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7.50 KB
  • 2021-08-25 发布

辽宁省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葫芦岛市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学业质量监测 高三历史 考生注意:‎ ‎1.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考试分设试卷和答题纸。试卷包括Ⅰ卷和Ⅱ卷两部分,共6页。‎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按要求填写信息,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點在指定位置上。作答必须涂或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作答一律不得分。I卷部分的作答必须涂在答题纸上相应的区域,Ⅱ卷部分的作答必须写在答题纸上与试卷题号对应的位置。‎ 第I卷 (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时设爵位五等,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等级递减.战国时秦国则设爵位二十等,平民也可因军功封爵,有爵位者按等级享受不同待遇。这一变化说明秦国( )‎ A. 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 B. 平民可因军功而成为世袭贵族 C. 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 D. 社会等级日益固化且层次复杂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了世卿世禄制,战国时期秦国的二十等爵制使平民得到了封爵的机会,冲击了世卿世禄制,因此,封爵制成功瓦解了分封制,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的是郡县制的推行,材料内容没有体现郡县制,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反映了平民可因军功封爵,享受不同待遇,爵位世袭在材料中未涉及,故B选项错误;秦国的军功爵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不是固化社会等级,故D选项错误。‎ ‎2.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辅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驸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 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B. 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C. 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D 君主专制摆脱人治困扰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朝以前因为外戚的引入导致外戚专权现象的产生,宋朝以后吸取历史教训,摒弃了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更是有意挑选寒微之家,由此可知,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故选C。材料中的做法是专制君主权力日益加强的表现,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君主为防止外戚专权现象产生的而采取的具体措施,并不能得出政治统治日益腐朽的结论,排除B;君主专制始终还是人治,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君主权力强化过程,解体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三个时间的比对,然后把握其中的因果关系。‎ ‎3.下表取自湖北江陵凤凰山十号汉墓出土的景帝(前157—前141在位)二年南郡江陵县郑里康薄(土地、赋税等情况记录薄)。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户数 口数 成丁男女数 耕地总数 每户最多与最少田亩数 ‎25户 ‎105口 ‎69口 ‎617亩 ‎54亩、8亩 A. 精料细作农业发展 B. 地主田庄经济繁荣 C. 土地租佃现象普遍 D. 自耕小农经济盛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得知该地农民都占有一定土地,并出现土地集中但不严重,反映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本题答案选D 项。材料体现不出精耕细作农业发展状况和土地租佃现象普遍,排除AC俩项;B项与题意不相符合,排除。‎ ‎4.中国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朝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宋元时期的活字印刷书籍“一本难求”,活字印刷的技术应用远不及雕版印刷书。这主要是因为 A. 社会审美观的影响 B. 官营作坊垄断了活字技术 C. 社会需求的多样性 D. 书籍市场需求受时代限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的地位与社会审美观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官营作坊垄断也不是活字印刷术未取代雕版印刷术的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故C项排除;由于当时书籍市场需求受时代限制,导致“活字印刷的技术应用远不及雕版印刷书”,故D项正确。‎ ‎5.(2018年江苏赣榆高三冲刺模拟考试)清王昱《东庄论画》说“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该绘画理论 A 深受理学观念影响 B. 表明文人画彰显人性追求 C. 说明画家品德高尚 D. 说明绘画与文学地位一致 ‎【答案】A ‎【解析】‎ 该绘画理论强调,绘画先要端庄品德,方能体现作品的正大光明,并强调“画如其人”,体现的是理学外在行为与内在人格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是“文人画”,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人的品德对绘画品质的影响,不能说明绘画者都具有高尚的品德,C项错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强调的是文章、绘画都体现人的品德修养程度,不是对绘画、文学地位的界定,D项错误。‎ 点睛:要理解绘画,就必须真正地了解其背后的绘画观念,而要了解绘画观念,就应该把它放到文化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作为文化体现之一的宋代绘画,必然会受到宋代文化的影响。宋代理学"穷理致知"和"心性为主,外物为从"的精神使宋代绘画产生了从理性到感性、从写实性到写意性的变化。‎ ‎6.李鸿章率淮军与太平军作战,发觉太平军之所以“猛不可当”是因为他们作战“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他逐渐认识到中国的武器与西方的差距。这些思想对他后来积极参与洋务运动影响很大。由此可以看出 A. 太平天国运动得到了列强的大力支持 B. 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C. 洋务运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D.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历史进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专恃洋枪,每进队必有数千杆冲击”“认识到中国的武器与西方的差距”可知,李鸿章在对抗太平天国的运动中,意识到了西方武器、科技的进步性,这为以后开展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科技起了推动作用,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使用洋枪,不代表列强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李鸿章的认识,这不能说明洋务运动开展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洋务运动的意义,故D项错误。‎ ‎7.传统华夷观念认为中国是“世界中心”,对外来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晚清以后,华夷观念发生变化,中国先是降节学习“夷”之“长技”,后又尊崇“泰西”之学。这一变化说明( )‎ A. 全盘西化成为近代中国思潮主流 B.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竞争中受到重挫 C. 中国士人面对文化落差难以应对 D. 中国知识分子逐渐主动学习西方文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近代国人对西方文化态度的变化,从“全盘否定”到“尊崇‘泰西’之学”,说明中国知识分子从排斥西方文化到主动学习西方文化,故D选项正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的是中国知识分子从“全盘否定”西方文化到主动学习西方文化,没有强调全盘西化,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变化,没有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竞争中受挫,故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晚清以后,中国士人逐渐主动向西方学习,而不是“难以应对”,故C选项错误。‎ ‎8.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如《暂行工厂通则》《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些条例、章程、细则 A. 适应了洋务运动发展的需要 B. 反映了清政府抵抗侵略的决心 C. 旨在抑制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D. 有助于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并结合所学知识,北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故答案为D项。A项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已经失败,排除;B项1912年2月,清政府的统治已经瓦解,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政府实行这些发展实业的措施不是为了抑制列强的资本输出,排除。‎ ‎9.国民政府于1934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价值观。其目的是 A. 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 B. 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 C. 提高民众素质,增强思想觉悟 D. 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 ‎【答案】C ‎【解析】‎ ‎【详解】“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都是从生活习惯和文明举止等角度对国民的规定,显然有利于民众素质的提升,故C项正确;新生活运动属于民众素质的培养,没有体现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的内容,故A项错误;此项措施并不是愚弄黎民百姓,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措施与应对日本侵华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10.1931年,中共中央在干部任用上提出,“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派遣大批工人干部担任红军的指挥员与政治委员,同时要求各地“洗刷党内富农小地主”的成分。中共中央的上述做法 A. 确保了干部队伍的纯洁性 B. 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 C. 表明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 D. 没有发挥农民阶级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坚决提拔新的工人干部来参加指导机关工作”来看,说明中共中央教条地认为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只能依靠工人阶级,这种认识带有一定的“左”倾色彩,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的做法与干部队伍的纯洁性无关,排除A项;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并非排斥其他阶级参加革命,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农民阶级的作用,故D项排除。‎ ‎11.1956年,郭沫若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关于科学技术,凡是于我们国家建设有益的东西,我们都是必须学习的。我们不仅要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兄弟国家学习,也要向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各国的科学家们学习。”据此可知 A. 当时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并不激烈 B. 该讲话是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做铺垫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积极的科技文化政策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正式提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信息“凡是于我们国家建设有益的东西,我们都是必须学习的”、“不仅要向苏联和人民民主兄弟国家学习,也要向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各国的科学家们学习”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积极的科技文化政策,故 C 项正确。当时美苏进行冷战,国际上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故 A 项错误。 1953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就已经开始实行,故 B 项错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1988年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来的,故 D 项错误。‎ ‎12.下图是建国后某农村某一时期的票据部分,对票据所反映的生产关系解读正确的是 ‎(注:承包产量、应征农业税任务数、主粮单位为斤)‎ A. 反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 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 体现农民土地的小私有属性 D. 大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票据反映的农村生产关系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该体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生产的发展,有助于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出国民经济比例,故A项排除;1956年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土地就是公有制的,故C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出农民的生产的积极性,故D项排除。‎ ‎13.2014年7月,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正确的义利观问题上,习近平强调,“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在国际合作中,要注重利,更要注重义。中国外交要做好对外援助工作,真正做到义融利”。由材料可知,习近平总书记的外交思想( )‎ A. 彰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B. 始终把正确的义利观放在第一位 C. 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 开始重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强调先义后利的义利观,材料的主旨是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处理对外关系时要讲信义,可见在习近平的外交思想中彰显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在国际关系中要践行正确的义利观,但是没有强调要把其始终摆在外交的第一位,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侧重强调将优秀传统文化应用到当今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去,没有强调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不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相关内容。故D项错误。‎ ‎14.古罗马奉行“没有告诉人,就没有法官”的信条,无论是私诉还是公诉都不能由法官主动发起,诉讼提起后承审员的选择乃至传唤被告和执行判决,都由当事人自主进行。古罗马司法权的被动性 A. 使得法官在诉讼中无所作为 B. 确保了司法权的中立性 C. 有利于司法权与行政权分离 D. 捍卫了罗马的共和体制 ‎【答案】C ‎【解析】‎ 从材料“无论是私诉还是公诉都不能由法官主动发起,诉讼提起后承审员的选择乃至传唤被告和执行判决,都由当事人自主进行”中可以看出,司法权不能主动介人到公民之间的纠纷中去,而行政权力不管公民的意愿都会主动介入公民的生活,公民不能自由选择,在被动性上,我们可以看到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区别,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错在“无所作为”;材料强调的是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区别,故B项排除;D项错误,错在“共和体制”。‎ ‎15.一般而言,中世纪的艺术家即使设计了一座大教堂或面彩色玻璃墙,都是匿名的,而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哪怕设计了一个盐罐或烛台,都要署名。这一现象说明( )‎ A. 艺术由个体创作转向了集体创作 B. 艺术家的个性和艺术风格得以凸显 C. 艺术创作的题材由以宗教为主转向以世俗为主 D. 设计作品署名成为必须遵守的创作原则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从中世纪的匿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坚持署名,这体现了艺术家自我意识的彰显,他们要在创作的作品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彰显个性和艺术风格,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艺术创作人数的变化,这与是否署名无关;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艺术创作主流题材的变化,这与是否署名无关;D选项错误,署名只是一个表明身份的行为,不是艺术创作的原则。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6.孟德斯鸠曾不止一次用渔网的比喻来解释“政治自由”:在一个治理良好的政府下,人民处于法律之下,尽管像鱼身处渔网之中,却相信自己是自由的。这反映了他 A. 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 B. 推崇分权制衡下的民主 C. 主张推翻封建专制制度 D. 强调政治自由的重要性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孟德斯鸠认为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法律保护下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即是在提倡受法律保护的自由,选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分权制衡以及推翻封建专制制度的信息,所以选项B、C不符合题意,排除;强调的是人身自由而非强调政治自由,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7.某学者认为:“1787年的制宪会议所制定的这部崇高的根本法仍然是美国的宪法,但它有名无实。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该学者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 A. 充分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 B. 蕴含共和精神受到一定的破坏 C. 行政权逐渐超越了立法权 D. 个人民主权利得到宪法的保障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宪法的形式是一个经过精心调整的、理想的平衡体,但现今美国政府的实际结构不过是国会至高无上的一种体制”来看,该学者认为“国会至上”表明其意在说明美国宪法在实施过程中,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共和精神受到了一定的破坏。故答案为B项。该学者认为分权制衡原则有所削弱,排除A项;从“国会至上”来看,该学者认为立法权超越了行政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个人权利,排除D项。‎ ‎18.1825年,英国利物浦议会就曼彻斯特﹣利物浦城际铁路修建案展开辩论。控制议会上层的运河公司代表提出了“修铁路会导致男人不育、奶牛发疯”等多条反对理由,企图维护既得利益。希望通过铁路降低运输成本的棉纺织业主坚持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民众的环保意识较强 B. 产业发展影响政治生活 C. 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D. 君主立宪制度有待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控制议会上层的运河公司代表”和“棉纺织业主”就“铁路修建案展开辩论”这一事件,结合材料中时间“1825年”可知,此时正是工业革命时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希望通过铁路降低运输成本的棉纺织业主坚持斗争,最终取得胜利”说明产业发展影响了政治生活。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描述的事件与环保意识没有关系,排除;C项,材料不是针对城市化进程而采取的措施,排除;D项,材料体现不出君主立宪制度的发展,排除。‎ ‎19.《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如1872年序言:“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这体现出,马克思和恩格斯 A. 主张从历史条件出发研究问题 B. 具有自我批判与革新的精神 C. 始终关注科学社会主义运动 D. 将理论运用与历史发展相结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共产党宣言》有7篇序言,均是根据历史的发展不断做的修改补充”、“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已经提出的结论还要求结合时代发展的情况进行深刻的思考,对已经不符合时代背景的观点进行修改,并提出与时俱进的新观点,因此其具有自我批评与革新的精神。故B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新精神,A选项并未完整概括材料信息,错误;马克思主义原理不只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还有辩证唯物主义理论等,C选项偷换概念,错误;材料主要体现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中的革新精神,D选项并未完整概括材料信息,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选项。‎ ‎20.19世纪末期,美国《时尚》服装杂志向女性推介宽松的灯笼裤(见下图),以它的创始人阿米利亚·布卢默的名字命名,也被称为“理性服装”。灯笼裤的问世反映了 A. 贵族式休闲大众化 B. 希腊复古风格流行 C. 女性生活方式变化 D. 战争影响民众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时间信息“19世纪末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在工业化的影响下,美国社会上形成了女权主义思潮,女性追求自由,希望突破传统观念束缚,材料中女性改穿更加舒适、实用的裤装,这反映的是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贵族”,故A项错误。“理性服装”是当时社会观念转变的结果,与希腊复古风格无关,也与战争影响无关,故B、D两项错误。‎ ‎21.表是19—20世纪50年代英国国民总收入的变化表:‎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英国 A. 工业化瓦解了传统社会结构 B. 自由贸易促进国民收入提高 C. 社会分配的不合理现象扩大 D. 国家干预原则得到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利润与地租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重降低,全国工资总数在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增大,说明国家在采取干预经济的措施,调整社会财富分配,故D项正确;工业化推动社会结构的改变,而不是瓦解,且与材料不符,排除A;表格只是体现国民收入组成中的比例变化,并没有说明国民收入的增加,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分配的现象,而是强调国家干预原则得到不断加强,排除C。‎ ‎22.下表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在航空技术领域的成就。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1957年3月3日 成功进行世界第一枚洲际导弹发射试验 比美国早9个月 ‎1957年10月4日 成功向太空发射一枚人造卫星 比美国早近4个月 ‎1961年4月12日 成功发射载人宇宙飞船,并安全返回地面 比美国早10个月 A. 美苏争锋中苏联取得了战略优势 B. 苏联率先采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 C. 改革是苏联科技进步的根本动力 D. 苏联的体制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实行高中集中计划经济体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从而为技术领先提供了保障,故选D;20世纪50、60年代美苏争锋中苏联处于战略守势,排除A;材料中只是提到部分科技成果,不能得出B结论,排除B;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僵化的科研机制,排除C。‎ ‎23.有学者指出:如果WTO是全球贸易的1.0版本,那么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则无疑是全球贸易的2.0版本。经过近70年的关税减免,基本上发达国家的平均关税都很低了,只有2%左右,发展中国家的关税水平也已降到9%左右,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此言论旨在说明( )‎ A. 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 B. 欧洲关税同盟基本上已经实现 C. 南北贫富差距在逐步缩小 D.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逐步建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降低关税有利于国际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推动经济全球化,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该经济学家认为当今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关税都大大降低了,“可供减免的空间其实不大”,即该经济学家旨在说明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关税已经很低,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没有涉及欧洲关税同盟的问题,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当今的南北贫富差距呈现加大的趋势,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的是经济全球化应向纵深发展,没有体现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建立的问题,并且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建立,故D选项错误。‎ ‎24.马塞尔·杜尚在1919年创作完成《在蒙娜丽莎的脸上画上胡须》时曾说:“如果我们永远把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我们个人的精神就永远会受到‘高贵’的奴役。”这反映出 A. 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 B. 浪漫主义重视感情 C. 现实主义批判社会 D. 现代主义突出自我 ‎【答案】D ‎【解析】‎ ‎【详解】马塞尔·杜尚反对将大师的作品压在自己头上,反对个人精神被奴役,体现了他反传统和突出自我的精神特点,这符合现代主义的基本主张,故D项符合题意;新古典主义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强调理性,材料却反映出马塞尔·杜尚反对传统和突出自我的特点,与理性无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浪漫主义盛行于19世纪初,重视感情和人的自然欲望,与材料中反传统的观点不一致,故B项不符合题意;现实主义强调对现实的批判和对社会制度黑暗的揭露,并未强调要反传统和突出自我的精神,故C项不符合题意。‎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代,北京是印刷中心。中央政府印书事属内务府,所刊本均称“内府本”。康熙、乾隆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发展到封建时代的顶峰,两帝均致力于文化事业。康熙十九年(1680年)于武英殿设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所刊书称“武英殿本”,简称“殿本”,殿本书甚多。如今流传的重要古籍,如《十三经》《二十四史》《水经注》等大部头著作都有殿本。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为木版书中上品。清代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苏州因地方经济发达,自明代以来即为出版印刷业的中心之一……后起的有广州,当地从事海外贸易的富商注重文化事业,开设书坊刻书。佛山镇印书业是清末才兴起的,开始用木版印制,后多用石印和铅字机印刷。佛山版多为通俗小说,这是近代市民社会生活的需要。‎ ‎——摘编自邹逸麟、周一良《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 ‎ 印刷术的出现有时被看作现代世界的首次民主革命。这种观点突出了印刷术本身具有的对权威的挑战;任何压抑民众的政权都清楚,文字非同小可……到16世纪末期,肯定有很多欧洲王室成员和主教们希望印刷术不那么普及,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其影响至今还在改变这个世界……确实,对许多社会学家而言,特别是对马克斯·韦伯来说,宗教改革如同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说的那样,产生了现代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摘编自玛丽·伊万丝《社会简史:现代世界的诞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印刷业的特点,分析清代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印刷术的历史作用。‎ ‎【答案】(1)特点:印刷业分布广泛;形式上官办(殿本)、私办(书坊)均有;印刷内容覆盖面 广;印刷水平(印刷技术)高超。‎ 原因:政府(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商品经济)推动印刷业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与市民文化的发展需求;印刷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2)作用:普及文化教育;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发展(或答推动社会变革);有利于解放思想(或答向权威挑战);满足市民阶层需要(或答满足人们文化生活需要);促进资本主义发展。(其他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1)特点:根据“清化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苏州”“广州”“佛山镇”得出印刷业分布广泛;根据“清化北京城内除了内府官刻外,还有许多书坊刻书”得出形式上官办(殿本)、私办(书坊)均有;根据“如今流传的重要古籍,如《十三经》、《二十四史》、《水经注》等等大部头著作都有殿本”“所刻除一般经史和八股文试卷外,还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得出印刷内容覆盖面广;根据“殿本校刊,写刻,纸墨均精”得出印刷水平(印刷技术)高超。‎ 原因:根据所学,可从政府重视、经济发展、市民文化的发展需求、印刷技术的发展等方面分析原因。‎ ‎(2)作用:根据“刻小说、民歌、俗曲、鼓词、字典、法律,医书及初级满文课本等”得出普及文化教育;满足市民阶层需要;根据“因为作为印刷术奉献给世界的第一个奇迹的社会运动就是宗教改革;对天主教会宗教权威的成功挑战”得出促进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发展,有利于解放思想,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大家庭制度,这种制度根源于农业社会.定居,种田,人愈多愈好,阶以就鼓励多子多孙,多少代都不分家。‎ 大家庭好处在哪里?教育,父母不用操心,那是整个家族的事情.养老不用操心,老了怎么办?落叶归根,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 你在外面做事情,家庭是最可靠的支撑.你在外面所赚的收入,都贡献给家庭,让家庭的力量愈来愈大,从而为你在外面做事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材料二 20世纪初,工厂吸引人们离开家庭到工厂工作,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家庭生活模式。人们的工作不再以家庭为本位,而是转变为在不同的工业、商业机构之中.因此,年轻人大多离家到城市、工厂寻找工作机会.在这种生活环境下,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另外,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环境不同而变得淡薄,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得校为疏离,兄弟姊妹的争吵趋于频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以个人为本的观念阶取代,人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这冲击了传家庭文化所建立的道德价值观与行事规范。‎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大家庭制度形成的社会根源和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家庭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谈谈你对家庭建设的认识。‎ ‎【答案】(1)社会根源: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积极作用:①利于生产;②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担负着教育和养老的职责;③为家庭成员提供财力支持和帮助;④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2)变化:①大家庭逐渐解体,小家庭逐渐衍生;②以个人为本的观念取代以家庭为本的观念。原因:①工业文明的发展;②新式教育的发展;③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 认识:①高度重视家风建设;②发扬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③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应该引导建设良好的家风。‎ ‎【解析】‎ ‎【详解】(1)根源,根据材料“这种制度根源于农业社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大家庭制度形成的社会根源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积极作用,根据材料“人愈多愈好,阶以就鼓励多子多孙”可知,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有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养老不用操心”“回家养老,享天伦之乐”可知,具有社会保障功能,担负着教育和养老的职责;根据材料“你在外面所赚的收入,都贡献给家庭”可知,为家庭成员提供财力支持和帮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大家庭制度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 ‎(2‎ ‎)变化,根据材料“人们的工作不再以家庭为本位……小家庭模式逐渐衍生”可知,大家庭逐渐解体,小家庭逐渐衍生;根据材料“传统以家庭为本的观念以个人为本的观念阶取代”可知,以个人为本的观念取代以家庭为本的观念。原因,根据材料“工厂吸引人们离开家庭到工厂工作”可知,这时期工业文明的发展是产生材料所述变化的经济方面的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人们更重视个人的发展与地位”“倾向于将个人置于家庭之上”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式教育的发展和民主、平等、自由思想的传播,推动中国传统大家庭制度的进一步解体。认识,根据材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随着彼此生活环境不同而变得淡薄,父母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得校为疏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家庭建设过程中应发扬尊老爱幼、互爱、互助的优良传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家庭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家层面上,应国家政策、社会舆论应该引导建设良好的家风等,从个人、家庭、国家社会方面分析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第八章走向21世纪 一、历史回顾与思考 二、左右逢源的中国 三、进退维谷的日本 四、得失并存的西欧 五、矛盾重重的苏联 六、相对衰落的美国 ‎——摘自【美】保罗·肯尼迪《打过的兴衰》‎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一 论题: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阐述:二战后,日本、西欧经济逐渐恢复,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包括美国在内的资本 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战后初期,苏联经济得到了一点发展,但受经济体制、美苏争霸等因素的影响,苏联经济发展速度在20世纪80年代逐渐放缓。虽然美国仍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但其整体经济实力相对衰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力提升较大。‎ 示例二 论题: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 阐述:二战后,世界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但随着西欧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西欧经济、政治、军事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欧共体(欧盟)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随着综合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对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世界正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示例三 论题:大国兴衰的启示 阐述:二战使西欧和日本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的实力也不断增强。二战后美苏争霸,致使美国、苏联的经济实力相对削弱,而苏联最终走向解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使经济快速发展。由此得出的重要启示是,走和平发展道路,不称霸,不侵略扩张;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要坚持对外开放,勇于制度创新。‎ ‎【解析】‎ 根据材料中所给信息“走向21世纪”以及中国、日本、西欧、苏联、美国的内容可以判断出材料内容主要侧重于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然后由此可以归纳出主题,如“世界格局走向多极化”、“国际格局变动的影响”等。根据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作出简要阐述。比如国际格局从两极走向多极化,是由于受到70年代以来西欧走向联合、日本的经济崛起、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的冲击,以及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甚至解体,使世界日益朝向多级化方向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