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2.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阳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十二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每个2分,共60分)
1. 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材料意在强调
A. 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B. 小农经济的再生性
C.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 小农经济的简单性
【答案】B
........................
2. 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
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A. 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 B. 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C. 争夺学术霸主地位 D. 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
【答案】B
【解析】面对社会变革诸子百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实际上都是在寻求各自的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争”是思想观点上的争夺而非统治权力的争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不是争夺学术霸主而是寻求各自的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不仅仅是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问题,还有更多的社会问题的探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百家争鸣实际上是在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3. 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
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 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 耕作农具得到改进
C. 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 D. 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说明在该地在汉代已经使用了这些铁质农具,但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所以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A项在原始社会广泛使用, B项铁铧和铁犁壁较之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有所改进, D项出现在唐代,答案选B。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点评: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以个体小农经济为主体,其耕作模式中最突出特点的是精耕细作,具体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耕作方法,耕作模式,土地的使用方式,耕作制度,农具的革新和水利工程的兴修等方面。
4. 《国语•晋语》中记载,晋国范中行氏的子孙,因避祸逃亡出国,“将耕于齐”,自耕而食。
有人就大加指责,说不该将祭祀的牲畜用来耕地。材料主要反映了
A. 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 B. 晋国农业生产技术比齐国先进
C. 保守思想阻碍近代化 D. 牛耕技术还不普遍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时一部分地区已经开始使用牛耕,而一些地区还未出现,因此可以得出牛耕技术还不普遍的结论,D项正确;A项虽然表述上并无错误但D项更符合材料体现出的两地差异,因此不选A项。B项材料并未比较,无法看出;C项错误,材料并非说的是保守思想,而是因为牛耕尚未普及有人认识不足。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耕作技术的发展
5. 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历史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 )
A. 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
B.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州白瓷工艺高超
C. (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科举制中进士科难度更大
D.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姓是分封的主体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形容越窑秘色瓷的釉色青翠莹润、如冰似玉,象秋天的露珠一样晶莹剔透。但是不是越州。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因此B推论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的发展
6. 阅读下表
它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实现质的突破 B. 中国冶铁业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
C. 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D. 中国古代王朝对冶铁业的重视和扶植
【答案】C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不同时期铁的年产量均保持在百万斤以上,这种现象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故答案为C项。材料不能反映“实现质的突破”,排除A项;材料没有其他国家的数据,不能反映“在产量和技术上长期领先”,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统治者的态度和政策,排除D项。
7.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基本建立
B. 从沿海到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的确立
C.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
D. 否定两个凡是,展开真理标准大讨论
【答案】C
【解析】
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为1985年,在此之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此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故答案为C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排除A项;对外开放格局尚未确立,且与城乡差距的变化没有关系,排除B项;“否定两个凡是,展开真理标准大讨论”是在1977年,排除D项。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道路。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
8. 某西方史学家提出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
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这一历史分期法旨在强调
A.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扩展的历史进程
B. 人类由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历史进程
C. 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
D. 海外贸易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用“地中海时代-欧洲时代-大西洋时代”的历史发展次序来代替“上古-中古-近古”的历史发展次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历史分期法旨在强调欧洲在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中的中心地位,故C项正确。A项错误,地中海时代资主义生产方式还没产生;B项错误,题干中没有强调整个人类而是侧重于欧洲;D项错误,不适合地中海时代。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开辟新航路·影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
9. “贵族每天用酗酒赌博来消磨时光,结果负债累累,加剧了官场的腐败。一个年薪100磅
的下院书记官一年可以受贿5000磅。新兴的工厂主阶层一心只想如何发财,多多赚钱,有了钱就在
自卑驱使下拼命讲排场”。该材料反映了
A. 工业革命引发道德危机 B. 价格革命引发道德危机
C. 工业革命引发阶级关系的变动 D. 价格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所描写的是工业革命后,英国的贵族、下院的书记官、新兴的工厂主的情况,由此可知英国社会生产力发展了,但是社会道德却日益沦丧了。材料并没有涉及到B、C、D选项,所以答案选A。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0. 1863年李鸿章上折称:“查上海通事一途获利最厚,于士农工商之外别成一业。其人不外
两种:一、广东、宁波商伙子弟,佻达游闲,别无转移执事之路者,辄以学习通事为逋逃薮;二、英
法等国设立义学,招本地贫苦童稚,与以衣食而教肆之。”据此,“通事”一业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近代教育的发展 B. 对外交往的需要
C. 社会转型的推进 D. 社会矛盾的激化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通事”来自富商子弟和英法等国招收培养的本地贫苦儿童。这种现象说明“通事”一业的出现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西方对华经济侵略有关,反映出19世纪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新现象。故答案为C项。“通事”不是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通事”的出现不是中国政府对外交往的需要,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11. “英国是最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再不需要把黑人当作商品从非洲运走,而要把他们
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材料认为黑奴贸易停止的主要原因
是
A. 非洲黑奴的抗争 B.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C. 非洲工业革命的拓展 D. 英国人权运动的促进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英国不再进行黑人奴隶贸易,而“把他们当作劳动力留在非洲来生产原料,并为资本主义国家准备市场”,由此可以看出非洲成了西方国家廉价的原料产地和新的商品倾销市场,这是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故答案为B项。A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 1962年,中共中央通过的“农村十六条”指出:“人民公社社员的家庭副业,是社会主义经
济的必要补充部分。它附属于集体所有制经济和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它们的助手。”
中央制定这一政
策主要是为了( )
A. 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 减轻农民负担
C. 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 D. 改革经济体制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中共中央肯定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下的家庭副业,这是对以往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的纠正,故答案为A项。发展家庭副业与减轻农民负担无关,排除B项;当时中国不可能打破“大锅饭”,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
点睛:1958年开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从1960年冬开始针对三年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逐步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3. 以下言论出自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时发表的演说,其中最能体现其“新
政”实质的是
A. 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B. 现在就行动起来……我愿意提供这样的领导
C. 竭尽一切努力通过国际经济调整来恢复同世界各地的贸易
D. 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共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计划和监督之下
【答案】D
【解析】罗斯福的新政主要特点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力量干预经济,其实质是资产阶级的改革(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D项最能够反映新政的实质。
【考点定位】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实质。
14.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
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 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 科技促进经济发展
C. 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 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现象,并概括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说法错误,所以B项不正确,材料无从体现供需关系问题,所以C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是在罗斯福新政时开创的,所以D项不正确,依据材料“在少数企业中工业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可以得出A项正确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
15. 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
种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
A.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 B. 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 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 D. 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近代自然科学。此题可用排除法。哥白尼的“日心说”是天文学领域成就,与“人”无关,A项排除;B项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的作用,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时,近代科学体系早就形成了,排除;哥白尼的“日心说”反对天主教会宣扬的“地心说”,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否定了教会宣扬的上帝造人说,这些都是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C项正确;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D项排除。故选C。
考点: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历程·近代科技·近代科技的影响
16.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
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
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 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 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据题干信息,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与新经济政策中允许外国资本家来经营本国企业的做法相似,故选D项。从题干中“两个钾矿矿井有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的信息,可以看出苏联具备基本的技术基础,也不是依赖外资去建设重工业,故A、C两项错误;从题干中“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的信息,可知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
17. 李贽在《焚书·答耿中丞》中载:“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
‘仁者’害之也。……于是有德礼以格其心,有政刑以絷其四体,而人始大失所矣。”材料反映了李贽主
张
A. 不应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 B. 合理的社会应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C. 用“德”“礼”来规范人们的思想 D. 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天下人不得其所是“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的结果;而统治者用德礼规范人们的思想,用政刑限制人们的行动,“而人始大失所矣”,说明君主专制的强化反而带来严重社会问题,即“德礼”“政刑”没有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故答案为B项。A、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是李贽反对的,排除。
18.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
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
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 )
A. 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 B. 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 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D. 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特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而元曲在当时属于社会地位低下的戏子们(戏曲演员)演唱的曲目,在当时属于市民文化受到官修典籍和士大夫(儒硕)的排斥,故A项正确。D项错误,偷换概念,元代文学主要形式是元曲,但也有其他;B项,并非厚古薄今,而是鄙视市民倾向;C项错误,和八股趋势无直接关系。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宋元时期戏曲
1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不少流行词语,下列各组中,都属于20世纪80
年代开始流行的是 ( )
A. 阶级斗争 一国两制 无私奉献 B. 体制改革 中国特色 经济特区
C. 市场经济 勤俭节约 三个代表 D. 和谐文明 注重环保 小康社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根据题目所给时间20世纪80年代可将A、C、D三项排除,因此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20. 在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天津的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在获奖证
书中永利碱厂被称为“发展中华民国主要化学工业之象征”。永利碱厂获此殊荣主要得益于
A. 南京国民政府的鼓励 B. 和平的社会环境推动
C. 一战提供了国际机遇 D. 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探索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2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天津的永利碱厂生产的纯碱获得了金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才建立,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期,1926年左右没有工业革命,故B项错误;题干设问的是“原因”,而“民族工业走向世界”属于现象,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永利碱厂由“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建立,永利碱厂获此殊荣主要得益于范旭东等人的积极探索,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前提条件是熟练掌握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如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工业革命,同时,对于题干的设问关键词应该仔细审查,如原因、性质、现象、影响等。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21. 茶叶于1650年前后引进英国时,是一种贵族享用的奢侈品,每磅售价6至10英镑,相当于一个男
仆年工资2倍左右。然而一个世纪后,饮茶逐渐在英国城乡各阶层中普及,茶叶成为英国人不可缺少
的普通消费品。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中国茶叶产量大增 B. 茶叶价格大幅下降
C. 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D.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题中材料主要表述了从1650年到1750年之间,英国人的饮茶习惯得到了普及,从贵族发展到社会各阶级。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茶叶进入到英国市场,茶叶价格大幅度下降,这是世界贸易发展的表现。所以本题选C。A项与饮茶的普及没有必然联系。B项《航海条例》是英国在17世纪中期针对荷兰提出的,是英国殖民扩张的表现,与题意不符。D项表述错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较大发展
【名师点睛】早期殖民扩张
22. 狂热、自杀、决斗是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欧洲一些艺术家身上的常见现象,他们留
着长发,不修边幅。这些艺术家所属的最有可能是( )
A. 古典主义 B. 现实主义
C. 现代主义 D. 浪漫主义
【答案】D
【解析】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艺术的主要流派是浪漫主义。根据材料中的“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一些艺术家身上”,这些艺术家所属的最有可能是浪漫主义,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B、C项。
23. “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
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
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A. 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B. 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C. 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D. 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的“后盾实为多数之民众”和“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可以看出,
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有了新认识。故答案为A项。革命领导权没有变化,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革命进程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革命道路发生变化,排除D项。
24.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它的酿成乃是中国农耕文明()与西
方工业文明 ()的双重结果。填入括号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衰落、熏陶 B. 消亡、侵略 C. 式微、侵凌 D. 变革、影响
【答案】C
【解析】“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败”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历史,由此可知,西方工业文明促成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方式是具有入侵性的,西方的“侵凌”是中国农耕文明“式微”的原因。故答案为C项。中国农耕文明的衰落不是西方工业文明“熏陶”的结果,排除A项;中国农耕文明没有“消亡”,没有“变革”,排除B、D项。
25. 晚期新文化运动与早期新文化运动有着承续关系,早期新文化崇实致用、视“君主专制为
天下之大害”,对晚期新文化运动起了推动作用。这表明
A. 二者都是传统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B. 二者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反封建斗争
C. 二者都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 二者都契合广大民众价值取向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来看,早期新文化运动和晚期新文化运动均反对君主专制,因此二者都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故答案为C项。二者均批判儒家思想,排除A项;晚期新文化运动不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26.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
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成称蔡
侯纸。”《后汉书》,对以上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 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B. 文字记载是得出历史结论的首要依据
C. 需求推动科技进步 D. 应用前景对科技推广起决定作用
【答案】C
【解析】
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等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纸,这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根据材料中的“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说明是因为需求推动科技进步,故答案为C项。蔡伦改进造纸术,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文字记录属于二手史料,排除;D项说法绝对,排除。
27.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写道:“路德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只是因为他
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信仰的奴隶制”是指
A. 人皆僧侣 B. 因行称义 C. 人皆上帝 D. 理性至上
【答案】A
【解析】所谓“战胜了信神的奴役制”即破除了对教会权威的迷信;“用信仰的奴隶制代替了它”是指强调从内心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故答案为A项。教会主张“因行称义”,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排除B项;路德宣扬要虔诚地信仰上帝,而不是“人皆上帝”,排除C项;D项是17、18世纪启蒙运动的主张。
点睛: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宣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即“信徒皆为祭司”的观点,反对罗马教皇、天主教会的特权,提倡个性解放,强调个人信仰自由,强调个人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28、
28.
对以上信息主旨把握最贴切的是
A. 德国工业化进程缓慢 B. 列强侵略造成中国工业产值大幅下降
C. 中德工业革命进程因国情而异 D. 社会变迁深刻影响经济水平
【答案】D
【解析】从示意图可以看出,德国工业产值在世界中的比重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超过中国。联系所学可知,德国自1871年统一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此是社会变迁深刻影响了经济水平。故答案为D项。A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与德国相比较而反映出的问题,不是对“主旨把握最贴切的”,排除B项;中国这一时期没有进行工业革命,排除C项。
点睛:解答示意图类型的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示意图,明确示意图反映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此类历史试题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图片是主体,直观的再现历史史实。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体。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历史史实的有效补充。但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课本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
29. 下表反映了19世纪后期美国钢铁业的发展状况,它体现的本质特征是
A. 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 B. 行业竞争激烈
C. 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D. 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
【答案】A
【解析】由表格可知,从1870年到1900年工人人数、产量、投资额都在大幅增长,但是企业个数却在下降,这说明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出现生产和资本走向集中的垄断现象。故答案为A项。B项不符合“本质特征”的要求,排除;C项符合史实,但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如企业总数的减少,排除;D项的“劳动生产率”只与工人总数、产量有关,但与企业总数、投资额无关,排除。
点睛:图表型选择题通常采用排除法。解答这类选择题,对图片、表格要“三看”:一看图表的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图表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图表的关键信息,明确内涵外延。对被选项要“三思”:一要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不是符合史实,排除不符合图表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要思考是不是符合题干要求,不符合题干要求的排除;三要思考是不是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的。总之,要将教材、图表、选项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本题不仅要分析图表反映的信息,还要根据时间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作答。
30. 历史学家黄宗智认为,直到康乾盛世,中国的小农经济历经千年发展,已到了辉煌的极致。
中国的GDP在晚清甚至达到了当时世界的三分之一,然而这却是一种“没有发展的增长”。黄宗智意
在强调
A. 中国经济增长缓慢 B. 中国经济发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 中国经济总量与民生质量不同步 D. 农耕经济没有根本性突破
【答案】D
二、材料解析(三个大题,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元代著名书法家,为宋太祖后裔。南宋灭亡后,赵孟頫仕元朝,官至一品。现代有书论家评价他的书法“平整、圆润、妍,是元朝一大家,宋以后一人而已。人说他格调不高,是因为他降元。但他的字好,学好不容易”。
傅山(1607-1684)为明末清初人,注重个性宣泄的书法,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声誉。他在《训子帖》中说,在二十岁左右时,“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法,无所不临(临摹),而不能略肖”,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1644年清朝入主中原后,他拒仕清朝,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唐代著名书法家,在平定叛乱中为国捐躯,被后世视为忠臣)的书法,自叹“腕(指书写习惯)杂矣,不能劲瘦挺拗如先人矣”。
——摘编自白谦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等
(1)根据材料,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及所持标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傅山对赵孟頫价的因素
【答案】(1)前期:圆转流丽;后期:浅俗无骨。
标准:前期就书法论书法;后期以气节评价书法。
(2)时代变化;抗清情结;个人审美观。
【解析】试题分析:(1)第一问,有关于指出傅山对赵孟頫书法艺术评价的前后变化的问题,“偶然得到赵孟頫的墨迹,‘爱其圆转流丽,遂临之’”......对赵孟頫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薄其为人,痛恶其书浅俗……无骨”,“开始临摹颜真卿”即是前后的变化。有关其评价所持的标准的问题可以结合前一问的答案进行分析,后来的变化明显带有很强的主观性,所以依据这个进行分析整理。
(2)第二问,对人物或是历史事件的评价主要受到社会背景,个人的情感,个人的审美观点等因素的决定及影响。傅山对赵孟頫的评价主要是受其时代背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傅山生活在明末清初时期,他作为一个有气节的汉人拒仕清朝,所以才会对赵孟頫的书法产生前后不同的观点与评价。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价•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家•赵孟頫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78年10月,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墨菲率领代表团访华,与中方洽谈合作事宜。在谈判中,美方提出了一个中方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英语词汇“joint venture”,并将其解释为“合资经营”。墨菲解释说:“简单地说,合资经营就是把我们的钱包放在一起,合资共同办个企业,要赚一起赚,要赔一起赔,这是一种互利的合作方式。若要再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是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中方对此感到新鲜有趣和增长了知识,同时又认为,尽管对方说的有道理,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美方提到合资经营就好比是“结婚”、“建立共同家庭”,就更不可思议。中方代表团将谈判内容上报中央后,邓小平作了“合资经营企业可以办”的批示。1979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获全国人大五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80年4月,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第一批中外合资企业,如北京航空食品公司、北京长城饭店公司。
——摘编自李岚清《突围——国门初开的岁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中方代表最初认为美方“合资经营”的提议不可能实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创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在我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
【答案】(1)“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仍受“左”的思想禁锢;长期封闭,缺乏信任,对国际经济发展状况缺乏了解。
(2)引进了国外的资金、人才和先进的技术及管理经验;促进了国内企业经营模式与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带来观念改变,推动了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背景的掌握情况。首先正确理解“合资经营”的含义,其次要结合时间背景进行分析。1978年10月的背景下这种“合资经营”不可能实现,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左倾错误思想依然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
(2)“合资经营”企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实质是回答对外开放的影响。主要从我国经济发展本身分析,从对外开放的目的上进行分析整理。同时也需要从对外开放对我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整理。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对外开放的形式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藩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须“宗旨高而定”“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主进程中的作用。
【答案】 (1)宗旨:洋务派注重对外宣传,维新派强调政治属性。任务:洋务派强调披露洋人之事务,维新派倡导为维新变法服务。目的:洋务派意在维护朝廷并警示洋人,维新派强调利用报纸传播新思想,改变国人的精神面貌。
(2)逐步冲破封建专制的言禁,拓展了国人视野;进行了救国图存和启蒙思想的宣传,有助于开启民智;为社会变革作了舆论准备。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维新派宗旨:据材料“今宜仿而行之”可知。洋务派宗旨:据材料,报纸必须“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可知;洋务派任务:据材料“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可知;维新派任务:据材料“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可知;洋务派目的:据材料“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必饬令彼国公使领事,自行约束”可知;维新派目的:材料二“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可知。
(2)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据材料分析及所学知识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虽然戊戌变法失败了,但从制度层面开始学习西方,探索救国道路,启迪了民智,一定时期推动了中国的进步,思想解放是主要影响。
考点:选考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维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