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
1.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2.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他提出的这一理论( )
A.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
B.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
C.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
D.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4.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5.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
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
6.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òu)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
B.在目标上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
C.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D.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7.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
A.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D.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8.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这段话主要表明他主张( )
A.君主立宪 B.法律至上 C.社会契约 D.三权分立
9.在西方近现代文化史上,英国某文学家从写印度的故事和关于英国的诗歌转而写作儿童文学,后来又转向描写野生动物、社会讽刺和关于船舶机器以及想象的越洋空中旅行的故事。时人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说:“只有艺术家才能使成人读者对关于动物行为和机器的书读得津津有味。”这一评价反映了当时( )
A.西方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 B.进化论促进了人类思想解放
C.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赞美 D.现实主义文学引发社会共鸣
10.主张“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并用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描 写 和深刻批判,来引起人们对现存的永世长存的怀疑和期望社会、人性的改良”。具有这一 创作精神的是( )
A.雨果 B.贝克特 C.雪莱 D.巴尔扎克
11.《郑观应集》记载: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界一式,以便往来。材料表明租界( )
A.激发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向往
B.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扩张的结果
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闭状态
12.“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13.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
A.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B.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D.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同时日本人在东部沿海的进攻又削弱了蒋的政府,毛泽东逐渐扩大了他的力量。”在上述观点所体现的时期或时段里,毛泽东发表的重要论著最有可能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十大关系》
15.“相对论也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它不仅仅是物理学本身的革命,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思想领域的深刻震动和反思。它影响了整个科学,影响了整个世界。”这说明相对论( )
A.有利于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B.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C.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D.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
16.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題20分,第32题20分,共计52分)
17.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之中最重要的一条脉络,从先秦孔孟的创立形成到宋明朱王的继承发展再到现当代中国新儒学的兴起,儒家思想一直都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起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思想是西方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从古希腊文明到文艺复兴再到现当代西方各个思想流派,人文思想都是贯彻始终。
﹣﹣摘自《文明之旅》
材料二: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产生源头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差异。
(2)据材料二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是社会进步的缩影。公司宛如种子,只要触碰到市场的土壤,便要生根发芽,它在无声无息中助推了大清王朝的覆亡。公司还瓦解了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逐利、平等、竞争等思想和理念为公司的发展传经布道,而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等级和抑商等意识终被抛弃„„但是,自始至终中国公司都没有“触碰到”西方市场经济的优质土壤。
﹣﹣薛金福、詹志方《公司的力量(中国篇)》
材料二: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
”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1)材料一中作者概述了“公司”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如何理解“自始至终中国公司都没有‘触碰到’西方市场经济的优质土壤”?
(2)评价材料二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2016-2017学年广东省东莞市高二(上)期末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涂入答题卡内.)
1.西周社会的运转,所依靠的是两项权力原则:刑和礼。礼的应用范围只限于贵族,刑的应用范围是普通百姓。针对这种现象,春秋战国时期,有学者认为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君主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该学者所属的学派是(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考点】百家争鸣.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的思想主张.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春秋、战国时期亦称之为刑名、刑名之学.其思想源头可上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法家在《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
【解答】依据材料“社会没有阶层高下之分,在法律和统治者面前人人地位都一样”可以看出隐含法治思想,主要是维护君主统治,符合法家的思想主张,故A项符合题意.
故选A.
2.董仲舒说:“事应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认为天生万物是有目的。他提出的这一理论( )
A.使民间封建迷信思想氛围更为浓厚
B.促使汉武帝在全国大力推行神学教育
C.鼓励人们遵从道家提倡的顺其自然
D.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
【考点】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分析】
材料涉及的是“天人合一”,结合课本知识点可知董仲舒的这一观点,目的在于便于汉武帝假借“天”来巩固统治.
【解答】A、董仲舒这一思想是针对加强君权提出的,领域民间封建迷行无关,故错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推广不足,故错误;
C、董仲舒吸收了道家学说并加以借鉴改造,形成了新儒学,不是道家,故错误;
D、该理论把皇权与上天意志联系起来,加强了皇权的神秘色彩,增加了权威性,有利于君主专制统治的巩固,故正确.
故选D.
3.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考查顾炎武的思想,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解答】材料中没有体现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的信息,故B项错误.
“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大意是说先要让百姓生活富足,然后才能推行教化,移风易俗,说明顾炎武在改造社会风俗上把物质条件与精神条件结合起来,故C项正确.
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的,没有突出作者的意思.故D项错误.
故选C.
4.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种现象表明( )
A.古代文化世俗化趋势加强
B.民间故事迎合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C.民间文学提升了道教的政治地位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取向
【考点】中国古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分析】材料中指出“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这说明八仙故事正在不断的世俗化,平民化;
【解答】材料中“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说明文学作品日趋世俗化;
故选A.
5.明代胡应麟在分析小说盛行的原因时指出:“古今著述,小说家特盛……夫好者弥多,传者弥众,传者日众则作者日繁。”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 )
A.小说成为明代唯一受欢迎的书籍
B.明代商品经济发达,市井生活丰富
C.明代社会精神追求日益下降
D.明代小说呈现世俗化特征
【考点】明清小说.
【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的小说,考查学生对小说的掌握.
明清政治、经济出现新的景象,社会巨变,为小说繁荣提供了沃土;明代中叶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繁盛,商品流通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市民阶层的文化心理需求,呼唤出一个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此外,封建制度开始衰落,社会矛盾凸现,不少文人开始对现实进行批判.小说本身具有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的优势,与时代具有契合性,因而小说创作进入蓬勃发展阶段.
【解答】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能力.从材料“小说家特盛”是因为“好者弥多”、“传者弥众”,可见是因为适应了“众”的需求.结合所学知识.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壮大,需要为他提供的文学形式.A项不符合史实;
材料并没有有关市井生活的得描述,B错;
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盛行并不能说明精神追求的下降,C项错;
小说的出现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力量扩大的需要,是文学世俗化、平民化的反映,D 正确.
故选D.
6.有学者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同流而异趋”,两者在知识范围内为“兄弟”,在道德范围内为“仇雠(chòu)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态度上看两者都挑战罗马教廷权威
B.在目标上两者都主张削弱封建王权
C.异趋指两者对古代文化的态度不同
D.同流指两者都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
【考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两场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正确理解题干材料的中心意思.
【解答】文艺复兴宣言人文主义,反对封建神学,宗教改革要求摆脱罗马教廷权威,故A项正确;
宗教改革主张建立强大的世俗王权,故B项错误;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对古典文化没有很大的差异,故C项错误;
无论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均没有试图摆脱宗教的束缚,故D项错误.
故选A.
7.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
A.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D.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考点】启蒙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启蒙运动,卢梭主张天赋人权”和“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解答】根据材料中“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说明卢梭认识到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因为私有制的出现,故C项正确;
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8.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这段话主要表明他主张( )
A.君主立宪 B.法律至上 C.社会契约 D.三权分立
【考点】洛克的思想主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洛克的思想主张.1689到1690年写成的两篇《政府论》是洛克最重要的政治论文.第一篇是对罗伯特•费尔默爵士的《先祖论即论国王之自然权》的反驳.洛克极力并有效地驳斥了费尔默的君权神授和父权论的主张.在第二篇中洛克主张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洛克支持社会契约论.不过他也强调社会契约论是可以废除的.他也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一个人没有损害另一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其事.正是基于每个人都有独立自由的劳动权,洛克进一步的提出了每个人都是自身身体的拥有者,这种人身所有权是能够创造财富的并且是财富的唯一来源.从这个结论出发,洛克特别推崇个人财产对人权的作用,他明确的指出了个人财产是人权的物质载体和发展根基,“无私产即无私权”.
【解答】
从材料“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法律的制定者是授权社会而进行的,这体现了社会契约的思想,故C项正确;
A项主要内容是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
B项强调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D想说的是国家机构之间实行分权,相互制衡,防止专权.
故选C.
9.在西方近现代文化史上,英国某文学家从写印度的故事和关于英国的诗歌转而写作儿童文学,后来又转向描写野生动物、社会讽刺和关于船舶机器以及想象的越洋空中旅行的故事。时人评价这一文学现象说:“只有艺术家才能使成人读者对关于动物行为和机器的书读得津津有味。”这一评价反映了当时( )
A.西方社会精神信仰面临危机 B.进化论促进了人类思想解放
C.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赞美 D.现实主义文学引发社会共鸣
【考点】现代主义文学.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19世纪以前田园牧歌式的乡村风光,被充斥着钢筋水泥的巨型城市所取代,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宗教信仰等受到激烈的冲击和挑战.欧美社会的个人出现了普遍的疏离感、陌生感和孤独感.现代主义文学最重要的“非人化“元素就由此而来.发生于1914年﹣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大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战争彻底打破了欧洲社会岌岌可危的旧秩序和旧宗法.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的巨大灾难,致使敏感的知识分子,尤其是文学家和艺术家们,对资本主义的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产生严重的怀疑,并滋生反叛情绪.
【解答】根据材料中文学家的描写对象,应该是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可以看出具有一定的反传统、反理性、夸张怪诞等特性,表明内心迷惘、虚无等情绪,故A项正确;
描写“社会讽刺和关于船舶机器以及想象的越洋空中旅行描写”与进化论无关,故B项错误;
“野生动物”、“动物行为”不属于工业文明范畴,故C项错误;
现实主义文学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会问题的本质,而材料描述的是现代主义文学,故D项错误.
故选A.
10.主张“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和他们的相互关系,并用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描 写 和深刻批判,来引起人们对现存的永世长存的怀疑和期望社会、人性的改良”。具有这一 创作精神的是( )
A.雨果 B.贝克特 C.雪莱 D.巴尔扎克
【考点】现实主义文学.
【分析】材料涉及“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描写和深刻批判”,可知这属于对社会真实的描述,属于现实主义文学的风格特点.
【解答】A、雨果属于浪漫主义文学家,排除;
B、贝克特属于现代主义文学家,排除;
C、雪莱属于浪漫主义文学家,排除;
D、巴尔扎克属于现实主义文学家,正确;
故选D.
11.《郑观应集》记载: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界一式,以便往来。材料表明租界( )
A.激发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向往
B.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扩张的结果
C.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打破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封闭状态
【考点】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分析】本题考查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需要掌握近代物质生活的变迁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界一式,以便往来”,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材料“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界一式,以便往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明租界激发了国人对西方文明的向往,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应排除.
故选A.
12.“凡最近数十年来有志革新之士,莫不讴歌欧美,力求步趋。……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反观祖国,凡彼之所盛自张扬而夸道者,我乃一无有。于是中国自秦以来两千年,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钱穆的上述观点的核心是( )
A.新文化运动仍未摆脱传统文化精髓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其闪光之处
C.对推动了中国进步的革命党表示赞赏
D.主张积极汲取传统资源促进社会转型
【考点】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即围绕着“四提倡,四反对”而进行的具体实践活动.前期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斗争.后期则由先进的知识分子极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解答】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钱穆认为中国近代的“革新之士”存在盲目向西方学习,“迷于彼而忘其我,拘于貌而忽其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现象,导致中国文化“乃若一冬蛰之虫,生气未绝,活动全失”,因此主张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有益内容促进社会转型,故D正确;
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13.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提出要打倒“文以载道”和“代圣贤立言”的旧文学,实现文学的“革故更新”,而不是“朝代更迭”;“国民小学的国文教科书不再使用文言文,改用白话国语”。据此分析,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文学革命”的目的是( )
A.促进文化和教育的普及
B.彻底变革社会制度,实现民主共和
C.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
D.推动思想领域的反封建斗争
【考点】新文化运动.
【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
③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
④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⑤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⑥促进了文化平民化,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
⑦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解答】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应该从属于思想上的变革,属于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因此从属于反封建这个目标,故D正确;
AC是客观影响而不是目的,排除;
新文化运动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故B错误.
故选D.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由于共产党的土地改革政策赢得了农民的支持,同时日本人在东部沿海的进攻又削弱了蒋的政府,毛泽东逐渐扩大了他的力量。”在上述观点所体现的时期或时段里,毛泽东发表的重要论著最有可能是( )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B.《新民主主义论》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论十大关系》
【考点】毛泽东思想.
【分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需要掌握不同时期毛泽东的著作.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日本人在东部沿海的进攻”判断出时间,结合所学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题干“日本人在东部沿海的进攻”可判断题干所指时期为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故B项正确.
A项是在国民大革命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应排除.
C项是在井冈山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应排除.
D项是在1956年,不符合题干时间,应排除.
故选B.
15.“相对论也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它不仅仅是物理学本身的革命,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思想领域的深刻震动和反思。它影响了整个科学,影响了整个世界。”这说明相对论( )
A.有利于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
B.推动了现代物理学的发展
C.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
D.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生
【考点】相对论.
【分析】本题考查相对论的影响,关键信息是“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解答】材料“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思想领域的深刻震动和反思”等可知体现了相对论在思想方面上的影响,故C正确,排除AB.
欧洲思想解放运动发生在相对论提出之前,故排除D.
故选C.
16.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在‘百家争鸣’的号召出来之前,有五六年的时间我没有写一篇学术性的文章,没有读一部像样的美学书籍,或者是就美学里的某个问题认真地作一番思考。其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我不愿,而是由于我不敢……‘百家争鸣’号召出来了,我就松了一大口气。不但是我一个人如此,凡是我所认识的有唯心主义烙印的旧知识分子一见面就谈到这个‘福音’,没有一个不喜形于色的。”这说明了“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 )
A.推动了文学创作的繁荣 B.突破了意识形态的禁区
C.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 D.促成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考点】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
【分析】本题考查双百方针.考查“双百”方针在学术界的作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答】朱光潜先生在“双百”方针提出前没有像样的学术活动,而“双百”方针出台后学术大有长进,由此可知,“双百”方针的提出有利于学术研究的开展,故C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双百方针在学术界的作用,故A项错误.
意识形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D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解,应派.
故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題20分,第32题20分,共计52分)
17.思想解放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之中最重要的一条脉络,从先秦孔孟的创立形成到宋明朱王的继承发展再到现当代中国新儒学的兴起,儒家思想一直都是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焕发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起源于古希腊的人文思想是西方思想发展的一条主线,从古希腊文明到文艺复兴再到现当代西方各个思想流派,人文思想都是贯彻始终。
﹣﹣摘自《文明之旅》
材料二: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
追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他赞美孔丘“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他相信儒学是最好最合人类理性的哲学,并以中国为理想国,提倡以中国文化为标准。孟德斯鸠、卢梭则指出真实的中国根本不如尊孔人士想象和描述的那么美妙,他们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无制衡的专制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和揭露。
﹣﹣摘自庞忠甲《论儒学的国际影响》
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产生源头和内容两方面分析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人文思想的差异。
(2)据材料二概述欧洲启蒙思想家对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有何相似?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外启蒙思想家提出的革新社会的方案有何不同?分析两者出现差异的经济根源。
【考点】儒家思想的形成;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智者学派;启蒙运动.
【分析】(1)由材料中两国的具体国情进行分析,从文化、传统、民俗习惯入手分析,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史实进行回答即可;
(2)第一问,结合材料中启蒙思想家对儒家的态度进行回答即可;第二问,本质目的从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等角度回答;
(3)第一问:不同点体现在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描述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经济根源在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强大;
【解答】
(1)差异性也是主要从两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来分析.由两国的文化、传统、民俗习惯入手分析.中国是大河冲击平原文明,所以专制主义思想根深蒂固,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的牢固决定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缓慢与微弱,从而也中国的进步思想所关注的内容也与西方的不同;
(2)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其态度,两者之间的本质目的都是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可以看出,第二小问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
(1)产生源头不同:中国是先秦儒家思想;西方是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
内容关注点不同:①人的属性:中国强调人是“社会”的人;西方强调人是“个体”的人.②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着眼点:中国强调社会的等级秩序;西方强调人的平等.③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态度:中国忽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性是探索宇宙自然奥秘的力量.
(2)态度:伏尔泰尊崇儒学;孟德斯鸠、卢梭批判儒学.本质目的:批判专制主义和教权主义,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发展资本主义
(3)方案不同:中国启蒙思想家是修补封建专制制度,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描绘出资产阶级国家的新蓝图.经济根源: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确立,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是社会进步的缩影。公司宛如种子,只要触碰到市场的土壤,便要生根发芽,它在无声无息中助推了大清王朝的覆亡。公司还瓦解了中国传统的意识形态,逐利、平等、竞争等思想和理念为公司的发展传经布道,而封建统治者的专制、等级和抑商等意识终被抛弃„„但是,自始至终中国公司都没有“触碰到”西方市场经济的优质土壤。
﹣﹣薛金福、詹志方《公司的力量(中国篇)》
材料二:有的学者把明末反封建礼教称之为“启蒙思想
”或“启蒙主义”;泰州学派的支系,主张“唯情主义”的大戏曲家汤显祖也被认为是“深具启蒙思想的人”。这就容易使人们错误地为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主张个性解放的运动类似于发生在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18世纪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以“唤起”理性为特征,而16世纪明末的反封建礼教的运动是以唤起人们的情感释放为特征。前者的结果是:自然科学重大的突破、社会科学基础的建立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国家的建立。后者的结果是:虽有少数思想家仍然坚持反对封建专制礼教,但在清军入关后封建专制礼教的强化和对批判礼教的文人学士无情的镇压,使反对封建专制的礼教浪潮被打断了。
﹣北大教授汤一介《启蒙在中国的艰难历程》
(1)材料一中作者概述了“公司”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请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这一观点。如何理解“自始至终中国公司都没有‘触碰到’西方市场经济的优质土壤”?
(2)评价材料二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考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分析】(1)本题考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新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和发展有利于社会进步.
(2)本题考查评价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发生在17、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它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解答】(1)第一小问论证,近代中国公司崛起,民族资本主义发展,首先是兴起了百日维新,后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三发动了新文化运动,可从这些运动展开论述,答出三点即可.第二小问理解,中国公司没有碰触到西方市场经济的优质土壤,意思是中国商品很难进入西方市场,即民族工业发展的障碍,可从经济、政治、科技、三座大山等角度分析.
(2)本题是开放性试题,属于观点评论型题型,对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要求较高.解题过程中首先要观点明确,可以从“我认为,上述两种运动不仅在表现形式、而且在实质内容上都有不同”的信息可概括出观点: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表现形式及其结果都不同.其次表明自己的态度:赞成或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对所持观点予以合理的解释.如果同意该观点,可从明清反封建礼教思想和欧洲18世纪的启蒙思想兴起的不同原因、不同影响等角度来比较说明;如果选择不同意该观点,可从两者的共性来思考,如从相同的背景、相同的特点及影响等角度来分析说明.在观点的论述过程中需要围绕观点展开论证,要求史论结合、多角度;最后总结升华,说明观点的合理性或局限性.
故答案为:
(1)论证:公司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发动维新运动,形成思想解放潮流;资产阶级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民主共和、实业救国思想的广泛传播;发动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动摇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理解:自然经济的阻碍;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局动荡;科技落后等.
(2)第一种观点:同意材料的观点,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表现形式及其结果都不同.
理由:西方的启蒙思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在自然科学重大突破的情况下,以科学的理性来唤醒人性的理性,它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并为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构建提出了基本原则.而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只是少数思想家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不满的情感释放,既没有引起社会的共鸣,也没有推动社会的变革,同时也没有对传统和未来做出理性的说明,所以称之为“启蒙思想”或“启蒙主义”是对其作用的夸大.
第二种观点:不同意材料的观点,认为明末反封建礼教与欧洲18世纪的启蒙运动相似.
理由:中国明末的反对封建礼教同西方的启蒙思想一样,都是在商品经济得到发展的背景下,对封建专制下人性的思考.尽管由于中国明清没有西方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也没有形成众多的思想家,但同样也推动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同样也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三、解答题(共1小题,满分12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时,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法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考点】戊戌变法的背景;戊戌变法的内容.
【分析】(1)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地远俗殊,变久迹绝”“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切入,结合维新变法进行思考;
(2)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切入,结合当时中国国情和日本宪法的特点进行思考.
【解答】(1)从材料“地远俗殊,变久迹绝”“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理由.从材料的出处《应诏统筹全局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折是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可知,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日本宪法的特点可以得出局限性.
故答案为:
(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
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
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
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2017年5月17日
www.ks5u.com
www.ks5u.com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
www.ks5u.com 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