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00 KB
  • 2021-08-25 发布

百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百校联盟2020年春季开学测试(高一年级) ‎ 历史试题 第I卷 ‎1.有学者认为:周初建立的分封制度“政权并不集中在最高的王手上,这是个一层层重叠着的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王奈何不得侯,侯也奈何不得公,一直到士都是如此”。其意在说明西周初年 A. 血缘宗法制度已受到破坏 B. 政治等级建立在土地占有的基础上 C. 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D. 贵族间因利益分配不公而产生矛盾 ‎【答案】C ‎【解析】‎ ‎【详解】周代虽然有等级森严的“权力金字塔”,但材料强调的是“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权力分散未能形成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A、B两项内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D项内容对材料理解错误,排除A、B、D三项。故选C。‎ ‎2.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下到属于“波峰”时期政治特征的是 A. 贵族政治开始瓦解 B. 门阀与皇权“共治”‎ C. 形成集体宰相制度 D. 内外朝制度的确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实行大一统,建立了内外朝制度,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正确;贵族政治开始瓦解于春秋战国时期,与秦汉时期不符,故A项错误;门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产物,与秦汉时期这一时间限定不符,故B项错误;集体宰相制度应该是指唐朝的三省体制,故C项错误。故选D。‎ ‎3.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记》‎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 20 -‎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A. 地方监察官员位高权重 B. 鼓励官员间相互监督 C. 地方监察制度日趋严密 D. 重视考核官员的德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地方监察制度日趋严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西汉刺史均位卑而权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官员之间相互监督的意思,排除B项;重用监察官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地方管理,维护封建统治,不是加强对官员德行的考核,排除D项。故选C。‎ ‎4.唐初,中央设置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给事中等职,举凡主德缺违、国家决策,皆得谏正。其中给事中掌封驳(复审之意)诏制,权力更重。这些官职应设置在 A. 尚书省 B. 中书省 C. 门下省 D. 御史台 ‎【答案】C ‎【解析】‎ ‎【详解】唐代三省中,门下省负责政令的审核,职责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故C项正确;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御史台负责监察百官,排除A、B、D三项。故选C。‎ ‎5.宋太祖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旨,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宋太祖这样做 A. 扩大了科举制的社会功能 B. 有利于防止官员结党营私 C. 使考试选拔官员成为定制 D. 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隐患 ‎【答案】B ‎【解析】‎ - 20 -‎ ‎【详解】殿试制度的实行加强了君主专制,有利于防范主考官和考生间形成宗派关系,故B项正确;ACD三项内容与宋太祖做法的目的不符,排除。故选B。‎ ‎6.明朝中期以后,内阁票拟制度被明确固定下来,内阁首辅权威渐重,严嵩、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都是个人“专票”,政事皆决于一身。但首辅进朝时对宦官的态度却愈来愈谦卑。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 B.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C. 集体议政制度逐渐形成 D. 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制约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明朝利用内阁和宦官执行政务,但宦官权力逐渐提升,使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B项正确;内阁不是中央一级的法定机构,A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集体议政,C项错误;内阁和太监专权都是君主专制膨胀的产物,D项排除。故选B。‎ ‎7.1728年,雍正帝命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黔东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张广泗带兵深入黎平府古州、都匀府丹江苗、侗等族村寨,设厅,置同知,理民事。湖南、湖北、四川等省的土司,也交出世袭领地及土司印信,归政中央,改设村县。改土归流的实行 A. 彻底废除了少数民族地区土司制度 B.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北边疆的统治 C. 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D. 基本上奠定了近代中国的辽阔版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改土归流的实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统治,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故C项正确;“彻底废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改土归流是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排除B项;改土归流是加强西南地区统治的措施,不是奠定近代中国版图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 ‎8.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的眼中,他们想那是方便省事的办法。这说明“道光时代的人”‎ A. 意识到西方的先进 B. 缺乏国家主权意识 C. 华夷观念发生转变 D. 已具有国际法意识 ‎【答案】B - 20 -‎ ‎【解析】‎ ‎【详解】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涉及到国家的关税主权与司法主权,当时人认为这样更方便省事,说明他们的主权意识缺乏,故B项正确;A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C、D两项在材料中也无法体现,均排除。故选B。‎ ‎9.历史图片可以生动地再现历史,下列历史图片所承载的历史事件,本质上的相似之处是 A. 抵制西方文明 B. 发展资本主义 C. 反对封建统治 D. 反对外来侵略 ‎【答案】D ‎【解析】‎ ‎【详解】三元里抗英反抗的是英国入侵广州、反割台斗争反抗的是日本侵略台湾、义和团运动反对的是帝国主义入侵,这三件都属于反侵略斗争,故D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抗英、反割台斗争主旨并非抵制西方文明,排除A项;三个事件与发展资本主义没有直接关联,排除B项;三个事件均不属于反封建斗争,排除C项。故选D。‎ ‎10.近代宣誓制度经孙中山引介,进人中国。民国成立后,宣誓制度进入国家政治层面,国家领导及公务人员就职时需对宪法进行宣誓。北洋政府时期,元首宣誓制度得以建立,现代宣誓制度得到初步发展。这一制度 A. 有助于巩固民主政治 B. 捍卫了辛亥革命成果 C. 旨限制袁世凯权力 D. 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 ‎【答案】A ‎【解析】‎ ‎【详解】辛亥革命后宣誓制度一步步在中国得以确立,这有助于增强宪法的权威性,维护民主政治。故答案为A项;北洋政府时期,辛亥革命成果基本遭到破坏,排除B项;宣誓制度并不单单是制约袁世凯权力的,排除C项;辛亥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闸门,但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 - 20 -‎ ‎11.当时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战争)迅猛推进,时论认为:”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人无人之境。”此材料作为例证,可用于说明 A. 国共两党追求的目标完全一致 B. 国共两党合作属于党外合作 C.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联合抗日 D. 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合作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当时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可知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属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故D正确;五四运动时,中国共产党还没有诞生,排除A;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此次合作属于国共第一次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排除B;国民大革命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C。故选D。‎ ‎12.有学者研究发现,针对平型关之战毙伤了多少日军这一问题,中国方面有一万(蒋介石贺电)三千(长期使用的数字)和一千(国内著作如《三晋同仇》等使用的数字)之说。而日本方面报道,该战役中,日军仅仅损失60人。这说明 A. 历史记载受到主观因素影响 B. 中国方面的数据记载较准确 C. 历史数据差距太大难辨真伪 D. 日本并未在该战役遭到失败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对于平型关战役中日军伤亡人数,中国有三种数据,且差距较大,日本也有一种数据,跟中国的数据差距更大。中国方面,出于鼓舞抗战斗志需要,蒋介石贺电中和长期使用的数字有所夸大,学术研究著作则较接近事实。日本方面,从本国出发,报道日军伤亡数量明显较少。这说明历史记载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故A项正确;中国有三种数据,且差距很大,所以不能说准确,排除B项;C项“差距太大难辨真伪”说法明显错误;D项曲解了材料,排除。故选A。‎ ‎13.中国空军轰炸黄浦江上的日舰和杨树浦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当日,中国空军与日本航空队激烈空战,日机被击落、击毁3架,此为“八一四”空战大捷。这次大捷发生在 A. 淞沪会战期间 B. 太原会战期间 C. 徐州会战期间 D. 枣宜会战期间 ‎【答案】A ‎【解析】‎ - 20 -‎ ‎【详解】结合材料中的重要信息“8月14日”“黄浦江”可知,此役发生在淞沪会战期间,故A项正确;其他三项与这些信息不符合,排除BCD项。故选A。‎ ‎14.《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明确提出:“保证一切抗日人民(地主、资本家、农民、工人等)的人权、政权、财权及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居住、迁徙之自由权。”这一规定 A. 有利于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B. 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 C. 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D. 为根据地巩固奠定物质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调动一切抗日人民的抗日积极性,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故C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国民大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B项错误;大生产运动为根据地巩固奠定了物质基础,D项错误。故选C。‎ ‎15.1951年11月,毛泽东给西南局邓小平的批示中说道:”反贪污、反浪费一事,实是全党一件大事,我们认为需要来一次全党的大清理,彻底揭露一切大、中、小贪污事件,才能停止很多党员被资产阶级所腐蚀的极大危险现象。”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 A. 把西南局党的建设工作作为全国重点 B. 把”三反”当成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内容 C. 践行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D. 明确了发展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主要任务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体现了反贪污,保证党的作风建设,践行七届二中全会精神,故C正确;当时“三反”问题是在全国展开,不仅针对西南局,排除A项;“三反”是在1951年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排除B;材料中无法体现出经济建设是中心,排除D。故选C。‎ ‎16.1949年,毛泽东宣布:外交上必须”一边倒”;1957年,他又宣布,”从国与国的关系方面来讲,应该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是正确的。”这说明新中国 A.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 开始放弃”一边倒”政策 C. 尝试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 意识形态大于国家利益 ‎【答案】A - 20 -‎ ‎【解析】‎ ‎【详解】“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都是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故A正确;材料无法表明“一边倒”政策开始放弃,排除B;C项发生于日内瓦会议,排除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强调以国家利益为前提,排除D。故选A。‎ ‎17.1980年,邓小平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过程中,一是权力不宜过分集中;二是兼职、副职不宜过多;三是着手解决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问题;四是从长远着想,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该讲话 A. 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成为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 C. 是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贯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基本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权力不宜过分集中”“解决好交接班的问题”等体现了党对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构想,故B正确;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这与材料不符,排除A;1982年宪法是中国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排除C;1980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尚未提出,排除D。故选B。‎ ‎18.1979年到1982年,全国人大先后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等相关法律和条例。此外,中国政府还同一些国家就有关保护投资安全问题进行谈判或签订协定。这些做法 A. 说明全国人大开始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 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终确立 C. 旨在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 D. 表明依法治国构建法治社会的展开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保护外国投资的法律和条例,说明中国政府积极改善投资环境推动对外开放,故C正确;全国人大在1954年后成为最高权力机关,排除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最终确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B;构建法治社会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排除D。故选C。‎ - 20 -‎ ‎1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提出和平统一方针,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有利时机的是 A. 各主权国家宣布与台湾断交 B. 联合国大会驱逐台湾代表 C. 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 D. ”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发表,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題,故C正确;“各主权国家宣布与台湾断交”表述太绝对,排除A;B项发生于1971年,排除B;D项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排除D。故选C。‎ ‎20.新时期我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致力于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其重要表现是 A. 主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B. 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 注重与非洲国家的合作 D. 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上海合作组织,是在“上海五国机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五国共同签署了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城相互信任的协定,故A正确;世界贸易组织属于世界性贸易组织,排除B;与非洲国家的合作不属于睦邻友好关系,排除C;中日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1972年,不属于新时期的范畴,排除D。故选A。‎ ‎21.梭伦执政时曾规定:“任何公民在城邦发生内争时,一定要参与其中;任何人都有可以告发施暴者以及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梭伦这一措施的出发点是 A. 保护自由民的政治权利 B. 推动民主政治走向成熟 C. 培养公民城邦认同精神 D. 增强雅典社会的流动性 ‎【答案】C ‎【解析】‎ - 20 -‎ ‎【详解】由材料“任何人都有可以告发施暴者以及向陪审法庭申诉的权利”,可得出梭伦的规定是为了让公民参与政治事务,增强公民对城邦的责任和认同精神。C符合题意;自由民包括了有人身自由的妇女和儿童,而非公民,A不符合题意;梭伦执政时期是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时期,B不符合题意;材料的规定无法产生增强社会流动性的作用,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某历史学家指出:“在雅典不同政治派别,激烈斗争、相持不下时,陶片放逐法无异于一次全民公决,全体雅典公民是最高审判官和仲裁者,对立的派别要由他们评判是非,决定取舍。”作者旨在 A. 强调雅典陶片放逐法的优缺点 B. 分析雅典派别间激烈斗争的原因 C. 说明陶片放逐法体现民主精神 D. 论证民主制度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民主精神其实就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故C符合题意;材料未强调陶片放逐法的优缺点,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未分析雅典派别斗争激烈的原因,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论证雅典民主制度的必要性,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罗马法研究者王会保在其著作中说:“罗马法合理地安排了世俗的生活,价值法学者可以在罗马法上找到自然法的光环,实证法学者同样可在罗马法上找到充足丰富的素材,可以发现罗马法具备合理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主要反映了罗马法 A. 追求理性和实践理性 B. 是法学家们斗争的产物 C. 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 D. 根植于民众的世俗生活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罗马法具备合理地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主要反映了罗马法在自然法指导下与实践相结合并能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未反映罗马法是法学家斗争的产物,故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罗马法灵活多变的特点,故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阐释罗马法根植于世俗生活,而是说罗马法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恩格斯指出:“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因为它们和罗马法制不相符合。”据此可知,此时的罗马法 - 20 -‎ A. 具有习惯法野蛮的特征 B. 是法官独特意志的体现 C. 具有强烈的国际法色彩 D. 是治理帝国的有力工具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到处都由罗马法官根据罗马法进行判决,从而使地方上的社会秩序都被宣布无效”可得知罗马法成为罗马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野蛮特征,故A项不符合题意;罗马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不是大法官独特意志的体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罗马法是在政府地区强制推行,是维护罗马帝国统治的工具,不是国际法,也不具有强烈的国际法色彩,故C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25.1694年,威廉三世组成第一个辉格党一党内阁时,议会中的多数派是托利党人及其支持者。直到次年大选时.辉格党才成为议会中席位较多的党派。辉格党人在1695年的胜利不是他们组阁的原因,而是结果。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 国王已经丧失行政权 B. 首相与普通阁员享有平等权力 C. 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 D. 政党之间的斗争决定内阁组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英国存在内阁,但组阁的是议会中的少数党,英国责任内阁制于18世纪才出现,这都说明当时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尚未形成,故本题选择C;根据材料可知,1694年组阁时在议会占少数,1695年就变成了多数,材料没有体现国王已经丧失行政权,A项与材料内容不符;B项与史实不符;D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26.1778年“美洲的牛顿”、政治家富兰克林与法国哲学家伏尔泰在社交集会上进行了热烈的拥抱,赢得了在场者的热烈掌声,两人的交谈在两国也产生了巨大反响。两人的会面实质上是 A. 欧美两大洲文化人士的历史性会面 B. 美国与法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 C. 法国理性精神与美国自由理念的融合 D. 法国对美国联邦体制的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 - 20 -‎ ‎【详解】材料主旨为美、法两国社会名流会面与交谈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伏尔泰代表法国理性精神,富兰克林代表美国自由理念,两人的拥抱实质是伏尔泰代表法国理性精神和富兰克林代表美国自由理念的融合,C项符合题意;A项是材料的表象,与设问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BD项叙述角度与主旨不符,故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7.“法国农村缺乏像英国那样的新贵族,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生活困苦,也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而也就不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由此可知,法国代议制民主曲折发展的历史因素是法国 A. 未出现英国式资本主义大土地制度 B. 农民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C. 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D. 资本主义的发展呈现阶段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强调由于没有英国式新贵族,法国农民无法形成独立力量。根据所学可知,没有英国式新贵族的原因是法国没有产生新贵族的经济条件,A项符合题意。B项与材料部分相符,但不是主旨,故B不符合题意;C项与材料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8.1877年,法国君主派总统麦克马洪迫使共和派总理西蒙辞职,另行组建君主派内阁,解散对新内阁投不信任票的众议院。但是,共和派在接下来的众议院选举中获胜,重掌组阁权,1878年,共和派又获得参议院多数。这实质上说明 A. 君主派与共和派矛盾渐趋激化 B. 民主共和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C. 麦克马洪完全背离了宪法原则 D. 共和制确立得到了法律保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说明虽然过程复杂曲折,但最后共和势力依然受到民众拥护,说明共和是历史发展趋势,B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材料的表象,故A不符合题意;麦克马洪的总统大权是宪法赋予的,没有背离了宪法原则,故C不符合题意;D项表述角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9.“美国、德国早在建国前,就有地方独立自治的传统,但却苦于没有统一的民族国家。所以,美国、德国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不仅要关心政体问题,还必须要关注国家如何构建问题。”为此,美德两国的国家构建是 - 20 -‎ A. 民主共和制 B. 君主立宪制 C. 联邦体制 D. 邦联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美德两国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联邦制,排除D,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还必须要关注国家如何构建问题”强调的是国家结构,A、B两项涉及政体,与国家结构无关,故AB不符合题意。故选C。‎ ‎30.贾雪枫在《也谈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中指出:“代议制的核心是议会制度。议会由不同的利益集团或区域选出代表组成,而社会不同的利益集团或不同利益区域的出现,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作者的表述意在强调 A. 欧美议会由不同利益集团的代表组成 B. 欧美议会平衡不同地区利益 C.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 D. 欧美代议制产生的经济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而社会不同利益集团或不同利益区域的出现,是以社会分工为前提的”是材料表述的重点,体现了代议制产生的原因,D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是材料部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AB不符合题意;C项是特征,不是原因,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1.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出现了一批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伦理道德等方面猛烈地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他们的学说是空想的。“空想”主要体现在 A. 没有批判资本主义剥削 B. 没有得到各国政府的支持 C. 理论内容完全脱离时代 D. 没有看到无产阶级的力量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看到工人阶级力量的伟大,幻想通过资本家的改良来实现理想的政治制度,故D正确;材料中提到空想社会主义者批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即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排除A;空想社会主义不可能得到资本主义政府的支持,这不是“空想”的体现,排除B;空想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批判没有完全脱离时代,排除C。‎ - 20 -‎ ‎32.《共产党宣言》提出:“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这 A. 明确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 B. 证明公有制必然取代私有制 C. 将空想社会主义运动推向新思潮 D. 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共产党宣言》”“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故选D;材料的表述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排除A;材料中没有涉及所有制变化,排除B;《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联系《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分析解答。‎ ‎33.如图为一幅法国漫画,画中梯也尔为首资产阶级政府领导人,偷偷将法国巴黎的钥匙交给俾斯麦。据此可知,巴黎公社运动 A. 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 斗争目标是实现法国独立 C. 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无产阶级斗争 D. 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同时激化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 20 -‎ ‎【详解】材料显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面对外敌入侵,采取妥协投降的态度,这使原本尖锐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说明巴黎公社革命是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同时激化的结果,故D正确;巴黎公社起义后,临时政府逃往凡尔赛,并且漫画无法体现资产阶级临时政府被推翻,排除A;当时法国是一个独立国家,排除B;巴黎公社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排除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偷偷将法国巴黎的钥匙交给俾斯麦”,联系巴黎公社的背景分析解答。‎ ‎34.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第二自然段两次谈到“过时”,一次谈到“不完全”,1888年英文版序言的最后又引用了这一段。这表明 A. 社会主义理论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B. 马克思主义不符合英德的国情 C. 马克思主义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 D. 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略有差异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并不能完全预见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工人运动,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发展,进一步的完善和修订,故C正确;A项和B项表述错误,排除;1872年和1888年还没有成立第二国际,排除D。‎ ‎35.1910年俄国发生经济罢工有214次,政治罢工8次;1914年经济罢工迅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十万之众。这说明俄国 A. 工人的数量实现飞速增长 B. 国内政治经济危机加深 C.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失去民心 D. 沙皇政府已经名存实亡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俄国经济罢工和政治罢工次数激增,说明国内经济和政治矛盾迅速激化,故选B;1910—1914年俄国经济没有出现飞速发展,工人数量不可能飞速增长,排除A;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是在1917年二月革命之后建立的,排除C;沙皇政府在1910—1914年间仍保持对国家的控制,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14年经济罢工迅速上升到1370次,政治罢工达1034次,参加者近十万之众”,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36.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并禁止雇用童工,取缔血汗工厂;左翼政治力量快速发展,甚至上台执政并推行某些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这说明 - 20 -‎ A. 社会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扩展 B. 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 C. 无产阶级专政可以通过改革实现 D. 十月革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十月革命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提高了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地位,开始承认工会的地位和工会活动的合法化”可知,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生产关系的调整,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故选D;材料没有提到世界范围内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排除A;材料未体现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重威胁,排除B;材料中的工人权益扩大和左翼政党执政不是无产阶级专政,排除C。‎ ‎37.下表是俄(联)共布代表大会教育水平百分比 代表大会 高等教育 中等教育 初等教育 家庭识字 八大(1919)‎ ‎23.9‎ ‎24.9‎ ‎37.0‎ ‎14.1‎ 九大(1920)‎ ‎9.4‎ ‎23.4‎ ‎32.1‎ ‎10.6‎ 十大(1921)‎ ‎7.7‎ ‎23.3‎ ‎48.4‎ ‎7.4‎ 十一大(1922)‎ ‎8.6‎ ‎21.0‎ ‎0‎ ‎11.2‎ 十二大(1923)‎ 未统计 ‎29.4‎ ‎49.7‎ 未统计 十三大(1924)‎ ‎6.6‎ ‎17.9‎ ‎66.8‎ ‎8.8‎ 表中数据反映了这一时期苏(俄)联 A. 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不断下降 B. 高级知识分子日益受到重视 C. 工农群众政治地位逐渐提高 D. 各阶层代表分布渐趋于均衡 ‎【答案】C ‎【解析】‎ ‎【详解】表格显示从1921年、1923以及1924‎ - 20 -‎ 年中俄(联)共布代表初等教育的比例逐渐上升,而这些初等教育代表恰恰是工农群众,说明工农群众政治地位逐渐提高,故C项正确。表格信息体现高等教育代表比例下降,并不能说明国家高等教育水平不断下降,故A项错误。高等教育比例下降说明高级知识分子并没有日益受到重视,故B项错误。表格显示初等教育代表比例较大,显然各阶层代表分布并不均衡,故D项错误。‎ ‎38.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向国会建议美国在十年内实现人类的月球着陆,并要求国会为载人航天飞行计划补充拨款5亿美元。国会几乎没有经过什么讨论就批准了肯尼迪的要求。而他提出的增加联邦教育投资、为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险等立法方案均被国会否决。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 剥夺总统的经济大权 B. 改变当时美苏争霸中的被动局面 C. 美苏冷战的现实需要 D. 总统频繁提案加重国会立法负担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60年代正值美苏争霸时期,美国的首要任务是在各方面与苏联展开竞争。当时苏联的航天事业发展迅猛,因此国会通过了肯尼迪加速太空开发的方案,以压制苏联。由此可见,当时美国政府的决策受冷战思维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中显示国会并非要剥夺总统经济权力,而是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力,排除A;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主动地位,排除B;D项不是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 ‎39.如表为法国不同人物关于“欧洲联合”的主张。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时间 人物 主张 ‎1306年 法国外交家杜布瓦 为了避免战争,建立“基督教共和国”‎ ‎15世纪 法国国王亨利 建立由欧洲国家君主委派代表组成的总理事会 ‎1713年 法国思想家圣皮埃尔 提出《争取欧洲永久和平方案》,建立“欧洲联邦”‎ ‎1932年 法国外长白里安 ‎“法国和德国和解”,建立“欧洲联邦”‎ ‎1950年 法国政治家让莫内 将法德两国的煤钢生产置于一个超国家机构的管理之下,并对西欧其他国家开放 - 20 -‎ A. 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中世纪 B. 法国在对德政策上一直主张和解 C. 欧洲联合的思想早已出现 D. 欧洲一体化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欧洲一体化开始于中世纪是错误的,当时只是一种设想,并没有付诸实践,排除A。法国对德的政策并不是一直主张和解,二者之间还有矛盾,排除B。从销量可以看出,从中世纪开始就存在着欧洲联合的思想,故选C。材料表面上看出来是法国人的思想和政策,只能看出法国人在推进欧洲一体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不能说欧洲一体化是法国人努力的结果,排除D。‎ ‎40.冷战时期,第三世界是美苏争夺的对象,在美苏争夺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利用超级大国的争夺,谋求更多的各种援助,借以求得生存和发展的机会。而两极格局瓦解后,第三世界失去了中间地带作用,在大国间的回旋余地大大缩小了。这反映 A. 美苏冷战局面更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B. 第三世界只能依赖大国实现发展 C. 发展中国家受到国际格局变动的冲击 D. 第三世界无力参与多极化的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而两极格局瓦解后,第三世界失去了中间地带作用,在大国间的回旋余地大大缩小了”可知,材料反映出冷战结束后造成第三世界战略地位下降,故选C;美苏冷战对峙不利于全球化市场的形成,排除A;第三世界发展需要参与国际合作和分工,但不是只能依赖大国,排除B;第三世界的发展和联合有力制约了大国强权政治,D项表述错误,排除。‎ 第Ⅱ卷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 - 20 -‎ ‎ 从社会政治来说,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这种搅乱是统治阶级永远无法平复的。由此,间接地促使地方政权相对于中央统治的自立倾向。这对于削弱中央集权起了很大作用,原来的政治体制就不能不发生变化。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本是对于太平天国搅动天下的反应,但由此发生的制度递嬗却又不是最初作出反应的人们所预料得到的。庚子与辛丑之间的东南互保是有清270多年未见之局,然而追本溯源,其始点却起自太平天国的影响。‎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在清末庚子至辛亥期间,随着新政尤其是预备立宪的开展,清政府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但清政府中央集权的实际效力却并不显著。一方面,清廷并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也未能真正控制全国的军权与财权,中央集权有名无实;另一方面,各省督抚也不能有效地控制地方军权与财权,在地方已没有强势督抚,地方士绅势力日益强大。武昌起义前夕,正是地方督抚权力明显削弱,而清廷中央集权尚未强固之时,在此权力转换临界的关键时刻,革命爆发无疑是对清王朝的致命一击。‎ ‎——摘编自李细珠《晚清地方督抚权力问题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晚清中央集权弱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中央集权弱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湘淮地方势力的增长;东南互保的影响;清廷缺乏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或中央政府软弱无力);西方列强的侵略。‎ ‎(2)影响:是清朝对内改革收效甚微和对外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改变了地方的政治统治秩序;促成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加速清朝灭亡;是导致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重要诱因 ‎【解析】‎ ‎【详解】(1)从材料中“太平天国搅乱了整个封建制度”“地方督抚权力的膨胀”“东南互保是有清270多年未见之局”,再结合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可得出晚清中央集权弱化的原因。‎ ‎(2)据材料“清廷并没有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也未能真正控制全国的军权与财权,中央集权有名无实”“武昌起义前夕,正是地方督抚权力明显削弱”,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晚清中央集权弱化的影响。‎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不仅美苏之间的霸权竞争不断升级,出现古巴导弹危机等极端事件,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与分歧也不断凸显,世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欧洲和日本的发展,直接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随着亚非拉国家的不断独立,特别是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使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新生的重要力量。‎ - 20 -‎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各国各地区很难单独解决面临的问题,因此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调整,大国的合作步伐加快,合作内容逐步深化。各国把加速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外交工作、对外交流多为经济发展服务。但是,冷战的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原来掩盖在美苏霸权之下的各种矛盾冲突凸显出来,造成各地区冲突不断。‎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刘文汇、孙建社《全球化、多极化进程中当代世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国际关系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关系的特点及其原因。‎ ‎【答案】(1)变化:美苏竞争不断升级;第三世界力量增强;美苏两大阵营内部矛盾激化;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加;多极化趋势加强。‎ ‎(2)特点:大国关系调整,合作加快;国家交往服务于经济发展;冷战思维与霸权主义仍然存在;地区冲突频发。‎ 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加深;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一超多强”格局下,美国奉行霸权主义。‎ ‎【解析】‎ ‎【详解】(1)变化:根据“美苏之间的霸权竞争不断升级”得出美苏竞争不断升级;根据“第三世界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新生的重要力量”得出第三世界力量增强;根据“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矛盾与分歧也不断凸显”得出美苏两大阵营内部矛盾激化;根据“世界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得出世界不稳定因素增加;根据“欧洲和日本的发展,直接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得出多极化趋势加强。‎ ‎(2)特点:根据“大国之间的关系经历着重大调整,大国的合作步伐加快”得出大国关系调整,合作加快;根据“各国把加速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外交工作、对外交流多为经济发展服务”得出国家交往服务于经济发展;根据“冷战的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得出冷战思维与霸权主义仍然存在;根据“各地区冲突不断”得出地区冲突频发。‎ 原因:根据“全球化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得出经济全球化的加深;根据“20世纪90年代中期”,结合所学得出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根据“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得出“一超多强”格局下,美国奉行霸权主义。‎ ‎ ‎ - 20 -‎ ‎ ‎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