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00 KB
  • 2021-08-25 发布

宁夏银川景博学校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景博高中2019-2020年第二学期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 ‎1.井田制的史料仅来自于《孟子》与《周礼》。在《孟子》之前,没有关于井田制度的记载。有学者认为井田制度可能仅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并据此认为这种制度可能从未得到严格的实施。下列关于井田制示意图的解说正确的是( )‎ A. 井田制下,公田的土地更肥沃,产出更高 B. 私田多于公田,说明这一制度开始瓦解 C. 井田总是方方正正,便于国家管理和土地丈量 D. 原则上,井田的实际拥有者不可以任意买卖土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井田制是国家所有,因此原则上,井田的实际拥有者不可以任意买卖土地,故D符合题意;从图片中无法看出哪个产量高,排除A项;私田多于公田并不是其瓦解的标志,排除B项;井田并非总是方方正正,排除C项。‎ ‎2.汉初张苍认为秦朝国祚太短且暴虐无道,不属于正统朝代。应该由汉朝接替周朝的火德,所以汉朝之正朔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认为秦属于正统朝代,改汉正朔为土德(因土克水),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这说明( )‎ A. 汉朝人对自己的王朝正统性充满怀疑 B. “五德终始理论”缺乏严谨性 C. 宣扬正统学说提高了神权的地位 D. “五德终始”学说引发了激烈的思想争鸣 ‎【答案】B ‎【解析】‎ ‎【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对汉代的五德属性历经变化,没有确切的说法,可以看出“五德终始理论”缺乏严谨性,故B正确;A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与神权地位的提高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到思想争鸣,排除D项。‎ ‎3.唐宋笔记中对当朝君主的记载较多。唐人用诸多异象来表明皇帝非凡人,宋人对“人事”的关注加强了。在君臣关系上,唐人多涉及前代,并叙述较少,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这种变化反映了宋代 A. 明君贤臣共治天下的理想诉求 B. 理学成封建正统思想 C. 市民阶层的普遍文化心理倾向 D. 社会舆论影响政治生活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宋人往往切近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多详载内廷变革与矛盾”可以得出,宋代比较注重君臣关系相关内容的记载,体现了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A符合题意;理学的核心在于维护皇权,与材料所述无关,B不正确;C“普遍”的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舆论的作用的相关信息,D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逻辑是“现象——本质”。本题的现象是宋代对君臣关系更加关注,这从实质上反映出士人企图实现君臣共治的理想.‎ ‎4.李时珍《本草纲目》专门有一个水部,其中说:“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煮滚。”从中反映出( )‎ A. 明朝时已有较强的疾疫防控意识 B. 明朝时期,公共饮水水质较差 C. 城市污水问题十分严重 D. 明朝居民饮水主要依靠地下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出,明朝时期已经注意到水井的地理位置的选择,以及对水体污染的防治,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水质差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城市污水,排除C项;“主要”这一说法无法证明,排除D项。‎ ‎5.王夫之的著作在生前身后相当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1840年湖南人邓显鹤主持校刻《船山遗书》,形成著作18种150卷。1865年由曾国荃主持重刻、曾国藩校阅的《船山遗书》正式出版,共56种280卷。这主要体现了 A. 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 B. 洋务思想植根于湖湘文化 C. 近代士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D. 王夫之唯物思想的先进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潮的代表人物,曾国藩等人在封建王朝面临统治危机时对王夫之思想的重新发现和传播,体现了他们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故C项符合题意;王夫之的著作长时间内未曾整理出版,但19世纪中叶突然被大量校刻、重刻、出版,体现出传统思想文化具有持久生命力,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故A项不符合题意;湖湘文化具有经世致用的特点,其中孕育着洋务思想。但1840年洋务运动尚未开展,不能说洋务思想根植于湖湘文化,故B项错误;材料未强调王夫之的唯物思想,故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19世纪末的湖南维新派要求全盘移植西方的民主制度;另一方面,他们又在各种学堂、学会、刊物上极力推崇孔教。在其《时务学堂学约》中专列“传教”一项,说“今设学之意,以宗法孔子为主义”。这反映了 A. 维新派在思想和实践上的错位 B. 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复杂性 C. 维新志士以大众传媒开启民智 D. 中体西用是维新派的宗旨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的是维新思想家在宣传近代西方民主的同时,又主张推崇孔教,说明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使得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充满了复杂性,B符合题意;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内容,C不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D不正确。‎ ‎7.阅读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1912——192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指标图(单位:百万美元)‎ A. 在此期间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 B. 实业救国和社会主义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C. 经济发展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 D. 该历程折射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了大约一战期间及一战后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一战时期出口量大增,而一战后却有所下降,该历程折射出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故D正确;从材料数据不能反映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排除A项;社会主义成为思潮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辛亥革命已经成功,排除C项。‎ ‎8.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出《关于使用人民币及限期禁用伪金圆券的规定》宣称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圆券自即日起为非法货币。但在‎6月5日前,暂准在市面流通,并由中国人民银行以人民币按牌价收兑金圆券,1元人民币折合金圆券10万元。人民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可能是( )‎ A. 防止物价飞涨 B. 打击官僚资本 C. 减轻百姓困难 D. 增加人民币的流通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通过宣布金圆券为非法货币,暂准在市面流通的这一做法,打击了官僚资本的掠夺,故B符合题意;ACD项都不要主要目的,排除。‎ ‎9.从亚里士多德的记载来看,克利斯提尼改革的核心是确定了村社为最基本的政治单位,所有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如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法庭和将领等都以村社为基础而组织起来。这 A. 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 B. 促进了雅典工商业快速发展 C.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制度的基础 D. 推动了雅典城邦国家的形成 ‎【答案】C ‎【解析】‎ 克利斯提尼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并以此为基础设立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重新组织了公民大会等,这些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制度的基础,故C项正确;克利斯提尼用10个地域部落取代原来4个血缘部落,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从而为民主政治奠定基础,故A项不合适;梭伦改革促进了雅典工商业快速发展,故B项错误;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标志着雅典国家的形成,因此D项是C项的结果,故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注意选项的逻辑关系,AD项是迷惑性非常大的选项,这两个选项和C项构成了因果关系,但不能从材料中直接得出,故排除。也就是说,所选选项必须能直接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才能入选。‎ ‎10.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A. 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B. 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 C. 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 D. 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答案】C ‎【解析】‎ ‎【详解】“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各种欲望”说明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价值和欲望的肯定,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人文主义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故A项错误;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中心,但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故D项错误。‎ ‎11.罗斯福指出:1936年全国47%的家庭和个人的年均收入不足1000美元,而1.5%的家庭的收入相当于这47%的家庭的总收入;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这说明“新政”的根本目的在于 A. 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 B. 防止贫富差距过大 C. 维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D.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少数人暴富而多数人贫穷,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就不会是安全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在当时是不希望人均收入过于悬殊,因为这不利于“民主制度国家的自由”,因而可以推知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故C选项正确;以工代赈主要是为了增加就业,缓解经济危机的影响,是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故A选项错误;防止贫富差距过大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因此该选项从属于C选项,故B选项错误;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故D选项错误。‎ ‎12.下图是冷战时期的一副漫画,双方核导弹上写的是:再怎么也用不了,因为对方会报复,这幅漫画意在说明:( )‎ A. 原子弹的发明使人类的战争更加残酷 B. 核威慑使美苏出现了一定的均势局面 C. 对美苏而言,核弹的研发没有任何意义 D. 核竞赛加剧了冷战的对抗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时间可以看出,此时正处于冷战时期,根据“再怎么也用不了,因为对方会报复”可以看出,双方势均力敌,不敢冒然发动核战争,故B项符合题意;材料并不强调战争残酷性,排除A项;从材料可以看出,核弹的研发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战争,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双方的均势局面,而不是对抗性的加强,排除D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 ‎ 宋代整体社会经济引人瞩目的发展,可被喻为中国历史上从传统向近代转变的首次启动。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的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当时整个大宋国的海岸线,北至胶州湾,中经杭州湾和福州、漳州、泉州金三角,南至广州湾,再到琼州海峡,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宋朝和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答案】(1)宋代:城市经济和社会功能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对外贸易发达。‎ 明清: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白银成为主要货币;实行一条鞭法,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高产农作物大量引进,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不同:中国古代的商业革命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自然经济仍然是经济主体;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手工业和江南地区;虽然推动了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出现但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未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 西方的商业革命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解析】‎ 第(1)问, “表现”,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城市发展突破原有政治和军事性质 限制,经济和社会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商业突破地域和时间限制,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可初见端倪……都对外开放,与西洋南洋诸国发展商贸,宋代货币,几乎成为‘国际货币’”得出宋代的表现;由材料一信息“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并结合高产农作物的影响来概括明代的表现。‎ 第(2)问,“不同”,依据材料一信息和材料二信息“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古代的商业革命没有突破农耕经济的范畴,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手工业和江南地区,没有推动社会向近代转型;西方的商业革命推动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人文主义的传播,有利于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促进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等角度对比分析。‎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四世同堂》是著名作家老舍所创作的长篇小说。下表为其故事梗概。‎ 第一部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北平沦陷时期一条小胡同内,日本人闯入钱家,钱家二少爷与日本人同归于尽,冠家的冠晓荷为取得日本人信任而告发钱家,钱默吟被迫下狱,出狱后走上抗日道路。祁家的祁瑞全在大哥祁瑞宣的帮助下逃出城外开始抗战。祁瑞丰在妻子的帮助下进入教育局担任科长,不顾大哥祁瑞宣的反对变相为日本人做事服务。在日本人的不断倾轧下,北平人逐渐开始缺煤缺粮,胡同里除了冠家人其余人的生活都变得越发贫困。日本人对学校进行思想控制,要求学生学说日文。祁瑞宣不满,向学校辞职进了英国使馆工作,由此得罪了日本人,被捕入狱,最后在富善的帮助下,才幸免于难,被救出监狱。冠晓荷因抓捕抗日人士不力,逐渐失势,被日本人赶出了警政局。日本人为了节约粮食开始规定粮食份额,每人定量领取掺土的共和面。在这种粮食的摧残下,北平人开始流行传染病,日本人在街上抓住得病的人进行活埋。最终胡同里劫后余生的的人们历尽千难万险迎来了抗战胜利。‎ 请从中提取任意一则或多则故事情节,指出从中反映出的历史现象,并对该现象进行说明,分析该现象的出现原因和历史影响。(要求:写明现象,语句通顺,史论结合)‎ ‎【答案】提取情节:日本人占据北京后,冠家为虎作伥,替日本人卖命,最终不得好死。‎ 反映的历史现象:抗战时期,我国出现了大量日伪势力。‎ 说明:抗战时期,由于日本帝国主义对占领区实行殖民统治,扶植了大量汉奸势力,在广大日占区内,曾经出现了许多或心甘情愿或苟且偷生的日伪军和亲日派分子。之所以出现此类人物,既和日本帝国主义实行以战养战,以华治华的政策有关,也和当时的国内一部分人丧失了抗战意志,投降主义之风盛行有关。这些日伪势力依靠日本殖民当局,或大肆屠杀抗日军民,或替日本人搜刮民脂民膏,许多人丧尽天良,坏事做绝。其中既有以汪精卫陈公博为代表的一部分国民党核心人物,也有芸芸众生如冠晓荷之流。汉奸势力助长了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的侵略,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人民的一致抗敌。在全国人民的一致斗争下,汉奸人物人人喊打,风光一时却往往不得善终,抗战结束后,此类宵小之徒或遭到了人民政府的公审枪绝,或自绝于人民。‎ 总之,日伪势力是抗战时期独有的一种邪恶势力,既是中华民族的无耻败类,也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最终被历史所抛弃。‎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个开放性试题,根据要求可提取出相关的情节。如,日本人占据北京后,冠家为虎作伥,替日本人卖命,最终不得好死。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抗战时期,我国出现了大量日伪势力的现象。并结合抗战时期的基本史实进行论述,注意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15.材料 2009年国务院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规定 “要进一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适当提高临床诊疗、护理、手术以及其他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按照“医药分开”的要求,逐步取消医疗机构销售药品加成。随后《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等系列配套措施出台。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保障范围也从重点保大病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达到2490亿元。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逐步推开;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等。但因收红包回扣、收费不合理、医生态度差等原因,公立医院仍屡遭诟病。‎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镇医疗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城镇医疗制度改革的历史意义。‎ ‎【答案】(1)覆盖人群范围广;保障范围延伸到门诊小病;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改革中存在一定问题;‎ ‎(2)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医保机制;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城镇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解析】‎ ‎【详解】(1‎ ‎)根据“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城镇居民医保,将在校大学生纳入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得出覆盖人群范围广;根据“保障范围也从重点保大病逐步向门诊小病延伸。”得出保障范围延伸到门诊小病;根据“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累计达到2490亿元。”得出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根据“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等”得出积极推进公立医疗机构改革;根据“但因收红包回扣、收费不合理、医生态度差等原因,公立医院仍屡遭诟病”得出改革中存在一定问题;‎ ‎(2)根据所学可从有利于完善我国的医保机制;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城镇医疗保障事业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等角度概括。‎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二战爆发。1940年6月法国败亡。1940年9月,德国、意大利、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奈约》,其主要内容有:“德意志、意大利和日本的政府认为世界一切国家各据有应有的空间是任何持久和平的先决条件,决定在致力于大东亚以及欧洲各区域方面互相援助和合作,其首要目的为在各该区域建立并维持事物的新秩序,旨在促进有关人民的共同繁荣与福利。”该条约的签订标志着德意日三国由原来的反共政治集团正式转变为政治、经济、军事集团,开始了全面对外侵略及合作。1940年10月德国法西斯从西线和其他地区向德苏边境调集军队,希特勒签发了巴巴罗萨对苏作战计划,进而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日本法西斯抓住时机在远东地区采取行动,迫不及待地把称霸远东及太平洋的愿望变成现实。‎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摘编自崔洪利《德意日同盟条约对世界战略格局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意、日三国签署同盟条约的目的及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订的影响。‎ ‎【答案】(1)目的:结盟争夺世界霸权。‎ 背景:德意日三国建立法西斯统治,德、日分别在欧洲、亚洲发动侵略战争;德意日与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尖锐;英、法、美等西方大国的抵制或干预使三国很难独立取得优势。‎ ‎(2)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二战规模扩大;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解析】‎ ‎【分析】‎ ‎(1)问,“目的”,依据材料信息“决定在致力于大东亚以及欧洲各区域方面互相援助和合作,其首要目的为在各该区域建立并维持事物的新秩序,旨在促进有关人民的共同繁荣与福利”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结盟争夺世界霸权。“背景”,依据所学知识从:法西斯专政建立、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意日与英法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尖锐、三国很难独立取得优势等角度分析。‎ ‎(2)问,“影响”,依据材料信息“1940年10月德国法西斯从西线和其他地区向德苏边境调集军队,希特勒签发了巴巴罗萨对苏作战计划,进而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日本法西斯抓住时机在远东地区采取行动,迫不及待地把称霸远东及太平洋的愿望变成现实。‎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助长了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气焰、加速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等角度分析。‎ ‎【详解】‎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开始流行于20世纪80年代,但实际上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1818—1883)就已经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由狭隘性的地域性历史发展为开放的世界历史,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马克思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本性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在一国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部发展的惊人生产力和财富增长的狭小基础形成矛盾,资本输出国外,不是因为它在国内绝对过剩,而是因为在国外利润率更高。所以,经济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的生命线。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属性,既实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体现了国际剥削关系,又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 ‎——摘编自富丽明《经济全球化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比较》等 ‎(1)根据材料,概括马克思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答案】(1)主张: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兼具侵略性和建设性双重性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危机和灾难的全球化。‎ ‎(2)背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研究;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三大理论成果提供了思想基础。‎ ‎【解析】‎ ‎【分析】‎ ‎(1)问,“主张”,依据材料信息“他指出,生产力的发展进步推动了人类历史由狭隘性的地域性历史发展为开放的世界历史,也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产生。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世界历史形成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者……由资本对外扩张推动的全球化使世界市场不断拓展,兼具破坏性和建设性双重属性……世界市场的形成推动了世界经济呈现出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因此,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是难以避免的”概括得出: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出现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资本主义推动的全球化兼具侵略性和建设性双重性质、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危机和灾难的全球化。‎ ‎(2)问,“背景”,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和资本主义发展的深入研究、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三大理论成果提供了思想基础等角度分析。‎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