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4.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一、单选题(共50小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 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近代以来,各国人民为之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探索。下列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权利法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部)三部法律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分别反应了法国、英国、中国的民主化进程
B. 分别由国民议会、议会、全国人大制定
C. 分别体现三权分立、“议会至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
D. 标志共和制、君主立宪制、社会主义分别在法、英、中最终确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帝制而非共和制,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三部法律的确分别反映了法国、英国、中国的民主化进程,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三部法律也分别由国民议会、议会、全国人大制定,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三部法律也分别体现三权分立、“议会至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认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下述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C
【解析】依据题干“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可知,反映的是人民当家作主,结合所学可知,这符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故C项正确;A项涉及的是基层民主制度,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项涉及的是民族问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D项涉及的是民主党派的问题,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对“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者国家”的分析理解。
3. 下表反映的是1949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情况(单位:人),对表中内容的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共产党是新中国的领导核心
B. 政府组成实行多党合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C. 体现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执政与参政关系
D.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D
【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主席与政务院总理等主要正职都由共产党人担任,说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故A项正确;由图表可知,各民主党派在共产党领导下相互合作,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B项正确;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是共产党执政,民主党派参政,故C项正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图表中显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中占有很大比重,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但无法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4.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到2010年,“……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进行分配。”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农村经济的发展 B. 民主政治的发展 C. 城市化水平提高 D. 城乡人口的变化
【答案】B
【解析】从1953年每一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到2010年每一农村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与城市相同,说明民主政治越来越完善,是民主政治发展的表现,故A错误,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城市化水平、城乡人口的变化,排除CD。
5.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现行有效的法律。这表明( )
A. 我国法律更加健全,正走向制度化、法律化
B. 全国人大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 1982年之前全国人大没有制定法律
D. 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
【答案】A
【解析】“全国人大加紧全面立法”“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了许多现行有效的法律”表明我国重视法制建设,法律更健全,故A正确;B与材料无关;C不符合史实;材料反应的是法制建设问题,没有体现出“民主与法制相辅相成”,排除D。
6. 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
A. 克服领导干部专制之风 B. 避免有法不依的现象
C. 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 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
【答案】A
【解析】关键信息:“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说明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的紧迫性,故D正确;ABC项属于“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具体方法,D项属于ABC项的概括。
7. 关于监察官的选任,两汉多用察举方式,唐代选任权多由宰相掌握,宋代中央一级监察官多由帝王“亲擢”,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由院长提请国民政府任命,后改为选举产生。2016年我国决定建立“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的国家监察委员会。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监察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政治清明 B. 监察制度的权威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
C. 君主严格地控制着监察官选任权 D. 监察官选任演变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
【答案】A
【解析】A表述过于绝对,错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不符合材料和史实,错误;C不符合民国和新中国监察官的选任,排除;根据“明代由督察院挑选人员后由皇帝‘点选’”“民国时监察委员……后改为选举产生” 和新中国“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接受人大监督”,表明监察官选任折射出民主政治追求,故D正确。
8. 阅读下表
时间
立法特点
20世纪80年代
通过了以《宪法》(1982年修订)为核心的一大批用以恢复和维护社会生活基本秩序的法律法规。
20世纪90年代以来
通过了以调整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为主的法律法规。
关于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中国立法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①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需求 ②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
③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 ④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文革”对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通过“用以恢复和维护社会生活基本秩序”的法律是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的需求;随着1992年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通过“调整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为主”的法律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要求;总的来看,也反映出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健全。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改革开放后,国家对计划经济的弊端已逐步认识,立法变化不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的发展,排除含有②的A、B、D项。
9. 《华盛顿邮报》资深副主编莱利·韦茅斯对蔡英文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韦茅斯两次提到“大陆(mainland)”,蔡英文始终用CHINA一词指代大陆。蔡英文还批评美国政府自1979年后“不公平地”将台湾定义为“政治实体”,宣称“我们是一个国家,一个民主国家”。这说明了蔡英文当局( )
A. 力图与美国平起平坐 B. 反对美国对华政策
C. 赞同“一国两制”方针 D. 拒绝承认“九二共识”
【答案】D
【解析】蔡英文坚持使用CHINA代指大陆,实质上是对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否认,同台湾与美国的地位无关,故A项错误。蔡英文只是批评美国政府承认台湾为中国的一部分,并未完全反对美国的对华政策,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方针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重要方针。蔡英文坚称大陆为CHINA,实质上并不承认大陆与台湾地区共属一个中国,故C项错误。“九二共识”是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其核心内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蔡英文用CHINA
一词指代大陆,宣扬台湾“是一个国家”,这是拒绝承认“九二共识”的表现,故D项正确。
10. 据报道,2016年11月16日,被香港高等法院裁决取消议员资格的游蕙祯在个人社交网页上表示,中共政府“解释”基本法104条或使《中英联合声明》失效,她已就此致函英国外交部求援。下列表述最合理的是( )
A. 《中英联合声明》为英国干涉香港事务埋下伏笔
B. 香港可根据需要直接通过外交途径与英国沟通
C. 香港事务属于中国内政,任何外国无权干涉
D. 游蕙祯的行为属于个人行为,只能道德谴责
【答案】DCAB
【解析】1997年中国已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任何外国无权干涉,故C正确,AB错误;D表述不恰当,错误。
【名师点睛】
香港回归是通过外交途径与英国协商解决的,1997年中国已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问题成为中国的内政。
11. 1959年台湾外交部发文: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及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对“一国两制”原则的认同 B. 释放出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C. 放弃了敌视大陆的立场 D. “一个中国”的政治理念
【答案】D
【解析】之前的称谓“红色中国”、“共产党中国”、“自由中国”有“两个中国”并立之嫌疑;后来的称谓“中共政权”和“中华民国”表明台湾和大陆都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故D正确;“一国两制”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初,故A错误;此时两岸关系仍是属于对峙状态,故B和C错误。
12. “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人为的,是违反我们民族的利益和愿望的,决不能再这样下去了”。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 )
A. 《告台湾同胞书》 B. “八一宣言” C. 《反分裂国家法》 D. 国共合作宣言
【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近三十年台湾同祖国的分离”,结合所学可知,台湾同祖国的分离是在1949年,三十年就是1979年,由此可知,这段材料最有可能出自1979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故A项正确;“八一宣言”是1935年;《反分裂国家法》是2005年;国共合作宣言是
1937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C、D。
13. 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点。”这反映了当时( )
A. 冷战爆发影响了中共决策 B. 帝国主义国家封锁了中国沿海
C. 中共需要苏联经济援助 D. 新中国推行“一边倒”外交方针
【答案】A
【解析】从“中苏关系是密切的兄弟关系,我们和苏联应该站在一条战线上。是盟友,只要一有机会就要公开发表文告说明这点。”可以看出中苏关系十分密切,结合所学知识,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期正是冷战开始阶段,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C选项曲解真实含义;B选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选项错在没理解“一边倒”的概念,他针对的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不仅仅是苏联。
14. 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的决定发布后,美国宣扬说,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这表明美国( )
A. 阻止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 B. 进一步构建对中国的包围圈
C. 极力阻止社会主义运动发展 D. 与中国争夺对亚非的领导权
【答案】A
【解析】根据“中国要‘夺取亚非世界领导权’,已对远东‘构成了尖锐、迫切的威胁’”表明美国挑拨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破坏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合作,故A正确;B与材料无关;万隆会议并非都是社会主义国家,故C错误;D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排除。
15. 1964年1月,中国与法国建交,这一事件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被舆论称为“外交核爆炸”。法国成为西方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也成为当时唯一能与中美苏三大国同时对话的国家,外交空间顿时豁然开朗。下列对此解读确的是( )
A.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出现裂痕 B. 促进了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
C. 推动了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 D. 昭示中法两因外交独立自主特性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法建交后,法国依然站在资本主义阵营,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没有因此出现裂痕,故可排除A;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我们无法得出“促进了西欧国家进一步走向联合”的结论,故可排除B;新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是在20世纪70年代,故可排除C;材料反映了中法两国从国家利益出发而建立外交关系,体现了中法两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此题选D。
16.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71年说:“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朋友,是的。盟国,是的。但是,他们正在与我们竞争。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同我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相比,美国遇到了我们甚至连做梦也没想到过的那种挑战。”这表明( )
A. 美国与西欧、日本由盟友关系转变为敌对关系 B. 两极格局已经被多极格局取代
C. 美国已经不再是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D. 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三足鼎立的趋势
【答案】D
【解析】材料“1971年”“西欧和日本都是美国非常有力的竞争对手”“在经济领域的问题上,他们在全世界同我们竞争非常激烈”说明美国的霸主地位日益受到挑战,其中日本、欧洲作为新的力量与之抗衡,故D项正确;AB项说法错误,1971年两极格局并未瓦解;C项说法错误,当时美国仍然是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点睛:关键时间点“1971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17. 中国50年代联合苏联实行“一边倒”,60年代实行反帝反修两条线,70年代坚持“一条线”、“一大片”,80年代奉行独立自主、不结盟,90年代确立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新世纪则积极参与国际社会、拓展总体外交。外交战略调整的历程说明我国外交( )
A. 与时俱进灵活多变 B. 受到美苏两国支配
C. 以意识形态为转移 D. 奉行不结盟的政策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都会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外交政策,这说明我国的外交政策与时俱进,灵活多变,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我国在80年代的外交没有与美苏两国相关;C选项错误,这不符合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内容;D选项错误,这不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点。
18. 据美国解禁外交文件显示,1972年夏天,美国人在得知日本首相某项计划后,使用了对日本人的蔑称“小日本”一词,大骂日本是“最坏的叛徒”。“某项外交计划”是指( )
A. 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王国的席位 B. 准备访华促成日中邦交正常化
C. 参加上海举办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 D. 与中国合作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中给出的时间点:1972
年。在这一年中日本与中国恢复了外交关系,这是早于美国的,因此被美国称为“叛徒”,背叛了资本主义阵营,故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中国已经于1971年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C选项错误,上海第一次举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发生在2001年,时间不满足条件;D选项错误,上海合作组织建立于2001年,时间上不符合题意。
19. 阅读“1972—1985年中美进出口贸易额统计表”,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两国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优势 B. 改革开放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
C. 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经贸往来 D. 经贸发展得益于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C
【解析】解读表格信息,可判断出中美进出口贸易额在1972-1985年逐步上升,特别是1980年之后上升幅度巨大,联系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和1979年中美建交等相关史实可以得出,中美关系缓和推动了经贸往来,C项正确;A项错在“始终”,也不符合统计表数据信息,排除;打开中美交往的大门是1971年的乒乓外交,1978年改革开放,B项错误;经贸发展得益于中美关系缓和,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D项错误。
20. 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中美两艘大船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转个180度大弯来之不易。这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推动了世界和平与经济流通,堪称20世纪政治史上的里程碑。此后中美逐渐打破坚冰,建立彼此尊重的关系。中美关系改善的后果不包括( )
A. 调整了中美苏大三角的关系,导致中苏关系恶化
B. 实际上结束了我国以意识形态决定对外政策的做法
C. 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苏联、东欧剧变对中国的影响
D. 为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苏关系不是因中美关系的调整而恶化的,是因为苏联对华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导致的,因此A项不属于中美关系改善的后果,符合题意,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中美关系的改善“启发了国际政治中意识形态体系的更新”,这表明改变了以意识形态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B项属于中美关系的改善的后果,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中美关系的改善,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家地位,加强了中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苏东剧变给中国带来的影响,C属于中美关系的改善的后果,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中美关系的改善进一步改善了中国的外部国际环境,为以后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故D属于中美关系的改善的后果,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21. 假如让你写一篇集中反映1947~1948年国际局势的专稿,需要一组能体现当时概况的"关键词",请依据相关知识,选出最准确的一组( )
A.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朝鲜战争 B. 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柏林危机
C. 雅尔塔体制 八千字电文 铁幕演说 D. 雅尔塔体制 戴维营会谈 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指导思想。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是1947年6月1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有关欧洲复兴方案的名称。柏林危机是”1948年,美苏在柏林发生了一场争斗,历时11个月,最后以双方互相妥协而告终;故选B。朝鲜战争(1950年-1953年);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美、英、苏三国通过德黑兰会议(1943年)、雅尔塔会议(1945年)、波茨坦会议(1945年)达成有关对德、日作战,处置德国,波兰和远东问题,建立联合国等一系列协议,形成了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八千字电文是1946年2月22日;铁幕演说是指1946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戴维营会谈是指1959年9赫鲁晓夫访问美国,同美国总统发表的会谈公报;古巴导弹危机是1962年冷战时期在美国、苏联与古巴之间爆发的一场极其严重的政治、军事危机。因此ACD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947年到1948年的国际局势。
22. 下表所示为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其反映了( )
A. 中、美、苏、日四国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
B. 意识形态的分歧主导了亚太地区的局势
C. 国家利益的角逐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变化
D. 远东太平洋地区经济区域化向纵深发展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因素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走向,故A项错误;意识形态的分歧影响了亚太地区的局势,但不是“主导”作用,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得出影响20世纪50—90年代中、美、苏、日四国关系的演进最关键因素是国家利益,故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经济区域化的发展问题,故D项错误。
点睛:注意时间“20世纪50—90年代”;大国关系的关键是国家利益。
23. 汉字传入日本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被当作官方文字在使用。明治维新时,日本大举引进西学,围绕汉字出现存废之争。1945年,日本战败后,主持战后对日改造的美国人建议日本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该建议的直接动机是( )
A. 彻底摧毁日本的战争能力 B. 意图孤立打压中国
C. 清算日本发动战争的责任 D. 控制日本人的思想
【答案】D
【解析】材料“主持战后对日改造的美国人建议日本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表示美国希望废除汉字,使日语罗马字化,便于西方国家通晓日语,进而控制日本人的思想;D符合题意;AC均与材料无关;日本是否使用汉字与孤立中国与否无关,B不正确。
24. 下列对不结盟运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由南斯拉夫等国发起 B. 它的兴起对当时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C. 由英国等国发起 D. 它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积极谋求维护国家主权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不结盟运动由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发起,是一支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构成的国际政治力量,反映了新兴独立国家积极谋求维护国家主权的愿望,它的兴起有力地冲击了两极格局。与英国无关。所以选择C。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不结盟运动
25. 1967年西欧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截止到2016年欧盟成员国发展到28个。然而,英国却于2016年6月23日举行“脱欧公投”,支持率达到51.9%,此外意大利也在想方设法“脱欧”。这说明( )
A. 欧盟内部国家利益尚需协调 B. 东西欧国家间矛盾不可调和
C. 欧洲区域合作水平严重下降 D. 域外大国介入造成欧盟解体
【答案】A
【解析】英国脱离欧盟,意大利也想脱离欧盟,说明欧盟内部的国家利益仍需要协调,故A正确;欧盟主要是欧洲国家,故B错误;英国脱欧并不能说明合作水平的下降,故C错误;欧盟还没有解体,故D错误。
26. 某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他查阅了以下相关的历史书籍。依据你的判断,他研究的历史主题最有可能是( )
A. 殖民体系的崩溃 B. 两极格局的瓦解 C.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D. 第三世界的崛起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片可知当时的主要力量有美国、欧盟、中国及战后的日本,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这体现了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故本题答案选C项。A、B、D不符合题意。
考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一超多强。
27.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但当年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1954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些表明( )
A. 五六十年代英法与美国处于紧张状态 B. 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遭受挫折失败
C. 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
【答案】C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阵营已经形成,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的信息,排除B。根据材料“英国就首先承认了新中国,并且在1954年中英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到1964年法国在西方国家中最早和中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英法两国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故C项正确。
中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各国接受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
28. 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该学者认为( )
A. 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 B. 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
C. 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D. 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大国群体体系”指政治领域的多极化,而非经济上的全球化,故A项错误;大国并不是世界格局的决定性因素,故B项错误;“多元多体”意即多极化,与材料相符,故C项正确;材料突出,多种力量的增长,而非贫富差距拉大,地区差距拉大,故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多体方向发展
29. “……堪称是上世纪最独特而又大胆的试验。尽管其间利弊至今众说纷纭,尽管其未来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它至少昭示了:两个互相排斥的肌体,在外力作用下快速接纳对方的可能性。”该评论最可能是针对( )
A. “九二共识”的达成 B. 两个德国实现统一
C. 南北战争维护统一 D. “宁汉合流”的实现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强调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个外力的作用下两个德国实现统一,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两德统一而非“九二共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两德统一而非南北战争,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两德统一而非“宁汉合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30. 当代制止战争、维护和平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 )
A. 第三世界日益崛起 B.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C. 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 D. 全球经济趋向一体化
【答案】B
31. 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 五大力量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 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
C. 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D. 朝着多极化趋势发展
【答案】D
【解析】“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可知是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局势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暂时形成的是“一超多强”局面,故D正确;故A、C表述都与史实不符;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呈现多极化趋势,B错误。
【名师点睛】
本题容易错选C,苏联解体后,两级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但多极化格局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能说多极化政治格局已经形成。
32.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值于汉朝时期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材料中提及的这一制度是( )
A. 井田制 B. 地主土地私有制 C. 均田制 D. 农民土地私有制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联系所学史实可知,这是北魏至唐朝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封建国家掌握大量土地,把封建国有土地分配给个人和家庭,故C项正确;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不符合“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故A项错误;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不符合“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故BD两项错误。
33. 我国古代农业发达。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 )
朝代
农业措施
西周
休耕制
战国
“尽地力之教”
秦汉
“地可使肥,又可使棘”
唐宋
禁捕青蛙
明清
“桑基鱼塘”
这些措施体现出 ( )
A. 土地集中趋势已失控 B. 政府直接控制农户生产
C. 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 D. 古代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观念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给出的历朝历代的一些具体农业措施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对农业耕地问题体现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态度,无论是肥料的使用以及后来的生态循环问题都是可续发展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直接”管控问题;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化”的特点。
点睛:本题是一道表格类的问题。我们在解答本题的时候首先要看清楚表头,要明确本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是什么,本题主要是与农业有关的内容。其次要对比分析问题,本题涉及到的是历朝历代的对比,我们抓住的是共同的特征。
34. 读下表《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时期地区
西汉(公元2年)
唐朝(752年)
南宋(1210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
42.8
32.3
53.2
江淮地区
15.2
23.4
45.6
西南地区
3.9
7.1
9.2
通过对该表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①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 ②江淮地区人口变动幅度一直是最大的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始终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④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D
【解析】从表格数据分析,西汉至南宋人口数量总体上呈增长趋势,江淮地区人口密度增长最快,说明江淮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呈现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呈现南移趋势,①④正确,②不符合材料西汉至唐朝人口密度变动情况,③“始终”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D. ①④。
35. 西周时期.在“工商食官”制度下,擅长经商的家庭或家族在被国家认可之后,又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固定下来,世代相袭,不得改弦易辙。这反映出该制度( )
A. 强化了商人对国家的依附关系 B. 大大地加强了君主专制
C. 表明重农抑商的政策已然形成 D. 推动了私营工商业发展
【答案】A
36.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分类细致,产品精美,技术长期领先世界。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商周时期靑铜制造业发达
B. 唐代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 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光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D. 两宋时期,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D
【解析】明朝中后期,在我国江南地区部分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D错误,符合题意,答案选择D;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37. 唐代对关系国计民生或利润丰厚的商品,如盐、铁、茶、酒、醋等,多实行专卖制度, 禁止私人经营。这一“ 卖”制体现出唐代( )
A. 对商业活动分类对待 B. 实行严厉的抑商政策
C. 市坊制主要针对私商 D. 部分行业还较为落后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盐、铁、茶、酒、醋等,多实行专卖制度”说明唐代对于商品种类的分类区别对待,故A正确;材料中目的不是压制商业,显然有利于商业发展,故B错误;专卖制度并不是针对个人商业,故C错误;材料没有比较和其他朝代信息,故D错误。
38. 史学界认为:资本主义在西方逐步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世界各地由相互隔绝过渡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历史。然而中国在这个时候却渐渐的游离于这个整体之外,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 中国航海业地位一落千丈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掌握主动权
C. 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趋势
D. 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资本主义在西方逐步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世界各地由相互隔绝过渡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历史,然而中国在这个时候却渐渐的游离于这个整体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趋势,故C正确。中国航海业地位一落千丈,不是主要影响,故A排除。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闭关锁国,故B排除。当时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没有丧失,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
39. 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服装业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丝国”称号
B. 唐代的缂丝技艺使服饰极具艺术神韵
C. 宋代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使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
D. 明代中期以后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
【答案】C
【解析】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元代棉纺织技术的推广使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C错误,符合题意,故选C。
40. 顾炎武曾说:“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此话虽有所夸张,但苏南一带盛行租佃制当是事实。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租佃关系松弛 B. 地主圈占土地 C. 农产品商品化 D. 土地私有制度
【答案】D
【解析】“吴中之民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十九。”说明土地兼并严重,租佃情况盛行,出现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故D正确;A与材料相悖;BC材料无体现。
41. 清代商人地主“以末致财,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 导致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B. 造成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C. 政府崇本抑末,限制手工业生产 D. 影响海外贸易,导致闭关政策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以末致财,以本守之”是指古代商人经商致富之后会买田置地,而不是继续经营商业。这是因为在手工业商业必须经常承担风险的情况下,封建地租和高利贷有更大的吸引力。地主要兼并土地,要放高利贷。商人发了财,也是要置田地,开当铺。田地被认为是最牢靠的产业,高利贷可以安坐而有丰厚的收益,这都阻碍社会财富向产业资本转化,因而限制了资本主义的成长,故选A。BCD都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但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故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名师点睛】除了题中所述,资本主义萌芽发缓慢的原因还有:首先,是由于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的巩固性。以男耕女织的个体家庭为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基本上部需求市场上的供应而自己解决简约的衣食需要。第二,手工业行帮限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中国手工业者自唐宋以来就有行帮。它不是维护劳动者利益的组织,而是封建国家强加于手工业者的一种编制。到了明代,行帮已成为手工业者长期习惯了的组织,因而具有更大的约束力。按照行帮的规定,原料分配、产品规格、学徒帮工的人数、销售的市场和产品的价格都要受到限制。这些规定的现实意义,就是限制发展,限制竞争,这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很大的障碍。第三,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滞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明后期与清代银两和制钱都是合法货币,在市场上同时流通。但白银条块作为货币,可以自行铸造,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名称各异,成色有高下,使用时必须秤算重量,鉴定成色,而秤量银两的衡器复杂,计量标准又不一致,很不方便。银、钱比值未按官方规定保持稳定,长期处于大幅度波动之中。随着对外贸易中大批外国银元的流入,它们在流通中显然优于银两,成为受欢迎的通货。但外国银元更加剧了中国币制的混乱,并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货币的落后与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扰乱了国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2.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
A. 忽视海防的重要性 B.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 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D.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中国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重视农业发展而抑制商业和对外贸易发展的国家政策,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的主要的表现是闭关锁国政策,故D项正确;A、C两项明显不符合“选择了陆地”,应排除;中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
【名师点睛】
解答本题需要掌握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表现,解题的关键是对“中国选择了陆地”的理解。
43. 明代嘉靖年间推行“一条鞭法”,即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及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清代雍正年间又全面推行“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由此可知,明清时期的赋税改革( )
A. 利于新的生产关系产生 B. 加剧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C. 加重了农民的经济负担 D. 推动了经济政策的改变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对“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明清时代的税收政策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的,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有利于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这些措施反而对土地兼并有所遏制;C选项错误,与事实不符;D选项材料无法体现。
点睛:解答本题要学会联系所学知识,张居正改革的部分对“一条鞭法”有详细的介绍,其中涉及到一条鞭法之目的有三:一简化税制,二增加收入,三方便征收税款。从这些内容就可以看出,一条鞭法对新的生产关系是有利的,因此可以确定答案。
44. “英国和荷兰商人组织了两个非常强大的股份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荷兰的联合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政府特许状赋予公司买卖和建立商埠的权利,为了公司的利益甚至有权发动战争。”这表明当时的股份公司( )
A. 政府建立但由商人经营 B. 是西欧殖民扩张的工具
C. 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D. 仍不具备资本主义性质
【答案】B
【解析】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和联合东印度公司都是一种殖民机构,他们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工具,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政府的建立和经营都是政府部门的人员,而不是商人;C选项错误,殖民机构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D选项错误,这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一种形式。
45. “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材料认为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是( )
A. 黑奴贸易无利可图 B. 英国文明程度的提高
C. 非洲人民的反抗 D. 工业革命发展的要求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概况,旨在考查解读材料、准确归因的能力。注意题干中“工业革命”的信息,再结合材料中具体说明,可知黑人奴隶贸易停止的原因是工业革命的需要,即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D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A项说法本身错误,排除;B项与题干现象没有直接关联性,排除;C项明显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D。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
【名师点睛】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对世界产生的影响:1.使生产力大大提高,市场上的商品越来越丰富,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2.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3.在工业社会中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9世纪30、40年代,工人运动兴起;4.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冲击着旧制度、旧思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 5.加快了整体世界的最终形成,东方从属于西方。
46. 在近年编撰的世界通史中,不少著作突破以民族、国家为单位的传统套路,按文明类型及其演变划分历史,注重描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下列史实最能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A. 16世纪开始兴起的三角贸易 B. 清朝厉行海禁政策并维护朝贡体系
C.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 D. 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三角贸易使得欧洲、非洲、美洲的联系更加紧密,这个过程中也伴随着三大洲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故A项正确;清朝厉行的海禁政策,消极的抵御西方文明的冲击,未体现不同文明间的融合,故B项错误;英国颁布《航海条例》,针对海上贸易强国荷兰,体现的是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对抗,未体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故C项错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体现的是英国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的矛盾,未体现不同文明间的冲突与融合,故D项错误。
47. 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卢卡斯教授的话说,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作者主要想说明工业革命( )
A. 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B. 带来技术突飞猛进
C. 增强改造自然能力 D. 促使科学奖项设立
【答案】A
【解析】“历史上第一次人们开始无所畏惧,‘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说明工业革命增强人们战胜自然的自信和促进人们思想解放,故A正确;B不符合“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变革不止是技术上的”,排除;材料表明工业革命增强人们改造自然的思想而不是能力,C错误;D与材料无关,排除。
48. 19世纪30年代,英国议会曾对工厂用工问题、工人的劳动时间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并于1833年颁布《工厂法》等法律。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
A. 1832年议会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 B. 工业革命的完成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危机
C. 议会通过立法干预社会经济和生活 D. 马克思主义已在英国广泛传播
【答案】C
【解析】材料不是反映1832年议会改革,也不是反映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危机,材料是强调早在19世纪30年代英国议会其实已经通过立法来干预社会经济和生活,工人阶级成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是指宪章运动,故排除A、B选项,本题选择C选项。D选项错误,题目与马克思主义无关。
49. 西方历史学家卡洛·齐波拉指出“采用煤炭作为家庭以及手工业的燃料使得英国踏上了工业革命的道路”。中国学者李伯重指出“由于缺煤缺资源江南不可能出现能源革命以及材料革命,因此当然不可能发展到近代工业化”。这表明( )
A. 地理条件决定经济发展速度 B. 能源是工业革命的必要条件
C.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能源部门 D. 能源缺乏是中国落伍的首因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煤炭对于工业资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直接影响了英国和中国江南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体现出能源对工业革命的重要意义,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能源,地理比这一概念要大;C选项错误,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手工业;D选项错误,能源问题只影响到工业,不能得出它是中国落伍的首因。
50.
《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依据材料你能得出的最佳结论是( )
A. 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很大 B. 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
C.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 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体现“相对论”问题,A排除;B 的表述太过于表面化,排除;火车象征工业革命,火车不等人,所以人们随身带一块表, 时间观念更加强烈,生活方式因而发生了变化,故选C;D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51题20分;52题16分;53题16分;54题18分,共70分)
51.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巨变,阅读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一:西方有位学者写了本书,作者在前言中说:本书评述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数月,结束于苏联的解体,美苏对抗是这个时代政治图景的主线。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苏联的解体”作为此书的结束?“美苏对抗”在欧洲、亚洲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材料二:电影《我们热爱的家园》是美国在1950年拍摄的一部名作。影片从一个法国小镇的战后生活侧面描述了二战使欧洲受到重创, 1946年底到1947年初欧洲遭遇百年罕见的严寒,其经济呈现出一派衰败的景象,西欧经济面临崩溃。最初,在二战中被摧毁的小镇难以摆脱战争的痛苦。直到获得美国的财政援助,儿童才回到了学校,工厂才恢复了生产,小镇居民才可以正常地购买食物。
材料三: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使美国政府意识到,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稳定欧洲、复兴欧洲成为关键。“马歇尔计划”应运而生。接受马歇尔计划的西欧国家,其经济计划受美监督,撤消关税壁垒,降低关税率。为促使法国在对德政策上与美国一致,美利用“马歇尔计划”使法国就范。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背景。有人说,马歇尔计划是一箭三雕,对此你如何理解?
材料四:冷战时期的批评家曾经指责一些军事联盟如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冷战结束后,赞扬这些军事联盟具有控制冲突升级的能力却成为时尚。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五:苏联曾经是有用的敌人。美国相信,不仅要和苏联的军事力量竞赛,还要和苏联的成就竞赛……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1991年9月9日)
(3)根据材料四和材料五,结合所学知识, 你对“美苏冷战”如何评价?
【答案】(1)苏联解体意味着美苏冷战的结束。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经互会、北约与华约的建立,柏林危机,两个德国的出现,朝鲜战争和朝鲜的分裂等。
(2)背景:西欧政治、经济面临危机;美苏战时盟友关系的破裂;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全球扩张主义的实施。
马歇尔计划是一箭三雕,结合材料我的理解主要是说马歇尔计划的影响:①恢复和发展了西欧经济,稳定了西欧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推动了西欧各国经济协作和一体化进程。②使西欧受控于美国,有利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称霸世界;③遏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④降低西欧各国关税,使美国的商品占领西欧市场,(或开拓了美国商品市场)。⑤导致了欧洲的分裂,加剧美苏冷战程度
(3)评价:积极方面:①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从对方身上借鉴经验,推动了世界整体发展。③为各种力量发展提供了一定机遇,促使不结盟运动兴起,第三世界崛起。④冷战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消极方面: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形成了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相交织的局面。
或答①美苏争锋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国际局势紧张;②美苏军备竞赛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二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从冷战格局的背景、形成过程和影响等方面来分析。
(1)第一小问应从作者研究的主线“美苏对抗”来考虑,之所以本书评论的时间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最后数月”是因为美苏对抗起源于此时,而结束于“苏联的解体”则是因为美苏对抗从此结束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冷战下欧洲冷战与亚洲局部热战的国际关系相关历史事件即可。
(2)从材料“西欧经济面临崩溃”“经济危机激化了社会矛盾。这使美国政府意识到,为了争夺世界霸权、“遏制”苏联全球扩张主义,稳定欧洲、复兴欧洲成为关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的背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马歇尔计划稳定西欧的资本主义制度、
遏制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对西欧的渗透和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等方面来分析答案。
(3)根据材料“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一直有转变成超级大国之间核对抗的危险”“没有苏联的空间计划,美国人就不可能登上月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评价得出答案。
52.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二:
材料三: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北宋东京与唐长安城相比,在商业活动方面所反映的历史现象。
(3)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经济的主要变化。
(4)根据以上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特点:经营方式: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耕作方式:精耕细作,以铁犁牛耕为主;经营形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目的: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2)现象: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出现夜市和晓市等;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纺织业显著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长途贩运贸易繁荣,“商帮”出现:徽商、晋商;货币作用增大
(4)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国内以及对外贸易发达;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
【解析】(1)根据材料“。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耕作方式、经营形态和生产目的等方面来分析出答案。
(2)据材料一图可知,这是唐代长安城的布局,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住宅区,市是繁华的商业区,东市和西市是两大商业区;而北宋东京的地图可以看出,东京商业区的分布住宅区和商业区没有明显区分,住宅区和商业区分开的格局被打破;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宋朝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3)根据材料“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商业与与农业、手工业之间的关系;国内贸易与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答案。
5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哥伦布说:“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航路开辟对世界、殖民者、殖民地和中国的影响。
【答案】(1)原因:①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②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
③直接原因(商业危机):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④政治因素: 葡、西支持以获得财富,巩固在欧洲地位
⑤宗教动力: 教会鼓励人们到东方传播天主教。⑥思想根源: 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
条件(可能性)
客观条件:
①造船技术的发展,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②欧洲航海技术的提高:(罗盘针和计算纬度的星盘等的应用)物质条件:包括海船、物资和资金。③地理知识提高: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绘制地图的技术也已很先进。
主观条件:
①14、15世纪欧洲兴起了文艺复兴运动,其主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提倡肯定人的作用和价值,鼓励人们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去挑战并征服自然,大胆地追求财富并实现个人价值。
②西班牙、葡萄牙统治者的支持。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君主希望通过海外探险获得财富,以巩固并加强自己的统治。
(2)①结束了各地相对孤立状态,世界开始联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有利于世界物种和文化的交流;③对欧洲的影响: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对殖民地是灾难和掠夺;⑤对中国: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原产于美洲的农作物传入中国,广泛种植,改变了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种类的构成。
【解析】(1)根据材料“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概括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
(2)根据图表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世界市场,对欧洲、殖民地和中国等方面的影响来分析出答案。
5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随着纺织工业和采煤冶铁等工业的发展,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利兹等,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
——《新华文摘》2015年第18期
材料三: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概况。
收入概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工业革命为什么率先在英国发生?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
(3)从两次工业革命的标志、交通运输领域、人类进步、世界市场的影响等方面谈谈有什么不同。
【答案】(1)原因: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政权的确立,政局较稳定;②资本: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聚了丰厚的资本。
③劳动力:圈地运动提供了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劳动力;④技术: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⑤资源:本国煤铁、殖民地提供原料⑥市场:18世纪中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市场 需求扩大;
(2)影响:①工业化城市兴起,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工业劳动力;②“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
(3)
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标志
1765年珍妮纺纱机发明
1866年西门子发电机发明
交通运输领域
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
人类进步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世界市场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最终形成)。
【解析】(1)根据材料“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出答案。
(2)根据材料“英格兰西北部的许多村镇发展为大城市”“村镇及周围农村地区的大量农民转化成了工业劳动力”“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概况”和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答案。
(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标志、交通运输领域、人类进步、世界市场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