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综合测试(五)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1.1957年,有人写了体现家庭生活的《我的丈夫》,被人批评为黄色文章,对此,中共中央表示:这篇文章也未必就是黄色的。天天《上甘岭》,没有《我的丈夫》怎么办?这里中共中央的主张是( B )
A.学术问题上可以百家争鸣
B.文艺创作上应该百花齐放
C.艺术创作要坚持党的领导
D.文学创作服务于政治宣传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体考查“双百”方针。A项,材料是文学艺术问题并非学术问题,排除;B项,文艺创作上应该百花齐放,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正确;C项,艺术创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文学创作服务于政治宣传的说法错误,也不符合材料,排除。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文人画因其贵族性、封建性而受到完全的排斥;但在1956年后中国传统绘画包括文人画也因其“民族性”而获得了更大意义上的生存空间。这反映了( B )
A.社会制度转型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B.文学艺术事业发展受政策因素的影响
C.盲目学习苏联影响民族文化保护
D.邓小平主持科教工作推动拨乱反正
解析:从材料中不同时期对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态度的变化上看,文学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的,主要体现在政治因素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项。A项错在“社会制度转型”上;C项材料没有体现苏联的影响;D项时期不对,故排除。
3.1956年12月,我国文化部发出了《关于国营剧团试行付给剧作者剧本上演报酬的通知》,通知指出实行按劳取酬的原则,必须推行剧本上演报酬制度。上演报酬制度的确立反映出( A )
A.国家对戏剧文化发展的重视
B.文化工作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C.市场调节机制指导文化建设
D.知识分子的待遇落后于其他阶层
解析:1956年随着“双百”方针的推行,戏剧文化发展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上演报酬制度的确立正是国家对戏剧文化发展重视的具体体现,A符合题意,正确;文化工作不能追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B自身就是错误的,不符合题意,排除;1956年中国尚未出现市场调节机制,C不符合题意,排除;D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史实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7
4.报载:1958年8月8日,经过北大东语系朝鲜语专业师生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的《汉朝辞典》被作为“特大号卫星”放上了天,而这仅仅是3 400多颗“卫星”中的稍微璀璨的一颗。这说明了( B )
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教育大跃进现象严重
C.“双百”方针全面贯彻
D.新中国科技发展迅速
解析:“一五”计划是从1953~1957年,“一五”计划早在1957年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根据“1958年……经过……一周的奋战,一本2万词条、100万字”可知有夸大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58年中国开始在各行业中掀起大跃进运动,材料反映的就是教育领域的大跃进,故B项正确;“双百”方针是指艺术领域百花齐放,学术领域百家争鸣,材料中用极短时间编出字典显然有夸张的成分,不是在贯彻“双百”方针,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科技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5.从1966年6月到1972年,整整7年,中国影坛没有拍摄过一部故事片……当时,八亿人民主要看八个样板戏。这反映出( C )
A.中国电影拍摄水平整体下降
B.样板戏不利于提高生产水平
C.“文化大革命”影响文化发展
D.样板戏更符合大众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1966年6月到1972年”这段时间在中国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个时期文学艺术没有得到发展,“双百”方针完全被忽视,因此本题选C项。A项说法不正确,不应该是拍摄技术的问题,而是不允许拍摄的问题。B项错误,材料与生产无关;D项说法有原则性的错误。
6.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农教育会议召开。会议确定工农教育要以识字、学文化为主,“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这表明当时中国教育事业的目的主要是( C )
A.壮大工农革命力量
B.扫清封建残余文化
C.开展人民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
D.宣传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解析:由材料可知,受教育的主体是工农大众,再结合时间信息可知,当时教育事业的主要目的是开展人民教育,为即将展开的经济建设储备人才,C项符合题意。
7.为普及教育、改变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了可贵思路的是( D )
A.《共同纲领》对新中国文化教育方针的规定
B.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的教育政策的制定
C.1957年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提出
D.“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的提出
解析:题干所述与刘少奇倡导的“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相吻合。故选D项。
7
8.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在一个占世界人口1/5的发展中国家做到这一点,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壮举,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这项“壮举”是指我国( D )
A.1950年开始的扫盲教育
B.1977年恢复统一高考招生制度
C.1986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D.2001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解析:2001年中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9.“985工程”是1998年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国家启动这一工程具体是为了( C )
A.落实过渡时期总路线
B.贯彻“双百”方针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实现“十二五”规划
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3年制定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关于科学和文艺领域的政策,与题中“中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不符,故B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是1995年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故C项正确;实现“十二五”规划的起止时间是2011~2015年,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0.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这一决定的核心主张是( C )
A.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B.教育提升民族素质
C.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和“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突出了科技和教育的重要性,故选C项。
11.从模仿追踪、重点突破到自主创新、引领未来,60年来,无论是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是在前沿技术探索方面,中国科技界常有“惊人”创举。这“惊人”创举有( A )
①“文化大革命”期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涌现了诸如钱学森、袁隆平等成就卓著的科学家
③“一五”期间成功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
④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我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是在1965年,在“一五”计划(1953~1957年)之后,故应排除③。故选A项。
12.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曾对印尼代表团说:“美国是看不起我们的,英国是看不起我们的。法国、联邦德国、日本、苏联这些国家它们都看不起我们。这个看不起是有理由的,因为他们的东西多,技术先进。”基于这一认识,中国政府 ( A )
7
A.加紧核武器技术的研制
B.主动加入不结盟运动
C.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D.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解析: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符合题干条件。故选A项。
13.2000年,“隆平高科”上市交易,袁隆平富了。不过这一次,民众的评论似乎打破了“仇富”的定律,有人表态:“袁老就是买飞机,我们也不眼红。”民众之所以有这种“仇富不仇袁隆平”的心态,主要是因为袁隆平( C )
A.促进了世界和平事业的发展
B.对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C.在解决人类的粮食问题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D.从事慈善事业,是世界人民的福星
解析:袁隆平的杂交水稻,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而且有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故C项正确。
14.1988年9月邓小平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文中指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最近,我见胡萨克时谈到,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 )
A.指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
B.促成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奠定了“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D.启发袁隆平成功选育“南优2号”
解析: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邓小平强调重视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为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故C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无法得出科技发展最终要靠生物工程技术这个结论,而且这个结论本身也是有问题的。材料没有涉及到我国的全民教育方针,故B项错误。无法从材料中看出它对袁隆平的“南优2号”产生直接作用,排除D项。
15.进入21世纪,我国成为掌握超导材料技术并具备产业化生产能力的先进国家之一,我国从研制开发到实现产业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这说明( B )
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C.我国科技领域出现了“大跃进”
D.我国的科技已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解析:注意材料强调的是“从研制开发到实现产业化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说明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可分为五个时期:
7
时期
特点
情况
1950~1959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6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0~1962年
非常时期
呈困难的饱和增长
1963~1965年
指数增长期
每隔1.4年,科技成果翻一番
1966~1975年
非常时期
几乎零增长
1975年以后
指数增长期
增长率基本上与世界水平相近
——《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二:
新中国科技人员占人口的比例
年份
全民所有制单位
科技人员的总数
全国每百万人
中科技人员数
每百万职工中
科技人员数
1952年
42.5万人
少于7.5人
269人
1987年
889.4万人
83.1人
889.4人
1989年
996.1万人
88.1人
967.6人
——《奋进的四十年(1949~1989)》
材料三:政府科技经费的投入,从1955年的3 800万元猛增到1997年的961亿元,所取得的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在1997年即达到3.1万项。
材料四: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邓小平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各阶段科技发展的主要原因。(10分)
(2)根据以上材料和你的认识,谈谈科技发展需要哪些条件。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国家地位有什么样的关系?(10分)
答案:(1)①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完成以及党中央制定的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使海内外科学家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②“左”倾错误和三年经济困难。③党的纠“左”措施使得形势好转。④“文革”时科技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⑤“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条件:领导重视,科学决策,科研队伍,经费投入,教育水平等。
关系:科技发展决定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同时它的发展又依靠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国家的国际地位。
7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的时间信息,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要从政府的支持、科研人员的数量、经费的投入等方面进行总结;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和国家地位的关系。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国以来的代表性文艺作品
表中能够反映我国建国以来不同时期文艺作品的变化,选择其中一个时期指出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20分)
答案:示例1: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作品数量增多,题材更加丰富,风格形式更加多样化。
原因:国家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思想更加开放,文化娱乐等需求更加多元化;“双百”方针的恢复,文艺创作更加活跃;全球化趋势加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等。
示例2:趋势:“文革”期间文艺作品数量减少,题材趋同,形式单一,文艺界百花凋零。
原因:服从于政治上阶级斗争的需要;“左”倾错误思想的冲击和影响;“双百”方针遭到破坏,大批文艺工作者遭到迫害,严重挫伤了文艺创作的积极性。
7
7
相关文档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古代2021-08-255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021-08-252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课时分层作2021-08-255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四单元近2021-08-252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近代2021-08-255页
-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2021-08-252页
- 湖北省鄂州市泽林高中2019-2020学2021-08-2525页
- 高中历史第5章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2021-08-2512页
- 广西南宁市2020届高中毕业班第一次2021-08-2518页
- 2020高中历史 第5单元第14课“百花2021-08-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