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0.81 KB
  • 2021-08-25 发布

甘肃省临泽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2018-2019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模拟试卷 高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 分钟试卷满分: 100 分)测试范围:人教必修 2。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为先秦诸子思想语录。据下表可知,先秦诸子 A. 强调推行抑商政策 B. 认同农业地位 C. 重视变革生产方式 D. 力促国家统一 【答案】 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可知, 从儒家到商家都比较重视农业的发展, 这种现象与春秋战围时期小农 经济的兴起关系密切,故选 B 项。材料并没有提及抑商, A 项错误; C、D项在材料中均无法 体现,排除。 2. 战国时期, 秦国法律规定官府每年定期对公家饲养的牛进行评比, 对饲养好的管理者给予 奖励,反之则罚。若是到用牛耕田的时节,牛的腰围减小了,主管的官吏也要受到笞责。这 表明当时秦国 A. 注重保护牛耕农业 B. 畜牧业成为农业支柱 C. 小农经济已经形成 D. 法律制度落后于形势 【答案】 A 【解析】 2 【详解】 根据“对饲养好的管理者给予奖励, 反之则罚”可知体现了当时秦国对耕牛的重视 程度, 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小农经济的形成, 耕牛是重要的生产资料, 对耕牛的重视反映了注 重保护牛耕农业, 故选 A 项; 重视耕牛是由于耕牛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而不是畜牧业成 为农业支柱,故排除 B项;小农经济已经形成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排除 C项;战国时期是 小农经济逐渐形成时期, 重视保护耕牛体现了法律制度对形势的适应, 故 D项说法有误, 排 除。 3. 下面是我国古代一水利工程示意图。该水利工程的修建 A. 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B. 促进了西域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 C. 使关中地区成为“千里沃野” D. 被后人誉为“王景治河,千载无恙” 【答案】 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明渠”“暗渠”“竖井”“山地”等信息可知, 该水利工程是盛行 于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坎儿井的修建与应用,有利于西域地区农业的发展,故 B 项正确。 A 项是指位于四川岷江上游的都江堰,排除; C项是指关中地区的郑国渠等水利工程,排除; D项中的“河”是指黄河,与题干无关,排除。 4. 晚明文学家冯梦龙在其小说 《醒世恒言》 写道: “(苏州盛泽) 镇上居民稠广, 士俗淳朴, 俱以蚕桑为业。男勤女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段描述 A. 可作为明代江南丝织业发展的佐证 3 B. 是研究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始材料 C. 是市民阶层崛起在文学领域的反映 D. 是明代重农抑商政策破产的有力证据 【答案】 A 【解析】 【详解】 据材料信息“晚明”“苏州”“俱以蚕桑为业⋯⋯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结合 所学知识可以看出, 这描述的是明代江南地区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故 A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 的标志是雇佣关系的出现,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B;材料中没涉及市民阶层,排除 C。材 料中没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排除 D。 【点睛】本题依据《醒世恒言》 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观察明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本 题以《醒世恒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明清经济的发展的掌握及综合运用能力 5. 茶叶在唐代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市场广泛,著名茶园规模大、产量多。唐朝中期,政府开 始征收茶税。这说明唐朝时 A. 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B. 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南北经济交流日益频繁 【答案】 C 【解析】 【详解】 从材料“市场广泛, 著名茶园规模大、 产量多”“政府开始征收茶税”可以得出唐 朝时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故 C项正确。 从材料无法比较得出唐代人们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和茶叶成为农民主要财源, 故 AB两项排除。 南北经济交流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 D项排除。 6. 古代货币的形成与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 下面左图到右图的变化, 充分说明了 4 金属货币—圆形方孔钱 纸币—“交子” A. 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B. 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C. 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D. 商品经济的繁荣 【答案】 D 【解析】 【详解】 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 发展, 反映出商品经济的繁荣, 故答案为 D项。 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纸币是宋代的“交子”, 因此并不能说明是抑商政策的结束, 排除 A 项;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 排除 B 项; 纸币的出 现并没有完全取代金属货币,到了明清时期,流通主要货币是白银,排除 C项。 【点睛】两宋时期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对商人经商的时间、地点限制被 打破, 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交子的出现既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同时又推 动了商业经济的发展。 7. 唐代长安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宋代汴京桑家瓦子(戏场)有大小勾栏 50 余座,最大 的可容纳数千人。纵贯南北的御街两侧,酒楼、茶馆、商店、香药铺等鳞次栉比,常常营业 到三更,御街成为主要的商业街。这说明宋代 A. 城市格局和功能发生重大演变 B. 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 C. 主要城市已经不再是政治中心 D. 工商业市镇在沿海沿江地区兴起 【答案】 A 【解析】 5 【详解】 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 材料强调了与唐代相比宋代城市格局和功能都发生了重大 改变,例如,商业街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A 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区域经济问题, B 错 误;当时的主要城市仍然是政治中心, C错误;唐代长安和宋代汴京均不是工商业市镇,材 料也未涉及工商业市镇问题, 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涉及到城市的格局也涉及到城市的功能。 8. 万历中晚期,明神宗派出太监到处收税开矿,“征榷之使,急于星火,搜括之令,密如牛 毛”。遍设栏卡,重捐叠税、横征暴敛,结果是行旅艰难,市井萧条,机户改业,佣工无所 趋食。这些做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 阻断了正常的民族经济往来 B. 打击了工矿业和商业的发展 C. 重农抑商政策由此确立 D. 加剧家庭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 【答案】 B 【解析】 【详解】明朝中后期 , 由于统治者加紧对工矿业的掠夺 , 使“行旅艰难 , 市井萧条 , 机户改业 , 佣工无所趋食” , 影响到工矿业和商业的发展 , 故 B 项符合题意。 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经济往 来” , 排除 A 项。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已有 , 排除 C项。由于工矿业和商业都难以得到发展 , 对家庭手工业和农业相结合的经济形式 , 没有起到产业解体的作用 , 故排除 D项。 9. 社会史观的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是“社会习俗的历史”。对于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用 不同的史观来认识,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下列结论符合社会史观的是 A.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B. 新航路的开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 C.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 新航路的开辟是对人类文明的连接 【答案】 A 【解析】 【详解】 社会史观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史观, 指辩证和唯物地看待社会, 所以符合社会史观 的结论应该是新航路开辟促进了物种的交流, 故选 A项; 新航路的开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 6 灾难属于革命史观, 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属于整体史观, 新航路的开辟是对 人类文明的连接属于文明史观,故排除 B、C、 D项。 10.16 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 为“西班牙胡椒”。到 17 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 的功劳。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荷兰的地理条件更加优越 B. 荷兰控制了美洲 C. 荷兰打败了“无敌舰队” D. 荷兰的航运业更发达 【答案】 D 【解析】 【详解】 材料强调的是在 16 世纪, 主要的欧洲和外部的贸易靠西班牙, 而在 17 世纪则主要 靠荷兰, 说明河南逐渐开始取代西班牙的海上贸易的霸权, 这主要是由于荷兰的航运业更加 发达, 而荷兰地理位置条件并不一定比西班牙更优越,A错误;荷兰当时没有控制美洲,B 错误;打败无敌舰队的应该是英国人,C错误;荷兰之所以在 17 世纪影响比较大,主要是 由于航运业发展成为海上马车夫,D正确。 11. 下图是 1825 年西属美洲和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 这种人口分布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A. 美洲开发吸引了移民涌入 B. 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C. 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 7 D. 葡西率先开展了黑奴贸易 【答案】 C 【解析】 【详解】 据表格的信息中可以看到无论是西属美洲, 还是葡萄牙殖民地巴西的人口构成都有 “非洲奴隶”,因此可以判断是欧洲殖民者的探险与掠夺导致, C正确;据上分析 A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葡西两国最早开辟新航路, B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哪个国家率先开展奴隶贸易, D错误。 12. 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 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 ‘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 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 区。”其主要观点是 A. 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B. 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C. 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D. 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答案】 D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弗格森主要是强调了市场需求对于工业革命爆发的促进作用, 即 市场扩大是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故选 D项; 题干中的观点主要是论述了工业革命爆发的原因, 不是工业革命的起点, A 项不符合题意主旨, 故排除; 材料中的论点人们对廉价服装有追求, 但不能说是过于盲目, 故排除 B 项; “扩展到世界”属于对材料的过度解读, 题干中只强调 了“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故排除 C项。 13.1900 —1938 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发展加速, 城乡之间移居基本上自由。 1938 年中国 5 万以 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是 2730 万,占 5 亿人口的 5%—6%。由于城市化可以将一个大分工网 络所需的交易集中在一点进行,因而大大改善交易效率。这一现象说明 A. 工商业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B. 中国城市化水平整体较高 C. 近代工业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D.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力 8 【答案】 D 【解析】 【详解】 材料“由于城市化可以将一个大分工网络所需的交易集中在一点进行, 因而大大改 善交易效率”,说明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推力, D项正确。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自然经济 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A 项错误。由“5 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总人口是 2730 万,占 5 亿人口的 5%— 6%”可知,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城市化发展的作用,没有体现城市化发展的原因, C项错误。 14.19 世纪 60 年代以后,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甲午战争前夕全国棉布消费总量占比; 洋布占 13.5%,加上国产机制布亦不过只占 14.15%;而农村土布则占 82.35%,其中自给布 占 42.04%,商品布占 40.31%。这表明 A. 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 B. 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的优势 C. 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D. 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答案】 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虽然“洋布的进口量逐年增长”,但经过 30 多年,到甲午战争前 夕“农村土布则占 82.35%,其中自给布占 42.04%”,可见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性, D 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家庭纺织业逐步实现商品化的信息, 而是强调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 抗性, 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洋布和土布的比较,且与洋布相比,“土布具有质量和价格 优势”不符合史实, B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与材料不符, C项错 误。 15.19 世纪 70 年代以来由中国人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买办”资本的比重非常可 观。“买办”受雇于洋行, 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 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 企业争利于市。对材料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A. 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 B. 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C.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9 D. 买办资本不属于近代民族资本 【答案】 B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买办”受雇予洋行, 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 同包括外国 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的信息可知“买办”既服务于洋行, 又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 企业, 体现出买办性与民族性既对立又统一, 故 B 正确; 买办完全依附于外国商业资本不符 合材料“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排除 A;材料反映“买办”创办的近代资本 主义企业, 并不能说明“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源于买办”, 排除 C项。 根据材料“由中国人 创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中, ‘买办 " 资本的比重非常可观 " 可知, 买办资本属于近代民族资 本, 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买办受雇子洋行,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 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16. 下图为清末民初,我国商品市场中机器棉布及其原料棉纱的流通示意图。据此可知 A. 民族工业迎来短暂的春天 B. 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逐渐解体 C. 广州的对外贸易走向萎缩 D. 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答案】 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 的上海与内地在棉布与原料棉纱方面的贸易交流 10 频繁,且上海是主要的流入地与流出地, 故可得出上海是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枢纽, D正确; 材料无法反映出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 故 A 项不能得出; 材料中的地点信息没有涉及到全国, 只是部分地区,排除 B;从材料来看,只涉及到国内的贸易,没有对外贸易的信息,故无法 得出 D的结论; 17. 利用公式表示概念之间 的 关系有利于简化教材内容, 帮助理解一些容易混淆的历史概念。 下列是对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些经济成分的公式表述,其中有错误的是 A. 小农经济 =农业 +家庭手工业 B. 江南制造总局 =资产阶级 +机器生产 C. 资本主义 =商品经济 +雇佣关系 D. 官僚资本主义 =政权 +近代工商业 【答案】 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制造总局为洋务运动代表企业,属于政府官办企业,故 B 项中资产阶级的对应关系是错误的, 符合题意。 小农经济以农业为主, 而家庭手工业紧紧地 依附于农业上, A 项对应正确,排除;资本主义产生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的出现, 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故 C项对应正确,排除; 官僚资本主义是政府通过权力寻租, 以获 取超额暴利为目的的资本主义形态,故 D项对应正确,排除。 18. “1954 年入秋以来,⋯⋯农村里食油、粉条、豆腐、熟食等供应不足。特别严重的是, 不少地方,农民杀牛、杀母猪小猪的现象相当普遍;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积极,生产情 绪不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一五计划实行造成经济比例失调 B. 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 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D. 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农民的积极性 【答案】 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 1954 年”可知是三大改造时期,材料中“积肥不热心,春耕准备不 积极,生产情绪不高。”体现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存在过急过粗问题, C正确;材料中论述 11 的是三大改造中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问题, 不是说明一五计划实行造成经济比例失 调, A错误;牺牲农业追求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是中国工业化的特点, B 错误;人民公社化运 动是 1958 年, D错误。 19. 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 1931 年由于与溥仪感情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 于同年 10 月 22 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 这件事情说明 A. 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 B. 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 C. 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 D. 中国 的 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 【答案】 A 【解析】 【详解】 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离婚一说, 只有休妻, 作为末代皇帝与妃子经法院调解后解除婚 约说明落后的婚姻风俗发生了变化, A 项正确; B 项“已经”说法错误,排除; C 项“已经 确立”说法不符合事实,排除。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是在辛亥革命时期, D项排除。 20.1984 年,柳传志在中关村创办了一家小公司,张瑞敏着力改造青岛日用品电器厂,李经 纬推出了一款“东方魔水”健力宝饮料, 王石在深圳成立了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 他们 的 事迹反映了 A. 国有企业改革的开始 B. 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 C. 城市经济结构的松动 D. 计划经济的弊端严重 【答案】 C 【解析】 【详解】几位企业家创业,反映的是私营经济、集体经济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所有制企业,新 的经营模式, 所以材料体现的是城市经济结构的松动, 故选 C。材料中的企业并非国有企业, 排除 A;材料涉及的是改革,而非开放,排除 B;材料并未揭示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 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所列的这几个企业的所有制性质。 12 21. 下图为某网站介绍当前欧洲经济形势文章的配图。该文章及配图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最 有可能是 A. 当前欧洲各国政府面临严重经济困难 B. 福利国家所造成的社会弊端日益显露 C. 欧洲国家债务危机需要国际社会化解 D. 超前消费是解决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 【答案】 B 【解析】 【详解】 从图片中发现, 在高福利环境下产生了诸多问题, 债务危机和超前消费就是高福利 产生的两大问题, 故 B 项正确。 图片信息显示在高福利环境下产生了诸多问题, 但没有说各 国都面临严重经济困难,故 A 项错误;债务危机需要的是国家内部自我化解,故 C项错误; 超前消费是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故 D项错误; 22.1952 年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出版,该书肯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 规律的客观性, 肯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 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 这说 明斯大林 A. 意识到苏联体制存在弊端 B. 想要恢复新经济政策 C. 开启了苏联经济改革序幕 13 D.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利益 【答案】 A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信息看, 斯大林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肯定了社会主义制 度下仍然要有商品生产, 价值规律也仍然要起作用, 说明斯大林意识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体制存在弊端, 故选 A 项。 斯大林肯定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旨在讨论苏联 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问题, 而不是要恢复新经济政策, 排除 B项; 赫鲁晓夫改革开启了苏联 经济改革的序幕,排除 C项;材料没有体现斯大林承认企业和个人的利益,排除 D项。 23.1981 —1985 年,苏联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率为 5.1%、3.1%、 2.2%、1.8%. 因此,戈尔 巴乔夫一上任就惊呼,“国内形势已经潜伏着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据此,戈尔巴乔夫 A. 优先发展军事工业 B. 制定“加速发展战略” C. 加强执政党地位 D.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B 【解析】 【详解】 20 世纪 70 年代由于苏联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导致苏联经济萧条,材料中显示 20 世纪 80 年代初苏联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为改变这种局面,戈尔巴乔夫制定发展苏联 的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故 B 项正确。 A 是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重点。戈尔巴乔夫 改革实行多党制,故 C 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没有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D 项错误。 24.2018 年 7 月 13 日,世界银行贫困问题专家翟思曼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过去 3 年来, 世行支持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进行了 40 多次学习交流。”世界银行此举 A. 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在世行发言权 B. 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C. 消除了发展中国家间的矛盾冲突 D. 有利于推动全球经济良性发展 14 【答案】 D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世界银行的宗旨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中长期贷款与投资, 促进 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而这积极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良性发展,故选 D。提高发展中 国家的发言权不是世界银行的宗旨,排除 A;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属于世界贸易组 织的职能,排除 B;发展中国家间因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等差异,其矛盾不可能被消除, 排除 C。 【点睛】本题只需抓住世界银行的主要宗旨即可作出判断。 25.1956 年 6 月,西欧六国代表齐聚布鲁塞尔,讨论(欧洲)共同市场和原子能合作开发问 题。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拒绝六国邀请, 他不想参加一个“六个国家, 其中四个 (法、 荷、比、 卢)是由我们从另两个(德、意)手中解放”的俱乐部。这反映了 A. 欧陆国家合作冲击了英国霸权 B. 欧洲经济一体化之路充满挑战 C. 历史纷争是区域合作主要障碍 D. 欧共体难以消弭成员内部矛盾 【答案】 B 【解析】 【详解】 西欧六国积极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英国以历史问题为由表示抵制, 表明西欧经济一 体化之路充满挑战,故 B 项正确;二战后,英国已丧失了世界霸权, A项错误;西欧六国并 未因历史纷争而停止合作进程, C项错误; 1967 年,欧共体方才成立, 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 排除。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3 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交通比秦汉时有进步,且为隋宋所不及。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 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千里。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 驿三十里一置。 据《元和 郡县志》 载, 上都 (长安) 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 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 唐代运河的使用, 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 在交通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唐朝的域外交通, “入四夷 15 之路,最要者七”,尤其是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 材料二 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交通不便 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 变成有价值的商品; 大量能够满足人们生活需要的商品也得 以运进来, 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但轮船进入中国是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 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借外债、 丧失路权相始终的; 近 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据苏生文《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强调:“交通运输是建设中一种先行部门”。经过努 力,以铁路为中心的交通运输建设取得新进展, 运输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1952 年到 1957 年, 新建铁路 33 条,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 25 万公里,翻了一 番。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年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交通领域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交通建设的意义。 【答案】 (1)特点: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以长安为中心,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运 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域外交通发达。 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开放的对外政策;贸易发达,经济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变化:新式交通工具出现;新式道路的建设;影响:提高了运输效率,改善了人们的 生活,推动了交通事业的近代化;推动了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3)推动了“一五”计划顺利开展,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适应了社会主义 建设的要求;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解析】 【详解】 (1)特点:由材料“交通干路往还交织,干路之长至少应在二万五千里以至二万六 千里。 唐有驿一千六百三十九所,驿三十里一置”可归纳为交通干路分布密,里程长; 由材 料“上都(长安)与各州之间都有通道,各方路线俱自长安辐射”可归纳为以长安为中心, 主要服务于政治和军事; 由材料“唐代运河的使用, 提高了东南诸郡在全国的地位”可归纳 16 为运河使用促进南北交通;由材料“唐朝的域外交通,“入四夷之路, 最要者七”,尤其是 安西入西域道、安南通天竺道以及广州通海夷道,路线最远”可归纳为域外交通发达。 原因: 原因可由特点推导而出, 交通网络的发达离不开国内政权的稳固和经济的繁荣; 域外 交通发达与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和发达的对外贸易有着密切关系; 运河的使用则是适应了经 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 (2)变化:由材料“近代以来,火车、轮船逐步代替了车马和木帆船,原来因地方荒僻、 交通不便而滞留下来的物产能够运出去, 变成有价值的商品”可知, 这一时期的主要变化是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和新式道路的建设。 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入手分析。 积极层面, 主要体现在交通事 业本身的发展及背后的传统经济结构的变动转型上; 消极层面, 则由材料“轮船进入中国是 与近代中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通商口岸的开辟相联系的; 铁路的开通是与晚清政府大量举 借外债、 丧失路权相始终的; 近代最早的公路又总是在被称为‘国中之国’的租界出现的” 可知,交通的进步也便利了列强的对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3)意义:首先,由材料提到的时间再结合相关史实可知,新中国的交通建设推动了“一 五”计划顺利开展, 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与国防建设, 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其次, 由材料“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 25 万公里,翻了一番”可 知,新中国特别注重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列宁说:“在战争(指 1919—1920 年苏俄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干涉)结束 的时候,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 谢天谢地, 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 了!” ——《大国崛起》 材料二 1929 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 1933 年罗斯福 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 、《全国工业复兴法》 、《联邦紧急救济法》等 700 多个 法令, 建立了农业调整暑、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暑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 家支出达 350 亿美元, ⋯⋯使经济在 1933 年夏和 1934 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 1936 年和 1937 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 1939 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17 材料三 20 世纪中,由于美国作为一个经济巨人和超级大国的出现,全球化又获得了 额外的巨大提高。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 经济就已十分强大了, 只是经济保护主义 和相互孤立限制了它充当全球角色。 二战后, 由于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 经济变得更为强 大,从此以后, 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界资本主义的重任, 包括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充当核心 角色。美国十分大度地保持自己对进口的开放⋯⋯允许技术自由转让, 通过马歇尔资助计划, 美国向欧洲提供了巨额货款,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当然, 它在向各国提供货款的同时, 也为美国本土的一些跨国公司进入新的市场提供了机会。 ——(英国)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简述这一 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3)依据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主要原因。 【答案】 (1) 得益于新经济政策。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两种形 式,还允许部分地恢复小型私人企业。 (2) 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恢复工业与农业的生产;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保护劳工 权利;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3) 原因:美国从一战后到二战后,经济日益强大;经济政策从保护主义转向开放;在战后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技术转让和提供货款,开辟新的市场等。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新经济政策。 根据所学概 括新经济政策在工业方面的内容即可。 (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结合所学从金融业、农业、工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即 可。影响根据“经济在 1933 年夏和 1934 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 1936 年和 1937 年出现明显 的复兴迹象, 1939 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使美国渡过 了经济大危机,缓和了社会矛盾,挽救了资本主义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的新模式等。 (3)根据“其工业未受到任何损失,经济变得更为强大,从此以后,美国便担当了管理世 界资本主义的重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 的日益增强, 经济政策的调整, 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采用各种方式开 辟新市场等。 18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下是一组关于新中国历史变迁的漫画。 结合所学知识, 对以上图片进行比对,选择两张或两张以上图片, 提取一个角度, 拟定一个 论题并依据史实进行阐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论题:改革开放前后新中国经济体制的变化 论证:图二、图五 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得以确立, 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 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国家通过发行 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图二中“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场景。 20 世纪 90 年代,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发展, 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五花 八门的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市场的商品琳琅满目, 消费者的选择性多了, 但却更加无法 选择了,于是出现了图四中“握着钱不知买啥”的情景。 论题: 20 世纪 60-70 年代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论证:图二、图三 经过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得以确立, 虽然人民的生活水平得 到一定的改善和提高, 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 国家通过发行 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于是出现了图二中“光有钱买不了东西”的场景。 20 世纪 70 年代,十年“文革”动乱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而不是以发展经济作为第一要义, 严重干扰 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这一时期的物资更加匾乏,于是出现了图三中“有点钱买不着东 西”的情景。 论题:科技发展影响中国人民社会生活 论证:图二、图五、图六 图二反映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通过发行票证来解决物资供应的问题。 图三反映了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发展,我国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 转变,五花八门的票证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人们凭现金购物。图四反映了随着科技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信用卡竞相兴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出门购物。 注意: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 如果考生能够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得到 19 解放和发展、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等角度拟定论题、进行阐述亦可,但要史论结合、逻辑清 晰。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信息并选择图二、图五的情况时,结合所学知识,图二发生在 20 世纪 60 年代, 图五在 20 世纪 90 年代, 主要的事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建立、 市场经 济体制逐渐在中国的建立,可以分别从计划经济体制角度下和市场经济角度下商品供应角 度、社会发展角度、民众心态等进行分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