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00 KB
  • 2021-08-25 发布

2020高中历史 第3单元第4单元 20世纪以来中国的重大思想阶段综合测评 北师大版必修3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阶段综合测评(第三、四单元)‎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这个思想是谁在什么书中最早提出来的(  )‎ A.魏源《海国图志》   B.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 C.容闳《西学东渐记》 D.洪仁玕《资政新篇》 ‎ A [由题目中的信息“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可知此应为1842年魏源编撰出《海国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的史实,故选A项。]‎ ‎2.“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为实现此梦想,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  ) ‎ ‎【导学号:14322213】‎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 D.民主与科学 B [解读材料可知,该思想提出的目的是对抗太平天国运动和西方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局势,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为了反抗西方的侵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的中国人要求申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C项错误;辛亥革命后,封建思想依旧根深蒂固,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宣传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D项错误。]‎ ‎3.郭嵩焘说:“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这表明他(  )‎ A.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 B.批评洋务派与日本在学习西方问题上都没有触及根本 C.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学习西方技术 D.认为既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D [中国的洋务运动只学习西方的器物(即是材料中标注的“专注造船、制器、练兵”),是作者观念中的“末业”,作者观点中的本业是指“政教”,是西洋的政教,不是中国的纲常伦理,故A、C两项错误;作者在批评洋务派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表明了他不仅要学习西方技术,又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观点,故B项错误,D项正确。]‎ ‎4.早期维新思想同鸦片战争时期新思想的主要不同是(  )‎ - 12 -‎ ‎ 【导学号:14322214】‎ A.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 B.学习外国的军事技术 C.学习外国的政治制度 D.借鉴外国经验,探索救国之路 C [新思潮主要是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关心时局,寻求御侮之道,其具体之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要是学习外国军事技术,不涉及政治制度。而早期维新思想在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综上可知,C项符合题意。]‎ ‎5.“一般来说,当帝国的权利来自一个人时,它便软弱;而当它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如果学者、商人和老百姓都能关心民族的危机,那么这样的人民将是聪明的,否则就是愚昧的。”这种观点的最早倡导者应该是(  )‎ A.鸦片战争中的新思想的代表 B.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 C.甲午战争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 D.新文化运动中激进的知识分子代表 C [由题目中的信息“当帝国的权利来自……千百万人民时则强大”可知该倡导者主张实施君主立宪制政体,故排除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与科技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A项及均主张实施民主共和政体的B、D两项。]‎ ‎6.19世纪90年代末,某著述刊出后,在当时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被守旧顽固派攻击为“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的叛逆之作。该著述是(  )‎ A.《海国图志》 B.《孔子改制考》‎ C.《变法通议》 D.《天演论》‎ B [根据材料中“明似推崇孔教,实则自申其改制之义”等信息可得出其阐释的是借助孔子的外衣,宣扬西方科学技术,与《孔子改制考》内容相一致,B项正确。]‎ ‎7.1907年,张之洞在湖北武昌成立存古学堂,并给清王朝上了《保存国粹疏》,声称当时“道微文敝,世变愈危”,只有“存国粹”才是“息乱源”的最好办法。材料表明张之洞的目的是(  ) ‎ ‎【导学号:14322215】‎ A.推动洋务运动的发展,自强求富 B.抵制革命思想的传播,阻止革命 C.维护民族的传统文化,引进西学 D.继续维新思想的宣传,预备立宪 B - 12 -‎ ‎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息乱源”是其目的,而当时国内正出现了革命思想和反清斗争,故选B项;A项错误,因为洋务运动已经失败;C项没有涉及维护传统文化的目的,与“息乱源”无关;D项错误,维新思想提倡发展西方民主制度。]‎ ‎8.有学者认为,康有为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这已经预示着后面将有更加猛烈的风潮,不仅包括政治革命,而且包括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 ‎【导学号:14322216】‎ A.清王朝的合法性遭到维新派怀疑 B.维新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C.激进变法有助于革命思潮的萌发 D.维新变法更有利于推进社会进步 C [材料“康有为颠覆了儒家的正统经学史学”说明他在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为后来的革命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维新派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上进行政治改革,故A项错误;维新变法是一场不成功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群众基础有限,故B项错误;维新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实践证明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故D项错误。]‎ ‎9.西方共和观念传入中国后,当时的人们认为“共和”必须包括对政府权力的宪政约束。据《新青年》中“共和”、“民主”两词的使用频率统计,“民主”一词的使用次数在1918年时还远远少于“共和”一词,而从1919年1月开始反超“共和”。上述变化反映(  )‎ ‎ 【导学号:14322217】‎ A.民主启蒙思想的影响深入人心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五四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D.先进知识分子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失望 D [解答本题时注意把握时间信息“1919年1月”,由此可排除B、C两项;A项不符合史实;故选D项。]‎ ‎10.某历史研究机构在研究中国近代史上某一运动时对该运动做出了如下描述:‎ (1)是对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弥补了辛亥革命缺少思想启蒙的最大缺陷 (3)开启了由“价值重估”到“社会改造”的政治化转向 该运动(  ) ‎ ‎【导学号:14322218】‎ A.是中国最早的思想解放运动 B.铲除了封建正统思想 C.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平衡 D.弘扬了民主科学思想 D - 12 -‎ ‎ [解读材料可知,材料论述的是新文化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A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只是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项错误;新文化运动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错误倾向,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使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D项正确。]‎ ‎11.下列著作、报刊反映了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进程。其中对中国民众的求学、婚姻等社会观念影响最大、最深的是(  )‎ ‎ 【导学号:14322219】‎ A.《海国图志》 B.《资政新篇》‎ C.《民报》 D.《新青年》‎ D [材料中“对中国民众的求学、婚姻等社会观念影响最大、最深”是解题的关键信息,而《海国图志》是一部详实的著作,介绍并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但对于婚姻方面涉及较少,故A项排除;《资政新篇》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革命纲领,主要介绍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民报》主要宣传革命理论和西方资产阶级的民权政治,与题意无关,故C项排除;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判断应该是新文化运动,其报刊为《新青年》,故D项正确。 ]‎ ‎12.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五四新青年知识群体为何放弃“自由主义”》一文中说:“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不仅仅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而影响到对《凡尔赛和约》的解释,而且还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历史记忆,进一步冲击中国知识分子对未来观念的建构。”一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 ‎【导学号:14322220】‎ A.从宣扬科学到反思“科学万能”说 B.从学习西方社会制度到质疑其制度 C.从盲目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即1918年以后,此时正值新文化运动后期,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加快,成为新思想主流,并深刻影响到此后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反思‘科学万能’说”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不符合新文化运动后期史实,排除;C项“回归传统文化”的说法不符合新文化运动后期史实,排除。]‎ ‎13.《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 ‎【导学号:14322221】‎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 12 -‎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D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没有明确反帝,这与材料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提到清政府的民族压迫政策,排除B项;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和材料“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相符,故选。]‎ ‎14.孙中山以为“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为此,孙中山(  ) ‎ ‎【导学号:14322222】‎ A.反对学习欧美   B.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主张平均地权 D.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C [由题干信息可知,孙中山认为欧美国家虽然整体实力比较强大,但其民实困、社会革命其将不远。题干反映孙中山认识到欧美国家贫富差距等社会流弊,故是民生主义,故C项正确;A项“反对”说法错误,应是主张学习;B项说法正确,但指的是民权主义,不符合题意;D项“明确”说法错误,题干也无从反映。]‎ ‎15.孙中山说:“能开发其生产力则富,不能开展其生产力则贫。以前为清政府所制,欲开发而不能,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最符合孙中山本意的是(  ) ‎ ‎【导学号:14322223】‎ A.发展社会经济,倡导社会公平 B.抓住历史机遇,大力发展生产 C.倡导排满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D.反对私人资本,防止贫富悬殊 A [根据材料“今日共和告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即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可知,孙中山在共和告成以后主张发展产业,但又担心资本家将从此“以出是也”,所以要倡导社会公平,故A项正确。]‎ ‎16.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D [材料只是提供了民权的内涵,只是共和国建立的一方面,故A项错误;材料只能体现民享思想,以偏概全,故B项错误;民权问题与民族问题联系不大,故C项错误;孙中山对民权做出具体阐释,明确了人民的权利,故D项正确。]‎ - 12 -‎ ‎17.新三民主义能够成为实现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政治基础,主要是因为新三民主义(  )‎ A.明确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B.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 C.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D.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建议 C [根据材料关键词及所学知识可知,A项错误,因为新三民主义不仅仅有了明确的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还提出了反封建的内容,这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故而它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故选C项;B项属于民生方面,与政治无关;D项是合作的表现。]‎ ‎18.“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材料描述的理论是(  ) ‎ ‎【导学号:14322224】‎ A.新三民主义 B.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C.城市中心论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 [由题目中的信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革命实践,为中国革命在城市遭到失败后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可知此应为国民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的史实,故选B项。]‎ ‎19.美国战地记者斯诺访问延安后,他把中国共产党提高到了生气勃勃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的地位,批驳了所谓中共不过是从属于莫斯科之傀儡的看法,断言中国人已发展了一种独一无二的、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的局面开创于(  )‎ A.国民革命时期 B.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C.全面时期 D.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B [材料中“土生土长的共产主义”是指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指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这种现象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既已出现,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产生,故B项正确。]‎ ‎20.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 ‎【导学号:14322225】‎ A.中共七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中共十二大 A [在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选A项。]‎ - 12 -‎ ‎21.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做‘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导学号:14322226】‎ A.毛泽东主张中国最终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毛泽东主张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C.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坚持“两步走”战略 D.《新民主主义论》使毛泽东思想上升为指导思想 C [根据材料“《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那就是空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故选C项;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D项表述本身错误。]‎ ‎22.1992年5月,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对中国探访,问到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之后中国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人们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告诉他,最大的变化是思想观念的变化。在这一“变化”影响下,中国(  )‎ A.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颁布并施行《义务教育法》‎ C [A、B、C、D四项分别发生于1978年、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1992年10月、1986年。故排除均早于题目中“南方谈话”发表的时间“1992年春”的A、B、D三项。]‎ ‎23.1977年9月,邓小平在会见英籍华人作家韩素音时说:“中国人是聪明的,再加上不搞关门主义,不搞闭关自守,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研成果作为我们的起点,洋为中用,吸收外国好的东西,先学会它们,再在这个基础上创新,那么,我们就是有希望的。”邓小平的这段话(  ) ‎ ‎【导学号:14322227】‎ A.要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B.正式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 C.开始抛弃意识形态外交 D.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D [邓小平的这段话强调了对外开放,与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故A项错误;1977年的中国还未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主张抛弃意识形态,“吸收外国好的东西”,但无法推断是此时才开始,故C项错误;邓小平主张对外开放,学习世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遵循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故D项正确。]‎ - 12 -‎ ‎24.延安13年与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个扭转乾坤的“黄金时代”。这两个时代的共同标志是: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局面。主要表现分别是(  )‎ A.确定“和平”“民主”方针、确立“依法治国”方略 B.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形成 D.毛泽东思想成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 D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时代的宏观概括,故D项正确。]‎ ‎2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国际形势有关,主要是指(  ) ‎ ‎【导学号:14322228】‎ ‎①世界多极化趋势明显 ②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 ‎③大规模争霸战争不断 ④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C [世纪之交,江泽民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背景包括①②④,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6题 14 分,第27题 12分,第28题 12 分,第29题 12 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导学号:14322229】‎ 材料一 “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严重思想障碍。总理衙门大臣奕等就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识时务”。奏折说:“西洋各国,雄长海邦,各不相下者无论矣。若夫日本,蕞尔国耳,尚知发愤为雄、独中国犯于因循积习,不思振作,耻孰甚焉!”“凡百工技艺、视为鄙事,聪明之士,不肯留意于其间,此所以少专家也。重儒学轻艺事,文武两途,舍‘章句弓马’未由进身”。读书人穷读四书五经,与实用技术“隔膜太甚”。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破拘挛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仿西法”,重视学习、研究技艺,激励掌握技艺的人才。京师同文馆聘请英、法、俄、德四国教师,分馆教授英语、法语、俄语、德语。后来增设的算学馆、格致馆,教授的西学课程有各国地图、史略、机器、万国公法、富国策等。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创办初期,曾国藩聘请英国伟烈亚力、傅兰雅、玛高温三人专译“有俾制造书”,译出汽机发轫、汽机问答、运规约指、泰西采煤图说等。以后,该局陆续访购西书数十种,厚聘“西士”,选派局员,相与口述笔译。其中,有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等。至光绪元年(1875年),计译出40余种,刊印24种。‎ ‎——摘编自《论清代洋务官员的思想近代化》‎ - 12 -‎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严复《原强》(189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意义和相关历史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思想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并说明其历史意义。(6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批驳那种‘以中国之人师法西人为深可耻者’是‘不识时务’”“重儒学轻艺事……改变这种状况”“请英、法、俄、德四国教师,分馆教授……西学课程”“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聘请英国人专译‘有俾制造书’,译出西书数十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第二小问,根据“‘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是我国传统的对外观念,这是通向近代化大门的严重思想障碍”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2)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归纳严复主张说明进步之处;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学习西方程度的深入,推动思想解放,有利于维新变法等方面归纳。‎ ‎[答案] (1)意义:突破了“夷夏之防”和“华夷之辨”的传统对外观念,迈出向西方学习重要步伐;批判重儒轻艺的传统技艺观,提倡经世致用,推动思想近代化;通过新式学堂、聘请外教、派遣留学生等方式培养大量新式人才,推动教育近代化;组织编译外文书籍,进一步引进和传播西学;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推动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筹划了近代海防,推动军事的近代化。背景:传统华夷观念和技艺观念严重束缚着国人的思想;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给清朝统治带来严重危机;西方列强侵华客观上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2)进步: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意义:有助于向西方学习的深化,促进思想启蒙;推动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 ‎27.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导学号:14322230】‎ 材料一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 12 -‎ 材料二 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十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一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个三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4分)‎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4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其次为政治……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并结合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所学知识,概括总结陈独秀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的三阶段及其实践的主要表现和结果。第(2)问,根据材料二“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结合中国近代社会特征的相关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艰难的主要原因。第(3)问依据题干中学者所提的“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观点,理解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的状况;据此综合材料一、二的有关信息,分析阐释对上述学者观点的具体理解,包括近代中国文化碰撞交流的教训及应持的正确的态度。‎ ‎[答案] (1)三个阶段:①学术觉悟;林则徐、洋务派“师夷长技”(或答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尤其是军事科技;结果失败。‎ ‎②政治觉悟;维新派、革命派效仿西方政治制度,进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结果都失败了,未能拯救中国。‎ ‎③伦理觉悟;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和民族觉醒,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原因:①政治:专制制度(或皇帝制度)的阻碍。‎ ‎②经济: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③思想:儒家思想的影响根深蒂固或传统文化思想的制约。‎ ‎(3)理解:材料一、二及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说明,全盘西化不行,全盘传统化也不行。应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开拓创新;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导学号:14322231】‎ - 12 -‎ 材料一 “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孙中山: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 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 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4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4分)‎ ‎[解析] 第(1)问的第一小问,从“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可知原因是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第二小问,要求的是思想成果,可知是孙中山的理论思想,即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第(2)问的第一小问,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历史意义表述即可;第二小问,“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意为“农村包围城市”对当今社会有重要影响,从“农村包围城市”形成的根源、主要内容、理论特点,阐述对当今社会的影响。第(3)问的第一小问,从“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可知内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可知内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小问,材料一、二体现出推翻封建制度,进行民主救国斗争,材料三体现出振兴民族经济,故三者共同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 ‎[答案] (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 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 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导学号:14322232】‎ - 12 -‎ 材料一 三民主义就是针对着当时中国所面临急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提出了革命主张。……在三民主义这一革命纲领的指导下,孙中山和一批批爱国志士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并最终成功领导了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辛亥革命。‎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具体问题,在中国革命问题上提出一系列正确的观点……七大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一切工作的指针。‎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三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人民日报社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民主义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分别是什么?三民主义指导下的辛亥革命是怎样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 (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胜利道路、革命的两个步骤及革命发展前景的基本主张。(4分)‎ ‎(3)根据材料三,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党的哪一次重要会议为起点逐步开创的?邓小平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4分)‎ ‎[解析] 第(1)问要求概括指出三民主义所解决的问题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它所解决的问题可从其内容来回答。而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主要是回答辛亥革命的意义。第(2)问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立足了国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而革命的两个步骤主要是回答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内容。革命发展前景,指的是最终的革命目标,即建立什么样的社会。第(3)问应着眼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关于邓小平的贡献,可从邓小平理论的内容来回答。‎ ‎[答案] (1)问题:民族独立;民主共和;人民的生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2)道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或农村包围城市)。步骤: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前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 ‎(3)起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贡献:提出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