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5 M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仿真模拟试卷(二)
(共100分,用时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24.(2019·西宁检测)《左传》记述:“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认为( )
A.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B.宗法制与分封制蕴含着家国对立的隐患
C.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
D.士与庶民是宗法制下的最底层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分封制下“国”与“家”的矛盾,未反映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A项错误,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基础,C项错误;士是宗法制下的最底层,D项错误。
25.(2018·湖南长沙一中高三月考三)汉末灵帝熹平四年,汉政府曾将儒家经典刻石立于洛阳太学,即“熹平石经”。其字体全是工整的隶书。曹魏时,又增加了《尚书》《春秋》二经的“古文”本刻石,世人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由此可见,自东汉以后( )
A.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
B.古文经的影响力扩大
C.官方意识形态发生突变
D.儒家分化出不同流派
答案:B
解析:西汉武帝时儒学即已确立正统地位,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汉末时“熹平石经”为隶书刻本,即为今文经,而增加的《尚书》《春秋》为古文字刻本,即为古文经,而将“熹平石经”与《尚书》《春秋》二经合称为“正始石经”或“三体石经”
说明东汉以后古文经的影响力扩大,B项正确;不论古文经还是今文经均属于儒家思想,因而官方意识形态并未发生突变,C项错误;古文经与今文经在西汉时即已产生,因而并非东汉以后儒家分化,D项错误。
26.下表为唐宋两朝节妇烈女对照表
朝代
统治年限
节妇数
烈女数
节烈合计
隋唐
326
32
29
61
两宋
319
152
122
274
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此( )
A.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
B.隋唐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尚浅
C.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D.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
答案:D
解析:从表中可知,两宋时期节妇数、烈女数呈上升趋势,联系所学知识可知,造成材料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統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诉求,表明儒学信仰的重建强化了社会伦理观念,答案为D项。A项,隋唐时期经济繁荣与社会风气的开放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项,隋唐、宋代统治者受儒家伦理纲常熏陶的深浅程度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宋代女性伦理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
27.16—18世纪,中国向世界出口的商品约有236种之多,其中生丝、丝织品、瓷器和茶叶等出口最多。当时中国在与西方的贸易中一直保持顺差,西方人以白银购买中国商品,近280年间白银大规模流入中国。这表明( )
A.中国参与并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B.新航路开辟扭转了东西方贸易格局
C.海外市场刺激了中国传统经济转型
D.商品输出造就了中国的富有和强盛
答案:A
解析:明清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发生贸易关系,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A项正确;新航路开辟后中国对西方世界的贸易长期处于出超地位,B项错误;明清时期中国仍实行传统经济模式,没有实现中国传统经济转型,C项错误;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处于出超,但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项错误。
28.(山东济南模拟)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这体现了康有为( )
A.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
B.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C.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
D.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康有为的思想主张。题干意为从氏族到部落,再形成国家,从国家再到大一统。人从单独一个人到群居建立酋长制度,从酋长制度逐渐过渡到君臣制度,再从君臣制度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度,最后从君主立宪制度渐进发展到共和制度。材料的主旨是强调历史是在不断地进化,体现了康有为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D项正确。根据所学,康有为属于维新派思想家,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A项错误;君主立宪是维新派的思想主张,但是不符合题干意图,B项错误;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29.陈旭麓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社会意义的群体,他们走得越远就越是孤独。材料意在说明( )
A.思想觉悟迟滞于政治觉悟
B.民族意识觉醒比较艰难
C.民族危机引起了思想变化
D.社会变革没有真正出现
答案:B
解析:陈旭麓强调因战争的失败,出现了一批思想激进人士,如鸦片战争后的林则徐、魏源等新思想的倡导者,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但缺乏一个广泛的社会群体,这说明民众的觉醒比较迟缓,答案为B;材料强调思想觉悟,但没有涉及它与政治觉悟的关系,A项不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思想发生变化的人太少,C项不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社会变革,D项错误。
30.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省先后宣布独立,各省先后担任最高军政长官(都督)者背景不尽相同,其中新军将领13人,革命党5人,咨议局议长3人,巡抚3人,布政使1人,提督1人,督练公所总参议1人。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社会基础
B.具有明显的妥协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属于自上而下的革命
答案:B
解析:新军将领、咨议局议长、巡抚、布政使、提督、督练公所总参议原来均为清政府官员,大多数属于投机革命,由此可知,B项符合题意。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均可排除:D项不符合辛亥革命的性质,排除。
31.1978年下半年,广东又现“逃港”高潮,仅8月份人数达6 709人,逃出1 814人,1979年春节过后又出现群体性“逃港”局面。这一现象影响了(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B.深圳经济特区的创办
C.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
D.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
答案:B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广东逃港高潮”,而不涉及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A项错误;据材料“广东”“逃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影响了以后经济特区的创办,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为避免逃港现象而创立经济特区,而不是中英外交关系,C项错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生在1984年,D项错误。
32.(2019·荆州质检)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对于打算学习罗马法的人来说,必须首先了解法(IUS)的称谓从何而来。它来自于‘正义(IUSTA)。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乌尔比安这里强调“法”( )
A.保护人类私有财产 B.体现立法者的意志
C.保护人类自然权利 D.奠定欧洲民法基础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它来自于‘正义’”,这里强调的“法”
属于自然法,高于具体法律。A项是罗马法的核心,与材料无关,错误;B项是具体法律的本质,与材料无关,错误;自然法保护人类自然权利,C项正确;D项是罗马法对后世的影响,错误。
33.有英国学者认为,近代欧洲矿业和金属的各项技术发展,得益于科学家无几,但很有助于科学。但是开辟全世界的历次重要远洋航行,情况就不然了,这些是为了光荣和利益服务而有意识地最初应用于天文和地理科学而获得的成果。该学者意在说明,当时欧洲( )
A.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的结合
B.技术发展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C.远航顺应了追求利益的共识
D.科学发展助力于远洋航行成功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明显可以看出,当时欧洲的各项技术发展促进了全球航行的发展,能够说明科学的发展,助力远洋航行的成功。
34.列宁对美国医生哈默说,“我听说你本来想做些医务救济工作,这种工作非常需要,不过,我们最需要的是美国商人。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用这些来使我们国家的轮子再次运转。”其用意在于( )
A.强力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推进医疗技术实行现代化
C.利用外资和技术发展经济
D.实行计划经济巩固新政权
答案:C
解析:解此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的内涵。材料内容强调的是苏俄期待利用“美国的资本和技术”发展经济,这与1921年苏俄新经济政策相吻合,答案选C。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信息与A项不符,排除;B项只是材料信息的表象,排除;利用外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显然不是计划经济的特点,排除D项。
35.他们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强调主观、天才和灵感,强调人性的自由和解放,在艺术创作中注重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关注历史的兴趣和社会现实中重大事件。体现这一特点的作品有( )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近代美术的发展。据材料中“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和“在艺术创作中注重艺术家的主观创造性”,可知其为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的浪漫主义美术,代表艺术家为法国的德拉克洛瓦等人。答案选B。其他三项与所给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7分)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为“考课”“考绩”。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所谓“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西汉时,上述标准尺度有了较大改变,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是“户口垦田,钱谷人出,盗贼多少”。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主要指的是德、慎、公、勤。“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具体部门提出的具体要求。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如对地方官有“四善三最”,对监司(监察官员)有“七事”等。
——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
材料二 自从英国在1870年建立文官制度以来,官员考核制度也开始实行,考核以工作能力与表现为标准,考核结果作为奖励和晋升的依据。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平时考绩两个模块。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为了适应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需要,英国官员考核制度更贴近于专业化管理和分工的需要,逐渐废除了“通才”的考核标准。1979年撒切尔夫人执政以后,主张建立公务员绩效评估制度,进行市场取向改革,减少政府干预,节省开支,大力削减公务员队伍。
——高净《中英公务员考核制度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朝到宋朝官员考核标准的变化,并对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进行简要评价。(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英国官员考核制度的特点,并分析推动英国官员考核制度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10分)
答案:(1)变化:秦朝时期考核标准以道德为主;西汉时期注重实际业绩;唐代对官员的道德和才干进行综合考量,宋代考核标准走向具体化。
评价:考核制度对官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员队伍的良好素养;但考核制度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能根本杜绝官员工作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特点:与文官制度相伴而生;重视工作能力与绩效;考核结果作为奖惩依据;形式多元;不断完善,逐渐走向专业化、市场化。
因素: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的开展;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民主制度的完善);文官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国家干预经济力度的变化。
42.(2019·河南洛阳汝阳高中)(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尽管在表面上西方社会不同政治力量的思想和政策对立十分激烈,但在实际的政策上,某种纯粹的思想在现实政治中的体现越来越少,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正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正义论》中说,在多元社会的环境里,任何一种完备性学说都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所以,在现代西方民主制的多数政治原则之下,现实的政治必须要有妥协。否则,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就难以与其多元主义的理念共存。
——晓林《当代西方多元主义理论和政治现象评析》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材料中的核心观点进行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严密)
答案:
观点:在多元的社会环境中,现实的政治必须要有妥协。
探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各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经过三十余年的反复较量,双方达成了妥协,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出现,二者联合斗争,最后与旧的资产阶级势力达成妥协,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使得英国的民主政治进一步完善。
1787年,美国的大州与小州、中央与地方、北方与南方等不同的政治势力达成妥协,通过了联邦宪法,确立起联邦制共和政体。
1789年法国大革命后,法国共和派和君主派经过长期的斗争,最终达成妥协,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了共和制度。
结论:通过历史事实可知,多元主义意味着多种利益诉求、政治主张的碰撞与交融,在多元社会环境中,妥协是推动现实政治进步的必要条件。
三、选考题(每小题15分,任选一题作答)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明代赋役改革自宣德年间开始,发展到万历初年“一条鞭法”向全国铺开,经历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间。明代赋役改革以来自民间的白银货币化作为前导,具有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所以通过地方一系列赋役改革,最终导致“一条鞭法”推行全国,赋役白银化,顺理成章地确立了税收和徭役的货币化。这是中国社会经济货币化的重要进程。在16世纪初,中国与世界接轨,体现在市场的连接,推动了白银货币化加速进行。明代赋役改革“一概征银”,这是中国税收制度由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变的一次重大改革,也是中国徭役制度由力役向货币替代转变的一次重大变革。这种变革直接推动了农民从纳粮当差到纳银不当差,农民逐渐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而获得独立的自由雇工的身份。这一重大变革,无疑就是英国法律史学家亨利·梅因所谓从身份到契约的过程,也无疑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从人的依附关系向物的依赖关系的转变,是社会的巨大进步,成为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改革推动了农业产品必须投放市场,从而促进了农业商品性生产,农民生活日益与市场相联系,从事工商业更为有利,从而为工商业发展创造了必要前提。
——万明《白银货币化视角下的明代赋役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赋役改革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赋役改革产生的历史影响。(9分)
答案:(1)特点: 时间长;白银货币化;赋役征银;由地方到中央(自下而上改革)。
(2)影响:推动了农业的商品化发展;国家逐渐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为雇佣劳动和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帮、商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46.(2019·湖南师大附中质检)(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越南战争是20世纪“冷战”时代一场重大的局部战争。战争期间美国在越南耗用的军费超过1670亿美元,巨额的战争开支加剧了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而这又导致通货膨胀日趋严重。使整个经济长期陷于“滞胀”状态。1964—1969年,美国的军费虽然近乎翻了一番,但用于越南战争以外项目的军费只增加了5亿美元。由于经费短缺,美军武器装备不能及时更新,许多军事研发项目被迫延迟或取消,更为严重的是丧失了相对于苏联的长期核力量优势。
战争还对美国的社会心理造成巨大震撼。尼克松说:“越南战争的失败玷污了我们的理想,腐蚀了我们的精神,削弱了我们的意志。”美国自杜鲁门时代以来高度膨胀的扩张欲望开始冷却,孤立主义思潮重新泛起,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美国应该承认自身资源与力量的有限性,必须减少在海外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在越战的直接刺激下,“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美国中止了自二战结束以来20余年的过度扩张,而在70年代实行适度收缩。
——邓红洲、李玉兰《越南战争的经验教训特点及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越南战争爆发的背景。(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越南战争对美国的影响。(8分)
答案:(1)背景:美苏“冷战”;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法国战败退出;越南南北分裂;美国霸权政策。
影响:经济陷入“滞胀”状态;削弱了军事力量;影响了民众心理;对外战略从扩张走向收缩。
47.(2019·河北衡中同卷文科综合试题一)(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后,蔡锷在云南积极响应,发动和领导了昆明新军“重九起义”,一举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并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督滇期间,蔡锷实行了一系列具有民主革命性质的改革,对于推进云南经济社会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为四万万人争人格,救国于危难,毅然与唐继尧、李烈钧等在云南举义,兴兵讨袁,并抱病亲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率兵赴川南与袁军顽强作战,最终迫使帝制取消,共和恢复。蔡锷也以再造共和之殊功,被誉为护国元勋。
护国战争结束后,蔡锷任四川督军兼署省长,致力治川,但因喉疾加剧,赴日就医,1916年11月8日病逝于福冈医科大学医院,年仅34岁,次年4月12日,被国葬于岳麓山,为民国国葬第一人。
——陈文广《再造共和的政治家、军事家护国元勋蔡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蔡锷的活动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蔡锷成为“民国国葬第一人”的原因。(7分)
答案:(1)历史现象: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清王朝统治结束;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复辟帝制;护国运动。
(2)原因:响应武昌起义,实现了云南独立,是辛亥革命的功臣;在云南实行民主改革,推动了云南的近代化;领导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了民主共和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