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50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卷·2018届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I卷 选择题部分(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 A.孟子 B.荀子 C.墨子 D.韩非子 ‎【答案】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早期儒学·荀子的思想 ‎2.《史记•孔子世家》: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孔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孔子遭遇材料中所述尴尬结局的原因是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孔子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德”,当时的诸侯国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的位置纷纷进行立竿见影的改革变法。故答案为D。孔子通过周游列国来宣传自己的思想,不存在方式上的错误,排除A;孔子的思想不符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没有体现出陈旧保守的特点,排除B;从汉代以后的政治实践来看,孔子的思想对巩固统治有重要作用,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排除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早期儒学·孔子的思想 ‎ ‎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有“举贤才”之语,韩非子有“因能授官”之说,墨子称“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他们主张 A.通过选官实现平等          B.选官路径推崇荐举 C.按照才能选拔官吏          D.选官对象普及百姓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举贤才”“因能授官”“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可以看出,他们主张按照才能选拔官吏,故C项正确。选官实现平等、选官的路径和选官对象普及百姓在题干所给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故ABD项错误。‎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选官思想 ‎4.南宋朱熹与明代王阳明相比,两者思想的共同之处是 A.知行合一,都产生于心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C.心就是理,心外无物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本质相同,即都承认天理是万物的本源,追求天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必须摒弃欲望才能够实现对天理的感悟,故答案为B。AC两项是陆王心学的主张,D项是程朱理学的观点,排除A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5.英国著名学者罗素评价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历程是“从古代的朦胧稚嫩发展到明确成熟”。其中“朦胧稚嫩”时期的标志性理论是 A.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B.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C.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D.人是万物的尺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西方人文精神。根据所学知识,西方人文精神经历了起源、发展到成熟的过程,其中“朦胧稚嫩”时期是智者学派时期,代表人物及言论是普罗泰戈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故答案为D。A属于启蒙思想,B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C是宗教改革思想,ABC三项均代表着人文主义的发展和成熟,而非“朦胧稚嫩”时期,排除AB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智者学派 ‎6.明朝后期的李贽“离经叛道”,自称异端,向正统思想的挑战,文艺复兴时期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抨击封建道德和教会的禁欲思想,二者本质上反映 A.资产阶级反封建的要求 B.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腐朽和没落 C.城市商品经济发展,市民对通俗文化的要求 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个性解放的要求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思想上是李贽的离经叛道;14世纪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反映在文艺复兴中抨击禁欲思想。文艺复兴的矛头并非指向世俗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而是天主教神学的蒙昧主义、禁欲主义,故答案为D。A项错误,明清思想家不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并未上升到反封建制度的高度;B项错误,不符合题干“本质”的要求;C项所述应为宋朝时期,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文艺复兴·背景 ‎7.《汉书•宣帝传》: “五凤夏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蚀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据此可知 A.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 ‎ B.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 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可以看出,最高统治者在天象有异的情况下能够反躬自省,注意问民疾苦,反映出天人感应理论对皇权的制约作用,故答案为B。从材料来看,是宣帝诏书体现出天人感应思想,排除A;C项说法错误,《汉书》关于日食的记载对后世研究存在重要价值,排除C;材料难以反映“影响巨大”,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新儒学体系 ‎ ‎8.北宋时,枢密副使任布娶了一位寡妇李氏。李氏相夫教子,传为佳话。明初,进士王希曾请求为曾改嫁的母亲守孝三年,明太祖以“失节”为由,只准一年。这反映了 A.北宋枢密院权力逐步扩大 B.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C.北宋时心学成为官方哲学 D.明代商品经济落后于宋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宋明理学推崇三从四德,女子改嫁视为“失节”, 明太祖以此为由,只准进士王希曾守孝一年,说明明代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故答案为B。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心学自南宋时产生,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9.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一学者做过如下评价“所以能在清代学术界占重要位置,第一,在他做学问的方法,给后人许多模范;第二,在他所做学问的种类,替后人开出路来。”材料中梁启超褒奖的学者是 A.李贽 B.王夫之 C.黄宗羲 D.顾炎武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来看,梁启超强调该学者在清代学术界占重要位置的理由是做学问的方法及种类,据此可知是顾炎武,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开了一代朴素学风的先河,故答案为D。李贽的思想离经叛道,排除A;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影响深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排除B;黄宗羲的进步思想表现在猛烈抨击封建君主专制,排除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0.“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此语蕴含 A.变革进取的精神           B.公平公正的理念 C.自由平等的思想           D.推行刑罚的原则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法家思想。从材料反映的主题来看,明智的统治者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制定法律制度,这样才能够治理好国家,体现的是与时俱进的思想,故答案为A。BC项材料没有反映;D项与材料主题不符,材料所述为时代演变与法律变革之间的关系,排除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的思想 ‎11.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符合法家用法律的强制力和专制独裁进行统治的主张,属于法家思想;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强调尊重人性,主张社会和谐,建立礼乐文明的社会,符合儒家思想;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摆脱命运的束缚,符合道家超越功利、顺其自然的人生观,属于道家思想。故答案为A。根据上述分析排除B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思想主张 ‎12.西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增置五经博士,元朔五年(前124年)开始创办太学,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五十人。宣帝时,五经博士增至十二人。弟子员也代有增加,到东汉质帝(公元146年)时,太学已多至三万人。太学大量扩充的社会根源是 A.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 B.儒家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C.儒家政治势力日益膨胀 D.儒学教育取得发展进步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材料中数据的变化体现的是太学生人数的增加,说明入仕的儒生也在不断增加。同时儒生入仕人数的增加,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进入太学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答案为C。A项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完善不对,汉朝时,中央集权还在不断发展当中;BD项符合史实,但不是太学人数增加的原因,人们进入太学的目的是做官。‎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 ‎ ‎13.卢梭认为“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以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这段话表明卢梭认识到了 A.奴役与贫困是伴随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 B.专制统治致使人民贫困和遭受奴役 C.争夺食物是人类冲突的重要原因 D.财产私有制是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自从人类察觉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说明平等的消失是因为一个人占据了另一个人的食粮,只有在私有制情况下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私有制。故答案为D。根据材料卢梭认为奴役与贫困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历史现象,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专制统治,排除B;材料是分析不平等的原因,并非分析人类冲突的原因,排除C。‎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主张 ‎14.马丁路德曾说:“除了以《圣经》为根据证明我是错误的以外,我将永不改悔。”“每一个基督教徒,只要感觉到自己真诚悔罪,就是不购买赎罪券,也同样可以得到赦罪或全部免罚。”这表明该宗教改革家 A.批判神权统治,否定宗教礼仪,鼓吹人性解放 B.否定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要建立本民族教会 C.使人们以本民族语言解读《圣经》,与上帝直接对话 D.主张“信仰得救”,给人以精神的自由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马丁·路德主张人的灵魂得救,无须教士作为中介,不能靠向教会购买赎罪券得救,而要靠自己的虔诚信仰。材料内容反映了马丁·路德的“信仰得救”思想,故答案为D。AB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宗教改革运动·马丁·路德“信仰得救”思想 ‎15.韩非子“以法为本”中的“法”与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对君权的作用 A.完全一致 B.正好相反 C.大同小异 D.互为补充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韩非子的“以法为本”主张,是指统治者通过法律维护自己的统治,法律是维护和巩固专制统治的工具,本质上属于“人治”;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的“法”是用来限制君主权力维护民主政治,任何人包括君主都要遵守法律,这种主张是真正的法治。故两种主张对君权的作用正好相反,答案为B。根据以上分析排除AC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韩非子的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孟德斯鸠的思想 ‎16.古希腊诗人西摩尼得斯的《德行》诗:“有个故事说,德行/住在难攀登的高山/由纯洁女神们掩护/凡人眼睛看不见/除非从心底流出血汗/求知,智慧,向善/才能登上这人性之巅。”下列人物的思想与诗句最契合的是 A.普罗泰戈拉 B.苏格拉底 C.梭伦 D.彼特拉克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诗的题目《德行》以及诗句中的“求知”“智慧”“向善”“人性”等,可以看出诗句主题与苏格拉底的思想契合。苏格拉底强调知识就是美德,美德是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灵魂,他鼓励人们向善,故答案为B。普罗泰戈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与材料主题无关,排除A;梭伦是政治家,其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排除C;彼特拉克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之父”,主张用“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最契合”,排除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苏格拉底的思想 ‎1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审判与处死了英王查理一世。布拉德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布拉德肖法官认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协定的双方——国民和君主都必须履行各自的义务,一旦国王违背了契约,人民有权推翻君主统治。这种主张体现出社会契约的理念,故答案为C。A项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B项理解片面,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题;天赋人权强调人人平等,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社会契约思想 ‎ ‎1‎ ‎8.对《中国、西方古代科技成果(项数)比较图》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 B.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 C.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 D.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停滞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曲线走势可以看出,A项说法绝对,公元前后西方科技一度领先中国,排除A。15世纪前后中国科技开始衰落而西方科技迅速发展,B项解读正确。中国古代科技达到顶峰是在15世纪前后,排除C。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发展呈下降趋势,日益衰落,而非停滞不前,排除D。故本题答案为B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古代科技发展历程 ‎19.下列两幅绘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其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是 A.山水画    B.文人画   C.花鸟画   D.风俗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它与中国画的三类:山水、花鸟、人物,既不并列也不对立。文人画的主题既可以是山水,也可以是花鸟。材料中的两幅绘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符合文人画的特点,故答案为B。A项不能包括《兰花》图,排除;C项不能包括《山水图》,排除;两幅绘画均不属于风俗画,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书画和艺术·文人画 ‎20.“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C.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可以分析得出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多种艺术融合后推陈出新的结果,故答案为C。昆曲被誉为“百戏之祖”,排除A;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排除D。‎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中国的古代艺术·京剧 ‎21.读右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A.《春秋》 B.《孟子》‎ C.《荀子》 D.《离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右图,①是燕国所在地,②是齐国所在地,③是秦国所在地,④是楚国所在地。《离骚》的作者屈原是楚国人,故答案为D。其他三项的作者不符合楚国人的要求,排除AB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辉煌灿烂的文学·《离骚》‎ ‎22.“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他用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表达了多种复杂的情感。”文中的他是 A.达芬奇 B.莫奈 C.塞尚 D.毕加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变形、扭曲和夸张的笔触以及几何彩块堆积、造型抽象”,可以看出,该美术流派属于现代主义。上述四个选项中毕加索属于现代派画家,故答案为D。达芬奇的作品反映人文主义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莫奈和塞尚属于印象画派,排除BC。‎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现代主义美术 ‎ ‎23.19世纪中前期,对欧洲来说,是疾风暴雨的革命与波澜起伏的改革的时代。革命或改革相继成功后的欧洲各国并没有出现一些思想家所描绘的美好景象,人们对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与危机感到失望与不满。由此文学艺术领域兴起的流派,其代表作有 ‎①《自由引导人民》 ②《老人与海》 ③《日出印象》 ④《巴黎圣母院》‎ A.①③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答案】D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文学的繁荣·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美术的辉煌·浪漫主义美术 ‎24.《2012》是一部关于全球毁灭的灾难电影,它讲述在2012年世界末日到来时,主人公以及世界各国人民挣扎求生的经历。该片投资超过两亿美元,2009年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上映,首映当天全球票房就已达到两亿美元。这说明电影艺术 A.渗透了大国的强权意识和价值观 B.折射出西方文明的强大生命力 C.能够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思考 D.是投机商人成功的赢利性商业炒作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2012》作为一部优秀的灾难电影,反映了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严重后果,唤起人类对自身命运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考,故答案为C。AB项材料不能反映,《2012》是一部严肃的探讨人类命运的电影,并非投机商人的赢利性商业炒作,排除D。‎ 考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影视艺术·电影的功能 ‎25.在中国古代史上,宋代以前,社会生活的舞台上能见到妇女的身影;宋代以后,妇女逐渐被边缘化了。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三纲五常”思想的提出 B.儒学是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C.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 D.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所述的时间“宋代”,可以看出,发生这一变化是由于理学对纲常伦理观念的强化,故答案为C。提出“三纲五常”思想的是汉代的董仲舒,排除A;儒学在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排除B;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在西汉武帝时期,排除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影响 ‎26.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指出:“理学并不仅仅是对前秦和两汉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它部分是对传统的重新发展,部分是全新的创造。”“全新的创造”是指 A.融合阴阳家、法家思想以及黄老之学而形成了新儒学 B.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形成新的理论体系 C.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并且凸显人性的尊严 D.强化了儒家纲常伦理道德并借此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项是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特点;CD项都是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不符合“全新的创造”的特点,排除CD。宋明理学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使儒学发展成为新的理论体系,是一种“全新的创造”,故答案为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特点 第Ⅱ卷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3小题,27题18分,28题15分,29题15分,共4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什么思想?在治理国家上又提出了什么主张?(6分)‎ ‎(2)材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中的什么观点?其根本目的是什么?(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主张的进步性。(6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2分)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答案】(1)因素:民心(2分)‎ 思想:民贵君轻(2分)‎ 主张:仁政(2分)‎ ‎(2)观点:天人感应(或天合一)。(2分)‎ 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或君主专制统治)。(2分)‎ ‎(3)关键:薄敛节俭。(2分)‎ 进步性:具有忧患意识,强调社会责任感。(2分)‎ ‎(4)相同点: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2分)‎ 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可以看出孟子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民心;孟子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从而提出民贵君轻思想;在此基础上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来治理国家。根据以上分析回答第二和第三小问。‎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可以看出属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据此回答第二小问董仲舒提出这种观点的根本目的。‎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三中的信息可以看出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薄敛节俭;从材料“节用爱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得出其思想主张的进步性。‎ ‎(4)第一小问依据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是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是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而进行的调整,对上述材料中儒家思想演变过程应从这一角度得出正确认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百家争鸣·孟子思想·汉代儒学正统地位·董仲舒思想·程朱理学·朱熹思想 ‎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 ‎ ‎ ——摘自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不可不慎”的观点(5分)?‎ 材料二 是不是推翻礼教否定本国历史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打破一切纪律,扩张个人自由就是新文化运动!是不是盲目崇拜外国,毫无抉择的介绍和接受外来文化,就是新文化运动!如果是那样,那我们所要的新文化,实在是太幼稚、太便宜,而且是太危险了。 ‎ ‎ ——蒋介石《哲学与教育对于青年的关系》(1941年)‎ 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 ‎ ——蒋介石《中国之命运》(1943年)‎ ‎(2)根据材料二,概括蒋介石对五四时期历史的基本态度(5分)。你对蒋介石的态度有何看法(5分)?‎ ‎【答案】‎ ‎(1)a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b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c但梁启超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也是行不通的。‎ ‎(2)态度:①批判新文化运动片面否定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②肯定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看法:①蒋的态度比较理性。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的基础是民族凝聚力,需要从古今中外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或者②蒋的态度有失偏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建立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或者传统的礼教只能强化农业社会制度下的专制统治)。‎ ‎【解析】‎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中的“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可以分析得出,梁启超强调卢梭的学说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卢梭的主要观点有人民革命、主权在民和民主共和,故梁启超认为不能用药过猛,即认为民主共和制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因此主张在中国走君主立宪的道路。而实际上我们知道,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走君主立宪的道路也不符合国情。应当据此进行适当评价。‎ ‎(2)从材料二的第一段材料中可知蒋介石批判新文化运动盲目西化,从第二段材料中可知他肯定了五四运动中学生的爱国行为。从文章发表的时间1941和1943年来看,均为抗战时期,因此对蒋介石这番谈话的评价要结合抗战时期对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弘扬的必要性方面来思考回答。看法可以不同,但必须根据材料内容和背景,从民族独立和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维新变法思想·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 ‎29.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中国明朝的黄宗羲认为私利是与生俱有的,正是由于有个体的私利,才合成了天下的公利。他主张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认为一切存在物都有他 们的法,人在自然状态下,应当首先想到如何保存自己的生命。他主张将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分别由议会、君主、法院三家掌管。‎ ‎(1)依据材料一,概括黄宗羲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共同点反映的历史状况。‎ 材料二 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国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 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 ‎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2)如何理解材料二“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5分)‎ 材料三 这三期间思想的进步,试把前后期的人物做个尺度来量他一下,便很明白:第一期,如郭嵩焘、张佩纶、张之洞等辈,算是很新很新的怪物。到第二期时,嵩焘、佩纶辈已死去,之洞却还在。之洞在第二期前半,依然算是提倡风气的一个人,到了后半,居然成了老朽思想的代表了。在第二期,康有为、梁启超、章炳麟、严复等辈,都是新思想界勇士,立在阵头最前的一排。到第三期时,许多新青年跑上前线,这些人被挤落后,甚至已经全然退伍了。这种新陈代谢现象,可以证明这五十年间思想界的血液流转得很快,可以证明思想界的体气实已渐趋康强。‎ ‎(3)材料三中梁启超归纳的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各指什么?有什么史实依据?(5分)‎ ‎【答案】(1)共同点:承认个人的权利;主张合理分配国家职权。‎ 历史状况:政治上法国和中国都处于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经济上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5分)‎ ‎(2)理解: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本质上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思想的束缚,描绘“理性王国的蓝图”,实质上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科学和理性成为资产阶级建立自己理想社会的思想武器。(5分)‎ ‎(3)史实:第一期学习西方的器物: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第二期学习西方的制度: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第三期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5分)‎ ‎【解析】‎ 试题分析:(1)‎ 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可看出二人的共同点是承认个人的权利,主张合理分配国家职权。第二小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时要分政治、经济等方面来谈,主要涉及:政治上法国和中国都处于君主专制统治之下;经济上商品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明末清初中国思想家与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相同点是都反对君主专制,体现了社会进步的潮流。但是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中国明清思想家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并不反对封建制度,虽然批判宋明理学,但是都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对未来社会没有明确的制度设计;西方启蒙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是要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并且已有一些认识和规划。经济方面的因素主要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缓慢,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较为迅速,具备了社会转型的基础。‎ ‎(3)主要根据时间,从三类人作为不同时期思想文化和政治运动中的代表人物,可以分析得出三个时期为:第一期学习西方的器物如洋务运动,第二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如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第三期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如新文化运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背景和性质·黄宗羲的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启蒙运动·背景和性质·孟德斯鸠的思想主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