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5.00 KB
  • 2021-08-25 发布

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科试卷 第I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8分)‎ ‎1.宗法制造成西周“家天下”的局面和魏晋时代“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门阀政治,至明清之际,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这表明宗法制 A. 其血缘关系逐渐被取代 B. 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 C. 强化了对社会的控制 D. 具备丰富的社会功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它为徽商提供血缘网络、商帮、会馆、人力、财力,是徽商成功的重要因素”体现的是宗法血缘关系对于徽商发展重要作用,强调的是宗法制丰富的社会功能,D选项符合题意;血缘关系在当今社会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A选项说法错误;推动着社会不断进步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社会控制的问题,C选项排除。‎ ‎2.《诗经》中记载耕种用的“钱”(音剪) 和“镈”(音博)(即青铜铲和青铜锄),在交换中被当作等价物,逐渐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这反映当时( )‎ A. 已广泛使用青铜农具 B. 农用技术有显著提高 C. 青铜器具被普遍接受 D. 商品经济有质的飞跃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青铜铲和青铜锄逐渐演变为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接受青铜器具,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广泛使用青铜农具,故A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农用技术有了提高,故B错误;D项错在“质的飞跃”,材料体现不出此说法。‎ ‎3.下表是宋代对广州市舶使的奖励统计表(局部)‎ 有贡献的广州市舶使 奖励及殊荣 杨克让 诏升殿慰劳,面赐金紫 萧汝谐 被荐升台谏 华中师、李穎、陈颖 列名县志和府志 这反映出宋代 A. 强化了国家对市场监管 B. 完善了市舶司的管理职能 C. 营造了良好的外贸环境 D. 拓展了市舶使的升迁途径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宋代”政府屡次对广州“市舶使”奖励,结合“市舶使”和所学可知,国家注重对外贸的规范和管理,C项正确;宋代放松了对市场的控制,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中没有对市舶使“职能”的补充与发展,B项与本题题意不符;材料只有“奖赏”没有具体升迁途径,D项错误。‎ ‎4.明神宗前期“虚己委居正”,张居正得以充分发挥“元辅”作用。但神宗亲政后,旋即削夺阁权,“及后中官愈重,阁势日轻,阁臣反比厂为之下”。这反映了( )‎ A. 阁臣牵制了其他机构权力 B. 阁权是皇权的外延和扩张 C. 阁权对皇权起了制约作用 D. 阁权与皇权矛盾尖锐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明神宗亲政前,政务委托给张居正,内阁权势得到充分发挥;神宗亲政后,旋即削夺阁权,内阁权势日轻,地位下降。这说明内阁权力来自皇帝,阁权是皇权外延和扩张,故B正确;材料没有阁臣牵制其他机构的信息,故A错误;阁权的大小来自于皇权,阁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故C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阁权与皇权的矛盾,故D错误。‎ ‎5.程朱理学使儒学披上了圣神的外衣。明朝王阳明的心学倡导“心外无理”“心外无学”,引导人们走出以圣贤与经典为中心的“章句之学”的死胡同,点明儒学伦理精神并非在难以攀登的天际,而处于世人自己的心灵之中。这表明当时的儒学( )‎ A. 日益神学化、思辨化 B. 积极倡导经世致用思想 C. 更加强调传统伦理道德 D. 呈现世俗化的倾向 ‎【答案】D ‎【解析】‎ ‎【详解】王阳明倡导“心外无理”“心外无学”,认为伦理精神处于世人自己的心灵之中,只要扫灭私欲,哪怕“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这表明当时的儒学呈现出世俗化的倾向,故D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日益神学化,故A错误;明清之际积极倡导经世致用思想,故B错误;朱熹的理学更加强调传统伦理道德,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 ‎6.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 A. 《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B. 《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 C. 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 D. 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 ‎【答案】C ‎【解析】‎ ‎【详解】1911年10月 10日,武昌起义爆发,10月13日《申报》、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都已经有了相关报道。这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故C正确;“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无法说明当时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故A错误;《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了对武昌起义的否定,体现不出英政府的殖民主义立场,故B错误;《泰晤士报》显然是在否定中国民主革命,故D错误。‎ ‎7.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这一个案( )‎ A. 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 B. 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 C. 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 D. 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历史结论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利润后,转而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这说明该农户有浓厚的重农抑商意识,这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体现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故B正确;显然,当时中国农民没有适应世界市场,故A错误;国际市场的利润没有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反而固化了重农抑商意识,不利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故CD错误。‎ ‎8.开平煤矿在甲午战争前每天产煤不过七八百吨,1894年每日产量已超过一千吨,而1898年的年产量增至七十三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似情况者尚多。由此可见( )‎ A. 中国已经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B. 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 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 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后仍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开平煤矿等洋务企业在甲午战争战后年产量不断增加。由此可见,洋务企业并未因为甲午战败而破产,而是持续发展,故D正确;洋务运动运用的是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A错误;清政府被迫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而开平煤矿属于洋务企业,故B错误;甲午战争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碍作用最大,故C错误。‎ ‎9.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宣传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及其学说,他们希望找到既能发展资本主义,又能医治资本主义弊病的药方。这说明当时 A. 中国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相对多 B. 知识分子对西方认识逐渐深入 C. 资产阶级主张走社会主义道路 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答案】B ‎【解析】‎ ‎【详解】中国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排除A;资产阶级仍然走资本主义道路,只是对资本主义进行反思,排除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广泛传播是五四运动后,排除D;材料体现了知识分子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端的反思思考,对西方认识逐渐深入,故B项正确。‎ ‎10.下图是张乐平发表在《抗战漫画》(1938年1月创刊于武汉,同年6月停刊)第9期的题为《候敌深入,一鼓歼灭》的漫画。该漫画从侧面体现了 A. 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 B. 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C. 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D. 中日战争胜负的前景明朗 ‎【答案】C ‎【解析】‎ ‎【详解】国民政府执行的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排除A;1938年10月,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时间不符,排除B;由漫画“一鼓歼灭”来看,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故选C;当时中日战争胜负并不明朗,排除D。‎ ‎11.1953年我国第一次宣布“一五”计划,规定粮食生产年平均增长5.3%,但当年实际粮产量仅增长1.8%,棉花产量则下降9%;1954年粮食增长仅1.6%,棉花再次减产9%。这反映出 A. 变革农村生产关系的必要性 B. 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迫切性 C.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紧迫性 D. 仿效苏联经济模式的局限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我国“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为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打下初步基础,但材料反映当时我国农业尚无法为工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供应,这说明变革农村生产关系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必要性,故选A;材料没有反映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背景问题,所以无法体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的迫切性,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必要性,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排除D。‎ ‎12.1954年12月,毛泽东在北京会见缅甸总理吴努时说:“我们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亚非会议要是邀请了我们,又还让蒋介石参加,我们就不好去了。”毛泽东对吴努的谈话表明新中国 A. 在外交上“另起炉灶”的决心 B. 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 C. 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 D. 贯彻万隆会议的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会见缅甸总理时说“在华侨中不组织共产党,已有的支部已经解散”,表明遵循互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材料中主要阐述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与周边国家发展友好关系的愿望无关,故C项错误;万隆精神是万隆会议的产物,万隆会议召开于1955年,故D项错误。‎ ‎13.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地区视察时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这一论述表明邓小平( )‎ A. 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识 B. 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 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理性反思 D. 主张政治上实行系统的拨乱反正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信息是,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要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此邓小平针对的是之前“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性反思,故C正确;1992年南方谈话对社会主义本质形成成熟的认识,故A错误;1992年的十四大明确了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B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建设,不是政治上的拨乱反正,故D错误。‎ ‎14. 古希腊城邦雅典的公共墓地主要用于埋葬牺牲的战士,城邦为他们树立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这旨在强调 A. 城邦公民的平等 B. 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 C. 共同的宗教信仰 D. 血缘对城邦维系的作用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墓碑,刻上所有牺牲者的名字,但并不写明他们的家世”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城邦公民的平等,故A项是正确的;材料中反映城邦对战士的死后的一种礼遇,没有体现出军事对城邦的重要性,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宗教信仰问题,排除C。不写明家世体现了要否定家族和血缘在城邦中的作用,故D项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雅典民主政治平等 ‎15.依自然形势而形成的水流,低地所有人有接受的义务,低地所有人如任意在土地上施工以变更此水流,高地所有人有权提起妨碍水道之诉(排放雨水之诉)。这表明罗马法 A. 严重损害了公民合法权益 B. 不承认公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C. 注重保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体现了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低地所有人如任意在土地上施工以变更此水流,高地所有人有权提起妨碍水道之诉”体现的是低地施工人的工程施工不能私自改变自然形成的水道,进而危害高地所有人的利益,强调的是罗马法对公共利益的维护,D选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对公共利益的维护,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的说法错误,A选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个人利益对公共利益的服从,未涉及土地所有权的问题,B选项排除;材料未涉及对奴隶主贵族利益的维护,C选项排除。‎ ‎16.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12月3日报道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枪击案,已有14人遇难。美国公民持有枪械源于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二条:管理良好的民兵是保障自由州的安全所必需,因此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的权利不得侵犯。人民有别于政府,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有别于政府军警持有和携带武器;保障自由州有别于保障联邦。该条修正案体现了 A. 权力制衡的理念 B. 政治妥协与权益平衡的理念 C. 主权在民的原则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原则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人民有别于政府,人民持有和携带武器有别于政府军警持有和携带武器;保障自由州有别于保障联邦”,可见体现了人民与政府、地方州与联邦之间的政治妥协与权益平衡的理念,故选B。A在题干中没有体现。CD只是涉及题干的部分意思。‎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7.出身容克阶层的俾斯麦,使用战争暴力手段,完成德国的统一,并把德国带入现代发达国家的行列。后世有史学家将其称作“白色革命家”。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德国统一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问题 B. 经济的工业化和思想的现代化共同发展 C. 国家统一的革命性和新建政体的局限性 D. 社会革命的进步性和工人运动的容忍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家”是指俾斯麦通过王朝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统一,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白色”是指1781年宪法中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君主权力大,故C项正确。A项只解释了其革命性,没有解释其保守性,故排除。德国的经济工业化和思想现代化并没有共同发展,其思想是比较保守的,故B项排除。德国的社会革命的有限的,对工人运动是不容忍的,故D项排除。‎ ‎18.下表为1600-180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居民人数变化表。根据表中居民人数的变化可以推知,这两个地区( )‎ 时间 ‎1600年 ‎1650年 ‎1700年 ‎1750年 ‎1801年 居民 ‎500万 ‎550万 ‎600万 ‎650万 ‎900万 A. 原有的人口比例基数比较小 B. 人口发展变化受工业革命影响 C. 人口均衡发展与世界市场有关 D. 人口变动的根源是机器大工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表格数据可知,1600-180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居民人数呈现递增趋势,特别是18‎ 世纪后期人口激增。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个地区人口的发展变化受工业革命影响最大,故B正确;原有的人口比例基数是500万,此基数不小,故A错误;18世纪后期人口发展是激增,不是均衡发展,故C错误;人口变动的根源是社会经济的发展,故D表述不准确。‎ ‎19.“把统治权看做只是一种代办权,从而证明把人民的合法权利归还给拥有最高权力的人民这种革命是正当的”。该观点见于 A. 《社会契约论》‎ B. 《论法的精神》‎ C. 《理想国》‎ D. 《纯粹理性批判》‎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在统治者和人民之间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倡导人民主权,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专制政权,符合题意,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主要论述了三权分立的学说;C选项错误,柏拉图的《理想国》主要涉及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各个方面,包括哲学、伦理、教育、文艺、政治等内容,主要是探讨理想国家的问题,并未提出材料观点;D选项错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并未提出材料中观点。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0.二战后期,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苏联也希望建立新的国际组织来“保证一个持久和正义的和平”。在美苏主导下,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这表明 A. 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B. 两种制度的国家能够永久和平相处 C. 美苏都希望建立自己主导的世界秩序 D. 维护和平的理念顺应了国际大势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美国力图在战后建立一个广泛而永久……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为宗旨的联合国建立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苏通过和平协商建立起全球性的协调机制,这种行为维护了世界和平并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未体现美苏在战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排除;B项永久和平相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1. 某西方学者说:“1945年的和平从一个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从另一个意义上却是制造了分裂,从第三个意义上说,又是目光远大的。”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是指 A. 美苏两极对峙取代原有世界格局 B. 德日意法西斯势力被清除 C. 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 D. 欧洲经济一体化正式开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该学者所说的“第三个意义” 是指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美国对世界的经济侵略,但是世界经济体制从此趋向制度化规范化却是毋庸置疑的,故C项正确;A是第一个意义;B中彻底清除说法错误;D是1967年开始,不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世界经济体制趋向制度化规范化【名师点睛】‎ ‎22.1956年4月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 A. 国情认识模糊,经济决策失误 B. 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 C. 农业技术薄弱,发展动力不足 D. 建设经验缺乏,经济体制落后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1956年毛泽东说:“据说一直到第十九次代表大会那个时候,苏联粮食的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历史上的最高水平。如果真是这样,集体化机械化的优越性在哪里?社会主义制度比沙皇制度好又怎么说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认为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是经济比例失调,制度优越难显,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及知识,排除。‎ 考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弊端 ‎23.在英国传统福利制度下,中央政府统一规定福利保障的覆盖范围、水平及项目。20世纪90年代,布莱尔政府强调福利既是每个人的权利也是每个人的责任,强调个人自我保障,建设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的责任机制。据此可知,布莱尔政府 A. 极大提高了民众的福利待遇 B. 使社会保障实施形式多元化 C.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D. 清除了福利国家存在的弊端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布莱尔政府强调,福利是国家、社会、企业和个人多方面的责任,结合所学可知,布莱尔政府使社会保障形式朝着多元化方向转变,B选项正确。材料无关“提高”公民福利待遇的信息,20世纪90年代英国正减少政府干预经济,加强政府对经济宏观调控的说法错误,排除AC项。实施福利保障的多元化并不能清除福利国家的弊端,D选项错误。‎ ‎24.2019年3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承认以色列对戈兰高地享有主权,这是美国继2017年12月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2018年5月把驻以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至耶路撒冷后,美国对中东政策又一次急剧转向。这主要反映出 A. 美国插手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 B. 中东问题根源于地缘政治的影响 C. 领土纷争是中东地区的主要矛盾 D. 美国操纵导致阿以冲突不断升级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美国对中东政策又一次急剧转向”,可知这种粗暴干涉中东事务的做法必然引发中东持续不断的抗议活动,说明美国插手加剧了中东局势的紧张,故选B;材料说明大国争夺是中东地区冲突不断的重要根源,排除B;材料没有提到领土纷争问题,且领土纷争只是中东地区发生战争和冲突的重要因素,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巴以冲突,排除D。‎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其中25.26题为必做题,27.28.29题为选做题,考生从27.28.29中选做一道并写在相应的答题栏中。) ‎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传统体育历史悠久,发展到宋代的时候达到了高峰。主要有田径、球类、射箭、摔跤、举重、游泳、马术、武术、荡秋千、放风筝、拔河、龙舟竞渡、登山与踢毽等运动。宋代体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首先,宋代的体育开始商业化发展,体育器材等作为商品进行大批量生产;其次,宋代体育注重服务普通民众,开始走入民间为广大人民服务;再次,宋代体育出现总结性的专著,如出现相扑专著《角力记》、捶丸专著《丸经》等。第四,宋代体育对身体对抗性不再热衷,而注重技巧化、观赏性。第五,宋代体育发展开始日渐规范化、制度化,如国家成立专门机构管理马球运动,社会出现专门体育社团来整顿行规、规范比赛。‎ ‎——摘编自张利华《宋代体育研究》‎ 材料二 英国有现代体育发源国的美誉。足球、拳击、橄榄球、高尔夫球、保龄球和部分水上项目基本上都起源于英国贵族们热衷的“户外运动”。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期间,英国体育运动由野蛮残忍的混乱状态转变为理性的休闲运动;由单纯的娱乐运动发展到职业化商业化态势;由城乡同一的体育活动状态转变为以城市为主导的具备有组织、有规则、商业化、职业化的特征的现代体育运动。现代体育首先诞生于英国,其主因是英国首先自发成为具有现代特征的国家。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共同塑造了英国现代社会,城市文明最终形成。城市文明赋予体育运动一系列现代特征。‎ ‎——摘编自任明慧《英国现代体育的起源》‎ 材料三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重要工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体育时代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是如何促进英国体育走向现代化的。‎ ‎(3)根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现实意义。‎ ‎【答案】(1)特征:商业化,平民化,重视经验总结,注重技巧和观赏性,规范化和制度化。原因:封建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市民阶层的兴起,科技先进,社会氛围相对宽松。‎ ‎(2)工业革命创造巨额财富,为人们参加体育运动提供物质基础,交通工具改善大区域间体育竞技开展成为可能,也有利于大型体育活动的举办,城市化的发展为大型体育赛事奠定了基础,工业革命促进科技发展,有利于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体育器材的改进。‎ ‎(3)意义: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增强人们的强身健体意识,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是特征,从材料中可以概括出来,第二小问是特征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分析。‎ ‎(2)根据英国体育运动,由野蛮残忍的混乱状态变为理性的体育休闲运动,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并且有条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从材料也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促进了交通工具发展城市化发展,科学技术发展,都为体育商业化,职业化区域化发展提供了条件。‎ ‎(3)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其意义可以从政治和经济等方面来进行说明。‎ ‎【点睛】解答问题要搞清楚中国古代西方近代和当前中国体育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学生要有一定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 ‎(1)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体育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宋朝体育发展的表现和影响因素来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工业革命,要求学生结合工业革命对体育发展的影响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当前体育的发展要求,学生结合当前中国体育发展的表现和影像来分析。‎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人类历史中,生产力由低及高,人类干预自然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增长的。相应,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反作用也是不断变化的。下面图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上述关系。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图示中的一个线索进行探讨,也可以对图示进行修改、补充,并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线索清析、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示例1:观点: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不断增长的。(2分)‎ 远古社会:这一时期人类只是被动地依赖于自然,被动地从自然中获取生存需要的物质和能量。人类处于狩猎和采集为主的阶段。‎ 古代社会: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中,开始在生产中使用畜力,并能在有限范围内利用水力和风力,以及开采矿山冶炼金属,从而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生活需要。人类进入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时期。‎ 近代社会:工业革命后,通过煤、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和利用,使人类社会相继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化时代。人类活动不再局限于地球表层和大气的对流层,已拓展到地球深部及外层空间。‎ 现代社会:第三次科技革命后,人类逐渐转向对自然界中再生能源以及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也是不断扩大的。(1分)‎ 示例2:观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由开发利用到保护。(2分)‎ 远古社会:人类处于狩猎采集文明时期,对自然还处于恐惧和崇拜的阶段,氏族和部落的图腾崇拜往往是自然界中的植物或动物形象。‎ 古代社会:人类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在与自然抗争的过程中,认识到自然是可以被利用,甚至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的。‎ 近代社会: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开始探寻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现代社会: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意识到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自然环境也在日益恶化,所以人类逐渐产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伴随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走向科学化和理性化。(1分)‎ 示例3:观点:自然对人类的反作用和影响是多方面的,也是不断变化的。(2分)‎ 远古社会:在狩猎采集文明时期,自然主要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和能量,成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基础。‎ 古代社会:在农耕文明时期,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物质资源,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但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垦和砍伐等现象,导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退化。近代社会:在工业文明时期,自然界为工业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煤油等自然资源,但由于自然资源的急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近代突然变得不和谐。现代社会:在信息化时代,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源危机等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共同性问题。(9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一点3分)‎ 总结:自然在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需要人类对自然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1分)‎ ‎(可以多角度提炼观点,言之有理即可。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根据题目提示和图示,答题角度可以从两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的发展过程和认识过程;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的多面性和变化性。每个角度进行论述时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阐明观点,简单明了;第二部分证明观点,结合图示按时间顺序或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性时间依次陈述(远古、古代、近代、现代或者图腾崇拜、农耕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时代);第三部分总结观点,贯穿始终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比如,观点一:伴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图腾崇拜到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到信息时代),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能力是不断增长的(依赖到有限利用到无限利用到合理利用)。观点二;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由崇拜到利用到保护),是一个不断科学化、理性化的过程。观点三: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自然对人类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辩证的(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同时却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这也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的利用要合理利用和保护并行。逻辑要清晰。‎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 ‎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作为分理军机处“外国事务”的机构,在官制上也仿照军机处。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庚子事件”后,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外务部的设置和外交制度改革最终得以实施。1901年制定的《外务部章程》中,设置左右丞、左右参议职位,并规定丞参备驻外公使之选,司员备驻外参赞、随员之选。这样,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原来总理衙门官员由内阁大学士及六部堂司临时兼任的情况有所改变。同时,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自此,翻译官被定位成“职缺”,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1907年的驻外使馆改革中,规定公使须“历充外国参赞随员多年及通晓外国语言文字之合格人员”,并打破三年任期限制,若办事得力则可连任,而参随人员则全部改归外务部统一调派。‎ ‎——据李书纬《晚清外交七十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晚清外交制度改革的意义。‎ ‎【答案】(1)原因:外交事务日益繁杂的要求;国内有识之士提出改革建议;外国侵略势力的要求。‎ ‎(2)意义:有利于建立外交官员的激励机制;保证外语人才从事外交事务的稳定性;推动晚清外交制度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 ‎【解析】‎ ‎【详解】(1)原因:根据“随着外交事务的日益繁杂”得出外交事务日益繁杂的要求;根据“国内已有不少外交改革的呼声”得出国内有识之士提出改革建议;根据“在西方外力的压迫下”得出外国侵略势力的要求。‎ ‎(2)意义:根据“有能力的司员就有了可循上升的路径”得出有利于建立外交官员的激励机制;根据“外务部对翻译官更为重视,官设七品、八品、九品,并规定翻译官可升本部主事。……保证了外语人才可长久地服务于外交事务”得出保证外语人才从事外交事务的稳定性;另外,还可从推动晚清外交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和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潮流分析总结。‎ ‎28.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 ‎ 反法西斯战争结来70年来,中美关系大致经历四次转型,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轨迹与两国自身发展进程。第一次是从二战结束到朝鲜战争,中美关系经历了从盟友到敌人的转变,双方关系陷入全面对抗;第二次是从尼克松访华到中美建交,中美关系从敌人转向准盟友;第三次是从东欧剧交、苏联解体到美对华政策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脱的,中美关系从准盟友转向非敌非友,合作与竞争并存;第四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和北京奥运会后,中美关系步入迄今最全面深刻、又最复杂微炒的转型期,中美高层冷静、坚定、沉着地增信释疑,推进合作,管控分歧,在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 ‎——摘编自王在邦《中美关系划时代转型的观察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关系转型的历史影响。‎ ‎【答案】(1)特点:转型方向和进程取决于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转型进程和方向深受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制约;转型进程经历长期复杂的调适过程;高层的战略谋划与胆识是决定性的推动因素。‎ ‎(2)影响:有利于中美双边关系的发展;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繁荣稳定;有利于国际关系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和历史影响,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美关系转型的共同特点,根据材料中的“中美关系大致经历四次转型,在相当大程度上反映了时代变迁轨迹与两国自身发展进程”“中美高层冷静、坚定、沉着地增信释疑,推进合作,管控分歧,在努力实现中美关系向更高层次转型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等信息,可以分析概括得出取决于中美力量对比的变化、深受外部环境的推动和制约、经历长期复杂的调适过程、高层的战略谋划与胆识是决定性的推动因素等特点。‎ ‎(2)中美关系转型的历史影响,可以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对中美双方、亚太地区和世界和平、推动多极化趋势、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等方面来回答。‎ 点睛:本大题的两小题在解答时均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基本上属于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型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往往材料主题只是一根引线,需要回答的内容从材料中难以归纳得出,主要是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这一类试题必须明确材料的指向,弄清材料主题指向教材的哪一部分内容,再看题目所问,然后根据教材相关内容回答。‎ ‎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 ‎ 戴震(1724——1777),安徽休宁人。在本体论上,他主张“气为体”“气化即道”“理在气中”,提出“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的命题,把“天”看成是自然的“天”,认为天是气所形成。他对天理下的定义是:“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是故欲不可穷,非不可有。有而节之,使无过情,无不及情,可谓之非天理乎?”这是在天理人欲问题上明确透彻的进步理论,主张人的正常欲望。他的《孟子字义疏证》一书,从训诂疏证入手,提倡“履而后行”,反对“废学尚禅”的学风。戴震是乾嘉学派的皖派代表,注重文字音韵和校勘训诂,有训诂而求义理,具有求实的特色。‎ ‎——摘编自张传玺《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概括戴震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戴震学术成就的时代意义。‎ ‎【答案】(1)客观的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倡人的正当私欲;主张做学问要脚踏实地,提倡实事求是的学风。‎ ‎(2)抨击宋明理学,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礼教;体现出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要求,为儒学发展变革注入活力;实事求是、学以致用的治学方法和观念给后世以深刻启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戴震的主要观点和戴震学术成就的时代意义,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戴震的主要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气为体”“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提倡‘履而后行’,反对‘废学尚禅’的学风”等信息,从戴震的本体论、认识论、考据训诂、学风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2)戴震学术成就的时代意义,应当根据教材所学当时的社会背景,并结合戴震的具体成就,从清代的社会实际出发,从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变革、对后世学风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