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8 M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普通高中联考协作体线上考试试题(解析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北省孝感市云梦县 2019-2020 学年高二下学期普通高中 联考协作体线上考试试题 (本试题卷共 6 页。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用时 9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 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 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 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 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 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 A.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B.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C.秦国治国逐渐弃礼取法 D.商鞅治国追求平等 2.《战国策·秦策》:“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 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商君“正度量,调轻重”的措施客观上有 利于( ) A.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农耕经济的繁荣 D.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3.孝文帝说:“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 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 宅中原。”此材料中所述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不包括( ) A.民族隔阂严重 B.平城民风强悍 C.加强对中原地区统治 D.防止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 4.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 族次之。由此可知,北魏政府( ) A.改变了选官方式 B.打破世族对官员的垄断 C.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 D.提高了官员俸禄 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 止。这主要说明孝文帝改革( ) A.汲取历史经验教训 B.基于解决现实问题 C.接受汉族礼仪规制 D.防止官吏吏治腐败 6.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到,北朝有位士大夫曾对他说:“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 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此时距 孝文帝“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已六七十年。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北魏政权的制度改革很不彻底 B.颜之推对鲜卑的习俗高度认同 C.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 D.鲜卑语成为了北方的通用语言 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滑(凶 恶狡猾之人)时起,虐害方城,失不在州而在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材料表明( ) A.藩镇设立不当 B.兵制的弊端 C.均田制破坏 D.地方制度不当 8.《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人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 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义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人兴十木之役。’丁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 是( ) A.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B.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D.政府无偿救济,力求社会公平 9.王安石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以此可 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A.更注重选拔实用性人才 B.解决“恩荫”选官的弊端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10.《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 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 病矣。”这反映出司马光的理财主张是( ) A.“减损浮冗” B.“重农抑商” C.“重敛于民” D.“民富财足” 11.万历初(约 1581 年),张居正在全国范围内清丈土地和推广“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 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故谓之一条 鞭。”“一条鞭法”( ) A.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财政困难 B.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 C.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 D.政府加紧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12.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 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 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D.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13.观察下图,戊戌变法期间,肃亲王请外国军官训练他的儿子们。这表明戊戌变法( ) A.实现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 B.彻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D.增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 14.“历史意见”指的是在那制度实施时代的人们所切身感受而发出的意见。这些意见,比 较真实而客观,待时代隔得久了,该项制度早已消失不存在,而后代人单凭后代人自己所处 的环境和需要来批评历史上以往的各项制度,那只能说是一种时代意见。下列属于时代意见 的是( ) A.(王安石变法)“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 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宋·韦骧《钱塘集》) B.(实行均田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北魏·杨炫之《洛 阳伽蓝记》) C.“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论衡》) D.“戊戌变政,首在裁官。……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清·陈夔龙《梦蕉亭 杂记》) 15.据齐默恩《希腊共和国》,“如何选择陪审员……克利斯提尼的做法是,德谟向中央政 府提供 6000 名预备陪审员(每个德谟 600 名),然后,抽签决定任职人选。”克里斯提尼的 做法( ) A.体现了古代雅典公民权力的平等 B.提高了古代雅典的审案效率 C.沿用了梭伦时期形成的惯例 D.确保了雅典陪审法庭能依法判案 16.加拿大学者哈罗德·伊尼斯在《传播的偏向》中写道:“梭伦寻求善世的真理。他相信, 违背公正必然要扰乱公众的生活。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 了。”下列能印证“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的史实是( ) A.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 B.所有公民都有机会参与管理国家事务 C.鼓励外国手工业者移居雅典 D.以财产取代出身作为权利分配的标准 17.据载:有个文盲让一个人帮他在陶片上写下“阿里斯底德”的名字,而这个人就是阿里 斯底德本人。他照办之后,问这个文盲为什么这么厌恶阿里斯底德,得到的回答是他不喜欢 人们总是称其为“公正者”。这个故事说明陶片放逐法( ) A.被上层利用以公报私仇 B.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 C.会成为排斥异己的工具 D.反映了直接民主的暴政 18.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对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这里的“时代倾向”应指( ) A.普鲁士统一德国 B.太平天国运动 C.美国南北战争 D.克里米亚战争 19.16 世纪初,英王亨利八世刚刚即位时是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曾得到基督教世界的君 主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金玫瑰”。但时隔不久,他就走上了公开对抗教廷和教皇的道路, 英国国教替代了天主教在英国的地位。此举的深远影响是( ) A.英国国教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B.推动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 C.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 D.英国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 20.1649 年俄国颁布《法律大全》规定:“封建主在法庭上对自己的农民负全责,在领地 内有权对农民进行判决、鞭笞、拷问和给他们戴上镣铐、锁链。除对沙皇的叛逆行为外,农 民不得告发自己的主人;地主破产时,其债务要由农民偿还;地主有权干涉农民的财产、婚 姻等家庭事务。”材料表明在农奴制度下( ) A.农民无法忍受苛刻的待遇而起义 B.农民的债务负担十分沉重 C.封建主要无条件的服从沙皇的命令 D.农奴在人身、财产和司法上受地主支配 21.“1860 年代改革使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 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1861 年改革中“俄罗斯特殊性” 体现在( ) A.经济工业化同时实现政治民主 B.实行联邦制同时建立议会制度 C.废除农奴制同时保留沙皇专制 D.建立苏维埃同时保留封建残余 22.1876 年一位俄国地主写道:“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 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俄国 农民的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完全摆脱封建地主的控制 B.人人得到了一小块份地 C.彻底摆脱沙皇专制统治 D.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23.1855 年,日本学者吉田松阴公开宣称:“一旦军舰大炮稍微充实,便可开拓虾夷(日 本北海道古称),晓喻琉球,使之会同朝觐;责难朝鲜,使之纳币进贡;割南满之地,收台 湾、吕宋,占领整个中国,君临印度。”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B.成为日本以后对外扩张的“路线图” C.日本政府发动甲午战争蓄谋已久 D.日本很早制定了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 24.根据下面两幅图的内在联系,选择与此相关的明治维新的内容( ) 大政奉还 石川县颁发的地契 A.“文明开化”、发展现代教育 B.奉还版籍、“废藩置县” C.“殖产兴业”、承认土地私有 D.富国强兵、创办军事工业 25.下列材料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实 结论 A 北魏孝文帝采取措施移风易俗 推动了黄河流域的统一 B 克里斯提尼改革有一项重要举措:“陶片放逐法” 民主威胁者和刑事犯这两类人 中,刑事犯会成为主要放逐对象 C 1861 年后的 30 年间俄国粮食产量增加了 2/3, 其欧洲部分的耕地面积增加了 1/4 俄国废除农奴制后出现了大量 自由劳动力 D 1875 年明治政府扶植三菱公司开辟了上海航线, 把委托给三菱使用的 13 只官船无偿地交给三菱, 接着又将旧邮政轮船公司所拥有的 24 只船送给 三菱 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 二、材料分析题(共 3 题,第 1 题 15 分,第 2 题 19 分,第 3 题 16 分,共 50 分) 26.(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 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不刑而民善,刑重也。刑重者,民不 敢犯。故无刑也。而民莫敢为非。是一国皆善也 ——《商君书·画策第十八》 (1)有人说,商鞅变法通过限制特权,来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材料一中是如何体现该 说法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保障这一思想实现的方式。(6 分) (2)材料二反映了商鞅怎样的治国思想?其出发点是什么?应如何评价?(9 分) 27.(19 分)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史学界观点众多。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特 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 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 往来。 ——岳晓东《王安石:行为过激的偏执狂》 材料二 王安石奉“富民”为变法宗旨,但是在神宗“富国强兵”愿望的压迫下,其抱 负难以充分施展。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敛,扩大国 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 ——葛金芳、金强《近二十年来王安石研究述评》 请回答: (1)材料一从什么角度分析了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作者给出的理由是什么?(3 分) (2)材料二认为“变法轨迹发生逆转”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富国” 因子的变法措施。(10 分) (3)史料研习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通过本题,你认为在研习史料时,应关注哪些问题? (6 分) 28.(16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福泽谕吉)自幼生长在门阀观念极为浓厚的社会环境里,十分厌恶这种生 活,希望早日离开中津,摆脱门阀制度的枷锁,另谋发展。二十一岁时,他如愿以偿,到长 崎学习兰学(荷兰语文及学术)。他去长崎的那一年(1854 年),日本与美国缔结了和约。 兰学可说是日本人接触西学、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个发端。当时,绪方洪庵(1810 年-1863 年) 是一位兰学大家,他开设的家塾叫做适斋塾,是当时日本首屈一指的兰学塾。 ——摘编自于楷《福泽谕吉与明治维新》 材料二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这就是人不是生来就有贵贱上下之别的。 人类作为万物之灵,取得天地间一切物资,以满足衣食住的需要,大家自由自在、互不妨害 地安乐度日。有学致善聪,无学致恶愚,如果大家不分贵贱上下,都爱好这些学问,并有所 体会,而后士农工商各尽其份,各自经营家业,则个人可以独立,一家可以独立,国家也就 可以独立了。 ——摘编自[日]福泽谕吉《劝学篇》(1872 年)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福泽谕吉早年经历的时代背景。(6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福泽谕吉的主张对明治维新的影响。(10 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1.C 材料强调的是“法令”至行,即要用法治来取代原来的礼治,所以选 C 弃礼取法是符合题意 的,正确;商鞅治国并非立足普通民众利益,选项 A 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 涉及到郡县制,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商鞅变法的目的不是为了平等,选项 D 不符合题 意,排除;故本题选 C。 2.B 材料信息“正度量,调轻重”使商品的流通具备了一定的标准,因此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所以 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商业的正规管理,因此“重农抑商”不准确,故排除 A;C 项是强调农耕经济不符合题意,排除。D 项与材料没有关系,排除。 3.D 材料无法体现少数民族柔然的骚扰,故选 D,ABC 选项均可在材料中找到。 4.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议定百官秩品”,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为鲜卑贵族定姓,体现了鲜 卑统治者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故 C 项正确;A、B 两项与材料矛盾,排除;材料中没体现 出官员的俸禄,故 D 项与材料无关。 5. B 依据材料中孝文帝改革措施和目的,结合改革的背景相关所学可知,孝文帝改革基于解决社 会现实问题,因此 B 选项正确。 6.C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学习汉语,禁用鲜卑语。但是民间还依然使用鲜卑语, 士大夫对儿子“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如果精通了汉语和鲜卑语必然会受到欢迎,说明鲜 卑语还有许多官员使用,从而显现出,北朝因民族交融呈现文化多元性,答案为 C。 7.B 材料强调的是地方将领兵权过重,威胁中央集权,B 选项符合题意。ACD 选项与材料无关, 排除。 8.B 从材料中的“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可知范仲淹采取了社会救济的措施;从“饥 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可知实行的是以工代赈的措施,因此答案为 B。 9.A 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采取措施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 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等。分析各选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 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故选 A。B 项和材料明显无关;C 项错误,王安石只是改变考试的 内容,并未否定科举制度;D 项无关。 10.D “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意在强调只有民富了国家的财政才能充足,即材料反映的是 “民富财足”而非“减损浮冗”、“重敛于民”等选项,另外材料也未体现出“重农抑商” 的信息,所以只有选 D 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11.B 结合材料“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赋役、力差、银差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改革加强了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故选 B;彻底解决了明政府的 财政困难说法错误,排除 A;开始以田亩作为主要征税标准并非在万历时期,排除 C;材料 中并未体现对百姓的人身控制,排除 D。 12.C “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可 知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故选 C。 13.C ABD 说法均程度过重,不符史实。 14.C 根据材料中“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的定义可知,“时代意见”就是指“后代人”对前 代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所做出的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评价。结合选项比较可知:“商鞅相孝公, 为秦开帝业”(东汉·王充 《论衡》),符合“时代意见”的特征,即“后代人”对前代所 发生的历史事件所做出的与当时时代相适应的评价。故答案为 C 项。其它选项均是历史意见。 15.A 根据材料信息“德谟向中央政府提供 6000 名预备陪审员”、“抽签决定任职人选”,可以得 出,克里斯提尼的这种做法,每个公民都有机会被选为陪审员,参与案件的审理,这体现了 古代雅典公民权力的平等,A 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从材料信息看不出“审案效率 高低”的问题,排除 B;CD 项结论与材料信息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故选 A。 16.D 从材料“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是指对贵族特权的打击,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中按照 财产的多少划分等级,打破了贵族特权专权的局面,D 正确。废除债务奴隶制,而不是废除 一切债务,A 错误。梭伦改革中按财产的多寡划分等级,其中第四等级无权参政,B 错误。 鼓励外国手工业者移居雅典不符合“权威的根基就被摧毁了”,C 错误。 17.C 陶片放逐法是雅典克里斯提尼时期创立的一种民主决策的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出民主的随意 性,容易导致民主误用和滥用,材料“他不喜欢人们总是称其为“公正者””体现出这种民 主方式成为排斥异己的工具,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方式并不是公报私仇,故 A 项错误;材料 没有说明陶片放逐法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权利,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出的民主是滥用,不 是民主的暴政,故 D 项错误。 18.A 达尔文的学说,即是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达尔文于 1859 年出版的《物种起源》, 系统阐述了其学说;普鲁士统一德国是主张扩张侵略,体现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思想。所以 答案选 A。 19.D 成为日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的是清教, 排除 A;文艺复兴是盛行于 14 世纪到 16 世纪的一 场欧洲思想文化运动,早于题干时间,排除 B;英国封建专制王权得到巩固是直接影响,排 除 C;英王亨利八世宗教改革摆脱了罗马教会的控制,巩固了日益强大的王权,有利于英国 民族意识增强及民族国家发展,故 D 正确。 20.D 材料强调的是农奴制度下的农奴在人身、财产和司法上完全受地主支配而没有自由和政治权 利,所以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C 在材料中并没有明确的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到农民的债务负担沉重、农民起义的信息,所以选项 A、B 均不符合题意, 排除;故本题选 D。 21.C 俄国 1861 改革,废除农奴制同时保留沙皇专制,体现出“俄罗斯特殊性”,故 C 正确;俄国 1861 改革,保留沙皇专制,没有实现政治民主,排除 A;B 与俄国 1861 改革内容无关,排 除;1917 年二月革命后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2.D “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意在强调农奴也获得了人身自由,即选 D 是 符合题意的,正确;“完全摆脱”的说法过于绝对,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 土地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俄国仍然是沙皇专制统治,并未结束沙皇统治,选 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 23.B 学者主张并非政府决策,所以 CD 均错;时间判断 A 错;联系以后的史实证明 B 对,故本题 答案选 B 项。 24. B 地契由县颁发,故选 B。 25. D 孝文帝采取措施移风易俗应该是促进了民族融合,故 A 项错误。B 民主威胁者会成为主要流 放对象。农奴制的废除应该是俄国粮食产量增加的原因,而不应该是其结果,故 C 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共 3 题,第 1 题 15 分,第 2 题 19 分,第 3 题 16 分,共 50 分) 26.(1)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3 分)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3 分) (2)思想:以法治国。(3 分)出发点:维护秦国君主统治。(3 分)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3 分) 【解析】 (1)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商鞅对军功和等级的认识回答;第二小问从商鞅变法的法令角 度回答。可以答为:体现: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方式:立法和建立制度。 (2)应从商鞅对“法”的认识角度回答;还应从商鞅变法对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角 度入手,联系古代中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特征回答。可以答为:以法治国。出发点:维护秦国 君主统治。评价:有利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严刑酷法会激化社会矛盾。 27.(1)角度:心理学(人性、人品);理由:个人独断专行,刚愎自用。(角度、理由各 1 分,答题完整 1 分。) (2)原因: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聚敛财富,使“富民”指导思想发生改变;(2 分) 措施:均输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8 分) (3)问题:史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史料的来源和性质(第一手史料或第二手史料);史 料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每点 2 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角度,据材料一“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 多与他决裂"得出从王安石的人品、人性方面分析王安石失败的原因;第二小问理由,据材料 一“王安石人格过于偏执,且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得出原因是 人格偏执,刚愎自用,独断专行。 (2)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至元丰亲政后,神宗利用新法中固有的‘富国’因子,大肆聚 敛,扩大国家专利,使变法轨迹发生逆转"得出宋神宗借王安石变法敛财,使变法的指导思 想发生改变;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富国"的措施主要有均输法、市易法、免疫 法、方田均税法。 (3)在研习史料时,要分清楚是第一手史料还是第二手史料,要弄清楚史料来源,要考察史 料撰写者的立场和态度,要辨别史料的真伪。 28.(1)摆脱门阀制度束缚;西方启蒙思想影响;民族危机出现。(每点 2 分,共 6 分) (2)福泽谕吉主张人人平等,强调自由不应妨碍他人利益,有利于废除武士特权;肯定追 求财富合理性,推动了日本近代经济发展壮大;提倡学习之风,有利于日本文化实现文明开 化;主张个人和国家独立,有利于日本重新树立国民精神。(每点三分,答出 3 点即可得 10 分。) 【解析】(1)根据题干要求及材料一信息,本问考查近代日本学者福泽谕吉早年经历相关背 景。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自幼生长在门阀观念极为浓厚的社会环境里”、“日本与美国缔结 了和约”、“兰学,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个发端”等,不难直接归纳、概括得出福泽谕吉早年经 历相关背景,主要体现在:①深受封建门阀制度的束缚,竭力摆脱;②受西方启蒙思想(西 学)的影响;③国家民族危机出现,与美国签订和约等。 (2)本问主要考查对近代日本学者福泽谕吉主张对明治维新影响的认识。根据材料二关键 信息“人不是生来就有贵贱上下之别的”、“取得天地间一切物资,以满足衣食住的需要”、 “ 不分贵贱上下,都爱好这些学问”、“一家可以独立,国家也就可以独立了”等,结合所 学知识,可以这样来认识其主张对明治维新的推动作用:A.“主张人人平等,强调自由,不 应妨碍他人利益”,有利于废除封建武士特权,实现四民平等;B.“肯定追求财富”,有利于 推动日本近代经济的发展壮大;C.“提倡学习之风”,有利于日本实现文明开化;D.“主张 个人和国家独立”,有利于日本振奋国民精神,挽救日本民族危机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