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2.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
高二8月线上考试试卷(一)
一、单选题
1. 1957年,经济学家顾准在《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必须实行经济核算,从理论上和历史经验上说,都只是因为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就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这反映了作者
A. 主张抵制计划经济体制 B. 提倡价值规律调节生产
C. 受当时左倾思潮的影响 D. 主张推行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根据材料中的“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就有无法克服的困难”,可知作者没有抵制计划经济体制,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和“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可知作者主张用价值规律调节生产,故本题选B。作者的想法是要把计划经济体制与价值规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价值规律来弥补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因此这与左倾思潮的影响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作者的想法依然强调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
2. 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A. 君主专制被颠覆 B. 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 君权至上的后果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现象都是在皇帝没有能力掌握朝政的情况下,选择可以信赖的人来暂时掌管权力,这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变态形式,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被颠覆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央集权体制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题干现象与中央集权体制无关,故B项错误;皇权至高无上,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3.
有学者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同时具有依附性和发展性,两者之间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结合的,原因是外国资本、国家资本、国内私人资本可以形成“联盟”,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上升,依赖性会越来越低,直到过渡到独立的发展阶段。该观点出现的直接背景是
A.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B.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C. 经济区域化的趋势 D.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
【答案】A
【解析】材料“外国资本、国家资本、国内私人资本可以形成‘联盟’”说明经济全球化是材料所反映现象出现的直接背景,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应选A项;B项表述时间不符;CD项与材料主题无关。故选A。
4. 明朝中期以后,许多内阁重臣极力讨好有权势的宦官,如神宗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尽管权重位尊,但也向司礼太监冯保投“晚生”帖。此现象本质上反映出
A. 皇权专制强化 B. 内阁权力削弱
C. 国家决策混乱 D. 宰相权力弱化
【答案】A
【解析】明朝后期皇帝重用身边无权无地位太监参政,主要目的是集中权力于一身,本质是皇权专制的强化,A正确;内阁权力此时并没有削弱,只是太监权力的上升,B错误;皇帝仍然掌握决策大权,C错误;宰相在明朝初期就被废除,D错误。故选A。
5. 1957年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凯斯•芬斯登在《纽约先驱论坛报》上说:“自然,以前有过一个时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一个不太富足和比较简单的国家的生产资源。然而,自那时以后我们就逐步倾向于实行一种真正的、人民资本主义?……”。“人民资本主义”的含义是
A. 建立福利制度,提高下层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民生
B. 建立公有制经济,实行社会财富的平均分配
C.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D. 推动资本的社会化和分散化,企业职工也拥有股票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以前有过一个时期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拥有……然而,自那时以后……”可得出,过去主要是少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和资本,现在要改变这一状况,让更多的人拥有资本,故D项符合题意。A项只是建立福利制度,而不是让民众拥有资本,故排除。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私有制,不可能实行平均分配,B项错误。资源的合理配置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与材料让更多人占有资本无关,故排除C项。
6. 商代国家体制有内服与外服之分,且外服异姓方国居多。西周时期,大规模分封宗室子弟和功臣。商周政制变化反映的历史趋势是
A. 部落血缘色彩增多 B. 国家政权的强化
C. 财产地域观念淡化 D. 等级制度的瓦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商王等同于方国联盟领袖,而西周通过大规模分封成为“天下共主”,天子对诸侯的控制增强,故B项符合题意。早期国家从部落制度演变而来,总趋势是血缘色彩减少、财产地域观念增强,故排除A.C两项。D项,西周分封制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排除。
7. 有学者说,“从结构上来说,当今世界的政治力量和经济力量在比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任何时候都更加分散。”此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A. 经济全球化受到了严重的阻挠 B. 对世界霸权的争夺更加激烈
C. 区域经济集团不利于各国团结 D. 世界多极化的发展日益加强
【答案】D
【解析】政治力量的分散体现了世界多个政治中心的兴起,这也是多个经济中心兴起的结果,而多个政治中心体现了多极化的发展,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故选D。
8.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秦汉以来的郡县制,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统一国,此项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郡县制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它
A. 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
B.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 官吏由中央直接任免
D. 保证了官僚队伍的廉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郡县制的影响。依据材料可知,钱穆强调的是郡县制在维护中国统一方面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之所以能发挥这一作用,是因为在这一制度下中央控制了官吏的任免权,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消除”一词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地方割据局面;B选项错误,行政效率的高低与中国统一没有必然关系;D选项错误,郡县制不能确保官僚队伍的廉洁。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
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
A.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
B. 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
C. 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
D. 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19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主要以商品输出为主,故A项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B项是错误的;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可以看出江浙地区纺织业特别是丝织业的发展状况。所以答案选D。
10.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各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上述文字出自
A. 光绪帝变法诏书 B. 《民报》发刊词
C. 宣统帝退位诏书 D. 《敬告青年》
【答案】C
【解析】材料的意思是华中、华南各省首先提倡共和制(南方各省先后独立),而北方的将领们随后也赞成(袁世凯指使北洋诸将通电威逼隆裕太后,威胁宣统帝退位。C正确;光绪帝变法发生在1898年,主张君主立宪,排除A;孙中山《民报》发刊词发表于1905年,提出三民主义,排除B;陈独秀《敬告青年》主张民主、科学,排除D。故选C。
11. 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 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 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 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 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叙述的是在清代,定居在台湾的福建籍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的历史事实。其实,这反映出的就是中国人浓郁的宗法情结,宗法情结是中国人们思想中的重要一部分,只有稳定的时候台湾人才会回大陆来请祖先牌位,说明它们在台湾已经定居下来。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材料无法体现;C选项说法过于绝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内地宗族全都整体开始迁移台湾;D选项说法与材料表达含义相反,既然能回乡请祖先牌位,说明交流没有受阻。
1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位英国人曾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布,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英国驻华公使欧格纳也直言不讳地说:“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力图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B. 保护英国的民族工业
C. 控制机器的销售赚起巨额利润 D. 维护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
【答案】A
【解析】由材料时间信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英国迫切需要进一步打开中国大门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也产生了。再结合“机器不宜进中国”、“机器进口,恐非西国之福也”可得出A正确;BCD不是主要目的,排除。故选A。
13. 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两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
A. 唐朝门下省,宋朝的通判
B. 汉朝的内朝,秦朝的御史大夫
C. 唐朝中书省,宋朝的通判
D. 明朝的内阁.元朝的行中书省
【答案】A
【解析】题干中的“封驳”“监察制度”在唐宋时期分别是门下省与通判,门下省具有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而宋为加强控制地方而置于各州、府,辅佐知州或知府处理政务,在地方设置通判,故A项正确;汉朝的内朝不具备“封驳”“监察制度”,仅是针对外朝而言,故B项排除;唐朝中书省不是负责“封驳”制度,而是起草诏令,故C项排除;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元朝的行中书省权力较大,故D项排除。
14.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为平定南方,遣50万秦军进发岭南,因山岭阻隔军粮,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始皇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毕四年之功凿成灵渠,竭全国之兵,胜岭南越族,设岭南三郡。这表明灵渠的开凿
A. 为秦军攻占岭南提供了粮道 B. 加速了秦朝巩固国家统一进程
C. 有利于两流域经济文化交流 D. 便利了往后两千余年南北交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为平定南方,遣50万秦军进发岭南”、“竭全国之兵,胜岭南越族,设岭南三郡”,材料主旨揭示的是秦朝的全国统一大业,A项表述客观,符合题意,正确;B项“巩固国家统一”与题干“胜岭南越族,设岭南三郡”不符,题干提及的是秦朝的全国统一大业,而非“巩固统一”,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A。
15.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B.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C.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D. “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答案】B
【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皇位的继承体现出宗法制下嫡长子继承的特点,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的主要对象是王族,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家谱注重血缘关系的传承,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是指任人唯贤,唯才是举,这与注重血缘的宗法制无关,故B项符合题意。
16. 《法国政治制度史》写道:“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
A. 直接选举制 B. 义务教育制
C. 社会主义政权 D. 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劳动群众通过其政治代表当家作主的新政治制度的萌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尝试,故文中的“新政治制度”是指无产阶级专政,故D正确。巴黎公社不是直接选举制度,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义务教育制度,故B排除。巴黎公社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故C排除。
17. 下图是《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的部分内容,这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 严厉惩罚报复侵权行为
B. 利用同态复仇打击侵权行为
C. 维护私权鼓励正当防卫
D. 运用习惯旧俗保护私有财产
【答案】C
【解析】材料表明,《十二铜表法》依据夜间、白昼窃贼行为,清晰地界定了被窃者正当防卫的权利,即维护私权,鼓励正当防卫,C项正确。A项中“惩罚报复”材料不能体现;正当防卫不是“同态复仇”,B项错误;D项中“运用习惯旧俗”材料不能体现。
18. 下表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表中的①和②分别是哪一年
A. 1912年;1919年 B. 1952年;1957年
C. 1949年;1952年 D. 1978年;1984年
【答案】B
【解析】1953年开始新中国进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故B项正确;1912年和1919年是近代时期,近代国民经济以自然经济为主体,民族资本主义以轻工业为主,不会出现材料中钢和煤炭巨幅增长的现象,故A项错误;1949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各领域都有所发展,但不会出现煤钢发展速度过快的现象,故C项错误;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农业取得飞速发展,与材料现象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B。
19.
1923年,孙中山在《中国革命史》一文中曾自述其思想的传承:“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其中“因袭吾国固有之思想者”主要是指
A. 民族主义 B. 民权主义
C. 民生主义 D. 民主主义
【答案】A
【解析】材料讲的是孙中山有继承本国思想的,有学习欧洲思想的,也有自己独创的,由此可知,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是继承的,民权主义是学习欧洲学说的,民生主义是自己独创的。故选A。
20. 阅读近代中国国内工业统计资料(外国人办的企业除外)。出现表中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B. 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 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D. 清政府对内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解析】通过分析表格数据可知,1895—1913年比1892—1894年的商办企业数量和资本都增加了,其原因主要是甲午战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所以本题答案是D。A、B两项和材料没有关系。C项虽然是商办企业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21. 这次战事(役)结束后,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纽约《先驱论坛报》感叹:“中国打完了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南京国民政府遭到的悲剧,显示出一个时代的结束”。材料反映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淮海战役使南线国民党军的精锐主力基本被消灭,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以及长江中游中心城市武汉等地已处在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加速了国民党政府的崩溃。材料“南线国民党军主力全部被歼,南京、上海及武汉已面临严重威胁”可知是淮海战役,C正确;淞沪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战役,A错误;平津战役位于华北地区,不符合材料的主旨,B错误;渡江战役是推翻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战役,D错误。故选C。
22. 如下图反映了我国部分年份主要农产品的产量变化(单位:万吨),其中1958~1960年的产量变化是由于
A.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B.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C. 八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分析
D.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答案】D
【解析】图片中1958~1960年期间,主要农产品的产量渐趋下降的现象应为开始于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所致。D正确;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A项发生于1953年,BC均发生于1956年,与设问要求“1958~1960年的产量变化是由于”不符,排除。故选D。
23. 《史记》载:“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该记载描述的是秦朝治理
A. 北方地区
B. 岭南地区
C. 西南夷地区
D. 百越地区
【答案】C
【解析】由“略通五尺道”,结合所学可知,记载的是秦对西南地区的统治,C
项正确;秦朝以弛道通北方地区,A项错误;秦朝时期开通灵渠通岭南的百越地区,BD两项错误。
24. 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曾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里,我们将构筑欧洲友爱关系,共建欧罗巴共和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逐步走向“融合”,其根本原因是
A. 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 B. 对抗苏联的需要
C. 科技与生产发展的推动 D. 摆脱美国的控制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是欧共体的成立,欧洲人走向联合的原因是,西欧各国普遍较小,为了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各国须扩大市场,打破阻碍经济发展的桎梏,才能进一步促进欧洲经济发展。(经济原因也是根本原因),故C正确;A是历史原因,排除;BD是现实原因,排除。故选C。
25. 1940年10月1日,日本内阁制定的《国土计划设定纲要》中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中国东北着重发展电气工业、矿业和部分机械及轻工业;在中国华北,注重制盐和矿业的开发;华中允许某种限度的轻工业发展;内蒙古以发展羊毛业为主,华北发展棉花,华中则要限制生产可与日本农作物竞争的农产品。其目的是
A. 强化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
B. 有步骤的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的进程
C. 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
D. 将占领区经济纳入日本经济体系
【答案】D
【解析】1940年处于抗战相持阶段,日本内阁制定《国土计划设定纲要》,提出日本本土着重发展军事工业、机械工业和精密机器工业;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中等占领区分别发展不同的经济行业,目的是将占领区经济完全纳入日本经济体系,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以战养战”政策,从占领区掠取物资供养战争,并非中日地区间的经济合作物资交流、在占领区推进工业化,排除AB;材料反映的是日本的“以战养战”的侵略政策,并非以日本的本土经济带动东亚经济发展,排除C。
26. 姚余栋在2011年1月出版的《重燃中国梦想:中国经济公元1-2049年》一书中指出:公元1-1839年是“辉煌时代”,中国以技术成就农业经济的辉煌,但也陷入“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这里的“‘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的含义是中国古代农业
A. 是世界上最发达的
B. 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C. 是高技术投入下的低效率生产
D. 是简单协作的循环再生产
【答案】C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中国以技术成就农业经济的辉煌,但也陷入“高水平动态均衡”的陷阱,说明古代农业投入高,效率低,C项正确。A中最发达没有可比较性;B中技术领先不符合题意;D中简单协作材料中没有体现。
27. 宋太祖“首定商 税则例”,建立了上自三司,下至州县的征收体系,“自后累朝守为家法”;宋人更是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称“非独妨害客人兴贩,显是有违祖宗成法”。这些政策和认识
A. 遏制了官僚集团的腐败 B. 造成了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
C. 导致了经济思想趋于保守 D. 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将侵夺盐、茶商人利益的行为与违背祖宗家法相比拟”可知,宋朝保护盐、茶商人利益,这有利于促进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该政策和认识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故B项错误;保护商人利益,体现了经济思想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更加开放,故C项错误。
28. 据报道到2000年12月时,美国经济连续增长了112个月,超过了美国历史上任何一次增长期。特别是1996年起,年实际增长率达到4%,而且与此同时,美国经济保持着较低的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1999年这两项指标分别为4.2%和1.9%。引发这一现象的因素有
①20世纪80年代,“新经济”的出现
②充分利用“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力求获取最大量“和平红利”
③采取了开发和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科技政策
④政府强化对经济全面干预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的特点及原因。美国“新经济”是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是一种“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据此排除①④两项。C项正确。
29.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
A. 平民的民主
B. 部分贵族的民主
C. 奴隶主的民主
D. 全体国民的民主
【答案】C
【解析】古代雅典民主政治虽然实行民主政治,但这种民主政治的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C正确;雅典的民主政治并不是维护平民的利益,A错误;雅典的统治阶级是奴隶主阶级,不单纯是部分的贵族,B错误;雅典的民主并不是维护全体国民的利益,D错误。
30. 美国在1787年宪法制定时,詹姆斯·麦迪逊将参议院的用途描述为“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华盛顿说:“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手里冷一冷。”这说明参议院的创立者们希望
A. 立法决策更加审慎严谨 B. 使参、众两院分权与制衡
C. 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 D. 众议院完全控制立法权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根据材料所述:参议院“一个抗御……反覆与激情的必要防护”、“我们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手里冷一冷。”的信息,证明美国制定立法非常审慎,双重把关,立法决策更加审慎严谨,故A项正确;美国三权分立,国会享有立法权,参众两院不存在分权制衡,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参众两院制定立法的流程,不能体现参议院注重维护州权利,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将法条(来自众议院)倒入参议院碟子里冷一冷”,可知参众两院院共享立法权,故D项错误。故选A。
31. 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A. 秦朝丞相 B. 汉朝刺史
C. 元朝御史台 D. 明朝提刑按察司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难度较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的刺史就是“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故B项符合题意;A选项是位高权重;C选项权力也很大;D选项是三司之一,不符合题意。
32.
有学者指出:秦以后的官是皇帝的“雇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官僚制度有严格的职务分工,职权分明,有职则有权,离职则无权,当官实际上则成为一种职业。这体现了官僚政治
A. 取代世卿世禄制是历史的进步
B. 一定程度上防止皇帝个人专断
C. 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极大提高官吏的个人政治素养
【答案】C
【解析】材料“秦以后的官……俸禄取自国家税收……当官实际上则成为一种职业”,可见官僚政治有效维护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选C;材料没有提到世卿世禄制,排除A;材料中官员听命于皇帝,无法体现防止皇帝个人专断,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官僚政治与官吏个人素养的关系,排除D。
33. 古代雅典不允许公民对城邦的利益漠不关心;哲人和学者不能遁入山野,必须到公民大会投票;任何公民不能拒绝担任官员;法律明确规定,发生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必须追随一派,反对一派,否则将予以严惩。由此可见,在古代雅典
A. 宣扬平等意识
B. 政治自由有限
C. 强调依法治国
D. 必须人人参政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古代雅典城邦规定公民必须关心城邦的利益,任何公民必须参加城邦的各项政治活动,包括公民大会投票、担任官员、参加政治争论,且规定在政治争论时公民不得中立,否则受到法律的严惩;可见上述规定并没有保护公民自由的权利,表明古代雅典政治自由有限,故选B。D.项必须人人参政说法错误,在古代雅典,妇女、外邦移民、奴隶均不享受民主权利,故排除。A 、C两项与题无关,故排除。。
34. 至公元前221年,秦先后灭掉六国,完成统一。秦灭六国的主要条件有
①秦国实力的强大
②人民渴望统一
③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④各民族的初步融合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经过春秋战国几百年的争霸、兼并战争诸侯国数目减少,各民族初步融合;长期的战乱使民众渴望统一,渴望安定的生活,统一已经是历史的必然;而且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远在诸侯之上,历经多年战争,秦国已经具备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实力;秦王嬴政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统一全国。①②④是秦统一的客观条件,而③是秦统一的主观条件,故选①②③④组合,排除ABD,选C。
35. 周王将商代贵族也分封为诸侯,主要目的是
A. 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
B. 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C. 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
D. 巩固刚建立的西周政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西周的统治,不管分封的对象是王族、功臣还是先代贵族,其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巩固西周刚建立的政权。故答案为D项。AC项,保护贵族的世袭血统、加强对奴隶和平民的控制不是分封商代贵族的目的,排除;B项,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36.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丞相王绾及群臣的建议纯粹出于守旧情绪
B. “地远”论实际上是一种现实困境
C. 朝议能避免君主专制下的决策失误
D. 丞相权力大,左右着皇帝决策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讲述的是秦朝刚刚统一六国之后对于全国各地的管辖,丞相王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丞相绾主张实行分封制,在当时有一定的道理。从历史上看,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开发,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更何况,在秦以后的西汉初期也曾经分封同姓诸侯,说明这种制度在秦汉时期仍有一定的合理性,因此A选项错误,B选项说法正确。C选项不是材料想要表达的主体思想;D选项说法错误,丞相权力并没有左右皇帝权力。所以答案选B。
37. 著名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西方列强在中国的一些城市建立了“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这种现象,最早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 《南京条约》及其附件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A
【解析】材料“在那里,中国的法律不适用,中国的法院和警察没有管辖权”体现的是列强拥有领事裁判权;材料这些“自主独立的城市国家”体现的是租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早在中国设立租界的条约是《南京条约》附件,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故答案A。
38. 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 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 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 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 从秦朝到唐末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从秦到唐末的地方行政区划变化,由此可以看出地方行政区划在不断进行调整,反映恶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和困局,故応B;A项说法明显有误,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行政区划,无法体现王朝执政能力的提升,排除C;据材料可知中央集权是发现变化有所反复的,不是不断加强的,排除D。故选B。
39. 清代海关货物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总计白银3278.463两。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 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
B. 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 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说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A正确;闭关锁国使中国失去与世界竞争能力,B错误;民族工业诞生于19世纪60——70年代,C错误;附加说不能说明对海关的严管,D错误。
40. “罪己诏”是古代帝王在朝廷出现问题、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处于安危时,自省或检讨自己过失、过错发生的一种口谕或文书。据统计,下罪己诏的皇帝数量,唐朝八位、宋代七位、元朝四位、明朝三位、清朝八位。罪己诏颁布的真实意图是
A. 强化君主专制统治
B. 神话皇帝的权威
C. 暴露皇帝的过失
D. 挽回不良的影响
【答案】A
【解析】从罪己诏的目的来看,实际上是君主对自己统治中出现的问题的一种解决方式,实质上是皇帝为自身集权的一种手段,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没有说到本质;C选项错误,罪己诏的目的根本不是为了暴露皇帝的过失;D选项是直接目的,不是真实意图。
41. 中共八大召开的背景是
A. “大跃进”开始 B.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 经历三年经济困难 D. 中美关系改善
【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八大召开于1956年,这一时期,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确立,故B项符合题干要求;ACD三项时间都晚于1956年,可排除。故选B。
42. 张之洞(1837年——1909年),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历史的巨大变迁,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A. 中国被迫开始五口通商 B. 北洋舰队的兴衰
C. 中国新文化运动兴起 D.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答案】C
【解析】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与材料时间“1837年—1909年”不符,C符合题意;中国被迫开始五口通商,是1842年《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A;北洋舰队的兴衰与洋务运动相关,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D。故选C。
43. 先秦时期反对儒家“天命”和“爱有差等”的思想,主张“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学派是
A. 墨家 B. 道家 C. 法家 D. 阴阳家
【答案】A
【解析】“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体现的是兼爱、尚贤的主张,这是墨家的主张,故A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法家尚法,阴阳家崇尚五行说,都与主旨无关,排除BCD。
44. 问答题
材料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和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
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请以美国和苏联为例,说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计划经济”模式产生消极影响。
(2)以美国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西方国家通过何种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这标志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变化?
(3)为修正“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病,苏、中两国先后进行了改革。50—80年代,苏联的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列夫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根本原因何在?90年代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也以失败告终,根本原因何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90年代初,也进入了“关键期”,但中国及时从思想和实践上全面突破了“计划经济”模式,有何表现?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的成功突破有何共同之处?
【答案】(1)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苏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调,生产积极性受到压制。
(2)方式: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3)50—80年代改革失败根本原因:缺乏科学的思想理论作指导;未能突破斯大林模式旧体制,只在旧体制内做修补。90年代改革失败根本原因: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中国表现: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共同之处:国家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缺一不可
【解析】
(1)本问考查“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和“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可以依据1929年至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来分析归纳。这场大危机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自由放任模式的消极影响。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的弊端很明显,只要依据这个弊端的表现来分析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即可。
(2)本问考查罗斯福新政,考查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解决第一小问只要明确罗斯福改革的实质即可得出正确的结论。回答第二小问要明确这种变化只是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标志着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即可。
(3)本问考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概括能力。关于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需要从改革的内容入手分析。关于中国改革的表现,需要注意题干的时间,要求回答的是90年代的变化,所以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本问考查罗斯福新政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根据题干要求,本问需要对前三问的答案进行整理与对比,然后得出结论。中国的经济体制是计划加市场的模式,美国的国家干预经济也是如此,这二者的相同点即是这个内容。有关于启示问题,需要从上述材料内容有成有败的经验与教训入手分析归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