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0.73 KB
  • 2021-08-25 发布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高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年高考历史一轮单元复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与东西方的实践高 1.(2018 课标全国Ⅰ)1847 年 6 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 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时期的国际工人运动。材料信息反映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相对于正义 者同盟的变化:突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和公有制经济基础的建立,这正是马克思的革命理 论,故 A 项正确;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 B 项错误;工人运 动在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的标志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 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应该是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 有之间的矛盾,故 D 项错误。 2.(2020·江苏卷·12)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 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从解放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 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 说明( ) A. 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 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 C. 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 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 这从侧面反映出新中国获得了民众的政治认同,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大改造的内容, 排除 A 项;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 C 项;“全面建立”不符合建国初期的史实,排除 D 项。 3.(2020·天津卷·14)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维新, 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 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纵观近代中国百年巨变,前后相继,波澜壮阔,从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 到,近代中国 A.历史演变的主要线索 B.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 C.历史过程的因果关联 D.历史变化的循环往复 【答案】B 【解析】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新中国成立,近代中国各阶层都曾进行过救亡图存的运动,指导 思想也从带有迷信色彩的宗教到资产阶级民主再到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社会 性质也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体现了历史进步的基本趋势,故选 B 项;从材料中能够看出近代中国的反侵略求民主的演变线索,但这只是材料呈现的现象,并 非更深刻的认识,A 项并非最佳选项,排除 A 项;材料中“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新 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等存在因果关联,但国民革命运动 和抗日战争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联,C 项并非最佳选项,排除 C 项;材料所列事件在领导 阶级、指导思想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并非循环往复,排除 D 项。 4.( 2019·北京高考·19)1972 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 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 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 这一举措( ) 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 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 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 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 【答案】B 【解析】由材料“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 澳 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可知中国明确港澳 主权问题,通过致函联合国掌握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故选 B 项;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 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排除 A 项;“一国两制”提出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排除 C 项;香港 1997 年回归,澳门 1999 年回归,排除 D 项。 5.( 2019·江苏高考·11)1949 年 10 月 3 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 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D 【解析】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没有承认新中国,故 D 项 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 意;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 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 2018·北京高考·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 年 6 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 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 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 争并打败了美国,故 A 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并未放弃冷战对峙,故 B 项错误;联合国成立之初,被美国控制且材料中五大国不是联 合国,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五大国缔结朝鲜的和平公约,朝鲜半岛并未实现统一, 故 D 项错误。 7.( 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1965 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 所占的比重,由 1957 年 17.9%上升到 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答案】B 【解析】新中国 1972 年之后才实现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A 项错 误;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增加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 来对抗来自苏联的威胁,故 B 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政策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后,不符合时间 限制,故 C 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中国与西方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并不能说明中国打破了 欧美对华经济封锁,故 D 项错误。 8.( 2015·广东文综·17)表 2 反映了中国某时期与各国贸易的情况,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 论是( ) 表 2 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国家构成(%) 年份 苏联 美国 其他国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战争胜利,中苏贸易激增 B.实行“一边倒”政策,中美贸易剧减 C.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 D.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 【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与国民政府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攫取了大量在华 政治、经济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与表 2 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 故 A 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敌视孤立中国,中国选择“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表 2 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一致,故 B 项正确;改革开放后, 中国对外贸易蓬勃发展,与表 2 中“中美贸易急剧减少”数据不一致,故 C 项错误;1961 年 不结盟运动兴起,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往来密切,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苏关系恶化,与 表 2 中“中苏之间的贸易不断增加” 数据不一致,故 D 项错误。 9.( 2014·广东文综·18)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 家。中国共产党认为这是对新中国“有利的局势”。基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另起炉灶”方针 B.放弃“一边倒”政策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坚持“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答案】C 【解析】“另起炉灶”是不承认国民党建立的一切屈辱的外交关系,很显然针对的主要对象是 西方列强,与题干“亚非拉地区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的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新 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一边倒”政策,当时还没有放弃“一边倒”政策,故 B 项错误;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标示着新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是我国与 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外交关系的重要原则,故 C 项正确;“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其含 义是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与题干“亚非拉新兴的民族国家”的信息不符,故 D 项 错误。 10.( 2014·江苏单科·9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 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 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 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答案】C 【解析】“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表明会议是亚洲和非 洲国家共同出席的会议,故 A 项错误;除了中国,美国、苏联、法国、英国等国家也出席 了日内瓦会议,故 B 项错误;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参与的亚非国家举 行的大会,符合题意,故 C 项正确;“联大”会议包括世界各主要国家参与,故 D 项错误。 11.( 2019·江苏高考·13)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回忆录中指出:“中国和美国在七十年代初 谋求和解,这是世界环境所决定的。”当时的“世界环境”是( ) A.中国重返联合国改变了美苏对峙格局 B.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基本消除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已经出现 D.中美苏成为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 【答案】C 【解析】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国际政治格局是多极化趋势出现,因此中美关系缓和一定程 度上受到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影响,故 C 项正确;中国重返联合国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没 有改变美苏对峙格局,故 A 项错误;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无法消除,故 B 项错误; 70 年代,决定国际关系的主要力量是美苏,中国还没有强大到能决定国际关系,故 D 项错 误。 12.( 2018·江苏高考·12)1984 年 10 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和平共处 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 会带来矛盾,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 【答案】A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 和平共处”,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与材料中“其他方式,如‘大家庭’方式, ‘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相符,故 A 项正确;1949 年 10 月 2 日, 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53 年 12 月,周恩来 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兴的民族独 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与史实不符,故 B 项错误;和平共处并没有消 除矛盾,故 C 项错误;2001 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海签署了《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与材料中“1984 年 10 月,邓小 平”不符,故 D 项错误。 13.( 2015·安徽文综·18)联合国大会关于“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决通过后, 美国驻联合国首席代表布什感叹:“任何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这可能是令人 不快的,刚刚投票的结果实际上确实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由此可见( ) A.西方的“冷战”政策彻底破产 B.中美两国关系已经实现了正常化 C.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 D.国际社会需要中国发挥应有作用 【答案】D 【解析】“冷战”由西方发起,旨在通过非武装手段对抗、遏制共产主义的发展,中国恢 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不能表明西方针对中国乃至于其他社会主国家的敌对行动全部失败,故 A 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的标志是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故 B 项错误;材料只能表明 在是否恢复中国合法席位的问题上,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观点,不能据此断章取义 说“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反对美国”,故 C 项错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议案表 决通过”、“投票的结果……代表着绝大多数联合国会员国的看法”等关键信息说明世界上大 多数国家认可新中国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故 D 项正确。 14.(2020 全国Ⅰ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贸易和文化交往十分频繁。与 此同时,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55 年,联邦德国与苏联建交后,中国逐步 推动与联邦德国的民间往来。60 年代,随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 了冰点。70 年代初,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1972 年 10 月, 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动迅速升温。 ——摘编自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 1993 年,德国实施“新亚洲政策”,十分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德国企业认 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纷纷进军中国市场。1998 年,德国总理施罗德将实 现外交政策“正常化”作为重要目标,对外不依附于任何国家,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并与 中国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出现多元认同”。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有利于 提高各自国际地位,扩大各自在国际上的活动余地,并促进世界和平、安全和稳定。2004 年,中德在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内建立“具有全球责任的中德战略伙伴”关系,中德关 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摘编自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联邦德国 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10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9 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6 分) 【答案】(1)变化: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 系正常化。 原因:50 年代,在冷战格局下,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 国;中苏关系恶化,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中国与美国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联邦德国调整对 中国的政策。 (2)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 事务;德国统一,经济发达,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寻求政治大国地位;两国都积极推动 世界多极化。 (3)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坚持独立自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处理国际关系 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摒弃冷战思维;奉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一“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与民主德国的关系良好”,60 年 代“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降到了冰点”,可见中国与民主德国从交往密切到降温、冷淡;中国 与联邦德国关系的变化,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中国与联邦德国之间处于对立状态”,“1972 年 10 月,两国外长在北京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公报,决定互派大使。此后,两国的交流活 动迅速升温”,可见中国与联邦德国从对立到实现关系正常化。第二小问原因,20 世纪 50 年代两极格局的形成,意识形态影响外交关系,中国和民主德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关系密 切;资本主义阵营的联邦德国外交依附美国,与中国关系对立。20 世纪 70 年代,材料一“随 着中苏关系日益紧张”,民主德国紧跟苏联,与中国关系冷淡;“联邦德国调整‘新东方政策’, 决定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同时中美关系逐步走向正常化,也推动了联邦德国与中国实现关 系正常化。 (2)中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历史条件,中国方面,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 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同时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因此德国企 业“纷纷进军中国市场”。德国方面,材料二“德国企业认为在中国‘差不多所有行业都有前景’”, 可见德国对中国市场有巨大需求;“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可见寻求政治大国地位;结合 所学知识,1991 年底德国统一,经济迅速发展;两国的共同点,材料二德国强调“对外不依 附于任何国家”,“中国认为加强中德在多极化世界中的合作”,可见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 极化。 (3)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启示,国家实力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中德两国关系的改善、国际影响力的提高,说明必须坚持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中德两 国要求摆脱美苏的控制,坚持外交的独立自主;中德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但经贸往来密切, 推动两国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中德两国都积极推动世界多极化,因此要摒弃冷战思维,奉 行多边外交,推动全球化。 15.(2020 浙江卷·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4 年 6 月,周恩来抵达印度访问,在新德里记者招待会上发表了书面谈话,具 体地阐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指出:“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无论其社会制 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 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在印度期间的多 次谈话中,周恩来都提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主张将这些原则贯彻到国际关系中去。 ——摘引自吴玉才《1949-1956 年间的中国》 材料二 新世纪开始以来,国际形势迅速发展和激烈变化,世界人民继续强烈呼唤“和平共 处五项原则”,要求执行《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和原则精神,并赋予它们以旺盛的生命 力浙和新的历史任务。 面对冷战结束以来种种有悖于人民愿望的形势,和平共种处五项原则已经并且正在启发人们 对新型国际关系的深刻思考,引导人们进行新的多方面的实践。在这方面,已经有种种有益 的尝试。 ——摘自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改革开放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我国外交的指导意 义。指出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我国外交在 21 世纪初取得的重要成就。 【答案】(1)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意义: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出发点。成就:建立上海合 作组织(“上合组织”);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首次会晤(安理会“五常”首脑会晤); 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世贸组织(WTO)。 【解析】(1)内容:根据“世界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干涉。”并结合 所学可得出内容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意义:结合所学可从各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同世界上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 的出发点这一角度概括。成就:结合所学可从建立上海合作组织、首倡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 国首脑首次会晤、举办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加入世贸组织( WTO)等角度概括。 16.( 2018 浙江卷·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 年)12 月的最后一天,开始了。周恩来说道:“中印两国 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新中国成 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 周恩来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目前正在它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 密切的注意。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 周恩来指出,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疑虑和恐惧, 互相排斥和对立。亚非会议公报指出:“自由和和平是相互依靠的,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切 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 ——摘自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等 材料二 20 世纪 80 年代,邓小平指出:“过去有一段时间,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我 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这样的‘一条线’。现在我们改变了这 个战略”。这一改变的突出特点就是不再强调与美国结成共同抗苏的战略关系,但同时也并 非重建中苏同盟。这个重要转变对中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第一,使中国 能够真正把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特点更加鲜明。 ——摘自孙大力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第 4 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述共和国初期外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指出亚非会议公报 对各自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所表明的立场。(5 分)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一条线”的战略下,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外交取得突破的主 要表现。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推动了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请对此加以概括。(5 分) 【答案】(1)成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产生广泛影响;促成“日内瓦协议”, 缓和紧张局势;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受到广泛赞扬和拥护。立场:一切国家都应有权按照 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进行自由选择。 (2)表现: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解冻,中日邦交正常化。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 【解析】(1)第一小问成效,根据材料一“中印两国的谈判在(1953 年)……确立了处理中 印两国关系的原则”,结合所学,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了中国的外交发展,对国际 社会产生深远影响;根据材料一“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 样应该停止”,结合所学,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会,促进了地区 局势的缓和;根据材料一“亚非国家要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而非互相 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结合所学,亚非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受到 与会的国认同,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第二小问立场,根据材料一“自决的权利必须为一 切人民所享有,自由和独立必须尽可能不迟延地给予现在仍旧是附属地人民的人们”,依据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实现民族的自决。 (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我们搞了‘一条线’的战略,就是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 这样的‘一条线’”,结合所学,20 世纪 70 年代,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缓和 实现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第二小问格局,根据所学,我国 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 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并于 2001 年底加入世贸组织,使对外开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