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9.0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张家口市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阶段测试卷
高一历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考试内容: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一。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商代早期的甲骨卜辞中,“帝”的卜辞较多,其含义往往指“天神”。到商朝末期,“宗”类卜辞增加,“帝”逐渐消失,“帝”成为先王的祭称。这反映了
A.宗教祭祀仪式简化 B.宗法嫡庶关系确立
C.天人合一理论成型 D.人的主体意识增强
2.《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由此推断姓氏对西周的政治影响是
A.确定宗法关系的重要依据 B.确定分封诸侯的主要依据
C.导致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 D.导致形成严格的晋升制度
3.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上述材料反映了
A.西周将个人情感作为社会价值体系的来源
B.殷商“重祖”观念是西周宗法思想的基础
C.周人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
D.西周构建的社会秩序实现了人际间的和谐
4.商汤讨伐夏桀时的誓词中有“今夏多罪,天命殛之”之语,盘庚迁殷后的训示中有“先王有服,恪谨天命”之辞。这两则史实反映了商代
A.依据血缘分配权力 B.借助神权强化王权
C.君王权力日益集中 D.开始实行分封制度
5.《礼记》记载,“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据此可知
A.小宗不能进行祭祀 B.祭祀制度开始形成
C.大宗拥有祭祀特权 D.王室贵族间关系融洽
6.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夏商周三代由于方国的成熟与发展,出现了松散的联邦式的‘中国’。”其意在说明三代时期
A.实质上的统一尚未形成 B.部落联盟间关系紧密
C.实行原始社会旧体制 D.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
7.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要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即王幾的方言。这
A.强化了中央集权 B.基本消除了地方的语言隔阂
C.实现了文字统一 D.促进了文化交流和文化认同
8.《左传》中有“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的记载,《战国策》等书也有齐、秦等国试图从周天子手中夺鼎的记录。上述记载折射出春秋战国时期
A.贵族政治难以为继 B.西周王室权威动摇
C.分封体制走向瓦解 D.诸侯纷争局面形成
9.秦朝推行的郡县制与周朝后期的分封制相比是一项巨大的进步,主要是指郡县制
A.促进了民族融合 B.扩大了疆域
C.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 D.限制了朝中大臣的权力
10.有学者认为,从政府机构看,秦和汉初中央政府中皇家事务与国家事务尚未分离。“卿”这个称呼,其本身带有家臣的意味,宰相和百官也是具有浓厚的为皇帝个人服务的色彩,国家还保持古老的家国不分、家国一体的传统和形式。这反映出
A.经济发展是维系家国同构观念的关键 B.三公九卿的相关规定凸显宗族观念
C.秦汉处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转型时期 D.秦汉沿袭西周宗法制度,等级森严
11.《全球通史》写道:“新皇帝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所说的行政管理制度
A.具有浓厚的贵族政治色彩 B.旨在充分发挥地方自主性
C.使中央得以垂直管理地方 D.由秦始皇首创并推行全国
12.自刘邦建国至献帝禅让,汉代登上后位并有幸成为皇太后的共有19位,其中先后有9位皇太后临朝称制,而没有临朝之名却有干政之实的皇太后也不在少数。汉代母后临朝政治的出现
A.是君权至上的客观产物 B.基于刘氏诸侯王势力的强大
C.反映出女性地位的提高 D.体现了宗法血缘关系的淡薄
13.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B.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
C.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 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
14.西汉丞相田蚡入宫奏事,汉武帝问他:“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据此可知,汉前期
A.相权冲击皇权 B.君臣关系恶化 C.相权有所削弱 D.皇权得以加强
15.唐朝科举中有这样一道程序,即在确定录取名单前,主考官通常会邀请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和社会名声,共同决定最终录取名单,这个过程简称“通榜”。这一做法
A.体现唐代科举制走向完善 B.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
C.导致科举制无法选拔精英 D.使科举的公平性遭质疑
16.《旧唐书》《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且可推算出房玄龄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由此可知
A.史料考证的复杂性 B.房玄龄的进士身份不可信
C.正史记述更具权威 D.进士科创建时间无法判定
17.史载,唐太宗在位期间,杜淹以吏部尚书身份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据此可知,当时
A.三省体制名存实亡 B.相权实际有所分化
C.朝议制度得到完善 D.冗官现象较为突出
18.宋代初年,政府禁止三品以下的官员和庶民穿紫色服饰,后因民间百姓穿紫色服饰增多已成趋势,政府不得不解除了该禁令。这表明宋代
A.各阶层间人员流动频繁 B.权力的管制对国民的时尚作出让步
C.民本思想得以充分落实 D.百姓始终引领时代服饰潮流的发展
19.元朝时,“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种变化反映了
A.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君主专制统治更加强化
C.人口增加推动边疆开发 D.地方管理制度模式一致
20.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由此可知,明初
A.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 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道到破坏 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21.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年)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B.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D.阁臣多来自翰林院
22.明初,朱元璋在废中书省的同时,有意提高六部地位,使六部成为皇帝直接领导下的行政管理部门,六部尚书参与全国性的大政大狱研究,不再像过去那样凡事都必须向丞相汇报请示。这一举措
A.有助于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B.扩大了六部权力范围
C.有效保障了皇帝决策的正确性 D.缓和了君相之间的矛盾
23.唐朝以前,皇帝曾把外戚引入宫廷铺政,尤其是皇帝幼小之时,因而出现外戚专权现象,两汉尤甚。北宋以后则摒弃外戚辅政做法,明中期以后,选后妃、附马甚至有意选寒微之家。这种做法反映了中国古代
A.政治统治日益走向腐朽 B.官僚政治呈现理性化倾向
C.专制君主的权力日益衰微 D.君主制摆脱人治困扰
24.康熙十六年设立的南书房逐步成为权力中心,“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康熙十三年颁布谕旨,将初期只有两名入值大臣的南书房改为一次选四名入值。这一做法有利于
A.利用不同机构以分权制衡 B.协调满汉贵族之间的关系
C.防止南书房入值大臣擅权 D.扩大南书房参与决策的权力
25.2017年4月1日,中央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其“副首都”的城市定位使京津冀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追溯历史,元明清三代都对京津冀实行中央政府直接管辖,元代河北为“腹里”之地,明清此地区为北直隶辖地,承担了首都的部分政治和社会管理职能。该历史现象表明
A.历史发展具有区域差异 B.地理环境决定城市的发展
C.地方行政区划一脉相承 D.地区发展受制于行政因素
26.【加试题】中国古代的“乡里”发端于先秦,秦汉时期乡里体制渐趋成型,举凡地方赋役征派、狱讼治安、婚丧祭祀、选举教化等无不由其承担,被称为“治民之基”,由此可知,秦汉“乡里”
A.属于地方自治机关 B.履行宗法与行政职能
C.属于社会经济组织 D.职官由中央直接任免
27.【加试题】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A.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C.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28.【加试题】针对“皇权不下县”的说法,某学者指出,由秦到清,中国基本实行小县制,很少达到“地方百里、人口万户”的标准建制,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控制,通过乡里组织的普遍设立而延伸到农村社会基层。该学者认为,中国古代
A.县府管理能力不足 B.基层自治卓有成效
C.民间社会发育有限 D.县域经济长期滞后
29.【加试题】汉代,朝廷仅允许三公和大将军设置官署并自行任命僚属处理公务;魏晋时期,经朝廷允许,都督和各州刺史皆可设置官署,出现了“虚立军府,动有百数,五等诸侯,复坐置官属”的现象。这一现象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削弱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C.巩固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加重了地方的财政负担
30.【加试题】元代行省设置犬牙交错的特点明显,如: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江西行省也同样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合淮水南北为一。这种做法
A.打破了地区间的隔绝状态 B.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威胁 D.顺应了经济格局变动趋势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中国在汉代就建立了封驳制度。所谓“封”,就是把皇帝的敕令退还回去拒不执行;所谓“驳”,就是指出皇帝敕令中存在的错讹失误。到了唐代,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部门分工,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职责就是“出纳帝命,封驳诏奏”。凡有制敕下发,先经门下,门下认为不当者,可以封还重拟,需要修改者直接批注退回,具体由给事中操作,“诏敕有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其后,这一制度一直存在,即便到了明崇祯年间,李清任给事中,曾看到被皇帝下令廷杖的官员,已经根据旨意解衣待杖,也要等给事中签押的驾帖送到后方可行刑,这显然是封驳制度的遗留。
——摘编自刘文瑞《封驳制度的意义》
材料二 清承明制,仍设内阁,但实际的政务中心是在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和内阁等中枢机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军机处。军机处被皇帝严密控制,从未有过独立的“执政”大权,只是依葫芦画瓢而已。军机处的职能有最高命令的撰制、发出,收受奏折,等等,这样一来,皇帝的办公厅就从内阁转移到南书房、军机处。
——摘编自何庄《从古代诏敕制度的演变看明清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皇帝诏令运行体制的意义。(4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朝相比,清朝皇帝诏令运行机制的不同之处,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怎样的发展趋势。(6分)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科举选官制是中国文官制的基石,因为它的考试内容和形式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因此从隋唐时期开始就成为历代统治者选官的主要途径。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以宗法伦理为核心的儒家经义,与各种政务并不相合,主要目的是笼络读书人,愚化百姓。科举考试的形式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从初级到高级的层级考试选拔,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已深深地灌输到应试士子的心里,从而形成了一个有利于统治的社会基础。
——摘编自逯慧娟《同文馆与中国文官制的近代化》
材料二 统治者首先是不断完善科举制度本身,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科举考试程式方面的不公。实行锁院制、糊名制、誊录制、殿试、覆试等,尽力减少在考试过程中的人为因素,保证考试的相对公正与公平。对于考试过程中官员舞弊现象,予以严惩,以此减少落第士人的不满心理。其次是增加科举录取名额,充分发挥科举制度的縻士功效。
——摘编自黄云鹤《唐宋落第士人抗争及政府对策》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选官制的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政府应对科举弊端所采取的措施。(4分)
33.【加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编自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郡县制打破了传统领主特权,为全国大市场的建立创造了条件,而传统农民在摆脱旧领主的人身控制之后,也发挥出巨大的生产积极性,他们第一次从底层产生了生产革新的冲动,他们已经破天荒地成为独立的生产机构,而不再是具有人身依附的农奴。郡县制革命符合一切历史进步性要素,事实上也成为一切现代国家的典范。欧洲从黑暗时代过渡到现代民族国家,也是在内部实现郡县制革命的过程,现代国家的本质就在于郡县制。
——摘编自《郡县制度与秦汉时期的霸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推行的郡县制度所产生的主要影响。(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历史作用。(6分)
34.【加试题】中国古代开明的政治家都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善于审时度势,调整统治政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
——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
材料二 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是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
——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