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解析版)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邢台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 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 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 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宗法血缘关系被下级对上级的忠代替,并逐渐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错误。‎ ‎2.中国古代设置了御史台、都察院等监察机构,监察体制建立,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但是,古代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其根本原因是 A. 监察官员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 B. 监察机构贪桩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C. 监察官员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D. 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 ‎【答案】D ‎【解析】A项监察体制之所以代表是封建君主,而不是代表社会,是由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的,A项未谈及实质,所以排除A项。B项是监察的表象,不是根本原因,封建社会的监察机构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是为了君主专制服务的。C项是古代监察体制的特点,ABC三项内容是D项的具体表现,都是由专制制度本质决定的。‎ ‎3.19世纪60年代末,满清官员志刚在《初使泰西记》中对欧洲政治制度有如下评述:“泰西立君,不拘于男女,然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这表明作者 A. 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 B. 推崇西方的代议制民主 C. 超越了当时主流思想 D. 对君主专制危机的警觉 ‎【答案】D ‎【解析】根据“为君而不能尽君道者,国人不服,则政令有所不行,不得安其位矣”可知志刚认为君主应该“尽君道”,否则容易引发危机,故选D项;志刚是对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评述,不能说明他主张推行君主立宪政体和推动西方的代议制民主,排除AB项;志刚只是对西方政治制度进行评述,不能证明他超越了当时的主流思想,排除C项。‎ ‎4. 恩格斯曾指出:“不管这次战争的直接后果如何,有一点是必不可免的:古老中国整个传统的经济体系将完全崩溃……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从而把那种可以养活这亿万人口的旧体系完全摧毁。”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该战争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B. 中国的腐朽落后状态必然导致战争失利 C. 战败后的清政府将对欧洲国家全方位开放 ‎ D. 战争必然使中国变革统治体系和对外开放 ‎【答案】D ‎【解析】 “在陆地和海上打了败仗的中国人将被迫欧化,全部开放它的港口通商,建筑铁路和工厂”,联系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瓜分中国,经济上加强资本输出,在中国修建铁路、开设工厂等,可知题干涉及的是甲午中日战争。AC说法错误;B不符合题意;甲午战后,为了挽救国家危机,维新派进了戊戌变法,故答案选D。‎ ‎5.有学者指出,近代前期列强的三次侵略战争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这种近代化主要表现在 A. 直接推动了中国政府政策的调整 B. 列强侵略方式变为以政治控制为主 C.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D. 各阶级探索救国道路水平的提高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所述第一次战争后中国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但没有付诸实践,第二次战争后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三次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人民探索救国道路水平的提高,故选D项。A项“直接推动了”说法错误;B项列强侵略方式变为以经济侵略为主;C项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且这只是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无法涵盖材料,故排除。‎ ‎6.1935年10月初,蒋介石在成都先后作了题为“建设新四川的根本要道”“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的演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川“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材料表明,当时的国民政府 A. 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 B. 应对日本扩大侵华作持久抗战准备 C. 加强西南建设以“剿灭”共产党和红军 D. 明确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答案】B ‎【解析】1935年华北事变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危机加深。重视西部开发以促进全国稳定发展与材料中“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以及当时的社会形势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提出了天然是复兴民族的最好的根据地的思想”看出,当时的国民政府建设四川,要以四川为根据地应对日本扩大侵华,做了持久抗战的准备,故B正确;根据材料中“四川治乱为国家兴亡的关键”反映出加强西南建设的目的是反抗日本侵略,挽救国家危亡,故C错误;材料体现了国民政府为反抗日本侵略所做的准备,说明“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发生了一定的转变,但是明确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在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故D错误。‎ ‎7.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颇具深意地说,凡“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这表明了 A. 近代学习西方思潮的萌发 B. 中国人改善外交环境的愿望 C. 农民领袖思想觉悟的提高 D. 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万方来朝,四夷宾服及夷狄戎蛮鬼子,一概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可以看出,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的外交政策主张平等,与当时大部分的人相比,对西方国家的认知有新变化,从而具有进步性意义。故答案为D项。其余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8.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革命与国民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这表明 A. 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B. 民国时期的社会政治建设没有任何成效 C. 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D. 相对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辛亥革命并未带来和平与秩序,而是失序与混乱,这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旧政权旧制度,但建立预期的和平和秩序的新制度更难,选项D正确;选项A表述错误,排除;选项B表述绝对,排除;选项C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9.某学者曾说,“‘凡尔赛背叛’在中国人的心中插进了—把刀子,使得‘先进的中国人’中很大一部分对西方人的道德产生了怀疑,从而对西方文明也产生怀疑。毕业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翻译了诸多西方学术著作的严复就愤然喊出‘西方三百年的文明发展最后只归结为四个词:自私、杀戮、无耻和堕落’。”这推动 A. 五四运动兴起 B. 武昌起义爆发C. 中国共产党诞生 D. 国民革命兴起 ‎【答案】D ‎【解析】材料“‘凡尔赛背叛’”“对西方人的道德产生了怀疑”“自私、杀戮、无耻和堕落”说明五四运动后,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民主的失望,从而逐渐兴起了国民革命,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 ‎10.我国的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民族自治机关既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并要积极完成国家的各项任务,又行使自治权。这表明 A. 民族区域自治强调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B. 民族区域自治机关享有高度自治权 C. 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国情的民族政策 D.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自治 ‎【答案】D ‎【解析】材料并没有涉及权利和义务的统一,而是说民族自治机关是地方行政机关,受中央领导,行使自治权,故排除A,选D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自治机关程度“高”,故排除B;C项说法是正确的,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1.在“一国两制”方针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政府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这反映出 A. 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 B. 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 C. 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 D. 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国两制的问题,体现了中央政府对我国统一问题的重视,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而非完全的自治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我国不是联邦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局部地区的变化不能说明我国单一制国家发生变化,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2. 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A. 倡导召开亚非国家会议 B. 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 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 D.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1953年......周恩来说......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即可选出D项;A项召开于1955年,晚于题目中时间“1953年”,故排除;B项签订于1950年、C项发生于1949年,均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53年”,故排除。‎ ‎13.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导致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文明的差异。而我国学者方永刚、唐复全则指出:“文明并不是一个有效的单位,国家仍然是划分世界的基本尺度。正像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最能论证方、唐二位学者观点的史实是 A. 杜鲁门主义出台 B. 北约华约对峙 C. 尼克松访华 D. 东欧剧变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美苏争锋。根据材料信息“冷战时期的世界并未以意识形态的阵营为基本政治单位那样”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A、B、D三项说法均是以意识形态为阵营的,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尼克松访华反映出中美之间可以进行交流,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划分,故C项正确。‎ ‎14.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华盛顿邮报》对此评论说:“如果尼克松先生透露他要去月球,也许不会在公众中引起这样大的反响。这简直超出任何想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主要影响不包括 A. 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B. 推动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遏制了苏联的霸权主义行为 D. 发展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才缓和,由此可见,中美关系缓和与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无关,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因此答案为B项;ACD项都是中美关系缓和的影响,故排除。‎ ‎1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印两国之间的问题并不是很大……无非就是一个边界问题。……即使一时解决不了,可以先放一放,在贸易、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还可以做很多事情,发展往来,增进了解和友谊,双方合作仍然有广阔的前景。……我还设想,有些国际上的领土争端,可以先不谈主权,先进行共同开发。这样的问题,要从尊重现实出发,找条新的路子来解决。”出现这样思维的主要原因是 A.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B.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C.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D. 我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C ‎【解析】A项搁置争议说法错误,材料中说可以在贸易、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进一步合作,进而再解决边境问题,并不是要搁置争议;B项说法正确,但是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不能作为邓小平出现这种思维的原因,故排除;D项是周恩来时代的,不符合题意,故排除;C项说法较全面,材料强调“贸易、经济、文化”“共同开发”这与“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相契合,故选择C项。‎ ‎16.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描述古希腊自然环境时说:“希腊全境满是千行万态的海湾……这里没有大江巨川,没有开阔的平原流域,这里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导致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生产、生活方式多样。以下说法中符合古希腊特点的是 A. 农业发达 B. 民族融合 C. 航海业较发达 D. 专制政体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古代雅典海岸线曲折,多天然良港,航海业发达,因此C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与材料信息和史实不符,可以排除;B项说法与材料信息说法不符,可以排除;D项说法不适合古代雅典,当时雅典民主氛围浓厚,并未建立专制政体,可以排除。本题答案为C项。‎ ‎17.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A. 精英政治 B. 代议制民主 C. 直接民主 D. 贵族政治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苏格拉底对公民大会的嘲讽。其不满主要针对的是公民大会的成员构成,认为公民大会被大量诸如铁匠、农民、小商贩等缺乏政治素质的人所充斥。与反对缺乏政治素质的人参政相应的即提倡精英政治,故A项正确。材料中缺乏足够信息支撑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没有“代议制”的主张,故B项错误。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的代表,材料里面表现的是苏格拉底对公民大会的不满,故C项错误。与缺乏政治素质的人相对的并不一定是贵族,故D项错误。‎ ‎18.古希腊雅典公民尽管在公民大会上可以提出新的议案,或提出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但是如果他的提议没有通过,就会被起诉为不法行为,提议人要受到罚金处分,甚至有性命之虞。这表明 A. 公民大会只注重公民形式上的民主 B. 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 C. 雅典城邦的司法程序十分严肃缜密 D. 雅典公民的言论自由受到严格限制 ‎【答案】B ‎【解析】题干信息表明在雅典“修改或废除以往的法律或提出新的议案”,如果不能通过,提议人会受到惩罚,这说明雅典人非常重视法律的稳定和权威,故答案为A项。公民不仅形式上平等,在事实上也是平等的,排除B项;CD与材料信息的主旨不符,排除。‎ ‎19. 《罗马法》规定,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但同时又规定“委弃物的原物主须有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故如漂流物、遗失物、沉没物,其所有人并无委弃之意思,均不能先占”。由此判断罗马法 A. 法律规定存在形式主义 B. 主旨在于鼓励人们开拓进取 C.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D. 倡导拾金不昧的精神和理念 ‎【答案】C ‎【解析】从材料可知,《罗马法》虽对无主物实行“先占制度(谁先发现谁占有)”,但同时又规定原物主如无抛弃该物的意思和事实,其他人均不能先占,体现了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所以应选C。‎ ‎20.美国1787年宪法第十款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颁发捕获敌船许可状;铸造货币;发行纸币……。”这些宪法条文体现了 A. 民主共和原则 B. 三权分立原则 C. 自由平等原则 D. 联邦制原则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宪法规定的联邦和州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联邦地位高于各州。因此这些宪法条文体现的是联邦制原则。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21.1908年底,德意志部分议员提出议案,要求详细规定帝国宰相的职责,规定皇帝的宣战权必须得到议会的赞同。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这表明当时德意志帝国议会 A. 成为国家权力中心 B. 对行政权制衡加强 C. 是代表民意的机构 D. 决定宰相政治命运 ‎【答案】B ‎【解析】由“这些议案没有获得通过,但帝国议会获得了在质询宰相时通过多数决议确定国会意见的权力,还可以宣布对宰相不信任”可知帝国议会对宰相行政权进行制约,故B项正确。德意志君主立宪制下,皇帝拥有极大地权力,故A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议会无权干涉,故D错误;议会制度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故C错误。‎ ‎22.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革命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按照恩格斯的论断,社会主义革命必须 A. 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发达的欧美诸国 B. 首先发生在无产阶级力量强大的欧美诸国 C. 首先发生在无产阶级力量薄弱的欧美诸国 D. 首先发生在帝国主义阵营中最薄弱的国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旨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意即在物质文化(文明)相当丰富的国家里,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说法不符合题意,选项D说法是指俄国十月革命,而且这是列宁的观点,是对马恩科学共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答案为A。‎ ‎23.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说道:“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这里所说的“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 A. 雅尔塔体制 B. 两极格局瓦解 C. 欧洲联盟成立 D. 多极化趋势 ‎【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的“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等信息可判断,“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指的是多极化趋势,故答案选D。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实力均势基础之上的,事实上划分了美苏的势力范围,深深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排除A;两极格局瓦解于1991年,排除B;欧洲联盟成立于1993年,排除C。‎ ‎2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宣称:“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的制度”,“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未来的经济格局将取决于我国”。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演说:“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有想到过的那种挑战。”尼克松演说中的“挑战”是指 A. 苏联的威胁 B. 西欧和日本的经济竞争 C. 第三世界崛起 D. 美国经济“滞胀”‎ ‎【答案】B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1971年”。苏联的威胁早在二战后就已经存在了,故A项排除;第三世界虽在20世纪60年代崛起,但它们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上无法与美国竞争,故C项排除;美国的经济“滞胀”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故D项排除;20世纪70年代形成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选择B项。‎ ‎25.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通过向日本“特需订货”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越南战争爆发时,日本已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二位,美国深陷越战不能自拔,又为日本发展提供了契机。这表明 A. 国际格局发生重大改变 B. 世界经济中心开始转移 C. 冷战改变了日本的命运 D. 日本重获政治大国地位 ‎【答案】C ‎【解析】二战后形成的美苏两极格局直至1991年苏联解体才发生重大变化,故A项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分别是以美元和美国为中心,故世界经济中心并没有发生变化,B项错误;D项中的“重获”错误。战后日本利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大发战争横财,是日本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則,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乎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答案】(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实行民族内部自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 ‎(2)背景:汉唐以来有少数民族的经验;新中国建立前已有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新中国建立后社会稳定;少数民族以聚居为主。‎ 影响: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解析】(1)根据材料一提到,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則……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提到,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可有效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言之有理即可。‎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沿用明朝的内阁制度,内阁表面上是最高行政机构,却并无多大实权。有关军国大事的决策权,由凌驾于内阁之上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操纵。议政王大臣会议由统率八旗的满洲王公贵族组成。由于他们掌握兵权,由他们作出的决定,对皇帝也有约束力,内阁不过是执行议政王大臣决议的办事机构而已。这种体制固然可以限制皇帝的独裁,却极容易滋生一些议政王大臣专权跋扈的倾向。‎ 康熙八年(1669年),十六岁的康熙皇帝初露雄才大略,剪除了鳌拜及其党羽,但随后出现了索额图、明珠专权的局面。康熙皇帝开始加强皇权。他在康熙十六年设立南书房,选择人品与才学兼优的汉人官僚作为秘书班子,替皇帝批答奏折,起草谕旨。雍正皇帝即位以后,继续削弱议政王大臣的权力,设立军机处,总揽全国军政大权,成为最高决策机构。到了乾隆时代,彻底消除了八旗旗主干政的权力,下令取消了议政王大臣会议。‎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中止执行任何法律,不得擅自加税或维持部队;未按法律程序手续,不得拘捕臣民。威廉三世接受这些条款,作为取得英国王位的条件。因此,国王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1701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规定任何天主教徒都不能当英国国王,从而排除詹姆斯二世的子孙复位的可能性。‎ 辉格党领袖沃波尔成为了内阁制政府(首相和部长同时也是立法机构成员的制度)的第一个首相和设计师。他通过小心操纵,总是使下议院的多数支持他。他避免在可能失去多数的问题上进行争论。因此,他开始承认内阁向议会多数负责的原则,这一原则成为内阁制政府的一个重要特征。通过选择与他人一致的人为同事和摆脱与他不一致的人,他发展了内阁的概念:内阁是一个阁员相互间负有责任、对首相负有义务,并有责任遵循同一政策和集体进退的机构。所以,议会不仅类似大陆帝国议会和三级会议的代言机构或审议机构,而且还是一个产生有效行政机关的机构。没有议会,无论代议制政府还是其他任何政府都不能存在。‎ ‎——(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英两国的政治制度对各自国家的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答案】(1)中国:皇帝的权力由受到限制到皇帝独揽大权,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满族贵族由把持朝政到满汉大臣共同参政;议政王大臣会议由专权到权力移转军机处,直至该机构被撤销。学@科网英国:君主权力不断削弱,逐渐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内阁由不是一个法定组织到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议会政党制度出现并逐步发展。‎ ‎(2)中国:强化了君主专制;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了小农经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 英国: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因素。‎ ‎【解析】(1)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中国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主要突出君主的权力空前的强化,例如,军机处的设立,而英国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主要突出君主的权力不断的削弱,逐渐形成“统而不治”的局面等。‎ ‎(2)中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既要强调积极影响又要强调消极影响,例如,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积极影响而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是消极影响。英国政治制度对国家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从民主政治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等积极方面进行分析。‎ ‎28.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民大会最重要的程序是就某项议案展开辩论。雅典人认为,繁琐的辩论虽然延长了决策时间,却可避免鲁莽行事带来的灾难。‎ ‎……雅典议事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名额根据每个基层行政单位的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 ‎……雅典各法庭审理的案件是通过抽签选定的,各庭的房间、法庭主持人、水时计监督人、监票人的产生,也由抽签决定,其责任是一次性的,下次开庭需再次抽签。‎ 材料二:万民法是“市民法”的对称。又称“各族人民的法”。罗马法中调整非罗马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法律。在法的渊源上,主要采取裁判官告示或司法文件、法学家解答、皇帝敕令等形式。在内容上,更多的涉及财产关系和商业关系。体系较市民法更加完备,程序上较为简便灵活,更适用于维护罗马奴隶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具有某种国际法和自然法的性质,现代国际法的语源就直接来自万民法,产生于公元前242年。‎ ‎(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历程,以及民主制度具有哪些特征?‎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罗马《万民法》产生的背景。‎ ‎【答案】(1)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确立;伯利克里时期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特征:主权在民,法律至上,轮番政治,权力制约,公民意识。 (2)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疆域辽阔;帝国内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激烈;帝国境内政治经济活动联系的加强;罗马皇帝对法律建设的重视,组织法学家们对法律的编创;公民法自身存在缺陷。‎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从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三个角度分析即可得出答案;雅典民主政治的特征从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实施方式等角度即可得出。 (2)依据材料二“裁判官告示或司法文件、法学家解答、皇帝敕令”“维护罗马奴隶制和社会经济关系的要求”的信息从帝国扩张、国内阶级矛盾、罗马皇帝重视以及法学家编纂等角度回答。‎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多次的沉沦与复兴。中国的复兴,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中国最近一轮的复兴,不是21世纪才提上议事日程的,而是过去一个世纪艰苦卓绝努力的延续。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的中国复兴出现过三波浪潮,现在正处于第三波浪潮的上升阶段;相应地,便有三个谷底——1900年、1933年、1976年,和两个波峰——1922年、1945年。‎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选取20世纪中国复兴浪潮的某一阶段,围绕“沉沦”或“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阶段划分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或否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论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阐述: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民众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救国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经过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 其它论题,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 ‎【解析】论题,据材料“在20世纪的中国复兴出现过三波浪潮,现在正处于第三波浪潮的上升阶段;相应地,便有三个谷底——1900年、1933年、1976年,和两个波峰——1922年、194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取20世纪中国复兴浪潮的某一阶段,围绕“沉沦”或“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例如: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阐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