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
第一次阶段考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时间:90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A. 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 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 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 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由“王制”向“帝制”过渡,体现了“王制”不断衰落(即宗法制、分封制瓦解),“帝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制加强),这一变化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A项正确。公元前771年,西周已经灭亡,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之间的矛盾,而是强调战国中后期制度变革的趋势,排除C。材料中秦、齐并称为 “帝”,与统一格局的确立矛盾,排除D。
点睛:从现象到本质,这类题难度较大,需要对材料进行高度的提炼和概括。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由“王制”向“帝制”过渡的内涵,运用所学知识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
2.西周国都的近郊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根据《周礼》记载,乡大夫每三年对平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胜出者推荐给朝廷。这表明西周时期
A. 削弱了诸侯国权力
B. 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C. 破坏了世卿世禄制
D. 出现“礼崩乐坏”的迹象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分析可知,西周时期,平民可以通过对“德行道艺”的考核进入朝廷任职,这与后世的察举选官制度有相似之处,这表明西周时期已经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朝廷官员的选拔,与诸侯国无关;C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世卿世禄制仍是主要的选官制度,材料并未表明新的选官方式取代世卿世禄制成为主流,世卿世禄制并未被破坏;D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将平民胜出者推荐给朝廷并不威胁天子的地位,破坏礼乐制度。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明
A. 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 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C. 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D. 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性”不能说明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排除A;根据“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可以得出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C正确,B错误; D项说法绝对,排除。故答案选C选项。
4.如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 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 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 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 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汉景帝时,王国与郡一样成为国家的直接辖区。结合所学可知,发生这一变化是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王国势力,将王国变为朝廷直辖区,汉武帝时朝廷直辖郡国数量大幅度增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弱王国实力,王国控制区域缩小,诸侯国与朝廷的内部矛盾逐渐缓和,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逐渐缓和,不是激化;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不是中央行政体制的调整;D选项错误,王国控制区域缩小。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诗经》载:“十月纳禾稼……禾麻菽麦。”《左传》载:“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孟子》云:“今夫麰麦(大麦)播种……日(夏)至之时,皆熟矣。”据此可知( )
A.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 B. 中原小麦种植技术逐渐外传
C. 小麦种植、成熟时间在传播中发生了变化 D. 这些记载已完全违背了史实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诗经》记载麦子在“十月”收割,《左传》记载麦子“四月”收割,《孟子》却说收割是在夏至之时。可以据此推测当时麦子在传播,播种过程中,成熟时间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中外的比较,或中原与其他地方的比较,故A、B项错误,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6.969年,宋太祖“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输钱印契”。改变了以往田宅交易双方均纳税的规定,正式确立卖主立契、买主税契的土地买卖制度。这一制度( )
A. 挽救了北宋时期的财政危机 B. 导致了自农耕经济日益衰退
C. 反映了诚信交易的契约精神 D. 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输钱印契”“改变以往田宅交易双方均纳税的规定,正式确立卖主立契、买主税契的土地买卖制度”可知,该规定这使土地买卖空前活跃,不利于自耕农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自耕农经济的日益衰退,B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买卖土地缴纳契税问题,并且宋太祖时期还没有出现财政危机,A错误;材料显示政府规定土地买卖交税的制度,不是反映契约精神,C 错误;宋朝的冗兵冗官冗费和养兵政策造成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材料内容不是出现的原因,故D错误。
7.《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
A. 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 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 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 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答案】D
【解析】
根据“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景德镇”,可见景德镇一词在宋朝出现,排除A;根据“镇民陶玉者”,可见陶玉身份不是官营手工业者,排除B;题干中并没有体现该产品闻名海外,排除C;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因此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解读“宋景德中始置镇”“镇民陶玉者” “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等,依据材料信息判断选项正确。
8.“(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下列与此无关的是( )
A. 家庭劳力分工明确 B. 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C. 高产农作物的引种 D. 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答案】D
【解析】
材料信息“动员他们家庭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不是私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内容反映了当时家庭劳力分工明确、农产品商品化提高、高产农作物的种植,表述正确,ABC不符合题意。
9.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农村经济商品化
B.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 封建地租货币化
D. 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盛行定额租制”“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中可知,江南地区土地地租并不是唯一租佃,开始向其他租佃方式转变,也说明中国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变化,故D项正确。农村经济商品化属于材料中现象,不是实质,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B项错误。材料并不是明确说明货币地租化,故C项错误。
10.黄宗羲提出“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顾炎武也说过“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下列对他们主张的评述,正确的是( )
A. 推崇先秦时期封建制度 B. 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
C. 反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D. 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对近代中国民权意识产生影响,故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对分封制的看法,故A不符合题意;黄宗羲的思想没有从根本上否定清初君主专制统治,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对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看法,故C项不符合题意。
11.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朱熹的这一做法
A. 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B. 标志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 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D. 促进儒学的世俗化
【答案】D
【解析】
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增损吕氏乡约》,涉及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乡村基层自主管理,排除A;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扼杀人的自然欲求”,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涉及到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2.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 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B. 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 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D. 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山水画的特征。依据材料可知,该画家以“人欣欣”、“人坦坦”、“人肃肃”、“人寂寂”来表达“春夏秋冬”的景致,体现出中国山水画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注重传达不同意境,符合山水画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是花鸟画的特征,不是山水画的特征;C选项错误,山水画家往往并不拘泥于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而是一种写意;D选项错误,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是人物画的特征,不是山水画的人。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A. 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 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 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故BC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
14.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封朱熹为太师,封信国公,提倡学习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据此可知,当时
A. 理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B. 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 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
D. 理学是儒、佛、道融合的产物
【答案】A
【解析】
材料表明朱熹思想被统治者高度重视,《四书集注》突出的是孔孟之道,故A项正确。由材料不能得出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故排除B、C、D三项。
15.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A. 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B.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 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
D. 私营手工业的长足发展
【答案】C
【解析】
“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表明造纸原料更容易获得、成本更低,“王羲之曾一次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与高官”“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表明纸已经基本取代传统的书写材料竹简等,C正确;A、B、D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16.《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订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更有朝廷主持编订的著作。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 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
B. 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
C. 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
D. 注重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编订农书的传统”可分析出古代科技发展为农业服务的特点。故选:A
17.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
A. 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 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
C. 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 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唐代极力渲染商人的苦、农民的乐;而宋代宣传商人的乐、文人的苦,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大大改观反映了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变化,A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是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排除B。题干没有涉及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排除C。题干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政策的变化,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18.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你的价值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这句话成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A. 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B. 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 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D. 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了罗马的传说强调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说明法律的权威植根于罗马的历史传统,故D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故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反映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律具有维护君主专制的目的,故C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学生可以正确理解传说植根于历史传统,据此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9.雅典军主帅特米斯托克里斯有句名言:“只要雅典人拥有200只满载海军的船只,那就是有城邦。”这表明“城”与“邦”可以分离,“城”毁而“邦”却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这句话反映了
A. 航海业发达推动了城邦迁徙
B. 雅典军人以保护城邦为己任
C. 公民集体是希腊城邦的核心
D. 公民个体完全服从城邦利益
【答案】C
【解析】
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以看到,材料中没有反映雅典航海业发达的情况,也体现不了“雅典军人以保护城邦为己任”,据此可排除AB两项;材料反映了有载满200艘船只的“人”(人即公民)存在, “邦”就存在,说明了公民集体是希腊城邦的核心,故本题选C;D项说法犯了绝对化的错误,可排除。
20.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据此推知,万民法( )
A. 实现了罗马境内居民间的平等
B. 继承和发展了罗马公民法
C. 标志着罗马法学体系最终完成
D. 削弱了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各民族共有的法律”“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可知,随着罗马版图的拓展,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罗马奴隶主与奴隶间不可能平等,故排除;《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学体系最终完成,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2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 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B. 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入人心
C. 加强中央集权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D. 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不要任何人管”看,柏拉图认为当时的雅典人已不愿意受到约束甚至不愿受法律的约束,这表明直接民主制对法律制度的破坏,而法律是民主的基础,因此说明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故D项符合题意。不要任何人管不代表充满自由精神,故A项说法错误。根据题干,民主、人权思想不能体现,故B项排除。集权制度与民主政治想违背,不符合雅典的政治状况,故C项表述错误。
22.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 知行合一的认识论
B. 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 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
D. 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答案】C
【解析】
智者学派的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一方面强调了人的价值,另外一方面过分夸大人的主观作用,导致社会道德的沦丧;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心是世界的本原”,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故C选项为正确答案。A选项主要针对的是理学;B选项不符合心学思想;D选项错误,两者主要强调的是主观体验。
23.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下表是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这些不间的历史叙述反映出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具有人道主义等,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
思想具有近代原理和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
岛田虔次(1917—2000)
A. 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B. 历史解释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 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D. 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答案】A
【解析】
李贽形象从明末清初的黄宗羲等人眼里的“小人”,到中国现代无产阶级史学家侯外庐认可的“斗士”,再到日本现代史学家岛田虔次认为的“近代精神的思想家”等,可见由于时代和立场的不同,导致了历史解释的多样性,所以正确答案为A项,本题材料属于历史解释,目的在于透视历史现象,不只是史实陈述,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历史解释是建立在史实基础之上,且高于史实的,C项错误;四人所处的时代和立场不同,四个不同的历史解释不能揭示某个历史本质,而是体现历史解释的多样性,D项不符合题意。
24.《旧唐书》载:“(元和十三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镈)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敕下,给事中崔佑封还诏书,其事方罢。”这反映了在唐代
A. 门下省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
B. 中书省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
C. 尚书省已不能参与核心政务
D. 监察机关有效制约行政机关
【答案】A
【解析】
材料说明皇帝想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结果敕令遭到门下省的封驳,体现出门下省对于皇权的制约,故A正确;唐朝中书省负责草拟,故B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故C错误;材料不涉及监察机关信息,故D错误。
25.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这种缺失
A. 导致儒家逐步脱离社会实际
B. 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C. 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
D. 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
【答案】C
【解析】
西汉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对先秦儒学进行改造,弥补了先秦儒家的缺失,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获得统治地位,故C项正确;汉代儒家逐步符合社会实际,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故A项错误;汉代儒学统治地位确立,故B项错误;董仲舒没有重建信仰理论,只是对先秦儒学进行发展改造,故D项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从汉代起,先秦儒家……始有缺失”,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选项,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宋太宗规定:“进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礼。”宋代在中央设国子监,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据统计,宋代书院共有203所,长江流域占比最大,其次是珠江流城,再次是黄河流域。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懊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惟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材料二 为什么要独尊一家呢?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这是秦始皇就已经意识到的。而且,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儒学,为什么就合适做统治思想?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儒家则不同,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也就是说,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受。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何况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
——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第八卷《汉武的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汉“独尊儒术”的原因,并指出有何影响。
【答案】(1)特点:以儒家教育为主线,服务于政府选官取士,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地域发展不平衡,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理念;政府严格控制学员思想言论。
(2)原因: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天下大乱往往因思想自由而致;儒家学说维护君主专制,且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迎合了小农经济和有着浓厚封建宗法传统的中国实际。
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成为封建时代的核心价值观;促进了儒学的发展,也促进了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百家争鸣的局面彻底结束,不利于思想的自由发展。
【解析】
(1)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宋太祖宣称宰相须用读书人”、“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唯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治罪”,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以儒家教育为主线;服务于政府选官取士;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形成了丰富的教育理念;政府严格控制学员思想言论;根据材料“长江流域占74.6%,珠江流域占21.53%,黄河流域占3.52%,民办多于官办”可以得出地域间发展不平衡。
(2)原因:根据材料“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等内容归纳可知西汉“独尊儒术”的原因有: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天下大乱往往因思想自由而致,儒家学说维护君主专制,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迎合了小农经济和有着浓厚封建宗法传统的中国实际。影响:对于影响要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去回答。积极影响可从维护统治、推动教育发展等方面回答。消极影响主要在于“独尊儒术”束缚了其他思想的发展。
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钱穆曾说:“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城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从唐代以后,科举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监察机构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邸,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美国学者罗兹曼说:“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材料三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来源于罗马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3)有学者认为:“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试用所学知识来论证这一观点。
(4)罗马法存在明显的缺陷,而后人却称它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试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罗马法的认识。
【答案】(1)主要措施:明朝废除宰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
(2)积极作用:通过考试选拔文化素质较高官员,提高行政效率;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科举制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
(3)论证:因为占雅典居民多数人的奴隶、女性、外邦人不亨有民主权利;雅典民主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4)略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即表示皇权增强,相权削弱到被废除。联系所学可知措施为知明朝废除丞相;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
(2)由材料二“范才于科目之内”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由材料二“取人之道益公”并结合所学科举制的知识得出打破选官的世袭特权,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由材料二“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得出扩大统治基础,维护社会稳定;由材料二“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得出普及儒家价值观(思想),形成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稳固统治;由材料二“所举中原与边域之人才益均”得出兼顾边疆人才选拔,促进边疆开发和民族团结;由材料二“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监察机构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得出为监察制度提供人才保障,有助于廉政建设。
(3)要证明“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之上。”这个论点正确,可以从不是所有的雅典人都享有民主来论证。根据所学雅典只有公民才有资格享受民主,而公民的定义是“成年男性”,而占雅典居民多数人的奴隶、女性、外邦人不享有民主权利,从而论证论点正确。
(4)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来回答。根据材料“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来源于罗马法”联系所学知识,从罗马法的积极性、局限性和罗马法的内容、理念以及对于资本主义法律立法的借鉴意义等方面来回答。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在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历代统治者都把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存粮备荒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即使如此,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层次。宋元至明清时期,虽然粮食亩产量明显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历代统治者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都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忽视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即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大量土地和粮食掌握在官僚、士绅、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在缴纳政府各种赋税后,面临饥荒的风险更大,加之社会救济体系的不完善,粮食安全的水平也大大降低。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
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盖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区。……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
——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严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答案】(1)原因: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人口的增长;自然经济阻碍了粮食的流通(政府解决方案的局限);赋税繁重;土地兼并严重;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特点:棉纺织业的区域范围日益扩大;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纺织部门。
原因:人们生活的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
【解析】
(1)原因:从“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层次”可以得出农业生产水平较低;从“宋元至明清时期,虽然粮食亩产量明显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可以得出人口的增长;从“都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忽视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作用”得出自然经济阻碍了粮食的流通;从“大量土地和粮食掌握在官僚、士绅、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在缴纳政府各种赋税后,面临饥荒的风险更大”可以得出政府赋税繁重,土地兼并严重;从“社会救济体系的不完善,粮食安全的水平也大大降低”得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2)特点:据材料二“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区……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可知棉纺织业的区域范围日益扩大;根据材料“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可知棉纺织业成为主要的纺织部门。原因:结合“棉花自宋代……因其满足人们衣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概括原因为人们生活的需要;政府政策的推动;棉花种植范围的扩大。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赞成“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
(1)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遭到沉重打击。
(2)明朝李贽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3)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倡导经世致用。
(4)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
(5)“文化大革命”期间,“批林批孔”运动。
示例二:赞成“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1)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发展,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唐朝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4)北宋时,儒家学者复兴儒学,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5)两宋程朱理学提倡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6)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守仁:提倡心学,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7)19世纪末,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进行戊戌变法。
(8)儒家思想外传,成为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欧洲启蒙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
(9)当前的“国学热”和全球孔子学院的创办,说明儒学正在复兴。
示例三:对儒学的批判或者复兴主要取决于人们自身所处的时代与立场。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理性扬弃等。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要搞清楚材料的观点是什么,即由第一段材料可以得出第一种观点为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受批判的,结合古今历史史实加以回答即可,依据第二段可以得出第二种观点为儒学的复兴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结合古今历史上儒学复兴的史实加以回答。同时也可以将两段才俩结合起来得出一个更为全面的观点及对待儒学我们应该批判的继承,结合所学梳理出历史上对儒学的批判和继承的史实即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儒学·发展演变及其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