将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将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4.考试完成后,将答题卡上交,其它试卷考生自己留存。‎ 第Ⅰ卷 (选择题 共50分)‎ 一、本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致君唐虞际,淳朴忆大庭”,“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杜甫的这些诗句表达了他对尧舜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向往。春秋战国时期与杜甫这一向往相近的思想学派是 A. 道家 B. 墨家 C. 法家 D. 儒家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杜甫称赞尧舜之治和忠君爱国、爱民的思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关注现实,希望君主施行仁政,像古代尧舜那样的明君一样,以仁政治天下,故D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与题干不符,排除A。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不符,排除B。法家主张法术势,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与题干不符,排除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D。‎ ‎2.这种情形驱使孔子周游于诸朝廷之间,希望寻得一位统治者,能采纳他关于政治的见解……但他对(当时)实际政治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但是,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它们最终还是流行开来”的主要原因是 A. “四书”“五经”被定为学校的教科书 B. 儒家思想经改造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C. 儒学全面汲取了佛教、道教的有益内容 D. 孔子的主张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求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儒家思想“最终还是流行开来”指的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成为正统和主流思想,这是因为他宣扬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的需要,B正确。A项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宋明理学汲取了佛教、道教的有益内容,与题意不符,C错误。法家学说的主张顺应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需求,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判断题干所述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哪一阶段。由“最终还是流行开来”,可知当时儒家思想成为了社会思想的主流,即可判断出是董仲舒的新儒学。‎ ‎3.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 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 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 德礼相较于刑罚无足轻重 D. 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说明唐代法律主张在治国方面德礼和刑罚相互配合,对政教皆不可缺,这实际上体现了在治国方面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皆有重要作用不可偏废,即“外儒内法”特征,D项正确;A B C三项表述与材料不相符合。故选D项。‎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复兴儒学运动 ‎4.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晚明风气流于空谈,个个坐而论道,故顾、黄、王提倡经世致用。他们批判的是儒学中不好的一部分,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儒学,他们根本上是儒学的继承者,总之批判是为更好地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5.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 天下为公 C. 民为邦本 D. 民贵君轻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体现黄宗羲限制君权、天下为公的思想,故B正确;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排除A;材料信息也不能体现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的思想,排除CD。‎ ‎6.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 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 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 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 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东晋的儒者陶渊明、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东晋僧人慧远三人属于不同时期的人物,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故事的虚构,表明儒道佛三教文化的共依共存,体现了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A项正确;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发生于西汉,时间不吻合,排除;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材料联系不大,C项排除;D项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宋尤其是宋代风格以写意为主,排除。故选A。‎ ‎7.《宋史》中出现了一些人物的名字,如王克己、张先忍、陈从信、钱端礼、张忠恕等。从中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 A. 佛学 B. 理学 C. 道学 D. 法学 ‎【答案】B ‎【解析】‎ ‎【详解】“克己”“先忍”“从信”“忠恕”等符合宋朝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故B正确;佛学、道学、法学与“克己”“先忍”“从信”“忠恕”无关,排除AC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克己”“先忍”“从信”“忠恕”,联系所学宋朝理学思想的内容分析解答。‎ ‎8.我们之所以把希腊的智者学派等称为近代人文主义的起源的主要依据是 A. 开始冲击欧洲中世纪封建神权黑暗统治 B. 最早的确立起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系 C. 已逐渐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D. 发现了肯定现世生活和肯定人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不再思考世界万物的本原这些问题,首次将目光转向对人类社会的关注,肯定现世生活和人,故D正确;A是文艺复兴,排除;智者学派很少有系统著作传世,所以他们并没有确立起了人文主义思想体系,排除B;智者学派产生于奴隶社会,不可能反映资产阶级的世界观,C错误。‎ ‎9.有人说,苏格拉底和我国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做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做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氏和孔子确有不少类似之处。孔子和苏格拉底思想的主要区别是。‎ A. 推崇君主权威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重视道德的意义 ‎【答案】A ‎【解析】‎ ‎【详解】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苏格拉底强调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孔子首倡私人讲学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思想,苏格拉底强调美德即知识;孔子强调以德治民,克己复礼,苏格拉底希望重塑雅典人的价值观,BCD三项都是二者的相同点,排除。孔子推崇君主权威,而苏格拉底主张民主,故A项符合题意。‎ ‎10.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选择的依据最可能是 A. 宫廷舞和京剧 B. 话本和小说 C. 风俗画和文人画 D. 元曲和杂剧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风俗画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产物,是市民艺术,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是士大夫画,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C项正确;宫廷舞宋代以前就很兴盛,京剧属于市民艺术形式,故A项错误;话本和小说都属于市民文学,和城市商品经济发展有关,故B项错误;元曲和杂剧也都属于市民艺术,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11.明代江南文人热衷于著书,其内容往往都迎合图书市场的需要。此时的热销书大致分为三类,一是为科场考试服务的,二是供市民休闲消遣的,三是反映社会各领域生活热点的。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江南地区 A. 城市经济居于全国之首 B. 宽松舆论环境下文人思想活跃 C. 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较高 D. 出版印刷行业利润丰厚 ‎【答案】C ‎【解析】‎ 题干提到的是江南地区图书热销与文人热衷于著书,不能直接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故排除A;明朝时期厉行思想专制,不能说当时舆论环境宽松,故B不符合史实;题干提到的热销书适合各个阶层的需要,所以说明当时江南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高,故选C;如果说出版印刷行业的利润丰厚,题干应该是出版印刷行业如何热衷于出版印刷的信息,而主要不是从文人热衷于著书角度,故排除D。‎ ‎12.魏源《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载:“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且不四载即受代。”“议事听讼,选官举贤,皆自下始,众可可之,众否否之,……三占从二,舍独徇同;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材料反映出魏源 A. 肯定英国政治制度的优点 B.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C. 开始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 D. 传统夏夷观念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英国保留了世袭君主,所以根据题干中“外大西洋墨利加洲总叙”“公举一大酋总摄之,匪惟不世及(世袭)”可知其描述的是美国共和制度,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抵抗西方侵略,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探索西体中用的途径,故C项错误;题干中“即在下预议之人,亦先由公举,可不谓周乎?”说明魏源对美国共和制持肯定的态度,说明其传统的夷夏观念发生了变化。故D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思想的萌发·魏源思想 ‎13.1840年后,中国信西教之徒在农村往往是舆论所鄙视的下层人物,缙绅之流几乎以异类观之,而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这说明 A. 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 B. 市民思想开放对西方宗教宽容 C. 传统观念受冲击程度存在差异 D. 宗教信仰与民众经济状况相关 ‎【答案】C ‎【解析】‎ ‎【详解】近代以来,沿海城市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要早,思想开放,而农村特别是偏远农村依然处于保守和封闭状态,所以对中国信西教之徒的态度存在差异,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和农村对中国信西教之徒态度的差异,不能得出西方宗教对农村影响超过城市,排除A;根据“知识分子也常以平和之气作些记述”,说明城市知识分子对城市教徒的态度,无法体现市民的态度,排除B;农村信西教的是下层人物,城市教徒却常有社会上层分子,可见经济状况不是宗教信仰的主要原因,排除D。‎ ‎14.孙中山在晚年时感悟到:“当文为维护共和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才意识到自已的孤单;俄国革命胜利,才深感人民群众力量之伟大。……盖今日革命,非学俄国不可……我党今后之革命,非以俄为师,断无成就。”下列举措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 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B. 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提出“耕者有其田”‎ C. 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 D 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俄国革命胜利,才深感人民群众力量之伟大”可知,1917年十月革命后,孙中山已经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力量,而颁布《临时约法》是1912年,C时间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在孙中山晚年他意识到了群众力量强大,将原来的三民主义重新阐释为新三民主义,体现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在新三民主义中,孙中山将民生主义进行重新解释,提出“耕者有其田”,体现“扶助农工”政策,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此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体现了他“联共”政策,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5.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 A. 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B. 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 C. 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D. 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可以看出毛泽东提出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即放弃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故D项正确;“湖南暴动”指秋收起义,“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说明题干所述应该发生在秋收起义前,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强调革命道路问题,并未涉及“农民问题”和“革命方式”,故 BC项错误。‎ ‎【点睛】解题时注意“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 ‎16.在胡适看来,中国人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虽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可见,胡适主张 A. 反对传统,全盘实现文化西化 B. 中体西用,将西方文化中国化 C. 坚守传统,抵制资产阶级文化 D. 中西结合,重构中国的新文化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我们应当怎样才能以虽有效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表明胡适主张中西结合,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保存和发展本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从而重构中国的新文化,故选D。材料没有体现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抵制,排除AC;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主次问题,排除B。故选D。‎ 点睛:高中历史教材中由两处地方涉及胡适。新文化运动期间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但又往往扣以全盘西化的帽子。其次是“问题”与“主义”之争,反对革命,主张资产阶级改良。若先入为主,容易选A;B属于洋务派,C和胡适的阶级属性不符,排除,本题以文字材料还原胡适的中西方文化的态度。‎ ‎17.梁启超是近代历史上“多变”的典型,经常处在“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战”的状态。除梁启超外,康有为、严复、孙中山等很多人均是“多变”的代表,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这在本质上体现了 A.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迅速 B. 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 C. 西方文化冲击日益深入 D. 旧民主主义革命陷入绝境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列举了梁启超、康有为、严复、孙中山多变”的现象,并认为“这几乎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普遍现象。” ,其根源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剧烈。故选B。‎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顺乎世界的潮流·维新变法思想 ‎18.“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这反映了孙中山 A. 对社会财富再分配的民生思想 B. 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 C. 建立英国式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愿望 D. 承认地方享有高度自主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可知,孙中山关注民生,属于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主张对社会财富进行再分配,故A正确;中共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孙中山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排除B;孙中山学习美国的政体模式,并非英国,C错误;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9.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能验证这一说法的理论是 A.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B.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C. 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D. 爱因斯坦相对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爱因斯坦相对论认为时间不是绝对不变的,而是相对的,可以相互转化,“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这种说法正是体现了时间的相对性,故D正确;牛顿认为时间是绝对的,不符合“天上一日,地上一年”,排除AB;普朗克的量子理论没有涉及时间的属性问题,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天上一日,地上一年。”联系所学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内容分析解答。‎ ‎20.19世纪,英国诞生的一项伟大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万物”的流言,将越来越多的人从宗教神学的无知、愚昧和落后中解放出来。该理论是 A. 经典力学 B. 生物进化论 C. 量子论 D. 相对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世纪,英国……理论,戳穿了‘上帝创造万物’的流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1859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故B正确;经典力学属于牛顿,也不属于19世纪,故A排除;量子论和相对论在20世纪,不符合题意,故CD排除。‎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19世纪,英国……戳穿了‘上帝创造万物’的流’”,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意义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1.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1800年的l000万吨,猛增到1856年的6000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蒸汽机的推广 B. 相对论的提出 C. 内燃机的出现 D. 发电机的发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00到1856年英国煤炭消费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蒸汽机的应用和推广,A项正确;相对论的提出是在20世纪初,B项错误;内燃机和发电机的发明都是在19世纪后期,并且都与煤炭消费无关,CD项错误。‎ ‎22.英国学者李约瑟在评论《九章算术》时说:“从它的社会根源来看,它与官僚政府组织有密切联系,并且专门致力于统治官员所要解决的问题,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 A. 重实用 B. 重理论 C. 重民众 D. 重实验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土地丈量、谷仓容积、堤坝和河渠的修建、税收、兑换率”体现了我国古代统治者注重农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围绕着农业,为农业而服务,因而我国古代科技是应用科学,注重经验的总结,重实用,故A项正确;“为数学而数学的场合极少”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科技缺乏理论探索,而西方科技重理论,重实验,故B项排除;重民众这是历代以来科技都应注重的地方,与题意不符,故C项排除;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我国古代科技注重实验,不符合题意,故D项排除。‎ ‎23. 1521年有教皇代表与马丁•路德辩论说:“信仰无法安稳地奠基于《圣经》,因为《圣经》就像软蜡一样,可以让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他们的主要分歧在于 A. 教会是否腐败 B. 信仰是否必要 C. 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 《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材料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依据题干所给材料判断。材料叙述了:教皇代表认为《圣经》不能作为信仰的基础,因为“每一个人随兴所至地扭或拉”。故D项符合材料原意。A项“教会是否腐败”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故A项错误。以教皇为代表的传统基督教认为“因行称义”,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新教认为“因信称义”,因此这两派在“信仰上帝”上没有分歧,B项错误。C项“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同样不是材料叙述的内容,故C项错误。‎ 考点定位】考查欧洲宗教改革 ‎24.卢梭说:“国家最高权力属于全体人民,人民是国家主权的主体拥有者和行使者,主权是完全绝对的、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正如主权是不能转让的一样,主权也是不能代表的。”材料反映了卢梭 A. 天赋人权的思想 B. 直接民主的思想 C. 代议制民主思想 D. 社会契约的思想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主权永远不可转让,并且主权者只是一个集体的生命,所以只能由他自己来代表本人。”强调主权只能由自己来代表本人行驶主权,可以得出其强调的应为直接民主,所以选B。其他选项均不是卢梭的观点。‎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专制下的启蒙·卢梭 ‎【名师点睛】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 人文主义与理性主义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都是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指导思想,它崇尚理性,向往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追求个人的自由和解放。‎ ‎25. 一批同学去看书画展,导游在介绍时说:“这幅画使用了光与色的组合,使画面上的旭日、河水、晨雾、小舟、远方的景物随着光色的变化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对这幅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这幅画是《清明上河图》 B. 这幅画属于印象派画作 C. 这幅画是毕加索的作品 D. 这幅画的作者是英国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依据所学可知,印象派画作的作品风格是注重光与色的组合,从而随着光色的变化交相辉映,给人以特有的整体感。故题干材料所描述的正是印象画派的特征,所以应选B。‎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印象派画派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18世纪中叶,曹雪芹的《红楼梦》问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灿烂的艺术丰碑。此后,对《红楼梦》的研究不断展开,逐渐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红楼梦》的批评与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1754年至1901年。……‎ 第二阶段是1902年至1949年,这是现代红学的开端。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出版《石头记索隐》,继承了清中期以来对《红楼梦》研究的思路。1921年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发表《红楼梦考证》,观点正好与蔡元培相反,两人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胡适使用“科学”、“实验”等方法考证《红楼梦》,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真正形成了一个学术流派,开启了现代红学的研究。‎ 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1954年,毛泽东写下了《关于〈红楼梦〉研究问题的信》,亲自领导和发动了对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胡适思想的批判运动,开了建国后将不同学术观点之争同政治斗争联系起来的先河。此后,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 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标志,《红楼梦》研究与海外红学合流而相呼应,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据陈维昭《红学通史》等 ‎(1)明清时期,以《红楼梦》为代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迅速。请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其原因。‎ ‎(2)蔡元培与胡适关于红学的争论体现了当时北大的什么办学方针?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胡适“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 ‎(3)根据材料指出红学研究第三到第四阶段的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4)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学术研究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原因:①封建专制腐朽没落;②理学僵化、文化专制使部分文人将精力发挥在小说创作上;③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发展;④市民阶层壮大;⑤小说本身所具有的趣味性、故事性使其具有广泛的流传性;⑥印刷术的不断进步;‎ ‎(2)方针: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背景:北大宽松的学术氛围;新文化运动宣传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提倡民主和科学);对传统文化和研究方法的批判、反思(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胡适海归运用西方先进的学术研究方法;新型知识分子群体形成 ‎(3)变化:从单一的阶级斗争分析法到研究的多元化。‎ 原因: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拨乱反正);兴起思想解放运动;实现改革开放;恢复双百方针;重视海外研究成果,国际交流频繁;‎ ‎(4)因素:政治氛围;学术氛围;时代背景;学术者的思维方式;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等;(答出一个给2分,答出两个要点以上给3分,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文学是一定时期社会特征的反映。明清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结合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考生可以从经济、政治、思想、阶级、科技等方面分析小说呈现繁荣局面的原因。‎ ‎(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1917年,蔡元培到北京大学任校长,他采取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联系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有关史实和胡适的学术研究方法分析胡适“开启现代红学研究”的主要思想文化背景。‎ ‎(3)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第三阶段自1949年至1978年,用阶级斗争分析法研究《红楼梦》成为红学的主流;第四阶段自1978年至现在,由于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重新贯彻双百方针,实行改革开放,红学研究从而进入了一个更加彻底的多元化时代。‎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比较难。该问属于开放性的问题,考生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如政治氛围;学术氛围;时代背景;学术者的思维方式;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等都会影响到学术研究。‎ 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文学成就·明清小说;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双百方针的提出 ‎27. 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的出名主要是由于他的学说,即“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 ‎——罗素《西方哲学史》‎ 材料二 下面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 材料三 灵魂得救只须靠个人虔诚的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的繁琐仪式。上帝的恩典是上帝给人的礼物,只有上帝才能赦免罪人。信徒得救不靠行为,全凭信仰。要得救上天堂,不靠教会或行善,更不靠赎罪券。‎ ‎——《路德选集》‎ 材料四 中国近代军事学家、政论家蒋百里著《欧洲文艺复兴史》后,梁启超评价说:“然则此书者,吾不敢径指为百里所得之曙光,然吾有以窥其求曙光所由之路也。……吾证其为极有价值之作,盖述而有创作之精神者也。”金宝山也评论道:“蒋百里撰写的《欧洲文艺复兴史》是我国人士所撰有关文艺复兴的第一本著作。……蒋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合时代精神。”‎ ‎(1) 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的学说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思想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关系。‎ ‎(3)材料四中的评论者认为文艺复兴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他们又是怎样认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的?‎ ‎【答案】(1)他是普罗泰戈拉。(1分)进步性是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局限性是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4分)‎ ‎(2)相似之处: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或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都抨击教会。(2分)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1分)‎ ‎(3)作用: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解放思想、寻求救国道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分)认识:文艺复兴的精神实质是民主、科学。(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人文主义起源的分析与掌握。回答时一方面要结合所学,另一方面要紧扣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如材料“人是万物的尺度”,由此可知此人是普罗泰戈拉。联系所学回答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分析与掌握。依据所学可知,材料二、三分别反映的是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都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不同程度地对教会进行了批判,是近代西方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而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提供了思想条件,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继承与发展。‎ 第(3)问,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艺复兴运动影响的分析与认识。回答第一小问时要注意联系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相关史实,如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等分析回答“作用”。结合材料“……蒋百里在文中提出的‘人之发见,世界之发见’两点,正是‘民主、科学’的生动注脚,符合时代精神。”归纳总结。‎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智者运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二者的关系;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新文化运动•维新变法与新文化运动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罗马之亡,民族主义兴,而欧洲各国以独立。洎自帝其国,威行专制,在下者不堪其苦,则民权主义起。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世界开化,人智益蒸,物质发舒,百年锐于千载,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二十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场时代也。‎ ‎——摘自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二: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开幕词》‎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原因。并指出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理论建设的主要贡献。‎ ‎(3)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在发展经济和统一祖国方面提出了哪些创新的观点?‎ ‎【答案】(1)原因: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主张的失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影响: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理论: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3)创新的观点:发展经济方面:进行改革开放,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祖国统一方面:一国两制的提出.‎ ‎【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十八世纪之末,十九世纪之初,专制仆而立宪政体殖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鸦片战争后各种变法救国主张的失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等方面概括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的原因。再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等方面指出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 ‎(2)本题根据材料二“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角度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的主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毛泽东思想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理论建设的主要贡献。‎ ‎(3)本题据材料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国两制等方面回答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在发展经济和统一祖国方面提出了哪些创新的观点。‎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