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1.0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7-2018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连市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二历史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我们的中国》一书中提出“西周的四合院”的研究视野,认为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该观点 A. 认为西周政治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 B. 意在说明分封制标志中华民族形成 C. 强调分封制之下存在着大一统因素 D. 已经认识到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据 ‎【答案】C ‎【解析】材料“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体现出分封制的影响,这反映出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大一统,故C项正确;西周时期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分封制对于民族关系影响,故B项错误;D项与材料反映的正好相反,故排除。‎ 点睛:“以西周为中心,东南西北被辐射地区相互交流,贵族通婚,形成了紧密的文化中心”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分封制的作用。‎ ‎2. 钱范是古代铸造金属货币的模子,“母范”主要提供钱“范”的标准样板,造出“子范”后用于大批量铸钱。秦朝“钱范”折射出的重大意义在于 A. 对后世铸造工艺影响深远 B. 规范了铜钱的轻重和大小 C. 确立外圆内方的钱币形制 D. 统一铸币加强了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反映出,秦朝统一了全国货币样板,有利于加强了中央集权,D正确;ABC不是最重大意义,排除。‎ ‎3.‎ ‎ 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 A. 废除了宰相制度 B. 官员管理规范化 C. 内阁掌握决策权 D. 根除了割据势力 ‎【答案】A ‎【解析】明朝废除丞相,没有了宰相对皇权制约,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正确;B项不能体现皇帝的专制独裁,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D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也与题干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由一个皇帝的独裁专制,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联系所学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4. 东汉时有察举权的官员多举“年少能报恩者”,世代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其直接后果是 A. 宗族的伦理秩序强化 B. 贵族政治逐渐形成 C. 官僚集团易形成派系 D. 新的选官制度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多举‘年少能报恩者’,世代公卿的家族‘门生故吏遍天下’”,说明其直接后果是官僚集团中容易因此形成派系。故答案为C项。材料所述现象与宗族伦理无关,排除A项;此时已不是贵族政治时期,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5.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040人为上限,因为这个数字是个人能认识并充分交流的极限。这一设想 A. 与我国古代道家思想如出一辙 B. 造就了古希腊小国寡民的特点 C. 有利于古希腊公民更好地参政 D. 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全盘否定 ‎【答案】C ‎【解析】由“组成城邦的公民理想人数应以5040人为上限”得出希腊城邦的小国寡民的特点,小国寡民的思想与老子的思想有共同之处,但并不是如出一辙,A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小国寡民特点是由希腊的地理环境导致,并非柏拉图的观点造就的,故B错误;柏拉图的思想体现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特点,故是对雅典民主原则的认可,他又把人数局限在5040人中,提出人数的上限是为了让公民更好地参政议政,不能说是对雅典民主政治原则的全盘否定,故C正确,D错误。‎ ‎6. 雅典人有这样一种观念:既然每个公民都是自由的,那么任何人就不应受他人统治;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为此,雅典城邦 A. 轮番而治,抽签担任一定官职 B. 制约权力,制定陶片放逐法 C. 实行法治,树立法律至上意识 D. 殖民扩张,增加公民的数量 ‎【答案】A ‎【解析】“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表明雅典民主为公民民主,人们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公民可以通过抽签担任一定官职,体现了雅典民主政治轮番而治的特点,故A项正确;“制约权力”主要针对的是统治者,故B项错误;实行法治不能说明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故C项错误;“殖民扩张,增加公民的数量”与民主政治无关,更不能体现轮番而治,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人人都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联系所学验电民主政治的特点----轮番而治分析解答。‎ ‎7. 罗马法规定: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这说明在古代罗马 A. 诉讼双方存在不平等 B. 司法审判具有随意性 C. 注重维护法庭的权威 D. 审判程序有待于完善 ‎【答案】C ‎【解析】“诉讼当事人一方过了午时仍不到庭的,长官应即判到庭的一方胜诉”体现出罗马法迅速审判的理念,诉讼当事人应按照法律规定时间内到庭,否则法律将判为败诉,体现出法律的权威,表明古代罗马注重维护法庭的权威,C正确;A材料表明诉讼当事人双方都应在规定时间内到庭,无法体现诉讼双方存在不平等,也无法体现随意性,排除A、B;材料没有涉及审判程序,排除D。‎ ‎8. 1761年至1770年间英国先后换了6届首相,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这表明当时的英国 A. 国王权力不受限制 B. 议会权力遭到削弱 C. 首相没有行政权力 D. 君主尚有一定权力 ‎【答案】D ‎【解析】“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可以看出国王拥有较大权力,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材料说明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虽然确立,但有待完善,故D项正确;从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国王的权力就受到了宪法限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首相与国王的关系,未反映出议会权力遭到削弱,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英国内阁首相掌握行政权力,故C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761年至1770年间”“有3名直接或间接地迫于国王压力而辞职,1名被国王直接罢免”,联系所学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时间和特点分析解答。‎ ‎9. 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这一裁定反映了美国 A. 联邦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 B. 总统不再是国家权力中心 C. 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 D. 行政权受到立法权的制约 ‎【答案】C ‎【解析】“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可以看出行政权受到司法权的制约,故C正确;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司法、行政各司其职又互相制约,“联邦法院的权力高于总统”表述错误,排除A;美国总统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掌握行政大权,这一点没有改变,但他受到司法权的制约,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行政权和立法权之间的关系,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美国联邦法院法官裁定美国总统特朗普2017年1月签署的暂停中东七国移民入境的行政命令(‘禁穆令’)违反宪法,立即暂停”,联系所学美国1787年宪法的内容分析解答。‎ ‎10.‎ ‎ 鸦片战争前,在广州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战后,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不得不加入流浪者的行列。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广州 A. 遭到战争破坏严重 B. 对外贸易受到限制 C. 受新通商口岸冲击 D. 抵制洋货运动兴起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42年,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广州、厦门、宁波、上海、福州等五处通商口岸,外国人通过通商口岸倾销商品,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生意受到冲击,生活艰难,C项符合题意;遭战争破坏严重的不仅仅是对外贸易的劳动者,A项不符合题意;对外贸易受到限制这种说法不正确,B项错误;抵制洋货运动此时期还没有兴起,D项不符合史实;故选C。‎ ‎11. 甲午战败后,梁启超感叹:“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而十八行省之民,尤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梁启超认为甲午战争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是 A. 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思想 B. 刺激民众忧患意识的产生 C. 迫使中国扩大对列强开放 D.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高涨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民众忧患意识产生,故B项正确;中体西用思想与“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不符,应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民众的民族意识觉醒,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材料信息不涉及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故D项错误。‎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偿款既输,而鼾睡之声,乃渐惊起”,联系所学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 ‎12. “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形象地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一是革了皇帝的命,二是革了辫子的命。这说明辛亥革命 A. 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B.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C. 引发了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D. 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 ‎【答案】C ‎【解析】材料“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两大历史功绩,前者是指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后者是指辛亥革命以后,一些社会陋习发生了变化,如剪掉辫子、禁止缠足等等,故C项正确;AB项是指五四运动,排除;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点睛:首先要明确“皇帝倒了,辫子割了”的含义;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正确答案。‎ ‎13. 陶菊隐在《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中提到“民国来了,总统来了,内阁来了……然后来的是皇帝”。材料反映了 A. 清政府灭亡已成定局 B.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C.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D. 英雄人物创造历史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总统、内阁”指的是民主,而皇帝指的是专制,所以材料是在反映军阀统治时期民主与专制的斗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军阀统治时期清政府早就灭亡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能反映材料的全部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英雄人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4. “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但其运行的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这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破天荒的意义。”材料描述的运动 A. 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B.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D. 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答案】B ‎【解析】根据“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结合所学可知,1919‎ 年五四运动爆发,首先从北京学生运动开始,以后,工人、商人纷纷响应,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正确;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洋务运动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ACD与“学生运动”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虽然其主体还是精英知识分子”“它的根本意义在于其他下层民众借助学生运动走上社会运动的舞台”,结合所学五四运动的特点和影响分析解答。‎ ‎15. 列宁曾写道:“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该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 A. 对工人运动有科学的指导作用 B. 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C. 能给无产阶级具体的斗争手段 D. 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 ‎【答案】A ‎【解析】据材料“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可以得出该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故A项正确;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不可能改变规律,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而不是具体的斗争手段,故C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也不是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是解题的关键。‎ ‎16. 马克思说:“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由此可知,巴黎公社 A. 是完全的无产阶级专政 B. 建立了民主的联合阵线 C. 是工农阶级的联合政权 D. 政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D ‎【解析】巴黎公社政权是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伟大尝试,材料“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说明组成该政权的代表具有较广代表性,故D项正确;A中完全说法绝对;B中联合阵线不符合巴黎公社性质;C中工农联合说法错误,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政权。‎ ‎17. “俄国十月革命不是马克思主义原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即资本主义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而被社会主义取代的革命,而是在俄国以资本主义方式进行的传导型现代化受到阻碍的背景下发生并取得成功的。”这段话表明 A. 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容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继承和发展 C. 十月革命为发达国家开创了崭新的现代化道路 D. 十月革命的发生是对马克思主义根本上的否定 ‎【答案】B ‎18. 董必武故地重游后写诗“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毛泽东同志称诗中记述的事件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事件 A. 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 确立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D.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答案】D ‎【解析】“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指的是中共一大召开,该会议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D正确;A和B是井冈山时期;C是七届二中全会。‎ ‎19. 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和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这种变化 A.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推动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 C. 开创了人民民主专政模式 D. 提升了中国政府民主程度 ‎【答案】A ‎【解析】根据“《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材料“工农苏维埃代表大会在选举范围与选举办法上规定:剥削阶级及其代理人和家属没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18岁……都有选举与被选举的权利”分析得出,抗战时期中共在边区政治建设上扩大选举和被选举权利,这有利于团结各阶级的力量进行抗战,从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A项正确;根据“《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可以得出这是抗日战争时期,故“推动了解放战争胜利进程”表述错误,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选举范围的变化,无法体现人民民主专政,排除C;材料只反映的是边区政府的民主制度,D项“中国政府”表述错误,排除D项。‎ ‎20. 下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至1954年9月一届人大召开前)主席、副主席的政党状况。它表明 A.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初步形成 B. 新中国实行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新中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答案】A ‎【解析】依据表格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由中共和民主党派共同组成,可见新中国实行的多党合作和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是民主联合政府,故A项正确;表格信息无法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排除BC项;1956年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21. 1945年9月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经过八年的战争,全中国疮痍满目,百废待兴,全中国人民迫切地需要和平、团结与民主,以便同心协力,建设新中国。”这说明 A. 国共关系有所缓和,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B. 抗日战争结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C. 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工作重心已由农村转向城市 D.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力图推动民主联合政府成立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的时间是“1945年9月5日”,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是1936年的西安事变,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是1949年,时间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中共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时间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根据“1945年9月5日”“和平、团结与民主”,结合所学可知,抗战胜利后中共力图推动建立战后民主联合政府,故D项正确。‎ ‎22.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就国内政策而言,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政治上发展民主”体现在 A.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 实现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C. 提出实施“一国两制”方针 D.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在195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健全完善民主法制的同时,实行了基层民主选举,故B项正确;“一国两制”方针是解决台湾与大陆关系的方针政策,与问题“政治上发展民主”不符,故C项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通过1954年第一部宪法确立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结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分析个选项即可。‎ ‎23. “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战略方阵,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阐述的我国外交举措是 A. 构建和谐世界的策略 B. “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C. “无敌国外交”的策略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D ‎【解析】根据“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战略方阵”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符合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D项正确;A项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背景下提出的外交战略构想,与材料背景不符合,故A项错误;B项主要针社会主义国家,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C项出现于80年代,强调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故C项错误。‎ ‎24. 1949年单页版、50版、53版、58版护照为中俄文对照,71版、75版改为中法英文对照。护照语种的变迁体现了 A. 法英语言的普及 B. 国际关系的变化 C. 改革开放的政策 D. 旅游人数的多少 ‎【答案】B ‎【解析】从护照上的文字看,20世纪50年代由于外交上采取一边倒政策,主要是同社会主义国家有外交关系,护照采取了中俄文对照;70年代前期护照改为中法英文对照,体现了中苏关系的恶化以及与西方国家的关系改善,表明护照语种是国际关系变化的晴雨表,故B正确;法英语言的普及、出国旅游人数的多少均不是主要因素,故AD错误;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时间不符合题意,故C错误。‎ ‎25. 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今后将扩大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互利互惠。但也着重指出,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有一个关键。这个关键是 A. -个中国 B. -国两制 C. 和平统一 D. 实现三通 ‎【答案】A ‎【解析】两岸合作的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A正确;B、C属于解决台湾问题方针;D是2008年已经实现。‎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部分为必做题,包括26、27两道大题,26题16分,27题19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整理自《新唐书·百官志》‎ 材料二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秦代一开始,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元明清时期,这一原则更发展得淋漓尽致。另外,无论是基层政区还是上层政区,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由秦代北方是南方的两倍余,到隋代南北大致相等,到清中叶,南方政区近于北方的两倍。‎ ‎——摘编自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并分析该制度对中央权力运行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案】(1)制度:三省六部制。‎ 作用:共议国政,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分工负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有利于防范宰相擅权,强化君权。‎ ‎(2)原则:山川形便;犬牙交错;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3)趋势: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的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解析】(1)制度: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作用:结合所学,回答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即可。‎ ‎(2)原则:根据“由于山川形便原则是促成地方割据的一个重要因素”得出山川形便;根据“统治者便有意识地采用了犬牙交错的原则与之相抗衡”得出犬牙交错;根据“其地理分布变化的总趋势都是从北密南稀到南密北稀的逆转”得出依经济和人口变化不断调整。‎ ‎(3)趋势: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君主专制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两方面分析回答。‎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回一份长达8000字的电报。凯南认为,苏联是“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水火不相容的,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 ‎——张建华《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尼克松主义以“伙伴关系”为核心,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尼克松的伙伴关系是要加强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关系,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解决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 ‎——方连庆《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材料三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说:“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岳麓版《政治文明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凯南对美苏关系的认识,分析其提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政府在七十年代的对外政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认识:苏联是美国的政治对手。‎ 原因:二战结束,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 ‎(2)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实施对华关系的正常化;在第三世界实行局部收缩,确保战略重点;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与盟国的“伙伴关系”;以实力为后盾,以遏制为手段,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 ‎(3)影响: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解析】(1)认识:根据“美苏之间无法建立‘合作’关系,必须把苏联看作是政治的对手,而不是伙伴”得出苏联是美国的政治对手。‎ 原因:联系所学知识,从二战结束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苏联实力不断增强、两国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矛盾加剧等方面分析总结。‎ ‎(2)根据所学可知,七十年代美国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对华关系的正常化;在第三世界实行局部收缩;根据“在亚洲要加强同日本的关系以及世界上‘自由’国家和独立国家的关系”得出在相对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与盟国的“伙伴关系”;根据“以实力为后盾”“特别是对付苏联的扩张”得出以实力为后盾,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 ‎(3)影响:根据“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得出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根据“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得出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根据“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愿、希望及雄心”得出为各国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本部分为选做题,三选一,包括28、29、30三道大题,均为,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8.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国历代王朝中,宦官集团祸乱朝政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东汉的党锢之祸源于宦官专权;明代的阉党为祸更加严重……清朝除继续沿用朱元璋制定的各项约束宦官的法规外,还进一步采取了诸多措施……顺治元年,清世祖作出取消厂卫的决定,同时确定宦官事务归内务府管辖,撤销宦官衙门……与此同时,顺治帝还下诏旨:“中官之设,虽自古不废,然任使失宜,遂贻祸乱……朕今裁定内官衙门及员数职掌,法制甚明。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纳贿嘱托内外衙门,交结满汉官员,越份擅奏外事,上言官吏贤否者,即行凌迟处死,决不姑贷。特立铁碑,世世遵守。”……明末宦官多至十万,顺治时裁减为数千人,到清末仅剩八九百人……此外,康熙帝时明确规定:“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乾隆时还废除太监读书制度,奏事宦官一律改姓为秦、赵、高,其用意是“借此三字以自儆也”,可随时汲取秦代宦官赵高擅权乱政、祸国亡秦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朱子彦《中国朋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朝为解决宦官乱政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朝为解决宦官乱政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1)措施:改革宦官机构,裁撤宦官衙门;严厉惩罚宦官干政;削减宦官人数、品级;废除宦官读书制度;以史为鉴,警示宦官不要干政。‎ ‎(2)评价:有效减少了宦官祸乱朝政的现象,有利于加强皇权、维护统治;但因改革未触及专制主义制度本身,故无法根除宦官祸乱朝政的问题。(正反两方面)‎ ‎【解析】(1)措施:根据“确定宦官事务归内务府管辖,撤销宦官衙门”得出改革宦官机构,裁撤宦官衙门;根据“以后但有犯法干政窃权,……即行凌迟处死,决不姑贷”得出严厉惩罚宦官干政;根据“顺治时裁减为数千人”“各衙门官品虽有高下,寺人不过四品”得出削减宦官人数、品级;根据“乾隆时还废除太监读书制度”得出废除宦官读书制度;根据“可随时汲取秦代宦官赵高擅权乱政、祸国亡秦的历史教训”得出以史为鉴,警示宦官不要干政。‎ ‎(2)评价:根据材料可从有效减少了宦官祸乱朝政的现象,有利于加强皇权、维护统治的角度分析积极意义;从改革未触及专制主义制度本身,故无法根除宦官祸乱朝政的问题分析局限性。‎ ‎29.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纪初,克劳塞维茨提出“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战争与道德无关,无所谓正义与否的观点,被欧洲各国奉为经典。然而,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这种战争观的滑铁卢。战后被残酷战争震惊了的精英们,认为任何战争都是不道德的,“不管其原因如何,……是对人类的一种犯罪。”由法国和美国发起、15个国家(1933年已达63个)签署的《非战公约》,核心内容就是宣布在国家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推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强调“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这种战争观在国际危机频发的20世纪3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希望能够通过裁减军备或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并避免战争。‎ ‎——摘编自梁占军《二战与20世纪国际战争观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战前后国际战争观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一战后的战争观。‎ ‎【答案】(1)变化:认为战争是政治统治的工具(或继续)到否定一切战争,应极力避战,和平至上。原因:第一次世界世界大战的爆发摧毁了旧的战争观;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破坏;有识之士和民众观念的变化。‎ ‎(2)评价: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 ‎(2)评价: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的战争观客观上推动了一战后暂时和平的出现;根据“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结合所学得出,刻意避战导致了英美等国推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简单地否定战争并不能永久地保住和平,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30.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代规模宏大的南开系列教育体系创办者张伯苓语录:‎ 我无天才,又无特长,我终身努力小小的成就,无非因为我对教育有信仰,有兴趣而已。‎ 精神是立场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诸君当知,中国近来之巨患不是来自有形之物质,而在缺乏无形之精神。精神聚,虽亡非真亡,精神涣,不亡变抵于亡。‎ 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欲达此种目的,务须对症下药,即:注重体育,锻炼健强之国民;注重科学,培养丰富之现代知识;注重精神的修养……‎ 吾人为新南开所抱之志愿,不外“知中国”“服务中国”二语。吾人所谓土货的南开,以中国历史、中国社会为学术背景,以解决中国问题为教育目标的大学。‎ ‎——《近代教育家的光辉典范——张伯苓先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伯苓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原因。‎ ‎【答案】(1)特点: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注重精神意志的培养;坚持教育与国情相结合。‎ 影响: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有利于塑造积极健康的国民精神;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与世界教育的融合。‎ ‎(2)原因:近代中国对人才的需求;社会经济的发展;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张伯苓对教育的信仰和实践;思想解放的推动。‎ ‎【解析】本题关于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可以根据对材料的归纳总结来回答。关于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以及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原因,一方面要根据对材料信息的分析,另一方面要联系时代背景来回答。‎ ‎(1)对于张伯苓教育思想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精神是立志的表现,无论何事,无精神必归失败”“我之教育目的在以教育之力量,使我中国现代化,俾我中国民族能在世界上得到适当的地位,不至受淘汰”等信息,可以归纳得出。对于这种教育思想的影响,可以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分析。张伯苓办教育是在近代中国这一特定历史时期,要根据时代特点来分析在当时社会以及中国教育史上产生的影响。‎ ‎(2)张伯苓成功创办南开系列教育的原因要从两方面分析:个人原因和时代要求。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张伯苓个人在教育方面的追求;联系时代背景,近代中国正是需要通过教育培养人才,以摆脱贫困和受侵略现状的时代。‎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