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3.00 KB
  • 2021-08-25 发布

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历史第8周晚练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高一历史第八周晚练 ‎1.与“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的肯定”的历史人物活动相关的是 A. 在秦国改革“废井田,民得买卖”‎ B. 在齐国改革实施“相地而衰征”‎ C. 灭六国,统一天下 D.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 ‎【答案】A ‎【解析】‎ ‎“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与全面的肯定”的历史人物是指秦国的商鞅,故选A;B是齐国的管仲采取的举措,故排除B;C是秦国的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故排除;D是北宋时期的政策,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D。‎ ‎2.我国封建社会存在着国有土地、地主土地和自耕农土地三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一直阻碍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农民土地所有制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土地所有制使重农抑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 ‎④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上述土地所有制在中国逐渐消失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在形成之初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故①的说法错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基础,故②的说法正确;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存在是我国重农抑商政策提出的前提条件,故③的说法也符合史实;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我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上述土地所有制在中国依然长期存在,故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综上所述,正确答案应改为A。‎ 点睛:这一题属于组合型选择题。这类题型在全国卷高考试题中相对出现较少,但是这类题目属于以前多项选择题变种,因为能够在一个题里考查到更多的知识点,所以在模拟试题或者平时的考试题中多有出现。这类题要想做对,还是有技巧的。如果知识点掌握比较熟练的话,可以不看选项,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直接选择,然后将自己做出的答案与选项对照,只要是能找到一致的,一般情况就能保证正确了。如果有些知识点不是很熟悉,可以采用“选基法”,即将自己最有把握认为对的和错的选项找出来,然后对比选项中是否有自己有把握的那些,一般就能依据这一技巧做对答案。‎ ‎3.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论议中谈到:“……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 井田制遭到破坏 B. 均田制的实施 C. 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D.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答案】D ‎【解析】‎ ‎“兼并之家多”是导致“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的原因,而造成“兼并之家多”的原因则是北宋时期政府“不抑兼并”的政策,故选D;A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BC中的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已经不再实行,故排除A、B、C。‎ ‎4.下图是某地出土的一张明代地契,该地契反映当时租佃制下的农民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不可能包括 A.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B. 争取到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 C. 减弱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 D. 佃农的地租剥削已经非常轻 ‎【答案】D ‎【解析】‎ 明代的租佃关系应该发展到了永佃权出现,所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会因此得到提高,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也有所减轻,故ABC均符合史实,所以排除;当时永佃权出现并不意味着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减轻,故D符合题意,所以选D。‎ ‎5.“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 A. 山西、江南 B. 山东、江南 C. 龙门碣石以北、江南 D. 山东、山西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汉代,山东地区和山西地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所以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的是山东、山西,故D项正确,排除ABC项。‎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6.《史记·货殖列传》:“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而下面两幅图片展现的却是经济繁荣,风景如画的江南。这一变化的开始是 A. 西汉末 B. 东汉末 C. 唐朝中期 D. 两宋之际 ‎【答案】B ‎【解析】‎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这一记载反映的是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刀耕火种的情形,而后来江南成了我国经济的重心,这一转变开始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由于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使得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故选B;ACD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7.根据下列图表判断以下论断错误的是 区域 西汉 唐(752)‎ 南宋 明朝 总人口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人口 密度 总人口 人口 密度 黄河中下游地区 ‎38256‎ ‎42.8‎ ‎28898‎ ‎32.3‎ ‎47541‎ ‎53.2‎ ‎21217‎ ‎30.4‎ 淮河地区 ‎7871‎ ‎15.2‎ ‎12137‎ ‎23.4‎ ‎23650‎ ‎45.6‎ ‎39275‎ ‎75.7‎ A. 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呈下降趋势,江淮地区人口呈上升趋势 B. 影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 C. 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表中变化有密切关系 D. 到明朝时,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已完成了南移的过程而不是明朝时。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根据题干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由西汉时总人口38265(人)到明朝时只有21217(人),而江淮地区则由西汉时的7871(人)增至明朝时的39275(人),呈上升趋势;根据所学可知,因为北方战事较多,为躲避战乱,人口大量南迁,所以南方人口总数、密度不断增长;人口密度南方逐步超过北方,这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表现。此三项表述都符合史实和表格数据变化,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图表题的解答应该充分注意图表的时间范围和数据变化规律,提取有效信息,然后按照题意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项,排除与图表不符的选项。由此启示我们,平时要养成图文并重的学习习惯,特别是学会从图表中提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8. 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件青铜器图片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的青铜器主要是 ( )‎ A. 农具和酒器 B. 礼器和兵器 C. 礼器和酒器 D. 兵器和农具 ‎【答案】B ‎【解析】‎ 从青铜编钟我们就能够看出,青铜器在中国古代是重要的礼器,因此排除A、D选项,选项确定在B、C选项之中。从第二张图片就可以看出青铜器在古代还作为战争的兵器使用,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9.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西汉时期河南郡铁官的三号作坊。铁生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冶铁用的耐火砖、木炭、煤饼、矿石等,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我国汉代冶铁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B. 铁生沟汉代冶铁遗址是当时最大的铁矿 C. 当时已经用煤冶铁 D. 当时用煤冶铁已经相当普遍 ‎【答案】C ‎【解析】‎ 铁生沟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冶铁用的耐火砖、木炭、煤饼、矿石等,由于有 煤饼发掘出土,所以可以用来证明当时冶铁已经用煤了,故选C;由于这一遗址的冶铁技术没有与世界上的冶铁技术进行比较,所以不能说A是对的,故排除A;冶铁遗址是用铁来作原料冶炼,并不能根据现有的材料证明当时这里就是铁矿,更别说最大了,故排除B;仅从发掘出土的材料没法证明当时用煤冶铁普遍,故排除D。‎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10.与刺绣、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为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并与云锦合称为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古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由于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又被称之为 “千年不坏艺术织品”。所提到的工艺技术最早出现于 A. 春秋时期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中所提到的工艺技术指的是纺织业中的缂丝技术,该工艺技术最早出现于唐代,不是春秋时期和西汉时期,故排除A、B项,故选C项;明朝在唐朝之后,已经出现了缂丝技术,故排除D项。‎ ‎11.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一件青花瓷《鬼谷下山图罐》以1568.8万英镑成交(约合2.3亿人民币)。这一价格不仅创造了中国瓷器的最高成交价,同时也创下了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成交价。这一瓷器属于 A. 南北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D ‎【解析】‎ ‎《鬼谷下山图罐》属于青花瓷,并结合所学可知,青花瓷出现在我国的元代,是中国古代制瓷业进入彩瓷时代的标志,D正确;汉朝的代表瓷器是青瓷;唐朝是白瓷;宋代制瓷出现青瓷、白瓷、黑瓷三大体系,南北朝、唐朝、宋朝还没出现青花瓷,排除ABC。‎ ‎12.ABCD.四位同学对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符合事实的是 A. 官营手工业在相当长时期占据战手工业生产的主流。‎ B. 官营手工业使手工的发展比较有序,但也限制了手工业者的自由 C. 相对私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的发展趋势日益萎缩 D. 古代官营手工业发达,大量产品投放市场满足了人民的生活需要 ‎【答案】D ‎【解析】‎ 官营手工业产品不投放市场,不以商品生产为主要目,而是为了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故D错误,符合题意,答案选D;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考查古代官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主要生产军事用品和供皇室、贵族的生活用品,一般不投放市场。‎ ‎13.下面一则史料记载了杭州城的商业贸易情况,它反映的是哪一历史时期的杭州城?“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敲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 A. 商代 B. 汉代 C. 唐代 D. 宋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杭州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敲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说明杭州城的市场已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与宋朝的市的发展相符,故选D;ABC均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4.“我有一只小毛驴,我从来也不骑。有一天我心血来潮,骑着去赶集。我手里拿着小皮鞭,我心里正得意。不知怎么哗啦啦啦啦,我摔了一身泥。”儿歌中的“集”在宋代应属于 A. 城市 B. 都市 C. 草市 D. 夜市 ‎【答案】C ‎【解析】‎ ‎【分析】‎ 儿歌中显示是骑着毛驴去赶集,按理来说应该是在农村,因为城市里肯定不能骑着毛驴出行,故集市应该设在农村,草市就是在农村,故C项正确,AB项排除;题目中没有提到夜里去赶集,故不能说是夜市,夜市一般指的是城市中的市,所以排除D。‎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5.商鞅变法时即定下国策:“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汉初,“贾人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这说明统治者实行的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 限制商业的政策 C. 禁止经商的政策 D. 反腐倡廉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贾人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分别是指对商人征收重税和对商人参与政治的禁止,两个材料都体现了对商人商业的限制,故选B;AD与题意无关。C表述不准确,故排除ACD。‎ 点睛:在选择题里有一类题,是考查考生准确表达的能力的,就是选项中会有若干个说法比较绝对的选项,这种选项一般情况下是违背史实的,只要是看到类似“全”“都”“最”“完全”“彻底”“一切”等类的词汇时,考生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所学知识就可以很轻易的判断其对错,如果将错误的直接排除掉,就可以大大减小试题的难度,甚至于排除之后直接就出现了正确答案。‎ ‎16.下图作物被引种和推广时,我国古代经济的状况是 ‎①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 ‎②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③产生大量工商业市镇 ‎④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中心地区之一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玉米、番薯引进到中国并推广种植是在新航路开辟后,大约明清时期。14—18世纪即明清时期,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明显提高,《天工开物》中涉及的生产技术领先于世界;双季稻得到大范围扩种,南方水稻亩产量大增;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棉花得到广泛种植,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项。BCD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所包含的符合史实的序号不全,属于漏选,排除。‎ ‎17.明朝中后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这说明 A.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 自然经济解体 D. 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是反映明朝中期江南农村人口脱离农业,而从事商业,说明的是商品经济相对发达,故D项正确; 雇佣关系才能体现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排除B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C项。‎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朝中期江南农村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详解】‎ 请在此输入详解!‎ ‎18.据史料记载,明神宗派出大批税监到各地横征暴敛,几乎是“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清朝“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政府这样做在当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 A. 影响了中外贸易的发展 B. 制约了农产品的商品化 C. 助长了土地兼并现象 D.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明朝的“无物不税,无处不税,无人不税”和清朝的“关津有过路之税,镇集有落脚之税”,都指的是对商人和商业的征收重税,其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是阻碍了代表历史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D;AB不是最主要的消极影响,故排除;上述做法与土地兼并没有直接关系,故排除C。‎ ‎19. 某电视剧出现了“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的人被惩处”的场景,我们可断定 A. 属于编导自己的杜撰 B. 可能出现在清代初年 C. 执行了“重农抑商”政策 D. 早在秦朝就已出现,不足为奇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一个因私自出海与外国做生意人被惩处”说明政府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和交往,结合所学知识,这最有可能是在明清时期,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海禁政策。‎ ‎20.某班同学在对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讨论出现了以下四种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A.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已经没落 B. 鸦片战争前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 C. 重农抑商、禁海闭关政策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顺利发展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 ‎【答案】A ‎【解析】‎ 明清时期,我国传统农耕经济依然繁荣,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鸦片战争前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这是因为当时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所以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故BCD的说法都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点睛: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也叫否定式选择题),即选择不符合史实或者不正确的说法,这类题目的解题关键是看清题目要求中的“不”或“错误”,判定是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或者不符合史实的选项,这是最重要的;另外,看全选项再选择,也是防止审题错误或者看不清题导致错选的手段,就是把题目设置的ABCD四个选项都看完,才可以作答,这样就会发现选项中会有三项是正确的,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没看清题目只看了一个选项就感觉表述正确而仓促选择,最终错选而失分的结果。‎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下已平,高祖(刘邦)乃命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卷30‎ 材料二 今举世舍农桑,趋商贾,牛马车舆,填塞道路。游手为功,充盈都邑。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是则一夫耕,百人食之;一人织,百人衣之。本末何足能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饥寒并,则安能不为非?‎ ‎——王符《潜夫论》‎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 ——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初年政府商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回答,汉朝的商业政策是出于什么目的制定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封建政府是否能达到目的?为什么?‎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1)对商人的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商人的赋税额;不许商人做官。‎ ‎(2)抑制土地兼并,保证粮食供应,稳定社会秩序。没有达到其目的。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是,从长远看,压抑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3)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影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解析】‎ ‎【详解】(1‎ ‎)依据材料一“高祖(刘邦)乃令贾人(商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可以得出内容是对商人的生活方式加以限制;提高商人的赋税征收额;不许商人及子弟做官。‎ ‎(2)第一小问“目的”,材料指出“治本(务农)者少,游食者众……本末何足相供,则民安得不饥寒”即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根据以上得出目的:抑制土地兼并,保证粮食供应,稳定社会秩序。第二小问“是否达到”,根据所学得出:没有达到目的。第三小问“原因”,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积极、消极作用作答即可。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早期,“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稳定小农经济,稳定社会秩序,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在封建社会晚期,“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 ‎(3)第一小问“社会现象”,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可归纳为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可归纳为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所学可知设问中的“新经济因素”是资本主义萌芽,所以影响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