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8.50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卷·2018届内蒙古北重三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2017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重三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考试时间:2017年7月 满分:150分 考试时长:120分钟 ‎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70分)‎ 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礼起源于先民的习俗仪式,重在敬神。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又创作舞乐、史诗,激发人们的认同感。这一变化反映出 A.儒家学派始于周公旦                            B.自古以来中国社会重视“礼”‎ C.周礼重心从神转为人                            D.礼乐制度重在维护社会等级 ‎2.宋代所有的敕书都以皇帝的名义颁发,经宰相副署,由宰相机构发布,才能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这表明 A.丞相权力不断遭到削弱                        B.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C.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D.丞相权力已经超过皇帝 ‎3.清朝数次进行撰修全国性地图、地志的工作。康熙《皇舆全览图》和乾隆《乾隆内府舆图》,是我国古代水平最高的实测地图。从康熙到嘉庆前后三次修订《大清一统志》,是我国古代最完善的一部全国地理志。这一做法 A.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市场                    B.加强了专制国家体制 C.标志地理测量技术的成熟                    D.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 ‎4.以下为汉代各农耕区的劳动生产率比较表 ‎ 农耕区域 ‎ 年人均耕田数 ‎ 平均亩产量 ‎ 粮食总收入量 ‎ 南方农耕区 ‎ ‎23小亩 ‎ ‎1.37石 ‎ ‎32石 ‎ 中原农耕区 ‎ ‎30小亩 ‎ ‎1.5石 ‎ ‎45石 ‎ 西北屯垦区 ‎ ‎74小亩 ‎ ‎0.4石 ‎ ‎29石 ‎ 此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人多地少制约南方经济发展                B.西北与南方生产力水平相近 C.中原地区精耕细作技术领先                D.地理环境决定农业生产水平 ‎5.“工之子恒为工。”(《国语·齐语》)“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荀子·儒效》) “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唐六典》)这种古代手工业传承特点出现的根本原因 A.保护手工业发展和促进生产力进步的需要 B.我国古代手工业没有市场导致 C.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狭隘性 D.确保官营手工业的垄断地位 ‎6.宋代官员待遇优厚,俸禄以货币为主,官员除了月给俸钱之外,还有禄粟、职田等实物和土地报酬,以及“农粮钱”、“餐钱”、“晶给券”、“彭茶汤钱”等津贴。据此可知,宋代的俸禄制 A.助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C.促使重文轻武局面出现                        D.易于滋生腐败堕落现象 ‎7.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太仓州、海门厅因“种花者多,而种稻者少,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嘉定“其民托命于木棉,因而县不产米,仰食于四方”。据此可知,明清江南地区 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C.抑商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D.粮食手工加工业发展滞后 ‎8.儒家崇尚知仁行义的谦谦“君子”;墨家推崇分人以财、助人以力的“兼士”;法家则以循名责实、公正无私的“铁腕”实行者为道德极峰。这说明先秦士子 A.提倡政治参与意识                                B.注重个人道德修养 C.主张规范伦理道德                                D.讲究胸怀宽容博大 ‎9.汉代司法中有“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曾有父亲藏匿了犯了杀人罪的义子也不治罪的判例。对此问题的正确理解是 A.普遍存在司法权力滥用现象                B.儒家伦理在司法实践中强化 C.司法过程中法律与道德兼顾                D.儒家经典成为法律基本原则 ‎10.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中国 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                    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 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                    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 ‎11.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据此推断作者的真正意图是 A.中华民国建立导致了社会动荡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变化 C.深化思想启蒙以促进国家革新            D.共和体制还不足以革新国家 ‎12.“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这次祭奠意在 A.坚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B.彰显中共全民族抗战精神 C.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        D.确认轩辕黄帝的历史地位 ‎13.据学者统计从1860年到1936年,小农家庭的手织布在棉布消费总量中从96.8%下降到38.8%,自给率从46.1%下降到28.7%。小农家庭棉花自给占棉花消费总量的比重从69.4%降至10.9%。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中国的小农经济 A.打破了自给自足的封闭、孤立状态 B.在近代中国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 ‎ C.趋于破产并将退出中国历史的舞台 D.与市场、商品经济的联系日渐紧密 ‎14.近代史上,某些清廷官员的绰号中带有“鬼”字。如洋务派官员奕䜣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这反映出当时 A.西方侵略激起国人抵抗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运动受到普遍批评                        D.西方思想与传统观念的冲突 ‎15.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指出:“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观大同盟罢工与无政府党、社会党之日炽,社会革命其将不远。”有鉴于此,他认为应该实行 A.民主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16.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认为各民主党派是以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为主体的阶级联盟。1956年初,中央认定各民主党派“已经基本上成了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团体”。2010年中共中央统战部指出民主党派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这种变化表明 A.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没有变化                B.中共对民主党派政策与时俱进 C.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D.中国社会政治环境长期稳定 ‎17.《激荡三十年》中写道:“在1983年之前,政府明令不允许私人买汽车跑运输,一个今天已经消失的经济犯罪名词——‘投机倒把’在当时是一个很严重的罪名。”之后,“投机倒把”的罪名被“长途贩运”所替代。出现这种变化得益于 A.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B.对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发展乡镇企业,农民离土不离乡 ‎18.2016年11月,中办、国办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做出新部署,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对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根本地位、严格保护农户承包权、加快放活土地经营权、完善“三权”关系作出了具体规定,这种“三权分置”制度 A.是农村生产关系的一种根本性变革 B.顺应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趋势 C.是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盘否定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 ‎19.在西方古代史著作中,“辉煌属于希腊!”“宏伟归于罗马!”这样的赞美屡见不鲜。这主要说明 A.古代希腊精神文化领域成就辉煌        B.古代罗马较为注重实际,崇尚秩序 C.西方人对古希腊罗马文明无法释怀    D.古希腊罗马文明是西方文明之源 ‎20.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说:“人认为神也是生出来的,会说话有形体,穿戴和人相同。”这一观点体现了 ‎ A.人文主义思想  B.理性主义思想 C.自由主义思想  D.民主主义思想 ‎21.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在以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思想的同时,又特别重视继承和利用在中世纪遭到摧残的古希腊罗马的“世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反对封建神学的思想武器。这反映出 A.人文主义者反封建的软弱性                B.古希腊罗马文化有反专制色彩 C.文艺复兴歌颂自然与人性                    D.文艺复兴摧毁了神学世界观 ‎22.启蒙运动者认为应该向非基督教世界的东方求助借鉴,吸取合乎理性法则的思想材料。儒家学说以“道”这一理性为基本原则,成为法国哲学家倡导理性主义的基本来源。据此可知,启蒙思想家推崇儒家思想的原因是 A.儒家之道成为启蒙思想的理论来源 B.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有利于社会和谐 C.儒家思想为其构建了“理性王国”的蓝图 D.儒家思想的理性精神有利于反对神权统治 ‎23.15世纪中叶,在与东方的贸易中,欧洲的金银源源不断向外流出,“黄金问题”变为欧洲经济上的严重危机。由此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A.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B.引发了欧洲的价格革命 C.刺激了欧洲开辟新航路                        D.欧洲中心地位逐步确立 ‎24.下图是全球殖民地占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①阶段荷兰人击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B.在②阶段加紧殖民扩张的是荷兰、英国、美国等国 C.在③阶段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D.在④阶段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25.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26.与世界其他国家整齐划一的观范车牌不同,美国车牌异彩纷呈,州与州互不相同。如威斯康星州:“American ’a Dairyland(美国的牛奶场);明尼苏达州:“10000lakes”(万湖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文化的多元化                                        B.各州有一定的自治权 C.地理的差异性                                        D.各州宜传自己的优势 ‎27.租让制理论是列宁提出的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理论。列宁说:“租让——这是同先进国家的资本主义的联合”,这是同先进国家中的先进财政资本的经济合作、联合和统一。列宁提出实行“租让制”的主要目的是 A.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B.与西方国家友好往来 C.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28.20世纪30年代,美国工业复兴局对遵守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的雇主颁发蓝鹰标志,并号召消费者购买标示蓝鹰标志的产品。对此,有人在媒体上发表如下漫画,这表明作者 A.站在罗斯福一边反对法西斯                B.质疑罗斯福新政侵犯自由 C.担心德国纳粹思想危害美国                D.拥护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 ‎29.1933年,美国国会颁布《紧急救济拨款法》,授权政府招募失业者从事公路、堤坝、桥梁、公共建筑等公用事业的建设;随后国会又于1935年颁布《社会保障法》,明确规定:“本法案旨在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和残废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据此可知 A.新政期间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B.新政注重直接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C.美国通过国家干预经济实现社会稳定 D.社会福利开支过大导致财政不堪重负 ‎30.格·普·阿波斯托尔在《当代资本主义》一书中说:“国家在和平时期对经济进行干预的第一次大尝试,是罗斯福在美国搞的所谓新政,结果以失败告终。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在科技革命的环境下,产生了那些微观经济以及特别是宏观经济的变化,促使能够保证进行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某些机制得以建立起来。”材料旨在说明 A.罗斯福新政是一次对经济进行干预的失败尝试 B.科技革命是推动干预经济机制建立的真正动力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速发展 D.科技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31.二战后,西方工业结构发生了分化:劳动和资本密集型的“大烟囱工业”,如钢铁、采矿、纺织等,被称为“夕阳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和小型化新兴工业,如电子、核能、宇航、激光等,被称为“朝阳工业”,获得迅猛发展。由此可见,战后西方发达国家 A.逐步从工业经济跨入知识经济时期    B.在国家干预下经济出现了持续发展 C.传统经济萎缩而新兴经济如日中天    D.成为经济发达制度健全的福利国家 ‎32.20世纪60年代,美苏双方商定在对方首都举办展览。苏联人办了炫耀其宇航技术的展览,美国人看了很害怕;而美国人在莫斯科举办了美国家庭厨房展,苏联人大为震惊;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觉得美国人很幸福。这反映出 A.美苏关系缓和,平等互利                    B.美苏冷战的新形式 C.美国取得竞争的优势地位                    D.苏联科技上的优势 ‎33.2017年2月1日(当地时间),英国议会下议:投票通过政府提交的“脱欧”法案,授权首相特雷莎·梅启动“脱欧”程序。2017年3月29日英国政府正式启动脱离欧盟的程序,英国“脱欧”由此迈出标志性一步。“脱欧”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A.英国与欧盟其他成员国矛盾激化        B.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中断 C.主权让渡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D.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 ‎34.截至目前,在美的非法移民已达1100万之多。2015年,美国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排除通胀等其他因素,1990年至2013年,没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降低了20%,仅有高中文凭的美国男性收入也降低了13%。对这种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第三次科技革命拉大了美国贫富差距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引发经济“滞胀”‎ C.经济全球化造成国际资源分配不平衡 D.美国教育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35.1976年,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组成七国集团,协调经济政策以解决世界经济难题,俄罗斯加入后成为八国集团。1999年,八国集团国家和中国、巴西、印度等组成二十国集团,寻求合作以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持续增长。从这一历程可看出 A.世界格局的变化冲击旧的世界经济秩序 B.经济全球化深入到贸易金融领域 C.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进入世界体系 D.区域经济集团从封闭走向开放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80分)‎ 本试卷包括3道题,36题 30分,37题25 分,38题 25分 ‎36. (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 ‎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获取的政治、经济、法律特权,迫使中国匆匆迈入到近代,这种被动的社会转型导致社会结构发生巨大断裂,社会现实和法律制度严重脱节。1902年,两湖总督张之洞以兼办通商大臣身份,与各国修订商约。在此期间,英、日、美、葡四国提出在清政府改良司法现状“皆臻完善”以后,可以放弃领事裁判权。清政府随后下诏:“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妥为拟议,务期中外通行,有裨治理。”开启了清末司法改革,以因应形势变化,挽救权力危机。但在引进西方法律原则、制度的过程中,遭到传统礼教派的强烈反对,清廷秉持“旧律义关伦常诸条,不可率行变革……惟是刑法之源,本乎礼教”‎ 的修律宗旨,在移植和妥协中,艰难推进。 ‎ ‎——改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律史》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的特点,并分析原因。(18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司法改革的历史背景,并作简要评价。(12分)‎ ‎37.(25分)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在大崩溃时代,孔子致力于重建超越时空限制的普世价值观念,作为世界可以遵行的他所盼望的行为准则。在同一时期,希腊也有一批知识分子为后世西方文化提供了重要养分,当时许多希腊城邦都有追求学问的人,他们致力于思考抽象的问题。 ——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 材料二 意大利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的主题,以人类本身作为知识与艺术追求的核心。(文艺复兴的出现)意大利的那种较高的城市化、商业化的经济环境是一个因素,对古代希腊、罗马文学艺术的模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 材料三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就是一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冲突交汇的历史,就是传统文化在西方近代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向近代文化过渡转变的历史。从“制造之争”到“制度之争”,再到“思想之争”,是中西文化和哲学论争的一个转折,它在某种程度上规定了此后中西论争的基本态势。 ‎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普世价值观念”的思想核心,(2分)举出同一时期古希腊的杰出思想家及其主张。(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的背景及核心思想。(8分) ‎ ‎(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呈现的趋势。(3分)为此先进的中国人开展了哪些重大探索活动?(6分)‎ ‎38.(25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 材料一 从历史上考察,经济全球化过程至少开始于14世纪末期。欧洲人在掌握了先进的航海技术和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之后,率先进行了跨越大洋、联系外部世界的远航。在此后的几百年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确立和西欧国家的对外扩张而不断推进。但在19世纪结束之前,由少数发达国家强行推进的全球化主要还是体现在对外贸易的扩大和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政治统治上。 ‎ ‎——查尔斯·欧蒙《全球化和地区开发》 ‎ 材料二 最近一百年中,产业组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生产者让位给企业大亨,小公司被托拉斯取而代之,有时企业规模之大超乎想象力……一百年前的商业规模尚受到地域的限制,如今却可以覆盖全球;以前的商业订单由人或邮政马车来传递,现在则代之以信件、电话、电报和无线电来传递。 ‎ ‎——弗兰克·麦克维《近代产业制度》(1903年) ‎ 材料三 在过去,每个国家的经济体内部都保持相当程度的独立。用一个比喻:全世界各地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每一桶水的水面有高有低。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于是,劳力便宜的地方成为生产基地,购买能力大的地方,成为消费市场。本来只在国家之内的产销分配,转而成为全球性的产销平衡。 ‎ ‎——许倬云《现代文明的成坏》 ‎ 材料四 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必然伴生物,其影响与规模已经构成另一种全球化。 ‎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看,全球化是世界走向相互依存网络的历史潮流。反全球化事实上并不是反对全球化本身,而是反对全球化带来的各种问题。但是,靠街头抗议解决不了问题。同样,漠视反全球化现象对全球化的未来发展也不利,应该建设性地思考如何拥有一个合理的全球经济与全球社会。 ‎ ‎——庞中英《值得深思的反“全球化”浪潮》 ‎ ‎(1)依据材料一,概括14世纪末到19世纪促使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分) ‎ ‎(2)指出材料二中产业组织发生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的时代背景。(8分) ‎ ‎(3)依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末期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出现的主要原因。(9分) ‎ ‎(4)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反全球化”。(4分)‎ 高二历史期末答案 选择题:‎ ‎1—5 CCDCC 6—10 ABBBD 11—15 CBDDD 16—20 CCBDA ‎ ‎21—25 CDCCB 26—30 BABBB 31—35ABCCA 材料题:‎ ‎36. 【答案】(1)特点:中华法系礼刑结合;对危害统治的罪行处罚严重;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属于人治;注重维护国家和家族利益;中华法系侧重于无讼、和谐的价值取向。(10分) ‎ 原因:自然经济;宗法制度;专制统治;重视伦理道德(儒家思想影响)。(8分) ‎ ‎(2)背景:近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西方近代法律思想的传播;清政府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试图收回领事裁判权。(8分) ‎ 评价:晚清思想改革借鉴了近代西方法律原则,同时兼顾了儒家礼教传统,有利于推动法律的近代化;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之传统文化根深蒂固,改革困难重重。(4分)‎ ‎37.【答案】(1)核心:“仁”(“礼”)。(2分) ‎ 思想家及主张: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格拉(普罗塔哥拉):人是万物的尺度; ‎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6分) ‎ ‎(2)背景:意大利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6分) ‎ 思想:人文主义。(2分) ‎ ‎(3)趋势:从器物(技术)、制度到思想,逐步深入。(3分) ‎ 活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6分,任答三点即可)‎ ‎38.【答案】(1)因素: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对外贸易的扩大;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与掠夺。(4分) ‎ ‎(2)变化:产业组织规模扩大,出现了垄断组织。(3分) ‎ 背景: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及其原则盛行;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扩展;科学技术的发展。(5分) ‎ ‎(3)特点:全球化逐步深入发展。(3分) ‎ 因素:科学革命推动;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促进,两极格局瓦解;市场经济体制普遍建立。(6分) ‎ ‎(4)看待:全球化是历史发展潮流。反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伴生物。正视全球化带来问题,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主动融入全球化。(4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