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 M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 第二次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共40题;共80分)‎ ‎1.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史,史家选择了一些关键词进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孔子、孟子、荀子等。据此判断,下列项中与之相符的是 ‎①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 ‎②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明显影响 ‎③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 ‎④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体现的是政治制度较早走向完备和成熟,①正确。分封制和宗法制体现的是早期国家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②正确。孔子、孟子、荀子等体现的是儒家思想较早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③正确,①②③正确,A选项排除,C选项符合题意。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和相对完备的农业管理的说法与材料无关,④错误,BD选项排除。‎ ‎2.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富国强兵,“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 儒家思想 B. 道家思想 C. 法家思想 D. 墨家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法家思想主张奖励耕战、富国强兵,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主张德政,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非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BD三项。‎ ‎3.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A. “经世致用” B. “人心一点灵明”‎ C. “循天下之公” D.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根据材料“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的是经世致用,A选项符合题意。人心一点灵明体现的是心为天地万物之主,B选项排除。循天下之公体现的是反对君主专制,C选项排除。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体现的是对君权的限制,D选项排除。‎ ‎4.古希腊哲学中有一著名命题:“有甲乙两人,甲很干净,乙很脏。如果请他们洗澡,他们中间谁会洗?”该命题有四种可能:一是甲洗,因为他有爱干净的习惯;二是乙洗,因为他需要洗;三是两人都洗,一个是因为习惯,另一个是因为需要;四是两人都没洗,因为脏人没有洗澡的习惯,干净人不需要洗。你认为,最有可能提出此命题的哲学家是 A. 普罗泰格拉 B. 泰斯勒 C. 苏格拉底 D. 亚里士多德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对于“他们中间谁会洗澡?”这个命题并没有提供唯一的答案,结合所学可知,智者学派否认绝对权威,强调自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感觉做出不同的判断,不应该强求一律,因此最有可能提出此命题的哲学家是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泰勒斯提出“万物始于水”,将理解世界的角度从宗教和神话转向自然,并未从人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释世界;C选项错误,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尊崇理性,并未提出这样的逻辑学命题;D选项错误,亚里士多德提出“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的论断,崇尚理性,也并未提出此命题。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5.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为了……得救,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马丁•路德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 A. 上帝的权威 B. 传播人文主义 ‎ C. 否认上帝 D. 因信称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得出D项正确;ABC三项与马丁•路德所强调的主旨无关,排除ABC三项。‎ ‎6.文艺复兴时期,某著名作家以优雅流畅的语言、丰富细腻的情感、隽永深刻的哲理,描写、抒发、刻画了复杂的人类内心世界,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这位作家是 A. 但丁 B. 彼特拉克 C. 薄伽丘 D. 莎士比亚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6世纪英国伟大的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作品,符合材料所述作家及其作品的特点,D项正确;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是文艺复兴初期的代表人物,其作品还处于朴实简单时期,与材料中所说的高雅精致的文学特色不符,ABC三项错误。‎ ‎7.有学者指出,法国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无非就是要打破王公贵族的政治垄断,要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重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这次革命也因此获得了自己的正当性乃至神圣性。这种“新的思想”是 A. 三权分立 B. 君主立宪 C. 人民主权 D. 君主制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主权体现的是当人民的权力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根据材料“法国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无非就是要打破王公贵族的政治垄断,要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重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可知体现的是主权在民,C选项符合题意。三权分立强调的是权力的制约与平衡,与材料无关,A选项排除。君主立宪强调的是对君主权力的限制,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法国大革命的目标是封建专制制度和君主制,D选项排除。‎ ‎8.谈到宋代对外贸易情况,有论著谓:“海洋中的航线取代了沿着海岸的线路。船只配备了密闭舱,航行不再完全依赖顺风,船舵的改进、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中国港口城市建有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的聚居区。”下列项中与上述材料相对应的史实是 ‎①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②聚居区严格按坊市制度进行管理 ‎③宋代彻底放弃了唐代的海外贸易航线 ‎④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外销商品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指南针的运用以及对季风更深入的了解使这样的航行成为可能”可得出指南针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宋朝对外贸易中,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外销商品。故①④正确;宋朝的市已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坊市制度已经被打破,②错误;③项“彻底放弃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 排除BCD三项。‎ ‎9.唐代诸帝大都爱好书法。唐穆宗召见柳公权说:“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为右拾遗兼翰林侍书学士。下列书法作品由柳公权创作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柳公权擅长的是楷书,《玄秘塔碑》是他的作品,D项正确。①是小篆,A项错误;②是元代赵孟頫的作品,他创楷书赵体,B项错误;③是行书,王羲之的作品,C项错误。‎ ‎10.文物会说话,带着特定时代印记的文物会叙说历史的发展脉络。下列文物,按其所属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②①④③‎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甲骨文出现在商朝时期,②诏铭出现于秦朝,③雕刻本《论语》最早出现于唐宋时期,④甘肃放马滩纸出现于汉朝时期,按时间先后顺序为①②④③。故答案为B项。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1.下图为明朝项圣谟、吴必荣诸家合绘的唐朝诗人《王维诗意画图轴》。该画 A. 在表现技法上属于工笔画 B. 强调自然景观的神韵和逼真 C. 特别讲究画面布局构图和意境 D. 折射出理学的兴起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来看,《王维诗意画图轴》属于山水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山水画特别讲究画面布局构图和意境。故答案为C项。A项属于写意画,排除;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王维生活在唐朝时期,此时理学还未兴起,排除。‎ ‎12.“印刷术用于传播古老的观念,而不是新思想;火药加固了皇帝的统治,而不是正在出现的诸民族君主的地位;指南针除郑和用于著名的远航外,并不像西方人那样用于世界范围的探险、贸易和帝国的建立。”作者旨在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 A. 对西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 B. 未能推进中国社会根本性的变革 C. 结束了中国的冷兵器时代 D. 改变了整个世界原有面貌和状态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中国的三大发明主要用于传播传播思想、稳固皇帝统治,并未能推进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故B项正确。材料是利用三大发明对于西方影响反衬对于中国影响较小,故A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三大发明影响,故C项错误。材料并不是说明三大发明并没有改变整个世界原有面貌和状态,故D项错误。‎ ‎13.四位学生在作研究性学习是,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课题,各命制了一个小题目,你觉得最适合的是 ‎①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 ‎②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 ‎③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利武器 ‎④印刷术与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出现的时间特征以及对欧洲历史的影响,可以判断出④表述明显错误,雕版印刷术出现在唐代,宋代开始出现活字印刷术,这与古希腊智者运动的时间特征严重不符,应该直接排除,①②③三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特征和题意要求,故选A;④表述错误,排除BC;D不全面,排除。‎ ‎14.在启蒙理性鼓舞下,工业革命所显示的巨大力量,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去。这一结果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 牛顿物理学成功地解释了自然现象 B. 达尔文确立了有机界的“发展”观 C. 启蒙思想家揭露了宗教神学的虚假 D. 浪漫主义思潮激发了对未来想象 ‎【答案】B ‎【解析】根据“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去”,结合所学可知,达尔文的进化论颠覆了上帝创世说,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去,故B正确;1687年牛顿经典力学成功地解释了自然现象,而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765年,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启蒙思想不符合“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去”,排除C;浪漫主义思潮与“将上帝从最后的一块领地上(生物界和有机界)赶了出去”无关,排除D。‎ ‎15.拉马克曾经以长颈鹿作为例子来说明他的生物进化理论。长颈鹿的发展演化进程,主要证实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哪一观点 A. 生物经历着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B. 生物个体之间存在着内部的竞争 C. 微小的有利变异逐步积累为显著变异 D. 生物必须与其它种类的生物相互竞争 ‎【答案】C ‎【解析】长颈鹿的发展演化反映了生物进化论中的“获得性遗传”观点,即那些被自然选择了的微小的有利变异,通过世世代代的传递,可逐步积累为显著的变异。故选C。‎ ‎16. 恩格斯称赞一位近代科学家的研究成就是“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他指的应是 A. 哥白尼的“日心说”否定了宗教神学崇信的“地心说”‎ B. 伽利略创立的试验科学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发展 C. 牛顿创立经典力学完成了科学史上的划时代飞跃 D.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颠覆了关于人类起源的传统观念 ‎【答案】A ‎【解析】抓住材料中的“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运用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自然科学是以天文学领域的革命为开端的。哥白尼的“日心说”第一次冲破中世纪宗教神学教条的束缚,使天文学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为17世纪科学革命奠定了基础。故选A项。其它选项不合题意。‎ ‎17.在19世纪末的西欧,一个资本家要新建纺织厂,为提高产量,他应该优先选址在 A. 商业繁盛的地区 B. 盛产煤炭的地区 C. 邻近河流的地区 D. 电力充足的地区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时间为“19世纪末”,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建立的纺织厂选址就应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D项符合题意。A项与第二次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考虑的因素,排除。C项是自然力限制下的选址考虑因素,与题意不符,排除。‎ ‎18.罗素写道:“近代世界与先前各世纪的区别,几乎每一点都能归源于科学。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以下对“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解读正确的有 ‎①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 ‎②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③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④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科学在十七世纪收到了极奇伟壮丽的成功”的标志是1687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它标志着经典力学体系的初步建立,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同时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生。①③说法正确,A项符合题意;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的是相对论和量子理论,1916年建立的广义相对论第一次阐述了四维时空和物质的分布相联系的重要思想,②④说法不符合题意,与之组合的BCD三个选项是错误的。‎ ‎19. 淘宝商城透露,在刚过去的24小时里,“2012年双11网购狂欢”支付宝交易额达到33.6亿元。由此可见,互联网 ‎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②改变了传统信息传播方式 ‎③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 ④促进了传统商业模式的革新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互联网的影响。材料反映了人们通过互联网购物的交易额剧增,体现了互联网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促进了传统商业模式的革新。①②④符合材料,③无法体现,故选B。‎ ‎20.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克曾经说:“因特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A. 因特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 B. 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 C. 因特网具有其他三大媒介传播功能 D. 电脑可以代替人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因特网强大的信息传递功能。故A、B、C符合材料说法。D项说法错误,与材料不符。‎ ‎21. 自1962年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丁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 A. 缓解了人口压力 B. 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 C. 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D. 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 ‎【答案】D ‎【解析】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得到普及,故A项错误;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故B项错误;机器人的使用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机器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结果,其使用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22. 2011年10月,随着美国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的离世,有人说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上帝有三个苹果: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被乔布斯咬了一口,并改变我们每个人看世界的方式。”以乔布斯的“苹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影响了世界的哪些方面 ‎①经济生活 ②社会生产 ③教育和学习方式 ④思维方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此题相对简单,凭常识也可作出。现代信息技术影响了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产和教育和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故选D。‎ ‎23.1872年起,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幼童赴美留学。由于留美幼童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熏陶,清政府于1881年将留美幼童召回。《纽约时报》对此发表社论称:“中国不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模式……否则,它将什么也得不到。”据此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固守封建制度 B. 排斥美式教育 C. 缺乏领导核心 D. 忽视国防建设 ‎【答案】A ‎【解析】派遣留美幼童作为洋务运动内容之一,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召回留美幼童的原因是“留美幼童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熏陶”,在结合《纽约时报》的评论,分析可知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固守封建制度,选项A正确;幼童赴美就说明并不排斥美式教育,选项B排除;洋务运动有领导核心,选项C排除;洋务运动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学习西方加强国防力量,选项D排除。‎ ‎24.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时又认为“万里一朔,莫如中华”。据此可以认为魏源 A. 推动了东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了解 B. 引发了19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学习西方的热潮 C. 开始关注西方世界的同时仍然保持文化优越感 D. 在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时不失民族气节 ‎【答案】C ‎【解析】材料“万里一朔,莫如中华”的大意是说世界都是萧条的,远远不如中国,说明魏源在关注世界的同时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仍带有天朝上国的思想,C选项符合题意;ABD选项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 ‎25. 一位清朝官员用一张纸条(上面写着“西方先进技术”)粘在墙上(见下图)。下列表述内容与该图的讽喻意义一致的是 A. “遗其体而求其用”‎ B. “然欲自强 必先理财”‎ C. “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义为橹”‎ D. “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以制器为先”‎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读漫画、解析漫画、透过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本质能力。从漫画中可知这种行为为中体西用,即洋务派的主张,而作者对此进行抨击,批评其仅仅学习西方的技术,所以选A。B强调求富,仍属于洋务派,但没有体现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C项是顽固派的主张、D项是洋务派的主张,强调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没有体现坚持中国的封建制度,因此皆可排除。综上,本题选A。‎ ‎26. 章太炎说:“长素(康有为)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耶?即知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材料说明( )‎ ‎① 康有为主张君主立宪 ‎②康有为认为立宪可避免流血 ‎③章太炎主张革命 ‎④章太炎认为立宪也须流血斗争 A. ①②③④ B. ①② C. 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结合所学关于维新变法的思想,由“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耶?”可知①②③④均符合所学,故选A。‎ ‎27. 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轨迹正确的是 ‎ A. 师夷-器物-制度-思想 B. 器物-师夷-思想-制度 C. 师夷-器物-思想-制度 D. 器物-制度-师夷-思想 ‎【答案】A ‎【解析】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是地方阶级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资产阶级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开展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思想。故答案为A项。其他三项排序与历史发展进程不符,排除BCD项。‎ ‎28.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李鸿章说:“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1894年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1903年 章太炎说:“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1913年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A. 推动中国近代化 B. 实行民主政治 C. 实现中国工业化 D. 启蒙与救亡并重 ‎【答案】A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近代化包括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和社会思想近代化。李鸿章属于洋务派,其主张有利于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郑观应属于早期维新派,其主张也有利于中国经济近代化,章太炎属于革命派,其主张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梁启超属于维新派,其主张有利于促进国民思想近代化,因此上述人物的共同诉求在于推动中国近代化,故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实行民主政治,只是章太炎和梁启超的思想倾向,不是四人共同诉求;C选项错误,实行中国工业化也不是四人共同诉求;D选项错误,启蒙也并非材料中四人思想的共同点。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29.有学者研究新文化运动时注意到: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时,以为可以轰动一时,但是第一年,并不如所想象,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1917年起,为数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才算真正轰动一时,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这种因素是 A. “自强求富”‎ B. “实业救国”‎ C. “民主共和”‎ D. “文学革命”‎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根据材料“这种状况与其反对旧道德的言论固然有关,但更与引起青年“新鲜的趣味”因素直接关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文学革命对新文化的宣传有关,D选项符合题意。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选项排除。实业救国是资产阶级救国的口号,B选项排除。民主共和属于辛亥革命的口号,C选项排除。‎ ‎30.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 主张国家至上 B. 批判封建伦理 C. 反对西方民主 D. 传播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认为封建社会的儒家伦理道德压制中国人的人格发展,进而不利于国家巩固,因此材料批判的是儒家伦理道德,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国家至上的说法,A选项排除。陈独秀肯定西方的民主、科学,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与传播马克思主义无关,D选项排除。‎ ‎31.1919年前后,在北京,学生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以上现象反映了 A. 辛亥革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 新文化运动促进青年学生民族觉悟爱国热情高涨 C.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学生中逐渐流行 D. 五四运动以后北京在校学生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答案】B ‎【解析】联系“1919年前后”,‎ ‎ 可知此时属于新文化运动时期,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促进了民众的觉醒,“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著名的有新潮社、国民社、平民演讲团,少年中国学会等”直接引发了学生的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故答案为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是指人们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不符合题意,A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CD错误。‎ ‎32. 风云激荡的百年中国,康有为曾被指“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陈独秀则宣称“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两者反映的共同问题是 A. 儒家学说已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 ‎ B. 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 C. 儒家学说成为近代民主政治建设的阻碍 ‎ D. 儒家学说已成为维新变法的有利工具 ‎【答案】B ‎【解析】戊戌变法的尊孔和新文化运动的反孔都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探索救国道路的不同策略,说明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根深蒂固,本题选B项。A、C项说法错误,材料对待儒学的态度明显相反;D项错误,只符合维新变法的内容。‎ ‎33.孙中山指出:“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见(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A. “驱除鞑虏” B. “恢复中华”‎ C. “创立民国” D. “平均地权”‎ ‎【答案】D ‎【解析】根据“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可知,社会革命是指民生主义,而民生主义的内容是“平均地权”,故D项正确;AB是民族主义的内容,C项是民权主义的内容。故排除ABC三项。‎ ‎34.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新三民主义 ‎【答案】B ‎【解析】材料中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时指出,太平天国领袖们在定都天京后为争夺皇位而自相残杀,认为“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即帝制思想导致运动的最终失败。为避免上述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了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主张,即提出了实行民权主义的主张,故选B。民族主义的矛头是推翻清政府,A选项排除;民生主义主要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C选项排除;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基础,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 ‎35.革命派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侵略的史实作了深刻地批判:“条约之事终,合成而国亡随之……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革命派开展上述批判,旨在 A. 揭露民族危亡出现的根源 B. 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 C. 发动民众开展反帝的斗争 D. 宣传暴力推翻清政府 ‎【答案】D ‎【解析】“故欲免瓜分,非先倒满清政府,则无挽救之法也”,由此可以看出革命派认为完就民族危亡的唯一方法是推翻清政府,因此选D。题干强调的是打倒清政府以挽救民族危亡,并没有指出民族危亡出现的根源,其根源是落后的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因此不选A;题干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主张推翻清政府,但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所以不会号召废除不平等条约,因此不选B;题目中并没有提到要发动民众的作用,三民主义提出时孙中山先生名没有要发动群众,十月革命后才意识到群众的力量因此不选C;‎ ‎36.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这几个政治口号,真是不翼而飞,飞到无数乡村的青年壮年老头子小孩子妇女们的面前,一直钻进他们的脑子里去,又从他们的脑子里流到了他们的嘴上。”该文描述的这一现象表明 A. 新三民主义是此时期的旗帜 ‎ B.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广泛群众基础的革命 C. 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 ‎ D. 中国革命性质开始发生根本转变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打倒贪官污吏,打倒土豪劣绅”可知此时是国民大革命时期,此时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答案为A;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材料内容是1924年开始的国民大革命就不能说是第一次,B错误;马克思主义开始广泛传播是在五四运动后,与材料不符,C错误;中国革命性质在新中国成立前没有发生变化,D错误。‎ ‎37.为了让党内早一些认识到“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相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认识到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力量,同时,也认识国民党的“革命”性,解决中国革命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毛泽东发表了 A.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B. 《论联合政府》‎ C. 《井冈山的斗争》‎ D. 《新民主主义论》‎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也认识国民党的“革命”性”可知,毛泽东以是否是革命的同盟以阐明敌友问题,解决了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领导、动力、对象等一系列根本问题,这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状况对革命阶级进行划分而阐述的思想,故A项正确。B项,中共七大中发表的《论联合政府》提出了党必须实行“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们党领导之下,打败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井冈山的斗争》阐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新民主主义论》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地回答了当时中国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与题干不符,排除。‎ ‎38.“同志们,我们的大会闭幕之后,我们就要上战场去,根据大会的决议,为着最后地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而奋斗。”文中的“大会”是指中共召开的 A. 二大 B. 七大 C. 七届二中全会 D. 八大 ‎【答案】B ‎【解析】此题属于知识简单运用,需要学生对中共历次重大会议熟知的基础上对材料信息做出解读判断。根据材料信息“最后地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知道是中共七大会议的决议内容,选B。‎ ‎39. “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它在中国的环境里不仅是具备了发展的可能性,简直是具备了发展的必然性……”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 A. 国民革命时期 B. 井冈山时期 ‎ C. 延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秋收起义失败后,起义队伍退到文家市,毛泽东分析当时的形势,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农村进军。他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总结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文章,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由此可知,上述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发表于井冈山时期,故B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40.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中写道:“在城市武装起义失败之后,保存下来的起义队伍被迫转移到农村,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这条“新道路”‎ A. 是对过去革命斗争经验的总结 B.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C. 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指针 D. 成功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答案】B ‎【解析】“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进入井冈山,建立了农村根据地,开辟了一条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条“新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故B项正确;过去革命斗争是城市包围农村,故A项错误;这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革命是新中国成立后反对资本主义的革命,故C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成功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故D项错误。‎ 二、材料分析题(共2题;共20分)‎ ‎41.阅读下列材料:‎ 宋元是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的发展,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理学的产生、宋词和元曲的繁荣、世俗文学的出现,使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特点。 ——《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人教社2003年版 ‎(1)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在宋元时期均有较大发展,请列举一例说明?‎ ‎(2)宋词、元曲,各举一位著名代表人物。 ‎ ‎(3)这时期什么的出现,标志我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 ‎(4)宋代伴随着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民间文化日益繁荣,描绘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出现,请举一例说明作者及作品。‎ ‎【答案】(1)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或说火药用途更加广泛;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苏轼(或辛弃疾等)、柳永(或李清照等)马致远、关汉卿。‎ ‎(3)元杂剧。‎ ‎(4)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解析】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和文学艺术,主要是考查基础知识,根据教材内容回答即可。‎ ‎(1)题目要求限定在“宋元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2)宋词的作者很多,根据所学列举即可。如苏轼、柳永、辛弃疾等;元曲的作者如马致远、关汉卿等。‎ ‎(3)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古代戏曲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 ‎(4)结合所学可知,描绘市井生活的绘画作品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4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方案。……甲午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严格说来,拳匪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族的方案,……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夫欧、美社会之祸,伏之数十年,及今而后发现之,又不能使之遽去。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还视欧、美,彼且瞠乎后也。‎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材料四 只有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第一个和第二个救国救民族方案的内容与目的有何不同?‎ ‎(2) 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较材料一中的第一、第二方案有何特点?‎ ‎(3) 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 ‎(4) 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有何特点?实践结果怎样?‎ ‎【答案】(1) 第一个:学习西方技术(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封建制度。‎ 第二个:君主立宪(制度改革、社会改良);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 ‎(2) 特点:政治革命,推翻满清专制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3) 道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城市中心道路)。‎ ‎(4) 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特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符合国情)。‎ 结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应付大变局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甲午以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救国救民族的第二方案”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学习西方技术、维护封建制度;君主立宪、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等方面回答第一个和第二个救国救民族方案的内容与目的有何不同。‎ ‎(2)本题根据材料二“吾国治民生主义者,发达最先,睹其祸害于未萌,试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政治革命推翻清朝专制政府、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说明孙中山救国救民族的方案较材料一中的第一、第二方案有何特点。‎ ‎(3)本题根据材料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角度指出“俄国人的路”是一条什么道路。‎ ‎(4)本题根据材料四“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工农武装割据”的角度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角度回答有何特点。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的角度回答实践结果怎么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