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6.50 KB
  • 2021-08-25 发布

2018-2019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县(市)、一中期末联考 高中一年历史科试卷 命题学校:闽侯一中 命题教师: 审核教师:高一历史集备组 考试日期:7月9日完卷时间:90分钟 满分: 100 分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I卷为选择题,第Ⅱ卷为非选择题。请直接将第I、Ⅱ卷的答案填入答题卷的相应位置内,交卷时只交答题卷。‎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 土地所有权变更极频繁 B. 个体农耕主要生产形式 C. 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D. 农业中商品化生产较普遍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来看,尽管地主拥有较多土地,但均是出租给佃农耕种,说明当时江南的农业生产形式主要是个体农耕。故答案为B项。地主将土地出租给佃农耕种,没有改变土地所有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业生产的利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农产品的用途,不能反映农业商品化生产状况,排除D项。‎ ‎2.湖南蚕桑业原本比荆(州)襄(阳)落后,在五代时有了一定的发展。《资治通鉴》记载:“湖南民不事蚕桑,(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这一变化表明 A. 赋税改革促进民间手工业增长 B. 手工业专业化趋势加强 C. 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 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高)郁命民输税者皆以帛代钱,未几,民间机枢大盛”来看,民众养蚕缫丝是为了上交赋税,从而导致湖南蚕桑业的发展,说明赋税改革促进了民间手工业增长。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手工业的专业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不能表明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排除D项。‎ ‎3.下表为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记述内容 出处 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 ‎《汉书·召信臣传》‎ 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 ‎《大唐六典》‎ 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 宋《庆元条法事类》‎ 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 元朝《洪堰制度》‎ A. 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 B. 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 C. 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 D. 古代水利立法开始于汉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为民作均水约束”“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等信息来看,政府对如何进行水利灌溉作出明确规定,说明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管理。故答案为C项。材料没有反映水利兴修,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官吏对百姓的盘剥,排除B项;材料中的汉代“刻石”不是水利立法,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时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有些选项也许本身是正确的,但材料中反应不出来,不能选择。‎ ‎4.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语汇。以下各项,反映隋唐时期我国经济较全面的一组是 A. 釉下彩绘、水排、市镇、商帮会馆 B. 青瓷、丝路、邸店、高转筒车 C. 素纱禅衣、丝路、水排、用煤冶铁 D. 青花瓷、丝路、草市、曲辕犁 ‎【答案】B ‎【解析】‎ ‎【详解】唐朝时期已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系统,丝绸之路在西汉时已经开通,唐朝时出现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邸店,高转筒车最早出现在晚唐。故答案为B项。商帮会馆在明清时期出现,排除A项;素纱禅衣、水排、用煤冶铁均是汉朝时期出现,排除C项;青花瓷在元朝时期出现,排除D项。‎ ‎【点睛】本题实际上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用排除法来解答。每一选项中只要有一个不符合隋唐时期的史实,则这一选项就可以排除。‎ ‎5.宋元时期政府在主要港口都设有专职外贸管理机构——市舶司,负责管理、征舶税、收舶货等。政府还制定了《市舶则法》,规定商人出海贸易必须先提出申请,经市舶司批准,始能成行。外国商人领取市舶司颁发的“验符”或其他官方凭证方可从事贸易活动。由此可见,宋元时期 A. 政府注重规范海外贸易 B. 强调内外贸易平衡 C. 开始设立对外贸易机构 D.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设置市舶司和颁布《市舶则法》对中外贸易进行严格的约束,体现了这一时期政府对中外贸易的规范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对贸易的管理,不是强调贸易的发展情况,故B项错误;唐朝时期我国已经设立对外贸易机构,故C项错误;材料中是对中外贸易的管理,不是限制海外贸易,故D项错误。‎ ‎6.徽商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徽商这种做法 A. 补充和强化了自然经济 B. 是宗法制度动摇的体现 C. 是政治地位下降的反映 D. 冲击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明清时期徽商在发财致富后,将大量财富投入购置田产、修建祠堂等非生产领域,工商业无法扩大生产,只能起到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的作用。故答案为A项。建祠、修家谱是维护宗法制度的体现,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种做法深受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排除D项。‎ 点睛:徽商将经营所得主要用于购田建祠,一方面工商业无法扩大生产,只能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强化了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据此确定本题答案。‎ ‎7.下图是近代中国四种经济成分——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 A. 自然经济民族企业洋务经济外资企业 B.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自然经济民族企业 C. 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 D. 民族企业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自然经济对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有抵制作用,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对自然经济有瓦解作用;民族企业是在外资企业的刺激和洋务经济的诱导下产生,洋务经济和外资企业压制民族经济,民族经济对外资企业有抵制作用。因此图中序号依次对应的是自然经济、外资企业、洋务经济、民族企业,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排列错误,排除A、B、D项。‎ ‎【点睛】联系所学可知,自然经济、洋务经济、民族企业、外资企业中民族工业出现时间最迟,且是在自然经济解体、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下产生,因此首先可以确定民族工业。然后再根据它们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自然经济、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从而确定答案。‎ ‎8.1920年,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下图为公司在送别宴会上对留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希望。其要求与希望反映出当时 A. 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B. 中国教育开始趋向近代化 C. 民族企业已意识到实业人才的重要性 D. 企业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要求和希望留学生“心系祖国,中西兼顾,新旧知识交融,以期成为完全之才;学习余暇,调查国外商业发展,随时报告,使我国商业有长足进步”,这反映出当时民族企业已意识到实业人才的重要性,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认识,不能得出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该表述过于绝对;B选项错误,我国教育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企业热衷于培养实业人才,不是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据《民国鄞县通志》记载:近代以来宁波妇女发髻,初受苏沪之风影响,流行“上海头”,清末又流行日本发式,辛亥革命后则加髻于前额,称为“兴汉头”。这说明 A. 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 B. 流行文化代表社会主流方向 C. 民主共和的观念渐入人心 D. 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显著提高 ‎【答案】A ‎【解析】‎ ‎【详解】流行“上海头”是受上海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影响,清末流行日本发式是因为甲午战争后日本对中国的影响加强,辛亥革命后出现“兴汉头”是受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影响,因此材料信息说明民间风尚折射出社会变化。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只是宁波妇女发髻的变化,不能说明代表社会主流方向,排除B项;“兴汉头”反映的是民族主义,不是体现民主共和观念的民权主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妇女地位的变化,排除D项。‎ ‎10.下图为民国21年在《申报》刊登的一则香烟广告。这表明当时 A. 申报成为宣传抗日的主流媒体 B. 全民族抗战已成为社会共识 C. 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D. 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 ‎【答案】D ‎【解析】‎ ‎【详解】民国21年是1932年,日本已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广告中的“国难当头,人人都有救国的责任”等信息,说明当时的爱国商家利用时局营销产品。故答案为D项。一则广告不能说明申报成为宣传抗日的主流媒体,排除A项;全民族抗战成为社会共识是在卢沟桥事变后,排除B项;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C项。‎ ‎11. 下图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 A. “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 B. “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 C. “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度的提高 D. 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表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6年以后工业总产值高于农业总产值,排除A;“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期间,而图中显示1953年-1955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总产值,排除B;“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以后农业总产值呈现下降趋势,排除C;1958年大跃进开展,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影响了农业的生产,因此选D。‎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12.下图为1959~1994年某市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示意图。其中1987~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急剧增加主要源于 A. 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B. 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C. 世贸组织对华贸易的促进 D.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柱状图显示1987年—1994年,百货零售网点数量统计直线上升,主要是1984年之后实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及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说明经济改革激发市场活力,B正确;材料中百货零售网点数量信息与对外开放关系不大,A错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不符合材料时间,C错误;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21世纪初,不符合材料时间,D错误。‎ ‎13.下图所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其中,对空白的三个时间曾经发生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A. ①实行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和政治制度 B. ②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 C. 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 D. 以上三个事件都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增长,③正确,故选C;1980年我国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经济特区实行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与其他地区一样,是社会主义制度,①错误,排除A;1990年我国开发和开放上海浦东,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②错误,排除B;①②③都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措施,不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D。‎ ‎14.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演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 B. 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 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当今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 上述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报刊是最早的现代大众传播媒介,选项A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影视在工业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选项B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互联网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成就,是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选项C正确;报刊、影视、互联网三者之间不是逐渐替代的关系,选项D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为正确选项。‎ ‎15.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认为:今后将敷设无数之干线,以横贯全国各极端,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则中国之前途,可永久适存于世界。其意在说明铁路的修筑 A. 有助于实现中国近代化 B. 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 C. 有利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D. 有利于实现民生幸福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使伊犁与山东恍如毗连,沈阳与广州语言相通,云南视太原将亲如兄弟焉”来看,孙中山认为铁路的修筑可以促进中国境内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增强民族意识。故答案为B项。材料没有反映铁路修筑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排除A项;铁路修筑有利于改善交通条件,但材料信息是从促进不同地区人们之间的联系来说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铁路修筑与实现民生幸福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6.下图是一篇历史论文的提纲。据此推断,其标题应是:新航路的开辟 ‎ A. 开始了世界整体化的进程 B. 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速度 C. 推动了资产阶级文化兴起 D. 拉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提纲可以看出,这一历史论文是从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来评价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因此标题应当是:新航路的开辟拉开了世界近代化的序幕。故答案为D项。论文探讨的是新航路开辟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不是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排除A项;资本原始积累和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均是近代化在不同领域的表现,不是对材料信息的总体认识,排除B、C项。‎ ‎【点睛】新航路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扩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资本主义发展进程。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化,据此确定答案。‎ ‎17.新航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对欧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此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如“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新航路的受害者”等,其对应的分别是 A. 荷兰、意大利 B. 英国、葡萄牙 C. 西班牙、意大利 D. 意大利、法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新航路开辟后,荷兰在17世纪成为“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欧洲贸易中心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衰落下去,成为“新航路的受害者”。故答案为A项。葡萄牙在新航路开辟后积极参与殖民扩张,排除B项;西班牙在殖民扩张中获得的财富主要用于奢侈消费,不是“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排除C项;意大利在新航路开辟后衰落下去,不是“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创立者”,排除D项。‎ ‎18.有学者认为:“到19世纪中叶,……大量数字说明工业革命造成的贫富距离在拉大,财富的分配极不合理。社会的人文纽带被工业化完全拧断。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 社会文明进步应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 B. 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贫富差距扩大 C. 工业革命使西方国家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D. 工业革命的全部目标在于发展现代经济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英国人花了好长时间才意识到,贫困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工业革命的失误”来看,英国人认识到工业革命带来的贫富分化现象是不正常的,即社会文明进步应当注重社会整体均衡发展。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对贫富分化现象严重的反思,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工业革命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英国人认识到贫富分化是工业革命的失误,即认为工业革命应推动社会整体均衡发展,排除D项。‎ ‎19.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B. 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 C.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 D. 中西方文明交融与碰撞 ‎【答案】C ‎【解析】‎ ‎“火车发明”发生在工业革命时期,此时中国的清朝政府正走向衰落;工业革命后产生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后来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工业革命中汽船、火车交通工具的发明,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所以世界才会“逐渐缩小”;从中可以分析出该著作研究的主题是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世界,故C项正确;A项符合“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排除;B项符合“大清帝国的衰落”,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中西方文明的交融,故D项排除。‎ ‎20.1890年,美国《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将大企业限制州际贸易列为非法;1914年,美国《克莱顿反托拉斯法》将“对不同的商品购买者实行价格歧视”“直接或间接取得其他公司全部或部分股权”等不公平竞争方式均列为非法。这表明美国 A. 否定了垄断企业的合法性 B. 希望建立不受限制的经济秩序 C. 资本集中影响了经济稳定 D. 力图维护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将大企业限制州际贸易列为非法”“对不同的商品购买者实行价格歧视”“不公平竞争方式均列为非法”,可以得出美国政府旨在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力图维护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故答案选D项。A、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不受限制的经济秩序意味着混乱,不符合题意,排除。‎ ‎21.1923年底,美国一项调查发现,某城镇123个工人家庭中60个都有汽车,而这60个家庭里面有26家住房相当简陋,其中21个家庭甚至连洗澡盆也没有。据此推断,当时美国 A. 经济运行过程隐含危机 B. 经济通货膨胀相当严重 C. 一战对美国的打击沉重 D.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反映的家庭贫困却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进行高消费来看,说明在表面繁荣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故答案为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现通货膨胀现象,排除B项;一战后美国出现繁荣景象,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轻重工业的比例,排除D项。‎ ‎【点睛】一战后的柯立芝繁荣期间,美国国民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实际消费能力增长有限,而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这些现象都表明美国的经济运行过程隐含着危机。‎ ‎22.有学者认为,罗斯福新政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解决经济大危机:过剩与秩序,过剩与价格,信用与保障,温饱、就业与保障。这四个方面所解决的问题对应最恰当的是 A. 农业危机工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B. 民生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工业危机 C. 工业危机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 D. 农业危机金融危机民生危机工业危机 ‎【答案】C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中工业方面的措施主要是为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农业方面的措施是为了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金融方面的措施是为了逐步恢复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社会民生方面的措施主要是提供社会保障和增加就业。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与罗斯福新政中的措施对应错误,排除A、B、D项。‎ ‎23.肯尼迪曾说,“如果自由社会不能帮助众多的穷人,也就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此言论可谓道出了“自由社会”的某些国家 A. 实行失业保险的时代背景 B. 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实质 C. 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目的 D. 实行“以工代赈”的直接目的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信息可知,肯尼迪认为,在“自由社会”里,能够帮助众多的穷人,才能保全少数的富人。即实行该政策的本质目的更在于保全少数的富人,这体现了福利政策的实质。因此选B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人们是否“失业”,排除A;材料信息反映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排除C;推行“以工代赈”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 考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政策 ‎24.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 A. 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 B.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 C. 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D. 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1919年”可知,这时的苏俄采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斥市场和自由贸易,“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民众对于取消自由贸易政策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民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态度,排除C项;D项不属于材料反映的本质,排除。‎ ‎【点睛】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是基本上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撇开市场,采取纯粹军事、行政的手段和方法。这一政策远远超出了俄国社会能够承受的水平,结果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生产下降,1921年春苏俄发生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5.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1929~1938年美国和苏联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变化趋势的是(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美苏经济的发展。依据所学可知,苏联在20、30年代经过新经济政策的恢复和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经济发展迅速,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但工业总产值并没有超过美国,故排除CD两项;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新政取得经济恢复的成效也较为缓慢,在这一时期,美国经济持下滑趋势,苏联经济迅速发展,持上升趋势,故排除B,A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罗斯福新政·认识 ‎ ‎ ‎26.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杂志经常刊登各种或美观或美味的食品广告。这些广告代表了当时最高级别的摄影和印刷水平,一度成为苏联那个年代的标志之一。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A. 新经济政策得以恢复,经济充满活力 B. 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现,居民消费乏力 C. 苏联经济繁荣,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D. 赫鲁晓夫改革初现成效,农业生产局部改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在斯大林体制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材料中的“苏联杂志经常刊登各种或美观或美味的食品广告”是为了吸引民众扩大消费,说明这一时期斯大林体制弊端日益显现,居民消费乏力。故答案为B项。新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20年代,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项;斯大林体制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排除C项;赫鲁晓夫改革是从1956年开始,材料也没有涉及农业生产局部的变化,排除D项。‎ ‎27.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加大公共事业的开支,制订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利率、税收等杠杆进行调控;另一方面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以上举措反映出的发展理念是 A. 实行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C. 加大宏观调控与国际协调 D.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答案】C ‎【解析】‎ ‎【详解】20世纪4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加大对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是为了加强国际协调,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故答案为C项。资本主义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B项是目的,不是发展理念,排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排除D项。‎ ‎28.为改良农田、建立商品粮基地和发展教育事业,自1981年起,中国曾多次向某国际组织申请贷款。该组织最可能 A. ‎ B. ‎ C. ‎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世界银行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因此中国在1980年恢复成员国地位之后,可以向其申请贷款。B为世界银行,故答案为B项。A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一组织可以向在国际收支中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为关贸总协定,D为联合国,均不承担对成员国提供贷款的责任,排除C、D项。‎ ‎29.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欧洲各国协同推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计划,如“欧洲电视电影节”、“视听尤里卡计划”、“无疆界欧洲”等,“在联盟内部消除购销及发送接受视听产品中的一切壁垒”。欧洲各国的文化建设计划 A. 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 B. 消除了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C. 推动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 D. 进一步增强欧洲人民的集体归属感 ‎【答案】D ‎【解析】‎ ‎【详解】欧洲各国协同推出一系列文化建设计划,有利于强化欧洲各国人民共同的文化背景意识,进一步增强欧洲人民的集体归属感。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欧洲国家政治上的联合,排除A项;欧盟成立于1993年,其贸易壁垒是通过一系列条约消除的,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说明只是欧共体国家采取的措施,因此与推动欧共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无关,排除C项。‎ ‎30.当今世界,各种峰会接连不断,包括:G20峰会、G8峰会和金砖四国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东盟峰会、世界气候大会峰会等。这种状况的出现,最能说明 A.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方向 B. 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发生质变 C. 经济区域集团化已成为大势所趋 D. 对话与合作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各种峰会接连不断,表明世界各国均主张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全球化进程中的各种问题,说明对话与合作成为处理国际关系的主流。故答案为D项。材料主旨不是认识评价经济全球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发展中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区域集体化的发展趋势,排除C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3分,第32题13分,第33题14分,按照各题要求回答。)‎ ‎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期之后,苏州所属的太仓、嘉定,“比闾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贸易惟花布”,松江各地则“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有人描述河南的情况:“中州沃土,半植木棉,乃棉花尽归商贩,民间衣服,率从贸易。”徐光启也说:“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 ‎——根据《历史学科专题讲座》——摘编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资本家和统治者通过殖民扩张,逐步支配全球范围内的棉花贸易。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地区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中来。美国内战时期,英国国内的原棉供应大量短缺,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由此形成了一幅由中心和外围、工业快速发展地区和工业发展停滞地区组成的新的世界版图。‎ ‎——摘编自魏涛《“全球转向”、商品研究与历史研究的国际化》‎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萌生了“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的动机,然而直到90年代,以1890年建成开工的上海机器织布局、1892年投产的湖北织布官局为标志的中国近代机器稀纺织业才在千呼万咬般的难产中真正诞生。1890——1910年间民族机器棉纺织业共设立工厂27家……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这一点从上述企业的主持人或创办人身份可以看出,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 ‎——彭南生《中国早期工业化进程中的二元模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述明中期之后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从技术积累和社会需求的角度,说明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 ‎(3)依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 ‎【答案】(1)概况:棉纺织业专业化程度提高,苏州等地棉纺织业规模大,商品化程度高,南北方之间棉布价格差异大。‎ 原因:技术积累上,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元代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社会需求上,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2)条件: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实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及时调整生产贸易;国内政局稳定。‎ ‎(3)特点:具有抵制经济入侵的目的性;缺乏自主创新性;以官办企业为先导;具有脱离传统工业基础的突发性。‎ 影响:加速了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推动了中国工业的近代化发展;改变了中国民众传统的生活用品结构;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明中期之后我国棉纺织业发展状况、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以及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的兴起,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明中期之后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比闾以纺织为业,机声轧轧,昼夜不休,贸易惟花布” “今北方之吉贝(木棉)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海而鬻诸南,布则泛海而鬻诸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专业化程度、规模、商品化程度和南北方之间棉布价格差异大等方面来回答。形成上述状况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的推广、元代纺织家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等方面,来说明技术积累上的原因,从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来说明社会需求上的原因。‎ ‎(2)近代英国控制全球棉花贸易体系的有利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英国工厂在全球寻找新的原棉进口供应地,加快了棉花的全球化历程,也进一步巩固了英国在全球棉花贸易体系中的中心地位”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从海外市场、工业革命、经济政策和政局稳定等方面来回答。‎ ‎(3)中国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特点,根据材料中的“设局仿造布匹,冀稍分洋商之利”可以分析得出具有抵制经济入侵的目的性和缺乏自主创新性;从“民族机器纺织业的产生是‘突发式’的”可以分析得出具有脱离传统工业基础的突发性;从“它们都是缺乏手工棉纺织业主经历的业外者创办的,有官僚、士绅、买办、商人等,却没有棉纺织业手工工场主身份”可以看出以官办企业为先导。近代机器棉纺织业兴起的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对自然经济、工业近代化、民众生活和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等方面来回答。‎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时许多领导人都把实施新经济政策看作是一种退却,以拯救苏维埃政权。正如列宁所强调,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巨大意义。就整体而言,新经济政策确实是由军事共产主义向后退却,用当时的说法,由直接进攻改为迂回。但是,这样理解是不够的。对当时的苏俄来说,首要的任务应当是全力抓经济,为落后的俄国创造社会主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摘编自郑异凡《对新经济政策的不同诠释及其命运》‎ 材料二 由于克服危机尚需时日,这期间美国的农产品价格仍将继续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所以必须着眼在国内寻求一个实际能够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有效方法……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从1932年到1939年,美国小麦、玉米、燕麦等主要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从每蒲式尔28.5美分增加到52.3美分,棉花价格从每磅6.52美分增加至9.09美分,美国农业的总收入从390亿美元增加至660亿美元。‎ ‎——王祖奇《亨利·A·华莱士与罗斯福新政农业改革》‎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振兴农业运动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知道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其“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摘用自陆仰渊、方庆秋《国民社会经济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措施是什么?此措施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振兴农业政策的背景。‎ ‎(4)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综合上述材料,说说不同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所提供的借鉴价值。‎ ‎【答案】(1)让步: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2)措施:减少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财政补偿;作用:提高和稳定了农产品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复苏。‎ ‎(3)背景:日本逐步扩大侵略;农村经济长期凋敝;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识之士的提倡。‎ ‎(4)特点:都提供了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农业生产。‎ 借鉴价值:农业政策需要因时而变;农业政策调整需要发挥政府职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振兴农业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比较的能力。‎ ‎(1)新经济政策向农民“让步”的表现,可以联系所学从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来回答。‎ ‎(2)联系所学可知,“减少农民生产过剩”的措施是减少耕地,屠宰牲畜,由政府财政补偿。从材料中的“从1932年到1939年,美国小麦、玉米、燕麦等主要农产品的平均价格从每蒲式尔28.5美分增加到52.3美分,棉花价格从每磅6.52美分增加至9.09美分,美国农业的总收入从390亿美元增加至660亿美元”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此措施的积极作用是提高和稳定了农产品价格,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复苏。‎ ‎(3)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振兴农业政策的背景,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信息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日本扩大侵略、农村经济凋敝、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方面来回答。‎ ‎(4)中美两国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可以根据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材料中的“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等信息的比较,从都提供了明确的经济发展目标和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干预农业生产等方面来回答。所提供的借鉴价值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从农业政策需要因时而变,以及发挥政府职能等方面来回答。‎ ‎33.近现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全球化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500年至1763年的近代初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比较关键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里,……预示了世界历史全球阶段的来临。……这些世纪中发展起来的某些全球性关系自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更加紧密起来。因此,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欧洲也受到新的全球性经济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从历史看,全球化分几个阶段,主导方式不停变化。第一阶段是1500年到工业革命时期,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第二阶段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 掠夺和市场扩张,这个时期的全球化本质上是种“帝国模式”,英国是霸权国。第三阶段是二战后,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国家间处理彼此关系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最强大的国家认为以战争方式开疆拓土得不偿失,战争无异于自杀,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 ‎——摘自徐秀军、刘贞晔等的《特朗普会大开经济全球化倒车吗?》‎ 材料三 当前全球化逆动是美国等西方大国对其推动的全球化主动收缩……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特别是近年以来英国脱欧、特朗普退出TPP协定及奉行“美国优先”的策略等现象,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 ‎——摘编自陈伟光《逆全球化暗流与中国应对》‎ 材料四 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中国的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愿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共同繁荣。‎ ‎——习近平2016年《G20工商峰会主旨演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列举1500年以后欧洲出现“新的全球性经济”的具体表现,并指出其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全球化三个阶段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靠贸易致富”的有效机构。‎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全球化的实质并分析其不利影响。‎ ‎(4)据材料四,指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当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念是什么?‎ ‎【答案】(1)表现: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大量出现;传统商品的交易量成倍增长;出现特权贸易公司;大西洋沿岸出现新的国际贸易中心;黑奴贸易开始兴起;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 原因: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特征:第一阶段:强国通过海上战争控制航路寻求贸易垄断;第二阶段: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掠夺和市场扩张;第三阶段: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强国靠贸易致富。‎ 机构:关贸总协定;‎ ‎(3)实质: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 不利影响:不利于各国市场的开放;妨碍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阻碍了各国的经济合作;不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4)理念:扩大对外开放;互利共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球化发展趋势,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1500年以后欧洲出现“新的全球性经济”的具体表现,应当联系所学从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贸易的新变化,如新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大量出现、出现特权贸易公司、大西洋沿岸出现新的国际贸易中心、黑奴贸易开始兴起等方面来回答。出现的原因可以联系所学,从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来回答。‎ ‎(2)全球化三个阶段的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击溃竞争对手商船船队寻求贸易垄断,建立主导性的全球贸易网络”“强国以殖民方式在全球进行原材料 掠夺和市场扩张”“世界各国间逐渐走向全球性相互依赖……美国靠贸易就能致富”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联系所学可知,“美国靠贸易致富”的有效机构是关贸总协定。‎ ‎(3)根据材料中的“是美国对自己推动的全球化规则体系开始改弦更张”和“美国优先”等信息可以看出,逆全球化的实质是调整规则以实现利益重新分配。其不利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对各国市场开放、国际贸易自由化、各国经济合作和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来回答。‎ ‎(4)根据材料中的“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实现更广互利共赢”可以看出,“一带一路”倡议体现了当今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理念是扩大对外开放和互利共赢。‎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