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8.50 KB
  • 2021-08-25 发布

湖南省益阳市2019届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最后一卷)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益阳市箴言中学2019届高三第十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题 ‎2019、5、31‎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1.战国至秦汉,铁农具和牛耕先后在黄河流域普及,北方旱地采用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开展农业生产。这说明 A. 铁器的出现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 B. 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农业产生的源头 C. 北方农业生产时常遭受旱灾的严重威胁 D. 工具的进步有助于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而这是以“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为前提和基础的,D项正确;材料谈了铁农具在黄河流域的普及,而不是铁器的出现或使用,排除A项;根据材料不能得出黄河流域是中国传统农业产生的源头,排除B项;“北方旱地”“抗旱保墒技术”并不等于北方常遭受严重旱灾,排除C项。‎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抗旱保墒耕作技术”,结合所学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特点分析解答。‎ ‎2.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大臣们认为应给以“禁锢二世”的处罚,太尉刘恺指出:“《春秋》之义,善善及子孙,恶恶止其身,所以进人于善也。”于是安帝下诏禁锢罪臣本人,不株连子孙。汉代多次出现这种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A. 地方吏治废弛 B. 试图重建礼乐制度 - 15 -‎ C. 君主专制加强 D. 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材料文字“汉代多次出现……援引《春秋》判决案件的情况”反映了当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A项地方吏治与题干无关;B项的礼乐制度指的是先秦的礼仪典章和雅乐教化制度,这同样与材料无关;本题旨在说明汉朝时儒家思想的强化,C项君主专制非本题强调重点。‎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准确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题干大意是汉安帝时,某地方官犯罪理应予以禁锢二世(本辈及子辈)的处罚,但太尉刘恺引用《春秋》之义,劝说安帝仅禁锢罪臣本人,未株连子孙。《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之一,汉代多次援引《春秋》进行案件判决,说明汉朝时倚重儒家思想,儒家伦理得到强化。同时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3.宋朝建立以后,朝廷多次进行宫廷雅乐改革,以求“用乐以合《周礼》”,但均收效甚微。从北宋周敦颐到南宋朱熹,理学家们批评这些改革“求古乐太深”,而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音乐纳入心性修养和天理的范畴,赋予雅乐以新的内涵。这表明当时 A. 理学和心学的社会竞争加剧 B. 对音乐的理学化解释逐渐形成 C. 传统雅乐的思想资源被摈弃 D. 雅乐已经丧失社会和政治功能 ‎【答案】B ‎【解析】‎ ‎【详解】宋朝进行宫廷雅乐改革的目的是发挥其特有的社会和政治功能,但复原古乐的改革均收效甚微,因此理学家主张追求“古乐之意”,将雅乐纳入理学范畴,对音乐进行理学化的解释,故选B。材料中关于雅乐改革的主张没有体现理学和心学的思想差异,不能表明理学和心学的竞争加剧,故排除A项。雅乐新的思想资源—理学思想主张直接回归儒家原典,是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因而其传统思想资源并未被摒弃,故排除C项。不论朝廷的雅乐改革,还是理学家关于雅乐的主张,其目的都在于发挥雅乐的社会和政治功能,故排除D项。‎ - 15 -‎ ‎4.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一现象说明 A. 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B. 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 C. 商品经济冲击了传统观念 D. 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官员对民间向奢消费行为进行批评,说明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故B错误;材料反映松江地区民风向奢,说明明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出现向奢民风,故C正确;材料不涉及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标志是雇佣关系出现,故D错误。‎ ‎5.“在戊戌变法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材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 推动了中国社会政治变革进程 B. 削弱了旧的政治体制而备受推崇 C. 为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提供经验 D. 昭示了近代革新历程的一脉相承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被运用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促进了两个政治运动的发展,故A选项正确;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虽然借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但没有对其加以推崇,故B选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运动,没有给资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经验,康有为和孙中山只是借助太平天国运动的某些方面为自己的政治运动服务,故C - 15 -‎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运动,三者并非一脉相承的,故D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6.学者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新的取代旧的,如戊戌维新运动,如民国取代清朝;一是新与新的递嬗,前一种新的褪色了,后一种新的跟上来,辛亥之与戊戌是这样,‘五四’之与辛亥是这样,戊戌之与洋务也有这种迹象。”推动这种“新陈代谢”的核心动力是 A. 挽救民族危亡 B. 发展资本主义 C. 提倡民主共和 D. 推动实业救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救亡图存,因此它作为核心动力推动着先进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故A项符合题意。B、C项洋务运动中未提及,故错误;D项实业救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方法之一,不是核心动力,故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A。‎ ‎7.1948年,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中共中央发表“五一口号”,将初稿第24条“中国劳动人民和被压迫人民的组织者,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领导者——中国共产党万岁”,修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这种修改是为了 A. 促成战略决战 B. 扩大统一战线 C. 转移工作重心 D. 实现民族平等 ‎【答案】B ‎【解析】‎ - 15 -‎ ‎【详解】将初稿第24条修改为“中华民族解放万岁”,是为了团结更多的人民群众,扩大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故答案为B项。这一口号的改变与促成战略决战无关,排除A项;1949年3月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排除C项;提出这一口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团结民众,而不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排除D项。‎ ‎【点睛】随着蒋介石集团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统一战线,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敌人,各阶级、阶层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结成统一战线,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新中国而斗争,形成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材料反映的对这一口号的修改是扩大了统一战线。‎ ‎8.下表是根据陈锡《从农村改革四十年看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绘制的我国农村从1978年到1984年的某些变化。这一表格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使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彻底地摆脱了贫困 B. 促进我国非农产业人数大增 C. 使农村增产增收与解决贫困的效果明显 D. 加速了我国农村的土地流转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表中可知,国内生产总值、国家财政收入均呈上升趋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均呈下降趋势,表明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增产增收与解决贫困的效果明显。故答案为C项。AB项,使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彻底地摆脱了贫困、促进我国非农业人数大增的表述材料都没有体现,排除;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以来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只是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并没有改变土地归国家所有的所有权,没有发生土地流转,排除。‎ ‎9.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市政广场、公民大会会场、露天剧场、体育场、摔跤场、神庙、祭坛等规模巨大的公共建筑开始出现,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这些公共空间的出现 A. 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 - 15 -‎ B. 强化了公民的等级观念 C. 抑制了公民的个性发展 D. 加剧了公民的贫富分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雅典盛行民主政治,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些公共空间成为公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有利于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这些场所的出现增强了公民的参政意识,故选A;材料体现不出等级,B项错误;C项错误,应该是促进不是抑制个性发展;公民的贫富分化与公共活动场所无关,D错误。‎ ‎10.1761年法国新教徒卡拉斯之子上吊自杀,狂热的警察和民众臆断“卡拉斯欲阻止儿子改信天主教”实施了谋杀,卡拉斯被判有罪,折磨至死。深感震惊的伏尔泰亲自调查事件和搜集证据,撰写并出版了《卡斯拉先生之死的原始文件》,震动欧洲,三年后该案平反。该事件 A. 导致了法国宗教改革 B. 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觉醒 C. 传播了平等法治理念 D. 瓦解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C ‎【解析】‎ ‎【详解】伏尔泰亲自调查事件和搜集证据,揭露案件事实,为新教徒伸张正义,导致该案最终平反,说明伏尔泰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播平等和法治的理念。故答案为C项。从材料中的“新教徒”一词来看,该事件发生在宗教改革之后,排除A项;宗教改革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觉醒,该事件与此无关,排除B项;D项夸大了该事件的影响,排除。‎ ‎11.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英国颁布系列法律,把医院管理、社区服务、社会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给相关公司承担。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让大量私有部门和志愿部门参与到地方自治中来,从而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了。材料反映了 A. 西方政府行政能力的削弱 - 15 -‎ B. 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调整 C. 西方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加强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交给相关公司承担”和“成本更低”等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一些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减轻了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西方国家行政能力的变化,排除A项;二战后西方国家就建立起福利制度,排除C项;“福利国家”制度缩小规模,是国家适当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表现,排除D项。‎ ‎【点睛】二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制度发展起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福利国家”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受挫。由于“福利国家”制度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12. 钱乘旦认为:“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修正的方向是企图‘超越’民族国家,但并不是消灭民族国家。”下列符合这“两个方向”的是( )‎ A. 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和建立欧洲共同体 B. 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建立欧洲煤钢联营 C. 实行指令性计划模式和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 D. 推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和建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修补资本主义”是指对资本主义进行调整,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修正民族国家”是指西欧的联合,主要是德法的联合。所以答案选B。‎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欧共体 - 15 -‎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汉朝以前,三公的办公场所称为“府”,是当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到了汉成帝时,开始了机构改革,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在三公之下,又设置了太常等9个“卿级”官员,卿的办公场所称为“寺”。“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九寺中的太常寺,相当于现代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卫生部、药监局、气象局。一直到明清时期,也都有不断的机构改革。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创设“四辅官”,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延续到了清朝。‎ ‎——《中国古代历次机构改革》‎ 材料二:亨利八世从1519年起,连续八次、历时七年,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成为完全的民族国家,直接推动了国家机构改革。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都铎君主审时度势,提高议会地位;改组政府机构;分立法庭专司审判,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 ‎——《都铎时期英国国家机构的变革》‎ 材料三:1906年6月,编制馆在载泽的主持下拟定改革方案:“一、宜仿责任内阁之制,以求中央行政之统一。二、宜定中央与地方之权限,使一国机关运动灵通。三、内外各主要衙门,皆宜设辅佐官,而中央各部主任官之事权尤当统一。四、中央各官宜酌量增置、裁撤、归并。”其中,归并工商二部为工商部;更户部为度支部,刑部为法部;分兵部为陆军、海军二部。‎ ‎——《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及其影响》‎ 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比较中英机构改革的差异,并说明英国机构改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的原因。‎ ‎【答案】(1)差异:中国侧重行政机构改革,英国在多个权力机构进行;中国围绕相权开展,英国以宗教改革为依托;中国以皇权为中心,英国体现权力制衡;中国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英国体现单一化,职能独立性强。‎ 影响: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能,提高了办事效率;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政治民主化,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英国的分权学说、启蒙思想提供了实践基础。‎ - 15 -‎ ‎(2)原因:西方列强的冲击导致民族危机;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通过官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清朝官制自康乾盛世后流弊日多,难以应付晚清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晚清新政的推动;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 ‎【解析】‎ ‎【详解】(1)差异:根据“三公”“九寺”等可知中国侧重行政机构改革,根据“英国国家机构由国家元首——英王、立法机关——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组成,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英国在多个权力机构进行;根据“三公行政级别平行,联合执政,大大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得出中国围绕相权开展,根据“以宗教改革为主题召开议会,颁布了一系列重要法案,使英国摆脱了教皇的神权控制”得出英国以宗教改革为依托;根据“几个人共同为皇帝出谋划策”得出中国以皇权为中心,根据“它们在开始分权的同时,事实上已形成了相互制约的关系”得出英国体现权力制衡;根据“‘九寺’是汉代的九大部委,综合了现今国务院各个部委”得出中国实行大部制,职能综合性强,根据“明确国家机构各机关职责”得出英国体现单一化,职能独立性强。‎ 影响:联系英国机构改革的特点,分析得出影响,可分别从促进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高国家的管理效能和办事效率、进政治民主化、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好、为英国的分权学说、启蒙思想奠定实践基础等角度分析总结。‎ ‎(2)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分别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分析,根据“1906年”得出民族危机加深,西方列强的侵略要求;结合1906年的时代背景和目的可知,清政府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官制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清朝官制自康乾盛世后流弊日多,难以应付晚清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晚清丙午中央官制改革的重要因素还有:晚清新政的推动、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近代国家机构改革的影响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主流理念是自由贸易,全球的经贸规则也是按照贸易投资更尔自由、更加便利的方向在演进的。但是到了今天,美国国内出现了所谓民粹主义、经济民族主义等思潮,美国提出了“公平贸易”、对等开放原则,这是不同于自由贸易的理念,美国正在按照新的理念推动重构全球治理体系。自由贸易理念与其他理念的冲突,将影响到未来全球治理体系的走向。‎ ‎——摘编自隆国强《准确认识三大因素,把握国际经济格局变化新趋势》‎ - 15 -‎ 结合世界现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指出它所反映的现代世界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观点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答案】评分原则:观、正反说明、逻辑 档次 要求 第一档 观点明确,有足够史实支撑正反说明,逻辑严密 第二档 观点较明确,有较清晰史实支撑正反说明,逻辑合理 第三档 有基本观点,有史实支撑,有逻辑顺序 第四档 观点不恰当,没有史实支撑,逻辑不清晰 参考示例:观点:二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主流理念是自由贸易,全球的经贸规则也是按照贸易投资更加自由、更加便利的方向在演进的。‎ 现象: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概述和评价: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但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世界市场的争夺。为了转嫁危机,美英等国相继提高关税,使彼此之间的矛盾日趋激化,从而引发国际局势的动荡。沉重的历史教训,呼唤规范的国际经济秩序。‎ 二战结束后,世界经济一体化受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其他合理观点:经济全球化中,斗争与合作并存,但合作共赢是趋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经济全球化是趋势,各国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经济全球化中,各国要重视维护国家经济主权。‎ - 15 -‎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二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主流理念是自由贸易,全球的经贸规则也是按照贸易投资更尔自由、更加便利的方向在演进的。”可得出观点:二战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主流理念是自由贸易,全球的经贸规则也是按照贸易投资更加自由、更加便利的方向在演进的。现象: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经济全球化呼唤国际经济秩序的制度化与体系化。概述和评价:可从工业革命以后世界市场迅速扩大,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呼唤规范的国际经济秩序,二战结束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成立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署,推动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等角度分析评价。‎ ‎15.【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新中国的农村教育先后经历了“向工农开门”“农村全面识字运动”“半农半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阶段,既有发展,也有教训。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长期的社会大动乱,农村教育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迅猛发展,中央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肯定了农村教育在农村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从1979年开始,全国许多农村开始试办农业中学、农村职业中学,着重培养农村急需的中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作和各类农村从业人员。1980年,国家教委提出“农村教育要转到着重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轨道上来,通过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增强农村吸收和堆广科学技术的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农村乡镇一般都建立起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农村教育事业真正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去。我国《义务教育法》于1986年4月12日通过,国家教委确定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实施规划应具体至乡,各地乡镇分别进行了六年制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分阶段规划,通过省级人民政府检查验收。‎ ‎——摘编自顾建军《建国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改革历程的回顾》‎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如识,说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农村教育改革的影响。‎ ‎【答案】(1)背景:吸取之前农村教育的经验教训;各行业改革的影响;国家发展的需要和重视。‎ - 15 -‎ ‎(2)影响:培养了农村技术人才;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加速了现代化建设。‎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新中国的农村教育先后经历了‘向工农开门’‘农村全面识字运动’‘半农半读’‘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等阶段,既有发展,也有教训”得出吸取之前农村教育的经验教训;根据“其他各项事业……得到迅猛发展”得出各行业改革的影响;根据“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可概括出国家发展的需要和重视。‎ ‎(2)根据材料“着重培养农村急需的中等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作和各类农村从业人员”得出培养了农村技术人才;根据“从而更好地促进农村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得出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等。‎ ‎16.【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1970年,拉美21国通过了《拉丁美洲国家关于海洋法宣言》,宣布各签字国在200海里海域内享有主权和专属经济区的管辖权。美苏则鼓吹“公海自由”论,极力抵制拉美国家的海洋权主张。1973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了《关于海洋法问题的宣言》,宣布非洲国家有权建立限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或管辖范围。同年,在美苏等国推动下,联合国第三次海洋法会议开幕,拟缔结《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会期长达10年。1981年里根政府上台后,立即宣称对公约中的第十一部分“国际海底区域制度”不满。该部分规定,将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洋底土及其资源规定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建立“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这一权利。还规定海底资源开采者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无偿转让深海采矿技术,并要求开发海底矿产资源时要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到1982年,与会国最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该公约,但美、英、法、德四国反对。‎ ‎——摘编自苗蓿蕾《美国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原因探析》等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缔结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反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行为。‎ ‎【答案】(1)原因:美苏的全球争夺和发达国家的资源争夺日益激烈;第三世界崛起,反对霸权主义;沿海国家维护海洋权益;世界多极化和区域化趋势的加强。‎ ‎(2)简评:体现了美国霸权主义和发达国家控制海洋资源的企图;反映了美国对联合国权威的挑战;不利于海洋秩序的和谐发展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解析】‎ - 15 -‎ ‎【详解】(1)注意从20世纪70—80年代的世界整体形势、世界国家发展与美苏的关系、沿海国家自身权益要求、世界多极化、区域集团化趋势等角度回答原因。‎ ‎(2)主要从美国反对公约的真实目的及其对世界局势破坏、对世界主题发展的影响等角度进行简评。‎ ‎【点睛】‎ ‎17.【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攻占桂林、象郡等,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遣陆贾使南越。‎ 陆贾至南越,见赵佗梳南越人的发式,箕倨而坐,便生气的说:足下是中国人,亲戚和祖坟都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予以区区之越与汉抗衡,祸将临头。他继续说:秦失政,诸侯豪杰并起,汉王最先入关灭秦,项羽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最强。然汉王起巴蜀,率诸侯鞭笞天下,五年剪灭项羽,平定天下,此天助也。足下非但未助汉王诛暴逆,反而自立为王。汉朝将相对此很生气,欲移兵诛足下。天子怜悯百姓遭受战争之苦,欲令百姓休息,故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非但不去郊迎,北面称臣,反而欲以新造未集之越,称强于此。如汉闻之,掘足下先人之冢,夷灭宗族,遣一偏将,率十万之众临越,越人杀足下降汉,易如反掌。‎ 赵佗听后,承认由于久居蛮夷之中,有失礼仪。后留陆贾数月,相谈甚欢。陆贾拜赵佗为越王,令称臣,奉汉约。至此汉与越从对立变为一家。刘邦赞赏陆贾出使成功,拜其为太中大夫。‎ ‎——据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陆贾出使南越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陆贾此次出使获得成功的原因及意义。‎ ‎【答案】(1)背景:赵佗趁中原战乱称王。‎ ‎(2)原因:陆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人心所向,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势;汉朝的强大。‎ - 15 -‎ 意义:有利于南越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使南越归附了汉朝,有利于维护汉朝的统一;缓和了民族矛盾。‎ ‎【解析】‎ ‎【详解】(1)依据材料中“秦汉之际,秦南海龙川令赵佗,攻占桂林、象郡等,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刘邦遣陆贾使南越”可以得出背景是赵佗趁中原战乱称王。 ‎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材料中“陆贾”出使南越的言论“足下是中国人,亲戚和祖坟都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予以区区之越与汉抗衡,祸将临头”得出:陆贾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依据材料中“如汉闻之,掘足下先人之冢,夷灭宗族,遣一偏将,率十万之众临越,越人杀足下降汉,易如反掌”得出:汉朝的强大;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人心所向,符合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第二小问“意义”,依据材料中“至此汉与越从对立变为一家”得出:使南越归附了汉朝,有利于维护汉朝的统一;缓和了民族矛盾。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与越从对立变为一家”将有利于南越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点睛】做材料题正确的程序是:‎ ‎1.先读问法,看从哪里寻找答案,一般有三种类型:‎ a.根据材料一……,答案在材料中;‎ b.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一部分在材料中,另一部分在所学知识中;‎ c.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答案基本上需要根据所学知识或自己总结。‎ ‎2.抓住问法中关键词语如“内容、原因、目的、意义”,明确所问的方向;‎ ‎3.带着问法读材料,用笔画出问法所要求的内容如“原因、目的等”,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归纳概括。‎ ‎4.观察每一问的分值判断需要回答几点:‎ a.需要回答是人名、物品、事件、现象、概念名词等几个字组成的答案,往往一点1分,也就是分值是几分,就回答几个答案;‎ b.需要用句子回答的答案如:原因、内容、措施、意义等,往往一点2分,即分值除以2,就是要回答的点数,在实际考试中往往可以多答一条来增加得分的可能性,但是切忌过多。‎ ‎ ‎ - 15 -‎ ‎ ‎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