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6.5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8-2019学年吉林省乾安县第七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乾安七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 早期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  )‎ A. 实质上是君主专制 B. 贵族可以任意处死平民 C. 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D. 妨碍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建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关键要理解贵族政治的含义,A当时不存在君主;B中平民是公民,不能随便处死。贵族政治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集体统治。所以选C。‎ 考点:雅典城邦的贵族政治 点评:本题考查对现象的本质的认识。贵族政治,即贵族集体当政的国家体制,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等重要职位,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长老会议,广大平民实际上没有权力。‎ ‎2. 之所以说财产等级制度重新分配了国家的政治权利,依据是( )‎ A. 为后来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的道路 B. 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 C. 平民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行列 D. 贵族阶层被排挤出国家政权之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属于克里斯提尼改革的意义,排除;结合所学,索伦改革按财产多少将公民分为四等,第四等级政治权利有限,所以C说法错误;结合所学,索伦改革的既偏向贵族,也不迁就平民,所以无意将贵族阶层排挤出国家政权,所以排除D。通过改革,新兴工商业奴隶主逐渐跻身于统治阶层的行列,所以B符合所学。故选B。‎ 考点:古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雅典的民主政治·索伦改革 ‎3. 梭伦在抒情诗中表达了实行民主改革的原则:“我所给予平民的适可而止,他们的荣誉不减损也不增多:即使是对那些有财有势的人也一样,我不使他们遭受不当的损失。”在梭伦看来,政府应当 A. 捍卫平民的权利 B. 抑制平民和贵族的要求 C. 维护贵族的利益 D. 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 ‎【答案】B ‎【解析】‎ 梭伦的观点是他要保证平民的荣誉同时也使贵族不遭受不当损失,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他是主张政府需要兼顾平民和贵族的利益,这也体现了其“中庸”的思想特点,故选B选项。A、C项都只是说了材料的一个方面;D项说法本身错误。‎ ‎4.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的雅典公民是 ‎①“平原派”‎ ‎②“山地派”‎ ‎③“海岸派”‎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反对贵族专权的雅典公民有代表平民的“山地派”和代表工商业者的“海岸派”,②③正确;“平原派”是奴隶主贵族的代表,主张扩大贵族权力,①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5.梭伦改革虽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但他不得不出走他乡,原因有 ‎①僭主政治的建立 ‎②梭伦成为平民和贵族矛盾的焦点 ‎③工商业奴隶主的反对 ‎④贵族对梭伦改革不满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梭伦改革没有消除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梭伦反而成为矛盾的焦点,②正确;改革中,贵族的利益受损比较多,对改革不满,④正确;工商业奴隶主获益较多,不会反对改革,③错误;僭主政治是在梭伦出走后建立的,①错误;故选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他不得不出走他乡,原因有”,结合所学梭伦改革的内容、影响分析解答。‎ ‎6.克里斯梯尼改革 A. 是建立在庇西特拉图僭主政治的基础上的 B. 是对梭伦改革的继承和发展 C. 延缓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 D. 使雅典开始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梯尼改革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克里斯梯尼改革是对梭伦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故B正确;克里斯梯尼改革没有建立僭主政治,故A错误;克里斯梯尼改革进一步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特权,确立了雅典民主政治,C错误;梭伦改革使雅典开始走上奴役外邦奴隶的道路,D错误。‎ ‎7. 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 A. 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B. 奴隶主民主政治 C. 贵族专制政治 D. 平民民主政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于近代确立,A项排除;“实质”应从阶级本质方面考虑,理解其是上层民主,同时注意雅典是一种民主政治,故排除CD项,选B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实质: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奴隶主贵族少数人的民主,对奴隶而言是实行专政。‎ ‎8.下列改革和变法运动,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是 A. 管仲改革 B. 李悝变法 C. 吴起变法 D. 商鞅变法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管仲改革是春秋时期齐国进行的奴隶主阶级的改革,而李悝、吴起、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诸侯国进行的改革,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所以答案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性质 ‎【名师点睛】 商鞅变法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改革比较:‎ ‎(1)措施最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文化、习俗等方面;‎ ‎(2)措施最彻底:废除井田制,废除世卿世禄;‎ ‎(3)历时最久:先后两次改革,持续18年;‎ ‎(4)推行力度最大;‎ ‎(5)成效最明显:增强秦国实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9. 春秋时期,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实质是 ( )‎ A. 根据土地数量的多少收税 B. 按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C. 按公田数目向耕者收税 D. 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的理解能力。这两次赋税改革都发生在春秋时期,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D项正确;ABC是“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的内容,而不是实质,排除ABC项。‎ ‎10.春秋战国时期总的时代特征是 A. 生产力获得很大发展 B. 战争频繁 C. 文化繁荣 D. 大动荡、大变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促使井田制和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纷争,各诸侯国纷纷改革变法,逐渐确立封建制度,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总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故D正确;ABC都是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的一方面的表现,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1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 A. 新兴地主阶级势力越来越大 B. 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的实行 C. 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 统治者增加国力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国时期,推动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C正确;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推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新兴地主阶级势力越来越大,故A项出现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由C项决定的,排除A;相地而衰征和初税亩是春秋的改革措施,不是各国变法的根本原因,排除B;D是各国变法的重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12.认为商鞅变法是社会制度根本变革的最主要的依据是 A. 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定土地私有 B. 废除奴隶主特权,奖励军功 C. 废除分封制,建立县制 D.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答案】A ‎【解析】‎ ‎【详解】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使得古代土地所有制由井田制变成了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改变了中国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体现了社会性质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故A正确;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奖励军功,只是选官制度的改变,不能体现出社会性质的变化,排除B;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主要是改变地方官制,无法体现社会制度的变化,排除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是农业经济政策,与社会性质无关,排除D。‎ ‎13.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 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 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 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分析历史现象根本原因的能力。重视发展生产和农民地位的提高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原因,但非根本原因。变法中推行的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确立。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故A项正确,B项不全面;C项是措施;D项是影响。所以答案选A。‎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影响 ‎【名师点睛】战国兼并战争的的影响:‎ ‎1、兼并战争推动了各国的改革,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 ‎2、由初期的土地人口的争夺转变为以统一为目的,促进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民族融合。‎ ‎3、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14.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的实质是 A. 奴隶制经济形式 B. 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形式 C. 封建制经济形式 D. 半畜牧半农业经济形形式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魏是个少数民族,来到黄河流域后采用的先进经济形式应该是汉族地区的经济形式,即封建经济,这相对于少数民族来说就是先进的,故C正确;奴隶制经济形式是北魏进入黄河流域以前的经济形式,是落后的经济形式,排除A;北魏来到黄河流域后采用的先进经济形式应该是汉族地区的经济形式,即封建经济,BD错误,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联系所学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分析解答。‎ ‎15. 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 A. 提高少数民族素质 B. 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 C. 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 D. 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主动推行汉化政策是为了改变北魏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适应先进的农耕文化的需要,故C项正确;提高自身素质、减少与汉族地主大冲突以及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均不是主要目的,故AB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目的,解题的关键是比较选项和题干的逻辑关系,找出最主要的目的即可。‎ ‎16. 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 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 B. 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C. 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D. 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设问北魏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由于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即民族融合与封建化,故改革获得成功,故B项正确。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不是最主要原因,故A项排除。北魏孝文帝不可能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故C项排除。最高统治者的支持也不属于最主要原因,故D项排除。‎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成功原因 ‎【名师点睛】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17. 下列涉及到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革是:‎ ‎①管仲改革 ②王安石变法 ③商鞅变法 ④梭伦改革 A. ①② B. ② C. ③④ D. ③‎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是春秋时期奴隶制改革。③是封建化改革。④是奴隶制改革。通过排除法,涉及到封建生产关系调整的改革的应该是B。所以选B。‎ ‎18.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触动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B. 出现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C. 用人不当 D. 变法法令违背经济规律 ‎【答案】A ‎【解析】‎ ‎【详解】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变法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了他们的反对,故A正确;用人不当以及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虽然存在,但不是主要的,排除BC;王安石变法措施并没有违背经济规律,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联系所学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分析回答。‎ ‎19.庆历新政的失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A. 北宋王朝的统治腐朽 B. 庆历新政内容不尽合理 C. 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D. 变法并没有顺应历史潮流 ‎【答案】C ‎【解析】‎ ‎【详解】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主要是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他们和范仲淹一样同属于封建统治阶级,说明北宋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说,故C正确;北宋王朝在当时十分腐朽,但不是庆历新政失败的主要原因,故A错误;变法内容不尽合理是庆历新政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错误;庆历新政顺应当时历史潮流,但因改革措施以及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故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庆历新政的失败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庆历新政的史实分析解答。‎ ‎20.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中,最本质的是 A. 由分裂走向统一 B. 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 C. 诸侯林立兼并战争频繁 D. 由学派出现到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大变革时期:经济方面:由于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迅速提高,井田制瓦解;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征伐自诸侯”;思想文化方面: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总体上讲,春秋战国时期最本质的特征就是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故选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而生产力的提高,必将促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动,整个社会面临着一场激烈动荡的大变革,各国都面临着政治、经济制度的重建。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动,各诸侯国都在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纷纷实行变法。‎ ‎21. 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A. 废井田,开阡陌 B. 奖励耕织 C. 按军功授爵 D. 推广县制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商鞅变法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的措施,A、B属于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故可以排除;C项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的势力;D推广县制使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由此开始,对后世政治体制影响最为深远。‎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商鞅变法的内容 ‎22.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为彻底的改革,并促进了秦国的社会进步,主要原因是 A. 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 B. 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 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 D. 强化了基层管理的什伍制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本题考查考生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认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商鞅变法之所以成为一次彻底的改革,并促进秦国社会的进步,主要是因为适应封建经济发展的封建制度的确立。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意义 ‎23.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大影响是 A. 减轻农民的负担 B. 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过程 C. 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 巩固北魏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北魏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掌握的荒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使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ABCD都是其影响,但最大的影响是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转向农耕。推动了封建化过程,为此后中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均田制 点评: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①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实质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趋势 ‎②社会危机(民族歧视、民族压迫导致各族人民起义,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发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导致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24.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讲,以下改革最相似的是 A. 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 B. 王安石变法与孝文帝改革 C. 管仲改革与魏文侯变法 D. 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实现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孝文帝改革则是实现了封建化,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故D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制度的自我完善,不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故B项错误;管仲改革和魏文侯变法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富国强兵的改革,不符合“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故AC项错误。‎ ‎【点睛】注意限定信息“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联系所学我国古代的改革的历史意义知识分析回答。‎ ‎25.之所以说梭伦改革动摇了贵族专制统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础,原因有 ‎①“解负令”的颁布 ‎②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 ‎③“四百人议事会”的创立 ‎④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梭伦改革颁布了“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故①正确;梭伦改革按财产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故②正确;梭伦改革创立“四百人会议”,故③正确;梭伦改革将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④正确。故①②③④组合正确,故选C。‎ ‎26.商鞅变法的法令规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这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A. 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 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 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 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以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商鞅变法相关知识的把握。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很明显不是根本目的。C,D也不属于根本目的,且从C,D能够推断出B,秦国变法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因此B符合题意。综上,本题选B。‎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商鞅变法·目的 ‎27.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吴起、商鞅变法的时机尚不成熟 B. 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C. 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D. 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吴起、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改革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因此都被处死,这说明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故D项正确;AB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应排除;吴起、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改革都顺应了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潮流,故C错误。‎ ‎28. 孝文帝规定,“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他这样做有利于 ‎①加快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 ③迅速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④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中的内容是要求三十岁以下的官员必须说汉话,这自然有利于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能够帮助鲜卑族快速的接受先进的文化,进而巩固在黄河流域的统治。因此①③④,这自然这与保存鲜卑族优良的民族传统无关。故选C。‎ 考点:孝文帝改革 点评:北魏统一北方后,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进程和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化,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也是的北魏政权逐渐地封建化。同时,经营农业生产,也进入到农耕文明阶段。‎ ‎29.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着当时 A. 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 鲜卑与汉族地主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 C. 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彻底消失 D. 落后的民族终将被强大的民族代替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化政策能够推行,说明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相互影响很深,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到了文化的内容;C选项错在“彻底”二字;D选项错误,这种想法就是有问题的。‎ ‎30.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家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抑制土地兼并以缓和阶级矛盾 B. 限制地主特权以减轻农民负担 C.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D. 责令地主将兼并之财上缴国库 ‎【答案】C ‎【解析】‎ 材料信息“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的大致意思是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这体现了北宋政府纵容富人兼并土地的原因是为了镇压盗贼和平息边境,故答案选C。北宋对土地采取不抑兼并政策,排除A;“减轻农民负担”不是北宋的目的,排除B;D不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0分,其中31题12分、32题8分、33题2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及秦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年龄在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1)材料一反映的是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2)材料二中的“皇帝”是谁?他进行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3)改革或变法代表了“百家争鸣”中哪一家的思想观点?这一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是谁?‎ ‎(4)成功的改革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 ‎【答案】(1)商鞅变法;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2)北魏孝文帝;目的: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3)法家;韩非。‎ ‎(4)改革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或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解析】‎ ‎【详解】(1)改革:根据“及秦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变法;作用:根据“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得出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根据“倾邻国而雄诸侯”得出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2)“皇帝”:根据“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可知,“皇帝”是北魏孝文帝;目的:结合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实行了学习汉族先进文明的改革。‎ ‎(3)观点:结合所学,法家主张改革,顺应社会发展;代表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法家的著名代表是韩非。‎ ‎(4)作用:结合所学可知,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 ‎32.下列图片反映了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公民的一场辩论:‎ 请回答:‎ ‎(1)请写出这场辩论可能的参与者。‎ ‎(2)指出他们的基本要求。‎ ‎(3)他们辩论的核心是什么?‎ ‎【答案】(1)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 ‎(2)平原派: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山地派: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要求彻底改革;海岸派: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3)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因此“是否保留贵族政治”成为辩论的核心。‎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公元前6世纪初,由于梭伦改革具有中庸的特点,‎ 既保护了平民和工商业者的利益,但又不过分打击旧贵族的权利,不能满足平原派、山地派、海岸派的要求,于是三派展开了辩论。‎ ‎(2)结合所学可知,平原派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维护贵族寡头政治;山地派代表平民的利益,主张实行激进的民主政治,要求彻底改革;海岸派代表工商业奴隶主的利益,主张实行温和的改革。‎ ‎(3)结合所学可知,海岸派和山地派共同目标是反对贵族专权,“是否保留贵族政治”是辩论的核心。‎ ‎33.阅读下列材料:(本题共20分)‎ 材料一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材料二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局面日渐突出,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薄,财力日以困穷。”‎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后人但言其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则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返矣。‎ ‎——《日知录·宋世风俗》‎ 回答:‎ ‎(1)材料中所说的三冗具体指什么?‎ ‎(2)“积贫积弱”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王安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3)材料二中王安石为能得贤才采取了哪些措施?‎ ‎(4)材料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你是怎样看待王安石变法的?‎ ‎(5)变法虽败,但我们应该赞扬王安石的什么精神?并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 ‎【答案】(1)冗兵、冗官、冗费。‎ ‎(2)原因: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的。‎ 积贫措施: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积弱措施: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械监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4)态度:否定(或认为变法危害甚重)。‎ 积极性: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政府“积贫积弱”的的局面。局限性:没有触及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 ‎(5)精神:我们应该学习以天下兴亡为己任,不计个人得失,坚定的改革精神。‎ 建议:①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或顺应历史发展趋势)②改革必须从人民利益出发,尤其要关注老百姓的利益。③改革措施必须符合当时的实际,要行之有效。④改革过程中要注意用人得当。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⑥改革要有一个核心机构、改革必须把握好时机,特别要讲究改革的策略和步骤;等等。(只要答出就可以,其他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三冗具体指冗兵、冗官、冗费。‎ ‎(2)原因:结合所学可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导致的北宋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 积贫措施:结合所学回答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即可,即: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 积弱措施:结合所学回答王安石变法的军事措施即可,即: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械监。‎ ‎(3)取士之法:结合所学回答王安石变法的教育和选官措施即可,即: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4)态度:根据“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可知,材料三否定王安石变法。‎ 看待:结合所学,分别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回答,积极方面,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政府“积贫积弱”的局面回答,局限性可从没有触及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分析总结。‎ ‎(5)精神: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以天下兴亡为己任、坚定的改革精神分析回答。‎ 建议:可从改革必须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改革必须从人民利益出发,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等方面分析回答。‎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