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 史
总分:100分 时长: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
本卷共36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盟书,通常指的是天子与诸侯或诸侯与诸侯之间为维持某种特定政治关系而将双方盟誓内容写成的文字材料。西周时期盟书甚少,春秋时期盟书大量出现,战国时期盟书又逐步减少乃至消失。这反映出( )
A.缔结盟书是维护天子权威的主要手段 B.诸侯争霸战争演变为中央和地方之争
C.分封制逐渐向中央集权制转变 D.儒家的诚信观念为时人所接受
2.“中土医书,方论浩繁。每论一病,必浮举阴阳五行,缠绕不休;每用一药,必为色香形味,分配脏腑。更或高谈脉理,妄事神巫。”这说明中医( )
A.具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 B.诊断和治疗带有迷信色彩
C.不受重视,医生地位低下 D.发展受到阻扰,作用较少
3.有学者指出,西周是以一个“小邦周”的身份灭了“大邦殷”的,武王面临着人多势众的殷遗民的严重威胁,在夜不能寐的情况下而采纳了周公提出的“使其各居其居,田其田;无变旧新,唯仁是亲”政策而始行分封的。由此可见,周初分封制( )
A.深受儒家“仁政”理念的影响 B.是收揽民心的安抚怀柔政策
C.借鉴了商王朝统治的经验教训 D.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特点
4.在殷人的眼中,只有通过虔诚的祭祀才能获得“上帝”的眷顾而统治长久,而以周公为代表的周族却认为,天神是无私的,以“道德”作为赏罚标准,君主必须“保民”才能“以德配天”。这表明( )
A.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B.神权王权实现结合
C.德治传统已经确立 D.神的地位发生动摇
5.“西周以前所传的,只有后世认为共主之国一个国家的历史……东周以后则不然,斯时所传者,以各强国和文化较发达的地方的事迹为多,所谓天子之国,转若在无足重轻之列。”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分封宗法制趋向衰落 B.周王室力量弱化
C.诸侯国力量强大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6.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 B.形成礼乐制度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出现早期国家
7.西周时期,“和”与“序”是两种重要的价值追求,《礼记》中说:“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由此可见,西周时期对“和”“序”的追求( )
A.推动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促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架构
C.有助于秩序构建和社会和谐 D.反映出官僚政治的基本特点
8.以周王为首的姬姓贵族在整个贵族阶级中占居首要地位,但这并不排斥异性贵族。一方面,宗法制度的原则,通行于所有的百姓贵族;同时,在姬姓贵族与异姓贵族之间,还要通过世代的婚姻关系,结成亲戚之国,以加强联系。这种通婚关系( )
A.赋予异姓贵族祭祀祖宗的特权 B.使嫡长子继承权得到维护
C.不利于加强周王室的统治力量 D.对宗法关系做到了有益补充
9.《诗经·大雅》祭祀乐歌有谓:“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陟(升)降,在帝左右。……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政治风格。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传贤”演化为“传子”
③以旧邦维护政治联系 ④按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0.瞿兑之在《秦汉史纂》中云:“中国成为一统国,自秦启之,而汉承之,虽遇乱世,终犹心焉一统,人人皆拭目翘足以为庶几复见太平。二千年来如一日,此秦汉之所赐也。”据此,该学者强调秦汉时期( )
A.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统一的基础 B.大一统王朝出现具有一定合理性
C.形成专制制度和思想文化的统一 D.思想更替是王朝取得成功的经验
11.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弃儒生建议的简单质朴的原始祭山仪式而不用,而是亲自登上泰山(位于今山东)之巅,并立石歌颂其德“明其得封也”,由此开创了中国古代封禅泰山的祭天大礼。秦始皇意在( )
A.打击儒生推行文化专制 B.确立新的祭祀上天礼仪
C.彰显皇权来源的正统性 D.加强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12.有学者认为“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家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士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材料表明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变化的主要趋势( )
A.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 B.民族认同感的增强
C.各地区经济联系的加强 D.中原文化已经统一
13.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务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
A.对政治事务的决策实行民主协商 B.保证了中央机构的至上权力
C.有利于减少重大事务的决策失误 D.表明秦代中央官制发展完善
14.有学者研究认为,郡的设置最早出现在晋、秦边地。秦晋与戎狄邻,两国国君一般赋予郡守处置突发事变的权力,郡守可以征发郡壮丁,征收一郡财赋。据此可知,郡的设置( )
A.表明两国实现了中央集权 B.最初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
C.成为地方的常设行政机构 D.说明分封制已经趋于崩溃
15.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这反映了中国古代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C.官员众多,政务繁忙 D.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16.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将天下分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八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独操一郡的军事与民政;郡守下的属官有尉和监,尉负责一个郡的军事和治安,监负责一个郡的吏治与监察。此时的郡守( )
A.掌握地方政治军事实权 B.拥有较大的独立性
C.需定期向皇帝汇报工作 D.可以传位给其子孙
17.秦朝规定了官方文书的表述标准,如“公室”“王室”称“县官”,“边塞”称“故塞”,“郡邦尉”称“郡尉”,“邦司马”称“郡司马”。这有利于( )
A.隶书的全面推广 B.儒家思想的传播
C.边患危机的解决 D.大一统思想的宣传
18.秦始皇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还有人认为“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秦始皇得此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
A.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创立了皇帝制度和郡县制
C.实施分割相权的制度 D.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9.由于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不断膨胀,以往在选官制度上实行的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曹魏时期改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中正官由中央政府委任。由此可知,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
A.过分重视对品行的考查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彻底解决了察举制弊端 D.触犯了地主豪强势力
20.南朝时,中书省代皇帝草拟诏敕,号称典掌机密,其长官中书监、中书令及副职中书侍郎多由宗室亲王和门阀士族担任,虽“清贵华重”,但“无事任”。中书省事务实际上由出身不高、职级更低的中书通事舍人主持,故有“舍人省”之说。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三省体制已初步形成 B.士族政治日渐式微
C.统治者力图加强集权 D.中央机构陷入混乱
21.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士五道置采访使,以“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 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22.唐朝前期,科举考试科目以文辞科和儒学科居多,策问针对性不强;唐中后期则以政事科为主,策问的题材包括藩镇割据、军费开支、财政税收、土地兼并、边疆关系等重大问题。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经世致用思潮的推动 B.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科举考试程序的改革
23.东汉士族多以经学世家面目出现,唐朝高门士族对文学日趋重视,士族家族遂由经学世家一变而为文学世家。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家经学已丧失了正统的地位 B.皇权对门阀士族的打击
C.科举考试使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D.庶族地主影响力的提升
24.中国汉代至唐代中央官制演变情况如下图。这表明(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皇室宗族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少数民族事务
太仆
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和税收
奉常
宗教、礼仪和教化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吏部
掌官吏选拔
工部
掌营造
户部
掌税收
礼部
掌文仪
兵部
掌兵籍
刑部
掌司法
A.行政权力增强皇族特权削弱 B.地方权力增强中央权力削弱
C.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 D.世卿世禄向科举取士的转变
25.唐代安史之乱前,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许多临时派遣官执行各种使命,如节度使、盐铁使等。安史之乱以后,这种使职差遣迅速发展,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这一做法( )
A.破坏了中央集权的原则 B.标志着官僚制度的成熟
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D.调整了中枢的运行机制
26.土司制度是元朝时期开始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地方管理制度。其长官土司既是由中央政府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又拥有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土司制度的实施( )
A.吸引了周边国家归顺元朝 B.是对行省制度的灵活运用
C.必然会威胁中央集权制度 D.促进了各民族的和谐共生
27.元代行省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圆署会议即行省官员集体参与的会议,圆议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的形式成为某种定议。行省的军事权专门由佩金虎符的丞相、平章等官提调,钱谷财赋也由朝廷指定的一二名官员掌管。其他官员一般不得随意干预。这段材料主要表明( )
A.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B.中央加强对地方的军事统治
C.行省所握权柄颇重 D.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28.明朝初年建都南京,“去边塞六七千里,元裔时出没塞下,捕杀吏卒,以故命沿边诸王得专制图中,拥三护卫重兵”。朱棣即位后,将沿边诸王内徙,并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朱棣此举( )
A.加速血缘宗法关系的瓦解 B.消除了蒙古对明朝的威胁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使经济重心与政治重心重叠
29.明朝设立了五军都督府,都督由皇帝亲选,官居正一品。各都督府负责某部分军队的管理、操练等事务。都督府有兵但无调谴权,兵部有调遣权但无兵,而且调兵必须有皇帝的命令方可。这反映了明朝( )
A.废除了宰相制度 B.君主权力的强化
C.边患的日益严重 D.军权的分化制衡
30.明太祖朱元璋终其一生都认为蒙元政权“奉天承运”“顺天应人”“元祖功德在人”,并把元祖牌位列入历朝帝王庙,世代祭祀。对于自己参加农民起义的经历,朱元璋说“朕本淮右布衣,暴兵忽至,误入其中”。这说明朱元璋( )
A.旨在重建纲常伦理秩序 B.肯定了元政权的历史贡献
C.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 D.体现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31.雍正之后,清朝形成了内阁与军机处双轨辅政的模式。军机处主要处理全国机密重大事务,具有封闭性,而内阁则负责处理大量公开性政务。这种权力分工( )
A.实现了中枢权力的制衡 B.是强化君主专制的结果
C.加剧了清代吏治的腐败 D.使军机处成为法定机构
32.表1是“明朝部分官员的职权及品级表”
官员
职权
品级
六部尚书
批答最高长官,掌各部事务
正二品
内阁大学士
批答奏章,商承政务
正五品
十三道监察御史
巡按州县,考察官员
正七品
知府
掌一府之政
正四品
这反映了明朝政治特点是( )
A.文官集团内部制约 B.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监察体系日趋完备 D.机构设置叠床架屋
33.行移勘合是明代传输公文的一种主要方式。中央官署发到各地方部门的文移(文移指旧时官署签发的通知事项的文件),用预先编制好的“空纸之半”填写,然后与所到各司的簿册两相对合,“相同则行之”。明代推行的行移勘合制度( )
A.造成了地方官员权力的交叉 B.进一步完善和规范了监察制度
C.利于保证中央公文传递的权威性 D.旨在分散中央机构的行政权
34.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雍正时期的军机处,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这些做法意在( )
A.加强了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 B.使中央政府机构不断得到完善
C.提高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D.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
35.《皇朝掌故汇编》记载:“雍正元年,世宗御乾清宫西暖阁,召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入,面谕:建储,亲书名,密封藏于匣内,置乾清宫世祖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这一现象说明了( )
A.乾清宫是紫禁城政治活动的中心 B.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
C.乾清宫是雍正帝处理政务的地方 D.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36.某学者说道:明代给事中是分科的,依照尚书六部分六科。……皇帝诏书必经尚书,始分部行下全国,此六科给事中仍可有封驳权。这表明( )
A.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B.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C.监察机构职权扩大 D.明朝吏治腐败严重
第Ⅱ卷(非选择题)
本卷共3小题,共46分。考生根据要求进行作答。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材料一 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无论郡守也好,县令也罢,都不再是分封制下可以世袭的贵族,而只是朝廷派遣下来的具有专业化、职业化的“命官”。这些凭行政管理技能领取朝廷“俸禄”的官僚们在指定的辖区内负责督促人民从事生产活动,收取皇粮国税,征发兵役和徭役,调解民间矛盾纠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等。同时,所有的官员都必须无条件地接受皇帝的监督和处置。
——宋亚平《郡县制度: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坚实基石——历史发展与反思》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中国论文网
材料四 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材料一论述到的西周、秦朝和汉初的三项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4分)
(3)据材料三,说明元朝行省制度为什么能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四中的“本原精神”是指什么?(4分)
3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古代的救助思想发源于人类的恻隐之心,在《礼记》《孟子》等着作中已有互助思想的体现,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悲为怀”都体现了互助的理念。 受这些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就产生了社会救助的实践,而且国家对此进行积极的干预。
汉代起,政府的救荒事业已经形成固定程序,大致分为报灾、勘灾、救灾三步,并且建立了由朝廷兴办的仓储制度;隋朝出现了以地方劝募为主的“义仓”;南宋年间的“社仓”主要由社区管理,居民普遍加入,带有一定社会保险意义。民间救助在古代社会救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地方精英的救助、宗族的救助和宗教团体的救助如唐宋年间由佛教寺院兴办的悲田养病坊宋代范仲淹的义庄等。
可见,在我国古代救助中,政府和民间团体都发挥了作用,但国家的干预还没有制度化,往往只是出于对贫民的同情怜悯而采取临时性的济贫措施,以解决其一时生活之需,民间的救助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救助的不足。这一时期救助的对象主要是灾民难民,更多的是通过实物进行救助,在救助过程中显然没有一定的标准和专业的工作人员,也谈不上被救助者的权利和尊严。
——摘编自学术堂《新型社会救助体制的内容及发展趋势》
材料二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是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习近平精准扶贫论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古代救助体系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意义。(6分)
3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中国古代历代中央王朝设置机构、官吏,管理宗教事务的制度。它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历代王朝都设置官吏和机构以管理宗教事务。周朝设有太卜和占人等职官,负责卜筮吉凶。秦统一中国后仍因周制,设太卜官掌占卜,并设奉常,掌宗庙礼仪;自秦、汉、三国至晋,太常之设,既为职官名,亦为其机构之名。宋、齐、陈时,机构为太常,掌其职的官职为太常卿。宋代的道教和佛教事务,先由太常寺掌管,后归鸿胪寺。“中太一宫、建隆观等各置提点所,…掌寺院僧尼帐籍及僧官补授之事”(《宋史·职官志》)。明代中央除设掌祭祀礼乐之事的太常寺外,还于洪武十五年(1382)设僧司、道司,掌天下僧道。在地方的府、州、县设有专门机构,分别掌管当地僧、道事宜,并都是选精通经典、戒行端洁者主其事。明代规定府、州、县的僧道数额、限制出家年龄,僧道官员的选拔要经过统一考试,遴选通晓经义、恪守清规者,由中央认定资格,发给度牒;特别是清代制定《嘛事例》五卷,这些都起到了规范宗教活动的作用。
——摘编自知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简说》
材料论述的是中国古代宗教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蕴含了中国古代政治的诸多信息,从材料中提炼一条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史实予以说明。(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历 史(答案)
第Ⅰ卷(选择题)
1~5 CBBAA 6~10 DCDAA
11~15 CACBB 16~20 ADDBC
21~25 DBCCD 26~30 CACBA
31~36 BACABB
第Ⅱ卷(非选择题)
37.(18分)
【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每点2分,共6分)
(2)作用: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每点1分,共4分)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每点2分,共4分)
(4)本质: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势力过大。(每点2分,共4分)
38.(16分)
【答案】(1)特点:官府救济与民间救济相结合(或官府救济为主,以民间救济为辅);救济形式多样;注重可持续性;注重了救助与经济手段的结合;施助主体多样(或以前以官绅为主,明清后商人作用越来越大;佛寺发挥重要重要作用;宗族发挥重要作用);体现儒家思想。(每点2分,任答5点即可)
(2)意义:减少了贫困人口;缓和了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将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民;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每点1分,共6分)
39.(12分)
【答案】
示例:信息:中国古代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说明:秦汉时期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包括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等,奠定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制度基础,对后世政治形成了长久的影响。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明朝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是中国专制时代晚期政治形式的新变化。元代地方实行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清朝中央设有主管边疆民族事务的机构——理藩院,统治者重视边疆问题,对边疆地区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
结论:从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因时、因地不同而进行着完善和发展,使之更加有利于政治统治,为我国政治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文化的昌盛、民族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示例”仅作参考,不作唯一标准答案,其他信息,如“中国古代政治历史悠久”“中国古代政治影响深远”等,只要合情合理酌情给分。但只是围绕宗教管理制度展开论述,未上升到中国古代政治高度的最多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