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50 KB
- 2021-08-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甘肃省天水市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第二阶段)
历史(文科)试题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朝代
夏商周
秦汉
魏晋
宋元
称谓
臣、人、众、野人
夫、仆
田客、部曲
佃客、庄客、农户
A.自给自足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 B.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2.唐朝法律曾详细规定了对宰杀耕牛的处罚,杀自家牛者也要判一年徒刑。宋代对杀牛者的处罚更为严厉,杀牛者要处徒刑两年,甚至要刺配充军。上述规定反映了
A. 封建王朝法律的严酷性 B. 奖励耕战政策的必要性
C. 小农经济地位的重要性 D. 自给自足经济的脆弱性
3. 1956年,在江苏铜山洪楼出土的西汉画像石上面刻有几个人物在织布、纺纱和调丝操作的图像。这说明西汉
A.纺织业种类繁多 B.纺织技术的成熟 C.生产的分工协作 D.注重机械的革新
4.北宋时,商店可以在城市随处开设,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坊与坊之间的墙壁也都拆除了。推动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动力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抑商政策的松动 C.坊市制度的瓦解 D.经济重心的南移
5、以下是明朝嘉靖至清朝道光年间各地集市变化统计表,表中数据说明
省份
嘉靖至万历
顺治至雍正
乾隆至道光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州县数
集市数
直隶
14
132
82
527
43
537
山东
42
104
64
1126
74
1583
陕西(关中)
16
143
21
238
28
264
江西
45
459
51
545
43
976
福建(不含台湾)
19
131
15
205
39
511
广东
——
——
72
1270
71
1959
A.州县集市的密集度北方超过南方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6.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并将重农抑商政策作为国家基本政策强力推行。这是因为重农抑商政策
A.旨在维护小农业者 利益 B.缓解了农商间的矛盾
C.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 D.保证了社会的稳定
7.地理大发现的内容包括:从欧洲绕过地中海直通印度新航路的发现;从欧洲直通美洲的航行和美洲新大陆的发现;首次环球航行的成功。其中“从欧洲直通美洲的航行”的是
A.迪士尼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8.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在欧洲的海外殖民扩张中起最重要作用的历史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材料意在说明
A. 企业家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的财政支持
B. 企业家在远洋航行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C. 企业家是鼓吹“寻金热”的主要代表人物
D. 工商业的发展是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
9.英国探险家利文斯顿指出,非洲“内地的劳动力枯竭了……非洲每个毛孔都在流血”。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的开展 B.工业革命的进行
C.人口生育的降低 D.移民政策的实施
10.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此规定意在
A. 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 B. 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C. 提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 D. 漠视失业者必备的生存权益
11.“这场革命使欧美主要国家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开始由轻工业为主导转变为重工业为主导。”材料中的“革命”
A 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B.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C.推动了工厂制度出现 D.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12、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写道:“(19世纪上半期)单单城镇的发展就导致其人文和物质条件的迅速恶化。……贫穷、乞讨、劫掠、玩忽职守、传染病和犯罪,所有这一切都因劳动人民迅速集中到贫民区难以言状的混杂状态而增多了,而且往这里涌来的人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下列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圈地运动使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 B.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导致贫困加剧
C.政府腐败忽视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 D.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忽视了社会公平
13.阅读如表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麦粉进口
钢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 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 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 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 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14.迫于《马关条约》给予外商设厂制造权的压力,清政府鼓励和允许私人资本在一些领域中发展。清政府对私人资本的宽允意在
A.塑造良好政府形象 B.解决政府财政危机
C.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D.瓦解革命派的力量
15.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国民政府在经济方面逐渐由于由平时经济体制转向战时经济体制,全面实施统制经济。这一转向
A.遏制了官僚资本的发展 B.为民族资本创造宽松环境
C.解决了战时经济的需要 D.强化了对经济的控制
16.1953年,党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并把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列为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必要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大任务之一。这表明,对手工业实行改造
A.重在完成国民经济恢复 B.为过渡任务完成奠定基础
C.意在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D.开辟了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17.下表反映了华北某地农村集体和农民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4年(%)
1957年(%)
贫农、中农
91.4
2.7
集体
8.6
97.3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完成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18.有学者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施的对外开放大致可以划分为“试点探索”“扩大深化”“体制性开放”三个阶段。这说明我国对外开放具有
A.主动性 B.平等性 C.渐进性 D.开创性
19.19世纪后期。倡导“与欧美同俗”的康有为主张改穿西服,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把改穿西服视为“可振工艺,可善外交,可以强兵,可以强种”灵丹妙药。这说明当时
A.国人对西式服装有了认可 B.西式服装已广为流行
C.西方民主思想得到了传播 D.国内崇洋之风的盛行
20.清末民初,机械化的电车、汽车及半机械化的人力车、自行车等涌现,中国实现了一场交通机械化的革命性变革。这场变革
A.导致旧式交通工具退出历史 B.使人们的出行方式发生改变
C.是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结果 D.抑制了列强对华侵略的步伐
21.据不完全统计,从1895年至1898年三年的时间里全国出版的报刊有120种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中国人自办。这反映出
A.我国报刊内容丰富并走向成熟 B.政府重视对报刊舆论宣传控制
C.纸张大众传媒呈现出畸形发展 D.政治变革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
22.1932年,胡佛在国情咨文中说:联邦政府“只能扮演一个规范性的角色,而不能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参加者”。这表明胡佛
A.强调政府的有限干预 B.奉行“自由放任”政策
C.主张削弱政府的权力 D.对经济发展并不重视
23.1933年5月,罗斯福促使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5年政府共花费30亿美元用于直接救济。这反映出美国
A.不利于贫富差距缩小 B.注重维护少数人的利益
C.并未形成完备的体系 D.导致国家财政出现困难
24. 1927年12月,苏联通过决议,把个体小农经济联合并改造为大规模的集体经济,确立了农业集体化方针,随后农业集体化运动开展起来。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初衷是
A.消除战时政策影响 B.提供工业发展资金
C.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D.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25、下图是1913~1937年苏联(俄)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对此解读错误的是
A.1913~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
B.1920~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1925~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D.1932~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
26.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美国一个小镇召开国际会议,随后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这次会议
A.消除了英美有关货币问题的矛盾 B.确立了美国在世界中的霸权地位
C.形成了利于世界经济发展的机制 D.推动了战后世界贸易壁垒的瓦解
27.冷战时期,法德两国冰释前嫌,建立密切的伙伴合作关系,被人们称作“法德轴心关系”。这一关系的建立
A.表明资本主义阵营已分化 B.使两极格局局面走向瓦解
C.致使西欧与美国关系僵化 D.为欧洲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28.1994年4月通过《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规定,世界贸易组织(WTO)取代关贸总协定自1995年1月1日起正式成立。建立世界贸易组织的主要目的是
A.解决关贸总协定的弊端 B.适应世界经济发展需要
C.规范世界贸易中的争端 D.减少成员国间的不平衡
29.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 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 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 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D. 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30.斯大林模式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特殊情况下形成的一种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起过积极作用,也使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失误难以及时纠正。其主要特征是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B. 政治体制集权化,经济体制计划化
C. 建立集体大农庄,强力推行公有化D. 发动大清洗运动,阶级斗争扩大化
31.1965年改革时,国家给企业下达的指标,由赫鲁晓夫时期的八类二十多项减为六类九项。这一变化,说明苏联改革
A. 纠正了赫鲁晓夫的错误 B. 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C. 加强了企业经营独立性 D. 完全承认市场调节的作用
32.著名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的第一任总裁凯恩斯,1933年底他在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中写道:“如果您成功的话,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将在各处试行,而我们将以您就职的那一天作为新纪元的第一页。”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和更大胆的方法”包括
①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②实行“福利国家”政策
③第三产业的兴起 ④知识经济的出现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33.2001年1月,克林顿在国情咨文种说:“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已经创造了2000多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出现了30多年来最快速的经济增长,失业率为30年来的最低水平。”美国取得如此辉煌的经济成就的原因不包括
A.实施“宏观调控,围观自主” B.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C.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 D.实行大规模的财政赤字政策
34.20世纪80年代后期,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0世纪90年代初期,欧盟和北美贸易区相继建立。21世纪初,东盟自由贸易区开始启动。这些事件表明
A. 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 B.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C.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D. 自由竞争取代了宏观调控
35.有学者认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经济全球化进入一个新阶段,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据此可知
A. 经济全球化开始于两极格局瓦解 B. 两极格局终结实现了世界经济一体化
C. 两极格局存在制约全球经济发展 D. 两极格局瓦解推动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1789年关税法》,对所有进口货物征收关税。1812年,英美战争爆发,美国将关税税率提高了一倍,为20%左右。在1816年通过的新关税法中,将关税税率提高到35%左右,到1820年,美国制成品的平均关税水平达到40%。南北战争结束后,代表北方工业利益集团的共和党连续执政,高关税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在美国得以延续,并成为美国基本国策。进入20世纪,美国短暂降低过关税,但由于一战和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再度增加了整体关税。1930年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令美国平均关税税率从38%上升至48%。
材料二 二战后,美国实施以GATT(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基础的贸易自由化策略,但贸易保护主义却从未消失。除关税外,还有各种非关税壁垒,例如资源出口约束、进口产品配额、产品保护和补贴。同时,各种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开始使用,《1974年贸易法》中的301条款就是重要武器。20世纪70年代,美国对欧共体和日本采取了多种贸易保护措施。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数控机床和半导体等高新技术产业崛起,里根政府通过惩罚性关税、汇率、进口限制等多维手段打击对手,并通过《1988年综合贸易与竞争法》增加“超级301”“特别301”条款。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在寻求国际多边合作基础上,运用单边主义对本国产业实施强制保护。小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时期,中国还成为美国保护政策的矛头所向。特朗普上任后,将贸易战枪口对准中国,企图通过多种贸易保护手段遏制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例如,针对中兴通讯的禁令试图以技术封锁打击中国5G产业的崛起。
——摘编自陈树志《美国贸易保护政策促进经济崛起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材料三 我国自2002年起逐年调低进口关税。2002年大幅调低了5300多种商品的进口关税;2005年降税涉及900多种商品,这是我国履行义务的最后一次大范围降税;此后的几次降税涉及商品范围有限,对关税总水平的影响均不大。2006年7月1日,我国降低了小轿车等42种汽车及其零部件的进口关税税率,最终完成了汽车及其零部件的降税义务,我国汽车整车及其零部件税率分别由“入世”前的70%—80%和18%—65%降至25%和10%。
——摘编自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阶段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异同点。(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背景和影响。(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加入WTO后调低关税的原因(3分)
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过去认为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论述,曾经出现在不同时期。比如1997年至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拉美金融危机后,出现过经济全球化“高峰期”已过的判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一些人认为全球资本主义模式存在根本缺陷,国家干预的发展模式处于上升阶段,因此他们认为全球化时代已失去。有的西方学者最近宣称,全球化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其论据是:美国领导人的更迭;英国退出欧盟.与此同时,民族主义与地缘政治危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出现。
我国的学者并不认为全球化趋势已停止,而认为经济全球化当前处于深度调整期,出现了“新常态”。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表征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说,欧洲难民潮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现象。经济全球化遭遇到国内保护主义上升、民族主义抬头、宗教冲突与地缘政治危机扩大等挑战,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整合速度放慢,甚至局部倒退,这些发展既是经济全球化失衡发展的反映,同时也有发达国家侦测失误造成的弊端,经济全球化管理决策失误较集中体现于中东地区。
——摘编自王勇等《“全球化”并未结束正进入深度调整期》
评述材料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天水市一中高一级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历史(文科)试题答案
1—5 BCCAD 6—10 CCDAC 11—15 DDCBD 16—20 CBCAB 21—25 DBCCC
26—30 CDBAB 31—35 CCDBD
36、(1)相同:一直奉行的基本国策;对外国产品征收关锐。
不同:第一阶段,以高额关税为主。
第二阶段,非关税壁垒成为主要手段;临时性、制裁性和报复性关税等单边贸易制裁手段频繁使用;打击他国高科技产业;具有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特征。
(2)背景:国际产业分工深化,美国制造业衰退;欧、日、中国等经济体崛起(经济多极化趋势);日本和中国等国高科技产业发展。
影响:限制了其他国家对美国的出口,有利于美国提高产业竞争力;容易引发贸易战,破坏世界经济发展秩序。
(3)原因:履行WTO关于关税规定的义务;更好地与世界经济接轨。
37、事例一:
评述:不认可西方学者关于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特别以高科技为支持的经济全球化依然迅猛发展着。尽管目前出现了一系列反全球化的现象,但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和去向未改变。目前各国经济的关联性、全球经济的依赖性仍然很强,世界性全球大市场仍然存在,跨境资本与人的流动继续存在,互联网对全球化的支撑与影响更加明显。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和范围还在扩大,也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系列跨国公司和世界经济组织仍然发挥着影响。西方一些国家采取的政策只是调整,并未改变全球化的趋势。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事例二:
评述:同意全球化的趋势已经减弱的观点。全球化并非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迫使各国采取关税壁垒政策,这势必减弱全球化的趋势。国家垄断主义的发展,国家干预功能加强,也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全球化的发展。一些国家领导人采取了阻断全球化的措施,如美国总统特朗普抢修美国边境的隔离墙,英国退出欧盟,西方也采取措施限制人口流动。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务、劳务人员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不利于全球化的发展。总之,利于全球化的高峰时期已经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