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9-2020学年河南省顶级名校高一10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单选题(60 分)‎ ‎高一年级 10 月考 历史试题 ‎‎ 君主姓氏 姬姓—姬姓 姬姓—非姬姓 非姬姓—非姬姓 战争次数 ‎130‎ ‎331‎ ‎328‎ A.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B.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 C.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D.方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 ‎1.有学者指出,“西周分封制并不只是周人殖民队伍分别占有一片东方的故地,分封制度是 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该学者 强调的是,分封制( )‎ A.拓展了西周的疆域 B.加强了对东方的控制 C.强化了周王的集权 D.推动了各族群的交融 ‎2.春秋时期沿袭推行的爵禄制带有“品位分等”的特点,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 战国出现的“谷禄制”则倾向于“职位分等”,体禄依附于职位而非个人,职务中断即不 再享有相应的傣禄。这反映出战国时期( )‎ A.贵族政治己退出历史舞台 B.选官制度走向成熟 C.中央集权得到了空前强化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 ‎3.据史料记载,商朝时期,王位“兄终弟及”的现象非常普遍;西周时期,王位“父死子继” 则成为定制,并逐步确立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这反映了( ) ‎ A.从“公天下”到“家天下”的历程 B.“家国”观念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 C.保障了国家制度和政策的可持续发展 D.体现了王位继承者“优胜劣汰”原则 ‎4.学者徐增阳说:“在农民的心目中,理想的国家政治关系成了家族关系的自然放大,官吏 被称为‘父母官’,理想的皇帝就是‘爱民如子’的慈父。”这主要体现了古代中国( ) A.以民为本的思想 B.家国同构的观念 C.分封及宗法意识 D.君舟民水的理想 ‎5.下表是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的次数及君主姓氏的相关统计表(姬姓是周朝的国姓),该历 史现象表明了 ‎‎ ‎6.在对周代墓葬的考古挖掘中,棺椁的重数是辅助判断墓主人身份的重要依据。一般来说, 天子棺椁四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 棺。与此相关的制度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礼乐制度 D.禅让制 ‎7.秦朝在中央设置了三公九卿(九卿部分官员职能见右表),由此可见秦朝的中央官制( )‎ 官员 职能 奉常 宗庙礼仪和教育事务 典客 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 宗正 皇室事务 治粟内史 国家财政 少府 皇室财政 A.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 B.突出了权力的制约平衡 C.维护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D.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8.秦朝在郡一级地方,除了郡守以外,设有郡尉和郡监两个郡一级长官。郡尉和郡监与郡守 平级,可自行任命署吏,直接听命于中央。与此相似的是,在一县之内,亦分别设置令(长)、 尉、监。由此可见,秦朝( )‎ A.地方所有署吏均由中央任命 B.中央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C.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 D.中央军政大权均掌握在皇帝手中 ‎9.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 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要说明了( )‎ 姓名 班级 考场 ‎………………………………………………密 ‎……‎ 封 ……… 线……………………………………………………‎ 第 1 页 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皇权至上不可僭越 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 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 ‎10.春秋初期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一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一县两级制。这一历史现象( ) ‎ A.造成分封制彻底崩溃 B.说明官僚政治已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 C.强化了君主专制独裁 D.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 ‎11.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 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郡县政府就具有中央 性,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这表 明( )‎ A.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 D.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 ‎12.《汉书》记载:(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百石以 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这说明秦朝( )‎ 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 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C.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 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13.古代皇帝集权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启用身边的亲信近臣,以组成决策核心;另一种是令 多人共行“宰相”之职,使其相互牵制。汉武帝的集权措施属于( )‎ A.前者 B.两者兼有 C.后者 D.两者皆无 ‎14.宋太宗进一步完善了“锁院制度”:大臣被任命为知贡举官后,需要立即入住贡院,与外 界隔绝直至考试结束。贡举官为皇帝临时任命,不设固定官员。当时锁院制度完善的主 要作用是( )‎ A.杜绝了科举作弊的现象 B.增加了平民入仕的通道 C.减少了国家养官的开支 D.维护了选官的公平公正 ‎15.尚书最初是皇帝的秘书,东汉时发展成为尚书台,为最高行政机关;中书之名始于汉武 帝,初由宦者担任,魏文帝始设中书省,专司诏令;门下诸官历来都是皇帝的待从,西 晋时定名为门下省。材料反映了三省( )‎ A.在魏晋时期已经成为定制 B.是皇权不断侵夺相权的产物 C.有效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 D.为中央集权不断发展的结果 ‎16.北宋设立中书门下主管行政,枢密院主管军政,三司主管财政,三者互不统属,其目的 是( )‎ A.削弱王国势力 B.强化节度使权力 C.加强君主专制 D.废除丞相制度 ‎17.下列属于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 )‎ ‎①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②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③由中央掌控地方赋税 ④采取 九品中正制选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自隋唐以来,尤其明清时期,“官本位”思想已经在每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读 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这导致( )‎ A.不学无术之风发生了逆转 B.一批锐意创新人才的产生 C.专制统治的基础得以扩大 D.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19.下表是明清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对比 时期 职位 权力范围 明代中叶后 内阁首辅 拥有票拟权,其他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 清代 军机大臣 承旨拟写,上传下达,备皇帝顾问 表中的史实表明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官僚机构的膨胀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行政效率的提高 ‎20.隋唐时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明确,各司其职,与决策、审议、执行相对应 的部门是( )‎ A.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C.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21.清初,南书房是翰林文人陪君王读书研学的内廷场所,“非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后因随 奉“撰述谕旨”而“权势日崇”。这表明( )‎ A.南书房已成为最高政务机关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C.中央决策中心逐渐发生变化 D.统治者重视选拔高水平人才 ‎22.有学者讲述明代内阁制度时说:“内外一应章奏。先由大学士看过,拿一张小签条,写出 意见,送进宫甲,再山皇帝细阅决定……又称‘票拟’……待皇帝自己看过。拿这条子 撕了,亲用红笔批下,名为‘批红’。批好拿出去,这便足正式的谕旨。”据此可知,明 代( )‎ A.皇帝独裁官员唯命是从 B.内阁制度利于皇权专制加强 C.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 D.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23.“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样旧葫芦,要把葫芦仔细看。” 是清代一位 军机大臣对工作的描述,它说明军机大臣的职能主要是( )‎ A.与皇帝“共治国事” B. 根据皇帝旨意拟发谕旨 C.“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 D.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24.古代中国曾存在这样一个机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阙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26.英国人魏尔特把《南京条约》称作“外国对华贸易的大宪章”。其认识应该主要源于( )‎ ‎①协定关税 ②在通商口岸设工厂 ③赔款 2100 万银元 ④开放广州等五口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27.‎ 盖隐然执政之府矣”。该机构是( )‎ A.中朝 B.参知政事 C.内阁 D.军机处 ‎25.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 ‎‎ 上图所示现象( )‎ ‎‎ 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示意图(单位:万英镑)‎ 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仍在继续实施 B.成为列强再次扩大侵华的借口 C.表明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成效显著 D.表明传统自然经济未发生变化 ‎2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淸政府部分官员认为中外冲突的根源在于外国人的嗜利。因此,他们 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 并且交还广州城,并认为如此可以一劳永逸。这反映出当时淸政府部分官员( ) A.近代主权意识的缺失 B.仍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C.希望保全中国国家利益 D.事实上主导了中外谈判 ‎29.国学大师钱穆曾指出,“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他之所以这样 评价太平天国,主要依据是( )‎ A.太平天国革命纲领具有进步性 B.太平天国未能联合其他反清力量 C.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D.太平天国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30.学者陈晓楠曾说:“这部充满时代气息的著作,既没有能够在太平天国内部化作征伐江山 的动力,也没能对后世思想家产生任何的影响,……但依然给这个腐朽的农民起义运动, 带来了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材料所评论的著作是( )‎ A.《天朝田亩制度》 B.《资政新篇》‎ C.《临时约法》 D.《共同纲领》 二、材料分析题(40 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 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 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 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 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材料三:自古……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 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穏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明会典》卷二《皇明祖训》 材料四: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寺(宦官) 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并结合所学 ‎知识各举 2-3 个例子(10 分)‎ ‎(2)据材料二、三分析,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分别概括其主要做 法?(8 分)‎ ‎(3)依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的职能,它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4 分)‎ ‎(4)综合材料二、三、四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3 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材料一: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 700 多名状元、近 11 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 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多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 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 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 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 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材料二: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一直坚持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公 平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 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世家大族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 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改编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 响》‎ 材料三: 鸦片战争前,一些具有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人士,如顾炎武、吴敬梓、曹雪芹等人开始 对科举制度进行大胆、辛辣的批判;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对科举制 进行更猛烈更深入的批判。19 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对科举制的批判尤为 激烈,称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在社会舆论的巨大压力下,清政府于 1905 年 正式废除了科举制。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观点展开论 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仔细研读材料可知,该学者是站在西方与东方人口交融的角度来研究 分封制的,因此他强调的应该是分封制推动了各族群的交融,故选 D 项;若要论述分封 制展拓了西周的疆域,需要有不同地域受封的史实,而材料并未涉及这样的史实,排除 A 项;加强对东方的控制只是该学者对分封制论述的一个方面,但并不能全面概括该学 者的观点,排除 B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周王的权力因为分封制的实行而发生了什么变化, 因此无法得出分封制强化了周王的集权这一结论,排除 C 项。‎ ‎2.【答案】D 【解析】从爵禄制到谷禄制体现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变,故选 D 项;春 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逐步瓦解,A 项表述有误,排除 A 项;材料体现的是官员任命方式 的转变,未提及选官制度,排除 B 项;C 项“空前强化”与事实不符,排除 C 项。‎ ‎3.【答案】B 【解析】由“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说明随着生产力发展,原来兄弟间的 大家族观念逐步发展为父子间小家庭的观念,私有制观念越来越浓厚,家国观念随之变 化,故选 B 项;夏禹死后启继位,“公天下”到“家天下”局面已经形成,排除 A 项; 王位“兄终弟及”“父死子继”都是在家族内部传承,都有利于保障国家制度和政策的连 续性,排除 C 项;“兄终弟及”到“父死子继”体现不出“优胜劣汰”原则,排除 D 项。‎ ‎4.【答案】B 【解析】材料认为治国与治家的法则相类似,体现了家国同构的治国理念,故 选 B 项;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为予民土地、予民农时、轻徭薄赋、予民恒产,排除 A 项; 材料中古代治国理念体现了宗法制的影响但未提及分封制,排除 C 项;材料认为治国如 治家,爱民如子的君民关系不等同于君舟民水,排除 D 项。‎ ‎5.【答案】C 【解析】据材料周朝各诸侯国之间战争次数尤其是“姬姓—非姬姓”“非姬姓 ‎—非姬姓”不断增多,说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故选 C 项;商鞅 变法废井田,开阡陌,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的私有,排除 A 项;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 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排除 B 项;方国制存在于夏商之际,材料是周朝宗 法分封制,排除 D 项。‎ ‎6.【答案】C 【解析】礼乐制是利用外在礼仪进行等级分化的制度,与题目中“天子棺椁四 ‎重,公、侯伯子男、大夫,等差分别为三重、二重、一重。士不重,但用大棺”相符,‎ 故选 C 项;结合所学知识,分封制体现了贵族内部的等级关系,与题意无关,排除 A 项;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护分封制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 B 项;禅让制是 商周之前原始社会时期的制度,与题意无关,排除 D 项。‎ ‎7.【答案】A 【解析】由材料九卿部分官员职能可知,九卿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政府 的职能部门,一些部门又专门负责皇室事物,体现了家国同治的特点,故 A 项正确;三 公九卿制下突出君主专制,故 B 项错误;分封制、宗法制维护严格的等级制度,故 C 项 错误;三省六部制大大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 D 项错误。‎ ‎8.【答案】C ‎9.【答案】A 【解析】“玺”由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印章的称呼变为皇帝独享,大臣不再使 用这一称呼,反映了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故 A 项正确;“玺”在秦代以前就是卿大夫 以及地方官吏印章的称呼,并非僭越,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玺”的称呼变为皇帝独 享,未体现秦王赢政的功绩,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皇位继承,故 D 项错误。‎ ‎10.【答案】D 【解析】春秋时期以分封为主,战国时期在边地设郡县,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郡县制虽已出现,但分封制仍然存在,故 A 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仍然存在,说 明官僚政治并未完全取代贵族政治,故 B 项错误;秦始皇开创了君主专制独裁统治,春 秋战国时期尚未形成君主专制独裁,故 C 项错误;郡县由诸侯王直接管辖,其长官由诸 侯王任命且不得世袭,有利于诸侯集权,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集权趋势,故 D 项正 确。‎ ‎11.【答案】B 【解析】材料强调“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与各郡县内部机构 设置无关,故 A 项错误;“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有 效治理国家,故 B 项正确;各郡县都直接向皇帝负责,而非由下到上层层负责,故 C 项 错误;郡县制并没有消除割据隐患,故 D 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万户以上为令……皆有丞、尉……百石以下有斗食、 佐吏为秩……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 化。”等信息可知,秦朝在地方各级行政机构都设有相应的官员进行管理,说明了秦朝在 地方形成了严密的统治秩序,故 A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皇权,故 B 项错误;题干中 并未提到中央行政体制,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等级体制,故 D 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汉武帝集权的方式是在中央设立内外朝制,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 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组成内朝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宰相为首的外 朝的权力,故选 A 项,排除 B.C.D 项。‎ ‎14.【答案】D 【解析】由宋代的“锁院制”、贡举官为皇帝临时任命,不设固定官员等可知, 其作用在于防范有人科举作弊,一定程度上保证选官的公平公正,故选 D 项;科举作弊 一直都存在,无法“杜绝”,排除 A 项;“锁院制”针对的是科举选官程序的规范化,这 并不会增加平民入仕的通道,排除 B 项;“锁院制”也不会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排除 C 项。‎ ‎15.【答案】B 【解析】三省逐渐从内侍机构逐渐成为正式机构,体现出皇权增强削弱相权 的需要,故选 B 项;三省在隋朝时成为定制,排除 A 项;材料展示三省的来历不能体现 其工作效率,排除 C 项;材料体现了中央官制的演进而非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关系,排除 D 项。‎ ‎16.【答案】C ‎17.【答案】A ‎18.【答案】C 【解析】依所学,科举制促进文化的繁荣,提升官员的政治素养,但并未逆 转不学无术之风,如宋朝的荫庇制度等,故 A 项错误;依所学,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科 举制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不可能培养出锐意创新的人才,故 B 项错误;据材料“每 个读书人的心里牢牢地扎根了,读书做官已成为科举时代的主导思想”,可知科举制为读 书人提供了参政议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故 C 项正确;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标志着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故 D 项错误。‎ ‎19.【答案】A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明朝内阁首辅拥有票拟等一些权力,且职权范围 并不明朗,所以可能会出现滥用职权的现象,但清朝军机大臣职权明确,是皇帝的顾问 负责上传下达,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故选 A 项;表中对比的仅仅是中枢权力机构,并未提及其他官府部门的情况,故无法看出官 ‎僚机构是否膨胀,排除 B 项;表中呈现的是中央机构的对比,而不是地方机构,所以更 多的体现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而非中央集权,排除 C 项;表中对比的是中枢机构权力范 围的大小,并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高低,排除 D 项。‎ ‎20.【答案】B ‎21.【答案】C 【解析】南书房从“读书研学”到“撰述谕旨”体现了决策已经从议政王大 臣会议向南书房转移,故选 C 项;南书房逐渐具有参与政务的权力,并不能反映成为最 高政务机关,排除 A 项;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顶峰,排除 B 项; 南书房职能的变化不能体现选拔高水平人才,排除 D 项。‎ ‎22.【答案】B 【解析】“章奏”先由内阁大学士审核并给出相应的意见,即“票拟”,最终 通过皇帝的“批红”成为正式的谕旨,体现了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机构行驶职权,故选 B 项;A 项“官员唯命是从”与材料不符,排除 A 项;内阁制度是皇权不断加强的结果, 无法体现中枢机构职责的健全,排除 C 项;政治体制僵化与题意不符,排除 D 项。‎ ‎23.【答案】B ‎24.【答案】D 【解析】中朝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选用一些亲信侍从如尚书、常侍等组成 宫中的决策班子,故 A 项错误;参知政事是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故 B 项错误; 内阁是明朝皇帝的内侍机构,没有决策权,故 C 项错误;“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 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指的是这个机构最初是处理军务的机构,后来变成了一个与军 国大事有关的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就是雍正帝时处理对西北用兵事务的机构, 后来发展成皇帝的侍从机构,故 D 项正确。‎ ‎25.【答案】C 【解析】从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反映出中央权力日 益向帝王集中。‎ ‎26.【答案】B 【解析】依所学,协定关税有助于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使中国丧失关 税自主权,故①正确;依所学,在通商口岸设工厂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故②错误; 依所学,赔款 2100 万银元加重清政府的经济负担,故③错误;依所学,开放广州等五口 有助于西方列强倾销商品,故④正确,选择 B 项符合题意。‎ ‎27.【答案】B 【解析】鸦片战争后英国输华货物经历了由增长到降低的变化,这与英国打 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的要求不相适应,而且英国总结原因时认为是由于《南京条约》中 开放的通商口岸不足,所以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故选 B 项;1842 年《南京条约》中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表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被打破,排除 A 项;中国 近代民族工业出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排除 C 项;鸦片战争后,随着通商口岸的开 放,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已经开始解体,排除 D 项。‎ ‎28.【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部分官员希望以全免关税为条件,让西方列强 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款,并且交还广州城,这说明他们没有认 识到关税自主是国家主权,近代主权意识缺失,故 A 项正确;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 通商,已经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题目时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 B 项错误;清政府 部分官员希望牺牲关税主权换取西方列强放弃公使常驻北京、赔偿军费、长江通商等条 款,并且交还广州城,没有保全中国国家利益,故 C 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 战败,此时是列强主导中外谈判,不是清政府,故 D 项错误。‎ ‎29.【答案】C 【解析】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历史局限性,不是先进的生产力代表,无法领 导中国走向进步,故选 C 项;与材料反映出的太平天国的局限性不符,排除 A 项;只是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分析,不能说明“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 排除 B 项;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入侵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排除 D 项。‎ ‎30.【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充满时代气息”、“一抹亮丽的新鲜的时代色彩”,可知 是中国第一个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资政新篇》,故选 B 项;《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 国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施政纲领,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 求的目标,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排除 A 项;《临时约法》是以孙中山为首 的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排除 C 项;《共同纲领》 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一部较完备的新民主主义性质的临时宪法,排除 D 项。‎ ‎31.(1)秦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的确立,三公九卿,郡县制)。唐朝: 完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不同:唐太宗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避免君主独断造成决策失误 而亡国;而明太祖认为,设置宰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 ‎唐太宗:宰相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明太祖:废除丞相。‎ ‎(3)职能:军机处只能秉承皇帝的旨意办事。时代特征: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4)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渐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