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00 KB
  • 2021-08-25 发布

2020学年高一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人教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学年第一学期1月考 高一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中国种植过的一种天然彩色棉花,由江南农民织成“紫花布”,曾是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据此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 A. 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当时中国棉纺织生产方式领先英国 C. 中国传统手工业品在海外受到欢迎 D. 江南地区纺织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根据时间信息“19世纪30年代”入手分析:A是鸦片战争后;B与史实相反;D项早在明朝中后期出现;材料“19世纪30年代风靡英国的绅士服装衣料”说明了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C项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 《秦律》规定,有事必须以公文的形式书面请示,不得口头请示或托人代达。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国家统一的行政手段 B. 确保行政信息的真实性 C. 构建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 D. 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无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内容不能直接起到维护统一的作用,故其根本目的不是维护国家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中仅强调公文必须以书面形式上呈,确保信息真实性,但不是其根本目的,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建立君主专制的纠错机制,故C项错误;材料内容对官员请示方式做了要求和规范,其根本目的是保障皇帝政令畅通,故D项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律》‎ - 17 -‎ ‎3. 徐中约在《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材料中所指的“激烈变革”‎ A. 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 C.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 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翻封建帝制的事件是辛亥革命,与“采用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不符,故A项错误;从“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可知体现的是抨击封建儒学思想的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促进了国人思想的空前解放,故B项正确;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是五四运动的意义,与“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不符,故C项错误;为中国革命开辟了正确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意义,与“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不符,故D项错误。‎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名师点睛】在做此类的试题时一定要对被选项要“三思”:一思考每一个被选项是否符合历史史实,排除不符合材料反映的史实的选项;二思考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排除不符合题干要求的;三思考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排除与题干无关紧要的。‎ ‎4. 古希腊流行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这意味着 A. 城邦为男人服务 B. 成年男人是城邦的主人 C. 妇女在城邦中不享有公民权 D. 男人在城邦中占绝大多数 ‎【答案】C - 17 -‎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一要注意阅读理解题干中“男人就是城邦”的本质内涵,二要很好地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及其局限性。通过分析可知,希腊的民主是城邦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奴隶及其外邦人没有公民权,因而城邦为男人服务、成年男性皆属于公民的说法,故排除A、B;D项男人在城邦中占绝大多数表述错误,故选C。‎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 ‎【名师点睛】古代雅典民主范围非常有限,而且维护的是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雅典民主政治实质上是少数男性公民的奴隶主专政,广大的奴隶、外邦移民和妇女根本没有政治权利。‎ ‎5. 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这次会议可能是 A. 国民党一大 B. 八七会议 C. 遵义会议 D. 中共八大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由材料关键信息“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由“左右偏差能纠正”即可可知是长征途中遵义会议(1935年1月召开)纠正的王明“左倾”错误。据此,排除ABD三项。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共十年对峙·遵义会议 ‎【名师点睛】注意把握住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主要体现在:A、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C、在最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一个伟大转折点。D、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6. 据史书记载,周公在辅佐成王时“制礼作乐”,制定和推行了一套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这表明古代礼乐 A. 是对宗法制的解释 B. 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 C. 维护封建等级观念 D. 来源于儒家政治思想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的典章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礼乐制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秩序,故B选项正确;古代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的,不是对宗法制的解释,故A选项错误;封建等级观念产生于封建社会,礼乐制在西周已经产生,故C选项错误;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与春秋时期,故D选项错误。故选B。‎ - 17 -‎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相关知识,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同时,对于不同历史阶段的相关制度和史实应该正确区分和判断,礼乐制在封建社会也能够维护封建等级,但时间范围不一致,故排除C。‎ ‎7. 有学者指出:“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说明罗马法在形成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是 A. 开放性和灵活性 B. 民主化和程序化 C. 随意性和实用性 D. 主观化和杂糅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推知,罗马法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罗马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故B项错误;罗马法根据裁判官司法实践和法学家理论一步一步完善,最终使罗马法成为司法实践性较强理论本身合理的法律,不是随意性,故C项错误;罗马法“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得知罗马法不是主观化,故D项错误。‎ ‎8. 中国代表团在某次国际会议召开期间就要不要签字问题展开了讨论,下面是部分谈话内容。据此推断这个国际会议是 A. 巴黎和会 B. 华盛顿会议 C. 开罗会议 D. 雅尔塔会议 ‎【答案】A - 17 -‎ ‎9. 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 颁布《秦律》,以法治国 B.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 丞相掌握大权 D.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考查秦朝的郡县制度。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没有封土,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了中央,故B正确。AC项不是从官员的任命方式上进行分析的;D项只是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未体现官吏的选拔方式。因此ACD均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10. “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这是古希腊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中的一段名言。这段话表明雅典 A.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点 B. 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 C.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点 D. 所有居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信息表明,伯里克利对不关心国家政治的人进行了讽刺和挖苦,旨在鼓励人民积极参政议政。所以本题选B,A、C、D材料中没有体现。‎ - 17 -‎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男性公民普遍积极参政。‎ ‎11. 胡惟庸案后,明太祖加强给事中以监察六部和百官,同时赋于其封驳之权,此后给事中的人员不断增加,位阶有所提升,但其品秩降低,然给事中仍可以七品之卑,退上封事,指斥大臣,明代君主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在于 A. 扩大给事中的监察职能 B. 提高中央政有行政效率 C. 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 D. 以小驭大强化君主权力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事中尽管官位低但可以帮助皇帝监察,这样做是以小驭大在强化君主权力,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做法的内容而非目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提高行政效率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力而非中央的权力,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2. 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 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 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 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 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注意题中的限定条件:“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各选项逐一排除 即可。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这种维系作用越来越弱,反映出当宗法关系遭到破坏后,分封制亦无法维持下去,题中信息所反映的正是这一点,B 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出导致民穷财困,A排除;也没有涉及垄断土地的内容,C排除;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应该是不利于官僚体制发展,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影响 ‎13.‎ - 17 -‎ ‎ 彼得格勒起义当晚,军事革命委员会发布的通告称:起义“未流一滴血就取得了胜利。“苏联解体后研究资料也表明,当晚冬宫的防卫长官自己打开了冬宫大门,并把起义者带到了临时政府部长们正在开会的地方。然而此前苏联官方坚称起义者在冬官发生了一夜的激烈战斗。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是为了 A. 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 B. 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 C. 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 D. 证明敌人的凶恶顽固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彼得格勒起义者是和平地占领冬宫的,但是苏联官方坚称发生了激烈战斗,在这个细节上存在巨大差别,只能解释为苏联政府的政治需要。这一做法与赞扬列宁的英明决策无关,故A错误;这一做法与证明革命具有残酷性无关,故B错误;苏联政府这样叙述历史细节不是还原历史真相,故C错误;在强调阶级斗争的形势下,要充分证明敌人的顽固与凶恶、不会轻易放弃权力,最好是捏造出激烈战斗的场面,故D正确。故选D。‎ ‎14. 辛亥革命之前,“太太”一直用于称呼官员的妻子;而民国时期,“太太”成为上流社会和贫民百姓共同青睐的称呼。这种变化体现了 A. 科学知识普及 B. 传统礼俗消失 C. 妇女地位提高 D. 平等现念传播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平等现念的传播,材料中的“共同”青睐的称呼正是平等现念传播的反映,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未涉及科学知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后传统礼俗仍然存在而未消失,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妇女地位提高方面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5.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下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A.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 17 -‎ C.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可知,民族自治区、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都是从当时的国情出发制定的政策,故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故C项正确;搁置分歧,适用于领土和主权的争端,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独立自主与国家主权相关,与民族自治区等无关,故B项错误;民族平等共繁荣,不符合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故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大业·特别行政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特区 ‎16. 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下列统一进程中的大事,发生的 时间先后顺序是 ‎①和平统一祖国方针的提出 ‎②“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③香港回归祖国怀抱 ‎④“九二共识”的达成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④③‎ C. ①②④③‎ D. ②①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大业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②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①出现于1979年,④出现于1992年,③出现于1997年,故本题选B。‎ ‎17.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 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C. 阶级斗争已经发展到党内 - 17 -‎ D.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践踏 ‎【答案】D ‎【解析】“文革”期间的口号反映了个人崇拜、政治混乱、法制机关被破坏,注意题干信息“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ABC三项都是表面现象,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民主与法制遭受严重破坏,故答案选D。‎ ‎18. 20世纪30年代,蒋廷黻、胡适等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陆续加入他们之前一直在批评的国民政府;而梁漱溟认为当时共产党“博得国内大多数的同情拥护和期待”,主要是因为共产党“放弃对内斗争,倡导团结抗战”。材料说明:‎ A. 蒋、胡等人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 B. 梁漱溟主张共产党服从国民政府 C. 民族矛盾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矛盾 D. 国共对立导致了知识分子的分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时间,30年代。蒋廷黻、胡适等人为什么加入他们之前批判的国民党,那是为了抗战的需要。梁漱溟的观点也说明了他认为抗战是当下最为重要的事情。故C正确。A无法从他们加入国民政府的行为就能判断。B、D不符合题意。‎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名师点睛】抗日战争是每年的必考题。关键在于形式的多样性,并非一定要考查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阶段特征,因此这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因此,学生需要掌握基础知识,然后在解答题目时需要抓住一些时间、空间信息,包括一些历史影响、历史人物等历史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答。抗战题的难度一般不是太大。学生需要关注抗战时期中共敌后政权建设、根据地建设及国民党的敌后抗战、国统区经济的发展等内容。‎ ‎19. 史料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史料;二是间接史料。凡是未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直接史料;凡是已经中间人修改或转写的是间接史料。下列属于直接史料的是 A. 《史记》‎ B. 姜子牙助周灭商神话 C. 商朝卜辞 D. 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答案】C - 17 -‎ ‎【解析】史记是司马迁按照以前的历史编纂出来的,属于间接史料,排除A;姜子牙助周灭商的神话,是人们传说出来的,经过人们加工的间接史料,排除B;商朝的卜辞是当时人们进行占卜式的文字记载,是真实的直接史料,C正确;传说神话都是民间传唱加工的文艺作品属于间接史料,排除D。‎ ‎20. “20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该材料可说明 A. 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 B.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 D. 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20年代中期信息可以知道当时是国民大革命,而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说明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陈独秀右倾错误,故本题选择A项,B不符合材料中意思,C是30年代,D材料中没有反应。‎ ‎21. 《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期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皖直交斗”的关键信息说明了当时皖系军阀和直系军阀正在混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的背景 ‎22. 民谣具有时代特点。下图民谣的内容反映了当时的民众 A. 支持国民大革命 - 17 -‎ B. 支持农村革命根据地 C. 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拥护解放区的土地政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料民谣中的“红四军”成立于1928年6月。国民革命是1924-1927年间,A项排除。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于1927年10月,井冈山是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B项符合题意,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1937年9月建立的,C项排除。解放区是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年间存在,D项排除。故选B。‎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23. 《天朝田亩制度》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充分的革命性,“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这一评价是基于《天朝田亩制度》‎ A.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 顺应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 C. 与《资政新篇》的主张异曲同工 D. 实现了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故A项正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是指自然经济的解体,而《天朝田亩制度》维护小农经济,阻碍商品经济发展,未能顺应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要求,故B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与《天朝田亩制度》截然不同,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实现农民阶级“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且与“给资本主义萌芽开阔了发展的场所”无关,故D项错误。‎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 17 -‎ ‎【名师点睛】《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是中国历史上农民第一次具体提出如何分配土地问题的方案,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但《天朝田亩制度》所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天朝田亩制度》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没有超越封建经济的范畴,实际上还是一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传统封闭经济模式,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违背社会发展规律。《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它的出现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但《资政新篇》只是洪仁玕个人才华和学识的体现,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产物;它不能满足农民要求,也不可能解决太平天国后期面临的问题,在战争环境下也未能实行。‎ ‎24. 1902年,有学者指出,“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该学者强调 A. 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 B. 依法治国是挽回利权的前提条件 C. 领事裁判权的废除是主权恢复的标志 D. 北洋军阀政府主张依法修订条约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领事裁判权发生于条约之中,欲去领事裁判权,必先改正条约……非先编订完全之法律,断不能达改正条约之望”可知,学者强调先修订条约才能编制法律,主张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本题选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以法律途径修改不平等条约的重要性 ‎25.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建国前夕,毛泽东、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中山先生遗忘迄今实告实现。至祁先生命驾北来,参加此一人民历史伟大的事业,并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会议应该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大会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由“建国前夕”“对于如何建设新中国给予指导”可明确时间段应在1949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在1947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在1954年。中共八大在1956年召开。‎ 第II卷(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 ‎26.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社会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社会政治制度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 17 -‎ 材料一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 审核政令;尚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材料二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十八条: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青海选派一人;其选派方法,由各地方自定之。‎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联系材料二、三,说明两部宪法有哪些本质区别?材料二、三反映在立法思想上有哪些进步?‎ 材料四 ‎(3)材料四反映了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透过图片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你认为“依法治国”方针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4)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我们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不同意。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 ‎(2)前者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宪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社会主义宪法,是人民民主。‎ 立法思想的进步:由人民无权向人民主权发展,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民主发展。‎ ‎(3)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立法和普法知识的宣传;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改革基层民主选举。‎ 意义:加快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步伐,保障了人民的合法权利;打动了各项事业的发展。‎ - 17 -‎ ‎(4)认识: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范围越来越广泛,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民主具有多元化。‎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不同性质,以及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 ‎(1)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是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同西方的三权分立不同,因此不能同意该观点。‎ ‎(2)两部宪法的本质区别,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社会主义宪法来回答。根据材料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可以看出,在立法思想上的进步表现在由形式上的民主向真实性民主发展。‎ ‎(3)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进步,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以得出是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立法和普法知识的宣传,以及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方面。“依法治国”方针的现实意义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4)从中国政治体制的变化中得到的认识,应当联系所学,从中国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等内容来回答。‎ ‎27. 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政治舞台上,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关系历尽风雨,曲折前进。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和善意,一方面是美国为首的反动势力的敌视和侵略。……新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国家,要为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建立新中国独立、自主、平等的对外关系而努力 ‎——《中国外交史》‎ 材料二当基辛格在中国执行第二次波罗行动时,联合国大会正在就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员国的问题进行表决。……早在8月,……我们支持“两个中国”的想法。……不过我早在春天就了解到,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 ‎——《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三 - 17 -‎ ‎1972年2月21日,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新中国在建国初期所遇到的国际环境”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这个突出特点是什么?新中国“抛弃旧中国的外交传统”制定了怎样的外交方针(政策)?‎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 ‎(3)材料三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有何重要意义?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是什么? ‎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指出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答案】(1)突出特点:两大阵营对峙。‎ 方针(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3)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表现:中美建交;中日建交。‎ ‎(4)变化:由对抗到合作。‎ 因素:国家利益。‎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这个突出特点主要强调两极格局形成、两大阵营对峙即可。外交方针(政策)主要回答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即可。‎ ‎(2)“反对接纳北京的传统投票集团无可挽回地瓦解了”的原因主要从国内中国自身实力的增强以及国际上很多国家支持中国重返联合国,两个方面均要突出即可。‎ ‎(3)周恩来总理与尼克松总统的“握手”对中美关系的意义主要突出中美之间开始正常化即可。此后我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具体表现在两个事上,一是中日建交二是中美建交。‎ ‎(4)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主要突出从原来的敌视封锁威胁变成了关系正常化然后建交即可。导致中美关系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利益,这一问是基本常识。‎ ‎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 17 -‎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二:此次沪上风潮始由学生罢课,既由商人罢市,近且将有劳动工人同盟罢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失此不图,将成大乱。‎ ‎——《淞沪护军使卢永祥电》‎ 材料三:“本日公准曹汝霖辞职,似此可以谢国人乎?……查栖息于津埠之劳动者数十万众,现已发生不稳之象,倘迁延不决,演成实事,其危厄之局,痛苦有过于罢市者”。‎ ‎——天津总商会急电 材料四:6月3日以后在学生要求下,上海商人罢市。商店门上贴着“忍痛停业,冀救被捕学生,不除国贼,誓不开市”等揭贴。‎ 材料五:运动期间,浦东一带码头工人“全体一致表示,凡遇日本船只抵岸,不为起货,并分发传单,劝导各码头劳动界切实进行”。‎ ‎(1)阅读材料,“此次风潮”是指近代史上什么重大事件?引起“此次风潮”的直接原因是什么?从材料看,参加这次风潮的都有哪些人?说明了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分析这次运动后期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起了什么作用?这场运动与我们今天哪个节日有关?今天我们纪念它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1)事件:五四运动。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参加者:有学生、工人、市民各阶层人民,特别是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说明:这场运动掀起全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中国人民觉醒了。‎ ‎(2)变化:五四运动后期,运动中心由北京转移到了上海,工人、商人斗争与学生运动联合起来,形成规模巨大的群众爱国运动。作用:迫使北洋政府作出了让步,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有关节日:五四青年节。意义:纪念他们那种“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的五四精神,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 - 17 -‎ ‎(2)这次运动后期发生的变化主要突出两点,一是运动中心转移,二是学生、商人和工人走向联合,特别是工人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场运动与我们今天的五四青年节有关,而纪念它的现实意义主要在于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 点睛:材料题是考试中学生最头疼失分最多的题型,解答此类材料题时,第一,先粗读材料,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读材料,第二,找准题眼,找材料与题干问题相关的部分,第三,联系教材中的有效信息,在教材中印证材料观点且符合问题的知识点,最后,总结答案。‎ -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