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0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8-2019学年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双峰一中学2018年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古代民间谚语“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 )‎ A. 封建社会农业产值高 B. 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C. 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D. 封建社会商业兴盛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的概况及特征,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题干材料强调“生意”、“买卖”都不如“翻地块”,反映出当时社会意识对农业生产的极度重视,即以农业为本,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提及农业产值的问题,排除A;C项材料信息没有提及,排除;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发展·概况及特征 ‎2.明清时期,制瓷中心景德镇发展迅速,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的现象。这表明这一时期。‎ A. 官府力图控制民窑生产 B. 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中提到“民窑,其数量和规模逐渐超过专门为官府服务的官窑,出现了官府委托民窑代烧瓷器”,这说明私营手工业生产技术提高,商品经济发展,故选D。A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资本主义萌芽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排除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于鸦片战争,排除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明代手工业 ‎3.19世纪60年代,方举赞投资200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70年代该厂有了较大发展,80年代因受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迎来“春天”,但一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就迅速萧条,这些都充分说明了 A. 封建君主统治是经济近代化的主要障碍 B. 中外合资才是民族工业发展的唯一途径 C. 实现近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D. 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直接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80年代因受外商排挤而日趋衰落,到90年代终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但一战结束后,中国民族工业就迅速萧条”等信息均表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直接威胁民族工业的生存,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君主统治的影响,排除A项;B项中的“唯一途径”说法绝对,排除;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日益萎缩于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压迫和排挤,它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4.1980年12月,我国颁布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业执照,这表明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开始改变 C.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 D. 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已被突破 ‎【答案】D ‎【解析】‎ ‎【详解】颁布个体工商业执照,即在公有制经济之外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从而打破了单一所有制经济结构。故答案为D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排除A项;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没有改变,排除B项;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开始实行是在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后,排除C项。‎ ‎5.西汉晁错的《论贵粟疏》中记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共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强调了 A. 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 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C. 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D.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来看,作者主要是强调商业发展带来的危害。故答案为B项。A、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均排除;材料只能反映商业发展的危害性,作者没有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即强调发展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故又称“重本抑末”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还有利于社会稳定。而工商业的发展会带来与农业争夺劳动力的问题,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的统治。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的经济政策。‎ ‎6.进入近代社会以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密切,社会化程度大大加强,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速度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的渠道。适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A. 报纸杂志 B. 电报电话 C. 火车飞机 D. 电影电视 ‎【答案】A ‎【解析】‎ ‎【详解】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自19世纪70年代起,陆续出现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这些报刊传播信息较快,反映社会思潮,对推动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故答案为A项。中国出现电报电话火车是在19世纪70年代,飞机和电影的出现是在20世纪初,电视的出现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均晚于报刊,排除B、C、D项。‎ ‎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B. 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 C. 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 D.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答案】B ‎【解析】‎ ‎【详解】“福利国家”制度加重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负担,扩大了政府的公共开支。B项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福利国家”制度使穷人受惠不少,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福利国家”制度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其他三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 ‎【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干意思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8.有学者在研究我国古代城市发展时发现,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B. 经济重心的南移 C. “重农抑商”政策的强化 D. 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清时期由于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分流了部分人口,使得大城市的人口有所减少。故答案为D项。“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与材料中的现象没有因果关系,排除A项;经济重心的南移在宋朝时期已经完成,排除B项;明清时期统治者仍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C项。‎ ‎9.新航路开辟后,许多新的商品如美洲的烟草、可可和中国的茶叶等出现在欧洲市场上,香料等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更是成倍上升。这表明新航路开辟 A. 引起了“价格革命”‎ B. 引起了“商业革命”‎ C. 引起了“贸易革命”‎ D. 引起了“商业危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商品种类的增多、世界各地之间日益紧密的商业联系,属于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的内容,故答案为B项。“价格革命”是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造成物价上涨的现象,排除A项;新航路开辟后没有出现“贸易革命”和“商业危机”,排除C、D项。‎ ‎【点睛】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重大变革,出现世界市场雏形、流通商品种类增多、一系列新的商业经营方式等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具体表现在:①商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②贸易规模的扩大。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产生,流通商品种类增多,商路贸易中心转移和人类眼界的开阔。③贸易中心的变化。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的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一些商业城市衰落了,大西洋沿岸的一些城市发展起来。‎ ‎10. 下列对以蒸汽机和电力为代表的两次工业革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B.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铁路时代”‎ C. 机械化的生产方式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D. 互联网等通讯方式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是在17世纪,而工业革命开展是在19世纪,A项错误;“铁路时代”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进入“电气时代”,B项错误;互联网等通讯方式出现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D项不正确;故选C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两次工业革命•成就 ‎【名师点睛】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项目 ‎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 ‎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 前 提 和 条 件 ‎ 政治前提 ‎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 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 资本 ‎ 殖民掠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 ‎ 市场 ‎ 英国海外市场扩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 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 ‎ 劳动力 ‎ 英国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 ‎ 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 ‎ 自然科学 ‎ 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 ‎ 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 ‎ 社会环境 ‎ 英国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 国际环境相对稳定 ‎ 工业动力 ‎ 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 ‎ 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代替蒸汽动力 ‎ 工 业 成 就 ‎ 动力机器 ‎ 蒸汽机 ‎ 电动机、内燃机 ‎ 工业结构 ‎ 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钢铁等工业兴起;各国以轻工业为主导,促进工业化进程 ‎ 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兴起,钢铁工业得以技术改进。开始由轻工业转化为以重工业为主导,欧美主要国家实现近代化 ‎ 工业部局 ‎ 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 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 ‎ 工厂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占多数,规模小 ‎ 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形成垄断组织 ‎ ‎11.“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9%。出现这一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 B. 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周思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D. “文化大革命”已经结束 ‎【答案】C ‎【解析】‎ ‎【详解】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对经济进行整顿,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故答案为C项。“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是在1960年冬,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今后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是在1976年,排除D项。‎ ‎12.周杰伦在《上海1943》中唱道:“消失的旧时光一九四三,在回忆的路上时间变好慢,老街坊小弄堂,是属于那个年代白墙黑瓦的淡淡的忧伤……”下列情况与歌中的描述不可能同时出现的是 A. 电影院里正在上映国产影片 B. 青年男女着西服婚纱在教堂中举行婚礼 C. 苏小姐正在欣赏当地电视节目 D. 公司职员坐电车或騎自行车上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以歌手周杰伦《上海1943》的歌词为情境,考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国电视业诞生是在1958年,所以“晚上可看上海当地电视台播放的电视节目”是不可能出现在1943年的上海的。故本题选C,而其他选项均是符合题意的。‎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电影、婚礼等 ‎13. 下列关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其目的是为克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引发的危机 B.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再认再现的能力。D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不属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选D项。‎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期探索·新经济政策 ‎14.我国早期的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这主要是因为 A. 该地区人们的思想比较开放 B. 外国列强的侵略使该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较早 C. 清政府扶植沿海企业 D. 该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这些地区是较早的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列强侵略较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体较早,这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提供了市场、劳动力等。AC不是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萌芽夭折,排除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 ‎【名师点睛】19世纪40~70年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图:‎ ‎15.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A. 飞机 B. 骑马 C. 轮船 D. 火车 ‎【答案】D ‎【解析】‎ ‎【详解】京张铁路1909年建成通车,因此从张家口到北京,可以选择乘火车。故答案为D项。我国最早的空中航线在1920年开通,排除A项;骑马不符合“方便和实惠”,坐轮船不可行,排除B、C项。‎ ‎16.在罗斯福新政中主要有四大内容,首先加以整顿的政策是针对什么部门 A. 社会福利事业部门 B. 工业部门 C. 农业生产部门 D. 银行、财政金融系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首先整顿财政金融体系,针对的是银行、财政金融系统,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也属于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但不符合题干中“首先加以整顿”的要求,排除A、B、C项。‎ ‎17.鸦片战争后,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中国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其中“解体”的含义 A. 手工工场规模扩大,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封建经济和外商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C. 出现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民用企业 D.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经济”指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包括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两种经济。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由于外国商品物美价廉,中国家庭手工业开始纷纷破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也开始分离且日益商品化,在这个基础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因此D符合题意。故选D。‎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 15世纪中叶,有“航海家”之称的葡萄牙亨利王子,组织人对西非沿海进行探险。这说明( )‎ A. 新航路开辟受到统治者的支持 B. 葡萄牙亨利王子喜欢探险 C. 葡萄牙亨利王子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D. 当时的欧洲王室都是航海家出身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新航路开辟原因、条件的理解。B项只是表面现象;C项不符合题干内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选A。‎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19.20世纪六七十年代,把改革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 A. 勃列日涅夫 B. 赫鲁晓夫 C. 斯大林 D. 戈尔巴乔夫 ‎【答案】A ‎【解析】‎ ‎【详解】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特别是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故答案为A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在农业方面,排除B项。斯大林和戈尔巴乔夫掌权都不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从时间上可排除C、D项。‎ ‎20.世界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非欧盟莫属,她起步于煤钢共同体的建立,发展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从发端来看,以下哪一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A. 法德政治家远见卓识 B. 美国力促西欧联盟 C. 苏联咄昢逼人的威胁 D. 英法德三驾马车内联 ‎【答案】A ‎【解析】‎ ‎【详解】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成立化解了法德之间的矛盾,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基础,法德两国政治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故答案为A项。B、C项也发挥了不同作用,但并未起关键作用,排除;英国在欧共体成立时并未加入,排除D项。‎ ‎21.明清时期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违背世界发展趋势的是:‎ ‎①鼓励垦荒 ‎②推广农作物 ‎③实行“海禁”‎ ‎④对商业征收重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增加,鼓励垦荒,推广农作物,推动了农业发展,①②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ABD。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政府却实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不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潮流,③④符合设问,所以选C。‎ ‎22.1520年,一位萨克森商人在里斯本买到了许多玉米回去赚了大钱,他讲“要感谢上帝……”,另一位商人说:你还要感谢 A. 西欧一些特色农业区的资本家种出了玉米 B. 葡萄牙商人从摩洛哥运回了玉米 C. 阿拉伯人从非洲运来了玉米 D. 葡萄牙人从美洲运来了玉米 ‎【答案】D ‎【解析】‎ 由材料时间“1520年”“里斯本”“玉米”可知,这是西方国家通过新航路进行了物种的交流,原本生长在南美洲的玉米,在欧洲就可以买的到,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是西班牙和葡萄牙,故D项正确;玉米原本生长在南美洲,A项错在“资本家”,C项错在“非洲”,排除AC;摩洛哥是非洲的国家,故B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1520年”“里斯本”“玉米”进行分析理解,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即可。‎ ‎23.早期殖民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的最大作用是:‎ A. 让西欧资产阶级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B.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 扩大了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殖民扩张让西欧资产阶级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从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C项的具体表现之一;B项是对殖民地的影响,排除;D项是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排除。‎ ‎24.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 A. 飞梭出现 B. 珍妮纺纱机出现 C. 改良蒸汽机出现 D. 轮船出现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故B项正确;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的速度,故A项排除;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故C项排除;汽轮的发明和使用,缩短洲际之间的距离,故D项排除。‎ ‎25.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 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 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 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 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1869年”、“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等,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材料核心意思是,对西方的相关行医规则,作者不太认可(认为男女有别,不能够男医生接受产妇生产手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到1869年时期,中国虽然已经被迫开放,思想观念等受到西方一定的冲击,但总体上还是呈现出比较保守的特点。BCD三项表述明显不符合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西方相关观念的影响 ‎26.下列移风易俗的社会现象带有民主色彩的是:①断发易服 ②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③废止缠足 ④“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的称呼 ⑤吃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A. ①②③⑤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都有反封建的民主色彩,故①②③‎ 正确;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民国政府宣布“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的称呼,故④正确;饮食习惯没有体现出民主色彩,故⑤排除。所以答案选C。‎ 点睛:本题是个组合型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明确餐饮无法体现民主色彩,因此所有包含⑤的排除;从而得出答案。‎ ‎27.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一项新发明都有可能影响或改变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会导致许多新职业的出现。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 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 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 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 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物;电话和飞机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但电话早于飞机;网路是当今社会的科技成果;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正确的是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故B项正确。‎ ‎28.1990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 A. 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 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 C. 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 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 ‎【答案】C ‎【解析】‎ 结合题干信息“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与所学知识可知,报告显然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的精神一致,即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搞活市场经济,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故C项正确,排除A;题干涉及的是经济体制的问题,没有反映阐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排除B;“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是材料的部分内容,但不是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排除D。‎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以对计划与市场的认识为切入点,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和理解。本题难度不大,实际上考生如果把握好时间这一要素,就不难得出正确判断,如题干中提到“1990年”“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经济体制优化”,自然可以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尤其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衔接起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备考时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这有利于分析题目时将题干与相关知识点对号入座。‎ ‎29. 下列有关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它包括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 B. 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 C. 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 D. 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结合所学可知,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这一体系是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上的,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i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BC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这一体系包括金融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A表述不完整,符合题意。故选A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紧急组织 ‎30.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等相继成立,这一现象表明:‎ A.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 世界经济集团化相互依赖加强 D. 世界形势的总趋势以缓和为主 ‎【答案】B ‎【解析】‎ 材料“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反映的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故B项正确,A 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加强,没有体现出经济区域集团间的相互依赖,故C项排除;D项是当今世界政治形势,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目光的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1921年10月28日,苏俄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开始了他真正的商人生涯。1922年的春天,在苏俄黑海的一个港口,哈默见证了这样一场恐慌。当他带着50辆福特森拖拉机集体亮相的时候,当地突然警钟齐鸣,政府官员慌忙开会,商讨抗御入侵者的战略战术。而当他们弄清真相后,军事部署立即变成了欢迎仪式。从1921年至1926年,苏联政府与外国资本家签订了144项租让合同,1924年至1925年,苏联从租让企业得到的收入为680万卢布 ‎——《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解说词 材料二到1979年之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好,能够以和平的方式进入世界市场,在其中扬长避短,获得利益……麦迪森运用PPP方法计算,1995年中国的GDP在世界的比重已经从1978年的5%上升到11%,因此,早在1995年,中国GDP就已经超过日本和前苏联地区,仅次于欧洲和美国。‎ ‎——刘东等《全球史中的文化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哈默可以在俄国获得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说明该举措给苏俄(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在1978年到1995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在经济改革政策上有何共同点?‎ ‎【答案】(1)原因: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规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影响:经济得到发展;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2)原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国际地位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 ‎(3)共同点: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利用资本和市场等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回答出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即可。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经济恢复和发展方面和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意义。‎ ‎(2)依据材料二“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得越来越好”的信息并结合所从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的战略决策以及1992年之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思考回答。‎ ‎(3)依据材料一和二从利用资本和市场等手段来发展社会主义等思考回答。‎ 点睛:改革开放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历史现象:‎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32.站在21世纪的开头,回看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仍然值得我们去反思。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治家和商界的重要人物希望建立符合他们利益的国际贸易体系,他们推动取消了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苏联没有参加任何战后贸易谈判,其国际商业活动主要限于其东欧卫星国集团。‎ ‎——摘编自《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在所有欧盟成员国中,德国是欧洲统一最积极的倡导者。这是因为二战后德国人接受了这样一个观点,即建立一个统一的欧洲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大家庭中的平等伙伴,才是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重新获得世人尊敬的最佳路径。‎ ‎——(德)霍尔斯特·罗力《欧盟超国家职能及德国在欧洲统一中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美国建立的“国际贸易体系”指的是什么?根据这个原则建立了哪些国际组织?‎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为什么是“最积极的倡导者”?并概述德国在欧洲联合道路上所作的贡献。‎ ‎(3)国际学术界对全球化的认识争论激烈。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只是一个神话,当今的全球经济是虚构的。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 ‎(2)原因:同美苏抗衡并保障和提高自身政治地位的需要;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和经济联系的加强。贡献:法德和解是欧洲联合的关键;促进了欧洲煤钢共同体等一系列组织的成立。‎ ‎(3)赞成。理由: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国际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 或:反对。理由:全球化已经成为客观事实,如WTO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它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解析】‎ ‎(1)依据材料一“推动取消了阻碍自由贸易的制约性贸易准则”的信息和所学从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角度思考回答。‎ ‎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促进本国经济发展,重新获得世人尊敬的最佳路径”的信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法德和解以及欧洲煤钢共同体等一系列组织的成立角度思考回答。‎ ‎ (3)本体属于开放题型,赞成观点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掠夺和剥削发展中国家”角度思考回答;反对理由从全球化已经成为客观事实角度回答。‎ 点睛: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一方面确立起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性资本市场的形成、生产的国际化程度提高、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市场经济体制等,都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同时也推动经济全球化向更深广的层面发展。‎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