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9.50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建瓯二中2020届高三上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 一、选择题 ‎ ‎1.《尚书·洪范》把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称为“五行”,用以解释各种事物的构成和社会发展,《周易》选取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八种自然物作为生成万物的根源,并将变化的事物抽象为对立的阴阳。这些主张 A. 影响了后世的哲学发展 B. 脱离了人民的社会实践 C. 体现了强烈的迷信色彩 D. 奠定了纲常名教的基础 ‎【答案】A ‎【解析】‎ ‎《尚书》、《周易》是先秦经典,书中把物质称为“五行”有朴素唯物思想,“解释各种事物的构成和社会发展”、“变化的事物抽象为对立的阴阳”是辩证观点,所以A项正确。“解释各种事物的构成和社会发展”,关心“天、地”等可知古人没有如B项说的那样,C项中的“强烈”于“阴阳”之说是夸大,只是说明当时生产力和科学还不发达,D项的纲常名教是社会伦理,不是物质构成,所以只有A项符合题意。‎ ‎【点睛】材料分析也是学习史料,补充史实的过程,《五经》在春秋时期,经孔子的整理删减,又通过百家争鸣中运用,对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据《左传》记载:“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郑国批评说:‘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诸姬是弃,其谁归之?是谓离德。’”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 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 当时强调同宗族国家相互帮助 D. 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周王室,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郑国批评晋国帮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国的信息,体现出了当时诸侯国强调同宗族国家间互相帮助,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没有提到周王和诸侯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3.《大唐西域记》成书于646年,由玄奘口述,门人辩机记录并编集而成。1837年,英国人亚历山大·枯宁汉姆在印度多地发现了石刻铭文。他根据《大唐西域记》译本,确定它们是佛教的遗物。由此可知 A. 唐代高僧玄奘记录的印度历史准确可信 B. 当事者见闻形成的口述史料最具真实性 C. 《大唐西域记》有助于判定石刻铭文的性质 D. 历史文献记录真实性需与考古新发现相印证 ‎【答案】C ‎【解析】‎ 从“1837年”用“根据《大唐西域记》译本”确定“石刻铭文”是“佛教的遗物”,可知C项正确;用玄奘等人的著作证实的是石刻铭文和佛教间的关系,不是证明A项所说“印度历史”;当事者见闻形成的口述史料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并不能排除主观性和局限性,不是“最具真实性”的史料。有些不确定的或有争议的早期历史文献真实性需与考古“新”发现相印证,D项内容指向范围太广,不准确。‎ ‎4.据学者研究,古代书院的发展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A. 与科举制度的兴废相始终 B. 反映了专制制度强化趋势 C. 总体规模一直在发展壮大 D. 成为古代教育的主体力量 ‎【答案】B ‎【解析】‎ 官办书院是政府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主要降地,官办书院数量增多、占比加重体现专制制度逐渐强化的趋势,故B项正确;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材料不能相证,故A项错误;元代书院发展曾短暂受挫,故C项错误;书院是古代教育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材料无从体现“主体力量”之说,D项错误。‎ ‎5.明中后期以来,以都察院御史和六科给事中组成的言官队伍,这批人在本朝品位虽卑,但政治地位却很高,他们上则规谏皇帝,左右言路,下则弹劾、纠察百司、百官,巡视、按察地方吏治等。大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衙门,从皇帝到百官,从国家大事到社会生活,都在言官的监察范围,既威慑百官安分守道、各司其职。材料反映 A.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走向完备 B. 文官集团的崛起和成熟,逐渐成为影响朝廷政策的强大力量 C.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 宰相的废除,中央权力分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B ‎【解析】‎ 材料表明,明中期以后言官队伍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督逐渐加强,对朝廷政策影响较大,故B正确;材料只是反映了明朝言官队伍的监察权力较大,不能得出古代中国监察制度是否完备的结论,故A不正确;言官队伍对皇帝有规谏的权力,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制约作用,故C不正确;材料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加强的信息,故D不正确。‎ ‎6.下表宋代明州鄞县酒坊 乡名 酒坊名 数量 阳堂 韩奥、天童、东吴、下水、屯棣、大嵩、富浦 ‎7‎ 翔凤 盐场、管江、上水、韩岭、隐学、单步、平水 ‎7‎ 手界 青山、张村、邓桥、郑湾 ‎4‎ 丰乐 道陈、横溪、张濠、板弄 ‎4‎ 鄞堂 甲村、鄞堂、石支、善训、新塘、大狄、茆山 ‎7‎ 总计 ‎29‎ 表素材可以用来论证宋代 A. 农村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 市坊界限已经彻底打破 C. 酿酒业已成为主要行业 D. 政府摒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图表信息可知,宋代农村也开设了酒坊,结合所学,宋朝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故选择A选项;市坊界限的打破主要发生在城市之中,农村并没有建立市坊制度,故排除B选项;结合所学,宋代的主要行业为丝织业,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选项;宋代的商业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市坊界限的打破,需正确掌握时间线再进行作答。‎ ‎7.朱舜水是浙江余姚“四先贤”之一,他曾说:“为学之道,在于近里著己,有益天下国家,不在乎纯弄虚脾,捕风捉影。”这一观点与下列哪种主张最为接近 A. 春秋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B.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一物道理 C.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雕虫篆刻,又何益哉 D.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则无伦物矣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朱舜水强调的是经世致用思想,结合所学分析选项内容可知,A选项属于董仲舒的新儒学,错误;B选项属于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错误;C选项属于经世致用思想,正确;D选项属于李贽的异端思想,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乾隆二十年,清廷重申行商承揽茶叶、生丝等大宗出口货的贸易,只有扇、刺绣等八种手工业品允许行外散商、铺商在行商加保的条件下与外商交易,违禁则要受到惩罚。此举 A. 将中国古代朝贡贸易推向了高潮 B. 加强广州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 C. 是大力发展朝贡贸易的必然结果 D. 对广州十三行的经营权有所压制 ‎【答案】B ‎【解析】‎ 行商承揽茶叶、生丝、布匹、绸缎、糖、大黄、白铅等大宗出口货的贸易,只有扇、刺绣、皮靴、瓷器、牙雕等八种手工业品允许行外散商、铺商在行商加保的条件下与外商交易,违禁则要受到惩罚,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十三行对外贸易的垄断,实际上体现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广州十三行正是当时清政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专业商行,说明清政府严格限制中国对外贸易,故B正确,D错误;古代中国朝贡贸易是政府行为,是不计利益的贸易行为,目的是宣扬国威,满足皇室对奢侈品的需求,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朝贡贸易”,排除AC。‎ ‎9.1861年以后,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主要由户部、工部管理的常关和总税务司控制的洋关组成,1901年《辛丑条约》后,列强以常关税抵还赔款,规定洋关口岸五十里以内的常关划归税务司管理。晚清关税征收体制变化的结果是 A. 中国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清政府彻底地失去了税收的管理权 C. 商业税成为清政府主要收入来源 D. 列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反映出清政府的关税征收一步步地被西方列强控制,使得列强对清政府的国家财政控制日益强化,故选D项;中国在鸦片战争后,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A项;材料中显示清政府失去部分关税控制权,户部和工部还掌握一部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比例,排除C项。‎ ‎10.中国商办企业最早出现于1865年前后,集中在外贸服务工业、出口加工工业、进口替代工业等行业领域,分布地域以上海、广东为主。据此可知,当时的中国商办企业 A. 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高 B. 成为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组成部分 C. 在民族工业中占据主导 D. 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最早商办企业从事的行业及其分布地域充分说明其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影响,在资金技术方面存在缺陷,因此只能从事外贸服务、出口加工、进口替代等行业,是国际劳动分工格局的组成部分,选项B正确,选项A排除;1865年洋务运动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不占据主导地位,选项C排除;中国商办企业限于资金技术,很难在国际市场上立足,选项D排除。‎ ‎【点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原因是自然经济逐渐瓦解、西方资本主义利润刺激、洋务运动诱导,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存在缺陷,生长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 ‎11.晚清王韬强调,“天道与时消息,人事与时变通……盖天道变于上,则人事不得不变于下,《易》曰:‘穷则变,变则通’。此君子所以自强不息也”。其主张 A. 与严复“进化论”思想一致 B. 折射出《易经》倍受当时民众推崇 C. 奠定了反清革命的思想基础 D. 为社会变革自强运动提供理论支撑 ‎【答案】D ‎【解析】‎ 由早期维新派“王韬”用“《易》”和天道、人道与时代发展的关系,说明发展和改变的必要性,故D项正确。严复是用“进化论”证明维新的必要性,两者的时代和理论依据不同A项错误;王韬用《易》分析问题,是从传统文化中找变革的依据,减少顽固派的阻挠,并不能体现“民众”推崇,B项错误;从洋务到维新,王韬主张变革,并不是要推翻清朝的统治,C项不符合题意。‎ ‎12.1923年,吴稚晖在一篇文章中提出,“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这一主张 A. 受到唯物史观的影响 B. 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 C. 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 D. 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我们中国已迎受到两位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迎之固极是矣。但现在清清楚楚,还需要引进穆姑娘(moral,道德),来挽救道德低劣、世风日下的问题”可知,论者在反思科学思潮的局限,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这一主张受到了唯物史观的影响;B选项错误,作者只是认识到民主与科学的局限,并不反对宣传民主与科学;C选项错误,这一主张强调的是引进道德来挽救道德恶劣、世风日下的问题,并非意在抨击道德的低劣。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3. 萨苏在《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中引用了一个故事:日军兵斋藤在战斗间歇,到一条小河边用汽油桶洗苹果,不小心汽油桶被水冲到对岸正在洗澡的中国兵身边。双方都大吃一惊,因为双方都没带枪,都没办法射击。中国兵取出一个苹果吃了一口,向后面的树林退去。日本兵神差鬼使地用日语问:“好吃吗?”没想到这个中国兵居然用日语回话道:“谢谢!”。萨苏引用该故事旨在说明( )‎ A. 残酷战争下人性依存 B. 中日士兵超越了仇恨 C. 战争的残酷与苦难 D. 中日两国士兵渴望和平 ‎【答案】A ‎【解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该故事不是说明战争的残酷与苦难,也不是说明中日两国士兵渴望和平和中日士兵超越了仇恨,而是说明在特殊的条件之下中日士兵的人性超越了仇恨,也就是说明了残酷战争下人性是依然依存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残酷战争下的人性 ‎14.1946年政协会议通过了宪法草案,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规定省为地方自治最高单位,省长民选,各省制定省宪等。政协会议做出的这些规定 A. 促使国民政府变成一个民主联合政府 B. 能有效避免内战的爆发 C. 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政治体制 D. 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放区的存在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从材料“1946年的政协会议通过了宪法草案”、“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原则”、“省长民选,各省制定省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6年政协会议的这些规定为解放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条件,故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6 年初,政协会议期间,国共关系尚未破裂,政协会议讨论的主题是和平建国,并没有使国民政府改组,也没有延缓内战的爆发,故AB项排除;重庆政协的决议被蒋介石撕毁,没有得到实施,故C说法不正确。‎ ‎15.1979年,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讲话的主旨是 A. 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B. 要全面实现国家现代化 C. 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化 D. 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治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可以得出,邓小平强调在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即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故B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如何发展社会主义问题,故A不正确;CD均只反映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没有完整概述材料意思,排除。‎ ‎16.中国的防腐涂料市场由于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缺乏相应技术标准,70%的重防腐涂料市场被外资品牌垄断。2017年,中国科学家团队成功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有望改变这种市场格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科技创新利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 B. 民族企业的技术只能受制于人 C. 跨国公司通过资本扩张来牟取暴利 D. 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不利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中国在防腐涂料上的技术突破有利于改变中国在世界市场中地位,更好的融入世界竞争,提高新产品国际影响力,故A项符合题意。B项,题干反映民族企业技术不再受制于人,排除。C项,题干未体现跨国公司的资本扩张,排除。D 项,题干现象反映经济全球化趋势下迫使民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排除。‎ ‎17.有人指出“在所有人数非常众多的集会中,无论其成员如何组成,激情从来都会占据理性的上风。即使每个雅典公民都是苏格拉底,雅典的每次公民大会仍然是暴民聚会”。这一言论抨击了雅典 A. 直接民主 B. 轮番而治 C. 法律至上 D. 人民主权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可知雅典民主政治是“激情占据理性的上风……雅典公民大会是暴民聚会”,这一言论意在抨击雅典的直接民主政治,故选A项;雅典民主政治中官职由抽签产生,这体现了轮番而治的特点,材料与此无关,排除B项;雅典民主政治遵循法律至上,材料内容无关法律,排除C项;材料内容意在否定雅典的直接民主,而人民主权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肯定,排除D项。‎ ‎18.古希腊悲剧作家索福克勒斯总是喜欢写人跟命运的抗争,在他的作品《俄狄浦斯王》中,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就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这说明 A. 知识来自人内心的美德 B. 西方民主政治初步发展 C. 宗教的权威受到普遍质疑 D. 希腊人文主义源远流长 ‎【答案】D ‎【解析】‎ 依据材料“人跟命运的抗争”、“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就进行了激烈的角逐”结合所学可知,这强调了人文主义思想,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不是知识来自美德;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不是西方民主政治的发展;C选项错误,“普遍”一词表述绝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9.‎ ‎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当我考虑到这场革命摧毁了那样多与自由背道而驰的制度、思想、习惯,另一方面它也废除了那样多自由赖以存在的其它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由此推断,托克维尔认为 A. 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优良的社会制度 B. 不同时期自由所依赖的社会条件不同 C. 主张法国革命应该在专制君主倡导下进行 D. 法国大革命的彻底性有其弊端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材料中托克维尔认为人民革命不可能催生自由民族,依据“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它东西”可推断出革命的彻底性所带来的弊端。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片面理解材料;B项材料与材料不符;C项是片面理解材料。‎ 考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大革命•认识 ‎20.康德认为,“启蒙是人的自由的实现,是人的一种义务,一个人可以推迟对自己有义务加以认识的事物的启蒙;然而径行放弃它,那就无论是对他本人,而更是对于其后代,都可以说是违反而且践踏了人类的神圣权利”。上述材料表明 A. 自由是一个人应有的权利 B. 理性是可以被相互转让的 C. 启蒙精神在于批判与反思 D. 人文主义发展到新的高度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启蒙是人的自由的实现,是人的一种义务,一个人可以推迟对自己有义务加以认识的事物的启蒙;然而径行放弃它,那就无论是对他本人,而更是对于其后代,都可以说是违反而且践踏了人类的神圣权利”可知,康德主张人要勇于批判和反思已有的知识,而不是一味的增加知识,这正是启蒙运动强调理性判断,独立思考的体现,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自由是个人应有的权力;B选项错误,理性不可以转让;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康德认为启蒙精神在于批判和反思,无法得出这是人文主义发展到的新高度。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21.美国学者杰里·本特利在其所著的《新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话:“19世纪下半叶,受进化论和科学分类学的影响,西方史学家倾向于把世界各民族分为不同类型,并孤立考察各自发展的历程,因此,不同名目的‘文明史’在世界史著作中占据主导地位。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 B. 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 C. 文明史观与全球史观都是研究世界历史的主要方法 D. 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更科学合理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以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向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相对性’和‘关联性’转移,体现‘全球互动的’世界史便应运而生”可说明西方近代史学发展与科学方法论的发展密切相关,故B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了20世纪后,随着相对论的传播,西方史学家的注意力转向不同民族地区的“相对性”,说明这一时期史学家的研究受到相对论的影响,即受到这时期的科学方法论的影响,材料没有体现研究西方史学必须精通西方自然科学理论的问题,故A选项解读材料有误;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又称为整体史观,材料没有体现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强调20世纪后,随着相对论的发展,西方史学研究受到科学方法论的影响,而没有体现相对论基础上产生的全球史观比文明史观更科学合理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22.据档案记载,1925年,苏联农民心中始终存在一种困惑。“如果一个农民成功地改善了自己的经营,那他就会从贫农队伍中除名,在他头上贴上富农的标签,把他看作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粮食税挫伤了农民积极性 B. 农民对集体农庄心有余悸 C. 新经济政策缺乏制度保障 D. 工业化政策引发农民不满 ‎【答案】C ‎【解析】‎ 新经济政策实行过程中,农民既渴望致富又担心成为革命的对象,C项正确。“粮食税”提升了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违背史实。苏联的工业化和集体化分别是在1926年,1929年开始的,B、D两项不是1925年农民的反应。故C项正确。‎ ‎【点睛】改革需要不断深入,本题要首先注意的是农民困惑的时间和原因及农村生产关系的发展史实。‎ ‎23.2000年6月,法国总统希拉克访问德国,发表了题为:“与德国和法国共同组成先锋队”的演讲,强调欧盟各个机构是“完全独特的并将继续如此”。并以“德国万岁!”和“法国万岁!”结束他的演讲。该演讲 A. 应对英国脱欧所面临的挑战 B. 消除法国德国之间的矛盾 C. 抵制苏联在欧洲东部的扩张 D. 带有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 ‎【答案】D ‎【解析】‎ ‎2000年法国领导人强调欧盟的稳定“继续”和法、德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A项不属当年史实,B项欧共体成立时已基本解决,C项苏联1991年己经解体,所以D项是正确答案。‎ ‎【点睛】欧共体兴起于经济一体化,是国家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发展方向是政治一体化。‎ ‎24.1966年,据美国的经济统计,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占到80%,无关的只占20%。到1976年,美国货币交易中与生产流通有关的货币交易量下降到20%,无关的则上升到80%。2006年,与生产流通有关的金融交易量不到1%。从1995年到2007年金融利润在美国企业总利润的占比中膨胀了300%。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 A. 美国实体经济比重大幅下降 B. 美国从制造大国成为金融大国 C. 虚拟经济逐渐主导美国经济 D. 美国加强生产流通的交易监管 ‎【答案】B ‎【解析】‎ 由材料三年数据的比较可以得出,美国货币交易中心生产流通的货币交易量逐渐下降,与生产流通无关的金融交易量逐渐上升,反映了美国从制造大国逐渐向金融大国的转变,故B正确;AC均只是反映了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不能完整表述材料大意,排除;美国生产流通货币交易量的下降是经济结构调整的结果,不是政府监管生产流通交易的结果,故D不正确。‎ 二、非选择题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卢浮宫的历史始于13世纪初,起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14世纪,被查理五世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然而,在路易十四看来,即便扩建,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斥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但依旧是王室收藏艺术珍品的地方。1791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次年,国民议会进一步宣布,卢浮宫将属于大众,成为公共博物馆。1793年,卢浮宫正式向公众开放。19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在拿破仑的东征西伐中,被征服国家的大量艺术珍品变为卢浮宫的藏品。滑铁卢战役失败后,约有5000件艺术品物归原主,但仍然有很多掠夺而来的艺术珍品留在了卢浮宫。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特别重视利用各种平台与途径开展公民教育。为此,他们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据吕一民《卢浮宫:“法国的象征与骄傲”》‎ 材料二 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以各种方式流出宫外。后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皇宫成了故宫,终于向平民百姓开放。此后,国民政府组织人员整理、刊布清宫档案,共出版各类档案书刊达50余种,300多册,1200万字,同时也产生了我国近代第一批从事历史档案工作的专业队伍。‎ 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南移西迁,文物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前夕,故宫部分文物被转运台湾。1965年,台北故宫博物院成立,至此,中国有了两个同根同源的故宫博物院。1995年,两岸故宫博物院首次合作,出版《国宝荟萃》,故宫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据郑欣淼《故宫博物院8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19世纪卢浮宫博物馆的主要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故宫博物院成立的意义,并简述抗战迄今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及其体现的时代价值。‎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故宫博物院与卢浮宫博物馆在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上所做出共同贡献。‎ ‎【答案】(1)主要变化:从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到成为公共文化教育的场所;馆藏规模扩大(藏品日益丰富)。‎ 原因: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殖民扩张与掠夺;民族主义观念的促进;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 ‎(2)成立意义:消除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培育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沿革: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1949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 时代价值: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捍卫了民族尊严;改革开放以来,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促进了双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文化认同,反映了中国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总体而言,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文物建设);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物保护);向全球开放,推进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发展(文物交流)。‎ ‎【解析】‎ ‎(1)变化:从材料“卢浮宫仍不足以体现王权的尊严与荣光。于是,他斤巨资新建凡尔赛宫,卢浮宫不再是法国政治中心”可以看出卢浮宫一开始是凸显王权的政治中心,但在路易十四时期被凡尔赛宫取代,之后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以及随后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 逐渐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教育场所;根据材料可知1792年卢浮宫成为公共博物馆,之后在拿破仑时期被征服地区的大量艺术珍品被卢浮宫收藏,卢浮宫的藏品日益丰富。原因:根据材料可知,卢浮宫的博物馆的变化与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关系密切。卢浮宫的藏品日渐丰富离不开法国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结合所学,工业革命促进法国资本主义发展,为卢浮宫博物馆提供物质基础;近现代民族观念和公民教育与大众文化的发展也推动了卢浮宫博物馆的发展。‎ ‎(2)成立意义:根据材料“来成立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点查清宫物品时,发现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可知成立故宫博物院有利于消除封建帝制残余,弘扬民主共和精神;皇宫向平民开放具有象征意义,体现了自由平等的公民意识;故宫博物院清点文物、整理典籍、保护文物有利于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历史沿革:根据材料梳理可知抗战期间,故宫博物院文物南移西迁;1949年前后,故宫博物院一分为二,分居大陆和台湾;改革开放新时期,两岸故宫博物院实现了合作交流。‎ 时代价值:根据不同时期故宫博物院的努力展现不同时代的价值。抗战期间,民族危机严重,故宫博物院与国家命运休戚与共,通过对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捍卫了民族尊严;改革开放以来,两岸关系逐渐缓和,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合作促进了双方文化交流,推动了民族文化认同,反映了中国必将统一也必然统一的历史大势;总体而言,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沿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折射出中华民族从衰败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反映了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3)共同贡献:可以从文物建设、文物保护、文物交流角度解答。法国卢浮宫和中国的故宫博物院都实现了文物的收集与整理,积极开发文物价值(文物建设);两者由原本的皇室居所逐渐向公众开放,普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文物保护);两者虽然是各自民族物质精神财富,但向全球开放,推进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的交流与发展(文物交流)。‎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部历史著作的目录 ‎——据(英)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革与军事冲突》‎ ‎(1988年)‎ 书评是介绍并评论书籍的文章。请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的相关知识,自拟标题,为该书写一篇简短的书评。(要求:可以是对全书作总体式评述,也可以针对某个角度进行点评。史论结合、分析合理、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标题:世界近代以来大国的兴衰历程评述:该书讲述了1500年至20世纪末期500年以来,世界格局的变化及大国兴衰的历程。1500年以来,欧洲开始开辟新航路,西班牙、葡萄牙是先驱。伴随而来的是殖民扩张带来的巨额财富,这使西班牙、葡萄牙成为最先崛起的大国。但西葡的巨额财富却没有推动本国的经济发展。进入17世纪后,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依靠海外贸易,荷兰称霸海上,成为17世纪的大国。18世纪末期,英国国力上升,在殖民战争中相继打败荷兰和法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工业革命以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称霸世界。19世界末期,德国崛起,对英国的霸主地位形成了挑战,导致一战爆发。一战后,欧洲整体开始衰落,美国开始崛起。二战后,欧洲、日本衰落,美苏崛起,两极对峙格局形成。但20世纪末期,两界格局受到冲击,美苏力量相对削弱,多极化趋势明显加强。‎ 小结:500年来国际力量的对比推动了大国的兴衰。‎ 示例二:标题:战争深刻影响大国的兴衰。‎ 评述:在500年来大国兴衰的历程中,战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500年以来,西班牙葡萄牙崛起。但1588年英国消灭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使西班牙开始衰落,英国开始崛起。17世纪荷兰崛起后,英荷矛盾逐渐激化。三次英荷战争英国的胜利使荷兰开始走向衰落。18世纪后,法国与英国争夺殖民地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使得英法爆发七年战争。战争使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主地位。19世纪末以来,德国开始崛起,英德矛盾突出,导致一战的爆发。一战后,欧洲开始衰落,美国日益崛起。二战使传统的欧洲强国全面衰落,苏联和美国崛起,形成了两强对峙的世纪格局。‎ 小结:各国的矛盾导致在大国崛起过程中战争不断,战争的胜负又推动国际力量的重新洗牌,加剧了大国的兴衰。‎ 还可以从科技、经济、金融、东西方关系等角度去评述。也可以专写英德、美苏、英荷等局部大国兴衰的历程 ‎【解析】‎ 本题是小论文试题的变形,设问有创新之处,要求学生写书评。考查学生提取获取信息、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全面解读材料,提供的材料是保罗肯尼迪的《大国的兴衰》目录,从书籍的名称及目录不难解读出材料的主要信息:1500年到20世纪500年以来大国的兴衰演变历程、原因、影响。题目的要求是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写简短的书评。根据试题的提示,书评应选定一个角度,拟好标题,根据选定角度结合史实进行评述,最后进行简短小结。写书评时,一定要选定好角度,结合史实,评述时要有逻辑。‎ ‎27.材料一: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此非天之所为,人之所设也。人之所设,不为不立,不修则坏。汉兴至今二十余年,宜定制度,兴礼乐,然后诸侯轨道,百姓素朴,狱讼衰息。……立经陈纪,轻重同得,后可以为万世法程,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 ‎——班固《汉书·礼乐制、贾谊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 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汉哀帝时的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等人,在议论汉武帝的历史地位时特别强调:“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班固在论及这一问题时,则在人才济济之外,特意强调“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内改法度”。‎ ‎——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提议礼仪制度改革的主要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二中对汉武帝变法的各种评价的共通之处。‎ ‎【答案】(1)解决等级失序问题;制度治国可弥补人治的缺陷;稳定社会秩序;改变奢靡骄躁风气。‎ ‎(2)推崇汉武帝的制度变革;肯定其文治武功对后世的突出贡献;表现出自身的理性与远见;其思想认识均源于武帝的变法实践 ‎【解析】‎ ‎(1)据材料“夫立君臣,等上下,使纲纪有序,六亲和睦”、“虽有愚幼不肖之嗣,犹得蒙业而安。”、“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依据材料,由材料信息可以得出,材料所涉及三人,均对汉武帝 改革进行了肯定,都认为汉武帝改革取得了极大成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材料可知,三者的表述均较为客观,体现了评论者的理性态度;三者的评论均与汉武帝改革的内容紧密联系,可见其评价均建立在汉武帝改革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28.材料一 整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认为“中立是一种幌子。”直到80年代,中国才关注不结盟的成功经验并采用尼赫鲁所倡导的不结盟这种比较务实的外交环境。‎ ‎——摘编自《关于不结盟外交战略问题研究》‎ 材料二 两极格局打破后,由于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瓦解,西方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变本加厉,它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对第三世界施加压力,发达国家也不再需要利用过去的中间地带,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援助减少。有些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尽快加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是为了赢得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减免债务的优惠,甚至宣布退出不结盟运动。‎ ‎——摘编自《冷战后不结盟运动与第三世界问题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态度有何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冷战后不结盟运动的命运有何变化,说明变化的原因。‎ ‎【答案】(1)变化:由反对批评到认可关注。‎ 原因:中国外交从“一边倒”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结盟运动扩大并取得显著成就;中国改革开放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2)变化:由蓬勃发展到发展停滞。‎ 原因:冷战结束,中间地带作用减弱;西方强权政治霸权主义变本加厉;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得到发达国家的援助退出不结盟运动。‎ ‎【解析】‎ ‎(1)依据材料“整个50年代,中国对尼赫鲁的不结盟政策持批评态度……直到80年代,中国才关注不结盟的成功经验并采用尼赫鲁所倡导的不结盟这种比较务实的外交环境。”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对不结盟运动态度由批评转向认可和支持,结合所学从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及中国对和平国际环境的需要等方面分析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由于苏联为首的东方集团的瓦解,西方大国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变本加厉,……发达国家也不再需要利用过去的中间地带……有些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尽快加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或是为了赢得发达国家的经济技术援助和减免债务的优惠,甚至宣布退出不结盟运动。”结合所学可以看出,冷战结束以后不结盟运动由蓬勃发展到基本停滞,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冷战结束,中间地带的作用有所减弱,而西方强权政治进一步发展,第三世界国家为了发展需要得到发达国家的支持,所以退出不结盟运动。‎ ‎29.【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马相伯(1840—1939)原名马志德,字相伯,江苏丹阳人,著名教育家,复旦大学创始人兼首任校长。马相伯曾先后去日本、朝鲜、法国等,日本维新、高丽守旧的对照使他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在于提倡科学,兴办实业。因此屡屡上书朝廷,却都泥牛入海。光绪二十五年(1899)辞官回沪,潜心研究和译著,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 ‎1903年,在法国教会资助下,创办震旦学院,自任院长,震旦学院是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学院实行“学生自治制”,学生推选干事自行管理校务,提倡自由研究之风,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办学方针中强调注重文艺,崇尚科学。不仅如此,学校开办后,还在校内从事反清宣传,收留了因作诗讥讽时政而被满清缉捕的青年于右任。他的这一主张,不符合帝国主义办教育意在进行文化侵略的宗旨,1904年,教会“尽废旧章,别定规则”,致使“学生大哗,相率离校”。他辞职率领学生离开震旦后,教育界知名人士严复等主持,筹设“复旦公学”。“复旦”有“复”我震旦之“旦”的强烈爱国意义。‎ ‎——据朱维铮:《马相伯传略》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相伯办学实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简要评价马相伯的教育思想。‎ ‎【答案】(1)民族危机加深;对国际社会(日本、朝鲜)对比的反思;上书朝廷奏请办学的失败;教育救国思想的驱使;对教育兴国、人才强国的认知;捐产兴学的勇气。‎ ‎(2)采用先进的西式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制定科学的教育方针。在救亡图存的特殊历史时期,具有通过教育进行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意义或教育救国。‎ ‎【解析】‎ ‎(1)背景:根据材料“马相伯曾先后去日本、朝鲜、法国等,日本维新、高丽守旧的对照使他认识到国家富强之术”、“因此屡屡上书朝廷,却都泥牛入海”、“深感“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教育界知名人士严复等主持,筹设“复旦公学””进行概括即可。‎ ‎(2)评价:根据材料“学生推选干事自行管理校务,提倡自由研究之风,学术民主,思想自由,并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办学方针中强调注重文艺,崇尚科学”、“还在校内从事反清宣传,收留了因作诗讥讽时政而被满清缉捕的青年于右任”可分析出马相伯的教育思想的评价需要从采用先进的西式教育管理和教学方法、制定科学的教育方针、具有通过教育进行反封建反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意义或教育救国等方面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