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5.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试题
2020.4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种植植物能养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养活的人口多得多。……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吏。……文字就是祭司们出于记事的需要而做出的一大发明。”这说明
A. 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
B. 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C. 古代文明产生于祭司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
D. 私有制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进步的结果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表明随着农耕的发展,私有制出现,进而出现文字,体现了农耕畜牧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B正确;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不能说文字的产生是进入文明社会的唯一标志,A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对神灵的真诚的崇拜,C排除;材料主旨是农耕的发展促进文明进步,而不是私有制的产生,D排除。故选B。
2.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在许多领域走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其相似之处有
①创造世界上古老的文字 ②留下完整的成文法典
③依据河水涨落制定历法 ④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①②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埃及和西亚都有辉煌的文化成就,分别创制了世界上古老的文字象形文字、楔形文字,都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①④正确,故选B;②不符合古代埃及,③不符合古代西亚,排除②③,故排除ACD。
3.“亚历山大在所征服地区兴建了许多城堡,有些逐渐发展成经济文化中心,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以上材料说明亚历山大帝国的征服战争
A.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B. 促使希腊文明走向衰落
C. 促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 D. 导致东西方文化被毁灭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 使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一种混合着希腊和东方因素的文明诞生”可知,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故选A项。材料是在强调亚历山大对推广希腊文化的积极作用,B项与此描述相悖,排除;材料中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并未使东方文明走向衰落,而是带来了一种新的混合文明,排除C;材料中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均未走向毁灭,排除D项。
4.“身在罗马,就像罗马人一样行事”这个西方谚语可以转意为成语“入乡随俗”。从历史文化角度看,该西方谚语的形成从实质上说明了
A. 罗马帝国为了向外扩张修建了许多道路
B. 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
C. 当时有很多外国人在罗马学习、生活
D. 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罗马帝国建立后,帝国境内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起来,海路畅通无阻。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D正确;修筑道路属于表面现象,A排除;罗马帝国文化传播也有着商业的发展的影响,B说法片面,排除;在罗马学习、生活不属于实质,C排除。故选D。
5.如图中年轻的骑士举手恭顺的姿势象征他的效忠宣誓。通过宣誓,骑士承诺为其领主的尊严而战。作为回报,他能够在其生命和领土受到敌人威胁时得到领主的庇护。以上场景发生在
A. 古希腊 B. 古罗马 C. 中古西欧 D. 中古日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
在中古西欧社会中实行封建等级制,骑士属于统治阶级中的最后一个等级。作为上一个等级下属的封臣,骑士要履行义务,当然作为骑士的封君也有责任保护骑士。C正确;古希腊、古罗马、中古日本都不存在这种制度,ABD三项排除。故选C。
6.西欧庄园内的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只有庄园不能生产的如盐、铁等,才从行商手中购取。这说明( )
A. 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
B. 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的典型组织形式
C. 庄园是西欧时期独立的政治单位
D. 庄园内部的农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答案】A
【解析】
【详解】和市场的联系很少,“一切生产都是为了供应领主消费和依附农民及其家庭的生活需要”等,说明西欧庄园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单位,A项正确;组织形式、政治单位和农奴处境等,均与材料的内容不符,BCD三项错误。
7.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为了稳固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建了一个法典编纂委员会。从529年起,历时6年,编成被誉为欧洲民法基础的《罗马民法大全》。其主要包括( )
①《查士丁尼法典》 ②《法学汇纂》 ③《新法典》④《法理概要》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查士丁尼统治期间,为稳定统治命令法典编纂委员会编订的《罗马民法大全》主要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和《新法典》,①②③④均正确,A项符合题意;其它组合均存在漏选,BCD三项错误。
8.俄罗斯发端于九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公元863年,在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斯拉夫字母(基利尔文字),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这说明基辅罗斯
A. 深受希腊帝国影响 B. 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
C. 不是一个独立国家 D. 基辅罗斯未实现统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
在对希腊字母的继承和改造的基础上创立了斯拉夫字母(基利尔文字),宗教则是拜占庭的东正教”来看,基辅罗斯在文化、宗教上深受拜占庭帝国影响。B正确;希腊字母并不是希腊帝国发明的,A排除;材料表明基辅罗斯受拜占庭帝国影响,不能证明是拜占庭帝国殖民地,C排除;材料未体现基辅罗斯未实现统一,D排除。故选B。
9.印度德里苏丹国的政治体制虽是伊斯兰教国家类型,但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印度原有的体制。德里苏丹国苏丹掌握国家的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这与印度之前的君主没有什么不同;全国划分为23个省,从穆斯林中挑选官吏,官吏由朝廷任命,省下设立县。这说明
①伊斯兰教是其国教 ②苏丹实行专制统治 ③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④实行地方分权统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德里苏丹以伊斯兰教为国教,苏丹掌握各项最高权力,体现了其专制统治的特点。而且行省官吏由朝廷任命,体现了其中央集权的特点,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实行地方分权统治和材料“全国划分为23个省,从穆斯林中挑选官吏,官吏由朝廷任命”相悖,④不符合题意,BCD三项排除。故选A。
10.8—15世纪,马里逐步强大,一度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同时,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的马里古城是( )
A. 君士坦丁堡 B. 墨西哥城
C. 廷巴克图 D. 特诺奇蒂特兰
【答案】C
【解析】
【详解】成为西非重要文化中心的是马里古城的廷巴克图,故C正确;君士坦丁堡位于土耳其,不符合题意,排除A;墨西哥城位于美洲,排除B;特诺奇提特兰是墨西哥特斯科科湖中一座岛上的古都遗址,位于今日墨西哥城的地下,排除D。故选C。
11.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这些农作包括( )
①马铃薯 ②玉米 ③番茄 ④花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马铃薯,②玉米,③番茄,④花生都是美洲人独立培育出来的农作物,故A正确;B、C和D选项不全,排除。故选A。
12.751年,中国唐朝军队与大食军队发生战争,唐军失败,杜环被俘,他最远可能到达北非。十多年后,杜环回国,他把经历写成《经行记》。元朝时,汪大渊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到过北非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材料能证明
A. 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交往
B. 郑和最先开辟了中国沟通非洲的航路
C. 非洲曾被阿拉伯帝国统治
D. 书中均能查到印加人农业生产的情况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汪大渊两次随商船出海,最远可能到过北非和东非沿海地区,并在《岛夷志略》中留下相关记载”说明中国与非洲有了直接的交往。A正确;郑和是在明朝时期到达非洲,B排除;阿拉伯帝国曾统治北部非洲,但没有统治整个非洲,C排除;印加人生活在南美洲,杜环和汪大渊两人没有到过南美洲,书中不可能有相关记载,D排除。故选A。
13.有学者认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这表明
A. 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 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确立 D. 经济贸易活动取代殖民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意在强调新航路开辟促使世界市场开始出现,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排除C;经济贸易和殖民战争是同时的进行的,并未取代殖民战争,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联系所学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分析解答。
14.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葡萄牙和荷兰的商站,联结三大洋贸易
B. 美国打败西班牙,控制了马尼拉的贸易
C. 欧洲的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
D. 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可知,当时荷兰称霸,控制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葡萄牙设立的果阿、澳门等商站贸易路线联结了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A正确;美国打败西班牙,取得菲律宾,控制马尼拉贸易发生在19世纪末,时间不符,B排除;17世纪上半叶,中国处于明、清两朝的统治时期,实行“海禁”政策,C排除;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大西洋沿岸,D排除。故选A。
15.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经典作品体现的共同思潮是
A. 理性主义 B. 人文主义 C. 福利思想 D. 神权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神曲》《最后的晚餐》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其共同特点是,反映出14—17世纪欧洲的人文主义思潮。B正确;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思想,A排除;福利思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C排除;文艺复兴的内涵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追求现世生活,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D排除。故选B。
16. 18世纪中叶,一位英国内阁成员在议会发言中说:“诸位都知道,媾和与开战的权力是由国王掌握的……我们的宪法始终表明,国王在决定和平与战争时有权利让议会参与,也有权利不让议会参与。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这表明在当时的英国( )
A. 光荣革命成果受到侵蚀 B. 立宪政体未能阻止国王专权
C. 内阁依旧为国王所控制 D. 国王仍旧保留某些名义权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8世纪中叶时英国国王还掌握媾合与开战的权力,但是“没有哪位明智的国王真的会冒险不让议会参与”,也就是说国王必须要让议会参加才能行使媾合与开战的权力。本题表明的现象是当时英国国王仍旧保留某些权力,但是必须让议会参见才能行使。实质上说明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由材料信息可知,关荣革命的成果并没有受到侵蚀,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出国王专权,故B项错误;此时责任内阁制已经形成,国王不能控制内阁,故C项不符合史实。
【考点定位】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
17.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迅速增长,其原因是
A. 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B. 内燃机的广泛应用
C. 发电厂的广泛建立 D. 阶级分化日益加剧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时间“1830年后”以及用煤量增长信息来看,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使用以煤作为资源的蒸汽动力,这是英国煤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A正确;内燃机应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B排除;电力的应用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C排除;阶级分化是工业革命的影响,不符合题意,D排除。故选A。
18.19世纪中期,美国北部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及棉花等廉价工业原料,而南部奴隶主却把几百万黑奴禁锢在种植园内,并把棉花等产品大量输往英国等欧洲国家。这反映出当时的美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A. 劳动力与生产资料都严重匮乏
B. 英国殖民统治仍然阻碍着经济发展
C. 工业生产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
D. 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美国北部需要大量自由劳动力及棉花等廉价工业原料,而南部奴隶主却把几百万黑奴禁锢在种植园内,并把棉花等产品大量输往英国等欧洲国家”并结合南北战争的原因来看,南北两种经济制度之间存在着矛盾。D正确;材料体现北方缺乏劳动力,不涉及南方,A排除;此时英国的殖民统治已经结束了,B排除;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美国工业生产落后缺乏国际竞争力,C排除。故选D。
19.下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的示意图。空白处应为
A.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 德意志的统一
C.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D. 新中国的成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是科学社会主义有理想变为现实体现,C正确;法国大革命和德意志的统一的爆发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A和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不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D错误。
20.“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了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欧洲市场的紧俏产品。”直接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新航路的开辟 B. 奴隶贸易的兴起
C. 租地农场出现 D. 人文主义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欧洲早期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殖民统治,掠夺拉丁美洲的矿产及白银,该历史现象的出现源于新航路的开辟。A正确;材料体现的欧美两洲的贸易,没有涉及到非洲,B排除;租地农场的出现与材料现象不构成因果关系,C排除;人文主义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与材料现象没有关系,D排除。故选A。
21.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宪法的基本思想是从建立民主制度的长期斗争中涌现的,是具有爱国色彩的集团,共同努力和妥协的产物。宪法提供了一个共和国政府的通常体制,总统由直接民选产生;还慎重地规定,分配大地产,不管大地产是本国人、教会或外国人所有。材料说明这部宪法
A. 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B. 美国结束了对拉美的“大棒政策”
C. 结束了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D. 工人阶级登上墨西哥的政治舞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宪法提供了一个共和国政府的通常体制,总统由直接民选产生”可以看出,该宪法突出民主原则,其颁布推动了墨西哥的现代化进程。A正确;材料信息不能体现美国对拉美的外交政策变化,B排除;1813年已经结束西班牙统治,C排除;墨西哥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D排除。故选A。
22.德国统一后,其工业化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冶金工业体系,德国也最早开发和扶持了作为未来工业时代的新兴工业,像电气工业、化学工业、光学工业等。到19世纪90年代末,在电力的广泛应用方面居世界首位。这一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
①得益于国家的统一 ②迅速应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③建立了世界殖民帝国 ④占领炼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德国统一后”并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来看,德国发展得益于国家统一,其在电气、化学和光学工业等方面的发展,体现了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应用。而且德国统一过程中普法战争胜利占领了炼铁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洛林。①②④符合题意,C正确;因为德国是后起之秀,其崛起时世界基本已被瓜分殆尽,德国在海外殖民地的数量相对较少,③不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C。
23.印度国民大会党成立后,形成一个不成文的先例:会上只讨论政治、经济问题,不讨论容易引起摩擦的社会、宗教问题;只讨论全国性问题,不讨论地方性事务。这为国大党定下了世俗主义和强调印度民族团结的基调,以争取自治。19世纪末,国大党这样做的目的是
A. 缓和与英国殖民者的关系 B. 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中心
C. 团结群众以争取民族独立 D. 推动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会上只讨论政治、经济问题,不讨论容易引起摩擦的社会、宗教问题;只讨论全国性问题,不讨论地方性事务”来看,国大党的中心使命是以民族团结的感情代替种姓、地方偏见的分裂因素,以便使整个印度民族得到进一步发展。C正确;国大党取消英国印度事务大臣会议,使二者关系逐渐紧张,A排除;国大党中心是获取民族独立,B排除;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是1920年甘地领导的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与材料所述事件无关,D排除。故选C。
24.1914年8月4日,英国政府对德宣战。8月25日,《泰晤士报》(TheTimes)的战地记者亚瑟·莫尔向国内报道了在蒙斯退却的消息:“我们损失巨大……总之,德国的第一次攻势取得了成功。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远征军遭到了沉痛的损失,需要迅速集结大量的援军”。对这则记载的解析正确的是
A. 蒙斯退却是马恩河战役组成部分
B. 德军“速决战”在西线完全成功
C. 德国一度在凡尔登战役中取得成功
D. 英德在日德兰海战出现“拉锯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14年8月”并结合一战的过程来看,这是英国参加的西线作战,与这一时间段相关的战役是马恩河战役。A正确;德军在马恩河战役中最后是失败的,说明德军“速决战”策略并没有完全取得成功,B排除;凡尔登战役发生于1916年,时间不符,C排除;日德兰海战发生于1916年,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A。
25.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提到:“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材料中的“公约”指的是
A. 《凡尔赛条约》 B. 《九国公约》 C. 《联合国家宣言》 D. 《开罗宣言》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1922年,美国召集的华盛顿九国会议签订了一个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并结合华盛顿会议内容来看,毛泽东说的这个公约是《九国公约》。B正确;《凡尔赛条约》是巴黎和会签订的对德和约,A排除;《联合国家宣言》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成立时签订的,C排除;《开罗宣言》是1943年签订的,D排除。故选B。
26.1921年春,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开始实施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农业集体化政策
C. 新经济政策
D. 工业化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课本知识可知,为解决苏俄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春实行新经济政策,故C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推行的时间是1918年至1920年,故A错误;农业集体化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故B错误;工业化政策产生于斯大林时期,而1921年是列宁当政时期,故D错误。
【点睛】本题要注意苏俄(苏联)各项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要对时间有个清晰的概念。
27.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这揭示了
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 B. “新经济政策”的成果
C. 苏联模式存在的问题 D. 赫鲁晓夫改革的成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31年”“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并结合苏联工业化的史实可知,苏联模式是采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这是苏联模式下苏联存在的社会问题。C正确;苏俄在1918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普遍实行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在1921年被废除,A排除;1921年,苏俄政府决定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商品经济,B排除;赫鲁晓夫1956年才开始改革,时间不符,D排除。故选C。
28.1922年,英国承认埃及独立的条件包括
①英国继续控制苏伊士运河 ②将石油行业收归英国国有
③英军仍然驻扎在埃及境内 ④英国继续保留领事裁判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
依据埃及独立的史实来看,埃及人民在扎格鲁尔领导下,通过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等斗争方式,迫使英国作出让步,承认埃及为独立主权国家,但英国保留了在埃及驻军、控制苏伊士运河、领事裁判权等特权,①③④符合题意。C正确;埃及独立后,将石油行业收归国有,②不符合题意,ABD排除。故选C。
29.1938年9月29日,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慕尼黑召开会议,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在苏台德区的军队将在10月1日开始撤退;从苏台德领土上的撤退应于10月10日完成,不得破坏目前存在的任何设施。这说明英法对德国法西斯执行
A. “大棒政策” B. “铁血政策” C. 绥靖政策 D. 中立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德意英法四国首脑在慕尼黑召开会议,背着捷克斯洛伐克签署了协定”并结合二战爆发的背景可知,材料指的是英法等国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牺牲他国利益换取与对手妥协的“绥靖政策”。C正确;“大棒政策”是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在位期间实行的以武力威胁别国的外交政策,A排除;“铁血政策”是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推进德意志地区统一时采取的武力实现统一的政策,B排除;中立政策不符合题干中英法纵容德国侵略的作法,D排除。故选C。
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及结束后,世界大国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即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相比,其主要特点是
①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
②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
③从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走向美苏对峙的局面
④以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为主要目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二战的影响可知,雅尔塔体系是以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为主要目标,最终形成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并存的格局,世界格局从以欧洲为中心走向美苏对峙的局面,①②③符合题意;A正确;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惩罚,提出了世界殖民地的重新瓜分,是在损害包括中国在内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利益的基础建立起来的,④不符合题意,BCD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列举图中②处曾创造的古代文明成就。
材料二 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横贯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航行,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2)概括材料二中作者对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亚历山大征服战争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列举古代不同文明交往的方式,并谈谈你对现代文明交流中我们应持的态度的理解。
【答案】(1)约BC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发明了60进位制;文学作品: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2)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
亚历山大东侵,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推广了希腊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3)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暴力冲突、和平交往等方式。人类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对自己民族、国家的文明应持自尊、欣赏的态度,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文明应持尊重、宽容、乃至欣赏的态度;应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追求的态度来对待不同的文明
【解析】
【详解】(1)依据图片来看,②处于两河流域,结合世界古代史内容来看,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而且创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此外还发明了60进位制;在文学作品上,创造了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
(2)观点:依据材料“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来看,作者认为古代的征服和扩张战争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影响:依据材料“亚历山大的征服战争,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来看,亚历山大通过战争的方式东侵,会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依据材料“对传播生产技术、文化知识于古代世界各地也许是更为重要的”来看,亚历山大的战争还推广了希腊文化,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
(3)方式:依据亚历山大的东侵和丝绸之路商队的往来来看,不同文明交往的主要方式有暴力冲突、和平交往等方式;理解:依据人类文明的进程来看,人类文明交往所追求的目标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都对自己民族、国家的文明应持自尊、欣赏的态度,对其他民族、国家的文明应持尊重、宽容、乃至欣赏的态度,我们应抱着爱其所同、敬其所异的广阔胸怀和对人类共同美好理想的追求的态度来对待不同的文明。
3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马可·波罗行纪》描写日本时说:“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
材料三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美洲和东印度航路”是怎样开辟的?依据材料三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为了获取亚洲的黄金,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马可·波罗行纪》吸引着西欧商人到亚洲寻找黄金。
(2)开辟美洲: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东印度: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影响:①欧洲的商人、殖民者在欧、亚、非、美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②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各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状态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解析】
(1)关于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根据材料一“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马可·波罗行纪》”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获取亚洲的黄金、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马可·波罗行纪》刺激等方面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第二小问,关于影响,根据材料二“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欧亚非之间的贸易往来、世界市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殖民地的落后和开发方面思考作答。
点睛:解答本题要紧扣“两材”:
解答历史材料题,要紧紧依托两个“材”,一个是命题者提供的“材料”,解题时紧扣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马可·波罗行纪》” “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等,这是解答试题的最主要的依据;另一个是教材,通过试题中材料的指引,回归教材,解题时回顾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内容。学生能把“材料”和“教材”完美地结合起来,回答问题就会得心应手。
3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巴黎和会上,法国以最明确的方式提出要求,主要有两点:第一,阿尔萨斯必须归还我们,但归还是不应该像根据1815年条约那样分割得支离破碎,应按照1790年前的边界归还我们。这样,我们将在地理上以及矿藏上拥有萨尔盆地。第二,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
——摘自【英】莫瓦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在巴黎和会上,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联盟各会员国应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如果发生领土争端,国联有权干预;国联应负责处理战败国的殖民地。
——摘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人一边哀叹欧洲衰落了,一边思考欧洲向何处去的问题。整个20年代,有关欧洲统一的文章、著作、杂志在英、德、法等国相继出版,呼吁建立欧洲合众国。如挪威生物学家弗里约夫豪森在给美国总统威尔逊的信中说:“在所有欧洲国家联合在欧洲合众国旗帜下之前,欧洲的持久和平是不可能的。”当欧洲联合的呼声在民间日趋高涨之际,法国总理白里安于1929年在国联大会上提出了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欧洲联邦”计划,后又发表备忘录,着重强调政治行动,主张建立欧洲各国参加的政治机构。然而,他的欧洲联合方案提出后,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最后,“欧洲联邦”计划不了了之。
——摘编自陈乐民《“欧洲观念”的历史哲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一战后法国和美国对德国各自的政策和目的。
(2)分析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和平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欧洲联邦”设想未能实现的原因。
【答案】(1)法国:严厉制裁德国和肢解德国。法德是宿敌,法国通过削弱德国,企图独霸欧洲大陆。
美国:主张吸收德国加入国际联盟。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通过控制国际联盟进而称霸世界。
(2)原因:国家之间矛盾重重;国际联盟缺乏权威性,存在制度缺陷;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3)原因:设想脱离了当时现实情况,法、德两国积怨太深,削弱对方,保障自身安全的思维一直存在,难以调和;欧洲各国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经济危机造成欧洲局势动荡。
【解析】
【详解】
(1)法国:政策:依据材料“法国政府希望看到莱茵河以西的领土和德意志帝国分开,并成立一个类似缓冲国的国家”来看,法国希望严厉制裁德国并把德国领土分裂,目的:依据法、德崛起的过程来看,法德是宿敌,法国通过削弱德国,企图独霸欧洲大陆;美国:政策:依据材料“美国主张吸收世界各国包括战败的德国加入国际联盟”来看,美国主张吸收德国加入国际联盟,目的:依据战后世界局势的变化来看,美国希望在联盟内部利用德国对抗英法,进而通过控制国际联盟进而称霸世界。
(2)依据巴黎和会的内容和国际联盟的建立来看,各个国家之间矛盾重重,而且国际联盟缺乏权威性,存在制度缺陷,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因此巴黎和会无法实现真正的和平。
(3)依据材料时间“1929年”来看,欧洲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造成了欧洲局势动荡;依据材料“以法、德和解为基础的”来看,设想脱离了当时的现实情况,法、德两国积怨太深,都想削弱对方,内部不稳定;依据材料“其他欧洲国家都态度冷漠,甚至表示反对”来看,欧洲各国的利益诉求不一致,因此其他国家对此持反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