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4.50 KB
  • 2021-08-25 发布

【历史】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3月内部考试试题(解析版)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石家庄二中 2020 届高三 3 月 2 号文科综合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表信息出自于中国军事史编写组对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该表反映出 A. 大一统成为大势所趋 B. 和平发展占据主流 C. 富国强兵是时代主题 D. 战争规模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根据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爆发情况的统计可知,诸侯国数量、战争爆发的频率和次数都在减少, 没有战争的年份也逐年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在长平之战后,秦国统一已经是大势所趋, A 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和平发展不是时代主流,B 项错误;材料没有富国强兵和 战争规模扩大的信息, CD 项错误。 2.《后汉书·陈定传》中记载:颍川(今属河南)名士陈定的子孙们都很孝敬老人,其中陈 纪最出名。豫州刺史知道了这个孝子的事迹,便向朝廷禀报,获得批准,豫州刺史将陈纪形 象作为活教材绘于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于是就有了“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说法。朝廷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彰显君主以德治国 B. 加强社会道德教化 C. 促进家庭和睦稳定 D. 维护封建纲常秩序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中央政府树立孝子典型,并在郡县繁华的街衢之中绘图推广宣传, 其主要目的是借助家庭伦理的作用,维护政治秩序,D项正确;以德治国、加强社会教化和 促进家庭和睦,都是具体作用和手段,ABC 三项不符合朝廷“图象百城,以厉风俗”的主旨。 3.唐朝规定,蕃商可以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为了便于管理和适应他们 的需要,在城内划出特殊的居留区——蕃坊。蕃坊内可以“列肆而市”,构成了一个热闹的 商业区,其管理很大程度上由蕃长依其本国法律和习俗施行。由此可知,唐朝时期 A. 设置蕃坊可有效减少社会矛盾 B. 蕃商已严重侵犯我国领土主权 C. 外贸发展瓦解国内坊市制度 D. 朝廷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唐朝规定蕃商可以在通商口岸和内地城镇自由定居、自由营业”可知,材料体现 的是唐朝大力推行外贸优惠政策,故 D 正确;AB 选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市坊制 度的瓦解是商品经济冲击的结果,C 错误。 4.王学(王即王阳明)在明中后期广泛传播,其中“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的命题, 不仅给士大夫大开眼界,也受到庶民百姓的欢迎。这表明王学 A. 冲击了封建伦理纲常 B. 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等 C. 成为明清的主流思想 D. 有利于个体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可知,王阳明认为庶人百姓也都拥有良知良能, 有利于庶人百姓意识的觉醒,故选择 D 选项;王阳明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维护了 封建伦理纲常,故排除 A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思想,故排除 B 选项;程朱理学是 明清的主流思想,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 选项。 5.1909 年上海万国禁烟会议期间,中国禁烟专员唐国安谈到:“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国际问 题,因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严重地受到这个问题的影响……凡是对这个问题有过较 深研究的人,没有人会怀疑,吸鸦片恶习和鸦片交易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 生谅解的一种严重威胁……”。这表明,清政府 A. 以国际视野维护主权 B. 以道德力量捍卫利益 C. 以民族意识促进禁烟 D. 以经济实力保障禁烟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吸鸦片恶习和鸦片贸易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进入新关系并产生谅解的一种严 重威胁”可知,中国运用国际视野角度维护中国的主权,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清 政府运用道德力量,故排除 B 项;民族意识的觉醒主要在五四运动后最为突出,故排除 C 项;20 世纪初,民族经济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镇压发展缓慢,经济实力 低,无力保障禁烟,故排除 D项。 6.梁启超在 1921 年出版的《清代学术概论》中对“时代思潮”这样阐释:“凡思非皆能成 潮,能成潮者,则其‘思’必有相当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由此可知,1921 年方兴未艾的时代思潮是 A. 实业救国思潮 B. 民主科学思潮 C. 三民主义思潮 D. 科学社会主义思潮 【答案】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宣传、探 索和追寻,故选择 D选项;实业救国思潮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广泛传播,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排除 A 选项;民主科学思潮在 1915 年的新文化运动中兴起,故排除 B 选项;三民主义在 1905 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C 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中国各阶段的思想主张,需掌握不同时期的思想变化。 7.如图是张乐平发表在《抗战漫画》(1938 年 1 月创刊于武汉,同年 6月停刊)第 9 期的题 为《候敌深入,一鼓歼灭》的漫画。该漫画从侧面体现了 A. 抗战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B. 中日战争胜负的前景明朗 C. 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决心 D. 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心 【答案】D 【解析】 通过漫画可以看出,日军被一鼓歼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故选 D;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是在 1938 年 10 月,排除 A;材料信息反映的是中国人民歼灭日本的 决心,并不能反出战争胜负的前景光明,排除 B;在材料中并没有反出国民政府全面抗战的 决心,排除 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候敌深入,一鼓歼灭”,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8.1949 年 12 月我国确定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的教育方针。1953 年 9 月,全 国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教育部门应当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和改进高 等教育。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这一政策转变反映了 A. 扫盲教育已经基本完成 B. 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 “科教兴国”战略出台 D. 教育政策完全效仿苏联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小学教育已有很大的发展,今后应当着重质量的提高”并结合所学,1953 年 中国开启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国家工业、生产力分布做出了规划,提高人民素质,为工业化 发展创造人才条件,故选择 B 选项;1978 年,中国的扫盲教育基本完成,与史实不符,故 排除 A 选项;1995 年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故排除 C 选项;提高公民素质,是政府按照 当时中国国情提出的,没有完全效仿苏联,故排除 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对教育发展的政策及为发展工业的一系列措施。 9.据记载,伯里克利重建雅典卫城耗资巨大,保守派以浪费公款为名,让伯里克利下台。伯 里克利在公民大会上指出,重建卫城已为城邦带来了繁荣,如果雅典人认为他太过浪费,他 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不再属于雅典人 民。雅典人非常满意伯里克利的答复,告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这一事件表明 A. 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 B. 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 C. 权力监督推动雅典民主制完善 D. 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局限性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他将支付营造建筑物所需的费用,但是刻上名字后的建筑物是属于他私人的…告 诉他可以动用公库的财产”可知,雅典公民具有强烈的城邦意识,故选择 B选项;材料只是 提出公民在公民大会上提出问题,并不能说明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故排除 A 选项;保 守派并不是权力监督的主体,故排除 C 选项;雅典城邦直接民主制的主要局限性是行使公民 权的只有少数自由人,重要官职没有掌握在普通公民手中,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D 选项。 10.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相互制约,消费在社会生产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英国学者尼 尔·麦肯德里克等人认为,18 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据此可知,英国进入消 费社会的主要原因是: A.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的迅猛增长 B. 社会各阶层收入及消费水平提高 C. 高效便利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条件 D. 殖民扩张与黑奴贸易的资本积累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18 世纪晚期,英国开始迈向消费社会”并结合所学,1765 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消费水平猛增,故选择 A选项;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的收入和消费 水平提高,但并不代表社会各阶层收入提高,故排除 B选项;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蒸汽火车的出现,但速度较慢,不可能提供高效便利的交通,故排除 C 选项;黑奴贸易主要 发生在新航路开辟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D选项。 【点睛】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的变化,做题时需掌握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对社会的影响。 11.1930 年 5 月,纽约警方向社会公布了一批揭发材料,声称苏联政府企图通过援助美国共 产党来颠覆美国政府,虽然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 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据此可以推知 A. 美苏争霸加重政治紧张局势 B 美国政治经济困局造成政府敏感 C.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受挫 D. 意识形态对立阻断国际人口流动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事后这些材料被证明是伪造的,但美国政府仍然收紧了有关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 政策限制”并结合所学,1918 年苏联退出一战后,美国对苏联开始敌视政策,美苏之间存 在着政治经济困局,故选择 B 选项;美苏争霸发生于二战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选项;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在指导苏联开展经济建设,并没有受挫,故排除 C选项;“收 紧了苏联公民前往美国的政策限制”可知,美国政府只是限制苏联的人口流动,并没有阻断 国际人口迁移美国,故排除 D选项。 12.APEC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是亚太经合组织最高级别会议。如表为历史上 APEC 领导人非正 式会议的召开时间、地点和主要议题。这反映出( ) A. 经济和安全问题一直受共同关注 B. 冷战后期经济区域集团化加强 C. 成员国存在共同利益是合作基础 D. 发达国家仍然掌握会议主导权 【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亚太经合组织的各次会议中均以维护区域内部安全及加强经济交流稳定 经济秩序为主要议题,反映了各成员国存在共同的利益是其合作的基础,故 C 项正确; 题 干信息不能体现安全问题受各国一直关注,排除 A项;材料只能反映出亚太经合组织的发展 情况,看不出整个全球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的表现,排除 B 项;题干信息不能反映发达 国家居于主导地位,排除 D 项。故选 C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尚书·酒诰》日:“肇牵牛车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尔雅·释训》日: “善父母为孝”,给予父母以物质方面的供养。孔子言:“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 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将最初产生和存在于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 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先秦的各个朝代设立专职人员管 理养老事务,如“乡大夫”,具体登记“免除赋役”的老者信息等。国家实行“学中养老”, 将有智慧的老人奉养在学校,以兴教化,明人伦。 ——摘自朱海龙、欧阳盼《中国人养老现念的转变与思考》,湖南师大社科学报 2015. 材料二:“中世纪的欧洲,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及劳务服务的养老模式,是占主导 地位的”(《欧洲家庭史》)。在西方社会的历史演进中,老年经济保障一般是通过家庭、教 会各类自愿互助组织私人保险、政府救助以及发展到近代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来实施的。它 植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老年人应由家庭负责赡养的思潮,甚至在 19 世纪的西方 还相当普遍。1804 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1896 年公布的《德国民法典》,都有子女赡养 父母的条文,成年子女在义务上和道德上,均有奉养双亲的责任。 晚清民初,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带有封建色彩的养老观,“非孝”思潮盛行。但这种思 潮只是批判具有封建色彩的不合理之处,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传统并无推翻和反对之 意。养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变,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力量转 移。1928 年,上海市颁布了《职工退职待遇暂行办法》,规定工人年满 50 岁、公务人员年 满 60 岁退休时,由雇主发给养老费,按劳动时间的长短计算。1943 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公 务员退休法》,对公务员领取退休金的具体情形(七种)作了详细规定。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养老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之前中西方养老方面的主要差异。 (3)指出民国时期养老制度变化的背景,并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1)物质供养与精神供养并重;把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国家对养老的重视; 重视教化,形成尊老礼法;学者(尤其是儒家)著书立说奠定了养老观的文化基础。 (2)差异:①西方:受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影响,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和劳务服务为主; 养老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及保险立法予以保障。②中国:受尊老敬老文化影响,注重道德义 务;以家庭和宗族养老为主。 (3)变化背景:西方文化的冲击;从晚清到民国社会转型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 国政府的政策探索。 认识:民国时期养老观念和养老实践初步向近代化转变推动政府对养老制度实施一些立法保 障;但这种转变受制于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既未覆盖全国,也不具有连续性,在实际工作 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可得出物质供养与精神供 养并重;根据材料“家庭中的孝悌观念推广到整个社会”可得出把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 会;根据材料“先秦的各个朝代设立专职人员管理养老事务”得出国家对养老的重视;根据 材料“将有智慧的老人奉养在学校,以兴教化,明人伦”得出重视教化,形成尊老礼法;根 据孔子孟子关于养老制度的学说得出学者(尤其是儒家)著书立说奠定了养老观的文化基础。 (2)差异:根据材料“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及劳务服务的养老模式”和“植根于西方个 人主义的文化传统”得出西方养老受个人主义文化传统影响,依靠子女提供主要收入和劳务 服务为主;根据材料“通过家庭、教会各类自愿互助组织、私人保险、政府救助以及发展到 近代政府举办的社会保险来实施的”和“1804 年颁布的《法国民法典》,1896 年公布的《德 国民法典》,都有子女赡养父母的条文”得出西方养老呈现多元化、多渠道及保险立法予以 保障;根据材料“对传统文化中的尊老、敬老传统并无推翻和反对之意”得出中国养老受尊 老敬老文化影响,注重道德义务;根据材料“晚清民初”和“救养主体从家庭和宗族向社会 力量转移”反推得出民国之前中国的养老以家庭和宗族养老为主。 (3)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时期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转 型期,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中国在思想文化、政治制度和经济形态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国民政府的成立在社会习俗放面颁布规章条例促进社会风俗习惯的变化,据此可以得 出变化的背景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从晚清到民国社会转型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民国 政府的政策探索。第二小问认识,根据材料“养老实践开始从传统的道德义务向制度义务转 变”和“1943 年,国民政府公布了《公务员退休法》”可得出民国时期养老观念和养老实 践初步向近代化转变推动政府对养老制度实施一些立法保障;根据所学可知,由于半殖民地 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加上长期的政局动荡不安,致使国家的法律规定很难长久的被执行下去, 可得出这种转变受制于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既未覆盖全国,也不具有连续性,在实际工作 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贯彻执行。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传统工艺具有十分重要的民生价值、学术价值和现代价值。下表是某校学生对中 国传统工艺的概况和当代学人对其认知的相关信息统计。 ——摘编自华觉明《传统工艺的现代价值》等 结合中国史的所学知识,对上述史料进行重新组合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 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史料,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1:组合:史料一、史料四。 看法: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但在古代被看做末技,不受重视。说明:中国古代的传统工 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 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领 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但由于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政府一直奉行重农抑商 政策,手工业技艺传承的封闭性,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儒家思想的重人伦轻自然的思想观 念,传统工艺被看做末技,不受重视。 示例 2:组合:史料四、史料六。 看法:中国传统工艺的辉煌源自于劳动人民的创造,体现了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说明:中 国古代的传统工艺主要体现在手工业部门,如四大发明、冶炼业、丝织业、制瓷业等,伴随 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凭借着官营、私营和家庭手工业的多种经营形态和工匠们精湛的技艺, 中国传统的工艺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其商品远销世界。作为社会底层的中国古代工匠在不 利的社会环境下,对传统工艺进行不懈地研究和探索,为国家和民族增强了实力和声望,如 四大发明,为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如农具和水利灌溉工具,为民众生活的丰富 多彩提供了便利和保障;如饮茶,中医等。透过这些传统工艺,渗透着工匠精神和民族自信。 示例 3:组合:史料六、史料一、史料七。看法:对中国传统工艺历史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传 承传统优秀文化。 说明:中国的传统工艺渗透着中华民族的品格,工艺产品的实用性,工艺制造者和产品使用 者无不遵循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但由于古代的社会环境使然,传统工艺不受重视,仅有两部 专著,很多工艺缺失,所以,当下对于中国传统工艺历史的深入研究极为重要,2016 的出 版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做了初步的尝试。 【解析】 根据史料一及史料四可知中国古代传统工艺虽然久远,但并不受重视,可结合所学从传统工 艺的部门、存在形态及历史地位进行阐述,并从政府政策、传统工艺特点、社会经济结构及 传统思想影响等因素分析传统工艺不受重视的原因;根据史料四及史料六可知传统工艺体现 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工匠精神及民族自信,故可结合所学从传统工艺部门形态、技术特点进行 阐述其成就,并从四大发明、农具和水利灌溉工具、饮茶中医等方面分析阐述传统工艺对民 众生活及社会文明进步的作用即可;根据史料六、史料一、史料七可知中国传统工艺体现了 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对民族性格的塑造,传统工艺的实用性及工匠精神和产品价值均 体现了传统文化内涵,但同时应看到中国传统工艺历史在古代不受重视及当下对传统工艺研 究的缺乏,综上进行阐述即可。 (二)选考题:共 10 分。请考生从 2 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 计分。 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 世纪 90 年代。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改 草。1993 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实行少数毕业生由国家 安排统业,多数由学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 通过人才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1994 年,原国家教委在《关于进一步改革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中提出,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 政策指导、贷学金制度和社会需求信息来引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引导毕业生参 与人才市场的竞争。1997 年 3 月,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 规定》,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再次明确了实行大学毕业生与用人 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1998 年,首批“并轨”改革后的大学生走向社会,就业政策进 一步放宽,供求市场的调节对学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此后,全国高校全面按照新体制进 行运作。在新的就业体制下,大部分毕业生按照个人的能力、条件到市场参与竞争,自主择 业。 ——摘编自孙步凌《我国高校招生就业体制的历史演变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90 年代高校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高校就业改革的意义。 【答案】(1)背景:90 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有高校就业制度存在弊端,不能 适应社会需要;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市场发生的变化等 内容:废除国家分配的政策,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2)意义:有利于促进高校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才素质;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 经济的发展等 【解析】 (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20 世纪 90 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逐渐走上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道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原有的高校就业模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可以得出高 校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是 90 年代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原有高校就业制度存在弊端, 不能适应社会需要;经济发展的需求,人才市场发生的变化等;第二小问主要内容,根据材 料“国家不再以行政分配而是以方针政策指导”可得出废除国家分配的政策,根据材料“引 导毕业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和“实行大学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 得出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2)根据所学可知,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正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 人才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原有高校分配制度的人才政策弊端凸显,高校发展活力不足, 毕业生因为没有就业压力,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据此可得出高校就业改革的意义有 利于促进高校发展;有利于提升人才素质;有利于人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等。 16.材料:20 世纪 60 年代初肯尼迪上台后,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了对外政 策,提出“和平战略”计划。其基本内包括:寻求与苏联对话,既强调美苏之间存在根本的 利害冲突,又认为对苏政策应坚持在对抗中寻求某些对话,在某些双方感兴趣的领城进行有 限的合作;扩大同东欧国家的来往。要有实施的具体计划,对东欧实行渐进的和平演变,特 别强调经济技术援助和意识形态渗透;以援助开道,向第三世界扩张,实施和平计划即向第 三世界国家派遣以技术人员、教师为主的和平队,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摘编自百度百科《肯尼迪的“和平战略”》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肯尼迪提出“和平战略”计划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谈谈你对肯尼迪“和平战略”计划作用的认识。 【答案】(1)美苏冷战形势加剧;美苏纷纷加强对“第三世界”的争夺;20 世纪 60 年代初, 苏联势力逐渐上升;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政策,主张与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对话;中苏关 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裂痕。 (2)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世界局势;加剧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夺与渗透;客观上推动了第 三世界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东欧剧变埋下了隐患。 【解析】 (1)根据材料“强调美苏之间存在根本的利害冲突”可得出美苏冷战形势加剧;根据材料 “以援助开道,向第三世界扩张”和“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可得出美苏纷纷加强对“第三 世界”的争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材料给出的时间 20 世纪 60 年代,联系中苏、美苏 关系的发展历程,可得出苏联势力逐渐上升;赫鲁晓夫调整对外政策,主张与美国平起平坐, 实现美苏对话;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出现裂痕。 (2)根据材料“寻求与苏联对话”可得出在冷战格局下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世界局势;根据 “以援助开道,向第三世界扩张,实施和平队计划即向第三世界国家派遣以技术人员、教师 为主的和平队”和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可得出加剧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争夺与渗透;客 观上推动了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对东欧实行渐进的和平演变”可得出 为东欧剧变埋下了隐患。 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号湛然居士,出生名门,是辽朝皇室后裔。 他“三岁而孤”,在家中接受教育,“母杨氏教之学”。耶律楚材天资聪颖,受过系统的儒 家传统教育,从小树立了“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的志向和抱负。耶律楚材崇尚儒学, 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名儒译经。后 人这样评价他:“观居士之所为,迹释而心算,名释而实儒,言释而行儒,术释而治儒,彼 其所挟者,善有道矣。”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 高统治者一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振兴儒教,进用士人,以救偏任武夫及色目种 人之弊。”后元人评价这一功绩时说“国朝之用文臣,盖自公发之。”耶律楚材被誉为元代 第一贤相。 ——摘编自《慧眼识才的政治家耶律楚材——论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1)根据材料,概括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 【答案】(1)措施:推荐儒士入朝做官;振兴儒家,进用士人;建议修复孔庙、整理经典。 (2)评价:耶律楚材的人才观强调“以儒治国”和“致君泽民”;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 倚重武人的弊端;扩大了统治基础,客观上有利于政权的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恢 复发展;加强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延续发展。但主观上是为了维护 蒙古贵族的统治和利益,带有明显的历史和阶级局限性。 【解析】 (1)根据“为官后多次向统治者推荐儒士。他还建议修复孔庙,设立编修所和经籍所,召 名儒译经”可知耶律楚材为实现其人才观而采取的措施主要有推荐儒士入朝做官;振兴儒 家,进用士人;建议修复孔庙、整理儒家经典等。 (2)根据“耶律楚材援引饱学的儒家之士入朝做官,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朝最高统治者一 味倚重武人,鄙视儒士的做法”可知耶律楚才的人才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元代倚重武人的弊 端,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和政权的巩固;援引儒士入朝做官,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从而稳定社会秩序,扩大儒家思想的影响。但归根结底,耶律楚才的人才观主观目的是为了 维护蒙古贵族的统治和利益,带有历史和阶级局限性。