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新实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前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
1.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由孙中山于1905年在东京成立,因此本题正确。
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①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②临时大总统有权单独行使行政权
③由孙中山制定参议院颁布
④确立民主共和政体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临时约法》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实行三权分立的共和制度,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因此选项A正确;《临时约法》出于防止袁世凯独裁的目的,因此明确规定总统颁布的命令需要总理副署方能生效,因此②错误,选项B、D排除;《临时约法》由参议院制定,孙中山颁布,因此③错误,选项C排除。
3.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 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C. 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D. 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可知大臣之间互相商议,群策群力,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了执政水平,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始皇让大臣进行讨论,听取大臣意见,但决策权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属于君主专制,并非民主,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材料“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国家最高决策权归皇帝,但朝议对皇帝的权力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4.安史之乱后,刘晏对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对于各地所设的针对盐商的征取,“晏奏罢州县率税”。该盐法改革的目的是
A. 盐业商运商销
B. 官商共利
C. 减轻盐商税负
D. 盐铁官营
【答案】B
【解析】
“盐商在盐司纳榷取盐后,在转卖过程中不再加税”等字眼意在强调该盐法改革的目的是要做到官商共利,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盐业商运商销、官商共利属于盐法改革的具体内容而非目的,所以选项A、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盐铁官营,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5.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在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这种议事制度被称为朝议制度。下列关于这种制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朝议有助于提高决策水平
B. 朝议是一种民主决策形式
C. 朝议有助于减少君主决策的失误
D. 朝议对君主专制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以及有关封禅和‘焚书’等重大问题上,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可知大臣之间互相商议,群策群力,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了执政水平,A、C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秦始皇让大臣进行讨论,听取大臣意见,但决策权最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属于君主专制,并非民主,B错误,符合题意,故选B;材料“秦始皇都交给群臣讨论,最后由皇帝裁决”体现国家最高决策权归皇帝,但朝议对皇帝的权力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D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6.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共关系的演变可以概括为“合作——对立——合作”。能够体现此变化的一组历史事件是
A. 黄埔军校成立——北伐战争——重庆谈判
B. 北伐战争——长征——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
C. 国民党一大召开——南昌起义——北平谈判
D. 四·一二政变——七七事变——淮海战役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在国民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下开展北伐战争;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双方走向了对峙,长征是这一时期发生的事,此时为对立关系;在1937年抗日战争中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双方逐渐走向了合作,故答案为B项。
点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根本原因在于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工农群众利益的政党。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两党关系相应地发生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两党能暂时放弃对抗走向合作;当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两党的合作关系就会破裂而走向对抗。对于两党关系的演变过程,一定要结合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来分析。
7.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B. 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 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D. 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关系。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题干发生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代表顾维钧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中国以有效帮助,否则会“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说明中国政府仅靠自身力量无力阻挡日本的侵略,因此顾维钧在国家会议上多方呼吁,争取各国对华的同情与帮助,故C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顾维钧警示如果列强继续采取绥靖政策,对远东的暴乱听之任之,很可能发生新的世界大战,但这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他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中国的抗战寻求支援和帮助,故A选项错误;顾维钧在材料强调了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但这不是其主要目的,故B选项错误;顾维钧强调列强应维护远东地区的和平,但不等于他认为应维护原有的世界格局,故D选项错误。
8.1800年麦迪逊,总结独立派人士的宪法目标时说:“美国革命的基本原则是殖民地能在属于同一主权的帝国中成为与不列颠拥有平等地位的成员,并且立法权被完整的保留在美利坚国会中,跟保留在不列颠议会中的一样”。这表明
A. 英国对殖民地的政治压迫才是美国独立的真实原因
B. 美国民众忠于平等自由的政治理念
C. 美国自殖民时代以来就已经形成了地方自治的传统
D. 美国独立战争的真实目的仅仅是取得与英国其他殖民地平等的权利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时间“1800年”、“独立派”、“美国革命的基本原则是殖民地能在属于同一主权的帝国中成为与不列颠拥有平等地位的成员,并且立法权被完整的保留在美利坚国会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独立是出于反抗英国的政治压迫,想要实现与英国主权对等,选项A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美国民众的政治理念,排除B;美国的独立不等于自治,排除C;根据材料“殖民地能在属于同一主权的帝国中成为与不列颠拥有平等地位的成员”可知,美国希望通过独立实现与英国主权对等,因此选项D排除。
9.新材料的发现始终是史学研究的动力。“丹东一号”沉船经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极有可能是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它是
A. “致远”舰 B. “定远”舰 C. “靖远”舰 D. “经远”舰
【答案】A
【解析】
黄海海战中爱国将领邓世昌率领官兵与日军激战的战舰是“致远”舰,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定远”舰的管带是刘步蟾,“靖远”舰的管带是叶祖珪, “经远”舰管带是林永升,“排除B、C和D项。
10.有人说17世纪末的英国国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这里的“紧箍咒”主要指
A. “光荣革命”的胜利
B. 进行议会改革
C.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D. 《权利法案》的颁布
【答案】D
【解析】
光荣革命是1688年英国发生的不流血的政变,没有对英王的权力产生直接的制约作用,故A错误。英国的议会改革发生在18世纪及之后,17世纪末英国没有进行议会改革,故B错误。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在18世纪才形成,故C错误。1689年的《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使英王开始被套上“紧箍咒”,故D正确。
11.有法国学者认为,法兰西1875年宪法长命秘诀在于,“它使得1789年以来支离破碎的两个法国得以和平共处: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这是指法国1875年宪法
A. 保留了专制传统
B. 满足了不同诉求
C. 确立了民主共和
D. 保障了国家统一
【答案】B
【解析】
根据“一个是革命的法国,另一个是旧制度的法国”,结合所学可知,法兰西1875年宪法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互妥协的产物,满足了不同诉求,故B正确;法国1875年宪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A错误;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2.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表述
①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的产物,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②雅典的民主政治为人类文明中政治组织形式的完善指出了一条道路
A. ①②都正确
B. ①②都不正确
C. ①正确②错误
D. ①错误②正确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城邦中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广大奴隶和妇女、儿童没有参政权,并非是真正意义的广泛民主,具有时代局限性,但却为后世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是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源头,所以①②表述都正确,答案选A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卓尔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政治
13.《十二铜表法》规定: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唐律疏议》规定:“诸八议者(注:八议指亲、故、贤、能、功等八类人),犯死罪,皆圣所生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流罪以下,减一等”。相比之下,两者最大的区别是
A. 是否正视纲常伦理
B. 皇帝是否拥有最高裁决权
C. 是否保护个人利益
D. 是否重视法律的公平公正
【答案】D
【解析】从题中材料中的“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可以看出,《十二铜表法》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而《唐律疏议》给予八类人特权,说明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A项是中国法律的特点,B项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也影响到中国法律,但与材料信息不符,均排除;C项是西方法律的特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14.
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史,是一部不断磨擦、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宰相制度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重用侍从秘书 B. 唐朝相权一分为三
C. 宋代废除宰相制度 D. 元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
【答案】C
【解析】废除宰相制度是明代而非宋代,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重用侍从秘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唐朝实行三省制度所以相权一分为三,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元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5.《雅典政制》中记载:
①议事会是抽签选举的,议员五百人……
②主席团职位轮流担任……
③主席团有一个总主席……
④任职一日一夜,不得延长……。这些规定中,有利于保障民主防范专制的设计有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议事会是抽签选举的”体现了民主性;“主席团职位轮流担任”,有利于防止专制;“任职一日一夜,不得延长”,说明任职期限,体现民主。这些都有利于保障民主防范专制。故①②④,B项正确;“主席团有一个总主席”,有可能导致权力集中,不符合题,故③错误,排除ACD。
16.苏格拉底说:“……它把权力交给所有公民,不需要国家统治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一个国家应该由既有专业知识,又有道德的人去治理。统治者不是偶然选中的人,不是使用强术和骗术的人,而是有统治知识的人。”以下对上述材料解析正确的有
①全体雅典人均可以参与国家管理
②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
③雅典民主政治忽视了统治者的能力与品德
④雅典实行抽签选举、轮番而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材料主旨是苏格拉底对雅典民主制的反思,根据“它把权力交给所有公民,不需要国家统治者具有专长,不要求他们具有真知灼见”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提供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均等机会,但是忽视了统治者的能力与品德。根据所学可知,雅典通过抽签选举、轮番而治,对国家实行民主管理。选项B正确;雅典只有公民可与参与国家管理,而非全体雅典人,①错误,选项A、C、D排除。
17.温家宝总理在剑桥大学演讲时说: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 鸦片战争——林则徐抗英
B. 《马关条约》——反割台斗争
C. 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D. 《辛丑条约》——戊戌变法
【答案】D
【解析】鸦片战争中,林则徐坚守抗英,迫使英军北上,符合“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迫使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岛,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符合“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临内忧外患的危机,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符合“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1901年《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兴起的一场自救运动,不符合“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符合题意,故选D。
18.以下是某历史课上的板书设计的一部分。从该板书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资本主义发展是英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②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得以确立
③“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
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曲折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发展,故①正确;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材料并未体现,故②错误;材料反映了“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故③正确;材料也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曲折性,故④正确。故①③④组合正确,故B项正确,ACD项都错误。故选B。
19.在某次战争之后,列强欣喜若狂,声称“第二次发现了中国”。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甲午中日战争
【答案】D
【解析】
甲午中日战争后,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BC项。
20. 17世纪英国革命中克伦威尔建立护国政体,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后将邦联制改造成联邦制,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法兰西帝国.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A. 新旧交替时代“君权神授”观念影响深远
B. 确立制度与稳定秩序是巩固革命成果的必需
C. 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曲折艰难
D. 高效的军事体制有利于维护新生政权的统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及归纳分析的能力,依据已学史实可知材料中英、美的实例突出制度的建设,而法国实例突出中央集权制国家稳定统治秩序,因此B符合题意,而A、C在题干中未有反映,排除,D的表述不符合美国,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21.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
A. 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B. 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C. 都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D. 都缓和了社会矛盾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打击了贵族势力;克里斯提尼用以地域为基础的10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A项正确。
22. 据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记载,唐朝时,“庶人以白”,明令平民衣着不许染色,只能用麻布本色;(宋)端拱二年(989年)诏令:“县镇场务诸色公人并庶人、商贾、伎术、不系官伶人……只许服皂、白衣。”这说明唐宋时期
A. 强调社会地位差别
B. 纺织技术提升较慢
C. 市民阶层需求不高
D. 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来看唐宋朝廷对庶民百姓的服装有严格限制,以防僭越,本质上就是强调社会地位的差别,故A项正确。B项不是材料的主旨内容,故排除。材料反应的是政府的规定,而不是市民阶层的需求,故排除C项。D项材料中反映的是政治要求,而不是经济发展导致的,故排除D项。
23.2014年2月,全国人大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下列对抗日战争和上述立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抗日战争是近代百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立法利于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
④立法更好地表明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取得的一次完全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点,立法通过抗战胜利纪念日彰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可以更好地表明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的坚定立场,①②③④符合题意,选项C正确;排除A、B、D。
24.马克思:“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其中也有俄国和美国的份——纯属商业性质,而且正如我们前次所指出;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在目前情况下,对华贸易'除鸦片和若干数量的东印度棉花外,只能仍以中国商品即茶叶和丝的出口为主,而这种出口贸易取决于外国的需求而不是取决于中国政府提供方便的多少。”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客观描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刚刚结束后的情形
B. 说明中国在茶、丝为主的外贸中处于出超地位
C. 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
D. 马克思认为列强发动的对华战争纯属商业性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这些好处大部份都是虚幻的”,可以看出马克思认为当时列强的对华贸易形势并不乐观,故答案为C项。马克思认为“各参战国得到的好处……纯属商业性质”,反映出该认识并不客观,实际上一些条款损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排除A项;B项材料不能反映;D项错误,马克思所说是各国得到的好处,而非战争本身,排除D项。
二、问答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年代
省数
道、路数
州数
郡(府、国)数
县(侯国)数
秦始皇二十六年
—
—
—
36
不详
西汉平帝(1—5年)
—
—
13
103
1578
东汉顺帝(126—144年)
—
—
13
105
1180
隋大业五年(609年)
—
—
—
190
1255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
15道
—
328
1573
宋宣和四年(1122年)
—
26路
288
—
1234
元朝
12省
183路
—
97
1425
——根据历代《地理志》整理
材料二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变动”与“不变”的共同目的,并说明材料一中地方行政区划“变动”与“不变”的具体表现。
【答案】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变动表现: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
不变表现: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行政制度的演变。第(1)问,由材料信息“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可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根本用意是加强中央集权来维护专制统治,这也是古代政治制度变与不变的共同目的。
第(2)问,由材料一的数据分析可知“变动”体现在: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区划逐渐增多即由两级制到三级制甚至四级制、州府等中级地方行政区域不断缩小、元朝新增省级地方行政单位等;由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监察区后来逐渐演变为行政区。由材料一中信息可知“不变”的是县级行政单位基本稳定;由所学知识可知“不变”的有中央对地方的严密控制不变、削弱地方的指导思想不变等。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民本思想是在中国数千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文化,是维护皇权的一种柔情政治。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将民众视为治国安邦根本的政治学说,是一种关注、重视人民利益的政治学说。
民主一词源于西方,在英语中民主一词指Democracy,来自于希腊文Demokratia,字面意思是人民当家作主,权力属于人民。马克思主义的民主含义指的是,“在特定的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基础上,保障公民权利得到平等实现的政治形式”。由此可见,民主指的是人民真正掌握国家的权力,按照人民的意思来实现管理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事务的权利。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的区别进行论述。(要求:从某一角度展开论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两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
民本是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之下的一种君本理念,通过重民、敬民、爱民等措施来维护统治,实现长治久安。民主是伴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古代希腊的民主就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抽签选举和公民大会等民主形式的推进而不断发展的。到了近代,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启蒙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古希腊的民主制,提出了自由、平等、民主、法制等主张,规划了资本主义的理性蓝图,资本主义代议制不断完善,公民主体地位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得以强化。
示例二:人民和执政者的关系不同。
在民本理念中,民众和君主之间的地位是完全不平等的,君主是权力的中心,是权力的来源,民众是君主统治的对象,民众是被动的、消极的,民众的要求是否得以满足完全取决于君主的恩赐和怜悯。而在民主理念下,个体在法律上是平等的,执政者的权力来自人民,执政者和人民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民众是主动的、积极的。政府及各级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受人民监督并服务于人民。
三、材料解析题
27.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即人民不间断地直接参与行使权力。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
——乔·萨托利《民主新论》
材料二: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中,极端道路往往是不通的。……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既摒弃了无限制的斗争,又避免了无原则的调和……它遏制了166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从许多方面来看都是美国革命的一个直接后果,但它要解决的问题却不同于美国革命,而和一个半世纪以前的英国革命如出一辙……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对现代民主政治的创新具有重大意义,而法国革命是全球性政治民主化潮流开启的标志。
“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曾说过,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反映雅典政治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民主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
(2)材料二中“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指什么?并据材料二分析英国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改变的原因。
(3)从现代化视角来看,材料三所指美国革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
【答案】(1)特点:直接民主;少数服从多数。局限性:就范围而言,仅为“公民”的民主,广人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就性质而言,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就形式而言,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的民主形式,可能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改变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原因: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光荣革命”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并取得成功。
(3)问题:解决民族独立和确立现代政治体制问题。“控制自己”:中央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与平衡。
【解析】(1)特点: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由“不借助中介或代表,自己对自己的事务进行直接管理”可以概括出直接民主;由“所遵循的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可以概括出少数服从多数。局限性:古希腊民主有哪些“自身无法克服的弱点和局限性”指的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局限性,对此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以从三个方面归纳即可,如从民主范围来看,只有成年男性有权参政,广大妇女、奴隶和外邦人被排除在外,因此雅典的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从雅典民主性质来看,所有公民直接参与,这是一种原始的直接民主。从民主实现的形式看,古希腊民主通过抽签选举,轮流坐庄,轮番而治,可能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2)改变英国政治制度发展方向:根据材料“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问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相关内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进程。结合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不难归纳、概括出“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即指英国通过1689年的《权利法案》正式(在法律上)确立起君主立宪制政体。
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确立,与英国当时的具体国情以及历史传统密不可分,英国是一个具有议会民主政治传统的国家,即“议会之母”的国家;根据材料“素以尊重传统、崇尚中庸的英吉利民族”可知,英吉利民族崇尚中庸的理念有助于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根据材料“光荣革命吸取了40年代革命和1660年‘复辟解决’两方面的教训”可知,1688年的“光荣革命”吸取了以往的教训并取得成功,事实上确立起议会的主体地位,“议会至上”,国王“统而不治”等。
(3)问题:结合设问限定词“从现代化视角”和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早期革命面临的任务是解决民族独立和确立现代政治体制问题。“强制政府控制自己”:根据所学可知,材料中“强制(中央)政府控制自己”指的是对中央政府权力的约束。美国1787年宪法中规定,中央政府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约与平衡,将权力关进了笼子。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教科书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同时期的教科书因多种因素的制约会存在许多差异。
材料一“国会是资产阶级和地主控制的,因为按照宪法规定,必须有一定财产的人才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最高法院曾多次帮助美国资本家,宣布工人罢工为非法,残酷地镇压革命的工人。……这部宪法(1787年宪法)保障了美国有产阶级的利益,它可耻地保存奴隶制度,把种族歧视固定下来,使广大的劳动者失去了起码的政治和经济权利。它所宣布的‘自由’为的是种植主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巩固,实为剥削的自由”。
——摘自《世界近现代史》(高级中学课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年版上册
材料二“美国宪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在此后两百多年间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也为后来许多国家所效法。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初衷并非设计一个完美无缺的国家制度,他们当时关心的是如何建立一个有效但又受到约束的政府,以挽救危机中的邦联。1787年宪法……因此带有一些明显缺陷。例如,在奴隶制问题上,虽然宪法明确阐明了主权在民原则,但在宪法批准后,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有选举权”。
——摘自《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Ⅱ)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比较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个版本的教科书对美国政治制度态度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不同:材料一批判、否定美国的政治制度。材料二肯定美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又指出其局限性。原因:所处的时代不同。前者处于冷战时期,中美两国全方位对抗,我国“左”倾思想开始泛滥,教科书编者被意识形态左右;后者冷战结束,中美建交后,两国关系总体上良性发展;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不断解放,中国完善民主与法制社会。编者采用的史观不同。前者采用革命史观,后者从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的角度去审视历史问题。
【解析】试题解析:从两则材料中可知,50年代重在批判美国制度和宪法。而材料二在肯定美国政治制度的优势同时又指出其局限性。而具体原因,可从当时中美关系、世界格局、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等方面来回答。此外,还可从编者史观的不同来回答。正是因为两者史观的差异,才造成了内容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