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8.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广东省潮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科试卷
说明: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坐号填写在答题卷的密封线内。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卷选择题答题区用2B铅笔将选中项涂满、涂黑。第Ⅱ卷各题答案在非选择题答题区用黑色钢笔或黑色圆珠笔在各题目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答案无效,考试结束后只缴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1.《荀子·富国》认为“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具有的特点是
A. 男耕女织
B. 铁犁牛耕
C. 精耕细作
D. 自产自销
【答案】C
2.为了保证农业经济的发展,巩固小农经济在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从战国时期开始,封建政府推行
A. 井田制
B. 重农抑商
C. 抑制兼并
D. 盐铁官营
【答案】B
3.《吕氏春秋》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文中的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 铁器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B. 私田的数量日益增多
C. 封建生产方式具有优越性
D. 私有制兴起
【答案】C
4.汉初时,政府规定“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到中唐以后,“工商杂类不得与士为伍”等禁令松弛,北宋时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试”,商人及其子弟中举做官的越来越多。这一变化反映出
A. 朝廷逐渐放弃了传统的抑商政策
B. 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冲击
C. 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
D. 商人中“奇才异行者”逐渐增多
【答案】B
5.《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作。诗中叙述老翁“晓驾炭车碾冰辙”到长安城,“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此处的“市”是
A. 没有行政管理的草市
B. 地方自治的市镇
C. 严格管制的集中市场
D. 沿街开铺的晓市
【答案】C
6.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 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
B. 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 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
D. 明代政府并未真正实行过海禁
【答案】C
7.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生产的产品
A. 技术水平不高
B. 生产成本低
C. 面向市场
D. 供皇室使用
【答案】D
8.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A. 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
B. 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
C. 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
D. 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
【答案】D
9.“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是人类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它们
A. 都开始于棉纺织业部门
B. 与交通工具的革新相关
C. 体现了科学和技术的真正结合
D. 以电力作为主要的能源
【答案】B
10.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一法案规定:在纺织厂(除了丝绸与饰边的劳动领域),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9岁至13岁儿童每天工作时间不得超过9小时;13岁至18岁的年轻工人每天工作不超过12小时。这些由监督员监督实施。这一法案说明
A. 工业革命期间童工的待遇得到根本性改善
B. 自由主义政策时期存在国家的干预
C. 英国建立起完善的工厂保护制度
D. 英国建立了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
【答案】B
11.下表是英、美、法、德四国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据此可知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年代
1870
1989—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 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B. 欧美发达国家开始盛极而衰
C. 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 世界各国工业差距明显缩小
【答案】A
12.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这一社会经济现象的实质是
A. 传统丝织业的发展
B. 国内贸易中心的转移
C.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民族工业的产生
【答案】C
13.1881年9月,两江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请开办江苏利国煤铁”。次年成立“徐州利国驿煤铁矿务总局”。此举与洋务派的哪一重大活动直接相关
A. 为“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B. 欲“求富”,兴办民用企业
C. 学习西方,兴办新式学堂
D. 加强海防,创办近代海军
【答案】B
14.汪敬虞在《中国近代经济史》中统计,从1895年到1898年的4年中,全国各省新开设的资本万两以上的厂矿共62家,资本总额1246.5万两白银,远远超过甲午前20余年的总数,平均每年设厂数超过甲午前的7倍。这主要得益于
A. 清政府主导并大力推动工业化
B. 列强放松对华资本输出
C. 民间“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D. 群众性反帝爱国斗争高涨
【答案】C
15.20世纪初,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这主要表明他
A. 大力发展教育
B. 强调实业救国
C. 主张加强军备
D. 提倡革命救国
【答案】B
16.煤油在19世纪60年代只有极少量为供应外国侨民需要而输入中国。1878年的输入量是1570万公升,1891~1893年平均每年煤油输入量已增加到1亿7千6百余万公升。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发生了质变
B. 外国侨民数量增多
C. 中国社会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D. 世界科技进步的推动
【答案】C
17.在下列区域中,近代社会生活变化最明显的是
A. 西部内陆
B. 东部沿海
C. 大中城市
D. 通商口岸
【答案】D
18.如图所示为原汇昌花边线漂染厂的收据。收据上有“公私合营”字眼,这一历史遗存印证的是
A. 一五计划
B.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土地改革
D.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B
19.表格法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之一。下表是小刘同学整理的一张表格。你认为这个表格的主题是
事件
时间
结果
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54年
成为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纲领
三大改造
1953-1956年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
大跃进
1958年开始
国家受到重大损失,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开始
挫伤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B.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C. 新中国政权的巩固
D. 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
【答案】D
20.“芝麻赛玉米,玉米比人大”“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赶上英国不发愁”“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来”。这些“豪言壮语”反映了
A. 土地改革的成果
B. 农业合作化初见成效
C. “大跃进”的浮夸风
D. 土地承包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答案】C
21.“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很快。像华为、中兴、三一重工和联想等企业,都是优秀的民企,对国民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在有些行业里是主力军。”该材料可以直接证明
A.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我国已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D. 现代企业制度已在我国普遍建立
【答案】A
22.粮票最早出现在1955年,此后国家对粮食定人定量,计划供应。到20世纪90年代初,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粮票的终结主要取决于我国
A. 经济体制的改革
B.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对外开放的发展
D. 思想领域的解放
【答案】A
23.1983年广东成为中国第一个不再为多种商品——如稻米和鱼类定价的省份……几乎所有的中国汽车还属于某个工作单位,由单位的司机驾驶的时候,广州从香港购买了一些计程车,它成为中国运营商业计程车的先驱。这说明
A. 广东省最先进行国企改革
B. 广东省是中国改革的先锋
C. 广东省率先成为经济特区
D. 广东省大力推行市场经济
【答案】B
24.20世纪3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本国经济建设道路的举措是
A.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
D. 优先发展农业和手工业
【答案】B
25.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为突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其中把改革重点放在农业领域的是
A. 赫鲁晓夫
B. 勃列日涅夫
C. 戈尔巴乔夫
D. 安德罗波夫
【答案】A
26.罗斯福说:“低收人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场充分运转。”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稳定物价
B. 整顿银行
C. 调节农业生产
D. 以工代赈
【答案】D
27.“英美等23个国家签署的这份临时性文件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和平解决贸易争端的机制,使得因贸易摩擦而引发战争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尽管其正式名称中有“临时”字样,却沿用了47年。”材料中的“这份临时性文件”指的是
A. 《布雷顿森林协定》
B. 《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C. 《欧洲联盟条约》
D.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答案】B
2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具特色国际组织相继成立。如图所示,国际组织的共同特征是
A. 发达国家加强合作
B. 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C. 倡导建立政治合作
D. 成员国经济均衡发展
【答案】B
29.欧共体各成员国商品经济发达,生产实力雄厚,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相当大。而战后欧美市场斗争愈演愈烈,欧洲国家均无力单独抗衡美国,只有相互协调一致,共同保护市场,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欧共体的建立
A. 激化了欧美之间的矛盾
B. 摆脱了美国的长期控制
C. 增强了西欧的经济实力
D. 实现了经济政治一体化
【答案】C
30.一部iPhone手机,美国公司提供创意,德、日、韩企业提供核心零件,台湾富士康把它组装起来。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A. 经济区域集团化
B. 文化多元化
C. 政治格局多极化
D. 经济全球化
【答案】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40分(第31题11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6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材料二:(清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三:马克思说: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主要特点。
(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和对外政策?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
【答案】(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国力强盛;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3)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中国经济发展迟滞,日益落后,成为西方列强侵略的目标。
32.近代以来,伴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城市化率
时期
战国
西汉
唐
南宋
清
清
时间
公元前300年
公元2年
745年
1200年
1820年
1893年
城市化率
15.9%
17.5%
20.8%
22.0%
6.9%
7.7%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1)依据材料一,说明中国古代城市化大致呈现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19世纪中叶五口通商以后,城市化进程转入一个崭新阶段,沿海各大商埠相继开辟,现代化工业逐渐兴起,再加上政治不安定,迫使人口向沿海商埠集中。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2)根据材料二,简要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
材料三:……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合理利用了东北、华东、华北等经济发达,解放较早的地区的经济优势,对原有的城市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变单纯的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心,缓和了城乡矛盾,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医治城市的战争创伤,促进了城市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宁克平《城市和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
(4)根据材料四,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政府推动城市化进程的措施。
【答案】(1)趋势:从战国时代起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到南宋时期达到了城市化最高水平;(2分)南宋以后,城市化率迅速下降。(1分)
(2)原因:开放通商口岸;近代工业的兴起与发展。(4分)
(3)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制约;工农业生产水平低(或工业化程度不高,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其他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4)措施:对原有城市进行彻底改造;改变城市产业结构和发展类型(或:变消费城市为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城市);采取正确的城市工作方针和政策促进经济发展。(4分,答对其中任意2点给4分)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中有一只“看不见的手”,能自动平衡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因此,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生产效益如何分配,都无需政府干預。政府惟一的作用就是当好“守夜人”,即防止暴动、偷窃、欺骗,确保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这种经济理论的信条是“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得最好的政府”
材料二:上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总统任命约翰逊将军主持全国复兴总署工作。约翰逊采取的措施有:国家干预企业生产:国家可以全面收购私人企业:国家干预企业劳资关系:国家兴办公共工程等。
材料三: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經济不等于資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材料一反映了一种什么经济政策?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经济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原因。
(2)材料三中说“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僵化模式指什么?在经济上的主要弊端表现在哪里?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认识,
【答案】(1)经济政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变化:由实行白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转变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原因:为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2)僵化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或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
主要弊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3)认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不断在改革探索中,吸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社会主义改革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意思相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